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印度在國人心目中的印象多是:貧窮、落后、危險,臟、亂、差,卻聰明和好學。其實印度又是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游資源。</p><p class="ql-block"> 了解真實的印度,一睹印度燦爛的歷史遺跡是我們此行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這是印度首都新德里的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機場大廳豪華、干凈、明亮。墻上10只優美的拈花“佛手”非常的奪人眼球,讓人一下子感受到了印度的異域風情。</p> <p class="ql-block"> 然而我們此次的參團印度行只是蜻蜓點水般的游覽了印度的新德里、齋浦爾和阿格拉,這片被稱為印度“金三角”的旅游區域。</p> <p class="ql-block"> 印度導游用本國制造的大巴前來接機。</p><p class="ql-block"> 我們受到頗為隆重的歡迎議式:印度司機在我們每人脖子上戴上一串芳香撲鼻的鮮花花環。</p><p class="ql-block"> 大巴內整潔、寬敞,有冷氣。而讓人不理解的是:1.上下車踏板離地面很高,必須有一司機助手搶在我們上下車前在車門口放上一張備用木凳以方便客人上下車(見下排圖中)</p><p class="ql-block"> 2.車的后備箱有一較高的檔板,放、取行李極為不便,于是他們須自備一根長勾,用它將車廂深入的行李箱拉出來。(見右下圖)</p><p class="ql-block"> 圖左下則是我們的錫克教司機(包頭巾,留胡子)</p><p class="ql-block"> 導游介紹:印度面積有328萬多平方公里,現有28個省,最大的省是作為經濟首都的孟買。</p><p class="ql-block"> 印度文化并非一脈相承、保存完好。因為印度曾被伊斯蘭教統治了600年,又被英國統治了200年,于1947年才獨立。因此,印度本土文化先后受到伊斯蘭文化,基督教文化等多種文化的沖擊和改造。</p> <p class="ql-block"> 大巴載著我們向新德里的酒店駛去,這是沿途從車上抓拍的照片:人潮擁擠的印度夜市;在街頭露宿的印度一家老??;還有能與廣州媲美的大堵車…</p><p class="ql-block">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p><p class="ql-block">2500年誕生了印度河文明。</p><p class="ql-block"> 導游告訴我們,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占全國總人口的46.3%;又是個多宗教國家:其中約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佛教、巴哈伊教…</p><p class="ql-block">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近年來服務業增長迅速,是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軟件基地,成為全球軟件、金融等服務業最重要出口國;印度還是全球最大的非專利藥出口國,僑匯世界第一。</p><p class="ql-block"> 同時印度又是社會財富分配極度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種姓制度問題較為尖銳。那是一種以少數婆羅門、剎帝利家族為核心的統治秩序。其等級分為:</p><p class="ql-block">第一等級:婆羅門(即主管祭祀的僧侶貴族,他們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被形象地喻為人體中的嘴)。