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p><p>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p><p> 這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的名篇《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今天,借辛詞的詩情畫意,我帶大家走進澤州縣金村鎮郭壁村,看青山秀水,訪耆老古跡,更要了解來自西北、繁衍千年的一個特殊家族——毋氏。</p> <p> 一、老村漫步:</p><p> 從迂回曲折的盤山公路小心翼翼的下到山底,一片江南景色頓時映入眼簾。田疇平坦,四野分明,屏障橫列,水墨粲然。再回首顧盼來路,則石壁峭拔,如堵環抱,亂峰向背,草樹叢翠。真可謂人間仙境,世外桃源。</p> <p> 沿著進村的東西向的主街,我走進了這個古老的村子。</p> <p> 老村的街巷比較曲折狹窄,但給人一種古樸滄桑的感覺。</p> <p> 小巷幽幽,物似人非。</p> <p> 給自己方便,也給他人便利,這房子自然縮回一點,房角也成了抹角,古人的涵養值得禮贊(下)。</p> <p> 瞧一瞧,典型的晉城地區明朝建筑風格,看它的過木下伸出的卷云磚,就可明辨(下)。</p> <p> 很多房子都是土坯修成的,說明過去的歷史朝代并不都是盛世,豐衣足食已是奢望,美宅玉堂終是夢想(下)。</p> <p> 隨處可見過門(下)。</p> <p> 這是村東南的一個庭院的華麗大門,有點像西方哥特式建筑風格,好像教堂的大門(下)。</p> <p> 這是老街上的一個坎宅巽門的院落,大門緊鎖,看不到院內風光,這樣的院子一般都是明朝建筑,號稱“全院”,也就是四合院。它位于村廟之西,緊鄰村廟(下)。</p> <p> 老宅深院還有很多(下)。</p> <p> 漫步老街,古村的靜謐、質樸會給從浮躁、繁華中走來的你不一樣的感受,讓你靜下心來思考一下人生的意義、生活的哲理。同時她和千千萬萬的古村落一樣,有昔日的輝煌,又有今天的落寞。她們在慢慢消失,也在默默蛻變。</p> <p> 二、村廟觀瞻:</p><p> 郭壁村廟,門楣上沒有標名,故廟名不詳。廟貌巍峨,神靈赫濯,居民環拱,廬舍森列,既遠集市之囂塵,又無衢途之擾憂。</p> <p> 廟門口有七級石階。拾階而上,就可進入村廟。這是一個一進院落的古廟,有正殿、拜殿、東西禪房。</p> <p> 在廟門南、隔著街道還有一個地勢較低的院子,南有舞樓,東有看樓,這是迫不得已、因勢而建的特殊結構的建筑。</p><p> 這是舞樓,前邊被封了起來(下)。</p> <p> 這是東看樓(下)。</p> <p> </p><p> 1.村廟存碑:</p><p> (1)創修關圣帝君像記</p><p> 碑存澤州縣金村鎮郭壁村,勒石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p><p> 嘗聞福緣善慶,自古志之。善何由積,即欲遵神明一念足也。蓋神明可恃乎?具于人心,照于有像。仰思敕封三界伏魔關圣帝君,耿耿忠心不□,正氣萬祀猶存,鎮四夷、庇中國,士農工商,所利賴者多矣。惟棲神□地□祀,洋洋如在。茲卜玨山西號曰郭壁,有空殿一處,山明水秀,真可奇也。群鄉之人□一以手加額,咸相謂曰:“妥神祀神在于斯,來福來享在于斯。”</p><p> 本鄉社首劉時旺同善士李繼芳、張光鷲共發虔心,創修圣像,奈力微難成,伏望善男信女喜記資財,同結良緣,于崇禎元年仲秋吉日告成圣像,彩色云煙,金碧輝煌,惕然在人心目矣。</p><p> 唯神有靈,錫休寧有。既乎落成之后,勒石以為之記。</p><p> 劉時旺施錢一百文,同善士開列于后:李繼芳施錢三百、張光鷲施錢三百(后略)</p><p> 崇禎元年中秋吉旦立</p><p><br></p><p> 這是郭壁村廟最古的存碑,距今392年。