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引子</b></p><p><br></p><p>回看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漫長歷史,從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朝開始,一直到</p><p>公元194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改朝,都是下代執政者開疆擴土生靈涂炭的必然!</b></p><p><b style="color: rgb(1, 1, 1);">換代,必是本朝接班人驕奢淫逸江山不穩的結果!</b></p><p>請看——無魚的庚子年抗疫宅家作業《中國王朝更迭順序與歷代疆域變化》(簡介)????????????</p> <p>中國一詞最早見于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p><p>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后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p> <p class="ql-block">最簡朝代劃分:</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宋—(北)公元960~1127年,(南)公元1127~1279年;</p><p class="ql-block">元—公元1271~1368年;</p><p class="ql-block">明—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清—公元1636~1912年;</p><p class="ql-block">民國—公元1912~1949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為朝代?</b></p><p><br></p><p>朝代 [ cháo dài ] </p><p>基本釋義:</p><p>封建社會一姓帝王世代相傳的整個統治時期為一個朝代。如秦朝、漢朝。</p><p>詳細釋義:</p><p>1、指某一世系帝王或某一帝王的統治時期。如泛指的”唐朝”,其中就包含了“武周”時期。</p><p>2、今亦泛稱某一歷史時代。如”五代十國”時期,中華民國時期。</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中國朝代年表(簡)</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國歷代王朝順序:</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春秋、 戰國)、秦朝、西漢、新朝、東漢、三國(曹魏、蜀漢、東吳)、西晉、(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隋朝、唐朝</p><p>(武周)、五代十國:【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南吳、前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后蜀、南唐、北漢) 、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朝、明朝、清朝、中華民國。</p><p><br></p><p>這有文字記載的4000余年,整個就是一個不斷的開疆擴土與不斷的改朝換代的過程,長的幾百年,短的只有幾年就要出現一次朝代更迭,而每次更迭都無不帶來戰爭不斷、百姓罹難,家園毀滅、生靈涂炭……</p><p><br></p><p>關于中國歷史的時間長度,還有一種說法:中國歷史是指中國從中華文明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自有神話傳說的黃帝王朝之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而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p><p>自有文字記述的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而從有明確文字記載的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之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歷史朝代順序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國歷代王朝順序順口溜</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很多版本,僅選三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后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胡十六國,南北并朝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隋唐大一統,五代十國亂;</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堯虞舜夏商周,</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春秋戰國亂悠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漢三國晉統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朝北朝是對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隋唐五代又十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宋元明清帝王休。</p><p><br></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盤古開天神話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三皇五帝數千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炎帝黃帝華夏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堯舜禹王位讓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夏商西周奴隸制,</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東周列國變封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漢統一開疆域,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國紛爭起戰亂。</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晉東晉南北朝,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隋唐疆域又擴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代十國鬧割據,</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宋遼夏金歸大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朝船隊下西洋,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朝鎖國被破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民國內戰加外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人民共和開新篇。</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化(簡)</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中國歷代疆域變化,指的是從國家政權形成的夏朝,至今日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期間數千年的中國領土變化過程的歷史。</p><p>中國疆域自遠古以來不斷演進變化,從《尚書·禹貢》九州開始直到唐朝極盛時疆域:被認為是中國疆域原型。</p><p>至元朝時不僅統一中國,西藏地方從此正式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明朝末年鄭成功驅逐殖民者正式將臺灣納入中國版圖,清朝時將唐末后長期處于中原政權統治范圍之外的新疆重新納入版圖。</p><p>中華民國時期為秋海棠地圖,1946年外蒙古公投決定獨立,自此中國疆域從”秋海棠”變成“雄雞”至今。</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中國朝代更迭與歷代疆域變化</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b>1、三皇五帝時期;</b></p><p><br></p><p>三皇五帝屬于遠古神話人物,是神話傳說。</p><p>【三皇】《帝王世紀》以伏羲、神</p><p>農、黃帝為三皇。