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浙北踏青自駕游(上)

周興強

進入四月,疫情有所緩解,我們一行四人于4月9日至14日前往浙江北部的幾個古鎮和村落游覽,踏青攬勝,解悶放飛。 <div>我們行程的第一站是【新市古鎮】,此前不曾去過。到了才知道,古鎮距今已有1700年歷史,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1年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古鎮位于<b>杭嘉湖平原</b>的中心部位,<b>京杭大運河</b>穿境而過,被譽為“千年小上海,江南百老匯”。</div> <b>新市古鎮</b>是江南少有的保存較為完整、原汁原味的水鄉古鎮。古鎮按3潭,9井,18塊,36條弄,72座橋格局建造,極富道教色彩。至今仍保存十多座古橋,充滿了“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顯露出古色古香古韻的江南風光。 <div>一進入古鎮,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汪水池——【陳家潭】。 它形成于晉朝之前,為新市著名的三潭之一。相傳南朝著名道學家陸修靜曾臨駕隱居于潭旁,并在水潭步云升仙,故又名<b>仙潭、神駕潭</b>。【陳家潭】位于古鎮<b>通仙</b>、<b>會仙</b>、<b>駕仙</b>、<b>望仙</b>四橋交匯處,4座古樸石橋名字都帶“仙”字,可能與陸修靜得道升仙有關。</div> 古時潭水清冽,深不見底,近百年幾次大旱亦不涸。潭中央有兩條人工置放的小漁船作為道具,清清河面與點點漁火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古鎮自古繁華,鐘靈毓秀,人才輩出。遠有東晉大將軍朱泗,南朝著名道學家陸修靜,陳國皇后章耍兒,南宋狀元丞吳潛,明代學者詩人陳霆,清代大畫家沈銓,近代有神學家趙紫寰,中國電機之父鐘兆琳,紡織先驅童潤夫等。 <div>舉目潭上,波光粼粼,高聳三層的【陸仙樓】立于潭畔,在周圍低矮的屋宇中顯得氣度非凡。<b>陸仙樓</b>飛檐翹角,造型別致,全樓建筑面積達300平方米,正中匾額“<b>寂真觀”</b>,原由北宋徽宗皇帝所書。樓內立有陸修靜彩塑像,高2米左右,其旁有清順治四體書法碑《簡寂陸真人碑》,為古陸仙樓原物,世所罕見。登臨樓頂,推窗望去,仙潭景色,田野村落,盡收眼底。</div> <div>緊鄰<b>陸仙樓</b>旁的白色建筑便是【新市文史館】,這里原是江南第一大當鋪——【德源當】舊址,為清同治年間湖州府南潯鎮富賈劉家所有,曾有七進,現只剩一進。進門兩邊是高8米的封火墻,青石鋪地,結構精致,系古鎮典型的明清建筑代表作之一。</div> 緊鄰<b>陸仙樓</b>的另一邊是【有緣茶室】,是欣賞陳家潭景、品味古鎮茶水的最佳去處,也是體驗古鎮生活不可或缺的途徑。<br> 當然,如果觀賞一下這些可愛的小草、撫慰一下勞累的心靈,也不失為一種放飛自我。 這是橫跨<b>陳家潭</b>與<b>小南柵市河</b>上的【會仙橋】,系單孔石梁平橋,橋長11米,寬2.5米。始建于唐代以前,明嘉靖初年,杭州人何氏捐資重修。以后清嘉慶七年(1802)及2006年均有重修,橋上有碑記之年代。 <h3>這家店鋪就是電影《林家鋪子》的拍攝地。