在原鋪頭鄉管轄的行政村中,村廟存有明朝石碑的,已寥寥無幾。碑中留名則告訴我們,郭壁在明朝時除毋姓外還有劉姓、李姓、張姓等。</p> <p> (2)重修郭壁村大廟萬善共登序</p><p> 碑存澤州縣金村鎮郭壁村,勒石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p><p> 余自被讒,又因清貧,避居丹水之窟,欣樂溝僻幽壑。壬辰夏,探奇于郭壁,見東北有玨山、青蓮圣地(缺字)樸,泉甘土肥,前人稱此比桃源,信不謬也。余亦樂此,是以常游焉。其處有古廟一叢,神皆失彩,房□柱楹(缺字)芝毋公,世俊張公并合社諸公皆有不壯觀瞻之嘆。向余言,村小力不能支。余言,人有善念,神有感(缺字)丙申年豐,見合社諸公搬磚運瓦,撤朽柱而換石柱,起配房而高大舞樓,不數月而工告竣矣。(缺字)麗,比昔大有改觀也。噫!神顯也?人力乎?于是立碑。在社諸公囑余撰文,余自愧俗陋,何敢言文(缺字)諸公。萬善同心,記其一端勝事,永垂不朽爾。</p><p> 丹窟癡人馮云從(缺字)</p><p> 大清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初二日合社仝立</p><p> 懷慶府李思智錢六百文、義昇號錢二百五十文,霍秀社錢十千文,牛存義錢二千文(后略)</p><p><br></p><p> 這塊碑的撰寫者是清雍乾嘉時期寓居在丹水之畔的一個避難人,具體籍貫不清楚,他在郭壁、玨山、青蓮寺、南石甕、桿棚底都留有碑記或墨跡。</p> <p> 2.經堂院存碑:</p><p> 碑存郭壁村經堂院,勒石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p><p> 古唐、周、晉,澤郡鳳邑,東南三十余里,有一郭壁,東有雙峰捧月,西有群峰繚繞,南有瀑布水簾,北有栢垛坂道。周圍連綿,形如城郭,故曰郭壁。村中有佛堂三楹,歷有年矣。自辛未夏六月間摧崩,房主毋常貴乏貲,獨立難成,邀通闔村社鄉,公同商議,撥合村諸公,萬善同心,效力攻之,不日成之。工成之后,常貴早晚拈香,累世居座,不許日后自便。□□記其一端勝事,萬古不朽云。</p><p> 大清同治十年□月望三日立</p><p><br></p><p> 這塊碑告訴我們,郭壁有一個經堂院,同時說明在清同治年間,郭壁毋氏有“常”字輩。</p> <p> 三、毋氏覓蹤:</p><p> 1.毋氏出現在郭壁村的記載最早是北宋元祐四年,也就是1089年。</p><p> 《青蓮寺石柱題名記》,今存青蓮寺,勒石于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內有“郭壁社施主毋選等謹舍凈財施石柱一條,侄男毋宗佑、毋宗尋、毋宗遇,元祐四年十月日記”。</p><p> 這說明,公元1089年前,毋氏已遷至郭壁,距今931年</p> <p> 2.毋彥倫父親毋競的記錄,金大定四年,公元1164年。</p><p> 《青蓮寺硤石山福嚴院重修佛殿記》,碑存青蓮寺,勒石于金大定四年(1164年),內有“施主,郭壁社毋競、毋黨、毋迕,評事張琦、朱善,北霍秀李全、張益,劉家郊劉順、劉遇、劉全,水東李寔,鋪頭社李惠通,金村河東社李侁(shēn)、李彥,上莊社李忠、王權、蘇和,白羊泉樊周、李榮,水西石忠、常翼,刊字李順,弟小九、小十”。</p><p> 這說明,毋彥倫父親毋競在公元1164年已有財力施舍,年齡應在30歲以上。</p> <p> 3.毋彥倫的記錄:</p><p> (1)《青蓮寺石柱題記》,碑存青蓮寺大雄寶殿石柱,勒石于金泰和元年(1201年)內有“郭壁社進士毋彥倫考競妣高氏前妻郎氏男倬、偉、延禧、守約男婦王張李郎氏孫男珪璋、瓊郎、銀璋、金璋、顯璋,大金泰和元年歲次辛酉十月十八日施”(1201年)。