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國地大物博,有風和日麗,細雨潤無聲的江南水鄉,繁華似錦,文人墨客輩出;也有塞外大漠,春風不渡的戈壁沙漠,征戰殺伐,金戈鐵馬的英雄層出不窮;身在關中平原的我們年輕時已去過南方多次,現步入了古稀,忽對西域這塊土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想實地考察一下當年的邊塞烽火和絲綢之路的興衰文化、歷史。借今年春節休假之機,不按常規,冬季旅行要到氣候宜人的南方,而是西行,去神秘和向往已久的甘肅轉轉。當然,主要是到名震海內外的雄關,國家隗寶所在地的敦煌和嘉峪關看看。</p><p> 按計劃,此次旅游將歷時八天(2月4-11日),除到敦煌地區看莫高窟、月牙泉和陽關、玉門關外,還要到長城最西端的城市—嘉峪關、酒泉游覽,最后將由蘭州乘火車返回西安。</p><p> 下邊,就是按旅行時的時間順序和在景點游覽時的經歷和所見用“美篇”所做的真實記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敦煌街頭的“反彈琵琶”雕塑</p><p><br></p> <p> 第一天(2月4日,初五),出發。早9.15分到咸陽國際機場,12.25分乘東航MU2215航班于15時到達敦煌。在飛機上結識了也到敦煌旅游的肖勇夫婦,相約結伴在敦煌游覽。機場到市區有20KM路程,需乘機場中巴,票價每人10元。到市區后我們入住了全國連鎖的如家賓館,(標準間122元/天),卸下了隨身行李,了解了敦煌主要景點的分布情況,安排了明日游覽路線,于16時左右,我們就已漫步在了敦煌街頭。</p><p> 敦煌市,甘肅省縣級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處。它還是古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尤以“莫高石窟”聞名天下,也是世界遺產漢長城、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p><p> 由于這次旅行還在春節期間,敦煌市年味正濃,尤其是有反彈琵琶雕塑的環島和張燈結彩的市中心廣場,就是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在這個縣級市的縮影。市民們也同內地一樣,在家享受著一年辛勞所帶來的收獲和濃濃的團聚親情。我們是游客,街道上行人稀少、大多店鋪不開門,找不到吃飯的地方是正常現象。我們不能參予敦煌人的節日之樂,只有孤單的信步街頭,希望能尋找到可供我們晚餐的地方就阿彌陀佛了。18時后,我們終于找到了當天開始營業的一家四川飯館,點了魚香肉絲(15元)、麻婆豆腐(10元)和西紅柿雞蛋湯(8元),共消費39元。這就是我們在他鄉歡度“破五”的佳肴。餐后,我們也找到了敦煌大劇院,可惜沒有演出,只能在暮色下沿街道邊散步邊返回。</p><p> 今天,我們由關中頭次到了西域,在這冷清的,寒冷的街道上,在漫步中發現敦煌市的夜晚在節日中還是很漂亮的。用燈光繡出的祝福很是享用,吃了年飯,拍了夜景,也算是在異地他鄉度過了一個別有情趣的春節吧。</p> <p><br></p> <p> 這天,我們感受到敦煌同西安的時差、溫差的不同。-10℃以下的溫度,近15℃的溫差,使得4-5級的寒風刮在臉上像刀割一樣疼;敦煌早8.30分左右天才泛白,這里的店鋪早9時才陸續營業,比西安晚了最少一個小時。 </p> <p> 根據在網上做的功課和前臺的了解,敦煌的景點主要分東、西兩線,需要兩天時間才能游完。東線的景點是莫高窟和鳴沙山,都距市區較近,都有公交可達,路程在1-2小時之間。西線路程約200多公里,往返需7-8小時,主要景點包括:玉門關、漢長城遺址、雅丹魔鬼城、陽關,需參團或租車游覽。</p><p> 我們在敦煌的安排是:明天將乘肖勇夫婦預定的包車到西線去游覽玉門關、陽關、魔鬼城;后天再改乘市內公交到東線的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游玩。</p><p> 從街道散步回來,因明天將匯同肖勇夫婦到西線旅行,處于禮貌,我們到肖勇夫婦所住的嘉年華賓館,商定了費用AA制和出發的時間后才回賓館洗漱休息。</p> <p> 第二天,2月5日,初六,西線一日游。要去的景點是玉門關、漢長城遺址、雅丹魔鬼城、陽關。早9時,在嘉年華酒店門前(如家賓館隔壁),我們四人乘包車(往返400公里,包車費400元)開始了第一天的旅行。 這天,寒風凜冽,乘坐的雪佛萊轎車路過敦煌古城時,開車的師傅說:“僅有幾個人造景,沒有意思”,聽從了司機的建議沒有下車,先到了小方城,也就是玉門關了。</p><p> 玉門關,又稱小方城,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建于公元前111年左右。為絲綢之路通往西域北道的咽喉要隘,位于敦煌城西北90公里的戈壁灘中。車停在路旁,就能看劇遠處的那個土城(:就是照片背景中的那個方形土臺),資料介紹,那就是當年的玉門關的關城,也是當年玉門關都尉府所在地。