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今天是2020年的清明節,也是上墳掃墓的日子,因全球大流行的冠狀病毒傳播,情況特殊,不孝的兒子只能在家中祭拜逝去的父親母親及親人們,你們的音容笑貌永遠在我心中。今特別編輯整理一些父母生前的圖片資料,匯成美篇,寄托我的哀思和對親人的思念……</span></p> <p> 父親楊潤成家族全家照(紅圈為父親)</p> <p> 父親與爺爺奶奶</p> <p> 我的爺爺</p> <p> 我的奶奶</p> <p> 父親楊潤成與叔伯兄弟留影</p> <p> 父親的姐姐楊志成我的姑姑全家人</p> <p> 父親小學畢業證書</p> <p> 父親初中一年級畢業證書</p> <p> 父親初中二年級畢業證書</p> <p> 父親高中畢業證書</p> <p> 父親在華北大學學習證書</p> <p> 母親謝文琴剛從河南來太原的照片</p> <p> 母親與姐姐謝海燕和我的大表姐</p> <p> 母親與姐姐謝海燕與我的大表哥</p> <p> 這是當年河南老家的親戚寄來的照片</p> <p> 1953年,母親參加了工作,單位是中國圖書發行公司太原公司,這也是母親第一次填寫的表格(檔案中查閱)</p> <p> 這是1957年母親在新華書店太原支店的干部登記表(檔案中查閱)</p> <p> 母親的字跡(檔案中查閱)</p> <p> </p><p> </p><p> </p> <p> (這是母親親筆寫的個人經歷 整理如下)</p><p> 謝文琴 女 河南內鄉縣、謝寨村、18歲、出生年月 1936年4月,家里是貧農成份,我是從九歲時父母都去世了,家里只剩下我和姐姐倆個人生活,那時我的家里沒有地,也沒有房子,父母在世時,因為我們家里沒有男孩子,父母無論生活怎樣困難,也要供養姐姐上學,父母去世后,姐姐就在女師上學,就苦了我一人過著流浪的生活,(當時的生活主要是靠父親給別人種地、母親幫人家做針線養活我們)。直到姐姐結了婚以后,我就住在姐姐家里,因為我是住在人家里,姐姐也沒有權力讓我上學,只要有我吃的飯就行了,那時我的生活環境是非常苦的,所以經常好哭,這樣直到48年,河南解放,我12歲,姐姐參加了小學教師訓班學習,經過兩個禮拜的學習后,就分配在內鄉第一完小教書,這樣我才有上學的機會。</p><p> 12歲我開始上學,到了學校就念三年書(三年級上半期),到了學校后,因自己出身貧困,從來沒有上過學,即然有了上學的機會,自己一定要很好的上學,自己有這樣的思想,所以在學習上很用功,從來沒有退過班。在解放前,像我這樣上不起學的孩子非常多,因為家人多的孩子,生活在舊社會一方面因為很窮、家庭貧困,沒有錢來念書,另一方面在舊社會的制度下,沒有上學的機會,解放后,他們都和我一樣的得到上學的機會,這時我的腦海里才會更加靈敏的。回憶我以前所經過的悲傷生活,使我對舊社會更加仇恨,49年土改,消滅了地主的壓迫,我也分到了2畝2分一個房子,這時我的生活才逐漸好起來,還是跟著姐姐、一起念書。到5O年,因姐夫在山西長治工作,就領姐姐也到了山西,家里又剩下我一個人,自己當時年令小,分到的2畝2分地,自己種了一畝,別人代耕了一畝,當時自己的生活,一方面靠地里的收成和姐姐的補貼,到了50年未,我初小畢業后,因為姐姐去了以后,我的生活有點緊張,沒有辦法再上學,因此又停學了半期,到51年后半年,姐姐有了工作以后,每個月給我寄十萬元,我又繼續升到五年級,在51年的寒假里,我接到了姐姐的來信,讓我來太原,使我高興極了。52年初,舊歷的元月十號,我由河南起身來到太原,到了太原后,因當時的姐姐經濟條件有限,孩子多供我上學有困難,所以當時決定讓我去報考行政干校,因我當時的文化程度不夠,就沒有錄取上,最后又決定讓我再去上學,就在本市一完小又繼續上到六年級的前半學期,由人民出版社介紹到中國圖書發行公司工作,經過測驗于1953年2月28日正式參加了工作。