</p><p> 這說明:公元1201年,毋彥倫已有孫子輩,因此他的年齡應在40歲左右,</p><p> 毋彥倫的父親是毋競,母親高氏(高氏有可能來自下胡村);</p><p> 毋彥倫的兒子有倬、偉、延禧、守約四個;</p><p> 毋彥倫的孫子有珪璋、瓊郎、銀璋、金璋、顯璋五個</p> <p> (2)《楊庭秀等摩崖題名記》,今存澤州縣玨山南橫河峪古道旁,勒石于金泰和六年(1206年),內有“澤守楊庭秀同倅車完顏永協、晉城丞馬國基、司獄夾谷裕,來觀水簾。泰和丙寅三月上澣日,男謙革侍行,繼至者東林毋彥倫”。</p><p><br></p> <p> 《青蓮寺楊庭秀詩刻》,碑存青蓮寺,勒石于金泰和六年(1206年),內有“青蓮勝概名天下,竹杖芒鞋得得來。障目亂峰圍翠柏,倚天峭壁老蒼苔。一爐沉水藏經閣,千古清風擲筆臺。欲訪開山圣賢跡,斷碑細與拂塵埃。泰和丙寅三月上浣日,華山晦叟楊庭秀茂才留題,同來者倅車完顏永協和卿、晉城丞馬國基仲賢、司獄夾谷裕仲寬、東林毋彥倫俊卿,男謙革侍行。”</p><p> 這說明毋彥倫的號是東林,公元1206年居家,未出外作官,曾陪同澤州太守楊庭秀游覽青蓮寺和玨山。</p> <p> (3)《毋氏墓志》,碑存郭壁村,勒石于金崇慶元年(1212年)。</p><p> 諫議大夫□山東東西路按察使□□□□□□□□上騎都尉隴西縣開國子□封五百戶賜(缺字) </p><p> 儒林郎潞州潞城縣主簿兼(缺字)</p><p> 毋氏之先,本陳胡公之后,公子完出奔齊,遂有齊國。齊宣王母弟別封毋(缺字)曰胡毋氏,其后子孫枝分派別,敢之他所。或因舊氏而為姓者,如漢之胡毋(缺字)之,之類是也。有以胡氏、有以毋氏而為姓者。如齊之胡非氏,漢之毋將(缺字)然則毋氏豈非出于陳胡公之后歟?</p><p> 澤州晉城之東南,距縣三十余里(缺字)平地,危巒周環,峻若垣墉,□類郛郭,故曰郭壁。其土肥,其泉甘,玨(缺字)而可茹,釣其鮮而可食。則韓文公□李愿□盤谷未能過此。毋氏□□居其(缺字)秦垂髫結□子孫詵詵(shēn),牛羊滿山,桑麻□疇,其他居民莫之能將毋彥倫俊卿(缺字)方以琴書自娛,不以利祿為意。一□造門請于余曰:昔我高祖始居榆林,來(缺字)相地于茲而家焉。□□□□□以稼穡勤儉為□□□□□□□起曁(缺字)深邃,在后之人不□□□來今□石既已,公□□□□之余(缺字)先克成,勤儉積累□□又且陳胡公之苗裔,故道其實而□□以(缺字)。</p><p>毋氏之先,本陳胡公。完出奔齊,齊國乃隆。宣王母弟,厥姓斯從。源深流長,枝茂葉豐。歷載千百,元吉其逢。念爾高祖,榆林紹蹤。來之鋪頭,未勤垣墉。復相郭壁,廓乎有容。慨然志定,爰宅于中。不工不商,勤儉為農。五世流□,艱多若螽(zhōng)光照寰宇,玉萃□永。彥倫俊卿,守雌知雄。持君子節,有古人風。造門請余,致禮□□。茲用刻訓,以垂無窮。</p><p> 峕大金崇慶改元歲次壬申二月十八乙未日立”。</p><p> 這說明此墓志是毋彥倫請人撰寫,公元1212年,毋彥倫健在。根據墓志撰寫規例,撰寫碑文的人若有官職,應在最前邊寫出,這可判斷曾是“□□大夫□山東東西路按察使□□□□□□□□上騎都尉隴西縣開國子□封五百戶賜”官職的人撰寫了此墓志,這個官職不應是毋彥倫的官職。</p><p> 同時說明,毋氏自陜西榆林遷來,先在鋪頭村落腳,但沒有修房蓋屋。后又遷到郭壁,才修建宅院。</p><p><br></p><p><br></p> <p> (4)《毋氏支派圖》,碑存郭壁村,勒石于金崇慶元年(1212年)。內有“昔□□來自鋪頭村松楸之地,自茲而初,厥后墳墓分而為三。自祖而東五十步,二耶節□卜塋地。由祖而西四百三十六步,四耶選再封墳焉。自九耶彥分適河內縣,今泗溝亦有葬地,且安措穴位可得聞者,各書于下后。之賢□□,儻還而志之,不負肯堂之責矣。</p><p>(第三格)曾高祖</p><p>(第四格)六耶□五年分□□□□□大耶</p><p>□□□□二耶□□(漫漶不可辨)</p><p>二耶東塋壬穴</p><p>□□□□三耶正妻李□</p><p>三耶本塋□穴</p><p>□□□□四耶正妻陳□</p><p>四耶□□□□</p><p>□□□□五耶妻李□</p><p>五耶本塋西穴</p><p>(第五格)(漫漶不可辨)</p><p>(第六格)(漫漶不可辨)</p><p>(第七格)(漫漶不可辨)</p><p>(第八格)(漫漶不可辨)</p><p> 這說明,毋彥倫的曾高祖墓地有可能在鋪頭村,從祖父開始才在郭壁立新墳。