</p><p class="ql-block">第二等級:剎地利(即主管軍事和行政的皇室貴族,他們擁有征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持政治軍事,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頗多形象地被喻為人體中的左膀右臂)。</p><p class="ql-block">第三等級:索托羅(即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從事商業等自由職業。故被喻為人體中的腿)。</p><p class="ql-block">第四等級:吠舍(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干著被認為低賤的職業。被喻為踩在人體下的腳 )</p><p class="ql-block"> 還有大量的第五姓:賤民,即從事最低賤工作的,賤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種姓之列。是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p><p class="ql-block"> 這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嚴的等級制度,而且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p><p class="ql-block">四個等級在地位、權利、職業、義務等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規定。</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印度早已廢除種姓制度的情況下,種姓制度思想的殘留依然影響著印度人,比如不同種姓的男女至今通婚仍有一定障礙,各階層種姓基本不能從事跨越階層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德里城區又分為歷史悠久的舊城區及新規劃的新城區,而今的新舊德里猶如兩個貧富懸殊的鄰居。我們住的新德里始建于1911年2月,是印度整個國家的經濟行政中心,是印度現代化的象征:到處街道寬闊,翠綠的樹間著清潔的街道。而與新德里隔著一座德里門的舊德里是平民城市,里面居民多伊斯蘭教,男人們多妻亦多子,老城的人口于是愈加眾多和稠密,街道狹窄骯臟,二三層高的殘舊建筑、牛車、單車、電車充斥在橫街窄巷里,是印度臟亂差的代表作,但舊城中卻保有許多重要古跡,可惜此行我們無緣一睹。</p><p class="ql-block"> 導游告訴我們現在新德里的人均收入為27000盧比 /月。(1人民幣=10印度盧比)</p><p class="ql-block"> 照片是我們入住的新德里的豪華酒店(與國內的五星級酒店相比毫不遜色)和新德里寬闊潔凈的街道及建筑。</p> <p> 第二天一早,我們直奔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甘地圣雄”的陵墓,這是一處肅穆、幽雅的陵園。甘地是印度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為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印度獨立奮斗了畢生,被印度人尊為“國父”。</p><p> 圖片即是甘地圣雄陵墓的大概輪廓:甘地陵園占地開闊,但墓園并不大,呈凹形。四周有幾堵白色矮墻,矮墻外面是草地,草地延伸到二十米遠的地方,有一圈黃石高臺,把整個墓園圍住。陵墓沒有任何裝飾,極其普通、簡樸。</p><p> 自1948甘地圣雄被暗殺之后,每個星期五人們都會自動結集到這里舉行追悼儀式。</p><p> 在甘地火葬臺北面還有印度獨立后已故四位總理尼赫魯、夏斯特里、英·甘地和拉·甘地的火葬臺。</p><p> </p><p><br></p><p> </p> <p> 陵園呈凹形,在陵園正中,是一座用黑色大理石筑成的一個四方形平臺,這里就是甘地圣雄1948年被刺后火化的地點。平臺正中是一長明火炬,象征甘地精神永存。每逢節假日,便有無數身著白色民族裝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他們脫掉鞋子,赤腳走進陵園,深切地悼念陵園的主人。