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春風十里自清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文/路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幾天,上下班途中,不時會看到有人用小型車輛運送松柏的小樹,蒼蒼翠翠的,在“吹面不寒楊柳風”中,格外打眼。查查日歷,不禁感嘆,真是時光匆匆啊,春節(jié)過后,好像還沒干點啥活兒,轉眼間清明節(jié)又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明節(jié)是一個特殊的節(jié)日,一年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清明和冬至是兩個節(jié)氣和節(jié)日重疊融合的日子,“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jié)氣是上古時期的先民依據(jù)生產需要總結的氣候規(guī)律,客觀上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日照、降雨等方面的規(guī)律,指導先民,適時安排農桑,狩獵捕魚,開展一系列生產活動。一般來說,在我國傳統(tǒng)歷法中,每15天為一“氣”,每5天一“候”,氣和候都是歷法時間的計量單位,氣候合在一起又不單指時間單位,而是廣義上的天氣情況變化的概括。就清明節(jié)氣而言,此時,大地回暖、雨水充沛、春色宜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就節(jié)日而言,清明節(jié)又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并衍生出一系列風俗習慣和紀念活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明節(jié)日的習俗因地域不同而有著些許的差異,但比較統(tǒng)一的說法就是祭祀和踏青。時令到清明節(jié)氣時,氣候變暖,萬物復蘇,大地回春,陰陽轉化,正是春耕生產的大好時機。農耕時代古人利用這個時間禮敬先祖、慎終追遠,祈求先祖保佑陰陽調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是為“春祭”。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宋.高翥《清明日對酒》),這應該是清明節(jié)氣時祭祖習俗的最原始的淵源,世代沿襲下來,索性便成了“節(jié)”,節(jié)氣也變成了一個春祭的節(jié)日。有關這個習俗,中原一帶還有個說法,是和秋天時另一個也被稱作“鬼節(jié)”即農歷的十月一日、即俗稱“十來一”相聯(lián)系的,“一”要念兒化音才行。說的是清明時節(jié)陰氣退卻、陽氣上升,要把先祖的魂靈從陰間放出來,直到“十來一”這天是要把先祖的魂靈再收回去的。為了保證先祖魂靈能在塵世間逗留的時間長一點兒,能夠有時間充分指導生產、護佑后輩、感受真情,清明節(jié)時就需要早點兒祭祀,有的可以提前一兩天,而到了農歷十月一日這天,又需要晚點兒祭奠,也可以推遲一兩天。因此,我們這里有句俗語叫“早清明、晚十來一”,一前一后、一早一晚的祭奠活動,是為了開關出入陰陽兩界的大門的。這種說法,無法考證始于何時,雖有民間穿鑿的成分,但這種祈禱向善的愿望是美好的。祭祖祭奠儀式的主要內容:陵墓祭掃、焚燒紙錢、酒食供饗等,也會因地域和時代的要求而不斷變化。以往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會有單位、部門或協(xié)會團體等組織人員,到烈士陵園進行集中祭拜、掃墓,開展愛國主義等主題教育等活動,把傳統(tǒng)的習俗和現(xiàn)實的思想教育結合起來。疫情之中和之后的清明節(jié),政府提倡推行網(wǎng)上祭奠,文明祭掃活動,給這種古老的習俗,增添了新的活動內涵和活動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明節(jié)的另一個習俗就是踏青。“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唐.韋莊《長安清明》),正是勝春時節(jié),春暖花開、陽氣日盛、勤燕鳴翠、柳絲蕩漾,宅在家里“貓”了一個漫長的冬天,人們急需要出來透透氣,吐故納新。“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唐.孟浩然《清明即事》),相約三五成群,呼朋引伴,走出宅院,信步郊外曠野,逐蜂引蝶、插柳嬉戲,秋千搖蕩、放飛紙鳶,撩水洗濯,把酒臨風,溪水潺潺、煦風習習。“清明踏青放紙鳶,插柳戲水沐潺潺”,好一派春意盎然!臨水沐浴、蕩秋千、放風箏等也是清明習俗,也有把這幾項單列的,但我以為,這應該的踏青的一部分,是踏青習俗衍生的系列活動的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時,與清明節(jié)相伴的還有一個節(jié)日,叫“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早清明節(jié)1-2天。有研究者認為,清明節(jié)的習俗的淵源的一個出處就來自寒食節(jié)。