</p><p>現在一般的博物館,介紹“三皇”大都以這三位先人(神仙)為三皇(比如傳說是伏羲出生地的甘肅天水博物館)</p><p>【五帝】《史記·五帝本紀》列黃帝、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堯、舜為五帝。</p><p>現在一般博物館都將”三皇五帝”介紹為”新石器時代”的部族(落)首領。</p> <p><b>2、夏朝:</b></p><p><br></p><p>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 年,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p><p>相傳為夏后氏部落聯盟首領”禹”所建立。曾建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p><p>傳到桀,為商湯所滅。一般認為夏朝共傳14代,17后(夏統治者在位稱“后”,去世后稱“帝”),延續約471年,后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p> <p>夏朝活動的主要區域</p><p><br></p><p>是黃河中下游一帶(相當于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區),都城建于安邑。那時還沒有疆域、國家的概念。</p> <p>夏:據傳禹曾受封于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后,才稱“夏” ,姒(sì)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p> <p> 3、商朝</p><p><br></p><p>(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p><p>商朝經歷了三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先商”;第二階段是“早商”;第三階段是“晚商”,前后相傳17世31王,延續500余年。</p><p> 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后而自焚,商亡。</p> <p> 商朝的統治區域,</p><p><br></p><p>以河南為中心。武丁在位時國勢鼎盛,勢力達于長江流域。曾多次遷都;盤庚時,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在商的周圍,還有許多臣服于商的屬國,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p> <p>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后就以“商”來稱其部落。</p><p> 夏朝方國商國君主商湯率方國于鳴條之戰滅夏后,以“商”為國號,建立商朝,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后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后,又以“殷”或“殷商”并稱。</p><p> 從商朝開辟了我國用文字——甲骨文記錄歷史的先河。 </p><p>今”殷都”安陽市建有“中國文字博物館” 主要介紹自甲骨文開始的文字演變過程,也就是中國歷史的演變過程。</p> <p>4、周朝</p><p><br></p><p>(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第三個王朝。也是奴隸制社會的最后一個集權國家。周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p><p>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p><p>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另建東都成周城洛邑(一說遷都于此)。周朝實行分封制(封邦建國),周王為“天下共主”。</p><p>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滅為止,共傳25王,前后經歷了515年。</p><p><br></p> <p>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于周原(今陜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后,就以“周”為朝代名。</p><p>周前期(西周)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后來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p><p><br></p> <p>西周</p><p><br></p><p>(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后的朝代,由周武王姬發創建。 西周自建國起共歷11代12王,享國275年。</p><p><br></p><p>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后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后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p><p>后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定都洛邑,開始了東周時期。</p> <p>西周的疆域</p><p><br></p><p>西周 滅商前,周族活動于黃河上游(今陜西、甘肅一帶)。周武王滅紂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鎬(今陜西西安附近),后遷洛邑。</p> <p>東周(前770年-前256年),中國歷史上繼西周之后的朝代,諸侯擁立原先被廢的太子宜臼為王,史稱周平王,建立東周,定都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以別于西周。</p><p>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相稱霸,稱為“春秋時代”;</p><p>周平王東遷以后,管轄范圍大減,形同一個小國,春秋時共有140多諸侯國。面對諸侯之間互相攻伐和兼并,周天子不能擔負共主的責任,經常要向一些強大的諸侯求助。</p><p>東周的后半期,周天子名存實亡,各諸侯相互征伐,稱為“戰國時代”。</p><p>至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東周國被秦所滅。(雖然東周已滅,但是戰國時代沒有結束。)</p><p>這一時期是中國的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以鐵器的廣泛使用為標志。</p><p><br></p><p><br></p> <p>春秋時期</p><p><br></p><p>(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p> <p>春秋疆域</p><p><br></p><p>春秋 周王室衰微,諸侯專政。主要諸侯有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越 等。</p> <p>戰國時期</p><p><br></p><p>(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后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后世稱之為“戰國”。</p> <p> 戰國疆域</p><p><br></p><p>戰國 北起長城,南達長江流域的地區,先后出現了秦、齊、楚、燕、韓、趙、魏七個大國。</p> <p>4、秦朝:</p><p><br></p><p>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始)皇帝,共計:16年。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p><p>秦王嬴政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p><p>前221年,嬴政稱帝,史稱“秦始皇”。秦朝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筑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p><p>前210年,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廣宗縣西北)。其子胡亥即位,為秦二世。秦王朝雖在歷史上擁有巨大影響,但濫用民力,統一僅十余年。前209年,陳勝、吳廣斬木為兵,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項羽起兵江淮共抗秦。前207年,秦亡。</p> <p>秦全盛時期疆</p><p><br></p><p>秦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皇朝。</p><p>秦驅逐匈奴,征服百越,將河套地區和嶺南,閩越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版圖。</p> <p>秦朝行政區劃圖。</p><p><br></p><p>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中國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p><p>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稱“百代都行秦政法”。