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解放軍歷史上各個“山頭”形成的來龍去脈

云啟霞蔚

<p>山頭是根據地的俗稱,由于歷史的原因,我軍是由大大小小的“山頭”組成的,這和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頗有相似之處,其間分化組合,關系非常復雜。</p><p><br></p><p>下面把我軍各“山頭”的形成情況作一簡單介紹,希望能對愛好軍史的朋友有所裨益。</p><p><br></p> <p>1955年授銜</p><p><br></p><p><br></p><p>“山頭”的形成分三個時期,紅軍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p><p><br></p><p><br></p><p>一、紅軍時期</p><p><br></p><p>紅軍時期是我軍的初創時期,大大小小的“山頭”數不勝數,其中,除瓊崖紅軍一直堅持到全國解放以外,其他山頭都逐漸合并,最后形成了四大“山頭”:</p><p><br></p><p>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陜北紅軍。</p><p><br></p><p>其中大山頭里面又有小“山頭”。</p><p><br></p><p>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p><p>有三大主力軍團:1軍團、3軍團、5軍團。</p><p><br></p><p>先說5軍團,該軍團前身是國民黨西北軍26路軍,1931年在寧都起義參加了紅軍。后來一、四方面軍長征途中會師后,該軍團劃歸張國燾指揮,后來參加西路軍,在甘肅被馬家軍全部消滅,該“山頭”遂不存在。5軍團出的最高級人物是當過副總理的姬鵬飛和副總長李達上將。</p><p><br></p><p>下面詳細說說1、3軍團:</p><p><br></p><p>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發動了秋收起義,建立了工農革命軍一軍一師,起義部隊由武漢國民警衛團、安源礦工和萍、瀏、澧的農軍組成。起義失敗后毛澤東率部上了井岡山,又收編了王佐袁文才的地方武裝,這是毛澤東的最基本部隊。羅榮桓元帥、譚政大將、宋任窮、張宗遜、陳士榘、陳伯鈞、黃永勝上將都是參加過秋收起義的。</p><p><br></p><p>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王爾琢率領南昌起義殘余部隊,發動了湘南暴動后,也來到井岡山。這支部隊出了朱德陳毅林彪三個元帥和粟裕黃克誠一個半大將,還出了6、7個上將。</p><p><br></p><p>兩支部隊會合后成立了紅4軍,下轄3師8團,但只有兩個團是主力,即秋收起義部隊的31團和南昌起義部隊的28團。</p><p><br></p><p>后來紅4軍(28團為核心)、紅6軍(黃公略組建的江西地方部隊)、紅12軍(31團為核心)擴編為紅1軍團。</p><p><br></p> <p>1928年7月,彭德懷發動平江起義,建立紅5軍,12月來到井岡山與朱毛會師。</p><p><br></p><p>后來,紅5軍加上李燦的紅8軍(原5軍5縱隊加上程子華大冶兵暴部隊組成)發展為紅3軍團,再后來,鄧小平發動百色起義建立的紅7軍在張云逸大將帶領下也加入了3軍團。</p><p><br></p><p>由于毛彭在井岡山時就心有芥蒂,影響了1、3兩個軍團之間也互有不滿,3軍團出身的王平上將在回憶錄中就談到過1軍團對3軍團的歧視。</p><p><br></p><p>這件事影響很久遠,直到59年廬山會議批彭德懷時,林彪還提出來過要徹底搞清1、3軍團關系問題。</p><p><br></p><p>長征后期,成立陜甘支隊,3軍團合并于1軍團,番號從此取消。