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黃丹,四川文化名人、劇作家。2019年,他以耄耋之年,寫作了《閬中往事雜記》,顯示了超凡的文字功力和驚人的記憶力。本篇主要文字來自黃丹的文章。 </p><p class="ql-block"> 鄉音無改鬢毛衰。文中,作者飽蘸筆墨,滿懷深情,對民國閬中的鄉土人情、逸聞趣事娓娓道來,讓人手不釋卷,心向往之;令人肅然起敬,浮想聯翩……</p> <p class="ql-block">閬中,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為無數閬中籍的赤子心馳神往,魂牽夢繞……</p> <p class="ql-block">劇作家黃丹、導演吳琳華夫婦,分別出身于閬中顯赫的愛國工商人士家庭,民國時期國立高中同學,1949年雙雙考入四川大學。作為從閬中走出來的青年才俊、文學藝術家,2018年6月,二老以九十高齡,接受兒女們的祝福。</p> <h3> 黃丹,原閬中繅絲廠創始人黃喬年的長子,童年和青少年時期在閬中古城居住,閬中國立高中讀書,后以閬中縣狀元考入四川大學。 </h3><h3> 1951年參軍,加入胡耀邦領導的18兵團文工團,轉業后在四川省戲劇家協會任職,主編《戲劇與電影》,創作了《陽漢笙文集》,《拉郎配》等,退休后連續兩屆在四川省政協教科文衛組任組長,發現和培育了一大批劇作家。退休時獲得了中國戲劇家協會30年成就獎。 </h3><h3> 黃丹70歲后,離開工作崗位,仍然研習書畫,筆耕不輟。</h3> <p class="ql-block"> 閬中古城,中國四大古城之一,位于四川盆地東北緣、嘉陵江中游,景區總面積達4.59平方公里,古城核心區域2平方公里,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為古代巴國蜀國軍事重鎮。</p> <h3>人文景觀獨步天下</h3> <p class="ql-block"> 《閬中往事雜記》(節選)</p><p class="ql-block"> 作者 黃丹</p><p class="ql-block"> 閬中的建筑多樣,名稱繁多,寺廟宮觀,亭臺樓閣,庵、堂、祠、院,有些是很獨特的。</p><p class="ql-block"> 老人們說的嘉陵三百里,閬苑十二樓,今天已經記憶不全了。比較獨特的是觀音寺前的有個諸仙樓,民國時期壩里仿《紅樓夢》大觀園布置,修了一些仿古建筑,而把樓改名為大觀樓。</p> <p class="ql-block"> 閬中古城有張飛廟、永安寺、五龍廟、滕王閣、觀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署、貢院等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邵家灣墓群、文筆塔、石室觀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舊址、華光樓等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h3> 嘉陵江經閬中縣城時,繞了一個大灣。從縣城西北沙溪場西行,然后由西向南,經錦屏山至北塔山,向東,過東山。