</p><p>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p><p><br></p> <p>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現在天水有地名”養馬灘”)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并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后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朝。</p> <p>5、西楚:</p><p><br></p><p>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即西楚</p><p>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后出現的政權,也是介于秦漢之間的一個朝代。</p><p>為魯公項羽(姬姓項國后裔)所建(今江蘇宿遷)。公元前206年四月,名義上統一了秦朝末年疆域的絕大部分地區。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國祚四年。</p> <p>6、西漢:</p><p><br></p><p>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是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共歷十二帝[2],享國二百一十年,又稱為前漢。</p><p>秦末天下揭竿而起,經過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稱帝,國號漢,暫都洛陽,三個月后定都長安。西漢諸多制度上承襲秦制,漢初實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國策,社會經濟迅速恢復。</p><p>公元8年王莽廢除孺子嬰太子之位,建立新朝,西漢滅亡。</p> <p>漢朝疆域</p><p><br></p><p>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擊破楚王項羽,即帝位,再建統一皇朝──漢。漢武帝時驅逐匈奴,將河西走廊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設西域都護府,統轄天山以南蔥嶺以東的西域諸國,將新疆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版圖。東蒙古高原為東胡后裔烏桓、鮮卑分布地。大漠南北為匈奴地。青藏高原為諸羌地。云南西南部則為哀牢夷地。</p> <p>漢:項羽封劉邦為漢王,其封地在漢中。后劉邦擊敗項羽,統一中國,國號稱“漢”。</p><p>漢朝前期都長安,后期都洛陽,故從都城上有“西漢”和“東漢”,從時間上有“前漢”和“后漢”之分。</p> <p>7、新朝:</p><p><br></p><p>公元9年1月15日—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p><p>新朝是繼西漢之后由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9年1月15日),王莽廢漢孺子(劉嬰)為安定公,改漢歷寅正為丑正,改元始建國,改國號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新莽。[1]地皇四年(23年),新朝被綠林軍推翻;共1帝、15年國祚。歷農民戰爭后,劉玄建立玄漢政權。[3]</p> <p>新:王莽所創的朝代(國號)“新”的含義:新的本義是改舊、更新。西漢后期在天人感應的五德終始學說支配下,社會政治涌動著一種新德代替舊德的思潮,在這樣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并最終完成“再受命”的代漢過程。</p> <p>8、玄漢:</p><p><br></p><p>公元23年3月—25年10月,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是中國歷史上承新朝下啟東漢的過渡政權。</p><p>新末天下揭竿而起,地皇四年(23年)二月,劉玄在南陽淯水之濱被擁立為帝,復國號漢,定都宛城。名義上恢復了漢朝統治,光復了西漢末年疆域的絕大部分地區。[1]</p><p>更始二年(24年)二月,遷都長安后,朝政日益腐敗,地方豪強擁兵自重。[2]更始三年(25年)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劉玄逃出長安,十月被迫投降,被封長沙王,隨后被殺,更始政權覆滅。[3]</p> <p>9、東漢:</p><p><br></p><p>東漢(后漢)公元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后又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享國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漢朝。</p><p>新朝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漢朝宗室劉秀趁勢而起。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雒陽(今河南洛陽),延續“漢”的國號,史稱光武中興。</p><p>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覆滅,進入三國割據時期。 </p> <p>10、三國:</p><p><br></p><p>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p><p>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時代正式結束,三國時代正式開始。</p><p>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p><p>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p><p>265年,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三國時代正式結束,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晉朝時代。</p><p>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三國時期徹底結束。</p> <p> 三國疆域</p><p><br></p><p>三國 公元220年曹丕稱魏帝,221年劉備稱漢帝,222年孫權建年號,成三國鼎立之勢。</p><p>魏仍以西域長史府領護除烏孫之外的西域諸國。曹魏東北境外為高句麗、挹婁、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為鮮卑。青藏高原為諸羌地。</p> <p>魏國</p><p><br></p><p>(220年12月 —265年12月)是三國時期割據政權之一,后世史家多稱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稱作“后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p><p>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p> <p class="ql-block">蜀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簡稱“蜀”,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云、貴,西達緬甸東部。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陜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p> <p>吳國</p><p><br></p><p>(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于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于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p><p>孫吳是三國之中歷時最久的國家,歷四帝,共52年(自公元222年算起則為59年)。魏黃初年間,孫權名義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吳王。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孫吳正式建國,隨后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率“甲士萬人”航海到臺灣(時稱夷洲),這是我國的政治勢力第一次達到臺灣。</p><p>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于西晉,標志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p> <p>11、晉朝</p><p><br></p><p>(266年-4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p><p>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于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p><p>公元266年司馬炎篡魏,建立政權,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司馬炎即晉武帝。