春秋時晉國公子重耳避禍流亡19年,介子推始終追隨、"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終成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辭不出、被火焚而死。這倆人都犟種和驢脾氣,都把任性發(fā)揮到極致,生生把一個君臣和睦、上下同心、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演繹成一出血色的、別扭的、凄厲的人間悲劇!晉文公將介子推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其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由來。但這只是民間的傳說和記載,近年來,有研究者認為寒食節(jié)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即《周禮》所謂“仲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仲春季節(jié),氣候干燥,火災隱患大。古人便開展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唐.韓翃《寒食》)。漢代,改火的火種須在宮中傳出,依次傳遞到王公大臣、大小官吏及民間百姓家中。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古人愛追求一種儀式感,久而久之,也便成了節(jié),是為寒食節(jié)。據(jù)《后漢書》載,最初的寒食節(jié)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長期冷食,人們都受不了,于是到唐代,寒食節(jié)變成三天。而到了宋代,清明節(jié)干脆取代了寒食節(jié),祭掃、禁火、冷食、蹴鞠等習俗,也都被清明節(jié)一股腦兒照單全收了。寒食節(jié)的習俗是“寒食禁火,祭奠先人”,因此,說清明節(jié)的習俗來源于寒食節(jié)似乎也不為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寒食節(jié)早于清明節(jié)一兩天時間,習俗活動逐漸融合,而在寒食節(jié)相近的農歷三月三,則是古人的又一個節(jié)日——上巳節(jié)。上巳節(jié)的也可追溯到周代,《論語》中“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翻譯過來就是在沂水臨水沐浴、迎風跳舞祭祀、然后唱著歡樂的歌回家了。這就是上巳節(jié)的習俗。有人認為上巳節(jié)起源于古時的巫術活動。《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唐崔顥詩云“巳日帝城春,傾都祓禊晨”祓禊就是臨水沐浴,祛病消災。上巳節(jié)古時在農歷三月舉行,魏晉以后固定在農歷三月三,又稱重三。主要風俗是郊外游春、春浴、祓禊等,“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王羲之的“曲水流觴”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暮春之初”的三月三上巳節(jié)。因此,也有人認為清明節(jié)的習俗也來源于上巳節(jié)。宋代以后,上巳節(jié)突然消失了,估計又被清明節(jié)收編。現(xiàn)在的三月三,則只是民間的紀念軒轅黃帝生日的節(jié)日,“三月三,生軒轅”,又似乎和道教扯上什么關系了。題外之言,不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清明》)。如此看來,清明節(jié)是融合了自古以來的寒食節(jié)、上巳節(jié)和清明節(jié)氣以及清明節(jié)日自身的諸多風俗文化元素于一體的一個綜合性的節(jié)日,不單單是一個祭祀祭祖的節(jié)日,可以祭祀先祖、慎終追遠,可以郊游踏青、插柳秋千,可以臨水春浴、祛病消災,可以曲水流觴、杏花酒家。是一個祭奠先賢、寄托哀思的日子,也是一個春風十里、姹紫嫣紅的季節(jié)。清明節(jié)到了,建議我們不違典章,聽從號令,除了以各種文明方式祭奠先祖、緬懷恩親外,不妨兩三個人,到郊外的曠野去,吐故納新、臨水而沐、放飛紙鳶、放飛自我、吟詩作畫、飲酒作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作者簡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路喆,網(wǎng)名天天向上,河南省新野縣人,現(xiàn)在中原農險唐河縣支公司供職。愛詩文、勤耕耘、伴美酒、平常心,偶有詩詞文章散見于報刊雜志網(wǎng)絡平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都|
望奎县|
湟中县|
华阴市|
金川县|
古交市|
松滋市|
呼伦贝尔市|
都江堰市|
孟连|
三都|
霍城县|
介休市|
白城市|
应城市|
定陶县|
汤阴县|
上蔡县|
阳谷县|
阳江市|
璧山县|
临沧市|
久治县|
丰原市|
陆良县|
双流县|
来凤县|
孟州市|
溧水县|
平山县|
鄯善县|
南皮县|
海原县|
晋江市|
武乡县|
云龙县|
乐安县|
闻喜县|
巫溪县|
汽车|
芮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