<p>一一洪趙支隊與沁源杭村?群眾的故事</p> <p> 在沁源縣韓洪鄉杭村?,八九十歲的幾位耄耋老人,說起晉西南工委和洪趙支隊在村里駐扎的歲月,說到"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的魚水情深,臉上由衷地掛滿了笑容,仿佛依稀回到了他們的童年時光……</p> <p> 洪趙獨立支隊是1940年2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共晉西南區黨委決定將當時在晉西南地區活動的八路軍第115師晉西支隊1個連、山西新軍決死第2縱隊4團1連、趙城公安局、隰縣和靈石各1個游擊隊以及洪(洞)趙(城)游擊3大隊等抗日武裝部隊,在孝義縣郭家掌(原屬交口縣)附近的煙頭村(今屬交口縣)合編起來的部隊,它從戰火中誕生,在斗爭中成長。</p> <p> 1941年8月,中央為了爭取閻錫山保持中立,決定撤走閻占領區的我黨武裝,中共晉西南工委在汾陽縣三道川成立。工委直接領導的地區是:(一)汾孝區,包括汾陽、孝義、平遙、介休、靈石、隰縣三、四、五區;(二)洪趙地委區,包括洪洞、趙城、汾西、蒲縣;(三)鄉吉地委區,包括鄉寧、吉縣、臨汾、襄陵、汾城、新絳、稷山、河津等縣;(四)汾南地委區,包括萬泉、猗氏、榮河、臨晉、于臨永邊,人口一百八十多萬。</p> <p> 工委由龔子榮、解學恭、甘一飛、郭萬勝、孫先余、郭達等六人組成(工委對外稱″洪趙獨立支隊政治部)。在晉西南工委的直接領導下,洪趙支隊由龔子榮任總隊長、解學恭任政委、晏顯升任副總隊長、劉文珍任政治處主任(后甘一飛任主任)、吳鑒群任副主任。</p> <p> 解學恭(中)</p> <p> 洪趙支隊經歷了艱難險阻,克服了重重困難,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由開始的一個團擴大到三個團,逐步成為一支政治堅定,作戰勇敢,能攻善守的正規部隊。</p> <p> 由于這支部隊的素質好,覺悟高,有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不僅勝利地完成了打擊敵人,保衛抗日根據地,掩護領導機關和接送過路干部等任務,而且在貫徹執行晉西南工委“長期隱蔽,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總方針,掩護晉西南黨組織轉入地下,撤出“紅頭”干部和開辟平(遙)介(休)工作,建立地下交通線等,作出了突出貢獻。</p> <p> 1941年8月29日,遵照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的指示,晉西南工委率洪趙支隊從呂梁山汾陽三道川出發,轉戰太岳區,完成黨中央交給它的特殊使命。行軍經過文水縣,穿過太汾公路,渡過汾河,從平遙過同蒲鐵路,經平遙東泉,水磨頭進入綿上縣(1940年,抗日戰爭需要,沁源縣分為綿上縣和沁源縣,1946年1月合并)莊兒上,后又到達綿上縣伏貴,杭村,石臺,旭河,紅窯上等地長期駐扎。</p> <p> 總指揮部設在杭村,總隊部住在宋自昌的老院;政治部住在宋明亮的老院;后勤供給部住在徐翕的老院,部隊醫院在韓計明的老院;電臺、警衛連住在李和民的老院,這些也是全村日本鬼子沒有完全燒毀的規模較大的宅院。鄰近各村均有連、排駐扎。</p> <p> 進駐綿上縣后,晉西南工委領導晉西南地下黨工作。洪趙支隊軍事上由太岳軍區領導指揮。駐扎綿上縣的六年時間中,洪趙支隊緊密配合″沁源圍困戰",積極開展外線作戰,先后在王和,花坡,魚兒泉打伏擊戰,重創進犯根據地的日軍,有力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組織軍民粉碎日冠的六次大掃蕩,極大鼓舞了人民群眾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的信心。</p> <p> 洪趙支隊始終不忘軍民團結,由呂梁初入太岳區,就受到了人民群眾的熱情歡迎接待。沿途老鄉都是窮苦人出身,對八路軍有深厚的階級感情,總是把最好的慰問品送給自己的隊伍。