</p><p> 甘地圣雄是帶領著印度邁向獨立,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的精神領袖。他的“非暴力”的哲學思想,影響了全世界的民族主義者和爭取以和平變革的國際運動。</p><p> 凡是到印度訪問的外國領導人,都要去謁拜甘地陵,表示對甘地的尊敬。到新德里的游客,也都會來這里瞻仰。</p><p> 2013年5月李克強總理曾前往甘地陵墓獻花,并留下題詞:“深化仁愛之心 鑄成偉大靈魂”。</p> <p> 如圖陵園有兩個紅磚修建的小門,沿一條磚鋪的小徑,進入陵園須脫掉鞋子,赤腳進入。</p><p> 墓地出口處有一石碑,刻有甘地1925年所著《年輕的印度》一書中所列的“七大社會罪惡” :</p><p> 搞政治而不講原則</p><p> 積累財富而不付出勞動 </p><p> 追求享樂而不關心他人</p><p> 擁有知識而沒有品德</p><p> 經商而不講道德</p><p> 研究科學而不講人性</p><p> 膜拜神靈而不做奉獻 </p><p> </p> <p> 然后,大巴載著我們朝印度的“凱旋門”,即“印度門”駛去,這是一座戰爭紀念門,1921開始建筑,高42米,寬21米。門上刻有85000名為國捐驅的烈士的芳名。</p><p> 此照片為網上下載,因為當天某鄰國一領導人去逝,印度門不僅降半旗以示哀悼,同時不再對外開放。我們根本沒有近距離觀賞這座石拱橋形門的機會。</p> <p> 下面就是我坐在大巴上隔著玻璃拍下的兩張被漫天塵霧遮住了真容的“印度門”和一位守衛印度門的女娃娃兵。</p><p> 在右邊的大照片上,能看清楚印度門里面有三面已經下降一半的印度國旗吧?</p> <p> 接下來我們用同樣的方式:坐在車上遠觀了總統府國會大廈的建筑群。</p><p> 上圖為網上下載的清晰的總統府大樓</p><p> 下圖為車上遠距離拍攝的總統府大摟</p> <p> 總統府國會大廈建筑群的其他部分及外圍的庭園。(上兩張為網上下載,下兩張為從車上抓拍)</p> <p> 總統府正門,是一條寬闊而筆直的“國家大道”。國家大道兩側是大片大片的草地,其間還有幾個面積不小的水池。</p><p> 幾十米寬大道兩邊,分布著許多政府機構,如外交部、國防部、各國大使館等。另外還有幾十座富麗堂皇的王宮。到處綠樹蔥蘢,碧草如茵,清靜幽雅。這里是印度最繁華、最現代的地方。</p><p> 每年1月26日,這里都要舉行聲勢浩大的國慶游行。</p> <p> 下午驅車260公里往齋普爾,一路所見房屋建筑破舊、街上雜亂不堪……與新德里首都的干凈、現代、繁花、綠地相比,簡直有如天地!</p> <p> 這是導游帶我們參觀的近幾年新建的印度教白色大理石神廟,從照片上便能一目了然:這是由三座風格各異的廟宇組合而成的獨具特色的神廟。</p> <p> 齋浦爾中央博物館廊柱形建筑為印度風格。夜晚,繽紛絢麗的霓虹燈令中央博物館美輪美奐,仿若仙境,此為參觀的最佳時刻:博物館廣場人潮涌動,拍照、贊嘆者不絕。</p> <p> 請看齋浦爾中央博物館的全景視頻</p> <p> 齋浦爾現分為新舊兩城 。今天一早我們前往建成于1727年的齋浦爾舊城。舊城多為古舊建筑物,亦是粉紅城所在地,有著名的琥珀堡、老虎堡、風宮、水宮等眾多古老華麗的典型印度建筑。</p><p> 一進入齋浦爾舊城,矗立街邊的風之宮就撲入眼簾。名為“宮殿”,其實只是一幅“墻”,像座粉紅色的山丘,叫人一見難忘。墻上密布953扇窗,“墻”面極之浩大。墻后沒有壯觀大堂,沒有華麗房間,只有用紅砂石鏤空而成,呈半個八角形的窗戶。窗戶設計得無比巧妙,不僅能讓涼風輕輕透進來,鑲嵌有雕刻的眾多窗戶,同時也方便皇宮內眾多王妃觀看外面的街景和慶典。據說因皇帝每天朝拜愛情神,故房頂均建成愛情帽形狀。它是印度建筑史上的杰作。</p> <p> 這是第二天黃昏時拍攝的風宮之風彩。</p> <p> 網上下載的風之宮內景圖片:沒有壯觀的大堂,沒有華麗的房間,只有用紅砂石鏤空而成,呈半個八角形的窗戶和當時供皇室婦女憑此觀看市景和表演的小亭子和迴廊。</p> <p> 齋浦爾最大的特色就是粉紅色,置身于齋浦爾的街頭,環顧四周,一座座建筑整齊排列,粉紅色的墻,粉紅色的窗,粉紅色的穹頂……。</p><p> 此組圖即舊齋浦爾街景:粉紅色的店鋪、坐在粉色鐵閘門前的游客和玩眼鏡蛇的印度人。