公元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后經歷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國勢漸衰。313年,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西晉被匈奴人滅亡。317年,西晉皇室南渡江南,司馬睿在建鄴(今江蘇南京)延續晉朝,史稱東晉。</p> <p class="ql-block"> 西晉(266年—316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后的統一王朝。另與東晉合稱晉朝,傳四帝。從晉武帝建國開始,國祚51年;從滅東吳、統一全國始,為37年。為了區別于東晉,史稱西晉,兩晉又被稱為司馬晉。</p><p class="ql-block">三國末期曹魏的大將軍、太尉、太傅司馬懿與二子司馬師、司馬昭都是權傾一時的權臣。司馬昭死后,其子司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權而建立新政權,改國號為晉,定都洛陽。</p><p class="ql-block">280年滅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全國。</p><p class="ql-block">313年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長安失守,西晉滅亡。</p><p class="ql-block">次年,皇族司馬睿在建康稱帝,改元建武,史稱東晉。</p> <p>西晉疆域</p><p><br></p><p>公元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形勢。西域和境外方面,西晉仍設西域長史府領護除烏孫之外的西域諸國。東北境外為高句麗、挹婁、扶余等,北接羌胡。大漠南北為鮮卑。青藏高原為諸羌地。</p> <p>東晉(317年-420年),是由西晉皇族司馬睿南遷后建立起來的王朝。此外,史書中又仿東漢稱中漢,稱東晉為中晉,寓以晉室中興之意;又東晉統治地區大部分在江東,古稱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東晉。</p><p>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后的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p><p>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劉裕廢除晉恭帝,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p> <p class="ql-block">中國歷史朝代中,有許多割據混亂的年代,其中會有多個國家并存,如戰國、三國、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等時期。</p> <p>12、五胡(亂華)(東晉)十六國(時期):</p><p><br></p><p>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游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p><p>“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后北方被前秦統一,中國呈現出前南北朝特征。</p><p>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p><p>有的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中原淪陷”等。</p><p>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p><p>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動亂和分治。</p><p><br></p><p> </p> <p>在五胡亂華時期,漢人被驅逐到南方,建立以建康為首都的5個政權,北方留給游牧民族先后建立了超過20個以上的政權。</p><p>佛教在此時期發展迅速,取代儒家思想的主宰地位。</p><p>幾乎平均11年便有一次朝代更替,成為秦以后中國古代分裂時間最長、動亂頻率最高的歷史時期。因此,常被史學家稱之為“亂世”。</p> <p>東晉十六國疆域(前秦短暫統一北方與東晉對峙時期形勢圖)</p><p>376年八月,前秦軍攻陷姑臧,俘張天錫,前涼王國滅亡。前秦三路大軍攻陷代國(北魏前身)盛樂,俘代王拓跋什翼犍,代國滅亡。前秦統一華北,與東晉南北對峙。</p><p><br></p><p>383年,五月,東晉桓沖北伐,反擊前秦軍。 八月,前秦苻堅總攻東晉。東晉謝玄、謝石北府兵團抵御。十月,淝水之戰,前秦軍不戰而潰,苻堅負傷率殘兵抵洛陽。</p><p><br></p><p>自西晉末到劉宋初,各族在中原和巴蜀先后建立了多達16個割據政權。公元317年司馬睿即晉王位于建康,以建康在洛陽之東,史稱東晉。東晉的版圖只限于淮水以南、漢水的下游、巴蜀盆地的長江以南。前秦的東北是高句麗、挹婁等國,境外為高車、匈奴等族。西域校尉屬國的西北是烏孫國。青藏高原有吐谷渾及寶髻、孫波、女國等羌族聚居。</p> <p>十六國(304年-43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后稱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p><p>十六國時期,漢地江南、荊湘地區有東晉控制,而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先后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p><p>其中的成漢、前趙、后趙、前涼、北涼、西涼、后涼、南涼、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北魏史學家崔鴻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這時期為“十六國”。</p><p>范圍大致上涵蓋漢地中部、東部、西南部、西部,最遠可達漠北及西域。</p> <p> 386年,拓跋珪稱代王,北魏帝國建立(北朝開始)。</p><p>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西晉末年以來135年的十六國分裂局面宣告結束。</p><p><br></p><p>從而與南方的劉宋政權并立,形成南北朝對峙的格局,而太延五年即439年魏滅北涼這一年, 被認為是南北朝的開始年代。</p> <p>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諸國的范圍大約是華北地區及四川地區。</p><p>疆域的變更可分成五期,分別是:</p><p>前趙、后趙、成漢及東晉時期;</p><p>前燕、前秦及東晉時期;</p><p>前秦與東晉對峙時期;</p><p>諸國混戰與東晉時期,此時北方以后燕及后秦最盛;</p><p>北魏、夏國、北涼及東晉時期。</p> <p class="ql-block">13、南北朝時期</p><p class="ql-block">(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p><p class="ql-block">南朝(420年—589年)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p><p class="ql-block">北朝(439年—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p><p class="ql-block">南北兩方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勢,故稱為南北朝。南北朝并立形勢。</p> <p class="ql-block">14、 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p><p class="ql-block">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于楊堅,北周覆亡。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陜西西安),以大興宮為正宮。公元589年,隋軍南下滅亡南朝的最后一個朝代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后,營建并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以紫微城為大朝正宮。又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因內外舉措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李淵亦逼隋恭帝楊侑禪讓,建立唐朝。619年王世充擁立的皇泰主楊侗也被廢,隋朝徹底滅亡,享國38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隋: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隋文帝后襲用此封爵,稱為“隨朝”。他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改為“隋”。