</p><p> 想象中,當時的玉門關,應該是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而現在只剩下這座孤零零小城堡還是超出了想象。</p> <p> 沿上照片背景中左側道路可以進入關城,入內面積不大,內空落落的,沒有遺跡。方城四面都是黃土壘的關墻,高約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保存完好,是一座長度約25米左右的正方形,西北面墻上各開有一門洞供游客進出。</p><p> 從北側門洞出去,在正前方大約有150米處有一個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的遺址。據說是當年擔負警戒、瞭望的哨所,現已面目全非,僅存一些基礎依稀可見。站在這高處,干枯的疏勒河河床和極目處的戈壁灘到是一覽無余。</p> <p> 穿越關城站在古瞭望哨遺址的高處,放眼四周,全部是荒涼的戈壁,只有不知名的枯草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疏勒河早已干枯,也只剩下沼澤遍布,溝壑縱橫,蘆葦搖曳。這與使人心馳神往的古關雄姿相去甚遠,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p><p> 面對此景,想起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詩句。</p> 從玉門關遺址前行二、三公里就是漢長城遺址了。<div> 漢長城距今兩千一百多年了,是在漢武帝時期為抵抗匈奴所建的防御工程。資料介紹,漢長城一千多公里,整整修建了二十多年。當時這里的長城上也是幾十米一個烽火臺,站滿了戍守的士兵。星移斗轉,滄海桑田,現如今,只剩下這低矮的殘垣斷壁。當年的英雄們都已作古,這遺址確見證著當年的歷史。</div> 照片背景中的土墻就是這里漢長城遺址的殘垣斷壁,哪有居庸關、山海關、嘉峪關的長城偉岸、蜿蜒,烽燧雄風兀立的形象。只有刺耳的風沙漫天席卷而來,大自然的摧枯拉朽,讓當年的的雄風已化為烏有。<div> 風沙長年累月的侵蝕,城墻的外形還尚清晰可辨,高約3米,斷面呈梯形,下底寬約3米,上底寬約2米,斷斷續續的豁口像是張嘴向我們述說著大自然的無情。在戈壁沙漠之中,曾保衛我們家園的的漢長城,因為沒有維護,已被淹沒在這歷史的長河中。沒有講解、也沒有多少可看的東西,只能拍些照片留作紀念。 </div> 可以想象,在冷兵器時代,生產力低下,這么浩大的工程,耗費的物力和死傷的人數都應是天文數字。當時的勞動人民就在這樣艱難的困境中揮灑心血和汗水,發揮聰明才智,歷時二十多年才建造出這個偉大工程是多么的不易。他們根本不會想到現在長城已是中華兒女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是中國的龍。他們可以安息了。 敦煌雅丹地貌:位于新疆、甘肅交界處,距玉門關西北80余公里處,是一座罕見的天然雕塑博物館,布局有序、造型奇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奇妙無窮的天然杰作,堪稱敦煌的又一奇觀,是我們西線之旅的重點觀覽景區。<div> “雅丹”的維語為“土丘”。景區東西長15公里,南北寬2公里,在這里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建筑,如北京的天壇、埃及的金字塔....;許多動物,如獅子、孔雀.....;等等,在這里都可以找到它的模型。置身這里每一處景點,都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由大自然寫出的天書,任你閱讀,任你遐想,我們似乎掉進了由這片戈壁灘編織的夢幻中。雖然,因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對這些縮影有不同的認知,但都得承認這里確確實實是一個天然的雕塑博物館,是一處地質科普的殿堂。</div><div> 景區管理自駕車不能入內,必須換乘觀光車才能游覽(由于是淡季,景區不要門票,只有雅丹觀光車票每人30元)。這個景區的標志石頭就擺在景區大門外的停車場上。我們棄車、排隊、購票,改乘擺渡車前往景區。</div> 據擺渡車上的導游講解,雅丹地質公園的形成是經過了幾萬年的地殼變動,海水沖刷,沉積山脈的上升,老天爺的刀斧神功、大自然的精心雕鑿,才讓這里的景觀氣象萬千,氣勢磅礴。這里的土丘眾生相,時而像獅面,時而像人身,時而化為孔雀,時而又為熙熙攘攘的城市樓群…。這些被介紹的景點都在路的兩旁,進深在500米左右,更遠的就需要乘越野車才能前往。我們還要前往陽關,也就隨大流沿路游覽了。<div> 雅丹地質公園又稱為“魔鬼城”。這是因為每到晚間有風時,寒風穿梭在這30多平方公里土丘中發出的嘯叫聲如鬼哭狼嚎,使戈壁灘上的沙石隨風舞動,若再逢電閃雷鳴,忽明忽暗,顯得那些奇形怪狀的土丘飄忽變幻,會使人毛骨悚然,景區也顯得猙獰可怖,似群魔起舞,所以又稱為“魔鬼城”。