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格律詩又稱“近體詩”,是相對于不講求平仄的“古體詩”(如《詩經》里的作品)而言的,遵循一定平仄格式寫成的詩。包括絕句、律詩兩種基本形態。絕句是兩聯四句,常規律詩是四聯八句,另有一種律詩的特殊形式“排律”,至少比常規律詩多一聯,對其數量的上限,則沒有要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一首詩中,每一句稱“句”,如“白日依山盡”即是一句;兩句組成“聯”,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便是一聯,最少兩聯成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根據每句的字數不同,絕句又分五言絕句(如《登鸛雀樓》)、七言絕句(如《烏衣巷》);律詩分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以及加長版的“排律”。所以又有五言律詩(如《賦得古原草送別》)、七言律詩(如《錦瑟》)及五言排律、七言排律這幾種體式。當然,還存在依照某種平仄規律寫作的六言詩。一般情況下,當代很多場合并不認可其律詩身份,卻并不影響我們根據情況創作六言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寫格律詩要把握以下三個要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押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韻,指的是一個字的韻母讀音;押韻,指的是一首詩各聯最后一字的韻母相同或者相近,就是將同一韻部的字放在詩、詞、曲的固定位置,以構成和諧的音樂美。格律詩一般在偶句的尾字押韻。如“黃河入海流”、“更上一層樓”中的“流”和“樓”兩個字,在《平水韻》中,都屬于“十一尤”韻部,也就是說,這首詩押“尤”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特別應該強調的是,用作韻腳的字一定得在同一個“韻部”。哪些字屬于哪個韻部,是有韻典可查的。當下通用的韻典便是《平水韻》和《中華新韻》。前者由古人所作,適于古代漢語語境,包括唐詩在內的古詩,押韻基本上都是合乎《平水韻》的,現今一般稱之為“舊韻”;后者是當代普通話語境下某些機構推薦應用的韻典,現今一般稱之為“新韻”。新、舊韻存在很大的區別,當今的創作,應該選用哪一種,存在很大的爭議,并沒有硬性的規定。很多詩詞大賽,基本上都會注明“舊韻、新韻皆可,不得混押”。其含義是,同一首詩,要么選用《平水韻》,要么選用《中華新韻》,不能混用。如“廬”字,在《平水韻》中,屬于“六魚”韻部,和“居”字在同一個韻部。而在《中華新韻》中,“廬”、“居”分屬不同韻部。如果采用《中華新韻》,那么,“廬”和“居”就不能用作同一首詩的韻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首詩首句可以押韻,稱“首句押韻”。如:《和張仆射塞下曲 其三》 唐 盧綸(一作錢起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里,首句的“高”,便是押韻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句不押韻”的作品,著名的如:《登鸛雀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里首句的“盡”,便不押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需要指出的是,存在可以押“鄰韻”的主張。個人并不建議采納,道理是對自己嚴格要求有好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當代一般認為,格律詩押平聲韻,也就是說,每聯的最后一個字,只能都是平聲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就涉及到押仄韻詩的問題。押仄韻詩,實際上非常常見,著名的有《春曉》、《江雪》等。雖然在《唐詩三百首》中,都屬于絕句,在當代,很多場合卻并不認可其絕句身份。同樣的,押仄韻的八句詩,當代基本上也不認可其律詩身份。無論如何,同樣不影響我們根據情況,進行押仄韻詩的創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平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平”即平聲、“仄”即仄聲,指每個漢字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平聲字,在現代漢語普通話四聲中,就是指發一聲、二聲的字;仄聲字,則是發三聲、四聲的字。應該注意的是,古代漢語《平水韻》中存在大量的“入聲字”,都屬于仄聲。由于普通話取消了入聲,在《中華新韻》里,便將它們分別派入了不同的韻部,基本變成了平聲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平水韻》中,還存在一些“可平可仄”的字,如“看”、“嘆”等,它們處于句中任何位置,都不影響格律的正確,非常的靈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什么是“平起”、“仄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首詩首句第二個字,如果是平聲,則稱“平起”。如:《山中贈諸暨丹丘明府》(唐 秦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荷衣半破帶莓苔,笑向陶潛酒甕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縱醉還須上山去,白云那肯下山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首句第二個字“衣”是平聲,所以該作品便是“平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仄起”的作品,如《登鸛雀樓》,首句“白日依山盡”的第二個字“日”,便是仄聲,所以該作品便是“仄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每種格律詩的基本格式,便有以下四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首句仄起不押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首句仄起押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首句平起不押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首句平起押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了解了關于格律詩的這些基本知識,下面根據通行的定義,結合個人的創作經驗,將格律詩中平仄規律的相關情況梳理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平平仄仄”或者“仄仄平平”交替出現,更準確地講,一句中第二、第四、第六個字,平仄交替出現,即“平、仄、平”,或“仄、平、仄”,并規定了“二四六不變”的原則。這一點非常重要,是格律詩的聲律精髓,體現了古人對聲律美學的理解和認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同一聯的兩句平仄相對。也就是說,如果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個字,分別是“平、仄、平”,那么,第二句中對應的字,就是“仄、平、仄”,反之亦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兩聯間平仄相粘。也就是說,同一首詩中的第三句偶數位置字的平仄與第二句同位置字的平仄一致;第五句偶數位置字的平仄與第四句同位置字的平仄一致,依此類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避免“三平尾”、“三仄尾”。也就是說,“平平平”、“仄仄仄”不能出現在句末,卻可以出現在句中其它位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了解了以上幾條,格律詩的基本平仄格式,就可以非常輕松地寫出來了,根本不用費力背誦。