毋氏有可能在公元1050年左右從陜西遷來晉城。</p><p><br></p><p><br></p> <p> (5)縣志記載:《澤州府志》第27卷薦辟第184頁(元):毋彥倫,澤州人,進士。</p> <p> (明成化)山西通志、(清乾隆)鳳臺縣志:毋彥倫:字俊卿,金承安中進士。</p><p> 注意,金承安年間(1195-1200年),共舉行了兩次科考,一次是承安二年(1196年),一次是承安五年(1199年)。承安五年,晉城人李俊民是進士科狀元。若是承安二年,毋彥倫年齡或在35歲左右,因為泰和元年時毋彥倫已有孫子輩出現,年齡應在40歲以上,這樣可推想毋彥倫出生在1160年左右。請人在金崇慶元年(1212年)為毋氏撰寫墓志時,應該在50歲以上。50歲是知天命的時候,也是葉落歸根的時候,這應該符合古人的生活規律。</p> <p> 在晉城的有關資料上提到一個北宋年間的人,這就是毋湜。資料上是這樣記載的:毋湜:宋科,年失考,歷官侍御史、知諫院、兩浙路轉運使、工部郎中、成都路轉運使。嘉佑八年卒于官,年60歲。</p><p> 而毋湜在北宋年間是大名鼎鼎的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考取進士,祖籍河東(今山西運城、臨汾地區),后徙長安(今陜西戶縣),毋沆兄,卒于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他的官職如上所說。</p><p> 根據郭壁毋氏的一些傳說,毋氏先祖因到四川征伐,失敗后隱居到郭壁,這好像與毋湜的成都路轉運使官職契合,與現留存的毋氏史料也比較相符,這僅供參考。</p><p> 另外在《鳳臺縣續志》中還提到乾隆年間的一個舉人毋作霖,這個人是否是郭壁人,不太清楚。郭壁素有“毋閣老”的傳說,是不是與這個舉人有關呢?</p> <p> 4.毋氏外遷:</p><p> (1) 金崇慶元年(1212年)之前,有一支遷往河南河內縣(今河南沁陽市)</p><p> 《毋氏支派圖》,內有“昔□□來自鋪頭村松楸之地,自茲而初,厥后墳墓分而為三。自祖而東五十步,二耶節□卜塋地。由祖而西四百三十六步,四耶選再封墳焉。自九耶彥分適河內縣,今泗溝亦有葬地,且安措穴位可得聞者,各書于下后。之賢□□,儻還而志之,不負肯堂之責矣。"</p><p> (2)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有一支遷往河南修武縣。這支先由郭壁遷至洪洞,復有洪洞遷至河南省河內縣(即今清化縣)東北六十里之西岺后村,嗣后又由西岺后先遷至(碗)〔盌〕窯河,復遷至修武縣西北四十五里閻河村之北(網上資料,修武縣毋氏家譜)。</p> <p> 5.毋氏字輩:</p><p> 村中一位老者告訴我,毋姓字輩如下:明,新,建,信,發,海,常,清,福,道,興,隆。這應該是郭壁村從清乾隆年間開始的字輩,有的字是音譯,可供參考。這個字輩并不是從郭壁遷出的所有毋姓的字輩,凡和這個字輩不同且有可能是從郭壁遷出的毋姓,都說明是清乾隆年間前遷出的。</p> <p> 6.英烈:毋氏子弟為新中國建立做出過重大犧牲。</p><p>毋古手(1924-1950),郭壁村人,中共黨員,云南軍區連長,在云南巧家縣戰斗中犧牲。</p><p><br></p> <p>毋寶琨(1923-1951),郭壁村人,一八〇師戰士,失蹤。</p> <p> 其他鄉鎮:</p><p>毋永年(1928-1950),柳樹口鄉北坡村人,中共黨員,五三五團敵工干事,在四川成都石板灘平叛中被敵殺害。</p><p>毋傳仁(1931-1948),柳樹口鄉南石甕村人,六十七團副排長,在南莊戰斗中犧牲。