</p> <p class="ql-block"> 隋朝疆域</p><p class="ql-block">公元581年楊堅篡周,建立隋朝;589年滅陳后,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正式將海南島納入中原王朝版圖。</p> <p class="ql-block">15、唐朝</p><p class="ql-block">(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p><p class="ql-block">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國公李淵于晉陽起兵,次年稱帝建立唐朝,以長安為京師。</p><p class="ql-block">唐太宗繼位后開創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基礎。</p><p class="ql-block">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p><p class="ql-block">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p><p class="ql-block">705年神龍革命后,恢復唐國號。</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即位后締造全盛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后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p><p class="ql-block">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p> <p class="ql-block">唐: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佐周有功,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傳至李淵。太原起兵后,李淵稱“唐王”,后廢楊隋建唐朝。</p> <p class="ql-block">唐朝疆域</p><p class="ql-block">唐高祖公元618年即帝位,漸次削平隋末以來割據群雄,至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 完成統一。至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 滅高麗后,唐版圖臻于極盛,首次將漠北地區和東北地區納入中原王朝版圖。吐蕃興起于七世紀初,據青藏高原一帶,連年與唐爭衡。 唐之西南為濮子、金齒等部。東北松花江、黑龍江流域為靺鞨、室韋諸部。</p> <p class="ql-block">唐朝龍朔年間疆域圖</p><p class="ql-block">唐朝鼎盛疆域是指唐朝時期的領土范圍和實際控制區域。</p><p class="ql-block">唐朝時期疆域面積最大為唐高宗龍朔年間,面積大約為1289萬平方公里(一說1576萬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朝時萬國來朝達到鼎盛,向其朝貢之國多達三百余。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p><p class="ql-block">唐朝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p><p class="ql-block">又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并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p> <p class="ql-block">16、武周</p><p class="ql-block">(690年—705年)是武則天建立的朝代,為區別于歷史上先秦時期的周朝而稱為武周。</p><p class="ql-block">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的女皇帝,正式掌權23年。</p><p class="ql-block">一般歷史順序表中不單獨列出”武周朝”而只是包含在”唐朝”之內,為了查詢方便,將”武周”單列之。</p> <p class="ql-block">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唐睿宗等6萬多人上表請改國號,武則天見時機已到,遂改唐為周,定都洛陽,自己加尊號為圣神皇帝。</p><p class="ql-block">神龍元年(公元705),張柬之等人發動宮廷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中宗復位,恢復唐朝舊制,武周政權告終。</p><p class="ql-block">705年十二月,武則天于上陽宮去世,享年82歲。</p> <p class="ql-block">17、五代十國</p><p class="ql-block">(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五代史記》,</p><p class="ql-block">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的合稱。</p><p class="ql-block">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p><p class="ql-block">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后,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后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p><p class="ql-block">960年,后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定難軍(后來的西夏)逐漸獨立,而靜海軍(交趾,后來的越南)自此脫離中央統治。</p> <p class="ql-block">18、十國:</p><p class="ql-block">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是在唐朝之后,與五代幾乎同時存在的十個相對較小的割據政權的統稱。</p><p class="ql-block">南方有九個:</p><p class="ql-block">南吳、南唐、吳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漢、南平(荊南)、閩國;</p><p class="ql-block">北方一個:北漢。</p><p class="ql-block">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后,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于979年統一除交州與幽云十六州外的中國本土地區,十國結束。</p> <p class="ql-block">19、宋朝</p><p class="ql-block">(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p><p class="ql-block">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宋州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p><p class="ql-block">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p><p class="ql-block">康王趙構于南京應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p><p class="ql-block">紹興和議后與金國以秦嶺-淮河為界,1234年聯蒙滅金,1235年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占臨安,崖山海戰后,南宋滅亡。</p> <p class="ql-block">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尊稱為大宋。</p><p class="ql-block">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 后逐步統一中國,由于疆域相對南宋而言到達黃河以北,所以被后世稱之為北宋。</p><p class="ql-block">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北宋亡。</p><p class="ql-block">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繼承皇位,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趙構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紹興八年(1138年),以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為行都,稱為行在。</p><p class="ql-block">宋朝立國三百余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于內亂的王朝。