</p><p><br></p><p>后來中央紅軍又成立了 6、7、8、9、10軍團,除10軍團有方志敏“山頭”的部隊外,其他軍團都是在上述“山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p><p><br></p><p>另外還要說一點,中央本來曾決定將彭德懷的3軍團擴編為紅三方面軍,但為彭德懷拒絕,他覺得部隊太少,搭那么大的架子沒意義,于是這個番號一直空缺。</p><p><br></p><p><br></p><p>紅二方面軍:</p><p><br></p><p>二方面軍實際上是到了長征即將結束時才成立的,開始時一直稱為紅2、6軍團。</p><p><br></p> <p>紅2軍團是賀龍的部隊。</p><p><br></p><p>南昌起義失敗后,賀龍沒有象劉伯承、葉劍英那樣到蘇聯留學,而是回到老家湘鄂西拉隊伍,建立了紅4軍,后與洪湖地區周逸群、段德昌、許光達的紅6軍合并,建立紅2軍團。</p><p><br></p><p>這支隊伍最多時曾達到三萬人,但兩任政治領導都起副作用,影響了部隊的發展。先是鄧中夏來貫徹立三路線,使部隊遭到極大損失;后來的夏曦貫徹王明路線,更是亂殺一氣,懷疑一切,弄的人人自危,6軍出身的領導干部幾乎被殺害殆盡,一度全軍團只剩下三個半黨員:賀龍、夏曦、關向應和盧冬生,軍團也縮編為紅3軍。</p><p><br></p><p>紅6軍團原是中央紅軍系統的,前身是紅3軍團的紅8軍和湘鄂贛地方部隊紅18軍。后來為了牽制敵人,減輕中央蘇區的壓力,先期北上,由任弼時、蕭克、王震率領,從湘贛地區趕到湘鄂西與2軍團會合,一起活動。</p><p><br></p><p>由于任弼時黨內地位高,兩個軍團會,得以解決夏曦問題,挽救了紅2軍團的命運。</p><p><br></p><p>2、6軍團與四方面軍會師后,按中央指示,2、6軍團加上羅炳輝的9軍團(當時歸屬四方面軍指揮,改稱32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p><p><br></p> <p>紅四方面軍:</p><p><br></p><p>紅四方面軍的前身是黃麻起義、商南起義、六霍起義建立起來的鄂豫皖紅軍。</p><p><br></p><p>最早部分是黃麻起義余部組成的第七軍,后改稱11軍31師;商南起義部隊為32師;六霍起義部隊為33師。創始人吳光浩軍長犧牲后,徐向前接任軍長。</p><p><br></p><p>后11軍改稱紅1軍,許繼慎任軍長。后來,1軍與蔡申熙的15軍(原3軍團8軍余部發展起來的)合并,改稱紅4軍,曠繼勛、徐向前先后任軍長;同時,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隊25軍;不久,4軍、25軍合編為紅四方面軍,徐向前任總指揮,陳昌浩任政委。</p><p><br></p><p>由于張國燾決策失誤,隊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轉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陜根據地,鼎盛時期有5個軍,近10萬人。但使它如此強大究竟是誰的功勞,至今沒有明確的評價。</p><p><br></p><p>一號人物張國燾先是叛變中共,后遭國民黨唾棄,除了他在回憶錄中自我標榜外,誰都惡心他,因此很少有人論及他的領導才能。</p><p><br></p><p>二號人物陳昌浩精明強干,但政治上有張國燾做主,軍事上有徐向前指揮,而他后來指揮西路軍時遭到慘敗,使他的水平究竟如何讓人頗有疑問。前一段網上有一篇文章《紅軍中最大的冤案》,就是為陳昌浩抱屈,但該文章題目聳人聽聞,內容華而不實,作者對黨史軍史了解不深,寫作態度不夠嚴肅。</p><p><br></p><p>三號人物徐向前是有軍事才能的,但他是張國燾一手提拔起來的,究竟有多少自主權也很難說,連他的夫人被張逮捕殺害他都無法阻攔。</p><p><br></p><p>一、四方面軍長征中先聯合又分裂,造成了兩軍的嚴重對立。本來四方面軍人多勢眾,但先是張國燾南下戰略失敗,隨后西路軍失敗,兩個軍全部損失,只有李先念率領一小股部隊逃出,連總指揮徐向前都是要飯才回到陜北的,這使得張國燾底氣大虛,從此雙方攻守逆轉。