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退休以后,也成了“候鳥”一族,每年秋末來海南過冬。三個冬季呆在瓊州島東岸的一個被稱作山根的小鎮上。這里遠離市區,全鎮約一萬人口,十幾個行政村,鎮上居民三千多人。在與當地人的日常接觸和交往中,感受到當地村鎮鄉野中一些頗有地域特色的習俗和民風。</p><p><br></p> <p> <b>嚼檳榔</b></p><p> </p><p> 第一年來海南,出了高鐵站,站前廣場地面上,不時看到一灘灘紅褐色的“血跡”,心里在想這是打架斗毆了嗎?這里的治安難道如此糟糕?上了車便問來接我們的朋友,他說那不是血,是當地人嚼檳榔吐出來的。噢,原來如此。</p><p> 時間長了,我發現當地的青壯男人,大多都喜歡嚼檳榔。給我裝修房子的老板,一個三十多歲的當地漢子,每次見到他,嘴里都嚼著檳榔,嚼的滿嘴赤紅,牙齒發黑,還在嚼個不停。我問他:嚼檳榔是什么感覺?他說嚼了人就精神呀,還能消除疲勞,和抽煙的作用差不多,不信你也嘗嘗。說著就拿出一塊往我嘴里塞,我連忙躲開說還是留著你自己嚼吧。</p><p><br></p> <p> 也有經不住誘惑的,我們一塊來的燕子,有一天心血來潮,說看他們嚼的挺美,也來一塊試試。誰知放在嘴里剛嚼了沒幾分鐘,便心跳加速,面色潮紅,額頭冒汗,喉嚨像是被人扼住了一樣,連呼吸都不暢了 。趕忙吐了出來,過了好一會才緩過勁來。一塊小小的檳榔竟如此利害?我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檳榔中含有生物堿、檳榔鞣質、特異性亞硝胺等,這種多酚物質能作用于中樞神經和自主神經,從而促使神經興奮,使人有一種神情愉悅,精力充沛,甚至般飄飄欲仙的感覺。長期咀嚼便會依賴成癮,我想這才是當地人嚼起檳榔來欲罷不能主要原因吧。</p><p> 好嚼檳榔的習俗自古就有。南唐君王李后主在他的《一斛珠》里,就描述了宮中嬪妃咀嚼檳榔的媚態: ……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詞里的“紅茸”,就是嚼了檳榔后的紅色渣液。當一個醉意朦朧的嬌俏美人“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時,風流才子的一代帝王也禁不住心蕩神搖、勾魂奪魄,只愿長醉于溫柔之鄉了。</p><p><br></p> <p> 海南嚼檳榔的人多,這里街頭上賣檳榔的攤點更是星羅棋布,村頭街邊、店鋪門口,一個玻璃框罩的手推車便是賣檳榔的攤點。只見攤主在一種叫荖花的綠葉上抹上貝粉,疊成三角狀,將檳榔一切四辦,便配制完成了。騎著摩托車來買檳榔的人,不用下車,不用言語,遞上幾塊錢,拿上攤主裝了檳榔的塑料袋買賣便完成了。</p><p> 在這里,嚼檳榔像煙酒文化一樣,成了一種社交禮儀,兩個朋友見面,他們會熱情地從兜里掏出兩塊檳榔,像煙民敬煙似的,一塊遞給對方,一塊自己塞進嘴里。兩人一邊聊天,一邊津津有味地大嚼特嚼,仿佛不嚼得滿嘴猩紅,牙齒焦黑就不像海南漢子似的。正是這種心理上的依賴和成癮,使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一些女生也加入到了咀嚼檳榔的隊伍中來。盡管有專家說,長期嚼檳榔對口腔和牙齒有害,甚至會導致口腔癌,但嗜好者似乎根本不理會這一套,檳榔照嚼不務,街頭地面一灘灘“紅茸”屢見不鮮。