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國的園林藝術講究“小橋流水”,所以造園必然離不開橋,頤和園作為著名的皇家園林更是如此。乾隆在建造清漪園時就建造了不少精美的橋,而且這些橋由于多數是石橋,也躲過了1860年的大火,只有個別木橋和木制橋屋焚毀。光緒朝重修頤和園時和建國后也曾經添建、改建了部分的橋,致使頤和園里至今保留了四十余座古橋。頤和園里的橋精美、奇特在于種類繁多,造型各異,幾乎將中國橋的藝術全都移到了頤和園里來了。朋友們可以隨著我先由頤和園新建宮門開始,然后走東堤、南如意門、西堤、北如意門、長廊,再到東宮門、諧趣園、后溪河、蘇州街、北宮門等慢慢游走欣賞古橋吧。文中照片除注明外,均為本人拍攝。近代新建及純功能性的閘橋未附照片,在文末予以統計列出。</p> <b>00、十七孔橋</b> <h3> 十七孔橋橫跨在東堤和南湖島之間,始建于乾隆年間,它是頤和園里最長最為精美的古橋。橋長150米,寬8米,有17個拱形橋洞連續而成,橋洞從兩側開始逐漸變大,第九個橋洞為最大。橋體為青石,欄桿是漢白玉,橋欄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態各異、大小不同的石獅544只,比盧溝橋石獅還多,最多的一個望柱上就有一大五小六只石獅子。橋欄桿的兩頭各有兩只石刻異獸,俗稱“靠山龍”,形象威猛,極為生動。十七孔橋是頤和園的鎮園之橋!</h3> <b>01、繡漪橋 </b> 繡漪橋在頤和園南如意門內,位于昆明湖與長河、東堤與西堤交界處。清代帝后來頤和園時,經常從西直門外倚虹堂或樂善園(今北京動物園)上船,經長河從繡漪橋下進入昆明湖。為滿足行船的要求,繡漪橋建成高拱形單孔橋,北京人習慣稱它為“羅鍋橋”。繡漪橋建造于1750年,是連接東堤與西堤、長河與昆明湖的水陸交通要道,素有昆明湖第一橋之稱。 <b>西堤六橋</b><div> 頤和園昆明湖西堤仿杭州西湖蘇堤而建,從南向北依次筑有柳橋、練橋、鏡橋、玉帶橋、豳風橋、界湖橋等六座式樣各異的橋亭。</div> <p><b>02、柳橋</b></p> <h3> 柳橋始建于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唐朝詩人白居易 有一句詩:“柳橋晴有絮”。意思是綠柳蔭中的橋上,晴天有柳絮飄飛。因為西堤上遍植垂柳,這座橋也是掩映在柳色之中,所以名為柳橋。柳橋也是一座屋橋,橋亭為重檐歇山元寶脊。</h3> <p><b>03、練橋</b></p> <h3> <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出自南北朝 · 謝朓《登三山還望京邑》中的詩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span> 練是白色的絲綢,因為這座橋架在象白練一樣的水面上,所以名為練橋。橋亭為重檐四角攢尖頂</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p> <p><b>04、鏡橋</b></p> 唐朝詩人李白有“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詩句,這就是鏡橋名稱的來源。橋上有一座八角重檐的橋亭。 <p><b>05、玉帶橋</b></p> 此橋建于乾隆年,橋兩側欄桿正中的欄板外側鐫刻著“玉帶橋”三字,為乾隆御筆。