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梁學院</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灰鶴(學名:Grus grus)是大型涉禽,體長100-120厘米。頸、腳均甚長,全身羽毛大都灰色,頭頂裸出皮膚鮮紅色,眼后至頸側有一灰白色縱帶,腳黑色。</b></p><p><br></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棲息于開闊平原、草地、沼澤、河灘、曠野、湖泊以及農田地帶;其中尤為喜歡以富有水邊植物的開闊湖泊和沼澤地帶。主要以植物葉、莖、嫩芽、塊莖、草子、玉米、谷粒、馬鈴薯、白菜、軟體動物、昆蟲、蛙、蜥蜴、魚類等食物為食。</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春季于3月中下旬開始往繁殖地遷徙,秋季于9月末10月初遷往越冬地。遷徙時常為數個家族群組成的小群遷飛,有時也成40-50只的大群,繁殖期4-7月。每窩通常產卵2枚,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28-30天。在世界范圍內,繁殖在歐亞大陸北部;其越冬地在法國,阿拉伯半島,非洲西北部和東北部,中東,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國的東部和南部,偶見于朝鮮半島,日本和北美西部。越冬在非洲北部、伊朗、印度、緬甸和中南半島北部。</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常棲息于沼澤草甸,沼澤中多草丘和水洼地,水生植物有水麥冬、水毛茛和薹草等20多種;在中國黑龍江省林甸縣灰鶴棲息在蘆葦沼澤,有蘆葦、狹葉甜茅、菰、小猩藻等植物;在遷徙途中的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棲息在河流、湖泊、水庫或海岸附近,常到農田中覓食,回到河漫灘、沼澤地或海灘夜宿,例如,在山西省河津縣黃河灘越冬的灰鶴,白天主要在作物地中覓食休息,以花生地中最多,夜間在距河岸1-2千米處四面環水的沙灘或荒草叢生的小島上過夜,但從未見到灰鶴在耕地內集群過夜。</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灰鶴成5-10余只的小群活動,遷徒期間有時集群多達40-50只,在冬天越冬地集群個體多達數百只。性機警,膽小怕人。活動和覓食時常有一只鶴擔任警戒任務,不時的伸頸注視四周動靜,發現有危險,立刻長鳴一聲,并振翅飛翔,其他鶴亦立刻齊聲長鳴,振翅而飛。飛行時排列成‘V’字或‘人’字形,頭、頸向前伸直,腳向后直伸。棲息時常一只腳站立,另只腳收于腹部。</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雜食性,但以植物為主,包括根、莖、葉、果實和種子,喜食蘆葦的根和葉,夏季也吃昆蟲、蚯蚓、蛙、蛇、鼠等,它能利用新的生境并適應不同生境中的不同食物,從水生植物、谷粒和種子到小型無脊椎動物。在草海越冬的灰鶴,吃豆類、玉米、馬鈴薯、胡蘿卜、蘿卜、白菜、菠菜、冬小麥、水蔥及荊三棱的根莖,也兼吃一些動物性食物,常見的有中華田螺、銅銹環棱螺、脹肚環棱螺和犁型環棱螺;在中國云南省個舊市,據1971-1978年對20只灰鶴胃的食物剖驗,發現主要以甘薯及花生為食,其中5個胃內有少量的白色草根;在海南省臨高間剖驗3個胃,內有谷粒及其碎屑占81%,也有小螺及其他動物殘體占18.4%,在1個胃內有稻谷885粒,該鳥還可將整穗吞下,有見其到曬谷場盜食;在黃河三角洲,野外觀察灰鶴主要食物有玉米、花生、豆類、麥苗、水草等,也吃部分螺和魚、蝦,其覓食場所主要集中在有殘留的農作物地帶、草場內和沼澤地帶。