這樣,縣城就成了半島地形。這個大灣,古人稱為閬水,唐杜甫的詩里曾提到過閬水碧,一灣碧綠的江水。當然,江水并不一直是碧綠的,一年之中也有混黃的時候,三月桃花水,七月洪水,是因為上游發了大水,洪水奔流,泥沙俱下,而成渾河。<br> 最清澈透綠的是秋末、冬季、春天,特別是春節前后,縣里人稱為枯水季節,那時坐渡船過江,可以一睹河流之美,而真正能體會閬水之豐采的,卻是踩橋的時候。</h3> <h3> 閬水西邊離閬中縣城較遠,從江流到閬中西城門,中間還隔著一片沙壩,沙壩里是農民種的瓜,叫打瓜,雖有點像西瓜,但不吃瓜而吃瓜子,即我們常吃的黑瓜子。<br> 在西門城門外,修建了一道河堤,堤上用青石雕琢出一個躺著的像臥牛一樣的神獸,閬中人稱它為西牛(或犀牛),是神話中的分水獸,但鼻子上沒有犀牛角。要說是水牛,頭上也無彎形角。或許是西方神牛的西牛,是鎮水的神獸,也許說得通。這個青石神獸放在西門外,不知多少年,因為人經常撫摸,石頭光滑如玉,它頭稍仰,望著月落的方向,所以有人戲稱“西牛望月幾時圓”。<br><br></h3> <p class="ql-block"> 西牛側,在西門壕溝邊,修了一座水閣涼亭。題名為閬風亭,所謂閬風,是指民風淳樸之風或為官兩袖清風之風,沒有人給于準確的解釋。我猜想,與西牛相配,應該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之風,是不懼水災的安寧之感。四十年代以前,閬中沒有關于水災的傳說,這也因為母親河閬水,即或有些年代發洪水,但奔騰的江水沖擊的只是山崖,而不在城區,這里江水繞城而過的地形有關。閬水對閬中人是愛護的,而且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純凈水,養育著世世代代的閬中人。</p> <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閬中寺廟樓閣等建筑:1、寺廟;觀音寺,白塔寺,大佛寺,北崖寺,鐵塔寺,太平寺(以上佛教管)清真寺,巴巴寺(以上回教管)。2、道觀皆名殿:呂祖殿,丘祖殿,南岳殿,東岳殿,三清殿。3、樓:華光樓,四牌樓,過街樓,鳳凰樓,藏經樓。4、閣:滕王閣,魁星閣,觀音閣(在魁星閣所在山崖)。5、庵:白花庵,凈身庵,二仙庵。6、洞:狀元洞,八仙洞,四眼洞。7、宮:文昌宮,天上宮,禹王宮。8、祠:桓侯祠,武侯祠(在錦屏山后山)草堂祠(三陳街尾)9、廟:關帝廟,城隍廟,藥王廟。</p> <p class="ql-block">貢院</p> <p class="ql-block">為國攬才,明經取士</p> <h3>狀元坊</h3> <h3>閬中文廟</h3> <h3>陰陽太極館</h3> <p class="ql-block"> 公園中保存了一個廟,叫藥王廟,是供奉中醫之祖孫思邈,這在其他縣是沒有的。錦屏山的廟宇主殿上供的是呂純陽,俗稱呂祖殿,而配殿供奉的卻是寫《西游記》紀實之作的邱長春,稱丘祖殿。</p> <p class="ql-block">閬中是古代大天文學家落下閎工作的地方。唐朝時,地理大師李淳風、袁天罡也在這里工作,因而在鄉下修了天宮院場鎮,在城內則有天上宮廟,后成為一條街的名稱。天文方面則有觀星樓、祈星臺等。</p> <p class="ql-block">天宮院場鎮的羅盤廣場</p> <h3> 觀音寺壩在嘉陵江北岸,白塔寺對岸、蟠龍山麓一大片河壩中。