</p> <p> 我們前往下個景點:琥珀堡,位于齋浦爾城郊11公里的一座小山上,是印度古代藩王的都城,始建于1592年。齋普爾的古都,規模宏大,有9公里城墻。據說這里曾經作為印度的首都長達6個世紀之久。</p><p> 它不同于"粉紅之城" ,要進入琥珀堡須換乘駱駝或吉普車方能登頂入城。</p><p> 琥珀堡最典型的就是有較重的伊斯蘭教風格。城堡的建筑顏色由奶白、淺黃、玫瑰紅及純白石料建成,遠看猶如琥珀,故稱之為琥珀堡。我們在此參觀了一個半小時。夏宮、冬宮、鏡廳……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琥珀堡的入口。</p> <p> 俯瞰琥珀堡的登山道。</p> <p> 圖為騎大象上山的游客隊伍,他們沿著蜿蜒的山道緩緩前行,從大象門進入城堡,頗為奇特壯觀;我們則是分坐幾輛吉普車急馳而上。</p> <p> 堡內的建筑物,由多個不同時期的宮殿組成,并依山勢興建,層層疊疊,極為壯觀,是最典型的拉杰普特(RAJPT即伊斯蘭教)風格。</p><p> 環繞宮廷花園的一側為冬宮(即皇室家族冬天的住處),而對面的一側則為夏宮(即皇室家族夏天的住處)。</p> <p> 請注意右下圖宮殿地面中間那條與眾不同的綠色地面,這是隱藏于地下的水道,正是這種降溫設計,讓在炎熱的夏季移居夏宮的皇室們享受著清涼舒適。</p> <p> 宮殿的拱形屋頂、幾何圖形的細格子窗欞、大理石廊柱和花朵植物雕刻,都是受到了莫臥兒建筑風格(即伊斯蘭教風格)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 上面一組照片為琥珀堡的內部景觀。</p> <p class="ql-block"> 這就是堡內設計獨特的鏡宮了(1592年始建),曾是土王的寢宮。宮殿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的墻壁上嵌著無數的鏡子(即玻璃),白天在陽光的反射下,整個宮殿流光溢彩,熠熠生輝;晚上,只需燃起一點燭光,即可反射出萬千光芒閃爍,堪稱世上絕無僅有的奇觀。</p><p class="ql-block"> 琥珀堡建筑宏偉,裝飾華麗,讓人流連忘返。</p><p class="ql-block"> 看到右下圖鏡宮墻上晶瑩閃亮的鏡片特寫了吧?</p> <p> 這是四百多年前琥珀堡內皇室使用的浴池。</p> <p> 琥珀堡內的小景。</p> <p> 水之宮殿(原名杰爾宮),是16世紀時期,齋普爾君主為避酷暑,命人在這個人工湖中興建的一座水面下三層,上面兩層的宮殿。這個宮殿建在曼薩加湖的中心,沒有橋,沒有路,只有坐船才能抵達。如今,曼薩加湖已經被改建成了一個水庫。</p><p> 上圖為網上下載的水之宮陽光晴好時專業相機鏡頭中的真容;下圖則是我手拍攝的薄霧輕籠下的水之宮輪廓。</p> <p> 此為我們途中參觀的印度毛毯廠展示的各種圖案的地毯、掛毯…。還有團友們試穿印度莎麗的綽約風姿。</p> <p class="ql-block"> 上面組圖是齋浦爾的天文臺。這種天文觀測臺印度一共五個,而始建于1728年的齋浦爾天文臺是印度最大和最重要的天文觀測點。</p><p class="ql-block">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那里的天文學起源很早。齋浦爾天文臺主要由14個幾何儀器組成,分別用于測量時間、預測日食、跟蹤軌道上的星體、測量行星的偏轉角、確定天體的高度以及相關的數據。每一個儀器都是一個固定的聚焦工具。</p><p class="ql-block"> 出乎我意料的是這些有200多年歷史的天文儀器全部是袒露在戶外,由磚石造成!且天文臺的半環帶狀的日昝測時精準到每格20秒。令人贊嘆!</p> <p> 今天的行程:參觀城市宮殿博物館,又名城市皇宮,位于齋浦爾舊城中心,建于1728年,是印度保存得最為完好的古跡之一?;蕦m由多個宮殿組成,整個宮殿建筑群色彩絢麗,富麗堂皇,極盡奢華。其中紅色建筑部分是印度風格的太陽宮。黃色建筑則是伊斯蘭風格的月亮宮。城市皇宮的城門就有8個之多,建筑豪華,工藝精湛,充滿了濃郁的印度風情。</p> <p> 用紅砂石建成的太陽宮殿,也稱之為玫瑰宮。穿過這座漂亮的門樓,便進入名為“愛之庭”的小庭院。</p> <p> 此即“愛之屋”庭院組圖</p> <p> “城市宮殿”現仍屬當地國王私人所有,國王平時常住在宮中。