</p><p>毋福善(1922-1947),柳樹口石甕村人,一二一團班長在平原安陽曲溝犧牲。</p><p>毋富正(1924-1946),柳樹口鄉北石甕村人,老七團班長,在翼城縣瑣壁地戰斗中犧牲。</p><p>毋保孩(1927-1946),柳樹口鄉南石甕村人,四十五團班長,在河南修武縣戰斗中犧牲。</p><p>毋法元(1921-1945),柳樹口鄉東石甕村人,七團戰士,在太原戰斗中犧牲。</p><p>毋小狗(1932-1952),柳樹口鄉北坡村人,三四一團衛生員,在朝鮮平康郡戰斗中犧牲。</p><p>毋王義(1927-1947),柳樹口鄉北坡村人,七團戰士,在河南洛陽戰斗中犧牲。</p><p>毋小保(1916-1945),柳樹口鄉北坡村人,老七團戰士,失蹤。</p><p>毋福生(1921-1949),柳樹口鄉南石甕村人,四十五團戰士,1949年犧牲。</p><p>毋和保(1916-?),柳樹口鄉北坡村人,戰士,作戰犧牲。</p><p>毋軟德(1921-1945),柳樹口鄉北坡村人,戰士,在河南溫縣戰斗中犧牲。</p><p>毋永平(1914-1949),柳樹口鄉北坡村人,沁博獨立營戰士,在河南孟縣戰斗中犧牲。</p><p>毋小保(1923-1945),柳樹口鄉南石甕村人,晉城縣獨立營戰士,在晉城縣后掌洼被敵殺害。</p><p>毋戍孩(1931-1947),柳樹口鄉南石甕村人,戰士,在臨汾戰斗中犧牲。</p><p>毋小保(1915-1942),柳樹口鄉北石甕村人,戰士,在呂梁作戰犧牲。</p><p>毋戍根(1924-1947),柳樹口鄉北石甕村人,民兵,在河南博愛縣戰斗中犧牲。</p><p>毋小樓(1913-1947)。柳樹口鄉北坡村人,民兵,在運城參戰中犧牲。</p><p>毋保生(1910-1947),柳樹口鄉北坡村人,民兵,在運城參戰中犧牲。</p><p>毋根慶(1920-1947),柳樹口鄉北石甕村人,民兵,在河南澠池參戰中犧牲。</p><p>毋順天(1909-1947),柳樹口鄉北坡村人,中共黨員,民工,在運城參戰中犧牲。</p><p>毋小分(1911-1947),柳樹口鄉北坡村人,民工,在運城參戰中犧牲。</p><p>毋小鎖(1925-1946),巴公鎮李村人,十旅戰士,失蹤。</p><p>毋鳳虎(1922-1944),南河西鄉東坡村人,老七團班長,在沁源縣戰斗中犧牲。</p><p>毋小富(1916-?),南河西鄉東坡村人,中共黨員,戰士,作戰負傷后犧牲于醫院。</p><p>毋鳳祥(1921-1950),南河西鄉坂頭村人,二十七師戰士,在朝鮮失蹤。</p><p>毋瑞貞(1921-1946),金村鄉柳泉村人,二十三旅戰士,在河南沁陽縣戰斗中犧牲。</p><p>毋克昌(1916-1939),金村鄉山頭村人,晉城縣犧盟會干部,在敵偽監獄犧牲。</p><p>毋李生(1914-1951),鋪頭鄉大石背村人,中共黨員,五八七團偵察班長,在朝鮮戰斗犧牲。</p><p>毋小屯(1921-1943),鋪頭鄉石家街村人,老七團副班長,在高平縣關莊村戰斗中犧牲。</p><p>毋小秋(1918-1948),鋪頭鄉石家街村人,戰士,在翼城縣戰斗中犧牲。</p><p>毋續土(1925-1944),鋪頭鄉東蜀村人,戰士,在棗園戰斗中犧牲。</p><p>毋洛孩(1911-1944),鋪頭鄉大石背村人,嶺東行政村村警,在晉城縣嶺東村被敵殺害。</p><p>毋巨官(1922-1941),水東鄉東村人,老七團戰士,失蹤。</p><p>以上共計36人。</p> <p> 7.南下干部:</p><p>毋傳正(1924-2007),男,漢族,1924年12月出生于山西晉城縣柳樹口鄉王掌村。</p><p>1945年2月至1949年2月歷任村抗日小學教員、太行四分區戰犯看守所預審員、中隊長、指導員、太行新生報社秘書、晉城縣政府辦公室干事。</p><p>1949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六大隊一中隊南下福建。