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制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p class="ql-block">2021年第一縷陽光!</p> <p><b>06、豳風橋</b></p> 豳風橋坐落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西堤,在清漪園時代稱為桑苧橋。為了避咸豐皇帝奕詝的名諱改為豳風橋。橋亭作長方形,重檐四坡頂,是一座屋橋。 <p><b>07、界湖橋</b></p><p><br></p> 界湖橋位于頤和園昆明湖內外湖與后溪河的分界處,是西堤最北面的橋梁。該橋始建于1750年,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焚毀,1886年慈禧太后重建。<br><br> <p><b>08、半壁橋</b></p> 半壁橋位于頤和園后溪河(后湖)最西側,是一座單孔高拱石橋。此橋建于乾隆年間,漢白玉石質,石拱兩側中間有吸水獸(十七孔橋、玉帶橋、繡漪橋均沒有吸水獸),橋欄板雕有寶瓶如意,象征如意平安。<br> 此橋曾經是清漪園通往西宮門(如意門)的必經之路,半壁橋的橋拱低于繡漪橋和玉帶橋,也是方便龍舟的出入。<br> 七十年代初在半壁橋東側相隔不到十米又修建了一座坡度很緩的石橋,據說當年是為了方便林彪出入頤和園方便,結果橋沒建完林元帥就出了事,事后為是否拆除此橋還有一番周折,所以此橋也叫“林彪橋”,這是題外話了。 橋洞內遠景是界湖橋。 “林彪橋” <p>《橋中橋》林彪橋、半壁橋、界湖橋。</p> <p>09、七折橋</p> 七折橋位于萬壽山西麓的木橋,顧名思義橋面有七道彎,折橋的小小變化就改變了直橋的呆板,增加了情趣。 <p><b>10、荇橋</b></p> <h3> <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荇橋始建于乾隆年間。橋亭毀于一八六〇被英法聯軍之劫,光緒年間重建。橋名出自《詩經》“參差荇菜,左右采之”之句。</span></h3><h3> 荇橋位于萬壽山的西部,其橫跨于萬字河上,將小西泠島和陸地連接起來。荇橋為三孔亭橋,橋亭和豳風橋相似,為平面長方形,重檐攢尖頂。此橋清漪園時期橋欄桿均為木質,1860年橋欄桿被毀,橋亭保存,光緒朝重修,橋上還保留木質欄桿,橋肩欄桿改為石質。<br></h3><h3> 荇橋的特殊之處在于兩個橋墩的兩側均有束腰石柱,上有石質斗拱承托的平臺,臺上各有一只造型精美的獨角異獸,應為貔貅;橋的兩頭各有一座四柱三樓沖天柱式牌樓,這在頤和園內是獨一無二的。</h3> <p><b>11、接引橋</b></p> 接引橋位于排云殿西側的清華軒院內,接引橋為單孔石橋,上有漢白玉橋欄桿,接引橋架在一個八角池上面,八角池稱之為“八角蓮池”,池水象征佛教的八功德水,接引橋架在上面象征連接佛緣凈土。清華軒乾隆時期是五百羅漢堂,羅漢堂南門正對的就是接引橋,1860年燒毀,慈禧重建時改為住人的清華軒,石橋就保留了下來。 <p><b>12、金水橋</b></p><p><br></p> 金水橋位于頤和園前山正中的位置,在排云門和二宮門之間。此橋建于乾隆年間,當年橋的兩側是鐘鼓樓和碑亭,橋南側是大報恩延壽寺的山門殿(現在的排云門),金水橋為單孔石橋,石橋有漢白玉欄桿,望柱頭是海水云紋浮雕圖案,欄板是如意平安寓意的雕刻,單孔拱洞兩側上有鎮水獸。 <p><b>13、葫蘆河橋</b></p> 葫蘆河橋位于長廊東側的北面,架設在葫蘆河之上,橋北側正對著養云軒。葫蘆河橋建于乾隆年,為單孔石拱橋,橋基由花崗巖和虎皮石砌就,橋面為漢白玉,橋欄為羅漢板。石橋正對著高臺上養云軒的鐘式門樓,八角門洞和兩側楹聯和小橋構成一幅和諧優美的精致,也是門額題字“川泳云飛”的絕妙寫照。 <br> <br> <p><b>14、三孔旱橋</b></p> 因這座橋座落在山坡腳下地面上,所以稱之為“三孔旱橋”。三孔旱橋位于養云軒東側,建于乾隆年,作用是“樂安和”和“養云軒”之間的通道。乾隆居所“樂安和”是兩層建筑,西側是是嬪妃的居所“養云軒”,為來往方便而建了這座“天橋”。<br><br> <p><b>15、廊橋</b></p> 此橋位于德和園(大戲樓)西側,在大戲樓西墻與宜蕓館后院東墻之間夾道的北盡頭,始建于光緒年間,稱其為“廊橋”,是因為該橋的橋面是封閉式回廊。該回廊是慈禧的專用通道,將大戲樓與慈禧的居所樂壽堂相連接。為了方便下人行走,在大戲樓西門和回廊相接處建成天橋形式的交叉通道。封閉式回廊是專門為慈禧去看戲而建的。<br> <p><b>16、17、知春亭七孔橋和三孔橋</b></p> 清漪園時期知春亭兩島上由兩座橋連接,從《萬壽慶典圖》上看兩橋都是木橋,而且均是折橋,去島上的第一座橋是帶欄桿的六折橋,第二座是沒有欄桿的四折橋,乾隆時期大島上有知春亭,小島上有草亭,很有鄉土氣息。后來又在小島上建了一座建筑物,不知做何所用,1860年兩座木橋和兩座小島上的亭子等建筑物均被焚毀,光緒年兩座橋得到重建。兩座橋的橋墩和橋面都換成了石質的,欄桿還保留了木質的。兩座橋俗稱“七孔橋”和“三孔橋”。<br> <p><b>18、19、二龍閘“閘橋”和“輔橋”</b></p> 頤和園東堤最北側有兩座橋,一座“閘橋”、一座“輔橋”,兩座橋穿過“文昌閣”就能看到。兩橋并排,閘橋高、輔橋低。<br> 此“閘橋”名曰“二龍閘”,是清漪園時期昆明湖東堤上的一個排水口,用來調節昆明湖水位和園外用水。昆明湖主要進水口有一座“青龍閘”,“青龍閘”主要作用是防洪,洪水來了,可以開閘放水排入清河,“青龍閘”是主閘,東堤上的閘口是“二閘”,因此稱之為“二龍閘”,不過此閘現在也廢棄不用了。<br> 為何把和“二龍閘”閘橋的另一座橋稱為“輔橋”?因為此橋建好后很少用到它,至今橋面上防滑紋飾還歷歷在目。還有就是此橋慈禧修建頤和園時將此橋圈出了頤和園,直到九十年代頤和園東墻外擴把它全了進來。 閘橋 輔橋 <p><b>20、21、東宮門外石橋(清漪園時期稱之為大宮門)</b></p> 東宮門外兩座石橋建于清漪園時期,位于東宮門前影壁東側的月河之上,主要是將諧趣園內的水向南順著月河流入馬場。此橋為單孔石橋,橋欄為羅漢板,青石質。<br> 北石橋 南石橋 <p><b>22、引鏡軒橋(諧趣園橋1)</b></p> 此橋位于諧趣園南側引鏡軒的東側,它橫跨在東船塢河上,連接著引鏡軒和洗秋軒。此橋原來為木質平橋,橋可臨時拆卸,以方便東船塢船只來往。建國后船塢作為他用,失去了船塢的作用,此橋也就改為石橋。2010年諧趣園大修時此橋的欄板進行了更換。<br> 引鏡軒坐南朝北,三開間,兩卷勾連搭結構,南北有門穿堂式。湖水從軒東側下面流過,在軒的東西兩側各形成一個小湖,因此有人說引鏡軒也起到了橋的作用,是人在橋上走,過橋不見橋,故稱其為“軒橋”。