民國時,閬中老人們把這里叫做觀音寺壩。而廟宇已經毀了。怎么毀的,有各種傳說,但可靠的說法是毀于大火。說是觀音寺靠山有一座藏經樓,樓內住了幾個乞丐,冬天燒火不慎引燃了樓上的東西,大火把藏經樓、大雄殿、回廊都燒光了,只剩下山門和照壁以及山門外江邊的一座諸仙樓。<br> 民國時期,閬中許多老人對觀音寺劫后留下的遺物都有印象,不過時間久了,記憶也不一致,比如說山門上的匾額都記得是嚴嵩的兒子嚴世藩寫的“佛都”二字,有的說是紅底金字,有的則記得比較獨特,引人注意的是藍底銀字,而照壁上是縣里士人魏煌所寫的“觀自在菩薩”五個紅色楷書,也有人記得是黑字草書。恭寫楷書是合理的,字大約四尺見方,書寫可謂雄偉。</h3> <h3> 正月初二的錦屏山,也是滿山游人,人們登山,喜看到穿著新衣煥然一新的別人,也在別人面前展示自己。在風氣閉塞,男女有別的環境中,這種游山也隱蔽著一種相親的心態。<br> 閬中人游錦屏山,夏天最頻繁,許多人都以此為避暑圣地。很簡單,一家人上山提個菜盒,帶點點心干糧即可,因為山上老道們,只賣茶不賣飯,茶的茶葉很普通,但用的是山泉水,泡茶特別清香可口。一般廟宇的建筑都是背靠山石,面向風景。可以買杯茶,找涼快的地方一坐,看嘉陵江中的船舟往來或城市河邊黃角樹下的人群活動,也是一種清閑的享受。 <br>除了錦屏山,也去東山的大佛寺、狀元洞、北巖寺等地,走走山路,活動活動筋力,看看風景,也是一種人生之樂。</h3> <p class="ql-block"> 錦屏山的廟宇主殿上供的是呂純陽,俗稱呂祖殿,而配殿供奉的卻是寫《西游記》紀實之作的邱長春,稱丘祖殿。</p> <h3> 踩橋,就是在搭建的浮橋上走一趟。春節前,為了人們進出城過江方便,在華光樓前的岸邊到南津關對岸,用船連接成浮在水面的板橋。試一試牢不牢靠,于是鼓勵人們走一趟,俗稱踩橋。在浮橋上走,可以遠觀,可以近視,也可以俯視,對閬水就可以從各種角度感受了。 </h3><h3> 從橋頭看對岸,河水都是清亮的,顏色由淺入深,近城這邊可以看到水里的鵝卵石,靠山那邊則深藍透明。</h3><h3> 從橋中段看左右,則江水遠遠而來,遠遠而去,波光粼粼,水天一色。極目遠視,還可看到落于江中的野鴨群。向下看,則是俯視深潭的感覺,有的人,有興趣下到船里,拿出帶來的缸子,舀一缸江水喝,品嘗江水純凈的味道。</h3> <p class="ql-block"> 古街巷陌規模宏大。</p><p class="ql-block"> 盡管歷經變遷,現在的閬中古城,仍有古街巷60多條,四合院1000多處。</p><p class="ql-block"> 解放初期的公私合營,作為愛國民營資本家,我的父親黃喬年將閬中繅絲廠連同老宅院捐獻給了人民政府。</p> <h3>安得廣廈千萬間</h3> <h3>鱗次櫛比,屋舍儼然。</h3> <h3>進入到古城的小巷深處,你也會看到這樣的墻,歷盡滄桑,讓人發古之幽情。</h3> <h3>那些殘磚斷瓦中,或許還藏著什么秘密?</h3> <h3>樓臺亭閣巍峨莊嚴中天樓</h3> <p class="ql-block">閬中狀元坊</p> <h3>恒侯祠</h3> <h3>川北道署</h3> <h3>鎮江樓</h3> <h3> 三國蜀漢留下的遺跡張飛的桓侯祠,人們親切的叫張爺廟。關羽在道教的稱謂叫帝君,人們稱為關帝廟。