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仝明遠<br><br> 1973年12月我和仝禮行、仝勝利、仝生義、仝知禮、仝斌斌、仝培霞、仝勛禮,高中畢業回村。 村里和我們一起的青年還有,1972年高中畢業回村的仝崇樓、仝攀旺、楊和平、仝興?。ó敃r,仝明禮、仝木娃、仝興禮參軍),還有村里“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以及初中畢業的仝都學等人。大家在村黨支部書記仝延瑜和團支部書記宋繼禮的帶領下,到1977年底,全村的五、六十個青年都參加共青團活動。 <br>共青團活動活躍了當時貧乏的農村文化生活,教育了這一代青年人,我們中沒有出現違法犯罪者;同時,也促進了村子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共青團活動在周圍村和渭豐公社的團委工作中,都排在前列。下面介紹我參加的幾件事:<br><b><br></b></h1><h1><b>村共青團的文化活動</b></h1><h1><br>1974年,渭豐公社組織了通訊組,我們村由我和仝禮行參加,同年12月我倆又在縣黨校學習,回村后在村里成立了通訊廣播組和故事組。廣播組先后由仝都學、仝小平(仝繼紅或仝保平)、仝水賢(娃)三人組成,都是義務廣播。開始每天播音三次,后來改為每天在晚上播音一次。廣播組從1975年初開始,到1977年秋結束,堅持了近三年,這在當時渭豐公社絕無僅有。<br></h1> (圖:三排右一仝禮行,二排左三仝明遠) <h1>廣播組播音內容大體有三方面:一是時政消息;二是各生產小隊的糧棉生產經驗介紹,以及田地收割進度評比消息等;三是文化娛樂。我負責廣播組,因為稿件常是 “有上頓沒下頓”,又不能天天讀報紙,就發動團員青年寫稿。常寫稿件的是我和仝禮行,經常我還在吃飯時,仝都學來要稿件,我就放下碗,寫一段文章交給他去廣播。<br>共青團文化活動也參與到我村的耍社火中。過去群眾只是觀看“啞巴”社火,最多給社火掛個牌子,介紹社火的劇目。成立廣播組后,第一年我們就主動介入,在大隊辦公室里對每一臺將要從大隊院門出來的社火,進行名稱、含義、表現形式等方面的點評,深受群眾歡迎。第二年村里就專門增加了一臺帶有高音喇叭的“廣播社火”,它第一個出臺,就在大隊門口,對后面出場的每一臺社火逐一進行介紹點評。此后定舟村等村都競相效仿,也做社火廣播點評。<br>廣播組之外的故事組由仝禮行負責,故事組還曾在公社的團代會上講演。<br>當年的共青團活動,除了廣播組和故事組,還有郭富強等第二批“知青”參與的科研組,那時的糧食產量“奇高”,以及在大隊廣場組織的詩歌朗誦會等活動。一直到1983年至1985年,仝智有、仝社教(二隊)還在公輸堂塌陷修復后的西間空房,辦義務服務的圖書室。也就是對我們共青團文化活動的傳承。<br><b><br></b></h1><h1><b>治理渭河——“拉石頭”</b> </h1><h1> <br>1976年元月,在仝延瑜書記帶領下,祁南村共青團的團員青年40幾人組成突擊隊,承包了渭河渭豐段主流的首要 “丁字壩”石頭堆砌任務。<br>正值十冬臘月,住宿條件簡陋,我們用玉米桿搭棚,鋪麥秸做鋪,住在距壩一公里外的村農場。當時每天早上四點多起床吃早飯,然后步行到壩前二、三百米左右的地方,這里堆放著全縣各村各戶、各單位,從近20公里外的臘家灘用人力拉來的石頭。我們的任務把石頭裝上架子車,每車裝載800斤以上,兩三人一組合,連推帶拉地由河堤南側拉上5米高的河堤,再把石頭倒在河堤北側的丁字壩一端。<br>由于勞動量大,加之午飯是由一公里外的農場用馬拉架子車送,所以飯常遲送來,還是涼飯。生活非常艱苦,但大家從無怨言。<br>然而,讓人著急的是我們干了多天后,丁字壩的長度并沒有加長……?<br>原來,因為我們修的壩是主流首沖壩,雖然拉了一天石頭倒下去,壩向前推進兩三米,但經過一晚就被河水沖光了! <br>這時,經過研究,我們決定每天的工程量要加大進度,以免被河水一夜沖光,如此才能保留戰果!不料由全縣各地送來的石頭量不夠,渭豐各村的修壩群眾只好掙搶石頭,來完成任務。有一天,收石頭的負責人說今晚收了500多立方,心想到明天夠各村拉了。