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很多人沒聽說過青村古鎮,也許是松江、嘉定、朱家角等等的名聲太大,大紅大紫中青村就像一顆小蔥被忽略在了犄角旮旯里。青村古鎮的老街很寧靜,游人也少,街道整潔干凈,像似不善胭脂的麗人,恬靜地生活在自己的閨房里,難怪有人這般形容它是“世外桃源般的古鎮”。</p><p> 青村古鎮大部分地塊成陸于隋末唐初,宋、元、明時期稱“青溪”,清雍正年間稱“青村港鎮”,民國時期在行政區劃中稱“青村鎮”,并一直沿用至今。</p><p> 清溪這塊地界上有兩處曾經很熱鬧的老集鎮“陶宅”與“青溪”,兩者相距僅三公里,一個明嘉靖年間遭受倭寇燒殺掠奪后衰敗凋謝了幾百年(現在叫“陶宅村”),從此一蹶不振;一個延續至今,還留有一條近兩公里的老街。然而,在了解青村古鎮的歷史時,兩者都不能或缺。</p><p><br></p><p> 紀 群 2020-4-17</p><p><br></p><p><br></p><p><br></p> <p> 1、古時的青村鎮,宋初時就有移民遷入,并逐漸形成了村莊。當時有溪流由東向西穿村而過,故名“青溪”。宋元豐元年(1078),朝廷設鹽場,“青溪”鹽業發展迅速,于是大量鹽民、漁民、船民集結于青溪兩岸,建屋而居,故由村落擴大成集鎮。</p><p><br></p><p><br></p><p><br></p> <p> 2、據明鐘薇所著《陶溪舊址記略》記載,元初時有位名叫“陶宣車”的于距離現在“青村老街”西南方向五里處面流而居,故其溪曰“陶溪”,其宅叫“陶宅”。</p><p><br></p><p><br></p><p><br></p> <p> 3、在筆者的開篇“上海第一古鎮 ---- 青龍鎮”時曾談到,宋末“吳淞江”下游淤積而不能通海,黃浦江開始承擔起入海重任,而當時的陶溪與黃浦江相接,水陸交通便利,“陶宅”因此快速興旺起來形成集鎮。</p><p><br></p><p><br></p><p><br></p> <p> 4、到了元末,陶宅已成為蘇松地區東南沿海的著名重鎮,據記載那時陶溪南岸風景如畫,溪北繁榮昌盛,常住居民數千戶。整個陶宅集鎮市場繁榮,手工作坊、店鋪林立,南園、花園西湖、城隍廟、戲臺樓閣等景觀游覽場所游人如織。鼎盛時期的陶宅鎮,東西長達六華里,當時文人曾留下《陶宅八景詩》,其八景為:西湖曉色、南園霽景、道院幽棲、園橋縱步、東庵華表、北宅故墟、鎮鼓更樓、市港漁燈等。</p><p><br></p><p><br></p><p><br></p> <p> 5、明洪武六年(1373年),陶宅設有巡檢司、稅課局,這在當時的江南集鎮中亦為鳳毛麟角。陶宅不僅經濟發達,陶宅還云集了許多杰出的文人大家,如袁介、袁凱、張弼、鐘薇、鐘宇淳、黃之雋、黃兆長、路垓、路徐來、路瑤林等等。尤其是袁凱(袁海叟)的詩文,張弼(張東海)的書法(有“吳中草圣”之美譽)更是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留了印跡。</p><p><br></p><p><br></p><p><br></p> <p> 6、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富饒又清麗的陶宅受到了一次滅頂浩劫,二萬多倭寇從海上入侵并占據了陶宅鎮,歷經七年戰火洗劫,陶宅鎮慘遭損毀。嘉靖二十年(1541年),陶宅的巡檢司、稅課局西遷,從此陶宅一蹶不振,樓宇毀盡、人口散移、市況凋敝,陶宅的商業開始南遷到了青溪鎮,一個名動江南的重鎮由此沒落。</p><p><br></p><p><br></p><p><br></p> <p> 7、我們再來說說“清溪”。元末明初的時候,受陶宅繁榮影響,青溪已初具規模,到了明嘉靖三年(1524年),政府出資疏浚了青溪河后,青溪由小村落發展成了大集鎮。陶宅凋敝后,商賈南移青溪,于是清溪開始了快速發展。</p><p><br></p><p><br></p><p><br></p> <p> 8、青溪古鎮在明代開始快速發展,到清代出現了鼎盛。