</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中國其繁殖地主要在北方,見于新疆(巴音布魯克、烏魯木齊河沼澤地、阿爾泰山青河、阿爾金山地區)、內蒙古(呼倫貝爾)、黑龍江(林甸、泰來)、青海(大蘇干湖、小蘇干湖、青海湖、柴達木盆地中的達布遜湖)、甘肅(尕海)、寧夏(銀川平吉堡)和四川(若爾蓋);遷徙時經過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陜西等省區;越冬地十分廣闊,大致從遼東半島向西南經北京、山西、四川到云南一線以南,見于北京(密云水庫)、山西(河津、萬榮、臨猗、運城、永濟以及應縣、朔縣)、遼寧(瓦房店)、江蘇 (灌河口、洪澤湖、高郵湖、邵伯湖、鹽城、東臺)、浙江(平陽、象山)、安徽(女山湖、升金湖、石臼湖)、江西(鄱陽湖)、山東(黃河三角洲、無棣、榮城、大沽河口、膠州灣、青島、日照)、河南(黃河故道,衛輝龐寨)、湖北(沉湖)、湖南(洞庭湖、萬子湖)、海南(臨高)、四川(雅江、理塘)、貴州(草海、清鎮、平壩)、云南(昆明、巧家、嵩明、尋甸、會澤、中旬、麗江、蒙自、個舊、勐海)及寧夏(青銅峽水庫)。</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灰鶴是鶴類中數量較多,較為常見的一種,全世界約有10000只以上。在中國也尚有一定數量,在山西南部和貴州草海等較為集中的越冬地,每年越冬的種群數量都在2000只以上,其他如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和云南個舊等地,越冬種群數量也都在數百只,估計在中國越冬的種群總數為6000只左右。</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應當比這個數字多的多――筆者注)</b></p><p><br></p> <p>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灰鶴是人們認識較早的一種鶴。古籍《古今注》載:“鶴千歲則變蒼,子二千歲則變黑,所謂元鶴也”。《三才圖會》載:“雷山有元鶴者,粹黑如漆,共壽滿三百六十歲,則純黑。五者,有音樂之節則至,昔黃帝習樂于昆化山,有元鶴飛翔。”這些記載把這種鳥神化了。在歐洲,《圣經》中就已提到灰鶴;在埃及的廟堂和史前洞穴壁畫上,也有這種鶴的形象。生活在公元前384~322年的亞里士多德曾對灰鶴的遷徙、休息、交尾、孵化等都進行了精確的記載。 </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中國古代對灰鶴的認識也很早,漢朝司馬遷(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曾在《史記·樂書》中記載:師曠援琴時,“有玄鶴二八,集乎廊門。”不過,古人又對灰鶴有誤解。晉朝崔豹《古今注》中說,鶴千歲變蒼,又千歲變黑,稱為玄鶴。古代玄通元。《爾雅翼》將元鶴釋為“鶴之老者”,故長壽鶴又稱元鶴。這種說法一直到到明朝才由李時珍予以糾正,指出鶴“亦有灰色者”。</b></p> <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梁學院,網名孝梁,陜西省富平縣流曲鎮昌寧村人。退役軍人,熱愛山水。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青海省攝影家協會、PSA(中國)攝影協會、風馬旗攝影沙龍會員,昆侖拍客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副主席,多幅作品曾見報刊和雜志、獲獎。現供職于青海省阜陽商會。</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2020.04.04拍攝于都蘭縣巴隆鄉濕地</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岚皋县|
从江县|
乐昌市|
婺源县|
长岭县|
秦安县|
合肥市|
四川省|
峨边|
阿尔山市|
桂阳县|
合作市|
屏边|
长阳|
伊春市|
深圳市|
白玉县|
屯门区|
甘谷县|
江门市|
吉水县|
前郭尔|
福泉市|
常德市|
英山县|
资兴市|
瓦房店市|
绍兴县|
莱阳市|
米易县|
九江县|
高安市|
汽车|
桃园市|
盈江县|
西畴县|
万源市|
天门市|
万荣县|
城市|
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