<br> <p><b>23、知魚橋(諧趣園橋2)</b></p> 知魚橋位于諧趣園內水面東南岸,是一座橋身貼近水面的七孔石平橋,建于清乾隆年間。橋長26米,寬2.2米,呈筆直細長形,橋下有六個方石砌橋墩,條石板鋪橋面,橋沿有十八對青石刻方望柱及鏤空矮護欄,橋北端有一座石刻牌坊。橋名來于戰國先哲莊子和惠子在濠上一段關于知道不知道魚快樂的辯論。<br> <p><b>24、石平橋1(諧趣園橋3)</b></p> 此橋位于諧趣園的“蘭亭”和“小有天”之間的廊子南側,它橫跨在諧趣園湖和湛清軒前小湖的鏈接處。 <br> <br> <p><b>25、石平橋2(諧趣園橋4)</b></p> 此橋位于諧趣園的西側的矚新樓前,它橫跨于后溪河水進入諧趣園的溪流之上,應該建于嘉慶年間。周圍布滿了高低錯落的假山石,小橋規模很小三、五步就能跨過橋,橋面用三塊大條石鋪成,其中間的為漢白玉條石,兩側的為青色條石。橋面護欄簡單輕便,望柱是細長的石鼓型,應該是后來所加的。柱間原橫穿木棍做護欄,現在換成鐵管做護欄 <p><b>26、玉琴峽橋(諧趣園橋5)</b></p> 玉琴峽橋位于諧趣園內的西北角的小山坡上(在上述橋正北十幾米高處),鐵欄桿石板橋 ,凌架在兩側高疊石之間。從后湖來的水經過這座橋進入諧趣園。據說這還是諧趣園一景“聲趣”,造園者利用后湖之水的落差,建造了巧奪天工的玉琴峽,水穿石而過,叮咚如鳴琴,是為水趣式聲趣。<br> 出諧趣園北行不遠即來到后溪河,后溪河繞流頤和園萬壽山北坡,長約1公里。河面隨山勢彎轉,時寬時狹。中段即為著名的買賣街。后溪河及附近也有多座橋,從東向西依次為后溪河閘橋、眺遠齋橋、平亭橋、寅輝城關石橋、州街東吊橋、蘇州街石橋、蘇州街木橋、后溪河三孔橋、蘇州街木橋、蘇州街南木橋、蘇州街西吊橋、桃花溝石板橋。 <p><b>27、后溪河閘橋</b></p> 后溪河閘橋位于后溪河最東側的諧趣園湖水的入水口,東距諧趣園內玉琴峽橋十幾米,此橋為假山石砌橋基,青條石鋪橋面的單孔橋,橋下有水閘,橋跨溪水連接兩岸,橋面與地面是平行的,漫步游覽十分便捷。 <p><b>28、眺遠齋橋</b></p> 眺遠齋橋位置原來是木橋,光緒朝修建,主要是為慈禧從景福閣到眺遠齋觀看墻外花會所用。“文革”后期為運輸方便拆除木橋改建為水泥橋。上面有林彪語錄:大海航行靠舵手!文革后用水泥沙漿抹上了,現在掉皮露出了部分文字。<br> <p><b>29、平亭橋</b></p> 平亭橋位于后溪河東部,橋為木質高拱橋,橋的北側有一座平亭因此得名。此橋清漪園時期也應為高拱木橋,1860年毀于大火,現在的橋為光緒朝重建,建國后歷次維修。<br> <p><b>30、寅輝城關石橋</b></p> 寅輝城關石橋位于寅輝城關西側,南控山谷,北臨后湖,橫跨在高達10多米的深澗上,是蘇州街的陸上關口。橋建于清漪園時期,為單孔石橋,高十數米,橋拱中間有吸水獸,橋欄桿為羅漢板(沒有望柱、欄板,兩側欄桿各有9塊兒石板組成,由于總共是十八塊兒,故稱羅漢板),是頤和園最高的單孔石橋。全橋為砂巖石砌成,橋面及矮護墻為青石。為保護游客安全,橋內側添加了木護欄和木板橋面。<br><br> <p><b>31、后溪河三孔橋</b></p> <h3> 后溪河三孔橋位于后溪河中部,南接松堂牌坊,北接北宮門。三孔橋在頤和園中是僅次于十七孔橋的第二大橋,三孔長橋橋身寬大,橋拱券高,橋面坡度卻平緩不陡,適用于車走人行,方便來往。橋兩側的橋洞內各架設了有一米多寬的穿橋棧道,方便買賣街行人和商戶的往來。