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i> 序 言</i></b></p> <p class="ql-block"><i> 張彥文同志是山西省平遙縣香樂村人,1916年5月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年少時就具有反抗精神,非常向往革命,剛滿十九周歲,就參加了地方游擊隊。</i></p> <p class="ql-block"><i> 1938年1月,轉到正規部隊(履歷表以此為參加革命工作時間算起),在部隊兩年后,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參加過對敵交通破襲戰、護送劉少奇去延安、百團大戰、沁源圍困戰、保衛延安、進軍新疆、屯墾邊陲等經歷和戰役,在軍隊中歷任班長、排長(機槍排)、連長、副營長、營教導員、團級干部等職。在歷次戰斗中沖鋒陷陣,英勇殺敵,先后九次負傷,留下了終身傷病,為建立新中國可謂身經百戰,九死一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英雄老八路。</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張彥文同志1951年攝于新疆迪化(現烏魯木齊)市</i></p><p><br></p><p><br></p> <p class="ql-block"><i> 五十年代后期,張彥文同志轉業到地方工作,主管昌吉回族自治州商業貿易等經濟工作,為當地經濟振興和社會發展殫精竭慮,忘我工作,做出了較大的貢獻。1963年1月,因傷病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重工業廳職工休養所所長崗位上正式退休,定行政十七級、享受縣團級待遇。他不計名利,為國分憂,自愿回家鄉參加農村建設,被人們譽為“甘祖昌式的老干部”。</i></p> <p><b><i> 01 倔強少年初長成</i></b></p> <p class="ql-block"><i> 張彥文出生那年是農歷丙辰年(龍年),乳名九則。自幼靈活頑皮,跟舅舅練習拳術,常常舞槍弄棒。經常帶領一群農村小伙伴掏鳥熏蜂、摘瓜打棗,呼來嘯去,穿巷而過。鄰里發小都愿意跟著他玩耍,大家稱呼他“九哥”。</i></p> <p> </p> <p><i> 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下有四個妺妹。早年父親張旺根是一名靠糊頂棚為生的紙匠,農忙時地里干農活,農閑時走村串鄉給人糊頂棚,掙幾個零星小錢,來補貼家用生活。</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十年代平遙汾河西農村住房</i></p><p><br></p> <p><i> 在他十二周歲那年,母親張姚氏身體虛弱,正趕四妹妹出生時早產大出血,不治身亡。家中丟下最大十二歲、最小在襁褓之中的五個孩子,兄妹們相依為命,僅靠家中的幾畝鹽堿薄地和父親糊頂棚的零活收入勉強度日。他白天幫父親干農活,晚上又要照顧四個幼小的妹妹,替當爹又當娘的父親分擔著家庭的重擔,窘迫的日子使他從小吃盡了苦頭,飽受到了生活的艱幸和社會的不公。</i></p> <p><i> 1934年初冬,十七周歲的張彥文因為不甘心家鄉的窮苦生活而外出謀生,一路流落到太原城。在省城接觸了各種各樣的社會底層受苦人,更加感受到了世事的不平和艱難。后因其身高力壯、頭腦活絡,謀得為做買賣的生意人拉洋車的活計,但因其個性倔強而經常受到主人的責罵和欺凌。</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十年代太原城</i></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三十年代太原城街景</i></p><p><br></p> <p><i> 兩年后的一天,拉了一個醉酒的日本商人,結果日本人借酒瘋耍賴拒付工錢,因此兩人爭執起來。他平日忍氣吞聲早已看不慣洋人的蠻橫無理,受夠了洋人的欺辱。這次年輕氣盛的張彥文再也按奈不住心中的氣憤,施展拳腳三下五除二打斷了日本人的幾根肋骨,連夜逃往太原東山躲避,后來輾轉兩月回到家鄉平遙縣。</i></p> <p><i> 在當地革命進步思潮的影響下,張彥文日思夜想要去參加鬧革命,父親因其思想不安分極力反對,多次頂嘴吵架后遭父親扁擔痛揍,關閉在屋里不讓出門。