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概人們都有喜歡音樂的本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聽著廣播里動聽的歌聲,我很是羨慕向往,甚至還莫名地有一種沖動:要是自己有一天也能放開歌喉,唱</span>上一曲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記得小學時的一次文藝會演,各班出節目,我們班是樣板戲《沙家浜》里郭建光的唱段“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經老師挑選讓魏青擔任郭建光,站在隊前領唱,全班人在后面站成幾排,有幾句合唱配合。雖然是小學生,但魏青的嗓音好,音量大,引起不小的轟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魏青的表現讓我很眼氣。在上音樂課唱歌時,我有意放開嗓子唱,可怎么使勁兒,也沒多大聲音,為此我挺郁悶不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屬院里的廣平哥,比我大三歲,他就姊妹一個,父親是經理,條件好,家里有一個座式的紅燈牌收音機,他會彈月琴。我得空就去他家,聽收音機,聽他彈琴。有時他的同學也來他家,有的拿個口琴,有的拿著笛子一起與他合奏。記得合奏的曲子有《主席的話兒記心上》、《洪湖水浪打浪》等。我在旁邊癡迷地聽著,同時也產生一個想法,要是我也會這些樂器,像他們那樣演奏一番,不是和自己能唱歌的效果一樣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聽的次數多了,這個欲望更加強烈。我先花了5分錢買了一支竹笛,在廣平家,見到他同學時,問吹笛子的那個人怎么吹,他教給我吹奏的口型,“do,re,mi, fa……”的規定。我自己就摸索著學。后來又花了3塊1毛2分錢買了一個口琴(三塊多錢當時是個不小的數目,是向父親請求要來的)。同樣是向廣平的同學中吹口琴的那個人請教,他告訴我口琴音階吹吸的規律,然后我慢慢地練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以后幾乎每天我都堅持用笛子、口琴吹奏一些自己會唱的簡單的歌,多數是從當時很流行的歌曲集《戰地新歌》里選的歌。還有一個手抄的歌本,借別人的老歌本,抄幾首喜歡的再還回去,如《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讓我們蕩起雙槳》,《馬兒啊你慢些走》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學畢業后,去十中上初中。初一第一學期快結束時,學校宣傳隊招人,我報名,唱了一首《智取威虎山》里少劍波的唱段“我們是工農子弟兵”,音樂張金錫老師說:嗓音一般,不過音調比較準,可以來宣傳隊拉二胡。就這樣我進了宣傳隊,學拉二胡。</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開始是跟著拉二胡的高年級同學學。下午只要沒有集體活動,就去宣傳隊練胡琴。當時老十中一進校門,是一個“工”字形平房辦公區,連接兩排辦公房的走廊兩側是柏樹等樹木,綠樹成蔭,環境幽靜。學校樂隊在北邊的其中兩間房里。每人的樂器都是固定的,練琴者可以在房內練,也可以拿上凳子、樂器、譜架去室外的小樹林里練。開始時,照著發的資料,練習運弓,拉多種節奏的音階等。有一首練習曲“鋸大缸”的曲譜現在還記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果全校的會演在即,我們就要提前練習學校的節目和某些班的節目需要伴奏的譜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時學校排練的節目《紅燈記》片段“痛說革命家史”和小型歌舞劇“收租院”,下了大功夫,從外面請了京胡和打擊樂的師傅,這兩個節目還去市里參加了幾次會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時晚上排練,結束后已九點多了,回家沒人和我同路,那時從十中經勝利路、孟營村、到解放路的儲運站家里,路上比較荒涼,特別是現在的勝利路到解放路的向陽路段,沒有路燈,南邊是大坑,北邊挨著拖修廠(后來的家電廠)的圍墻有一條土路,整個路段沒一戶人家,一人經過時膽戰心驚的,待走到解放路上,回頭一看漆黑黑的一片,我都不敢相信剛才是從那片黑暗中走過來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放寒暑假,可以把二胡拿回家練習。經過一段時間,我對“5,2”弦,“1,5”弦,“6,3”弦比較熟悉,一二把位的音能摸準,第三把位就勉強了。學樂器,天賦很起作用,樂隊里的賈軍拉小提琴,水平高,初三時西藏軍區文工團按文藝兵特招他入伍,他嫌遠沒去。劉大東拉二胡也是勝人一籌,一些獨奏曲都能拉下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期間,笛子、口琴的練習也沒間斷,我從書店買了《笛子吹奏法》、《口琴吹奏法》兩本書,看著書上講的,自己一點一點琢磨,認認真真練習。印象最深的是口琴用舌頭伴奏,練了一個多月,也沒弄明白舌頭應該怎么動,突然有一天舌頭能一起一按的,有了伴奏的效果,當時好激動。笛子吹奏里用的很多的吐奏則學的比較快,常見的幾種節奏的吐奏,如:吐苦吐苦、吐吐苦吐吐苦等經過練習都會吹了;另外,一只笛子可以吹奏多種音調,我對“第三孔=1”、“第六孔=1”、“筒音(全按著)=1”能熟練運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初一時,還有一件事印象很深。有一天下午課外活動時,一個高年級的學生在學校“工”字辦公房中間的走廊上吹口琴,吹的是《國際歌》,打著拍子,節奏鏗鏘有力,演奏的很熟練!圍觀的學生不少,都投以羨慕的眼神。我那時剛會一點打拍子,也在旁邊欽佩地看著,心里暗下決心:我也要吹成這個樣子!那以后的一段時間平時練口琴,《國際歌》成了經常練習的內容。《國際歌》是4/4拍,節奏容易吹得整齊有力,但里面有的樂句吸的音多,換氣是個難題。我練的時候,需要注意學練快速換氣的方法。