9月任福建省福安縣政府助理秘書。</p><p>195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福安縣委秘書。</p><p>1955年7月后任福建省人民檢察院福安分院辦公室主任、一科科長、檢察委員會委員。</p><p>1969年11月下放勞動。</p><p>1971年12月任福建省寧德地委定案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人員。</p><p>1975年1月任寧德地區外貿站副站長。</p><p>1978年1月任寧德地區工商局市管組組長。</p><p>1979年11月任福建省人民檢察院寧德分院檢察員、經濟檢查科科長、檢察委員會委員。</p><p>1980年10月任福建省人民檢察院寧德分院黨組成員。</p><p>1985年8月離休。享受地專級待遇。</p><p>2007年1月在寧德逝世,享年85歲。</p> <p>毋康侯(1914-),男,漢族,1914年出生于晉城縣鋪頭鄉焦莊村。1946年7月入黨。</p><p>1945年11月至1948年4月任晉城縣焦莊村副村長、村黨支部書記。</p><p>1949年3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江支隊六大隊一中隊南下福建。同年10月至1951年4月任福建省福安縣五區區委組織委員。</p><p>1951年4月至1951年10月任福安縣委組織部干事。</p><p>1951年11月至1952年9月任福安縣十一區區委書記。</p><p>1952年10月至1954年8月任福建省壽寧縣斜灘區區委書記。</p><p>1954年9月至1955年8月任壽寧縣委組織部副部長。</p><p>1955年9月至1957年12月任壽寧縣委常委、組織部長。</p><p>1958年1月至1959年12月任壽寧縣委常委、監委書記。</p><p>1960年1月至1964年10月任壽寧縣委常委、南陽區委書記。</p><p>1964年10月至1968年任壽寧縣委常委、組織部長。</p><p>1968年12月至1972年任壽寧縣革委會常委、縣委常委。</p><p>1972年至1980年任壽寧縣委常委、組織部長。</p><p>1980年至1983年9月任福建省寧德地區組織部老干科科長。</p><p>1983年9月離休。</p><p> 這說明,經過千年繁衍,毋氏以郭壁為中心,逐步擴散到金村鎮的山頭、柳泉,柳樹口鎮的北坡、南石甕、北石甕、王掌,大箕鎮的東坡、坂頭,金村鎮的石家街、大石背、東旺、西南屬、東蜀、東窯上、小莊、焦莊、寺南莊等村。同時還遷徙到鄰近晉城的河南沁陽、修武等縣。</p> <p> 四、古今變遷:</p><p> 郭壁村,位于晉城市澤州縣之東南的崇山峻嶺中,距市三十余里。危巒周環,峻若垣墉,狀類郛郭,故曰郭壁。正西的山上為東旺村,西北的山上為焦莊村,東北過丹河是寺南莊,西南與小南村、南掌村相鄰。土肥水甘,物產豐富;民風樸實,文化興盛;人杰地靈,英才輩出。過去有進士,今日有北大。一串串響亮的名字依然在古澤州大地被人民傳揚。</p> <p> 這是東山(下)。</p> <p> 這是南山(下)。</p> <p> 這是西山(下)。</p> <p> 這是北山(下)。</p> <p> </p><p> 1.郭壁村名最早出現在現存碑記中的時間是唐乾符四年,也就是公元877年,距今1143年,因此郭壁是一個真正的古村落,并且不是毋氏家族最先建立。</p><p> 《青蓮寺碑碣之所記》,碑存青蓮寺,勒石于唐乾符四年(877年),內有“下郭壁村有麻田十畝,召主納稅一千”。</p> <p> 2.從碑文知,郭壁村分上郭壁村、下郭壁村。</p><p> 《澤州牒準硤石山青蓮寺僧玄依大師署狀本寺常住地土記》,碑存青蓮寺,勒石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內有“上郭壁地一約二十頃有余。