當日,他在母親靈前大哭不止,三天后的半夜里在最親的二妹妹幫助下負氣離家出走,發誓要出人頭地,活出人樣。連夜爬過香樂村南鐵道,去投奔當地革命武裝。</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妻子王香荷和兒子張俊忠1951年攝于迪化(現烏魯木齊)市</i></p><p><br></p> <p><b><i> 02 英勇抗戰打鬼子</i></b></p> <p><i> 張彥文從1936年12月開始,投身到平遙縣抗日英雄徐正全(敬畏綽號徐黑子)領導的平介縣抗日游擊大隊,多次出生入死破壞日偽交通、懲治漢奸。他神出鬼沒、機智勇敢活躍在義安、白石、寧固一帶的鐵路線上,利用黑夜與游擊隊員、民兵一起,用鐵鍬、鐵鎬、撬棍等工具,拆除鐵軌、焚燒枕木,破壞路基,搞交通破襲戰,沉重地打擊了當地日偽敵人的囂張氣焰。</i></p><p><i style="color: rgb(1, 1, 1);"> </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地方游擊隊、民兵扒鐵路</i></p><p><br></p> <p><i> 1938年1月,抗日游擊大隊正式編入八路軍洪(洞)趙(城)游擊縱隊,張彥文同志由于作戰勇敢,不怕犧牲,被火線提升為班長。洪趙游擊縱隊先改稱游擊總隊,后改為一一五師洪趙獨立支隊。該支隊是一支政治堅定,作風硬朗,能攻善守的正規部隊。</i></p> <p class="ql-block"><i> 在此期間,他隨洪趙獨立支隊,多次穿越同蒲鐵路敵人封鎖線,成功護送劉少奇、薄一波、安子文、蔡暢、羅瑞卿、何長工、陳賡、齊心(習近平總書記的母親)等老一輩黨政軍要人從延安往返于八路軍總部武鄉之間。不僅勝利地完成了打擊敵人,保衛抗日根據地的艱巨任務,而且秘密地開辟了這條紅色的地下交通線。張彥文同志也在戰斗中不斷進步成長,于1940年2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名堅強戰士。</i></p> <p><i> 1940年10月,他參加了彭德懷副總司令指揮的“百團大戰”和冬季“反掃蕩”斗爭,戰場上同日本鬼子面對面的拼刺刀,由于常練拳腳,身手不凡,敵人也是懼怕三分。有一次,兇殘的鬼子挺著雪亮的刺刀迎面刺過來,他閃轉騰挪,刺刀緊貼頭皮,幸運躲過一劫。他不顧滿臉的鮮血,居高臨下勇猛反身,用盡全身力氣刺死矮胖的日本鬼子。而頭頂上鬼子刺過的疤痕,后來再沒長出頭發,留下了一道抗戰紀念的深深印記。</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百團大戰,獅垴山戰斗中的我軍機槍陣地</i></p><p><br></p> <p><i> 1941年9月,排長張彥文率機槍排跟隨洪趙獨立支隊由呂梁山轉戰太岳區,進駐太岳北部地區沁源縣境內,受到沁源民眾的歡迎和愛戴,軍民魚水情勝似一家人。同生死共患難,同吃住共戰斗,沁源軍民結下了深厚的戰斗情誼。</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沁源圍困戰:八路軍戰士</i></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一個半小時,打死了180多名日軍軍官</i></p><p><br></p> <p><i> 從1942年11月始,歷時兩年半共900多天,沁源軍民團結戰斗,同仇敵慨,共同參加了艱苦卓絕的圍困戰,先后作戰2700余次,斃傷日偽軍4400多人,俘獲日偽軍200多人,取得了依靠人民圍困敵寇的偉大勝利。在一次殘酷的戰斗中,張彥文同志左大腿內側被兇惡的日本大狼狗狠狠地撕咬了血淋淋巴掌大的一塊肉,而當年留下來的這道六寸長一公分深的疤痕,也成為了日本鬼子侵害中國軍民的殘酷罪證!</i></p> <p><i> 沁源圍困戰是《論持久戰》的偉大實踐,是人民戰爭的偉大勝利。延安《解放日報》曾發表社論,稱贊“模范的沁源,堅強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后抗戰中的模范典型之一”,“放出了萬丈光芒的異彩”。</i></p><p><i>?</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張彥文、王香荷夫婦和兒子張俊忠1952年攝于迪化(現烏魯木齊)市</i></p><p><br></p> <p><b><i> 03 浴血奮戰大西北</i></b></p> <p><i> 1945年11月,太岳軍區洪趙支隊編入賀龍為司令的晉綏軍區野戰軍第二縱隊獨四旅十四團。