其他有特點的是回族在城內聚居,有清真寺。城郊蟠龍山麓有巴巴寺,寺外修一亭叫久照亭。</h3> <h3>張飛像</h3> <h3>劉關張,桃園三結義。</h3> <h3>張飛駐守閬中</h3> <h3>張飛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劉禪。</h3> <h3>張飛巡視閬中</h3> <h3>鄉風民俗獨特</h3> <h3> 閬中南門外河邊是水碼頭,從嘉陵江上游下來的船,運的是木材、干貨、也有糧食,是在這里卸貨。這里幫會多,不免會出現糾紛,于是就在南門外,一個大茶館來評理。誰有理,誰虧理,最后由某大爺斷理,因而茶館人頭攢動,很熱鬧。</h3><h3> 四牌樓茶館更多是解決居民之間的矛盾的,閬中朋友之間有一句套話,就是“劣的”(不是罵人,是一句表示不是外人親切的稱呼)。“二哥,四牌樓吃茶!”,可見這個茶館是受人好評的。</h3> <h3> 廟會的主要活動是酬神唱戲。在廟前一個敞壩里,有一個戲臺,于是,請來川戲班,在臺上演幾天戲。白天演折子戲,男女老少都可來看戲,晚上則是專門酬神的連臺大戲。十幾本《目蓮傳〉,人們稱作《翻目蓮》,或《目蓮救母》,一般婦女和小孩兒都不看了,觀眾都是男人。劇情是:目蓮和尚的母親有罪,死后下了地獄。目蓮和尚為了救母親,歷經地獄各處殘酷懲罰罪犯的地方,刀山血河,兇神惡煞,終于找到母親,勸她向善,母親悔悟后,一同離開地獄,走出鬼門關。目蓮成了地藏王菩薩,而母親得到超度。</h3> <h3> <br> 看廟戲,不用買票,不用花錢,所以居民們來廟會看戲的人多。一演出。摩肩擦背,人頭濟濟,有的向附近農家借條板凳,坐起看,有的則找塊磚石墊坐,坐在地上看;也有站著看的。大多數人對戲如何不大注意,主要是來湊熱鬧,看熱鬧。</h3> <h3>貢院門前,狀元起轎</h3> <h3>先師孔子像</h3> <p class="ql-block">閬中貢院,科考取士</p> <h3>龍門大道,學而優則仕</h3> <h3> 趕廟會。所謂酬神,其實是求神:能象目蓮一樣,慈悲一點,引人向善,少災少禍。對菩薩也能多些供奉。</h3><h3> 在廟會期,也給小商小販們提供了做買賣的時機。在敞壩周圍,擺滿了各種買小吃的挑子擔子。看戲的人,白天可以吃到涼粉,蒸饃,湯圓;晚上可以吃到熱涼面,油茶,小面等宵夜。有許多人趕廟會,并不是為了敬神,而是找好吃好耍來的。 廟會引起轟動的兩件事,是別處沒有的。</h3><h3> 一是會期,在廟門前扎起四丈多高的燈山,是一座用木架和松柏枝條,綁扎起的牌坊。在支架相交處放上用面粉蒸成的燈盞窩,加上油安上燈芯,晚上點起所有千百盞燈,那真是璀璨輝煌,光照數里,頗為壯觀。<br> 二是燒龍,廟會晚上有舞龍燈的活動,特殊的是龍燈的龍頭,每節都點上蠟燭,成為一條火龍。而四周則圍著手執煙火的人,向火龍直噴煙花風暴。而舞龍人為了避煙火上身,就以龍身迎之。結果一夜之間,龍燈燒成了光架,而人們皆大歡喜,以為厄運燒絕了,晦氣掃蕩了。<br> 五月大會,從消極說是閬中人們貪生怕死。從積極方面講,保寧保寧,未嘗不是保一方安寧的美好愿望。</h3> <h3> 除了登山,人們感興趣的還有游江。特別是明月之夜,租一個渡船,從白溪浩放船,讓船緩緩地順江而下,到白塔寺灣止,大約一兩個鐘頭。</h3><h3> 這其間,游人帶點干牛肉和壓酒上船,一邊飲酒,一邊欣賞江上風景。