</p><p><br></p> <p> <b>打赤腳</b></p><p> </p><p> 這里的原著民無論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打赤腳,一雙拖鞋任我行,是當地人足下的真實寫照。</p><p> 這一方面是海南屬熱帶亞熱帶氣候,氣溫高濕度大,穿拖鞋透氣舒適;另一方面是這里的生產方式決定的,無論是下海捕魚還是下田插秧,穿拖鞋都方便省事,易于沖洗;還有就是這里有穿拖鞋的傳統和從小養成的習慣。傳說海南島自古就是朝廷的流放之地,為防止流放到此的犯人逃跑,只允他們許穿草鞋,久而久之,這里人們便習慣于赤腳或穿拖鞋了。當地的孩子從蹣跚學步開始,就在家里的水泥或瓷磚地面上赤足而行了,家長根本不會像內地父母那樣擔心孩子腳底受涼,認為赤腳是天經地義的,就像國外的孩子一生下來就喝涼奶是一樣的。</p><p> 在鎮子里,判斷一戶人家人丁是否興旺,不用看別的,只看看屋子門口的拖鞋有多少就知道了。當地人的住宅,不管是老屋還是新樓,不論是簡陋還是氣派,房門口無一例外的都是一堆拖鞋,男式的女式的,人字的一字的,花花綠綠五顏六色。如果哪一戶門外沒有或很少有拖鞋,這一戶要么房子閑置或外出打工了,要么是只有留守的孤寡老人。</p><p><br></p><p><br></p> <p> 當地人無論做工務農、經商上學,甚至開摩托駕車一律赤腳拖鞋。到家脫鞋,赤腳進屋已經是當地人生活里俗成的習慣。就連來家里安裝網絡、電器、家具的工作人員和打工仔,到了家門口便把鞋脫在門外,赤腳進屋干活,遞給他們拖鞋都不穿,他們說習慣光腳干活了。孩子們到學校上學,身上穿著統一的校服,腳下卻五顏六色,赤腳拖鞋,給整齊的校服減分不少。到了冬季,氣溫最低的時候大概十一二度,對北方人來說,這根本算不得什么,但對不耐冷的海南人來說已經是嚴寒了,他們把棉衣或羽絨服都裹在身上,還不停說太冷了,但足下卻依然是赤腳拖鞋,好像腳不是他們自己的。</p><p> 赤腳不僅僅是當地人的生活習慣,巳成為原著民文化的一種標志和特殊的“符號”。</p><p><br></p> <p> <b>放鞭炮</b></p><p> </p><p> 愛放鞭炮是當地人又一習俗。第一年來海南過冬,就領教了春節期間那此起彼伏、晝夜不息的鞭炮聲,常常在睡夢中被驟然響起的鞭炮聲震醒。既便在平時,也會莫名奇妙地響起鞭炮聲。</p><p> 我詢問過當地的老鄉,為什么經常放炮?他告訴我:放鞭炮是一種祈求幸福、護佑平安、鎮災避邪的形式。當地人結婚生子、紅白喜事、掃墓祭祖、宅基開工、蓋房封頂、新宅竣工、孩子滿月、老人過壽、學子升學、喬遷新居都要放炮。春節更是放炮的高潮,從小年開始,祭灶、除夕、初一、破五、公期、十五家家戶戶都要放炮。誰家的炮動靜越大、響的時間越長,誰家的人氣就越旺、新年就越順。</p><p> 于是市場上賣的鞭炮的頭數和盤子越做越大,888、6666都是小兒科,動輒就是萬66、萬88,許多是爆竹廠專供海南市場的,在內地很少見到。春節前的鞭炮攤點真是人頭攢動,買賣紅火,有的人家買的鞭炮竟裝滿了整個皮卡車箱。