</p> <p class="ql-block">宋朝疆域圖</p><p class="ql-block">自宋朝建國伊始,趙匡胤便開始了統一全國的進程。</p><p class="ql-block">北宋先后消滅南平(荊南)、后蜀、南漢三國,又于開寶八年(975)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后,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于宋朝,后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p><p class="ql-block">北宋全盛時期的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陜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宋徽宗時期于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并重金贖回幽云七州。</p><p class="ql-block">注:宋代疆域變化頗大,因此不同版本的疆域圖亦不同。</p> <p>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后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p> <p class="ql-block">北宋疆域</p><p class="ql-block">公元960年,趙匡胤取代后周稱帝,建立宋朝,至982年才完成統一。傳至1127年金兵破京師,徽欽二宗被擄北去,是為北宋。自十世紀后期至十二世紀初為遼、北宋南北對峙時期。除遼、宋、夏三國之外,其時云南為大理國,青藏為吐蕃諸部及黃頭回紇,西域為西州回鶻及黑汗王朝。遼之北則為斡朗改和轄戛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南宋(1127-1276年,也有認為1279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北宋覆亡后,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與北宋統稱為宋朝,共傳五世九帝,享國一百四十九年。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幸免于難,即位于南京應天府,國號仍為宋,史稱南宋。</p><p>公元1138年,宋室遷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公元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南宋放棄淮河以北地區,雙方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南宋中后期,政治腐敗,奸臣輩出,漠北草原的蒙古部開始崛起。</p><p>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軍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臨安府被攻占,南宋名存實亡,1278年,時年9歲的宋端宗于碙州島病逝,1279年崖山海戰宋軍徹底戰敗,陸秀夫背著宋末帝趙昺跳海而亡,南宋覆滅。</p> <p class="ql-block">南宋疆域</p><p class="ql-block">1127年金侵宋軍北撤后,康王趙構即帝位于南京,是為高宗,南宋開始。自十二世紀初至十三世紀初為金與南宋南北對峙時期。 西夏、大理、吐蕃諸部,疆界與北宋時相若。</p><p class="ql-block"> 金兵滅遼后,遼宗室耶律大石率部西行,仍以遼為國號,史稱西遼。其時,蒙古高原為克烈、萌古斯等突厥、韃靼部族所有。</p> <p class="ql-block">20、西夏</p><p class="ql-block">(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黨項族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封建王朝。公元1038年,李元昊在河西走廊及其北部地區建國,國號“大夏”,定都興慶(今寧夏銀川)。因地理位置居于中原的西部,史稱“西夏”西夏從景宗元昊到末主睍共傳十帝,歷時190年。公元1227年,西夏亡于蒙古。</p> <p class="ql-block">21、遼國</p><p class="ql-block">(916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零九年。</p><p class="ql-block">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占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于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圣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1125年被金國所滅。</p> <p>遼國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涿州、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治中原的宋朝相對峙,形成南北對峙之勢,《遼史》稱“幅員萬里”。</p> <p class="ql-block">22、金朝</p><p class="ql-block">(1115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完顏阿骨打所建。</p><p class="ql-block">西與西夏、蒙古等接壤,南與南宋對峙。共傳十帝,享國119年。</p><p class="ql-block">天慶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后起兵反遼。于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p><p class="ql-block">并于天會三年(1125年)滅遼朝,天會五年(1127年)又發動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年),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后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后,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天興三年(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覆亡于蔡州。</p> <p>金: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相傳其水產金,女真語“金”為“按出虎”。</p> <p>金朝鼎盛時期統治疆域包括秦嶺淮河以北華北平原、東北地區和俄羅斯聯邦的遠東地區,疆域遼闊。</p> <p class="ql-block">23、大理國</p><p class="ql-block">(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語:Dablit guaif)是中國歷史上在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于暮年禪位為僧。</p><p class="ql-block">公元937年,后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國號“大理”,史稱“前理”。</p><p class="ql-block">疆域覆蓋今中國云南、貴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老撾、越南北部部分地區。</p><p class="ql-block">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大中”,翌年薨逝歸政段正淳,史稱“后理”。</p><p class="ql-block">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大蒙古國所滅,原大理國君段興智被任命為大理世襲總管。</p><p class="ql-block">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強了中國對西南邊陲的統治。</p><p class="ql-block">注:一般歷史順序表中不單獨列出”大理國”而只是包含在”宋朝”之內,為了查詢方便,而將”大理國”單列之</p> <p>歷史上的大理國全盛時期的國土面積大概有72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今天云南省面積的2.9倍。</p><p>疆域大概是今天的云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政區與南詔相當,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杰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p><p>擴展資料:</p><p>大理國的政治:</p><p>大理國的政治制度與南詔基本相同,脫胎于軍事民主制度,借鑒了中國的政治制度設置,進行了民族內部的改革。