改一下李白的詩句,吟道:“船上一壺酒,四座皆鄉親,舉杯邀明月,伴我到天明。”有的青年人還帶上笛子、三弦等樂器上船,等東山上明月升起,碧綠的江水波光粼粼,而一邊城市已無喧嘩,一邊的赤壁萬籟俱寂。乃取出笛子吹上一曲,或取出三弦彈上一彈,在空曠的嘉陵江河上,笛聲婉轉升起,不絕如縷。正像李白的詩: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br></h3> <h3> 閬中人之間相處是和諧的,過去家家都很重視禮儀,過年過節、生養死葬都有禮節。講講春節的禮儀吧。 大年初一在街上相遇,不管是熟人生人都要點頭,拱手,互道“過年好”,“年在府上”的祝福語。</h3> <h3><br> 大年初二,互相拜年。各家的子弟都要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其儀式是到這家的堂屋,向這家的祖宗牌位禮拜,主人在一旁還禮。這種對人家祖宗的參拜,表示對人家一家,甚至祖宗也是尊敬的,兩家更感親切。<br><br></h3> <h3>如今,為了吸引游客,古城經常組織情景表演。</h3> <h3>有時候,迎婚送親,有真有假</h3> <h3>閬中是文化名城,不要忘記了文化傳播的載體。它是川北學府和貢院的所在地。而使普通老百姓受文化熏陶的卻是書店、書攤、文化站、圖書館,被人們忽視了。<br>不應忘記的是內東街的三個書店:復興書局、肇興書店和醉興書店。<br></h3> <h3>復興經營的是學校規定的課本,有私塾所需的線裝書,以及民國的課本。老板叫張本初。肇興經營的是當代作家的書,如郭沫若等人的小說,詩歌,最有特點的可以買到,如《天下文章》等刊物。老板姓汪,名字記不清楚了。醉興書局經營的,則是小學生讀物,普及文化的書籍,老板叫王維泉。</h3> <h3> 除了書局而外,大東街一個文具店前的街沿上經常擺一個地攤,賣大達圖書館的簡裝書,這種書是白報紙書頁,牛皮紙封面,賣的價格非常便宜。學生、工友花幾個零用錢就可以選購幾本書,而內容卻是非常廣泛、多樣。諸子百家,老莊墨韓的專著,野史、筆記、說部以及言情、劍俠小說,現在已不多見的如野叟曝言、文武香球、粉妝樓等等,當時隨便可以買到。 </h3><h3> 店鋪伙計、學生購買地攤的書是非常方便的。許多店鋪晚上關門以后,在一盞油燈下,為青年人展開了另一個精神世界。沒有錢上學,買書的窮苦青年也有讀書的地方。那就是三陳街商會旁的縣圖書館,可以借書,就在閱覽室讀。館內用高價購來的《萬有文庫》若干冊,中外書籍都可看到。<br> 閬中應該是一個書香之城。閬中人處于山區,民風淳樸,知書識禮,應該是讀書普遍而形成的。</h3> <h3> 閬中人,喜歡花。錦屏山過去叫黃花山,山坡、石崖上,到處長滿黃色的巖菊,人們喜歡游山賞花。滿身香氣,腳在花徑走,很悠閑。<br> 城里,家庭種植花樹、養盆栽花的也很普遍。最顯著的是前清費道臺住宅——費家大院后花園中兩棵桂花樹,樹干一人合抱那么粗,兩層樓那么高,樹葉茂密,亭亭如蓋。站在錦屏山,遠遠都可看到,高出一片灰色瓦房的民居之上,兩棵高聳的樹影。<br> 種鮮艷的花很少。某家從彭縣運回一盆牡丹花,親戚朋友都以為稀罕之物,要來參觀。各家則喜歡種素色的如茉莉、梔子、珠蘭、含香梅等花。婦女走親戚都喜歡在發髻上插一朵梔子花,或在手腕上帶上一圈穿起的茉莉花。冬天則在衣服口袋里放著用手巾包起來的含香梅。