庭院里可以看見奶黃色的七層高樓,上面飄著旗幟,那就是國王居住的“月之宮殿”(姆巴拉柯宮)。樓頂飄揚的旗幟代表皇帝住在里面。如果樓頂這面旗取下,就說明皇帝出游了?;实圩〉氐拇箝T旁有士兵守衛, 不能讓外人進入。</p><p> 皇宮的正門是一座典型的莫臥兒式建筑,左右兩側是兩座對稱的雕花門樓。門樓前各站著一只大理石雕刻的石象。</p> <p> 城市宮殿里的這座樓收藏著王公貴族們留下來的衣物、地毯、兵器、藝術品等,分幾個展覽館,歷史、藝術價值極高。</p> <p> 這種用兵器拼圖的展覽方式是不是很獨特,很漂亮,很藝術?</p> <p> 在城市宮殿的中央庭院中有一座粉紅色的大廳。這是建于19世紀末的接見廳,是國民向君主表達意見,或是君主宣布大事的地方。</p> <p> 接見廳內部極其豪華美觀的組圖</p> <p> 不同服飾的印度門衛和身著色彩艷麗服裝的印度婦人。</p> <p> 接見廳里有兩個銀質的大水甕,為吉尼斯世界銀制品之最。它是專為當年齋普爾王馬德侯辛格二世,前往英國倫敦參加愛德華王子加冕典禮時特別打造的。因為國王只喝恒河的圣水,去英國來回要三個月,要把水帶夠,兩個水甕盛裝的印度恒河圣水,足夠供人飲用半年。</p> <p> 這是我們心目中印度行程的高潮!先上一張從網上下載的泰姬陵鳥瞰圖,讓諸位一覽泰姬陵的全貌及其結構。</p><p> 從圖上能看到泰姬陵座落在亞穆納河畔,整體呈長方形,整個陵園總面積為17萬平方米。中間是一個美麗的正方形花園。花園中間是一個大理石水池。從大門通往陵墓用紅石鋪成寬闊筆直的兩條甬道,左右兩邊對稱,布局工整。四周被一道紅沙石墻圍繞。正中央是陵寢,在陵寢東西兩側各建有清真寺和答辯廳這兩座式樣相同的建筑,兩座建筑對稱均衡,左右呼應,在這兩側赭紅色的建筑物的襯托映照下,泰姬陵則格外如冰如雪。陵墓四角那矗立著高高的尖塔,更烘托了泰姬陵的肅穆。</p><p> 大門與陵墓之間甬道的兩邊是人行道,人行道中間是一條大理石修砌成的十字形的寬闊水道,清澈的水道兩旁分別種植了象征生命和死亡的樹木。水道正中一長排噴水嘴,倒影清亮;水道交匯處有一方形的噴水池。</p><p> 整個構圖和諧對稱、花園和水中倒影融合,泰姬陵在一天里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自然光線中顯現出不 同的特色都令參觀者們驚嘆不已。</p><p> </p> <p class="ql-block"> 這是從大門通往陵墓的以水道為中軸的兩邊對稱的甬道和人行道。</p> <p class="ql-block"> 這一組照片即陵園四周的紅砂石圍墻。</p><p class="ql-block"> </p> <p> 終于來到了泰姬陵,一座高30米、用紅沙巖落成、頂部有座八角亭的十分氣派的拱門展現在眼前,其大理石結構十分突出,上面鑲嵌有美麗的花朵,配以優美的書法。穿過這扇恢宏的拱門,就能望見那座潔白晶瑩、玲瓏剔透的泰姬陵了。</p> <p> 請欣賞這張令人向往一睹為快的白色大理石杰作,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跡之一“泰姬陵”。</p><p> 泰姬陵墓的基座為一座高7米、長寬各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陵墓邊長近60米,整個陵墓全用潔白的大理石筑成,頂端是巨大的圓球,四角矗立著高達40米的圓塔。整個泰姬陵由殿堂、鐘樓、尖塔、水池等構成,用玻璃、瑪瑙鑲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p><p> 泰姬陵是莫臥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于1631年至1653年,動用2萬人花費22年建造出無與倫比的巨大陵墓清真寺的杰作。寺內存放著兩具白色大理石砌成的沙賈汗王及其愛妻的棺槨。</p><p> 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經典杰作之一,被譽為“完美建筑”的“印度的明珠”。</p><p> 有人說泰姬陵不僅是最完美,而且是最浪漫的建筑,它因愛情而生,這段愛情的生命也因泰姬陵的光彩被續寫,生生不息。