我村得知消息后,提前起床上工,趕在天明后其他村來人之前,竟然把500多方石頭全拉光。<br>留東村的200多人從4公里外到來,卻沒有石頭可拉。所以大家都在等,全縣各地一有架子車送來石頭,各村修壩拉石頭的人就你爭我搶。當時公社負責收石頭的是祁北村仝存漢,我村仝延武就要來仝存漢的“收石頭”紅袖標,戴在自己胳膊上,指揮各處送石頭的車,全交到我村人手里,再由仝存漢給量立方,寫收條。我們也不用重新裝車,直接就用送石頭的車,把車拉到壩前倒下石頭。<br>一個送石頭的老人感嘆地說,啥時候能把這渭河填平呀! <br>這是插曲。且說留東村來了200多人,要和我村搶石頭,因為送石頭的人只認紅袖標,所以留東村肯定搶不過我們。在爭搶石頭過程中,發生摩擦走火,兩村農民打起了群架。我村40多人對付留東村200多人,仝崇樓抓住打他的人不肯松手,被留東人打掉一顆牙齒。幸虧書記仝延瑜及時趕到,站在一土包高聲喊道:祁南的人都過來!<br>我們很快停手,聚集到土包周圍。仝延瑜制止了一場群架。 <br>據說,事后在公社留東村書記告仝延瑜書記蓄意搶石頭。但是,留東村書記因為自己一開始就在場,卻沒有制止群眾斗毆,所以理虧。就這樣,我村的40多個團員青年,完成了別的村需要全村人才能完成的任務。<br>這年元月9日,一早起床,得知周總理逝世,我們就在住宿的大草棚里進行了悼念。這也是我能記住這次活動的原因之一。 <br></h1> (圖:20世紀70年代“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的平整土地) <h3></h3><h1><b>“農業學大寨”和“社會主義建設” </b></h1><h1><b><br></b>在“農業學大寨”及后來稱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活動中,也有許多難忘回憶。<br>當時即生產隊時期,生產隊長由全隊社員選舉產生。隊長要領導和安排全隊的農業生產等一切活動,所以大家都會選出熱心公共事務、愛勞動,肯出力辦事的人擔任此職。隊長一年一改選,干得不行就下來。<br>青年團員擔任生產隊副隊長,最早的是七隊仝崇樓,其次是四隊的我。還有一隊仝渭舟,三隊張成覺,七隊仝生義等;青年團員擔任婦女隊長有四隊仝玉芳,五隊仝金華,三隊仝仙娥等人。<br>王抗美任村黨支部書記期間,我當了四隊正隊長,仝小得當副隊長。1975年王抗美書記宣布進行秋收產量評比,我隊社員分組比賽。婦女隊長仝存牛他媽和出納仝會敏他媽,各負責一組,我和仝小得各負責一組。大家齊心協力地干,當年的秋糧產量在全村最高,獲得了錦旗。仝存牛他媽、仝會敏他媽和仝小智他媽等勞動積極分子,還受到獎勵,各得了一把鋤頭。<br>1976年秋天,修整澇河渭豐下游的公社農場段沙堤。我們祁南四隊率先完成任務,仝小得、郭清和(四隊下鄉“知青”)和我,因此受到表揚。<br>后來仝建生任村黨支部書記期間,我還是當四隊的正隊長。那年夏忙,收小麥、打場(場上碾麥)、種秋糧、棉花夏管,這些事同時進行,加上我還要到公社開會。我曾六天六夜未著炕(床),人困了就在麥場的庵子(工棚)睡一會。因此,在1977年我被公社團委李養森書記,推薦為戶縣和咸陽地區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并參加表彰大會。<br>時光荏苒往事如梭,當年火熱的共青團生活,伴隨我的青春記憶,今天回想起來依然歷歷在目。</h1> (圖:后排左一仝明遠,左三祁北仝舉會,中排右五李養森是當年公社團委書記) (圖:三排右五仝明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盟|
太湖县|
盐城市|
深州市|
繁峙县|
静乐县|
珲春市|
东乡|
博白县|
秦安县|
香港
|
罗江县|
依安县|
红河县|
宣武区|
怀宁县|
抚远县|
新乡县|
汉中市|
岢岚县|
沁源县|
屯门区|
孝昌县|
芜湖市|
山阴县|
南宫市|
霍林郭勒市|
津南区|
五大连池市|
马山县|
沂南县|
临澧县|
南乐县|
突泉县|
措勤县|
通城县|
德惠市|
嵊泗县|
吴旗县|
龙口市|
内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