團長李述應,河南省光縣人,在1946年解放中陽縣的戰斗中光榮犧牲。</i></p> <p><i> 1947年3月,前衛連連長張彥文跟隨獨四旅頓星云旅長、楊秀山政委率部隊西渡黃河編入西北野戰兵團。7月,改稱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獨立第四旅十四團(后改稱十一團),參加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的戰斗。獨四旅部隊老兵多,經驗豐富,戰斗力強,先后參加了著名的青花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三戰三捷。共殲國民黨軍1.4萬余人,從而穩定了陜北戰局,為轉入戰略反攻奠定了基礎。</i></p> <p><i> 在攻打蟠龍鎮的攻堅戰役中,他所在的營迫近敵人陣地實行掘壕作業,連續完成坑道爆破,浴血拼殺,一舉奪取集玉峁制高點,保證了全軍奪取蟠龍鎮,全殲守敵近7000人,為奪取戰役整體勝利,獨4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張彥文同志在這次戰斗中左胳膊掛彩,而隨身攜帶的軍用水壺兩次為他擋住了子彈,成為珍貴的“救命水壺”。</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獨四旅向蟠龍敵人集玉峁主陣地發起攻擊</i></p><p><br></p> <p><i> 為此,毛澤東主席充分肯定獨四旅的戰地創造:“學會近迫作業,善于攻堅”。作家杜鵬程當年曾經隨張彥文同志所在獨四旅活動,據此創作了被譽為“紅色英雄史詩”的作品--長篇小說《保衛延安》,書中塑造的優秀將領陳興允,其原型就是他們的旅長頓星云(1955年授予中將軍銜,后任海軍航空兵司令員、裝甲兵副司令員、顧問)將軍。</i></p> <p><i> 1949年7月,跟隨王震(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將軍率領的野戰軍第一兵團六軍步兵十七師冒著雨雪嚴寒翻越終年積雪的祁連山,戰酒泉、克蘭州、促使新疆和平解放,直到解放大西北,為祖國的統一、創建新中國立了大功。 </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王震在酒泉干部會上作進軍新疆的布署</i></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i></p><p><br></p> <p><b><i> 04 屯墾戍邊固邊疆</i></b></p> <p><i> 1949年10月,副營長張彥文同志跟隨六軍十七師奉命進駐新疆,守備新疆首府迪化(現烏魯木齊)市及北疆地區。六軍十七師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鋼鐵之師,部隊積極參加生產、建設政權和剿匪平叛,穩定了北疆的社會秩序。</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解放軍六軍十七師在進軍新疆的途中</i></p> <p><i> 英勇的十七師在師長鄭云彪、政委茍成富的帶領下,發揚南泥灣精神,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他們在人跡罕至的戈壁荒灘,在野獸橫行的雪山深谷,開荒造田,興修水利,植樹鋪路,蓋房建場。初入墾區,沒有住房就住發葦棚和地窩子,沒有磨子就吃煮麥粒,沒有工具就自己造,沒有耕畜就人拉犁,缺少種子就每人每天節約口糧100克,開始踏上了艱辛的邊陲創業之路。</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十七師駐防五家渠</i></p> <p><i> 1953年6月,根據中央命令,十七師駐防米泉縣五家渠(現五家渠市,師部所在地),同時更名為新疆軍區農業生產建設第六師。</i></p> <p><i> 1954年10月,部隊改編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六師(簡稱農六師),張彥文同志被任命為團場教導員。 