這部根據茅盾的短篇小說拍攝的電影,講述了舊時杭嘉湖地區一個小店鋪的主人林老板,在時局動蕩、經濟蕭條的社會背景下,雖再三苦苦掙扎,但在黑暗勢力的盤剝下最終破產的故事。</h3><h3></h3> 往河道另一邊的<b>南昌街</b>前行,路邊有一小木房,大門呈太陽放射式結構,上掛“南圣堂”三字橫匾。【南圣堂】系道教的祭神建筑,供奉“南方炎帝”。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以前新市古鎮曾有東南西北中五個圣堂,如今只獨留<b>南圣堂</b>了。 從南昌街這邊眺望<b>陸仙樓</b>和<b>德源當</b>,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覺。 這是<b>南柵市河</b>邊的建筑,斑駁的墻面,滄桑的印記。遠處是閘門,用來控制市河的水位。 這是東西向橫跨<b>南柵市河</b>上的【駕仙橋】,又名<b>日暉橋</b>。橋長17米,橋頂寬2.85米,拱跨6.7米,拱高4.5米。始建于唐代以前,明正德年間,鎮人募資重建,取“旭日生暉”之意,更名“日暉橋”。<br> 這是從<b>陳家潭</b>遠眺<b>駕仙橋</b>的景觀,兩旁民房店鋪毗連,將古橋夾在其中,橋舍相映,古色古香,駕仙橋是江南“市井橋”之代表,也是<b>仙潭</b>最古老的石橋。 <h3>位于<b>陳家潭</b>與<b>西河口</b>交匯處的是【望仙橋】,系單孔石梁平橋,長7.9米,寬3.1米,始建于唐代,最后一次重修在清光緒年間。明清民國時橋的二邊店鋪林立,商賈云集,相當繁華。每年的正月燈會,清明的廟會,孟蘭會及頭蠶二蠶售繭,這里商客摩肩接踵,<b>陳家潭</b>上總是泊滿各類船只。</h3><h3></h3> 我們沿著<b>西河口</b>漫游,由于疫情,兩邊的商鋪大都關門大吉,不過從林林總總的店面和彩燈,仍可以看出古鎮繁華的往日。 河道遠處的船工正努力清潔河面,確保古鎮的繁榮而免受疫情的影響。 鱗次櫛比的徽派建筑、層層疊疊的馬頭高墻,無不顯示出古鎮的商業地位和經濟中心。遠處的【廣福橋】系三孔石平橋,東西向橫跨于西河口中段市河上,橋長12.3米,中孔寬2.2米,長5.2米,高2米。始建于南宋前,明清多次重修。 過了<b>廣福橋</b>,河道兩岸一邊是古鎮歷史名人廊,如童潤夫紀念館。另一邊是明清直街,有眾多的商鋪和餐館。只是少了買賣的喧囂,多了沉淀的恬靜。 這是單孔石拱橋【太平橋】,橫跨西河口北端。始建于晉,本為木橋,唐宋時,改為石橋,明清時均有重修。此橋造型優美,均用花崗巖砌成,無一雜石。橋長16米,寬2.5米,兩邊有石階10級,望柱鐫刻各異石獅。橋聯為<b>俞樾</b>所書,上聯曰:“水接三潭環如玉帶,路通九陌固若金堤”,下聯曰:“舟楫通渠港分南北,市廛要道路接東西”。數百年來,鎮上習俗,凡是婚嫁喜事必過此橋,嬰兒滿月也由親人抱過橋,以保終生太平。 【沈銓故居】位于新市南匯街26號。<b>沈銓</b>系清代著名宮庭畫師(1682-1760),字衡之,號南蘋。少時家貧,隨父學扎紙花。20歲左右從事繪畫,并以此為生。其畫遠師宋代黃家畫派,近承明代呂紀,筆調凝重,設色艷麗。這是建在太平橋堍的<b>沈銓塑像</b>。 這是古鎮新建的【進士坊】,牌坊中間的立柱上鐫刻著楹聯:一千余年儒科陳跡共耀仙潭文化,三十幾名金榜鄉賢常思社稷民生。 這是【劉王廟】 ,位于古鎮<b>保寧橋</b>堍,始建于南宋,相傳是為紀念宋太尉劉锜在新市杭金而建,是德清縣現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劉锜(1098--1162),甘肅天水人,南宋抗金名將。 <b>劉王廟</b>現存石刻山門、戲臺及大殿。其山門莊嚴肅穆,牌坊石刻“劉王廟”三字為楷書陽文,下方刻有浮雕“二龍戲珠”與“獅子滾繡球”。朝南封火墻上的磚雕《三國演義》片段及人物、駿馬等,仍有較高的觀賞和考古價值。 <b>古戲臺</b>位于廟內庭院中,古樸優雅,木雕橫梁,氣派不凡。2007年,當地政府修復古戲臺,在清除墻面表層石灰時,發現了100多年前的珍貴戲曲墨記,上面記載了清同治至光緒年間到劉王廟戲臺演出的戲班名和所演劇目名,在運河文物考古和戲曲藝術研究界引起巨大轟動。透過斑駁墻上那密密麻麻的字跡,耳畔仿佛還回響著鏗鏘的鑼鼓聲,銅錘花臉、架子花臉的一張張臉譜似在時空隧道中回閃。 這條【寺前弄】形成于唐宋時期,兩邊的古建筑大都建于明清時期。【覺海寺】就坐落在這條弄堂北端,此弄因廟得名,故為<b>寺前弄</b>。弄長百米,寬3米,是四方香客前往<b>覺海寺</b>燒香的主要通途。 【覺海寺】位于古鎮<b>迎圣橋</b>北堍,始建于唐憲宗元和十年(815),早于杭州的【靈隱寺】,后屢建屢毀,到清代中葉毀后再未重建。1995年重建了大雄寶殿,造型獨特,氣勢宏壯。走進<b>覺海寺</b>,依次是<b>山門</b>、<b>天王殿</b>、<b>七寶池</b>、池上<b>接凡橋</b>、<b>大雄寶殿</b>和<b>觀音殿</b>等。殿門上方懸趙樸初行書“大雄寶殿”匾額,秀麗遒勁,氣勢非凡。 站在<b>覺海寺</b>前的<b>迎圣橋</b>上,周圍的巷弄寧靜,岸柳茵茵,河水清澈,漁舟自橫。 這是位于<b>覺海寺</b>旁【鐘樓弄】,也稱<b>鼓樓弄</b>,弄長180米,寬1.75米,弄內宅第優美典雅,古色古香,是富有江南水鄉郁郁情調的古建筑。鐘樓面對清波粼粼的市河和造型獨特的<b>迎圣橋</b>,樓橋水三景合一,為仙潭勝景。每當凌晨,僧人上鐘樓敲響鐘聲,那裊裊余音在蒼穹回蕩,為<b>覺海寺</b>增添迷人的色彩。 午飯后,我們前往30公里外的第二站——【塘棲古鎮】游覽。<b>塘棲古鎮</b>系江南水鄉名鎮,位于杭嘉湖平原南端。始建于北宋,自元代商賈云集,蔚成大鎮,明清時富甲一方,貴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京杭大運河東西向穿鎮而過,使其成為蘇、滬、嘉、湖的水路要津,歷朝歷代以來,<b>塘棲</b>均為杭州的水上門戶,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花果之地、絲綢之府”。 這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濟橋】,始建于唐寶歷年間(825-827),明朝時橋毀,后于明弘治二年(1489)復建,又名<b>碧天橋</b>、<b>通濟橋</b>,位于古鎮西北,南北向架于京杭大運河上,為大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和最大的薄墩聯拱石橋。<br> <h3>該橋造型秀麗,水平全長78.7米,橋面兩段寬6.12米,頂寬5.2米,南北各設踏步80級,中孔跨徑15.69米,矢高7.75米,頂拱鐫有“弘治二年”字樣,其余六孔南北對稱。石欄板素面,欄板兩端為卷云紋抱鼓石,共有望柱63根,四角望柱上刻覆蓮。</h3><h3></h3> <h3>據說當年橋塌后百姓來往均靠擺渡,每逢風高浪急,總有人落水遇難。此時寧波義士<b>陳守清</b>挺身而出,籌資建橋。