</div> 孔雀被視為"百鳥之王",是最美麗的觀賞鳥,是吉祥、善良、美麗、華貴的象征。<div> 這只大自然創造的孔雀酷逼了,不論整體的形態、造型的比例和神態都像極了。因雌孔雀無尾屏,大自然造就的這只應該是一只在野外信步覓食的雄孔雀,正在收攏的全身的羽毛,昂首挺胸,驕傲的似乎正準備開屏。</div> 景區中最震撼的造型要數“西海艦隊”了(照片背景的土丘群)。這片土丘群在路的左側,斷續延伸達上千米,寬30-50米,遠遠望去這片土丘就像龐大的艦隊,而無垠的戈壁就是那大海,浩浩蕩蕩的艦隊行駛在波濤洶涌的海面上蔚為壯觀。一只只形狀各異的船艦整齊的排列成隊,劈波斬浪,迎面向你駛來,真是讓人嘆為觀止,震撼不已…。 下面的兩張照片被賦予的名字分別是“獅身人面”和“金獅迎賓”。“獅身人面”應該說的是新加坡的圖騰“,而“金獅迎賓”應該是景區歡迎游客的噱頭。大自然的作品就是照片后的土丘,同“孔雀”相比就有點差強人意了,也許是我們的觀察角度造成的錯覺吧。 <p> 回程繞道去了陽關(門票每人50元)。唐代詩人王維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使陽關成為人們向往的圣地。</p><p> 如今,歷史的陽關城已經化為一片廢墟,除了孤寂的烽火臺遺址,其他的景觀多為后來供游客游覽建造的人文景觀。但是,我們還是興致很高的乘坐驢車前往“陽關大道”(就是照片背景中的那片沙漠),驢車得得的走在昔日的出關道上,象征性的的通過了陽關城樓,到了陽關烽燧,看到被考古發現的18米寬的,不知通向何方的,現還被沙漠掩埋的陽關大道。此景此情,我們感觸很深,不知它是否還記得昔日接踵的駝隊、各國的通關語言和各種膚色的商人?也不知耳熟能詳俚語“你走你的獨木橋,我走我的陽關道”是否取自于這里?</p> <p> 作為古時的軍事要塞,當年的雄風和商賈通關的繁華早已逝去,但千古絕唱“西出陽關無故人”卻使現陽關成為了一處紀念歷史的驛站,成了中華民族無法割舍的片段,它已烙在我們每一個人記憶深處。</p><p> 陽關景區主要遺址是陽關大道、墩墩山烽燧;其次就是后建的絲綢之路博物館,都尉府,關城,仿漢兵營等。院內尚有王維石雕、張騫銅像。觀后印象最深的當屬博物館內的壁畫《絲路友誼圖》和出關的度牒了,而仿漢大校場、兵營與周圍后建的漢唐歷史遺跡在大漠中也是交相映輝,蔚為壯觀。</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下圖就是豎立在院內“張騫出使西域”的銅質雕塑。</p> <p> "烽燧"是古代的報警系統,它與長城組成一個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陽關附近的漢代烽燧遺址中就數這個墩墩山頂上的烽燧最大,保存也較完整。</p><p> 這個“烽燧”處在陽關的制高點,它是陽關歷史唯一的實物見證。烽隧處有說明石碑,上面寫著:墩墩山烽燧系漢代建筑,現殘高4.7米、上寬南北8米、東西6.8米、底寬南北8.8米、東西7.5米、為古陽關候望之處,故有“陽關耳目”之稱。</p> <p style="text-align: left;"> 我們是從院內座驢車上到烽燧的,步行下山時在路旁有一塊醒目的石頭,上面鐫刻著[ 唐 ] 王翰的<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涼州詞:“</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回?”。可見這里曾是古戰場,也是漢武帝拓疆、張騫出使、霍去病收復河西、玄裝取經等故事的發生地。我們前來憑吊一下先賢們的豐功偉績也是一次不錯的選擇。</span></p><p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下午6時左右,包車司機將我們送回到敦煌,到“沙洲小吃街”下車,我們吃了當地的“炕餅羊肉和素菜砂鍋”,很好吃,四個人共消費了120元。</p> 第三天,2月6日,大年初七。今天要旅游的景區是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div> 敦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擁有眾多的古遺址、文物遺跡、典籍文獻、石窟壁畫,尤其是享譽國內外的飛天、反彈琵琶……,是我們最想看的藝術。若完成了這次敦煌莫高窟之行,我們就可自豪的說:中國五大石窟我們全部留下了足跡,沒有了遺憾。<br><div> 早8.30分,我們按計劃乘坐公交中巴(每人8元)首先到了想往已久的莫高窟參觀。景區在敦煌市區東25公里的三危山,門票旺季160元/人,淡季80元/人,我們的門票享受淡季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的雙重半價待遇,為40元/人。而后返回敦煌市吃的午餐。飯后13時左右,我們再乘坐3路公交到位于敦煌市南五公里的鳴沙山.月牙泉景區游覽(門票每人60元)。