人們都認為這是講禮的,表示是尊重別人,不隨便。<br></h3> <h3> 居民們好多家庭都有天井,在天井中用磚石切成花臺,上面放陶土花盆種花。一進居民家,就聞到花香。種蘭花的多,因為主要是敬神的。花開時,用小瓶插幾枝蘭花,供奉在神龕上,請祖宗享受,這也表示后人對祖先一點孝心。</h3> <h3>自然,一些有錢人家養一些珍貴的花也是有的。<br>還有個別之處,就是一些巷子里住家戶都是土墻,一層一層土夯成的,約丈多高,一尺厚。這些墻頭,把墻頭的草扯掉,種上一路萱竹或鴛尾花,不開花時,墻頭上是綠葉分披,開花時墻頭上藍色或紫色的花朵迎風擺動,很有情趣。</h3> <h3>閬中的飲食文化<br> 現在各地電視臺都在播《舌尖上的中國》,談的就是全國各地的飲食文化。川菜是一個重要內容。閬中是四川的一個縣,自然包括在川菜系列類。我所以想講一講的原因。是四川東西南北的飲食愛好是不盡相同的。閬中還有與其他地方飲食文化很不同的獨特之處。<br> 我講的是40年代閬中的飲食口味和習慣,現在好多已經有大的改變了。<br></h3> <h3>各種腌制咸菜</h3> <h3>豆腐干制品</h3> <h3> 閬中產醋,城里人有醋房街,各街都有賣醋的商店,取名醋莊。有人走過鄭家醋莊,看到廣告牌,說笑話:“到底是閬中生意人,廣告也寫成詩。”人們問,這個廣告牌上寫的是鄭長盛醋莊,甲等、乙等,等等,哪里有詩呢?<br> 那人笑說,只要橫著讀,就是一首合轍押韻的五言,不信你念念:曰:鄭長盛莊醋,甲乙丙丁戊,等等等等等,醋醋醋醋醋。 </h3> <h3>閬中蒸饃,閬中牛肉,閬中錠子硬面鍋盔,回饃,油炸的油香……這都是閬中回民做的食品(牛肉與張飛全無關系)。閬中回民聚居于內城,他們帶來甘肅、寧夏傳統的飲食,而漢化了,是漢回飲食文化的融合體,這也稱閬中一大特色吧!</h3> <h3> 張飛和牛肉又有什么關系呢?現在閬中牛肉標明張飛牛肉,借張飛的名氣,推銷產品,其實兩者毫無關系。《三國演義》講張飛出生是賣肉的,沒說是屠戶,也沒說賣的什么肉,肯定沒有賣過鹵牛肉。而鹵牛肉的制作者,應該歸功回族同胞。 </h3><h3> 閬中是回族聚居的縣,回民們的祖先是從甘肅寧夏遷來的,他們每家都可制作鹵牛肉和干牛肉,到閬中后,把家鄉的飲食傳統傳過來,再采用本地的香料,做出適合漢族口味的食品,成了閬中一種土特產。所以張飛牛肉應該叫回民牛肉,漢族的人做不出來。 </h3><h3> 如果不從制作方面理解而從形象上理解,那就有道理了。閬中干牛肉形象是黑皮紅心,它的制作方法是:用生牛肉把鹽和香料放進去,一起搓擠,把血水擠干凈,腌起來,風干。蒸熟以后肉塊外面抹上松煙或鍋煙,顏色如墨黑,防腐。然后放進壇子,封口,食用時取出。切成片,肉色如玫瑰。因為血水擠干凈了,肉色沒有雜質,很透。張飛一個武將,軍旅生活,風餐露宿,奔馳沙場,自然是皮膚曬黑,而忠于蜀漢的心卻是赤誠的。黑皮紅心,正符合張飛這個人的形象,所以從形象聯想叫張飛牛肉也是可以的。</h3> <h3><br></h3> <h3> 首先是口味。閬中人,不像重慶人和川南人那樣喜歡麻辣,不像川西人偏愛甜食,而是喜歡酸味。首先是醋。閬中的醋叫保寧醋,是用麥麩為原料釀出來的,稱為麩醋。吃面條,水餃,抄手等,調料一定要加一勺醋。而炒菜在出鍋以前,也要噴少許醋,以提高鮮味,家家如此。