在杭村就流傳著擁軍愛民的魚水歡歌:工委領導、支隊首長深入群眾,了解疾苦,噓寒問暖;官兵和老百姓像一家人,同吃同住同勞動,一同紡線織布,縫制軍服軍鞋,共渡難關。</p> <p> 豐收了,鄉親們把最好的糧食、菜蔬送到部隊伙房,把最好的草料讓支隊的戰馬吃,把最好的房屋讓戰士們住;但部隊紀律總是秋毫無犯,不白拿群眾一針一線,堅決照時價付款。日本鬼子把群眾埋在野外的糧食燒焦了,軍民爭著吃有焦味糧米,老鄉們讓部隊吃好的,自己吃焦糧,讓部隊很感動。支隊官兵卻總是義務幫助鄉親春種秋收,擔水碾面,切草喂牲口,幫助群眾修復日寇燒毀的房舍。老鄉們早晨起來,戰士早已把街道院落打掃的干干凈凈,支隊官兵總是住在廂房、偏耳房,甚至馬圈,叫房東大爺大娘忐忑不安。軍愛民,民擁軍,軍民一家情義深!互相感動,更感染激發了村里有志青年的愛國情懷,宋振綱,馬守禮,馬守智,馬全德,徐翔,宋威武,馬守信,徐葛等幾十名男女年輕人先后踴躍參軍參戰,奔赴抗日前線。</p> <p> 遵照黨中央毛主席從延安發出"自力更生,克服困難,一手打仗,一手開荒,把部隊建設成一支能打仗又能生產的隊伍"的指示,洪趙支隊開展了"大生產",實現自給自足,減輕地方負擔壓力。在戰斗、生產間隙,大力開展文體聯歡活動,對軍民進行軍事整訓,教授軍事技術,使軍民關系更加緊密,民兵素質更加提高。</p> <p> 沒有戰事,支隊官兵就向荒山荒坡要糧,墾荒種地,上山采集山貨,自己補給后勤。農閑時,村自樂班以喜聞樂見的沁源秧歌排演"血淚仇",″白毛女","蔣汪合流","兄妹開荒","送子參軍","送郎參戰"等劇目,擇時給部隊演出。洪趙支隊大多是晉南人,杭村一帶的老百姓對蒲劇也喜愛,支隊請來晉南有名的蒲劇團唱大戲,借助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團結抗日,一致對外,發動群眾,減租減息,實行土改,參軍參戰,成為軍民的一致愿望和行動,大大地鼓舞了士氣和群眾的斗志。</p> <p> 杭村因洪趙支隊的長期駐扎,民兵隊也迅速成長,在反掃蕩斗爭中,打了許多漂亮仗,成為抗日模范村,人民軍隊的"堡壘"村。因而,也成了日本鬼子的眼中釘,肉中刺,報復更加瘋狂,多次慘無人道進行掃蕩,燒殺搶掠,殘殺無辜群眾近二百人,房屋幾乎燒盡。敵人的兇殘,更加激起軍民的同仇敵慨,團結一心,筑起抗日的銅墻鐵壁。軍民感情日益加深,老百姓和子弟兵的關系水乳交融。</p> <p> 抗日戰爭勝利后,洪趙支隊還與支前民兵從杭村參加了解放戰爭的浮山戰役,汾孝戰役。1948年春,奉上級指示晉西南工委和洪趙支隊離開綿上縣回防晉西南。杭村和綿上縣沿途各村干部群眾敲鑼打鼓,熱烈歡送,依依惜別,難舍難分。洪趙支隊與沁源、綿上人民從戰火中建立了深厚感情,干部戰士都把駐地看作他們的第二故鄉。</p> <p> 建國后,已擔任山西省委副書記至華北局書記處第二書記的解學恭等,還經常書信杭村干部,詢問村里生產、發展情況與群眾生活狀況。普通戰士也多年和老房東通信往來,互通情況。五六十年代,有村民還遠赴天津,找203首長解學恭敘舊作客,都受到熱情接待。六四年,解學恭因人熟地熟情況熟,將杭村等周邊村作為華北局″四清"試點,華北局″四清"辦公室設在杭村,最早為村里改善了道路,在村一級率先接通了電,使村民們早早用上了電燈和電碾電磨。七十年代中期,時任中共天津市委第一書記的解學恭還幫助村里買回第一臺55馬力拖拉機。</p> <p> 解學恭(五、六十年代)</p> <p> 烽火歲月凝結的魚水真情,一直保持了幾十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謝收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宁市|
泰安市|
谷城县|
黑水县|
宣威市|
盐城市|
清苑县|
敦化市|
灵石县|
南雄市|
银川市|
阳城县|
丰宁|
沂源县|
哈巴河县|
桦甸市|
三河市|
保亭|
沧源|
南岸区|
北安市|
泾阳县|
唐河县|
长春市|
司法|
齐齐哈尔市|
万宁市|
新沂市|
保靖县|
柳河县|
龙山县|
三穗县|
静安区|
白朗县|
日照市|
漳州市|
汕尾市|
潞西市|
江永县|
定远县|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