</div></div> 據記載,莫高窟是在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三危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于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從此,一座世上絕無僅有的藝術寶庫誕生了。莫高窟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繡、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可惜因戰亂及偷盜,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所以莫高窟的歷史也是一部沉痛的破壞史。莫高窟還是集建筑、雕塑、壁畫三位一體的立體藝術寶窟,內容極為豐富。歷代民間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并融化了外來文化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格的佛教藝術。這些規模宏大、為數驚人的宗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地理、宗教、社會生活、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提供了浩如煙海的珍貴資料,是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在莫高窟參觀,不論淡季、旺季,每批游客都配有專職講解員。據說,旅游旺季對每批游客每個講解員只開4-6個洞窟講解,由于每個講解員講解的洞窟不同,有興趣的游客可再隨同其他講解員觀覽;由于我們是在旅游淡季參觀,游客不多,帶我們參觀的講解員講解了12個洞窟,真是高抬我們了。莫高窟管理規定,窟內文物嚴禁拍照、錄像,因此,原計劃多錄制一些壁畫、雕塑供今后欣賞的目的沒有達成,也只有這幾張莫高窟的外景照片能證明我們也曾到此一游。而我們這次在這藝術寶庫的游覽,沒有留下今后可供回憶的資料確實是很遺憾的。<div> 中午12時,原車返回市區,吃了敦煌的名小吃“驢肉黃面”,每碗25元,感覺味道很一般,還很貴。</div> <p><br></p> 這張照片是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的入口,景區核心區域面積約12.7平方公里。進入景區,滿目都是沙子的世界。不遠處有招攬游客的駱駝,右側有一條約2米寬的,時而是水泥路,時而是木棧道的道路,路標指示是通往月牙泉的。月牙泉和鳴沙山是這個景區的孿生姐妹,月牙泉就在鳴沙山的懷抱中。 鳴沙山因沙動成響而得名。鳴沙山綿延40多公里,南北廣布20多公里,像一條巨龍橫臥在敦煌城南,其山體由流沙堆積而成,遠遠望去,同內地的山峰沒有什么兩樣,只不過沒有植被,溪流,顯得蒼涼,沒有生氣。山頂或山腰有許多黑點,是好滑沙的年輕游客,他們費力的爬山山頂,又沿山脊從山頂滑下,玩心十足,嬉鬧聲也陣陣傳來,使人有了躍躍欲試的沖動。我們年齡大了,即使在景區沙山的最陡處懸掛有供爬山的繩梯,我們也不敢嘗試。 鳴沙山是怎樣形成的?為啥會發出鑼鼓聲?這是鳴沙山自然景觀中的一個謎。傳說,以前,月牙泉畔每逢廟會,都要唱戲敬神。有一年正月十五鬧社火,泉畔社火隊云集,鑼鼓喧天。不料,驚動了瀚海沙漠中的黃龍太子,愉跑出來看杜火。看到精彩處,激動得大聲叫好。霎時飛沙傾泄,一座沙山平地而起,將所有的人全壓在黃沙下面。黃龍太子自知罪行深重,回去也無活路,便一頭撞死在山上,從此,月牙泉前后都有了沙山。而山底下被壓得無數冤魂,便經常敲鑼打鼓,訴說他們的不幸遭遇,才有了現在的鑼鼓聲。 <p> 這次西域的旅行讓我們最難忘的就是在鳴沙山騎駱駝了。</p> <p> 我們是第一次騎駱駝(100元/人)。溫順的駱駝按它主人的指令臥倒、我們騎乘、起立,然后它慢條斯理的,一步一個腳印的將我們送上左側的沙山。騎在駱駝上的感覺就像乘座在一只小船上,即有了泛舟沙海,就隨波逐流吧。聽著駝鈴聲,欣賞著大漠風光,享受著漫步沙海的怡然,也是很愜意的。想當年的絲綢之路上的商隊恐怕就沒有我們這種心情吧?通過這次的親身體驗,也才知道到為什么要把駱駝稱為“沙漠之舟”了。</p> 我們騎駱駝從沙山上下來,迫不及待的直奔月牙泉。很遠就看到豎立在沙漠中的這塊“第一泉”市碑。<div> 月牙泉處于鳴沙山環抱之中,因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面積13.2畝,平均水深4.2米。水質甘冽,澄清如鏡。流沙與泉水之間僅數十米。雖經常遇狂風而泉水卻不被流沙所淹沒,地處沙山環抱中的泉水卻不干枯。這種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獨特地貌,確為“天下奇觀”,所以稱之為“第一泉”。</div> 這就是鳴沙山下的月牙泉。我們春節期間來此,天氣很冷,泉水凍住了,看不見網上介紹的垂柳飄揚,蘆葦搖曳,野鳥飛翔的景觀,但見到在這沙漠里突然出現的這泓清泉,外形還是那么美,還是讓人驚喜的。