歷時9年,于1498年建成,今橋堍建有<b>陳守清銅像</b>。</h3><h3></h3> 這座木制的【古戲臺】位于<b>廣濟橋</b>的東南,適逢節假日經常有戲劇演出。 <h3>這是位于橋南的【郭璞井】。坊間傳<b>郭璞</b>某年路過塘棲,恰逄大旱,為拯饑救溺,他利用所學陰陽風水之理,探勘方位,打通水井,井水甘醇,百姓感恩不己,故以<b>郭璞井</b>名之。井口覆圓石,成為古鎮一景。</h3><h3></h3> 走過<b>廣濟橋</b>,來到北堍的<b>水北街</b>,這里最具人氣的店鋪恐怕是【法根糕點】和【朱一堂糕點】了,兩家店鋪制作的塘棲糕點名氣響,吃口好,最受游人追捧。<b>法根糕點店</b>的對面是<b>朱一堂糕點店</b>,實際上是比法根還要老得多的百年店鋪。 水北街兩邊商鋪林立,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十分熱鬧。 甚至有部分游客不戴口罩逛街,招搖過市。 這是坐落于水北街西端的【余杭方志館】,由兩幢明清風格的二層舊宅構成,白墻青瓦,環境清幽。<b>方志館</b>占地765.56平方米,建筑面積1286.64平方米,是一個以收藏、保護、研究、交流、開發、利用史志為主體的綜合性場所。<br> 這是【西姚宅塘棲故事館】,因宅院的主人姓姚,又住于水北街西段,故名為<b>西姚宅</b>。宅院共三進兩層。樓上為臥室,樓下主體是廳屋,旁有書房和客房,前后門設總出入口,面寬14米,進深38米,是典型的清代建筑。<br> 這是一家頗具小資情調的民宿,門庭上方的紫藤花開正茂,臺階上的杜鵑花也芬芳吐艷,起名<b>汐糖</b>是否于<b>塘棲</b>有關?不得而知。 京杭大運河在塘棲這段河面可謂相當寬闊,且河水充盈,水流平緩,清麗幽靜,吸引不少游客或戲水,或發呆。 兩岸的建筑倒映在水面上,十分入景,不知為何看不到一條游船? 走在<b>水北街</b>的東段,這里的店鋪明顯少了許多,卻有著幾個特別重要的景觀。 這是位于水北街東段<b>御碑公園</b>內的【乾隆御碑】,碑文記載了清乾隆十六年(1751),弘歷帝南巡時,為表彰浙江受災后未拖欠錢糧,而蠲免地丁稅三十萬兩,并將“圣諭”刻石,曉諭官民。2011年,<b>乾隆御碑</b>與<b>水利通判廳遺址</b>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并建<b>御碑亭</b>加以保護。<br> 這是亭內保存完好的<b>乾隆御碑</b>,也是現存中國最大的御碑,碑體高3.35米,寬1.4米,厚0.5米;碑額鐫有雙龍搶珠石刻,高1米,寬1.5米;碑座出土高度1.1米,寬1.8米,厚1米。整塊碑的地面高度達5.45米。碑正文有429字,另有“曉諭官民,以示皇恩浩蕩”10字,碑文四周鐫有云龍紋。 這是位于<b>水北街</b>東段、運河北岸的【御碑碼頭】,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在此處的御用碼頭,牌坊上面的四個大字為乾隆皇帝書寫。 這是位于<b>御碑公園</b>右側的【塘棲耶穌堂】,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美北長老會的傳教士金·樂德(1868-1918)創辦,教堂與住房的建筑面積約1200平方米。現在教堂的外墻和門窗都重新修繕,感覺這座古老的教堂缺失了很多歷史的滄桑感。<br> 旁邊民居的窗臺上,臥著一只黃花貓,它瞪著胡子,睜大眼睛,不知在看什么。 <div>從<b>水北街</b>東段的木橋回到大運河南面的<b>水南街</b>,盡頭是<b>西石塘街</b>,這里有新開發的歷史街區,以及新建的【花園橋】,這是座單孔石拱亭橋,看上去十分高大堅固。</div> 這是新建街區供游客留影的一個景點,背景畫的是<b>塘棲古鎮</b>以及<b>廣濟橋</b>,一位踩三輪車的車夫正等候著為游客提供服務,可惜的是兩個輪胎都漏光氣了,破舊不堪。 這是<b>水南街</b>上恢復的<b>廊檐</b>,從這里可以一直走到塘棲的另一處景點——【三條半弄】。 眾所周知,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在塘棲古鎮上則有著另一種又細又長風格的小弄,原有七十二條半,擁有400多年的歷史,現在僅存三條半,并于2016年修繕開放,俗稱【三條半弄】。它們是<b>沈家弄</b>、<b>郁家弄</b>、<b>太史第弄</b>,其中<b>太史第弄</b>比其它兩條弄多出一個彎,所以算一條半。<b>三條半弄</b>位于塘棲鬧市,弄內老屋層疊,典雅幽深,值得光顧。 站在弄堂,伸直雙臂,立掌就能碰到弄堂兩側的墻壁,墻上有凹槽,聽說是用來放蠟臺的。弄內房屋均跨弄而筑,抬頭看不見天,靠著與院子相通的偏門透進些光亮,因此三條半弄又屬“暗弄堂”。據說以前的大家族很有講究,主人家、客人都是從大門進屋,一直可以走到各進房內;而仆人們只能從這些邊上小弄堂里進出,所以這種小弄堂又叫“避弄”,大概就是回避的意思吧。 離開<b>塘棲古鎮</b>,我們長驅將近200公里,在天黑之前,來到千島湖風景區,入住<b>全季酒店</b>。當晚,我們在酒店附近的餐館品嘗了久違的千島湖大魚頭,犒勞舟車勞頓一天的自己。<div>第二天,我們來到此行的第三站——國家5A級景區千島湖游覽,原本打算先乘游船去【黃山尖觀景臺】觀賞千島勝景,可是錯過了第一班游輪,第二班要到12:30才開,我們改變行程,先去【天嶼觀景臺】。</div> 【天嶼觀景臺】 位于<b>天嶼山</b>上,山并不高,海拔在235-310米之間,西、北、西南三面飽覽遼闊湖面,是千島湖觀湖賞景的最佳觀景臺之一。開車直達山頂,且不收門票和停車費。站在<b>天嶼山</b>頂的觀景臺上,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 觀景平臺高挑于山頭,視野寬闊,一覽周邊景觀。這里是眾多攝影愛好者取景拍攝地,每天都有眾多攝影師站在觀景臺上拍攝川流不息的<b>千島湖大橋</b>,還有千島湖最美的夕陽,以及這獨一無二的湖光山色。 左邊臨湖的幾棟高樓是湖景賓館,幾年前我們來千島湖就住在這里,那里的觀景陽臺與天嶼觀景臺就不能同日而語了。 平時人滿為患的觀景臺如今就我們幾個游客,恰逢當地的幾個女生也來春游,我們特請她們為我們留個紀念。 我們憑欄遠眺,四面環繞著山、湖、島、橋,這也許是此次游程最值得珍藏的記憶了。 下午我們重新來到游船碼頭,與為數不多的幾位游客乘上游船,前往【黃山尖觀景臺】觀看千島勝景。 游船中途停靠【桂花島】,導游介紹說島上有不少猴子供游客拍照和喂食,我們幾個都不感興趣,也就沒有下船。 <p>【黃山尖島】到了,大家登上輪船碼頭,愛好跋山的,不妨拾級而上,邊走邊看。從山腳至山頂,800多級石階因勢而筑,路隨山轉,景隨步移,自有一番情趣。乘坐纜車的,總長300余米的箱式脈動觀光索道,可讓大家輕松抵達山頂的【挹秀樓】。</p> <h3>上下纜車票價50元,幾乎所有登島的游客都選擇坐三特索道纜車上觀景臺。