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國&海外畫刊 CHAINA OVERSEA PICTORIAL《攝影師講故事》典藏品讀</h3> <h3>【 自攝自話 】<br> 2020年是上海浦東新區開發開放30周年。30年間,浦東的變化可謂是天翻地覆,滄海桑田,原先的農村成為了標桿性的國際都市,百姓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當然,浦東并不是所有的地塊或道路都成了陸家嘴、世紀大道,但變化和進步是明顯的,尤其是人的觀念和思想,已遠遠不是30年前村鎮居民同日而語的了。 浦東的外來人口數量甚至超過了浦西上海各區相加的總量。地攤,是一種來自中低端的各地民眾、和浦東本地百姓在30年間相互交融接軌的象征與符號之一,但這種狀況的保持已不會長久了。浦東新區的發展和城市管理,原先的城鄉結合部獨有的風情將揮之不再,而更趨于符合大都市的整體風貌與節奏。 2020年 1月 18日,上海市浦東新區滬東街道綜治辦出了一個通告:取消萊陽路小百貨臨時管控點。取消的日期為 2月 16日。也就是說,這一天為最后一個地攤市場的活動日。 萊陽路市場位于越過東波路往北300米范圍內。 這一段的萊陽路平時很安靜,盡頭是一條河,兩邊可免費停車。每個周末和節假日,允許擺地攤交易。擺地攤的人多是來自五湖四海,賣的東西五花八門什么都有。如此有多年了,與周邊也相安無事,并且挺受附近本地百姓的歡迎。 這是浦東新區最后的地攤貿易市場了,我整理了自2018年 12月31日至2020年 2月 16日的部分照片,試圖還原一個浦東最后地攤王國的最后的春夏秋冬。</h3> <h3> 2018.12.31,賣花姐姐鼓勵靦腆的小伙子:別怕,好運一定跟著你!</h3> <h3> 老錢賣掛歷。上圖是2019年的元旦,下圖為2020年元旦。攤后還是停著紅色轎車,感覺老錢的自信心強了很多。</h3> <h3> 賣牛仔褲的攤主和客人說笑著,一副很舒心的樣子。</h3> <h3> 趕季節也趕一把時髦,春天賣夏帽一一剛好!</h3> <h3> 時鮮貨,草莓來啦!</h3> <h3> 姚姐是地攤大姐大,經營的是統統兩塊錢的小五金,還要管一些別人擺不平的閑事。</h3> <h3> 賣茶葉的貴州小姐姐今年比去年胖了。</h3> <h3> 一伙女人圍著小老鄉擦鞋,光試效果不買洗鞋膏。</h3> <h3> 別搞錯了,俺是賣襪不賣腿哦!</h3> <h3> 文化也不值錢,十塊錢一本。</h3> <h3> 山羊胡有點小錢,就找別的攤主去賭。</h3> <h3> 補牙的帶賣哈蜜瓜。</h3> <h3> 午覺就在車上睡。</h3> <h3> 好像是很懂西瓜的樣子。</h3> <h3> 大漢平時人見人怕,今天去搞雙鞋穿穿。</h3> <h3> 夏日的一場暴雨,把雅號“小鋼炮”的瓷器澆得七零八落。</h3> <h3> 老田從南方拉來的名貴花卉,一盆盆罩上了玻璃紙。</h3> <h3> 狗狗那么兇,還做生意不?</h3> <h3> 也辛苦的,中秋月夜守瓜攤。</h3> <h3> 秋陽高照,推出大數據無人售貨地攤。</h3> <h3> 一位姑娘趴在地攤上,邊爬邊專注地找心儀的物件。</h3> <h3> 冷暖色調渲染下,服裝也好賣了。</h3> <h3> 夜深人靜,才是環衛工人清掃路面的時候。</h3> <h3> 2020年1月18日通告出來了,管控方如臨大敵。擔心擺地攤的鬧事,加強了力量。</h3> <h3> 1 月 19日是可以設攤經營的節假日。攤主們抓緊年前這一波。連大學生也從老家搬貨來賣了。</h3> <h3> 去年賣假古董、梳著秦俑發式的“蒙天放”,今年廉價賣完蘋果回老家去了。</h3> <h3> 總有人會不高興的,最好別去惹他們。</h3> <h3> 管理員小心翼翼的,讓人也讓車。</h3> <h3> 元月24日是除夕日,生意已顯冷清,并有跡象顯現。</h3> <h3> 風云突變,春節已了無歡樂。大年初一的萊陽路上,冷雨霏霏,行人已習慣戴上了口罩。</h3> <h3> 浦東地攤王國最后一天來臨了:2020年 2月 16日,見到的唯一的、也是最后一個攤主吧,在為停了很久的小車充電。今天他沒興趣擺地攤賣貨了,疫情嚴峻,現在也不會有人來買東西了。</h3> <h3> 環衛工人裝垃圾的小車里空空如也,已無垃圾可掃。兵不血刃。領導真的是高人,取締最后一個地攤的時機選得如同神機妙算,恰到好處。</h3> <h3><br> 我的面前是摯友許基山的一組地攤風情紀實攝影作品。它們無論是人物還是場景,都顯得內容豐富、色彩紛呈,尤其是具有濃郁獨特的平民生活氣象。 在眾多的攝影愛好者心目中,攝影創作對象大多是名山大川、勝地美景、名人故居、奇花異木等等。