過年走親訪友,除常規禮物外,一盤萬響的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那些日子,鄉間的阡陌上,來來往往的小車里、摩托的后座上,一盤盤紅色喜慶的鞭炮成了新春里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到了親戚家沒進門前,先點燃爆竹,為親朋好友送上祝福,送上吉祥。</p><p><br></p> <p> “公期”是海南特有的民俗活動,主要是整個村子在這一天拜宗祠、祭主公和冼夫人,接待來訪的親戚朋友。我就體驗過附近一個村子的“公期”。在祠堂里拜過祖宗后,一個頭系紅繩的漢子在急促的鑼鼓聲中,突然神魔附體,成了主公的化身。然后站在高高的彩車上,用一支指頭粗的銀仗穿臉頰而過,在鑼鼓隊和舞獅者的前呼后擁中,開始在村里的街巷中巡游,意在降妖驅魔,把吉祥和好運送到每家每戶。村子里家家戶戶門前都燃蠟焚香,擺著供品,懸掛著一串串長長的鞭炮,待巡游隊伍一到便點燃鞭炮,頃刻間鞭炮聲震耳欲聾,硝煙四起,空氣中彌漫著嗆人的濃煙,似乎空氣都稀薄了,讓人流淚不止,難以呼吸。</p><p> 我想這幸虧是在海南,如果放在內地,PM2.5一定是爆表了。即便是在海南,這種肆意的放炮方式是不是應該改一改了,否則就是對生態和環境極大的損害。如果老百姓還意識不到這一點,那么海南的各級政府和決策者們應該認識到,無節制的燃放鞭炮會對海南引以為傲的環境和空氣造成破壞,勢必影響海南的吸引力和生態旅游島建設。可喜的是,今年春節前,鎮政府已打出標語,禁止在社區里燃放爆竹。盡管還不時能聽到鞭炮聲,但政府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就是一個好的開端。</p><p><br></p> <p> <b>吃“老爸茶”的男人</b></p><p> </p><p> 吃老爸茶是當地男人休閑度日的一部分,有點像廣東的早茶,也是這里慢節奏生活的縮影。據說這種習俗是早年闖南洋的海南人帶回來的,與國外的街邊咖啡茶座類似。鎮上大約有七八家吃茶的店鋪,門臉都不太大,裝修也很簡單,擺幾張桌子,圍一圈粉紅色的塑料圈椅就可以開張了。</p><p> 每天早上七八點那些老主雇、老茶客們便紛至沓來。每家店都有相對固定的茶客,他們大都是附近村里和鎮上有閑的中老年男人,彼此熟絡,話語相投。在茶店里,除了女服務員外,幾乎看不到來吃茶的女人。海南民間把上了年紀的男人稱作“老爸”,故這種早茶也被稱作老爸茶。之所以叫吃老爸茶,主要是吃早點,配角才是喝茶。每家店鋪的玻璃廚柜里,都擺著各種特色的包點:牛角包、菠蘿糕、椰蓉包、椰卷、粽子、油條、饅頭等各種包點。花上十塊八塊,點上一份包點,一杯加了糖的茶或咖啡,就是早點了。茶客們一邊呷著茶吃著包點,一邊侃大山諞閑傳,談天說地。這里的大部分茶客是沒有“時間”概念的,一杯茶就可以坐上好幾個小時,看重的就是享受這種情調,感受這種氛圍。到了節假日和過年期間,店鋪里更是茶客滿堂,煙氣繚繞,人聲嘈嚷。服務員來回穿堂,添茶加水,遞送吃食,熱情服務。你即便是要一杯茶從早坐到晚,老板也不會下逐客令的。</p><p><br></p> <p> 可以說早茶店是當地人際交往、信息交流的主要場所。大到國防外交、中美關系、中東打仗、世道變化、國家政策、社會新聞,小至民風民情、生財之道、眾生百態、鄉間趣事、媳婦女人、家長里短都是茶客們談論的話題。這里傳遞著人們生活的情趣,呈現著千姿百態的人生況味。苦痛、煩惱、孤寂、困惑可以在聊天中消解,歡樂、得意、榮耀可以在神侃中分享。