四至:東至寺腳,西至高家嶺,南至石梯子,北至柳泉南嶺分水為界”。</p> <p> 3.郭壁村在宋金元時期屬河東南路澤州晉城縣移風鄉烏政管管理:</p><p> 《石柱題記》,存于青蓮寺觀音閣石柱,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刊,內有“烏政管郭壁社郭晸妻傅氏男陳七施石柱一條永充供養,時大宋建中靖國元年辛巳歲七月庚申朔二十五日甲申記”。</p><p> 4.明朝時期到清朝雍正六年前屬山西澤州移風鄉青蓮都青蓮里管轄。</p><p> 5.清朝雍正六年一直到光緒年間,郭壁村屬山西省澤州府鳳臺縣移風鄉青蓮都青蓮里管轄。</p><p> </p> <p> 6.清光緒年間到1918年前,郭壁屬山西省澤州府鳳臺縣東鄉青蓮里管轄。</p><p> 民國7年(1918年)至民國32年(1943年)秋前,郭壁屬山西省晉城縣第二區管轄,區公所設在柳樹口。</p><p> 民國32年(1943年)秋至民國34年(1945年)12月,郭壁屬晉東縣第三區管轄,區公所設在原鋪頭鄉寨則村。</p><p> 民國34年至民國38年10月,郭壁屬晉城縣第五區管轄,第五區區公所設在金村。</p><p> 1949年10月至1956年,郭壁屬晉城縣第五區郭壁鄉管理,區公所在金村。</p><p> 1958年至1962年,郭壁屬晉城縣金村紅星人民公社郭壁管理區管轄。</p><p> 1962年至1984年,郭壁屬晉城縣鋪頭人民公社管轄。</p><p> 1984年3月至1985年,郭壁屬晉城縣鋪頭鄉管轄。</p><p> 1985年至1996年,郭壁屬晉城郊區鋪頭鄉管轄。</p><p> 1996年至2000年,郭壁屬澤州縣鋪頭鄉管轄。</p><p> 2000年至今,郭壁屬澤州縣金村鎮管轄。</p> <p> 7.人口耕地:1984年設立鄉鎮時的統計數據</p><p> 郭壁,戶數141戶,人口552人,耕地863畝</p><p> 人口數居當時鋪頭鄉第五名(大莊917人,鋪頭836人,李家鄢704人,東蜀613人,郭壁552人,東旺530人)。</p><p> 8.現今人口:郭壁村位于澤州縣金村鎮東南,距鎮政府所在地10公里,四周環山,形如城郭,是典型的山區村莊。東鄰丹河,有山有水,景色宜人。全村共有145戶,485人,其中農業人口470人,非農業人口15人,耕地面積800余畝,種植作物以小麥、大豆為主,村民經濟主要靠務農和外出務工。 </p> <p>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5716廠進駐郭壁,不僅給郭壁帶來了經濟的繁榮,而且也改變了很多村民的生活觀念,增長了他們的見識。這是一個人文薈萃、活力四射的特殊時期。 </p><p> 這是位于郭壁村西的曾經駐郭壁村的5716廠大門(下)。</p> <p> 這是5716廠子弟學校??(下)。</p> <p>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郭壁灌溉工程聞名晉城。原晉城縣動用全縣財力、物力、人力,終于建成今日依然發揮重要作用的郭壁供水工程。 </p><p> 這是位于郭壁村東的郭壁供水工程五龍宮提水站(下)。</p> <p> 這是郭壁村委大院,附帶郭壁幼兒園(下)。</p> <p> 這是曾經的郭壁學校(下)。</p> <p> 這是到玨山、青蓮寺的古道,現已拓寬(下)。</p> <p> 徜徉于山水之間,游走于田間地頭,我不免有了很多感慨,真是:郭里郭外春風滿,山南山北花繚亂。千巖萬壑鳥相鳴,桃源今夕是何年?往事悠悠君莫問,檻外丹水空自流。漁樵野歌興亡事,隴上羊歸塞草煙(變化古人詩句而得)。</p><p> 2020.04.19</p> <p> 補充資料:</p><p> 為什么毋彥倫會在自己在世時為毋氏匆匆撰寫類似家譜的碑文呢?