</p><p><br></p><p>許世友等四方面軍將領就是在紅大上學時因為不滿一方面軍的歧視,才計劃出逃回四川打游擊的。</p><p><br></p><p><br></p><p>陜北紅軍:</p><p><br></p><p>陜北紅軍從規模和影響上講,不能與三大主力紅軍相提并論,但它在紅軍的存亡絕續上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說到陜北紅軍,不能不先提及鄂豫皖紅軍。</p><p><br></p><p>當初鄂豫皖紅軍主力西征四川時,留下了一小股部隊紅25軍,由沈澤民、徐海東、吳煥先率領,在當地打游擊,后來的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就是這支部隊的。</p><p><br></p><p>但這支部隊在蔣介石的重兵圍剿下很難繼續立足,于是在沈澤民犧牲后,由中央派來的軍長程子華和徐海東等人率領也開始長征,并最先到達陜北。</p><p><br></p><p>到陜北后,他們發現那里有劉志丹的兩塊小根據地,于是兩支部隊合并,建立了紅15軍團,徐任軍團長、程任政委、劉任副軍團長。</p><p><br></p><p>正宗的陜北紅軍其實是很弱小的,但這支小部隊卻出了個大人物高崗,此人曾一度被毛澤東作為接班人培養,地位和劉、周并列。</p><p><br></p><p>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時,從出發時的八萬人減少到八千人,1、3軍團合并為1軍團,于是15軍團加入進來,組成了新的紅一方面軍。</p><p><br></p><p>當時的15軍團兵強馬壯,但徐海東堅決服從中央指揮,要錢給錢,要糧給糧,對中央幫助極大。因此毛澤東一直很感激徐海東,稱他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盡管他后來因傷病長期休養,沒有工作,但55年授銜時仍排為第二大將。</p><p><br></p><p><br></p><p>二、 抗戰時期</p><p><br></p><p>抗戰時期,原來的四大“山頭”逐漸演變為五大“山頭”。</p><p><br></p><p>三大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原紅一方面軍改編為第115師,紅二方面軍為第120師,紅四方面軍為第129師。</p><p><br></p><p>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下轄343旅,旅長陳光,為原1軍團部隊;344旅,旅長徐海東,為原15軍團部隊。</p><p><br></p><p>平型關戰役后,林彪受傷出國,這支部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聶榮臻率領,建立了晉察冀軍區,成了一個新的“山頭”,即以后著名的華北“山頭”。</p><p><br></p><p>“華北山頭”這個詞文革時曾很常用,楊余傅被打倒時開始批華北“山頭”,一直批到九一三事件之后。晉察冀軍區除了聶榮臻從115師帶去的基本部隊外,后來又加入了兩股,一股是原東北軍呂正操部建立的冀中軍區,另一股是李運昌建立的冀熱遼軍區。</p><p><br></p><p>第二部分主要是由羅榮桓、陳光率領的343旅,東出山東,建立了山東軍區。</p><p><br></p><p>第三部分是344旅部隊,后一分為二,一部由楊得志率領建立了冀魯豫軍區,另一部由黃克誠率領建立了蘇北軍區,皖南事變后該部加入了新四軍。</p><p><br></p><p>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蕭克,政治部主任關向應。</p><p><br></p><p>下轄358旅,旅長張宗遜,為原2軍團部隊;</p><p><br></p><p>359旅,旅長陳伯鈞、副旅長王震,為原6軍團部隊。</p><p><br></p><p>由于賀龍過于看重統一戰線,該師不注重建立根據地,一直發展緩慢,是幾支部隊中最弱的,該師建立的晉綏軍區與其他幾大根據地相比要小的多。