從此,他和戰友們戰斗在農場,住地窩子、喝澇壩水、吃粗糧飯,克服了物資短缺、環境艱苦等重重困難,開荒造田,治沙治堿,建成了著名的八一農場,使昔日的不毛之地變成了一片片綠洲。</i></p> <p><i> </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i></p> <p class="ql-block"><i> 1955年夏末,在時任新疆軍區后勤部長甘祖昌(1955年授予少將軍銜)的直接領導下,奉甘部長命令多次坐飛機往返蘭州和迪化市,為進疆部隊武裝押運銀元,為軍區部隊提供經費后勤保障。</i></p> <p class="ql-block"><i> 1957年5月,張彥文同志轉業到地方工作,并先后任昌吉回族自治州貿易公司經理兼公私合營委員會主任委員、昌吉回族自治州食品公司經理、昌吉回族自治州手工業聯合辦事處主任、小龍口煤礦(阜康縣甘河子)黨委書記等職。</i></p> <p><i> 從此,張彥文同志走遍了北疆戈壁牧場,傾注了自己全部精力,致力于社會主義建設,促進了昌吉州各族人民團結,為昌吉州工農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進一步鞏固了西北邊疆。</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王香荷和兒子張俊忠、張俊杰1954年攝于農六師五家渠八一農場</i></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張彥文、王香荷夫婦和兒子張俊忠、張俊杰1954年攝于農六師伍家渠八一農場</i></p><p><br></p> <p><b><i> 05 回鄉建設新農村</i></b></p> <p class="ql-block"><i> 1962年10月下旬,在軍區后勤部部長甘祖昌將軍離職返鄉的帶動下,為減輕國家經濟負擔,他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自愿退休(1980年10月,國家統一改為離休),舉家八口人乘坐火車,一路顛簸回到山西平遙縣城。</i></p> <p class="ql-block"><i> 他堅持原則,淡泊名利。婉言拒絕了平遙縣委主要領導要全家落戶縣城、本人到縣武裝部當政委的安排,積極要求回鄉支援農業生產。全家僅帶著裝滿全部家當的兩只皮箱,坐上一輛由香樂公社香樂生產大隊派來老楊同志(作者父親)趕著的三套膠輪馬車,一路向西回到闊別二十六年的香樂村(距縣城西北四十華里)。</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張彥文、王香荷夫婦和兒女張俊忠、張俊杰、張俊鳳(女)、張俊義1958年攝于昌吉回族自治州貿易公司</i></p><p><br></p> <p><i> 他回村后以身作則,嚴以律己。他一直過著節儉的生活,直到病逝的二十八年間,他和老伴一直居住在老房子里(其中在原生產隊堆放化肥的庫房住了七、八年),多次放棄了當地政府主動為他修繕破舊房子的機會。但在扶貧救危時卻十分慷慨,帶頭捐款資助村里唱大戲搞文藝活動,幫助貧困鄉親們渡過難關。</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七十年代平遙農村唱大戲</i></p> <p><i> 他高風亮節,對子女嚴格要求,不搞特殊化。他謝絕了政府照顧二兒子俊杰到村供銷社當正式工的工作機會,主動退讓了推薦大女兒俊鳳大學升造的學習名額,并先后送三兒子俊義和四兒子俊勇踴躍參軍入伍,分別招到陸軍炮兵部隊指揮連摩托通信班和海軍基建工程兵部隊,在火熱的軍營生活中鍛煉成長,后兄弟倆雙雙退伍回村務農。在他的影響下,七個子女沒有一個靠他的戰功和關系“走后門”升學或就業工作。他鼓勵子女們要自強自立,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獲取勞動果實。</i></p> <p><i> 他滿腔熱情地投入了家鄉的建設,和鄉親們一起用辛勤的汗水修水庫、建電站、架橋梁、改造鹽堿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了貢獻。