此橋建于乾隆時期,橋身為花崗巖石,橋有三個高大的拱洞,拱洞的上部中間兩側均有吸水獸;橋面兩邊青磚鋪就,中間是漢白玉條石鑲嵌</h3> <p><b>32、蘇州街木橋</b></p> 蘇州街木橋位于后溪河三孔橋東側的后溪河北側,它同一座小石橋連接著后溪河中間的“孤島”。此橋為光緒朝的遺存,在復建買賣街時對此橋進行了大修。<br> <p><b>33、蘇州街石橋</b></p> 蘇州街石橋位于上面那座木橋的東側,它和木橋通過“一平一拱”的形式把后溪河中間的“孤島”連接起來。此橋建于乾隆年間,漢白玉石質,單孔。1990年修復時,橋欄桿搞成了羅漢板,而沒有復建成有望柱和欄板的式樣。<br> <p><b>34、蘇州街東吊橋</b></p> 蘇州街東吊橋位于蘇州街東盡頭,木質吊橋是便于平時連接后溪訶兩岸人員往來,游船通行時吊起橋面讓開水面。<br> <p><b>35、蘇州街西吊橋</b></p> 蘇州街西吊橋位于蘇州街西盡頭,木質吊橋是便于平時連接后溪訶兩岸人員往來,游船通行時吊起橋面讓開水面。<br> <p><b>36、蘇州街南木橋</b></p> 蘇州街南木橋位于寅輝城關石橋北面下方,早期為連接買賣街的南側商戶的通行而建。<br> <p><b>37、桃花溝石板橋</b></p> 桃花溝石板橋位于萬壽山的后山清可軒遺址西側山路上,架在后山排水溝上,雨季時萬壽山上的雨水通過這條排水溝流入后溪河,因排水溝稱之為“桃花溝”,橋因此得名。過去橋面是由三塊條石鋪就,兩邊條石是花崗巖的,中間一塊是漢白玉的,中間只有皇上(太后)可以行走,其他人禁止踩踏。現在將橋面加寬。 <br> <p><b>38、北宮門外石橋</b></p> 北宮門外原有一條引自后湖河水的人工小河,石橋就橫跨在小河上,正對著北宮門。如今小河已廢棄被填平改成綠化地,但石橋原樣依舊,只不過石拱券和大部分橋身被埋人土中,已見不到了完整的石橋了。地上部分的石欄內側,用木制圍欄保護起來了。<br><br> <p> 以上介紹了頤和園39座有觀賞價值和歷史來源的古橋,今后我會分不同的季節,把古橋的照片補充進來供大家欣賞。下面把新建和純功能性的橋,按照上述的路徑再走一趟,編號列出來,大家看看頤和園到底有多少座橋!</p> <p><b>39、 南湖島小石橋</b></p> 過十七孔橋到南湖島,在涵虛堂西側2米處的疊石之上有一塊完整的漢白玉構成的橋面,堪稱頤和園最小的石橋。<br> <br> <p><b>40、繡漪閘橋</b></p> 為了方便行走,光緒年間在繡漪橋的南側修建了一座木質的平橋,建國后改為水泥材質的。實際上為水閘橋,調控昆明湖的出水量。<br> <p><b>41、西提水閘橋</b></p> <h3> 西提水閘橋位于景明樓與練橋之間,人們常說的西堤六橋不包括它,橋洞下有水閘,昆明湖與藻鑒堂湖的水主要是通過這個水閘交換的。此橋始建年代不詳,為花崗巖條石做基礎,單孔,上面為建國后新建的水刷石欄板。<br><br></h3> <p><b>42、43、44、45、西堤南側京密引水渠上的閘附橋、閘橋、三孔橋、西門橋</b></p> <p>這四座橋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現代建筑物。閘附橋是水閘管理用房通向北岸的橋,閘橋是控制引水渠到昆玉河水量的水閘,三孔橋是西堤南端通往水渠南岸衛生間的橋,西門橋是西門進入頤和園的主橋。</p> <p><b>46、47、中堤二橋</b></p> <h3> 頤和園西湖中間,在玉帶橋和鏡橋之間被一條堤壩(中堤)分為南北兩個湖,南側是藻鑒堂湖,北側是治鏡閣湖(團城湖)。