可以想象,在哪春暖花開的季節,這泉水周邊一定是生機勃勃,資料介紹的美景一定是有的。而現在這漫無邊際的黃沙中有了這泉水的點綴,一切也都顯得有了生命。 鳴沙山.月牙泉是整個敦煌最神奇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景區。確實名不虛傳,難怪許多國內外的畫報都有它的身影,眾多資料都對他贊美有加。在這飛沙走石的戈壁中還有這么一對相偎相依的自然景觀還是讓人難于忘懷的。 我們是從景區棧道上斜插到月牙湖畔的。也就是說沒有按照路標的指引順時針觀景,而是踩著黃沙迫不急待的,直奔月牙湖的弧頂處的,沿這鐫刻有駝隊的護欄外反復的觀賞、拍照,攝像,唯恐遺忘了什么,流連忘返。 <div> 在這月牙湖的對面高處還有一處古建筑群,最高的建筑是一個六、七層的塔,我們沿湖逆時針進入這院內,看到這些古建筑都是雕梁畫柱,美輪美奐,應該就是資料里介紹的娘娘殿、玉泉閣、雷音寺了。我們的知識有限,也不知道這些殿堂里供奉的都是哪路神圣,只是登上了這最高的玉泉閣眺望,開闊的視野又一次將精致、美麗的月牙泉收入到我們的眼簾中。<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張照片上的古建筑就是玉泉閣</div></div> 這個雕塑是月牙泉古建筑群中娘娘殿前慈眉善目的娘娘。我們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她是送子娘娘還是救苦救難的菩薩娘娘,唯有祈求她保佑國泰民安,我們全家平安健康了。<div> 因我們就要離開敦煌, 在所住的賓館門前,同肖勇夫婦交換了各自為對方所拍的或所需的照片,互留了聯系方式。 至此,兩家在敦煌的結伴旅游結束,也使我們有幸的在敦煌度過了有互助的,愉快的三天。</div><div> 別了,古老的、美麗的、向往已久的、魂牽夢繞的敦煌。這個在我們的印象里神秘莫測的西域小鎮,這個有歷代能工巧匠心血創造的藝術珍品囤積的地方,一直是我們“夢里見過幾多回,醒來卻是南柯夢”中的牽掛之處。現在,這個夢終于醒了。</div> <div> 第四天,2月7日,初八。早8時,我們退了如家賓館,步行到絲路賓館門前乘中巴(票價每人3元)到敦煌火車站,將乘坐9.32分的K592次列車到下一個目的地-嘉峪關。</div><div> 我們到嘉峪關購買的車票是:4號車的臥鋪和12號車的硬座。4號車雖然從敦煌開出就沒有其他旅客,但因列車查的很嚴,我們兩人途中一直沒能匯合。因第一次到嘉峪關,下車后兩眼一抹黑,我們只能就近先找旅店休息,也在車站附近吃了晚餐,住進了條件很差的車站招待所。說是休息,實際是躺在床上,用手機調查嘉峪關的景點,住宿、交通等情況,為明天的旅行做好準備。</div><div> 經查,嘉峪關的主要景點除祁連山腹地的“七一冰川”距市區約120公里外,其余都在嘉峪關文物景區內。包括市內公交可達的城樓,關城,游擊將軍府和不通公交的,散落在近郊的懸壁長城、長城第一墩、新城魏晉壁畫墓等。因在嘉峪關要觀覽的景點都較近,臨時調整計劃,舍棄了“七一冰川”,增添了到距嘉峪關只有22公里的酒泉市,要看看當年霍去病傾酒于泉中犒賞三軍的西漢勝跡-酒泉。 </div> 第五天,2月8日,初九。根據昨天調整的計劃,按先遠后近的攻略,早晨起來,先退了車站招待所,乘1路公交到市中心的雄關附近,住進了比較干凈的“天辰商務賓館”(標間80元/間),這里交通很便利,有利于我們在嘉峪關旅游期間的吃、住、行。稍事休息,精簡隨身所需,就在賓館門口乘坐城際公交(每人3元)前往酒泉。<div> 酒泉市,是甘肅省地級市,地處甘肅省西北河西走廊西端。古稱肅州,是歷代邊防重鎮,是通往中亞、西亞的交通樞紐;也是著名的絲綢之路上重要通衢和商埠。現在,因我國建設規模最大的衛星發射中心在這座城市的轄區內,使得酒泉更為世人所熟知。<div> 相傳,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遠征得勝歸來,駐軍在這里,漢武帝遣使攜酒犒賞。酒少兵多,霍即下令傾酒于此泉,與士卒開懷共飲,“酒泉”由此得名。</div></div> 9.40分到達酒泉,乘出租(7元)去觀覽霍去病撒御酒于泉中的“酒泉”遺址。現在這里已建成了一個遺址公園,稱之為“西漢勝跡”公園。園中湖水已結冰,湖中叢叢枯萎的蘆葦搖曳,顯得很冷清。只有遺跡泉水潺潺,與泉水相鄰的群雕展現出生機和昔日的輝煌。<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圖就是當年霍去病犒賞三軍的“酒泉”遺跡所在處</div> 泉眼的不遠處,是霍去病西征匈奴的一組雕塑,雕塑的旁邊有兩顆百余年樹齡的左公柳,穿過柳蔭,眼前一大片開闊的水面,便是左宗棠的湘軍曾經疏浚修治過的泉湖。 “西漢勝跡”又名酒泉公園,位于鼓樓東1.9公里處,是河西走廊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漢代園林,園內建有酒泉勝跡、月洞金珠、西漢勝境、祁連澄波、煙云深處、曲苑餐秀、花月雙清、蘆伴晚舟八大景點。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級旅游景區。我們按景區中的交通標志繞泉湖一周。