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作者:馮廷皆</span></p> <p> 泗城古州府于宋皇佑五年(1053年)設(shè)置,隸屬廣南西路邕州都督府,是一個非常有名而神秘的地方,有四條河流縱橫交錯匯聚于城中,為粵江之源頭,故稱泗城。清朝末年,泗城府岑氏家族涌現(xiàn)出三位重要人物,活躍在當時中國的政治舞臺上,他們是云貴總督岑毓英、岑毓寶、兩廣總督岑春煊,一門三總督和“兵部尚書”官銜,成為廣西近代史上顯赫一時的大家族,有許許多多美好的故事傳說。泗城古州府千年,大小人物如星辰。但深得老百姓擁戴的僅清廉知縣馮震東一人。</p><p> </p><p><br></p> <p> 馮震東,又名馮正東,字少渠,號曼子,生卒年不詳。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廣西泗城府凌云縣知縣,后調(diào)到容縣、隆安等縣任職。后又擢升調(diào)往湖北鶴峰州知府,未到任即卒。他喜好詩文,有《人鑒錄》、《養(yǎng)初堂詩集》、《文征錄》、《駢醴文》、《宜園詩錄》等佳作傳世。 </p><p> 馮震東(馮正東),按輩份是明道明亮公的重孫子,與我們的祖太公馮正坤是同字派兄弟,是我爺爺?shù)臓敔?傳下來的一本古籍線裝書——《石頭記》(紅樓夢的原名),據(jù)說是馮震東所贈的大批書籍字畫之一,文革紅衛(wèi)兵抄家焚燒書畫古董時,五、六歲的我年少無知,乘人不注意從屋邊火堆里搶出兩本書,一本燒得只剩下幾頁,書名不得而知,但上有一首詩我銘記至心:</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當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jīng)勤向窗前讀。</span></p> <p> 長大后我才知道這是宋真宗皇帝的《勸學(xué)篇》。另一本燒掉了封面幾頁的大部頭書,正是這本古籍線裝書——《石頭記》,我一直視如傳家之寶珍藏在書齋中,從未向人說,也從未向世人展示。</p><p> </p> <p> 要把事情做好,先問族中三老。當時我編著凌云馮氏族譜時,我爺爺已過世多年,這些史實因當時政治局限,人人緘默其口,我沒聽說過,熬更受夜,走村串戶,遍訪族中老人,以步當車,翻山越嶺,查古墓碑銘,說祖上有人曾做凌云土司,后跑遍圖書檔案館,翻盡玉枝簿和鄉(xiāng)風縣志,查明非土司而是知縣。但有說馮震東為安徽滁州人氏,我到安徽滁州查訪,沒有馮震東的記載和流傳,而認識了安徽滁州馮氏宗親大家族,他們凡有宗族歷史名人都被視為宗族的驕傲,列入宗祠神靈般頂禮膜拜,教育兒孫學(xué)習(xí)效仿,現(xiàn)今也有好多是在當?shù)睾腿珖鞯貫楣俚拇箢I(lǐng)導(dǎo)和事業(yè)有成的企業(yè)家,他們都未聽說過馮震東其人其事。那么,馮震東在泗城府做官,應(yīng)是知府,怎么變成知縣了呢?</p> <p> 據(jù)史料記載:泗城府古百粵蠻地,宋置泗城洲,泗城州成為明代廣西最大的直隸州,在當時,泗城州有“百粵榷尊,兩江上郡”之美譽。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司歸流設(shè)泗城府并設(shè)置凌云縣,府、縣同治在泗城。行政區(qū)域當時為廣西各州之首,疆域?qū)掗煟卮髲V袤,州府繁華,現(xiàn)在的凌云縣、樂業(yè)縣全部及天峨、鳳山、田林、西林、百色市的一大部分均屬當時的泗城府領(lǐng)轄。民國二年(1913年)撤銷泗城府,保留凌云縣。泗城府知府為岑家世襲,府縣同治在泗城,馮震東為知縣,以后未有,千年古府僅此一知縣。</p><p> 馮震東是個大才子,不僅喜好詩文,而且寫得一手好字,喜好碑文石刻。在凌云縣城東壽桃山山麓的摩崖石壁上,現(xiàn)共遺存有兩幅古石刻,全部是清代道光年間凌云縣知縣馮震東題寫。一幅石刻是“署齋偶成”,寬1米,高0.8米,體裁為詩歌,行書字體;另一幅石刻是“馮曼子琴臺”,寬1.7米,高0.65米,體裁為短句,魏碑字體,飄逸流暢,有很強的美感,令人稱贊。1983年,凌云壽桃山古石刻被定為凌云縣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凌云縣壽桃山過去是泗城州府衙署的后山,在壽桃山山腳一帶,曾遺留有三處清代泗城府知府或凌云縣知縣題寫的摩崖石刻,文革時有一處被毀,現(xiàn)僅存兩處。著名的兩幅凌云縣壽桃山古石刻:</p><p> 第一幅石刻:“署齋偶成”。刻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五月,是馮震東于1840年離任時刻的,詩中對自己三年多的政績進行贊美。