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奉賢縣,原華亭縣部分地塊劃歸奉賢。1728年奉賢縣令舒慕芬疏通了青溪與黃浦江的航道,由此“青溪鎮”更名為“青村港鎮”。其時,清《松江府志》、《華亭縣志》以及《奉賢縣志》均有描寫稱:“分縣后舟輯往來如織,百貨聚焉,廛塵闬之盛,遂冠于東鄉諸鎮”。</p><p><br></p><p><br></p><p><br></p> <p> 9、到了清后期,朝廷更加重視青村港鎮的建設,設置了副衙門、緝私營等,鋪石板街,文星閣、望江樓、坊表、更樓、三祝禪院、碧云寺、天主堂、耶穌堂、啟明學堂等等的建筑密布于市,市況之盛聞名于江、浙、滬三地。</p><p><br></p><p><br></p><p><br></p> <p> 10、說完歷史的青村古鎮,我們來看看現在的青村老街。江南的老街河、街、屋的關系排布通常有三種形式:一是“街 --- 屋 --- 河 --- 街 --- 屋”,二是“屋 --- 街--- 河 --- 街 --- 屋”,三是“屋 --- 街 --- 屋 --- 河 --- 屋”。青村鎮老街屬于第一種。</p><p><br></p><p><br></p><p><br></p> <p> 11、青村老街市河北邊分東街、中街、西街,市河的南岸為南街。</p><p><br></p><p><br></p><p><br></p> <p> 12、上海的古鎮離不開水,枕水而居則離不開橋。整個青村老街有六座老橋,東街三座。</p><p> “三祝橋”,始建于明永樂年間。該橋為石板平梁橋,長24米,寬3米,高3.3米。</p><p><br></p><p><br></p><p><br></p> <p> 13、“廣濟橋”建于清道光年間,位于三祝橋南邊,因河道已填沒,其石板橋面已成了路面。</p><p><br></p><p><br></p><p><br></p> <p> 14、中和橋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49年),嘉慶年間(1798年)重建,單跨四拼石板平梁橋。橋長17米,橋高3.85米,橋寬2.07米,南、北堍石級各14級。 </p><p><br></p><p><br></p><p><br></p> <p> 15、中街有“永壽橋”和“南虹橋”。</p><p> “永壽橋”長15.80米,寬1.46米,橋高2.80米。橋腳為原石條,石板橋面,具體何年建造不知,據稱清代時修建過。</p><p><br></p><p><br></p><p><br></p> <p> 16、“南虹橋”與“永壽橋”相鄰,初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清雍正年間重修。單孔石橋,長19.5米,寬2.7米,孔徑6.4米,石階一側為十八級,一側為十四級,現為區級保護文物。</p><p><br></p><p><br></p><p><br></p> <p> 17、在青村中街16號民宅前,“提高警惕,保衛祖國”石刻門聯很醒目,記得是毛澤東主席為某部隊首屆功臣模范代表會議的題詞。</p><p><br></p><p><br></p><p><br></p> <p> 18、青村西街“繼芳橋”,也稱“糖橋”,明萬歷六年(1578年)建,明萬歷四十七年重修。1978年開鑿金匯港時被泥土填沒,2005年將古橋挖掘移建于青村西街的市河上。該橋長約40米,寬2.5米,高8米,三孔石拱橋,中孔徑為8米。該橋是奉賢地區最古老的橋之一,2004年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p><p><br></p><p><br></p><p><br></p> <p> 19、老街繼續著歷史,老街傳承著文化,于是探訪上海的古鎮老街猶如在讀書。兩千多年來,本土寺廟幾乎遍及于有漢人居住的各個地方,根深蒂固,但外來的教堂卻在上海的古鎮老街非常普遍,而且數量之多不遜寺廟,原因何在?