雖各景點都到了,但畢竟是在冬季,又在春節期間,游客稀少,服務網點關門,湖水結冰,楊柳蕭條,偶爾會有野鳥從枯黃的蘆葦中飛出,一切顯得很安靜,蕭殺。哪有花月雙清、蘆伴晚舟的情趣,不過我們也算是到此一游了。<div> 而后,我們乘坐9路公交車又到酒泉的市中心-鐘鼓樓轉了轉,這里的鐘鼓樓同西安的很相似,也分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車水馬龍,熙熙攘攘。這時,已到午飯時間,我們在附近找到了一家寶雞人開的飯館,吃了“西安羊肉泡”、“岐山哨子面”、“肉夾饃”,味道還比較正宗,能在這吃到家鄉小吃也就不虛到酒泉一行了。</div> 飯后我們仍乘坐城際公交返回了嘉峪關,回到賓館還不到下午2點。<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漢酒泉勝跡公園<br></div> 稍作休整,包車(往返70元)前往距嘉峪關市東18公里的“魏晉壁畫墓”景點(半價門票16元/人)。整個景區只有我們兩個游客,景區管理人員為我們開了專場,參觀了展館,專車送到墓區,沿45度墓道進入了地下畫廊。這是一個三進室的墓穴,墓穴的四壁都是用磚砌筑,磚上采用礦物顏料畫的人物、馬匹、飛鳥、花卉等,這些磚上壁畫風格獨特,畫技巧妙,栩栩如生,讓人嘆為觀止;后二間內停放的棺塚內壁六面也都有繪畫,色彩斑斕,內容取材于當時的生活;在這地下,我們見到這保存了近1500年,仍舊色彩鮮艷的壁畫,讓人嘆服。據管理人員講述,在這里分布著1400多座魏晉時期的墓群,目前,才開挖了18座墓穴,開放的只有6號墓。若全部開挖,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畫廊。 參觀期間,景區管理人員全程陪同,墓穴內不允許攝像、拍照。參觀完“魏晉壁畫墓”返回市區還不到18時,在市區轉了轉,吃過了晚飯,就結束了在嘉峪關的第一天旅游。 第六天,2月9日,初十。今天是在嘉峪關游覽的第二天,今天也將乘晚上20.58分的火車離開嘉峪關前往蘭州。我們今天安排的的計劃是游覽嘉峪關城墻景區、懸臂長城和長城第一墩三個景點,這都是在嘉峪關旅游時必看的景點。<div> 早9時,退了住房,將行李暫存前臺,乘4路公交車到“嘉峪關城墻文物景區”下車。很幸運,我們計劃參觀的三個景點在春節期間實行通票,每人21元(旅游旺季126元/人),我們先包車(往返100元)去了“懸臂長城”和“長城第一墩”,中午12.30分左右返回城墻景區。因景區農家樂春節期間都不營業,不得已,又乘4路公交返回市區吃了午飯。于下午兩點才進入長城文物景區參觀。</div> <div> 懸臂長城距離嘉峪關市區約11公里,距離嘉峪關關城約7公里,因城墻都筑于很陡的山脊上,在山下仰視長城形似凌空倒掛,因而取名為“懸臂長城”。懸壁長城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1987年又進行了修繕,現由漫道、垛墻、墩臺組成。</div> “懸臂長城”景區的長城有兩段,一段就在景區入口的左側,進入景區就可攀登,也是資料主要介紹的懸掛于懸崖絕壁之上的,古代城墻和烽火城樓都有的懸壁長城。它建在大于45度的山脊上,長城逶迤延綿,很有氣勢,望而生畏。我們還真行,首先一口氣爬上了這段長城最高的烽火臺,先有了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自豪。 另一段就是反映絲綢之路文化和長城文化的石關峽懸壁長城,又稱斷臂長城。這段長城更陡,需要攀爬一段羊腸小路才能到長城的斷臂處。 還是有一種征服的快感 ,不是嗎? 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軍事防御體系的延伸。在景區入口處還有水門、古代兵器展覽、服務中心、廣場、停車場等。<div> 我們到時沒有游客,上幾張照片就可以看到長城都是黃土夯城,滿目土黃色,長城的最高烽火臺,幾乎看不見綠色的植被,給人一種骨感蒼涼的感覺。景區入口處就是當年的軍事設施水門,進入景區極目遠觀,正前方是一處院落,有塔,有房舍,似一個寺廟;遠觀右手側就是石門峽懸壁長城,山下有群雕;</div><div> 這些照片就是我們在攀爬懸壁長城時拍的。當時風很大,也很冷,我們上下用了一個多小時,有點累。登上最高處的烽火臺后四周看,這段長城將連綿逶迤的群山和一望無際的戈壁分開,似乎再告訴我們“什么都不要怕,有我在,誰敢欺負你”,確實是一道很有母愛的霸氣風景!</div> 石關峽又名水關峽,它的南面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面是高聳入云的黑山。斷壁長城和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絲綢古道”雕塑群就在這長城腳下。下照片就是斷臂長城。從圖片中可看到若想到達這段長城烽火臺,就需要從山腳下沿小路到長城最近斷臂處才可以。景區沒有游客,我們有點膽怯,望而生畏,只有舍棄了。 