</p><p>大理國的外交:</p><p>大理與中國、緬甸、越南、馬來亞、印度、波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十一世紀,緬甸蒲甘王國一世王阿奴律院率領使團到大理朝拜佛牙,受到大理國的熱情接待。</p><p>參考資料:百度百科_大理國</p> <p class="ql-block">24、元朝:</p><p class="ql-block">公元1271年-1368年,共計:98年。</p><p class="ql-block">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鐵木真。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p><p class="ql-block">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隨后北伐驅逐元廷攻占大都。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元朝退出中原后的北元政權一直持續到1402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大蒙古國成立后,不斷發動對外戰爭擴張其疆域。1218年,蒙古滅西遼。1227年,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對西夏的遠征中去世。 成吉思汗去世后,第三子窩闊臺繼位。1234年,蒙古聯合南宋徹底滅金。1241年,西征的蒙古軍隊一度逼近東歐腹地。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忽必烈遠征西南,滅大理。1279年,金朝降將張弘范指揮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勢力,陸秀夫背著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殉國,南宋滅亡。</p><p>元朝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藩鎮割據以來中國的南北對峙、各民族政權長期并存的分裂和戰亂局面,推動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p> <p class="ql-block">元代疆域</p><p class="ql-block">1279年,元世祖攻滅南宋一統中國,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記載,漢地、漠南、漠北、東北(包括外東北和庫頁島)、新疆東部(元初據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蔥嶺)、青藏高原、澎湖群島、濟州島及南海諸島皆在元朝統治范圍內。自滅南宋后雖然多次對日本、緬甸、安南、爪哇等國有所沖突,然而疆域大體趨于穩定。</p><p class="ql-block">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與察合臺汗國瓜分窩闊臺汗國,元朝取得窩闊臺汗國的漠西領土,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元朝首次將青藏高原納入中原王朝版圖。</p> <p>元朝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p><p> 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與察合臺汗國瓜分窩闊臺汗國,元朝取得窩闊臺汗國的漠西領土,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緯55°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則有2267萬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元代行政區域土</p><p class="ql-block">據《元史》記載:“元”的命名,是元世祖忽必烈定的。是取《易經》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等意思。</p> <p class="ql-block"> 25、 明朝</p><p class="ql-block">(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漢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定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p><p class="ql-block">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1364年稱吳王,史稱西吳。1368年初稱帝,國號大明,定都于應天府;1421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南京為陪都。晚明因政治腐敗、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p><p class="ql-block">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了多個政權,史稱南明。1662年永歷帝被殺,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占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p> <p class="ql-block">明代疆域圖</p><p class="ql-block">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同年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順帝北逃,之后朱元璋又相繼消滅四川的明升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遼東的納哈出。又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天下至此初定。北元在明太祖北伐之下逐漸衰落。北元最終于(1388年)在明太祖第六次北伐的打擊之下,被阿里不哥后裔覆滅。</p> <p class="ql-block">明代鼎盛時期疆域圖</p><p class="ql-block">至永樂時期武功昌盛,天下大治,收復安南設交趾布政司,朱棣又親自率兵五征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韃靼與瓦剌。冊封瓦剌三王,使與韃靼對立,見瓦剌中興之勢,又助韃靼討伐瓦剌,不使任何一方獨大。同時授予兀良哈蒙古的朵顏、泰寧和福余三個衛所自治權。安撫東北女真各部,于永樂九年(1411年)設奴兒干都司,擴大明朝東疆。1413年視察庫頁島,宣示明朝對此地的主權。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北達西伯利亞一帶,后撤至明長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后折回約今云南境;并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p> <p class="ql-block">26、清朝</p><p class="ql-block">(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統治者為滿洲愛新覺羅氏。從努爾哈赤建立后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p><p class="ql-block">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p><p class="ql-block">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p><p class="ql-block">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p><p class="ql-block">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p> <p>清:滿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時建立金國。明末女真勢力復強,重建金國(后金)。后金為了向外擴展,割斷了同明朝的臣屬關系,清太宗皇太極把“女真”改為“滿州”,把“金”改為“清”。</p> <p class="ql-block">清朝鼎盛時期疆域圖</p><p class="ql-block">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后金,起兵抗擊明朝。1636年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后金”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同年降服漠南蒙古。1637年,降服李氏朝鮮。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殺殉國。明亡。</p><p class="ql-block">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擊敗大順軍,進占北京。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統治者。