中堤上現有東西兩座橋,東側兩孔平橋是古橋,清漪園時期此橋應該是單孔平橋,橋面木質,可拆卸以供御舟進入團城湖到治鏡閣碼頭,后治鏡閣成為廢墟,此橋面也就改為石橋;西側閘橋是后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h3> <p><b>48、團湖北出口橋</b></p> 團湖北出口通往京密引水渠的三跨鋼筋混凝土結構橋,因水源保護已全部用鋼管圍起來了。 <p><b>49、團湖北出口閘橋</b></p> <p>控制團湖與京密引水渠的水流量。</p> <p><b>50、耕織圖西側石橋</b></p> <h3>此橋為三孔石橋,羅漢欄板。</h3> <p><b>51、52、53、界湖橋北三座橋</b></p> <h3> 昆明湖西北角通往京密引水渠青龍橋方向相鄰有三座橋,分別為三跨鋼筋混凝土結構橋、單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窄橋(一米多寬,可能是水質取樣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閘橋。</h3> <p><b>54、半壁橋北的平橋</b></p> 此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單跨起拱橋,橋面平緩方便行車。 <p><b>55、諧趣園閘橋(諧趣園橋之六)</b></p> 此橋位于后溪河最東側的諧趣園湖水的入水口,此橋為石板兒橋,橋下有水閘,橋的西側不到十米遠的石峽中也有一處廢棄的閘口,此閘橋上可走人下可控制著諧趣園湖水的水位,此橋也是經過多次修整,已經很難知道其原來的摸樣了。 <p><b>56、清琴峽石橋</b></p> 此橋位于霽清軒內,橫跨在“清琴峽”之上。“清琴峽”原來是一座暢軒,頤和園后溪河之水從“清琴峽”暢軒下流出,順著石峽流出頤和園。石橋采用的是一塊兒天然的青條石,雖然簡陋、簡單,但和霽清軒山景野趣相得益彰。 <p><b>57、桃花溝石板橋南側石拱橋</b></p> <h3> 此橋位于桃花溝石板橋南側山坡上,是座大的石砌單孔橋。</h3> <p><b>58、桃花溝石板橋北側涵洞橋</b></p> <h3> 此橋位于桃花溝石板橋北側山坡下,外觀看只是一個排水涵洞。</h3> <p> 好啦!頤和園的橋就介紹到這。初步統計頤和園共有59座橋(十七孔橋為0號橋),如有與實際不符之處請大家指正。由于疫情的原因,頤和園的園中園都沒有開放,有些圖片是借用了網上圖片。今后要把不同季節、不同天氣的古橋拍攝下來,補充到美篇中來供大家欣賞。</p><p> 為寫作本文參閱了頤和吳老、游客小余的博客在此表示感謝。</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彩票|
当雄县|
磐安县|
宜良县|
科尔|
香港
|
黑河市|
鄂伦春自治旗|
芦山县|
保康县|
综艺|
九寨沟县|
亳州市|
龙胜|
扎赉特旗|
威信县|
高密市|
塔城市|
社旗县|
杭锦后旗|
秭归县|
东乡|
汉寿县|
绥棱县|
峡江县|
开远市|
江达县|
孙吴县|
三明市|
施秉县|
长白|
原平市|
策勒县|
沽源县|
杭锦旗|
那曲县|
徐水县|
寻甸|
江口县|
阜新市|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