斷臂長城山腳下的雕刻群主要展示的是在嘉峪關地區有過歷史記載的張騫、霍去病、班超、玄奘、馬可波羅、林則徐、左宗棠七位主要歷史人物的雕塑及五名隨從、二匹馬、二峰駱駝和一架馬車組成的塑像群,借以展示石關峽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人文內涵。<div> 下面三張照片分別是:策馬楊威的霍去病英姿,張騫出使西域和反映當時絲綢之路的駝隊雕塑。</div> 懸臂長城水門實際是一個提升溪水的水利設施-水閘。由于軍事防御的需要,在此水閘上增添了炮臺,成了一個綜合利用的特例而被記入游覽景點目錄。也是懸壁長城景區中的古代兵器展出的一部分。 <div> 長城第一墩,又稱討賴河墩墩,是嘉峪關長城最南端的一座墩臺,距嘉峪關關城7.5公里,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div> “長城第一墩”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為它位于中國萬里長城最西端。如果說山海關老龍頭是長城巨龍的頭,嘉峪關的長城第一墩就是這條巨龍的尾。墩臺遺跡建在討賴河大峽谷的北岸上,它的西面是浩瀚的戈壁,北面與雄偉的嘉峪雄關相連,南面為逶迤起伏的祁連雪山被討賴河阻斷。 <div> 這是進入長城第一墩景區的入口。</div> 如果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豐碑,那么長城第一墩就是這座豐碑崛起的地方。這座殘墩臺高約10米,其底部呈不規則正方形,底寬14米,內部仍呈正方形,長寬均為6米。用黃土夯筑而成,夯土層厚10~20厘米。“長城第一墩”碑文由已故的西路軍將領魏傳統題寫,字跡飄逸灑脫,清秀雋永。<div> 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致壯觀,東臨酒泉,西連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連,討賴河水滔滔東去。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著藍色天空,更覺清新如畫。正所謂“余收遠岫和云濕,風度疏林帶舞飄”。景區面積約3.22平方公里。景區包括長城第一墩、綜合服務區、討賴河滑索、討賴客棧、天險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群、“中華龍林”等內容。</div> 現在討賴河峽谷谷底建成了一個影視基地,有兵營、驛站、柵欄、箭靶……等。河的南岸建的是一處驛站,也叫討來客棧。是冷兵器時代傳遞消息、過往官員休息,住宿及糧草儲備的地方。這里有古驛站所需的設施,只不過都比較簡陋。影視基地與驛站之間的交通是由一條吊橋溝通。當你跨上這吊橋,從很寬的、已結冰的討賴河上通過時可以想象的到,在其他季節,在這么高的吊橋上晃晃悠悠的行走,看橋下奔騰的、湍急的、清澈的討賴河時一定會眼暈,能否到達彼岸都是問題。 嘉峪關城墻景區就在市區內。應該是整個嘉峪關長城的核心部分,也是最為引人入勝的一部分。他東連酒泉、西接玉門、北靠黑山、南臨祁連山的咽喉要地,非常宏偉。景區的城墻上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筑布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之遙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嘉峪關關城城墻建于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關城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是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為第一墩所在地,嘉峪關以地勢險要,巍峨壯觀著稱于世。<div> 雄關萬丈,烽火狼煙,沿著絲綢古道往西,祁連山腳下,一座雄關凸顯在茫茫戈壁中,它彰顯的是大漢民族屹立在西域的雄姿。站在這壯麗的城樓上,夕陽西下,我們仿佛已融入到那個年代,眼前浮現出的是將士戍邊的情形,耳邊也響起悠揚的駝鈴聲, 我們在書本和電視劇中對嘉峪關的印象得到了證實。 </div> 我們在城墻景區拍了照,攝了像,參觀了長城博物館,于17.30分左右才依依不舍的離開景區。回到了賓館,取了寄存的行李,在去火車站的路上,吃了晚餐(白皮面、青椒肉絲、木耳回鍋肉,共42元),乘坐當晚20.58分的K9662次列車離開了嘉峪關。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長城博物館大廳</h3> 第七天,2月10日,初十一。我們到了旅游的最后一站-蘭州。 按計劃,我們要在蘭州滯留15個小時。<div> 昨天,K9662次列車在嘉峪關站早到了35分鐘,甚是罕見。蘭州這個城市,地處黃河上游,南北群山環抱,黃河為東西向,穿城而過,依山傍水,山靜水動,形成了獨特而美麗的城市景觀。早8時左右,我們在車站附近找了一個臨時休息處,精簡了行李,吃了每份10元的“臺灣永和油條豆漿”,乘公交開始了在蘭州游覽。