詩的全文如下: </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三載炎荒漫寂寥,卻欣山縣異塵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田疇水足禾苗壯,屯野人多瘴疾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國事罕聞憐遠宦,訟庭不到愛諸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年來況是文風盛,夜半書聲入聽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道光庚子夏 少渠馮震東”</span></p> <p> 這幅石刻的大致意思是:在荒蠻的邊遠山區(qū)為官三年,感覺漫長而寂寥,但感到欣慰的是,這個安靜的山縣里田野禾苗壯、人多瘴疾消、訟庭不到、文風興盛。從詩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勤政愛民、廉潔奉公、頗有成就感而內(nèi)心寂寥的縣官。</p><p> 第二幅石刻:“馮曼子琴臺”。落款時間是:道光庚子三月。道光庚子年即1840年,也是馮震東即將離任時刻的。據(jù)凌云史料記載:馮震東喜好彈琴,在任凌云縣知縣時,他建了一處琴臺,琴臺建成后,專門賦詩一首,詩曰: </p><p> “平生無所好,幽意寄鳴琴; </p><p> 獨步高臺上,清弦動越吟;</p><p> 溪長芳草細,山近暮云深 ; </p><p> 余韻期誰和,松風滿客襟。”</p> <p> 這首詩的落款是:道光戊戍之春,琴臺告成,欣然有作,馮曼子自題于凌云山壁。詩中說“自題于凌云山壁”,但現(xiàn)在在凌云縣壽桃山山腳已經(jīng)無法找到這首詩了,道光戊戍年是1838年,即馮震東任凌云縣知縣的第二年。這首詩表達了作者熱愛故鄉(xiāng),在偏僻的小地方為官,感到才華無處施展,沒有文學(xué)相當?shù)拇髮W(xué)士為友的孤獨寂寞和內(nèi)心苦悶無處消遣,把愛好寄托于弦琴的思念。詩的大意是:我一生沒有什么別的愛好,只把心情寄托在這弦琴上。今天,我獨自登上高高的琴臺,撥動琴弦,悠揚的琴聲喚起了我思念故鄉(xiāng)的心情。溪水潺潺、芳草萋萋、青山高聳、云霧繚繞,這琴聲期待誰來應(yīng)和呢?松風陣陣,激蕩著學(xué)子的無限情懷。</p> <p> 壽桃山古石刻對研究清代官員的任用制度及凌云的州、府、縣建制歷史很有意義,并具有一定的書法藝術(shù)價值和文學(xué)價值,特別是當年官場污濁,山高皇帝遠,象馮震東這樣“世人皆濁我獨清”,能廉潔奉公、勤政愛民、政績突出而不驕傲自滿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推崇價值。如果能從更寬廣闊的視角、更深入的史涵、更高的層次加以研究、宣傳、開發(fā)、保護、利用,完全可以申請為市級甚至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激勵馮氏后人,弘揚馮姓宗史,振奮人心,振奮族氣。馮震東于清道光庚子年第一幅石刻“署齋偶成”,對三年多的政績進行贊美,至今年剛好庚子年,經(jīng)歷了多少輪甲子?希望大家團結(jié)一致,努力奮斗,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宏愿早日實現(xiàn)。</p><p> 時值2020庚子年清明,僅以此文美編紀念緬懷先輩之千秋功德,保佑后人事業(yè)蒸蒸日上,人才濟濟,財源滾滾,興旺發(fā)達。 </p> <p> 千年古州府與時俱進,現(xiàn)今已換新顏,凌云壽桃山彰顯國家授予凌云縣“中國長壽之鄉(xiāng)”、“中國名茶之鄉(xiāng)”、“中國園林縣城”之美譽。</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尔|
泗洪县|
仪陇县|
铁岭县|
崇礼县|
井研县|
义马市|
朔州市|
台北县|
循化|
江川县|
周口市|
青海省|
武威市|
平定县|
喀喇|
平塘县|
汉中市|
仁怀市|
通海县|
南京市|
辽中县|
安图县|
台北市|
宝山区|
西藏|
普宁市|
栖霞市|
滨海县|
轮台县|
双桥区|
扶风县|
全州县|
延吉市|
吉林省|
六枝特区|
鄂托克旗|
金沙县|
周口市|
临桂县|
广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