</p><p> </p> <p> 這是呈八角形的陵墓主體建筑,中央是半球型的圓頂,整座主體都以沙·賈汗最喜歡的白色大理石所建,成千上萬的寶石和半寶石鑲嵌在大理石在表面,拼綴成一些美麗的花紋與圖案。陵墓上的文字都是用黑色大理石嵌入而成。</p> <p> 以下印度泰姬陵照片一組</p> <p> 象征智慧之門的拱形大門的門框上,是用黑色大理石嵌刻的半部《古蘭經》。</p> <p> 這座用大理石建成的建筑毫無瑕疵,月光之下的泰姬陵更給人一種無比純潔的人間仙子的感覺。</p><p> 這是一個悲痛的丈夫,動用了王室的特權,傾舉國之力,耗無數錢財,用22年的時間為愛妻寫下的瑰麗絕響。它似一首白色戀曲,承載著皇帝對愛妃的一片癡情。印度詩人泰戈爾曾把泰姬陵稱為“一滴永恒的愛的淚珠",其中既有對泰姬陵建筑完美的贊嘆,亦深含對其中愛情故事凄美的嘆息。</p><p> 如今,泰姬陵已然成為人們心目中純潔忠貞、生死相依的愛情象征。英王妃黛安娜與查爾斯王子感情發生危機后,曾獨自來到泰姬陵,留下了孤寂心酸的身影。還有一對熱戀中的印度情侶,因種姓制度的約束無法結為眷屬,于是在泰姬陵前自刎殉情……</p> <p> 參觀陵墓必須脫鞋或穿上鞋套。進入陵墓內部就不許拍照了(故只能從網上下載陵墓內的照片以饗各位)。中央八角形大廳是陵墓的中心,在墻上鑲嵌著淺浮雕和精美的寶石。中心線上安放著泰姬的墓碑,國王沙·賈汗的墓碑則位于其旁邊。注意到中央宮室里那道雕花的大理石屏風了嗎?游客們就是依次繞著這屏風走一圈,瞻仰屏風內停放的泰姬與其夫君的兩具石棺:屏風內的棺槨上用翡翠、瑪瑙、水晶、珊瑚 、孔雀石等價值連城的寶石鑲嵌出精致的茉莉花圖案,那工藝之精細、色彩之華麗,可謂巧奪天工,無與倫比。然而這兩座石棺內卻并非沙.賈汗與皇后的真身,因為他們真正的長眠地點是在另一間地下室內。</p><p><br></p> <p> 這也是網上下載的幾張陵墓內的照片。</p><p> 宮室中央八角形大廳是陵墓的中心,在墻上鑲嵌著淺浮雕和精美的寶石,令宮室內部流光溢彩!看到墻上那些構思奇巧的用珠寶鑲成的繁花佳卉,參觀者無不為之驚嘆。</p> <p> 這是陵寢的四方各有一座的尖塔,高達40米,據說內有50層階梯,是專供穆斯林阿訇拾級登高而上的。</p> <p> 此為大理石尖塔頂部的造型和精湛工藝特寫。</p> <p> 這是在泰姬陵主體兩旁各有一座的清真寺和答辯廳的照片:以紅砂巖建筑而成,頂部是典型的白色圓頂,這兩座清真寺,維持了整座泰姬陵建筑的平衡效果,充分展現了泰姬陵的對稱之美;而其赭紅的色彩也與泰姬陵的潔凈純白相得益彰。</p> <p> 1573年建成的阿格拉堡是統治全印度幾百年的莫臥兒王朝的首都所在地,這里融合了登峰造極的藝術成就與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這座古堡內、外兩層城墻及內部的宮殿均全部采用紅砂巖建造而成,故又稱紅堡。這座方圓38萬平方米的宮堡,具有宮殿和城堡的雙重功能,城墻高20米,外形非常雄偉壯觀,城內的宮殿,雖經歷漫長的歲月,多已失修,但畫梁和墻壁上精巧的雕刻與設計,仍隱約保存著昔日富麗堂皇的風貌。</p><p> 這座由幾代君王的修建而成的阿格拉古堡,是印度--伊斯蘭藝術頂峰時期的建筑代表作;是一座印度莫臥兒帝國最強盛時期的三位帝王共同建造的紀念碑:三位帝王都在城堡里度過充滿傳奇、榮耀和浪漫憂傷的愛情一生;尤其是他們都同樣經歷了兒子背叛、兄弟殘殺,被篡位奪權的悲傷。</p><p> 古堡內的建筑物曾多達500多座,但保留至今者已經很少。</p><p> 兩張照片分別為我們進入城堡和離開城堡時所拍攝。</p> <p> 富麗堂皇、雕刻精美的阿格拉紅堡大門</p> <p> 進入和離開阿格拉紅堡的城門</p> <p> 阿格拉堡內部一隅</p> <p> 阿格拉堡建筑之精美的藝術細節</p> <p> 看看這些壁畫上曾經鑲嵌著寶石、翡翠的地方,現在僅留下一個個坑洞,這是那些盜竊寶石者的杰作。‘</p> <p> 阿格拉紅堡內的莫迪清真寺,因用純白色大理石建筑而成,精致典雅,故又稱珍珠清真寺。</p> <p> 莫迪清真寺內觀</p> <p> 紅堡內著名的 "謁見之廳",是莫臥兒王朝帝王接見大臣、使節的地方。</p> <p> 阿格拉堡內有一座八角形的石塔小樓,這是沙賈汗為自己的皇后所建,建筑極盡奢華。登臨塔頂,極目遠眺,可以清晰的看到河對岸的泰姬陵。</p><p> 不幸的是:在泰姬陵剛完工不久的1658年,沙賈汗三兒子奧朗則布弒兄殺弟篡位成功后,就把其父沙·賈汗囚禁在阿格拉堡的八角宮內。