由瑞士CWA公司制造的纜車吊廂比較寬敞明亮,每部可坐六人,不過由于游客不多,大部分纜車都空載運行。</h3><h3></h3> <h3>站在【黃山尖觀景臺】上,遠眺千島碧波萬傾,湖面煙波浩渺、風光旖旎,俯瞰島嶼干姿百態、疏密有致,宛如一串串珍珠灑落在湖面上,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水清、島秀、景幽”的自然風貌,一覽無余。<br></h3> <h3>雄睨眾山的黃山尖,其魅力在“身”外——山腳島嶼如螺,湖灣縱橫;遠處層巒疊翠,山嵐縹緲。目之所及,煙波島影,綠樹粉墻,青山巉巖,飛鳥流云。特別令人驚訝的是,島嶼把湖面任意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空間,制造了一個巨大的水上迷宮,妙趣紛披。</h3><h3></h3> <h3>鳥瞰西北,90多座島嶼,如珍珠撒落湖面,或大或小,或密或疏,密的似連非連,疏的如孤如寂。更絕的是,這些島嶼隱約組成了天下為公的“公”字,形象逼真,氣勢恢宏,成為黃山尖的地標,也堪稱天下一絕。真可謂品山水之清韻,悟“公”字之真經,于恬靜沉思世界,于自然領悟人生,是黃山尖之行的美好體驗。</h3><h3></h3> <h3>“<font color="#ed2308">湖含秀水,秀水澄明邦國清;島布公心,公心炳耀乾坤朗</font>”,無疑,<b>挹秀樓</b>上這幅楹聯,是黃山尖景區文化的濃縮。黃昏暖陽,風光綺旎,我們帶著滿滿的收獲,乘上末班纜車,離開了黃山尖觀景臺,回到山下湖邊的酒店。</h3> <h3>第三天天下起了小雨,我們在所住的全季酒店休整了半天。中午,在酒店對面的【江南小敘】吃了一頓美味佳肴后,前往此行的第四站——位于淳安縣金峰鄉東北部的【百照村】游覽。</h3><h3></h3> <h3>【百照村】距千島湖大橋約20公里,我們冒著小雨,沿著盤山小路蜿蜒行進。路途的層層梯田和參天古木時不時地從眼前一掠而過。大約半小時后,抵達山村。謝天謝地,花了不少時間才找到民宿,勉強吃到晚餐,度過這寒冷的雨夜。</h3><h3></h3> <h3>早上五點半,趁太陽還沒有上山,我們起來徑直爬到民宿后山的觀景臺拍日出。此時,半個月亮還懸掛在西邊的山上,鄭老師用240長焦拍下了月亮下山前的一幕。</h3> <h3>此時,整個<b>百照村</b>還處在晨曦之中,一片寂靜,只有公雞的啼叫讓這里充滿著生活的煙火氣息。民居的白墻黛瓦就隱現在古樹密林間,錯落有致,入眼如畫。</h3> <h3>將近六點鐘,紅彤彤的太陽從山頂上冉冉升起,寒風中帶給我們莫大的驚喜。這是我見過最美的一次日出,可惜我沒有帶長焦,無法錄下此時此刻的美景。</h3> <h3>還是借用鄭老師的長焦所拍攝的特寫,分享美麗的日出景觀。</h3> <h3>廣角拍攝日出和山村,盡管減少了曝光補償,但太陽的粉紅色仍然略顯不足。</h3> <h3>幾分鐘光景,太陽的粉紅色就演變成金黃色了,不過與山村同時入鏡,則呈現出別樣的景致。</h3> <h3>此時的山村農舍在陽光和晨曦中顯得格外靜美,想象中要是能有點云霧繚繞就無與倫比了。網上說春霧、梯田、油菜花以及曬秋是這里最美的元素,那么,我們趕上的日出也應該包括在內吧!</h3> <h3>山腰處有個涼亭,那是另一個拍攝平臺,我們沿著石階走到那里,山下隱約可見的小村就是朱家村,我們早飯后將去那里游覽。</h3><h3></h3> <h3>在涼亭觀景臺遠眺山村則是另外一種自然之美。</h3> 朝陽下,有梨樹和楓樹掩映下的民舍也十分美妙。 <h3>吃了農家早飯后,我們前往此行的第五站——【朱家村】游覽。