<br></h3> <h3>閬中拌面,胡辣湯,壓酒</h3> <h3> 閬中人喜歡吃酸菜,農村幾乎家家都能做酸菜,其做法是把青菜葉在開水中淖一下,然后放進石缸,壓緊,放上一周。菜汁發酵后產生酸液,葉子就成酸菜了。活酸菜可以吃,取出晾干后可以保持一年,味道不變,也可以食用。老百姓天天吃,吃不厭。可以做酸菜湯,可以煮成酸菜稀飯,還可以做酸菜炒飯,也可以泡成茶喝,別的地方是沒有的。</h3> <h3>川北涼粉</h3> <h3> 閬中飲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相反相成,冷與熱,干與稀,葷與素等。有的食物因而有獨特的口感。如熱涼面,是在各地都愛吃的涼拌面上,加上幾勺滾燙的用各種山珍熬出來的肉臊子面糊而成,涼面熱吃,只有閬中才有。又如熱涼粉,是用瓦盆裝上一盆尚未完全凝結成涼粉的塊狀半糊狀食物,下面用碳火烤著,吃時把塊狀的涼粉切塊,加上一勺糊狀的稀粉,吃起來別有味道,這也是別地方沒有的。</h3> <h3> 閬中的茶館多,幾乎每條街都有。但每個茶館因處的地理位置不同,茶客們活動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大概的區分是:新市場、東街一帶,是生意人談交易的地方。太平寺、公園路一帶更偏重文娛。華光樓、南門一帶多茶館旅社,外地來客住宿會客。而北街和四牌樓一帶,接近法院,是居民糾紛找當地幫會頭人斷理的地方。</h3> <h3> 生意人,往東街茶館一坐,約好的朋友來了,也有些行戶迎上來了(行戶就是中間商,調解雙方利益的幫辦),于是,買賣、借貸、契約等商務活動,就在三方中進行了。那時,他們是用手語(在袖子里比劃)或暗語喊價還價(這個暗語如數字1234,就換外行不懂的音,兵文善作等等)。談妥以后要給行戶傭金,一般行戶,一月收入至少可以養活一家人。</h3> <p class="ql-block"> 華光樓一帶河邊搭起一些草棚賣茶。這里面對錦屏山下的嘉陵江,可看來往的船只;還可看從對岸過河進城的鄉下人,背篼里是進城賣的柴火和蔬菜,提籃里是要賣的白紀子蒸饃(饅頭),用農村柴火灰烤出來的糖餅子和豌豆面燒饃,特別是還可買到城市不生產的紅苕糖。一種灰褐的條狀糖條。在這里吃茶的人不吃早飯,一碗茶,兩個饃饃就飽了,而且還可以看看風景,輕松一下,順便買幾節紅苕糖給孩子帶回去。午后,鄉下人賣完東西,出城時也要在這里茶館坐一坐,吃完茶,歇口氣,然后回家。</p> <h3>古城里,居民幾乎都開了民宿</h3> <h3>閬中的老字號</h3> <h3>時光流轉,與時俱進,如今的閬中古城,也增添了不少現代元素</h3> <h3>千年古城閬中,正在煥發新的活力。</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京市|
宜川县|
镇江市|
怀安县|
棋牌|
乐安县|
柳州市|
北辰区|
沅陵县|
营山县|
榕江县|
乌兰县|
公主岭市|
邓州市|
内乡县|
广昌县|
平遥县|
屯留县|
天祝|
黄大仙区|
昌吉市|
云和县|
喀喇沁旗|
乌鲁木齐市|
招远市|
舒城县|
萝北县|
甘孜|
延吉市|
巴彦淖尔市|
新巴尔虎右旗|
芷江|
临沂市|
平乡县|
岗巴县|
丰顺县|
望江县|
阿合奇县|
织金县|
池州市|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