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英烈侯廟,俗稱泰山宮,位于象嶼村對面山的半山腰,城(關)猴(嶼)公路東南側,始建于明代初期,迄今已有650年歷史。廟堂內供奉的主神像英烈侯就是本村陳姓始祖陳友定,因被明太祖朱元璋殺害,為保全后代免受株連而不敢顯其名,只能寓意英勇忠烈重于泰山,故以泰山宮代稱。??? <br> 陳友定(1330年——1368年)又名有定、字永卿、號安國,元末名將,授一品銜,“閩三忠”之首,歷史上陳姓十大名人之一,“江州義門陳”第20世孫。唐宋時期由于“江州義門陳”15代、332年、3978口不分家,從唐僖宗到宋仁宗歷代皇帝均予旌表,被譽為“天下第一家”。宋天圣4年(公元1062年)宋仁宗下旨,以“義門陳”孝義太盛,散至各地作忠孝典范,教化民風為由。由包拯、文彥博主持分家,分至72郡、144縣、291莊,從此“義門陳”遍布全國各地。</h3> <h3> 陳友定原籍福清縣,生于明溪縣大蕉鄉,從小父母雙亡,他10歲時就到鹽店做幫工,后來幫人家放鵝,因丟失幾只鵝不敢回家,連夜逃離。饑餓疲憊之際睡在本縣大戶王家屋檐下。王家主人夢見一只白虎臥于門前,不解此夢是兇是吉,趕緊起床點燈開門查看。原來是一位年青人,就把他叫醒并問明由來,主人見陳友定儀表不凡,日后必成大器,就先收留為長工,后來將女兒嫁給他。但陳友定不甘平庸,侍機一展抱負。</h3> <h3> 元朝至正年間,汀州流寇四起。陳友定應募從軍,因智勇過人,一路升遷。從黃土寨巡檢、清流縣尹、延平路總管,到福建行省參知政事、平章政事(福建省最高軍政長官),統領福建八郡。時值元朝末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平定方國珍后,派使者招降陳友定,陳友定殺使者誓與朱元璋決一死戰,終因兵敗被俘,長子陳宗海單槍匹馬劫獄救父,也因寡不敵眾被捕。在獄中,陳友定寫下了一首絕命詩:“失勢非人意,重圍戟似林。乾坤今已老,不死舊臣心”。以表達對舊朝的思念和忠臣氣節。朱元璋又以高官厚祿勸降,陳友定寧死不屈,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同長子陳宗海在南京英勇赴義。</h3> <h3> 陳友定就義后,其部下將次子陳德宣在明溪保護起來。為了躲避朝廷追殺,另兩個兒子身背陳友定神牌一路向南逃難。行至長樂縣象嶼村口對面山半山腰時,因饑渴難耐就放下神牌,四處尋找水源。當回到原處想背起神牌繼續行走時,神牌竟然無法移動。兄弟倆心想莫非父親顯靈讓我們在此地定居? 于是化名一官、二官在象嶼村隱居,并不敢提及明溪老家,謊稱是從尤溪縣逃荒而來,故有“尤溪遷左里”之說。<br> 朱元璋殺了陳友定父子倆后,仍念其英烈,懷著敬佩之情御筆親書一副對聯:“名宦鄉賢第,忠臣孝子門”,予以追褒,尚書王世貞為之立傳。明王朝為了便于對明溪縣陳友定后代實施管控,賜名為“西潁陳氏”。而象嶼村陳友定后代一直隱瞞身份不敢與老家聯系。為了緬懷父兄英烈,一官、二官兄弟就在村口這半山腰建起了英烈侯廟,廟堂正中塑著陳友定坐像,左右兩旁分別是當年鎮守將樂的長子陳宗海將軍和時任建寧路總管陳子奇將軍。這座廟堂記載了陳家滿門英烈,并訓示子孫后代弘揚忠烈精神,勵志報效國家。??? <br> 六百多年過去了,這個英烈世家不忘祖訓,在歷次衛國戰爭中世世代代效命沙場,為國家建功立業,不惜馬革裹尸。隨著時代變遷,如今象嶼村陳氏家族約有四千人異國謀生,他們雖身居海外,仍不忘故土,為捍衛祖國榮譽和尊嚴彰顯忠肝義膽,赤子情懷,可歌可泣。???? <br> 英烈侯廟歷盡滄桑,敘述著英雄的成長與歸宿,忠臣的操守和氣節,見證了歷史長河中風云與波瀾,慷慨而壯烈。??????????????????????????? </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县|
防城港市|
永登县|
保靖县|
娄底市|
莱州市|
天柱县|
淮安市|
秭归县|
额敏县|
岐山县|
阿巴嘎旗|
南阳市|
苗栗县|
平遥县|
靖江市|
临湘市|
彭山县|
革吉县|
图片|
左云县|
富锦市|
招远市|
凉城县|
二连浩特市|
遵义县|
南部县|
灵川县|
开封市|
九台市|
商都县|
金沙县|
怀集县|
济南市|
靖江市|
萨嘎县|
泸溪县|
张家口市|
三都|
旬阳县|
郯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