擔任120師副師長是蕭克一生最輝煌的時候,后來就不再得志了。</p><p><br></p><p>八路軍中另外兩位副師長聶榮臻和徐向前后來都是元帥,蕭克卻只授了個上將軍銜,這主要是因為二、四方面軍會師時,蕭克支持張國燾,被毛澤東視為叛徒。王樹聲盡管在一、四方面軍會師時也堅決支持張國燾,但他本就是四方面軍的人,各為其主,也不為過,毛澤東能原諒他,55年仍授他大將軍銜。而蕭克是毛在井岡山的老部下,因此不能容忍。</p><p><br></p><p>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張浩(林彪堂兄)。恢復政委制后,鄧小平接替因病去職的張浩,擔任政委。</p><p><br></p><p>下轄385旅,旅長王宏坤,為原4軍部隊;</p><p><br></p><p>386旅,旅長陳賡,為原31軍部隊。</p><p><br></p><p>該師活動范圍主要在晉冀魯豫地區,以385旅為主建立了太行軍區,386旅為主建立了太岳軍區,還有陳再道的冀南軍區,后來,115師的冀魯豫軍區也劃歸129師管轄。</p><p><br></p><p>原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新四軍既包括原中央紅軍留下的部隊,如陳毅部、粟裕部;也包括原紅25軍留下的部隊,如高敬亭部;還有誰也不屬的小部隊,如閩東的葉飛部。盡管它是個軍,但級別只能與八路軍的師平級。這又形成一個新的“山頭”。</p><p><br></p><p>不過,中央從八路軍派出了大量部隊加入新四軍,使新四軍的成分大為改變,后來,只有粟裕的一師和譚震林的六師是比較純的新四軍部隊,其他幾個師都是原來八路軍的部隊了。</p><p><br></p><p>還有個特殊情況:李先念的新四軍五師,雖然名義上屬新四軍序列,但它歸中央直接領導,其實是個小“山頭”。他的部隊既不是由原南方游擊隊組成,也不是八路軍部隊南下,而是李先念從延安帶一部分干部過去自己發展起來的。到抗戰后建立了中原軍區,更明確脫離了新四軍領導。</p><p><br></p><p><br></p><p><br></p><p>三、解放戰爭時期</p><p><br></p><p>解放戰爭時期,原來的五大“山頭”格局不變,但地域發生了巨大變化。</p><p><br></p><p>東北: 抗戰勝利后,中央原準備派林彪到山東軍區接管老部隊,但半路上改派他即刻出關,和國民黨搶占東北地盤。</p><p><br></p><p>然后,山東軍區的老部隊(原343旅發展起來的)和新四軍3師(原344旅發展起來的)從海路陸路分別進入東北,建立了東北根據地。</p><p><br></p><p>隨后建立了東北軍區和東北野戰軍,但這支部隊已不是原來意義上的紅一方面軍“山頭”了,高級指揮員里四方面軍的干部很多。程子華的冀察熱遼部隊原屬晉察冀軍區,但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部隊隔斷了兩處的聯系,該部隊改隸東野指揮,即后來的13兵團,但該兵團被林彪視為異類,屢受排擠。</p><p><br></p><p>西北: 彭德懷在黨的“七大”后召開的華北工作會議上挨了一通批判后,不再讓他上前線指揮作戰了,只擔任解放軍的參謀長,協助毛朱。但他不甘寂寞,胡宗南進攻陜北后,再次向中央請纓,鑒于他的指揮才能,毛澤東把賀龍部隊交給了他,(在此以前,賀龍已只管后勤供應工作了,野戰部隊由張宗遜負責。)組建了西北野戰軍。賀龍只負責晉綏軍區和陜甘寧晉綏聯防軍,后改為西北軍區。軍區和野戰軍分頭管理,各戰略區中只有西北地區一家有這種現象。</p><p><br></p><p>中原: 抗戰勝利后,原129師的晉冀豫區加上楊勇的冀魯豫軍區合并成立了晉冀魯豫軍區。1947年,按照中央戰略部署,劉鄧大軍搶渡黃河,進軍大別山,建立了大中原軍區(與原李先念的小中原軍區相區別),原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中原野戰軍。原李先念部改隸劉鄧指揮。