</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張彥文、王香荷夫婦和兒女張俊忠、張俊杰、張俊鳳(女)、張俊義、張俊勇1961年攝于小龍口(阜康縣)煤礦辦公室門前</i></p><p><br></p> <p class="ql-block"><i> 1982年6月,張彥文同志因戰爭傷疾患病癱瘓在床,一直與病魔作頑強的斗爭,堅持“抗戰”八年多,直至1990年8月病逝在家鄉香樂村。七、八十年代,人民藝術家郭蘭英回到平遙家鄉,多次去看望他老人家(郭蘭英母親和張家是同院一個門庭的老鄰居)。他從未向組織提任何困難要求,一生忠誠于黨,忠誠于毛主席,始終保持著一名共產黨員的革命本色。平遙縣老干部局領導同志曾每年親自上門探望和慰問張彥文同志,給予了充分的關懷和溫暖。</i></p><p class="ql-block">?</p> <p><i> 老伴王香荷,鄰里稱“九嫂”。八年如一日,任勞任怨,精心護理癱瘓在土炕上、大小便不能自理的丈夫張彥文。每日清洗,從不間斷,八年多身上無一處褥瘡,家里無一處異味,成為鄰里鄉村的美談佳話。在八十年代多次受到平遙縣老干部局、晉中地區老干部局的表彰,還光榮地受到山西省老干部局頒發的“優秀護理工作者”證書,同時表彰獎勵了一臺高檔收音機。</i></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張彥文同志轉業證書、老干部離休榮譽證</i></p><p><br></p> <p><b><i> 后 記</i></b></p> <p class="ql-block"><i> 在其病逝后的1990年8月份出版的《晉中日報》上,專欄刊發了“平遙縣離休干部張彥文同志逝世”的訃告。</i></p> <p><i> 張彥文同志是我們家鄉人民的驕傲,曾榮獲各種戰斗勛章、獎章,立功無數,但他立志回鄉,扎根農村,是一位名副其實的英雄老八路和“甘祖昌式的老干部”。他赤膽忠心、憂國憂民的革命情懷,愛憎分明、堅持原則的鮮明品格,嚴于律己、自立自強的堅韌氣質,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不竭的力量源泉。</i></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讓我們永遠銘記先輩的英雄史跡和創業艱辛,重溫學習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和奮斗史,啟迪智慧、砥礪品格、同心同德、奮發圖強,努力建設好他們所盼望向往、為之奮斗犧牲的人民共和國。弘揚革命精神,凝聚崛起力量,永遠高舉旗幟跟黨走,共同把家鄉建設的更加美好,以優異的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華誕!</i></p> <p style="text-align: right;"><i>二〇二〇年四月 </i></p><p>?</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作者:楊海權,時在平遙縣教科局工作,系張彥文同志女婿。在</i>?<i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55, 138, 0);">此他特別感謝大哥張俊忠及兄弟姊妹提供的線索和珍貴照片。謹以此文,緬懷先人,教育后人。</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平遙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先后兩次聘請楊海權同志給全縣退役軍人作報吿,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此文稿由平遙縣史志研究室收編《史志平遙》第十二揖,并于2023年12月第一次印刷出版。</i></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石市|
义乌市|
两当县|
杂多县|
牡丹江市|
朔州市|
壤塘县|
天祝|
即墨市|
翁牛特旗|
炉霍县|
前郭尔|
延津县|
阿拉善左旗|
当涂县|
土默特左旗|
南江县|
秦皇岛市|
马龙县|
舒兰市|
徐闻县|
吴忠市|
榆树市|
阿鲁科尔沁旗|
金平|
绍兴市|
夹江县|
两当县|
曲松县|
环江|
洞头县|
商水县|
柳江县|
丹寨县|
会宁县|
南通市|
孟州市|
阜新市|
丽水市|
紫阳县|
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