</p><p><br></p> <p> 吃老爸茶的盛行,從另一個側面也體現了當地男人那種閑適、隨意、松散的生活狀態。吃茶者打著赤腳,四仰八叉的盤在塑料椅子里,臉上浸著油汗,嘴里噙著牙簽,不時剔一下,吐出牙惠來。一只手摳著腳丫子,另一只手夾著煙卷,縷縷青煙從手指間裊裊扶搖……時間便在這種消磨中悄然流逝。長期浸泡在這種散慢的氛圍當中,就會滋生惰性,男人們曾經的夢想與激情便被悄悄消磨殆盡。我想這可能就是當地人做事節奏慢、效率低的一種折射吧。</p><p><br></p> <p><b> 勤勞的女人</b></p><p> </p><p> 與男人的懶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里的女人非常勤勞。剛來鎮上我就發現,街道上的環衛工、小區里的保潔員,市場里賣菜的幾乎全都是女性。就連農田里插秧、收稻谷,收芒果、收菠蘿、收胡椒這樣又苦又累的農活,也大部由婦女來承擔。我在漁港碼頭上就看到,女人除了織補漁網、綁鉤掛餌外,從漁船上卸魚、分撿、裝箱、打包、裝車這些體力活也大都是女人來干。村里誰家蓋房,男人是大工,女人是小工,拉砂、和灰、運磚大都由她們完成。</p><p><br></p> <p> 海南女人大多身材瘦小,身體單薄,皮膚黝黑。除了這里的熱帶氣候和紫外線強以外,與她們長期的戶外勞作有很大關系。盡管長年戴著那種典型的竹編海南帽,仍然擋不住風吹日曬對她們皮膚的侵害。我們小區門口就有一個賣菜的當地女子,皮膚很黑,每天一大早就挑著擔子擺攤賣菜,餓了吃一口干糧,渴了喝一口大瓶子里自帶的水,累了就坐在地上歇一會,冒著酷暑,一擺就是一天。每次碰到我都買一些她的菜,希望她能早點回家。 </p> <p> 當地女人不僅吃苦耐勞,而且不講穿戴、嫻慧善良、隱忍寡言。她們這種性格的形成,大概與這里悠久的海洋文化有關。自古以來,海南的男人為了生計,下海捕魚、遠渡南洋,把家里耕田種地、持老扶幼的重擔全部撂給了女人。加之過去出海捕魚是很危險的行當,若遇到臺風暴雨,更是生死難卜。自己的男人只要能平安歸來,女人就欣喜不已,怎能不把男人視若珍寶給供起來。再就是男尊女卑的思想在這里根深蒂固,過去鄉村的女孩子接受教育少,早早就輟學回家幫母親干活。甚至連母親也認女孩子干家務天經地義。在這種觀念的熏陶下,很多女孩子早早的就挑起了操持家務、下地干活的重擔。</p><p><br></p> <p> 如今這種狀況已經有所改變,女孩子讀書上學已經很普遍,有的還考上了大學,跳出了農門。即就是沒有上大學的年輕女孩子,也紛紛外出打工,在外面的世界經風雨見世面,有的還創業當了老板。這里的女人已經意識到了,只有自強自立,才是追求男女平等的最大底氣。</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哈密市|
土默特右旗|
永靖县|
昌宁县|
横山县|
北海市|
晋江市|
临洮县|
琼海市|
莱州市|
贡觉县|
信丰县|
石嘴山市|
农安县|
汉寿县|
宝鸡市|
绥中县|
日照市|
合水县|
雷山县|
新宾|
南京市|
佛冈县|
玉门市|
大化|
镶黄旗|
将乐县|
灵宝市|
郁南县|
潢川县|
新干县|
池州市|
安阳市|
凤阳县|
怀集县|
普安县|
盐源县|
汶川县|
涟源市|
江永县|
滨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