在蘭州,我們觀賞了白塔山、五泉山景色,瞻仰了有名的黃河第一橋和黃河母親雕塑。午餐,按當地人的指點,品嘗了蘭州正宗的牛肉拉面,感覺確實不錯,味美面香,名不虛傳。</div> 中山橋,即黃河第一橋。是白塔山下一座跨黃河公路鐵橋,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隨著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在黃河上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稱之為黃河第一橋的鐵橋已不再是溝通蘭州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這是因為它不僅有100多年的功績,更因為它展示的是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 白塔山公園位于蘭州市北,黃河第一橋的北端,因山頭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整個公園雕梁畫柱、飛檐走廊、亭臺樓閣、色彩絢麗。我們拾階而上,登上了白塔寺所在得山巔。登白塔山頂,可俯視蘭州市容和黃河,白塔山與黃河上的中山鐵橋構成雄渾壯麗的畫面。奔騰的黃河從山腳下穿越城而過,使蘭州市充滿了活力;當然,這又象征著蘭州人民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奮斗精神。需要說的是在蘭州我們所見的黃河水面寬闊,河水清澈,而與壺口、潼關的似黃泥的黃河水相比真是天壤之別。 黃河母親石質雕塑,位于蘭州市黃河南岸的濱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園北側。她長6米,寬2.2米,高2.6米,總重40余噸,雕塑由"母親"和"男嬰"組成,分別象征了黃河母親和華夏子孫。具有很高的藝術品味,在全國首屆城市雕塑方案評比中曾獲優秀獎。 五泉公園位于蘭州市區南側的皋蘭山北麓,因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清澈甘美的泉水而得名。相傳是霍去病征西,曾駐兵于此,士卒疲渴,霍去病手著馬鞭,連擊五下,鞭響泉涌,遂成五泉。這雖屬神話,但五泉山的“五泉”卻實實在在存在。我們到時,公園內還留有大雪的痕跡,我們只找到了甘露、掬月兩泉,因路很滑,也很累,沒有登頂,就匆匆下了山了。<br> 在蘭州一日游的景點都沒有門票。于18時左右返回賓館,吃了晚餐,稍作休息,于20.40進入車站軟臥候車室。將乘坐當日21.40分的從蘭州始發的K120次列車返回西安。 第八天,初十二,即2月11日。早7時列車正點到達西安車站,結束了我們的這次旅行。這次旅行總的感覺是:玩的愉快,吃的可口,行的順利,計劃圓滿完成。<br><div> 通過這次旅游,使我們對絲綢之路中的河西走廊有了感性的認識。途中,看到了廣闊無垠的戈壁灘,冬季枯萎的駱駝草在寒風中抖動,似乎就代表著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他們在歷史的長河中曾抗拒酷暑和嚴寒的艱辛;看到了在陽光的照射下,鳴沙山上的黃沙被風攪起,晶瑩閃亮,五彩繽紛,在空中飛舞;感受到了溫差很大的塞外氣候和零下十幾度的嚴寒;見證了西北地區地廣人稀的蒼涼,完成了目睹國家寶窟藝術珍品的愿望;體驗了在戈壁、沙漠中的艱辛跋涉,也體會到了西域沉重的文化滄桑和在哪個年代所建的嘉峪關、陽關、玉門關、長城的不易;更主要的是拉近了對當年的絲綢之路和邊塞烽火的感情距離,達到了旅行目的。</div><div> 旅游中,了解到西方列強對中華文明的掠奪,為捍衛民族尊嚴,邊塞各民族所做的努力;在面對1900多年前的歷史遺跡時,我們更清楚的意識到中華民族的復興是用我們的先輩們的血汗筑起的。我們贊美中國文化底蘊的渾厚,也理解了古詩詞中對西部要塞、烽火、鐵騎的描寫;為抵御外辱和維護和平的那些民族英雄們的可歌可泣事跡,人民是不會忘記的。對他們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中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肅然起敬,就想借此美篇發揚光大,為子孫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文县|
兴业县|
沧州市|
天水市|
绥棱县|
昂仁县|
寿宁县|
左贡县|
保山市|
藁城市|
和平区|
游戏|
教育|
巫溪县|
曲靖市|
东山县|
同仁县|
溧阳市|
漳州市|
永寿县|
柘城县|
延川县|
柳河县|
延庆县|
嘉兴市|
长武县|
中宁县|
静海县|
宁津县|
荥阳市|
凯里市|
和静县|
南安市|
田东县|
加查县|
华池县|
翁牛特旗|
新丰县|
岐山县|
永年县|
锡林郭勒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