<b>百照村</b>與<b>朱家村</b>兩個村莊一個挺立山頂,一個位于山谷。原本兩村相望卻來往不便,現在一條山間公路已經打通,一刻鐘光景,我們驅車就到了<b>朱家村</b>。</h3> <h3>這是村頭樹立的南宋理學家<b>朱熹</b>的塑像,旁邊鐫刻著他的詩一首,“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br></h3> <h3>小村位于山谷之中,一條小溪穿村而過,正所謂有這永不枯竭的源頭,為整個朱家村送來源源不斷的生命之水啊!</h3> <h3>這是村中的【朱氏宗祠】,始建于元代,原祠于清朝咸豐年間被火燒毀,同治年間重修大堂,光緒年間再修前廳。2011年又進行整體修繕。整座祠堂分前、正堂兩進,面寬均三間10.8米,進深6.8米。建筑呈皖南徽文化派別,磚石土木結構,棟梁壁畫,鏤空精雕,工藝考究,精美絕倫,堪稱經典。</h3><h3></h3> <h3>正堂正中上懸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欽送的“紫陽世家”牌匾和“誠正堂”牌匾,下掛“太公太娘”;漢室會稽太守朱買成夫婦和徽國公宋朝理學名家朱熹夫婦像,正堂左邊供奉朱熹和香火神像,右邊供奉朱氏歷代祖宗牌位,天井四周立柱嵌有“天、地、光、明”。梁壁上有108幅精美畫作,分別代表108出古戲曲,每出戲曲又有不同的故事,彰顯徽派古祠文化的魅力風采。苦于疫情,宗祠沒有對外開放,我們只能與之失諸交臂。<br></h3> <b>朱家村</b>的生活條件相對比較好,村中的民居大都新建,且三至四層樓高,不論是建筑設計還是建筑材料都呈現出新農村建設的風貌。 <h3>這是村口廿一擔田腳至朱峰庵的【挑鹽古道】,長約2000米,宋代始建,路基路面用青石鋪成,經久耐用,底蘊厚重。村中的這一段是2013年精品村建設中重新鋪建的。</h3> 英國前首相斯坦利·鮑德溫爵士曾說:“對我來說,英格蘭就是鄉村,鄉村才是英格蘭。”借用他的比喻,“對我來說,中國就是古鎮,古鎮才是中國。”我想,京城的帝王將相、都市的現代生活都不能代表中國。反而是無數的鄉村古鎮才書寫了源遠流長的華夏歷史,形成了底蘊深厚的中華文化。無論什么朝代,不管哪個年號,古鎮年復一年地發展著它的經濟,居民則日爭朝夕地傳承著它的文明,我們才有幸訪古探幽,了解歷史,提升自信。自然,變化中的古鎮如何保護居民原生態的生活,古鎮又該怎樣盤活“古”字的經濟,這是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關鍵。作為一個局外人,我只是想記錄一點古鎮的歷史,分享一點古鎮的文化。<div>謝謝觀看!<br>未完待續。</div><div>2020.04.17<br><div><br></div></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政和县| 松阳县| 东莞市| 从江县| 时尚| 弥勒县| 桑植县| 海原县| 新乡县| 长海县| 临澧县| 玉门市| 敖汉旗| 龙南县| 璧山县| 迭部县| 黑河市| 阜阳市| 上思县| 行唐县| 讷河市| 庆安县| 道真| 赞皇县| 绿春县| 宜章县| 青浦区| 怀安县| 汽车| 南投县| 涪陵区| 乐业县| 齐齐哈尔市| 聊城市| 南昌市| 富锦市| 察哈| 宿迁市| 临朐县| 昌邑市| 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