</p><p class="ql-block">1662年康熙帝即位,在位期間,平定了三藩之亂。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貴族的叛亂。</p><p class="ql-block">清朝攻克臺灣,于1684年設立臺灣府。驅逐沙俄侵略軍,以尼布楚條約確立中國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主權。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清朝疆域極盛時期總面積可達1316萬平方公里,至晚清鴉片戰爭后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縮水至1135萬平方公里。</p> <p>1908年的清朝地圖 </p><p>已經比1820年小了不少!東面的外興安嶺、庫頁島,西面的巴爾喀什湖…都沒有了!</p> <p class="ql-block"> 近年發現點《大清全地圖》</p><p class="ql-block">《大清全地圖》是由日本國于清光緒三十年九月四日(公元1904年7月12日)編繪發行的中國清朝末年地圖。</p><p class="ql-block">《大清全地圖》標注的疆域與現在不同,除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疆域外,還包括現在已屬他國的外蒙古、朝鮮、唐努務梁海、巴爾喀什湖等地。</p> <p class="ql-block">清末的皇朝一統圖,清末民初的中國邊界四至,是今天我們處理邊境問題的基本參照。</p><p class="ql-block">下面請朋友們仔細看一看,中華民國幾次出版的中國版圖的微妙變化。</p> <p class="ql-block">關鍵注意版圖的云南西部和新疆西部</p> <p>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時期的中華民國全圖。注意:云南西部和新疆西部的畫法。</p> <p class="ql-block">1945年——1953年間,中華民國政府繪制的中華民國全圖,注意北方,此時民國政府已公告承認外蒙古獨立,并在地圖上標。云南西部和新疆西部版圖則全面推進。</p> <p class="ql-block">1945年——1953年間中華民國政府出版的另一種官方地圖,外蒙古區域處蓋章,大意為“經蒙古人民公投,我政府已通知庫倫政府同意其獨立”。</p> <p class="ql-block">對于外蒙古的問題,國民政府在1946年承認其獨立并表示支持后,于1953年,聯合國大會505號決議通過中華民國控告蘇聯案以后,撤銷了承認,并在1955年否決了其加入聯合國的訴求,認為其是中國(即中華民國)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盡管如此,迫于蘇聯以及后來美國的壓力,中華民國代表團唯有選擇于1961年的二次表決中缺席,不再限制蒙古在國際上的活動自由。</p> <p>北洋政府時期的《中華民國全圖》(從地圖上使用簡體字推斷,此圖應該是現代人畫的1926年的全國行政區劃圖)</p><p><br></p><p>中華民國于建國初期承襲清朝舊制,一開始便轄有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陜西、甘肅、新疆、遼寧、吉林、黑龍江等22省。</p><p><br></p><p>后來北洋政府于原22省的基礎上,增設了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等幾個特別區域。(此圖就是如此標注的)</p><p>在北洋政府時期結束后,新組的國民政府將這些特別區域和寧夏、青海一同建為6個省(其中川邊特別區改制為西康省),總計28個省,另外加上西藏、外蒙古2個地方。</p> <p class="ql-block">中華民國疆域圖</p><p class="ql-block">按照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并未列明何為固有之疆域,中華民國在1946年承認外蒙古獨立,但在1953年重新將蒙古地方作為中華民國領土。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積為1141萬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二大國(僅次于俄羅斯);若依1947年之疆域而不包括蒙古地方,則是世界領土面積第三大國。</p> <p class="ql-block">網上查到的最新版中華民國行政區劃及邊界糾紛地圖。</p> <p class="ql-block">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圖:</p><p class="ql-block">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和中部,太平洋西岸,是一個背陸面海,海陸兼備的國家。</p><p class="ql-block">陸地領土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及其沿海島嶼、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各島。</p><p class="ql-block">把這個現在的中國????疆域圖與清代末年的疆域圖相比,您有何感想哪?</p><p class="ql-block">最近,國家還發布了豎版世界地圖及豎版中國地圖。</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33gusr0c?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一張豎版世界地圖,補救了中國對美軍事布局的致命失誤!</a></p> <p class="ql-block">最近,國家還發布了豎版世界地圖及豎版中國地圖。</p> <p class="ql-block">我們還有老祖宗的“疆土”</p><p class="ql-block">沒有回到“本朝”的控制之中……</p><p class="ql-block">就算”本朝”現有的領土,</p><p class="ql-block">也每時每刻不受到“侵略者”們的覬覦 ……</p><p class="ql-block">只有維護國家穩定領土完整,</p><p class="ql-block">才能保證天下百姓生活安定!</p><p class="ql-block">我們不能為”開疆擴土”做啥貢獻,</p><p class="ql-block">我們至少該為”國家穩定領土完整”</p><p class="ql-block">做好百姓自己能所力及的工作!</p><p class="ql-block">這是每一位愛國者的本分,</p><p class="ql-block">您說對嗎?……</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最近在網上看到《中國歷史演化進程二維平面圖》感覺不錯,轉發在此,供朋友們參考。2021年11月16日,改增于煙臺龍口東海。</p><p class="ql-block">仔細看這張圖表,在近現代部分有缺失:在中華民國主政大陸時期,各個軍閥都畫出來了,但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政權”沒有畫出來。再一個是大陸統一之后,殘存至今的“臺灣政權”沒有畫出來。呵呵??</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17日增改于龍口東海。</p> <p class="ql-block">以上圖為同一作者——“軒轅讀史”,在今日頭條上發布的《歷代皇帝姓名、生存年代、年齡、屬相表》雖然尚缺少清代最后幾個皇帝,亦實屬難得,轉發在此。</p><p class="ql-block">感謝“軒轅讀史”的辛勤付出,謝謝!????????????</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8.cn/3q4asv5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中國(正統)皇帝順序表》為孩子保存好!</a></p><p class="ql-block">2021年12月4日修改補充于北京通州</p> <p>感謝您的觀賞????????????</p><p>本文所用資料,大多來自網絡,感謝網上各種資料的編寫者們,謝謝!</p><p>??????????????????</p> <p>附錄:</p><p>1、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開始于什么時期?是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p><p>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年表——史記的十二諸侯年表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因此說這一年是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港市|
华容县|
都江堰市|
凤城市|
武冈市|
西乌珠穆沁旗|
华容县|
辰溪县|
佳木斯市|
宝清县|
乐平市|
普安县|
灵丘县|
天长市|
田阳县|
江津市|
色达县|
武山县|
烟台市|
娱乐|
墨玉县|
敦煌市|
滦南县|
黄大仙区|
平安县|
宣汉县|
赤城县|
长白|
丹寨县|
炎陵县|
赣榆县|
河北省|
临高县|
舞钢市|
石棉县|
尚志市|
桃园市|
通城县|
永和县|
兴义市|
大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