后來我的水平也在慢慢提高,也許我吹《國際歌》的效果已經和那個高年級學生差不多了,但我腦子里總是浮現著那個高年級學生那天精彩演奏的情景。</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時廣播里經常播放笛子獨奏曲《揚鞭催馬運糧忙》和《牧民新歌》,我找到曲譜,逐小節地練習,因沒有錄音機,對于曲子里的細節,只有在廣播里播放這些曲子時,仔細聽后進行校正。最終能大致吹奏下來(里面的模仿馬叫聲還不理想)。口琴,一般歌曲都能吹奏,就是十六分音符比較快的樂段有些駕馭不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還買了《怎樣識簡譜》、《怎樣識五線譜》,提高識譜能力,最終識簡譜比較熟練,只要會唱的歌曲,就能哼出旋律。五線譜僅對C調較熟練,其他調知道原理,但用起來很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練樂器的地點,有時在家里,有時在室外。原來儲運站對面的鋸條廠南邊是一個大枯坑,周圍很空曠,晚上我拿上笛子、口琴站在坑沿兒能練不少于一個小時。上高中時,去七里營公社李臺村學農勞動,男生住在村東頭一個生產隊的倉庫里,打的是地鋪。白天干農活,晚上我和班上另一個也喜歡吹笛子和口琴的同學王劍,站在倉庫外的空地上,面向東面的夜色,吹笛子,吹口琴。有一天,東邊相鄰龍泉村的一個電工騎著自行車循聲而至,因為這個電工拿有一盒煙,班上男生一邊分吸他的煙,一邊“熱情”地讓他坐在地鋪上,叫回我和王劍與他聊天。后面,這個電工晚上還來過幾次。可能來一次就要消耗一盒煙,他不再來了。到延津縣僧固鄉甘泉村當知青時,知青宿舍南邊是村莊的邊沿,再往南是莊稼地,晚上我就站在田邊吹奏。那時沒有音響設備,人們聽到樂器聲覺得稀罕,所以村邊響起的笛子、口琴聲常常吸引村里的小孩兒圍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整個上世紀七十年代,笛子、口琴一直是我的隨身之物,形影不離,如同手足。在“押運”時飛奔的貨車上,高中時去李臺村學農活動,當知青,上省供銷學校,在實習點,在鄭州住校……都是如此。到了上世紀八幾年參加工作后,結婚有了孩子,漸漸吹奏的少了。偶爾,在單位值班,晚飯后會拿出來吹一會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退休后,閑暇時會“請”出這些“老伙伴”,親近親近,玩一玩兒,找找以前的感覺,可惜明顯生疏了。好在肢體記憶不容易忘干凈,還能吹奏幾個簡單的曲子。</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這是我使用過的部分笛子和口琴。)</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總結學練樂器的體會是:學樂器,除了具備天賦(有的樂器老師叫做“靈氣”),有老師教授也很重要!遇到不懂的地方,光靠自己琢磨效率太低,不免走彎路,老師簡單的點撥,也許你就明白并掌握了。我那時沒有條件找老師,所以充其量就是業余愛好的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但無論如何,在這里我都要感謝笛子、口琴、二胡等這幾件舊樂器,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段社會動蕩,文化生活貧瘠的時光里一直忠實地陪伴著我,使我不會那么寂寞無聊;也慶幸自己那時堅持了這個愛好,盡管沒有玩出什么名堂,可在自娛自樂的音樂聲中,給枯燥單調的歲月增添了些許樂趣和色彩,并且也抒發了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殷殷期盼的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附錄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i>作者最近吹奏口琴和笛子的視頻:</i></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口琴:《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紅塵情歌》、《草原英雄小姐妹》各一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笛子:《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附錄二:</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朋友們若對我的其他美篇作品感興趣,可打開此篇,再點擊每個作品的鏈接,便可瀏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4o45i83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22px;"><b><u>我的美篇作品選</u></b></a></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點此鏈接可瀏覽)?</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附錄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品發布后反響:</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鸡市|
南投市|
玛纳斯县|
盈江县|
文成县|
庆城县|
石泉县|
江陵县|
西吉县|
广灵县|
永泰县|
蓬莱市|
山阴县|
深泽县|
全南县|
新余市|
海阳市|
通州市|
大石桥市|
闵行区|
梅河口市|
五大连池市|
曲水县|
龙里县|
隆昌县|
谷城县|
富锦市|
高邑县|
福泉市|
兴山县|
延寿县|
荆州市|
万州区|
吉隆县|
平南县|
大丰市|
兴安盟|
榆中县|
海丰县|
湖州市|
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