而許基山卻以似乎十分平常的地攤人文作為自己紀實攝影創作的對象,有些令人感到意外。但作為許基山多年的好友,仔細想來,卻又覺得頗在情理之中。和其他攝影人不同的是,許基山原本就是一位作家。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的小說就以關注民俗民生、描寫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而見長,也曾有作品獲得上海市級大獎。很可能因為如此,他的攝影創作思路揉合了文學的理念——同樣在關注底層人物的命運和他們的喜怒哀樂及生存狀態。 浦東新區萊陽路近東波路口的這一帶地攤,成形已有多年。在作家兼攝影家許基山看來,地攤作為當代民生民俗的一個側影,也不失為一道別具一格的風景線。他這樣思考也這樣實踐了,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你看他拍得的這一幅幅照片,幾乎張張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 在靦腆的小伙子面前,賣花姑娘淡定而親切,就像大姐在囑咐自己的親弟弟一般;地攤大姐大戴金鑲玉,尤其是她那種眼神,呈現出一種不屑與人對話的霸氣;這邊一位推銷員,面對著多人免費試用擦鞋劑、但又不買他的產品,微笑中流露出來的尷尬與無奈;而這位女士無所顧忌地在地攤上爬來爬去,是什么好東西如此吸引著她……許基山以嫻熟、老道的抓拍功夫,一一攝入鏡內。 組照中有幾幅同樣的人物在不同時期的對比照更值得關注:一年前與一年后也是賣掛歷的同一個商販,他的身后都是一輛紅色轎車。車又是誰的?沒有說,讓你去猜測。另有賣茶葉的貴州姑娘,和賣假古董、梳著秦俑發型的“蒙天放”,照片上的主人公一年后都明顯胖了,可見生活得確實不錯。 筆者在前面即說過,許基山是位作家,他創作的小說特點是:紀實性強,所刻畫的人物形象細膩生動且注重細節,讀來令人印象深刻。聯想于此,我們再看許基山的攝影作品,每幅圖片中見描寫,人物神情中嵌有故事,顯然與他的寫作風格一脈相承。這也可能就是他所說,“用寫作的思維來攝影”的實戰指導意義下所出的成果吧。 讀這組最后的地攤風情攝影,腦子里時而會盤桓著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作家與攝影家,其藝術作品同樣源自于生活。許基山的這一組民俗風情攝影作品,取材于身邊人身邊事,拍攝上予以長期關注的紀實手法,再加上圖片文學化的意境,無疑是應該引起我們重視的。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市容環境的整治,目前浦東新區的最后一道地攤風景線也謝幕了。許基山在這方面的創作或多或少受到了影響。 筆者并不反對市容環境的整治。但是如果有關方面在整治中能夠更為人性化、規范化地扶持一下地攤文化呢?傳承的老浦東民風民俗和外來人口的百姓百態,也許更能拓展出和諧的畫面,這也就可能為浦東的開發建設增添新的光彩。 國際上的著名大都市都有地攤文化,它們既是城市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滿足市民生活的需求,更是一種歷史情懷的追求和文化沉淀與厚度的體現。在一味地盲目拆除與取消民間風情和文化積淀之后,政府如能重新規劃打造出一個新時代的地攤文化商圈,倒也能顯示出高超過人之舉了。老百姓肯定歡迎,文化人更一定會額手稱慶的。</h3> <h3>【攝影師講故事】征稿啟事<br>征稿要求: 談自己的一件與攝影有關的、有趣或難忘的事,故事要生動;是你難以忘卻,并且能給人啟發和引以為戒的事。字數在1500字以內。 配發自己拍攝、與所述故事有關的照片8~10張,單片像素文件在1~2M之間。 以上圖文必須為作者原創,如有投訴立即刪除。 隨稿件同時發送作者近期形象照及個人簡介200字內(含攝影經歷、資歷榮銜、聯系方式等)。 稿件發送郵箱: a13501663223@163.com 本征稿啟事長期有效。<br> 《攝影師講故事》編輯部</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洮县|
即墨市|
沾益县|
扶风县|
城步|
大丰市|
宝山区|
涿州市|
沅陵县|
陇西县|
沙雅县|
响水县|
荔波县|
连山|
彭州市|
泰和县|
高平市|
荥阳市|
永胜县|
常德市|
宁夏|
闽侯县|
望都县|
高阳县|
镇江市|
洱源县|
井冈山市|
阳泉市|
淮北市|
钟祥市|
陆良县|
毕节市|
镇沅|
神池县|
永顺县|
乐昌市|
修武县|
洱源县|
保靖县|
武义县|
温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