此后的整整八年,沙·賈汗每天只能坐在這小樓里,透過小窗,凄然地望著遠處的泰姬陵,默默地向已故的妻子傾訴他無限的思念和那一顆孤寂哀傷的心,直至憂郁而亡。</p><p> 有幸的是,沙·賈汗死后被合葬在泰姬陵內他的愛妃阿姬曼·芭奴的身旁。</p><p> 這張網上下載的照片即八角小樓,遠處的河邊是清晰的泰姬陵的倩影。</p> <p> 此組照片為我用手機所拍的八角小樓近影,以及站在小樓欄桿邊拍攝的薄霧籠罩下泰姬陵的模糊身影。</p> <p> 阿格拉堡外圍照片一組</p> <p> 今天已是游程的尾聲,我們從阿格拉返回新德里,繼續參觀最后兩個位于新德里的景點。</p><p> 首先是參觀迄今為止印度規模最大,反映印度古代建筑精髓和傳統的“斯瓦米納拉楊神廟”。</p><p> 這是我們在等待進入神廟前拍攝的一張外景。</p><p> 遺憾的是進入神廟要經過嚴格的安檢,男女分開,別說什么相機手機,其他的大包小包隨身物品也一律不準帶進,還要脫鞋而行。只允許你用眼睛和心靈去感受發現神廟的宏大機和精致美好。</p><p> 整座建筑由赭紅砂石和白色大理石構成,巍峨壯觀。而最令人驚嘆的是主殿座落于148只全尺寸大象雕像上,殿中有3米高的納拉揚鍍金神像和2000多座印度教神像,柱廊上刻滿印度史詩故事,神殿外面綠茵遍地,蓮花盛開。這座神廟歷經五年的時間,由11,000個工匠和志愿者于2005年修造完成,11月6日才對外開放。</p><p> 然而,相比這座耗資耗時耗人力精心修建的宏大廟宇,我更熱衷于參觀那些能見證歷史和人物的古建筑,如始建于1209年的古德卜高塔……</p> <p> 看看下面這張朦朧的照片,是我隔著院墻遠距離拍攝的斯瓦米納拉楊神廟的一隅,你是否亦能感受到其規模氣魄的宏大和環境的優美?</p> <p> 只能從網上下載兩張神廟的外觀照片了。否則無法描述斯瓦米納拉揚神廟的無比壯觀的規模氣勢和精湛的雕刻技藝!</p><p>從上圖應該能看清圍繞著底座那一圈大大小小,千姿百態,栩栩栩如生的大象,還有那神廟外觀繁復且精致的圖案吧?</p><p> </p> <p> 從這張下載的圖片上,我們看到神廟周圍那大片開闊精心養護的草地,組成朵朵盛開蓮花造型的植物…</p><p> </p> <p class="ql-block"> 蓮花廟建成于1986年,是崇尚“人類同源、世界同一”的大同教(即巴哈伊教)的寺廟。此廟由白色大理石建造,以其壯觀美麗和巧妙的設計著稱。</p><p class="ql-block"> 遠觀蓮花廟,酷似一朵盛開的潔白無瑕的蓮花。高34.27米,底坐直徑74米,由三層花瓣組成。此廟的形狀之所以采用蓮花,則源于此在印度教和佛教派中被奉為神物,又是當代印度人心目中的國花,故蓮花廟甫一建成就備受印度人的喜愛,成為印度人的驕傲。</p><p class="ql-block"> 廟宇的周圍則是一大片碧綠碧綠的草坪,其間點綴著一簇簇花木。</p> <p> 在蓮花廟底座邊上有9個連環的清水池,拱托著這巨大的“蓮花”。</p><p> 這座位于印度新德里東南的蓮花廟,以其光風霽月、匠心獨具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該廟宇自建成起,每年都吸引著成千上萬慕名而來的游客。</p> <p> 蓮花廟內部的設置十分簡單:只是一個高大空闊的圣殿,內部既無神像,亦無雕刻、壁畫等裝飾性物件。惟有光滑的地板上安放著一排排白色大理石長椅。進廟的教徒以及游人無需進行什么特殊的儀式,只要脫鞋進殿,走到大理石椅上就座,然后沉思默禱就行。</p><p> 參觀時,一加拿大籍的巴哈伊教徒聽說我們參觀過以色列的巴哈伊空中花園,頓時熱情高漲的向我們介紹起大同的教義:人類同源,世界同一……</p> <p> 網上下載的美不勝收的蓮花廟鳥瞰圖。</p> <p> 古德卜高塔始建于1199年。是印度Slave Dynasty創立者為了慶?;亟陶鞣《冉汤仗赝鯂?。</p><p> 這座紅砂石尖塔高72.5米,從下往上逐漸變細,建有交互角和圍繞塔身的刻凹槽,是印度伊斯蘭藝術的最早范例。但環繞塔壁的橫條浮雕飾帶,既裝飾著阿拉伯圖紋和古蘭經銘文,同時點綴著印度傳統工藝的藤蔓圖案和花彩垂飾,卻融合了波斯與印度式的藝術。</p><p> 看圖!是否也能激起你前往一睹的欲望呢?這慶?;亟陶鞣《冉痰慕ㄖ?,或者就是印度導游不安排團隊游覽的難言理由?