下面,我們就根據以上說明,來嘗試寫一個五言絕句的基本格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首句是仄起不押韻句,那么,首句第一、二個字就是“仄仄”,第三、四個字肯定就是“平平”了,最后一個字當然就是不押韻的“仄”,所以,整句的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第二句和第一句平仄相對,同時最后一個是平聲的韻腳,所以就應該是“平平仄仄平”;第三句和第二句相粘,且最后一個字是非韻的仄字,又不能犯“三仄尾”,所以就只能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句和第三句相對,又不能犯“三平尾”,所以只能是“仄仄仄平平”。因此,整詩的格式就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首句是仄起押韻句,由于不能犯“三平尾”,就只能是“仄仄仄平平”;第二句與之相對,就是“平平仄仄平”;第三句與第二句相粘且最后一個字是仄,便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句與第三句相對,所以只能是“仄仄仄平平”。整詩的格式就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理,就會非常容易寫出五言絕句的另外兩種基本格式,即首句平起不押韻五言絕句基本格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及首句平起押韻五言絕句基本格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依次類推,就可以寫出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各自的四種基本格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是格律詩的基本格式,由于“一三五不論”,所以在以上基本格式的基礎上,改變“一三五”字的平仄,又會得到很多有所變化的非基本格式的詩句,如《登鸛雀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其平仄格式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里的第三句,由于第一個字“欲”是仄聲,所以其句式“仄平平仄仄”和基本句式“平平平仄仄”略有不同,是沒有問題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三五”不論,也不是絕對的,應該注意避免“孤平”。對于“孤平”,有不同的解釋,目前學界廣泛承認王力先生孤平論。王力先生認為,孤平就是“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下一個平聲字了”。傾向于認可王力先生的觀點,也就是說,除了五言不能出現“仄平仄仄平”,七言不能出現“仄仄仄平仄仄平 ”外,都是允許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對于平仄,還存在“拗救”的主張。說法不一,非常復雜,這里并不建議全部接受。個人在創作中,用到的基本就一種,也就是“平平平仄仄”句式的變格“平平仄平仄”。竊以為,盡量不用五花八門的“拗救”,養成嚴謹的創作習慣,對提高遣詞用字的能力,提高作品質量,同樣是非常有好處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對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謂對仗,就是每一聯的出句和對句之間,除了按照平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對之外,對應詞的詞性還必須相同,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在對仗中,形容詞常與動詞作一類而對用),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絕句不要求用對仗。用對仗當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須的。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對仗。對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間兩聯即頷聯和頸聯。一般的律詩,都是這樣。但也需要知道,還有一些例外。對仗可分為工對、鄰對、寬對等幾種形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工對。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時”對“恨別”,“花”對“鳥”,“濺淚”對“驚心”,皆同一小類詞語相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鄰對。如“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落木”對“澄江”,“千山”對“一道”,非同一小類詞語,但給人感覺還挺工整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寬對。如“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對“一水”,“落”對“分”,皆工對,但“青天外”卻對不上“白鷺洲”了,也無須太強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總之,對仗形式還不只這些,有待探究。對仗是為詩意服務的,不必太拘泥死板。只要詞性相同,結構相同,平仄相反即可,意境為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要避免“合掌”之忌。一首詩中相鄰的兩聯對仗,句子的結構要避免完全一樣。第一聯對仗和第二聯對仗,如果結構一樣,這種毛病稱為“合掌”。例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高昌玉蕊會,崇敬牡丹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短李芬芳酒,迂辛寂寞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一聯中的“高昌”、“崇敬”是地名,后一聯的“短李”、“迂辛”是人名,總之都是名詞,而且都是專用名詞。兩聯都是以專用名詞開頭,句子后三字的結構也一樣。這就是“合掌”,是對仗之大忌。上面例舉的兩聯中,有四個專用名詞,容易犯合掌的毛病,但高明的詩人有辦法規避它。這兩聯,白居易實際上是這樣寫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高昌玉蕊會,崇敬牡丹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笑勸迂辛酒,閑吟短李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這樣一調整,就避開合掌之病了。還有人認為,一聯對仗的出句與對句,意思完全雷同或基本雷同,也叫“合掌”。如出句用“河”,對句用“川”;出句用“紅”,對句用“赤”,出句用“兵”,對句用“卒”,等等,形成同義反復,亦為“合掌”之弊,應予避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詩來源于生活。學習寫詩除掌握格律要求外,還要熱愛生活,有深厚的文字基礎和豐富的生活閱歷,才能創作出膾炙人口的詩篇。</b></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b> 博雅,教育工作者,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市級優秀教師。酷愛詩、書、畫,著有詩集《閑吟集》,中國詩詞研究會會員,河南詩詞學會會員,羅山縣詩詞學會會員,詩詞在多種刊物上發表,多次獲獎,2023年9月獲羅山縣首屆詩詞大賽二等獎。中國老年書畫家協會會員,信陽市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美篇文學領域優質作者,《春季主題詩友會》主持人,2021秋詩賽古詩詞評委。</b></p> <p>謝謝欣賞!</p><p>文字/博雅整理</p><p>圖片?音樂/網絡</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施秉县|
介休市|
云阳县|
鞍山市|
嵊泗县|
日土县|
舒城县|
玛沁县|
小金县|
通渭县|
北安市|
寻乌县|
武城县|
大新县|
阿合奇县|
佛山市|
云龙县|
玉田县|
开原市|
兰考县|
沅陵县|
阿坝县|
揭东县|
罗江县|
昂仁县|
贵阳市|
公安县|
松滋市|
新巴尔虎左旗|
崇阳县|
逊克县|
博客|
孟连|
青铜峡市|
赣榆县|
杭州市|
延吉市|
左权县|
黑水县|
进贤县|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