</p><p><br></p><p><br></p><p><br></p> <p> 20、“水橋”是水鄉人生活中離不開的物件,淘米、漿洗、小船兒往來??康榷茧x不了它,不過絕大多數的水橋都在屋外河邊,像這樣的樓內水橋在上海地區的古鎮中還是很少見的。</p><p><br></p><p><br></p><p><br></p> <p> 21、青村古鎮人杰地靈,文儒輩出。張弼,字汝弼,號東海,明成化二年(1466年)進士,歷任兵部主事、兵部員外郎、南安知府等職,也是明代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有“吳中草圣”、“吳下鄉賢第一人”之稱。當年錢塘知縣為求其草書墨跡曾說過:“但愿東海一點墨,勝過錢塘萬兩金?!?lt;/p><p><br></p><p><br></p><p><br></p> <p> 22、張弼長子張宏宜,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次子張宏至,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一門三進士。因次子張宏至出使安南(越南)有功,皇帝為其建“青云接武坊”(建于陶宅),后清嘉慶帝為表彰張弼父子,在青村建“海秀牌坊”,并將三人列入名宦鄉賢,于各處圣人點(孔廟)鐫刻其人像。今天的松江醉白池的“幫彥畫像”上還有留存。</p><p><br></p><p><br></p><p><br></p> <p> 23、走訪青村老街時,被街上“清溪十二坊”感動了。青村人沒有忙著在老街上開店經商或出租房屋賺錢,而是著眼于教化孩子,剪紙、書畫、琴藝、女紅……。這教育不以中考、高考為目的,而是在修煉孩子們的傳統素養和審美,這也是我們在行走古鎮老街中很少看到的。</p><p><br></p><p><br></p><p><br></p> <p> 24、古鎮之所以成古鎮、之所以能生存并發展,經貿發展是必須具備的條件,青村古鎮也不例外。據統計到了清末民初,青村鎮工商業、手工業作坊盛況空前,“東正昌”、“延生堂”、“協昌”等十多家店鋪聲名遠揚,尤其是“程恒昌軋花廠”雇傭工人過千,是當時江浙滬地區規模最大的軋花廠。到解放前,青村港鎮有工廠16家,手工作坊41家,大小商鋪151家。</p><p><br></p><p><br></p><p><br></p> <p> 25、青村鎮還有好吃的,“橋樓粽子”、“品香春糕點”、“一支香燒賣”是青村傳統特色。</p><p><br></p><p><br></p><p><br></p><p> </p> <p> 26、青村古鎮還是個文化古鎮,據《青村志》記載,元明清三朝,青村古鎮著書立說者計24人,著書52部,杏林名醫21人,據明末諸生曾羽王《乙酉筆記》記載,“海濱稱文墨之區,必以青村為首矣”。</p><p><br></p><p><br></p><p><br></p> <p> 27、青村老街是我們走訪中看到的最沒有商業氣的老街,也很少見到外來打工人員借住于此,尤其是像“清溪十二坊”、“清溪文創基地”這樣有意識的教化傳統文化,更是卓爾脫俗,難怪有人稱其為“世外桃源”。2004年,青村老街被列為上海市歷史風貌保護區域。</p><p><br></p><p><br></p><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县|
云阳县|
揭西县|
廉江市|
瑞安市|
茶陵县|
石嘴山市|
安乡县|
浠水县|
靖西县|
长白|
杨浦区|
秭归县|
会理县|
尼玛县|
特克斯县|
扬州市|
汤原县|
长岛县|
兴山县|
平度市|
望谟县|
乐至县|
成都市|
衡南县|
兰考县|
余干县|
绥化市|
南雄市|
镶黄旗|
克拉玛依市|
上栗县|
长春市|
迭部县|
桃江县|
临猗县|
宕昌县|
南江县|
克东县|
富川|
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