</p><p><br></p><p>49年整編后二野有三個兵團,楊勇5兵團就是原冀魯豫軍區部隊,陳賡的4兵團是原太岳軍區部隊(386旅),陳錫聯的3兵團是原太行軍區部隊(385旅)。</p><p><br></p><p>華北: 抗戰勝利后,晉察冀和其他戰略區一樣分為兩攤,主力部隊組建為野戰軍,軍區管地方部隊和后勤供應。</p><p><br></p><p>劉鄧大軍南下后,原晉冀魯豫軍區與晉察冀軍區合并,建立了華北軍區。</p><p><br></p><p>1949年全軍整編時,華北野戰軍未加入野戰軍序列,三個兵團直接受中央指揮。這三個兵團只有楊成武的20兵團是晉察冀的老部隊,周士第的18兵團是原129師的太岳軍區部隊,楊得志的19兵團是原冀魯豫軍區部隊。后來,18、19兵團都劃歸一野指揮。</p><p><br></p><p>華東: 115師的部隊進軍東北后,原山東軍區交給新四軍,陳毅任司令兼新四軍軍長,原新四軍的地盤建立華中軍區暨野戰軍,中央原定由粟裕任司令,但他很謙虛,堅持由張鼎丞任軍區司令,自己任副司令兼野戰軍司令。</p><p><br></p><p>當時的華中軍區只是戰略上受陳毅指揮。同時,陳毅對山東軍區的原八路軍部隊指揮也不順利,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指揮員時有沖突,加上分兵造成的兵力不足,所以,解放戰爭初期華東戰場形勢并不樂觀。鑒于此,中央決定華中山東合并為華東軍區及華東野戰軍,這才擺脫了被動局面。</p><p><br></p><p>三大戰役后,地域又發生變化。</p><p><br></p><p>東北野戰軍改稱四野,一直打到廣東,建立了中南軍區,轄豫鄂湘粵桂五省,解放后改稱廣州軍區。</p><p><br></p><p>華東野戰軍改稱三野,華東軍區轄蘇浙皖閩贛滬六省市,解放后改稱南京軍區。</p><p><br></p><p>中原野戰軍改稱二野,解放大西南后,建立了西南軍區,轄云貴川藏四省區,解放后改稱成都軍區。</p><p><br></p><p>西北野戰軍改稱一野,西北軍區包括陜甘寧青新五省區,解放后改稱蘭州軍區。</p><p><br></p><p>華北野戰軍整編時已經撤消,華北軍區轄京津冀晉蒙五省區市,解放后改稱北京軍區。</p><p><br></p><p>東北野戰軍入關后,東北軍區依然存在,轄黑吉遼三省,解放后改稱沈陽軍區。</p><p><br></p><p>山東軍區建國初期對華東軍區呈半獨立狀態,后志愿軍歸國后,大部分留在山東軍區,于是該軍區徹底獨立,解放后改稱濟南軍區。</p><p><br></p><p>四方面軍抗戰以后基本上被分散,各部隊都有,以后的地域性就不太明顯;</p><p><br></p><p>二方面軍人數本來就少,又是由兩部分合并而成的,地域性也不明顯,西北地區六軍團的人略多一些;比較明顯的是廣州軍區、南京軍區和北京軍區。</p><p><br></p><p>南京軍區是新四軍的地盤,北京軍區是聶榮臻的地盤,而林彪九一三時想到廣州另立中央更說明了問題。</p><p><br></p><p>毛澤東對待山頭的態度是: 承認山頭、消滅山頭。1973年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就是為了消除山頭。但山頭的真正消除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了。</p><p><br></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格县| 海原县| 东莞市| 商南县| 忻城县| 泗阳县| 乐都县| 永州市| 慈溪市| 兴国县| 达尔| 桓台县| 曲松县| 鹤岗市| 闽清县| 凤冈县| 内丘县| 常德市| 两当县| 汾西县| 闽清县| 宁波市| 镇赉县| 菏泽市| 万州区| 高陵县| 隆化县| 林西县| 泰兴市| 青阳县| 奉贤区| 泗水县| 内乡县| 磐安县| 通河县| 沙河市| 花莲市| 甘泉县| 丹寨县| 万宁市| 来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