非常遺憾的是:我們失去了對這極具價值的古代遺跡的觀賞機會!</p><p> </p><p> </p> <p class="ql-block"> 印度游短短的五天。我們感受之一是看不到多少印度的古代遺跡,大多數都是伊斯蘭教文化的遺存,原因主要是印度曾被多個民族征服,其中伊斯蘭統治印度長達600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從我們參觀的印度古跡,就能明顯地感受到其文化曾經遭受到的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多種文化的沖擊和改造的印跡。如舉世聞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阿格拉城堡和泰姬陵的就都是伊斯蘭風格的建筑。又如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曾經是孔雀王朝的主教,如今佛教的式微,直接原因是毀于伊斯蘭教的入侵,也另有自身的原因。但主張眾生平等的佛教卻敗于主張種姓等級的印度教,并為印度教所取代,則很是令人感慨?,F在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在印度神話中只是排在第九位的諸神之一,地位并不尊崇。如今印度四大宗教分別為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和基督教。這眾多宗教彼此和諧相處,可謂和而不同,體現了印度文化的宗教性、多樣性與包容性。</p><p class="ql-block"> 印度的衛生習慣已有明顯改善,隨地便溺現象趨于消失;扒火車現象完全絕跡。種姓等級法律雖在1947年獨立時已經廢除,但種姓等級在社會上依然存在,婚姻通常還遵循同一種姓的門當戶對。尤其是下層安貧知命,把希望寄托在來生的投胎轉世上,足見其宗教維穩力量的強大。</p><p class="ql-block"> 印度的貧富懸殊超過中國,市容市貌雜亂擁擠,陳舊落后與摩登現代并存;但同時可供我大國借鑒的亦不在少。如1.全民公費醫療(公立醫院),這一福利甚至覆蓋在印度的外國人。</p><p class="ql-block">2、幾乎免費的教育!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一直占GDP的4%以上,最好的公共建筑不是政府辦公樓,而是學校。</p><p class="ql-block">3、人才培養:印度培養科技人才的數量一直名列世界前茅,其信息產業一枝獨秀得讓人出奇。</p><p class="ql-block">4、印度官員沒有奢侈攀比風,很多高管領導的辦公室往往都沒有空調.....你是否也覺得這是個值得深入觀察體驗的神奇國度?</p><p class="ql-block"> 印度夏季氣溫高達四五十度,冬季涼爽宜人。印度物價低于中國,人民幣與印度盧比的兌換率為1:10。食物多樣,并非咖喱一味。</p><p class="ql-block"> 深切地感受到跟團旅游的最大優勢就是省心和有導游的介紹講解。然而卻局限多多:無法自由選擇游覽的景點,不能自主安排參觀時間的長短;不接地氣,沒機會與當地人近距離的接觸和真切體驗他們的生活……。自由行當然是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攻略、聯系交通工具、住宿……</p><p class="ql-block"> 下面組圖為返程最后一天所住的斯里蘭卡海邊別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县|
乌拉特前旗|
台中市|
观塘区|
达孜县|
潞西市|
平度市|
特克斯县|
靖西县|
阳江市|
兴化市|
青海省|
城口县|
乡宁县|
临桂县|
新晃|
南平市|
米脂县|
阿拉善左旗|
石棉县|
沛县|
会东县|
遵化市|
将乐县|
高陵县|
永清县|
松阳县|
凤凰县|
德钦县|
浪卡子县|
额尔古纳市|
岳普湖县|
宝应县|
偃师市|
永仁县|
马公市|
托克托县|
道真|
布尔津县|
夏河县|
泸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