我們分析,其一,毋彥倫是進士,德高望重,又是飽學之士,既能搜集到毋氏當時了解的家族資料,又能請到有身份、有資格的人來為毋氏書寫歷史,他擔心后輩做不到這一點。其二,毋彥倫一定對當時的國家形勢有所了解,并由此而產生對家族未來的隱隱擔憂,那是什么事件發生了呢?如果了解金朝末年的歷史,你可能猜想到是什么。金泰和六年(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金大安二年(1210年),成吉思汗正式斷絕和金國的歲貢,舉起反金大旗。特別是金大安三年(1211年),蒙金發生野狐嶺(今河北萬全縣境內)之戰,十萬蒙軍擊敗四十五萬金軍精銳,從此女真族的金國走上敗亡之路。而撰寫墓志后的兩年,也就是金貞祐二年(1214年),蒙古兵就打到我們晉城。1214年是甲戌(狗)年,晉城歷史稱之為“甲戌之變”。</p><p> 那是誰將這樣的信息傳給了毋彥倫呢?我們在《晉城縣志》(1999年版)上看到:</p><p> 郭俁(?-1223年),字伯有,金澤州晉城人。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中進士。先后任長子縣主簿、萊州觀察判官、萊陽縣令、補尚書省令史、大理司直、太常博士、左司都事等職。郭俁很有才干,御史臺極力推薦他,皇帝下詔升調他為平陽府治中。之后,郭俁又被召為同知登聞鼓院兼秘書丞,又遷禮部郎中、滕州刺史、同知、正定府知事。根據政績考核,后又改任中都西京按察副使、國子祭酒。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年),金軍攻宋,郭俁充任宣差、山東安撫副使。泰和七年(1207年),任山東宣撫副使。金大安元年(1209年),任遼東按察轉運使,又改任中都路轉運使、泰定軍節度使、陜西東路按察轉運使。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年),罷按察司,郭俁仍任陜西東路轉運使,行六部尚書事,改任河北西路轉運使。金元光二年(1223年)卒。</p><p> 從這些記載可看出,郭俁和毋彥倫年齡相當,并且一直在外做官,是金大定、承安年間晉城中進士中官職較高的人之一,同時長期擔任河北、山西、遼東、山東、陜西等抗蒙前線的按察使、轉運使,他對全國形勢應該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在《晉城縣志》中,還有承安五年狀元李俊民的傳記,李俊民擔任的官職是沁水縣令、長平僉事,又擢朝請大夫,沒有擔任過地方大員,并且任職時間很短,主要是在晉城辦教育。其他進士沒有留下傳記,可能官職都不高。</p><p> 泰和六年(1206年),毋彥倫曾陪同澤州太守楊庭秀游覽玨山、青蓮寺,除摩崖留詩外,楊庭秀還在上年十一月為青蓮寺撰寫《大金澤州硤石山福嚴禪院記》,而篆額者就是郭俁。</p><p> 種種跡象表明,有可能是郭俁把國家的嚴峻形勢告訴了毋彥倫,并且在金崇慶元年(1212年)或之前為毋氏撰寫碑文。</p><p> 以上僅是推測,希望進一步得到可靠的資料。</p><p> 2020.04.25</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蒙城县|
龙口市|
交城县|
神农架林区|
兴城市|
平谷区|
盐亭县|
铅山县|
噶尔县|
新巴尔虎左旗|
江北区|
永济市|
中西区|
云南省|
虎林市|
郎溪县|
安陆市|
津市市|
澎湖县|
巴马|
鸡泽县|
满洲里市|
武夷山市|
凯里市|
赫章县|
绥江县|
册亨县|
民县|
东平县|
大余县|
明水县|
滦南县|
图木舒克市|
徐水县|
民丰县|
东城区|
加查县|
惠州市|
金溪县|
响水县|
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