因自己初次參加工作,對書店工作也沒有認識,對同志們很生,對工作也不懂,另一方面感到自己文化水平有限,想繼續升學,求得更多的知識和更多進步,因此自己想離開工作,繼續上學,工作不安心,時常哭哭啼啼,經同志們和領導多次的幫助和教育,使我初步認識到自己工作是革命工作,而是一個光榮的革命工作者,在工作上只要自己能很快的學習,也同樣進步,自己產生了這樣的思想以后,使我很快能安心工作了,繼續上學的思想也沒有了。</p><p> 參加中圖工作以后,分配到綜合門市部,因工作和業務情況生疏,暫時未負責連環圖書工作,當時自己一方面負責連環圖書的工作,另一方面自己積極熟悉書架,這個才能了解整個的業務情況,讀者問到自己也能滿足讀者的要求,這樣工作了2個月自己所負責的工作熟悉了,另一方面在當時自己對文藝書架也比較有點熟悉,所以向領導才提出負責看文藝書架,當時領導滿足了自己的要求,直到和新華書店合并。在這七個月當中,自己認識了自己的工作重要性,各方面有了很多的進步。</p><p> 首先是在工作當中,自己認識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要求自己應當鉆研業務和提高文化水平,這樣才能負責更多的工作,在這樣的思想支配下,自己認真的學習業務,學習文化。</p><p> 我的缺點是:</p><p>1 個性強,不能虛心接受同志們的批評,影響了和同志們團結的不夠密切,因為自己有了這樣的缺點,使自己得不到更多的進步。</p><p>2 在學習上犯冷熱病,不能踏踏實實實事求是的學習,要求自己過高,也不切時做到。</p><p>3 在業務上鉆研不夠。</p><p> 1954.10.1</p> <p> 父母定婚時的合影</p> <p> 父母結婚時的合影</p> <p> 父母結婚證 一式兩張</p> <p> 父母結婚證,第二張</p> <p> 母親工作時的同事</p><p> xxx 母親 (謝文琴) 李昆茹 張青梅</p> <p> 母親參加工作后,在1955年還參加了太原市級機關干部業余文化補習學校的學習。圖片為學業通知書(檔案中查閱)。</p> <p> 母親工作時獲得的榮譽證書</p> <p> 母親的先進事跡(檔案中查閱)</p> <p> 母親和同事初次游晉祠</p> <p> 母親生病療養時的留影</p> <p> 1960年,母親生病后療養出院時的鑒定表 (檔案中查閱) </p> <p> 母親因病離職時與同事合影留念 </p><p><br></p><p><br></p><p><br></p> <p> 父親當年的同事</p><p>張樂珍 曲波 楊潤成(父親) 白崇義</p> <p> 父親在迎澤公園時的留影</p> <p> 文革時期父親和同事的留影 他們是:</p><p>苗同林 徐仁達 侯應同 賈步興 楊潤成</p><p><br></p> <p> 1979年父親出差,順便到部隊看望我時的留影。</p> <p> 1980年 父親第二次到部隊看望我,那時候我因勞累,得了肺結核,在海軍408醫院治療了4個多月后,回到部隊,這是在營部的合影。</p> <p>父親身體很好,夏天喜歡穿個二股筋背心</p> <p> 父母在西肖墻40號住時的合影</p> <p> 父母和姐姐在西肖墻住時的留影</p> <p> 父親抱著貓咪在西肖墻住時的情景</p> <p> 母親抱著貓咪在西肖墻住時的情景</p> <p> 1983年我們家從西肖墻搬到老軍營居住,第一次住樓房,這是父母和姐姐在明亮的室內合影</p> <p> 這是1987年的中秋節,我叔叔(楊鑄成)一家人與我們全家歡聚時的情景。</p> <p> 叔叔嬸嬸和倆個妹妹與父母</p> <p> 大妹妹楊華婚后帶著孩子看望父母</p> <p> 父親的叔伯兄弟從天津來家看望父母時的留影</p> <p> 父親與弟子們的合影,他們分別是張廣智 董春英 父親 南建軍 楊俊武</p> <p> 父親喜歡扮演喜劇人物,那時候各個單位都有文藝宣傳隊,書店自編的情景劇《一塊銀元》曾轟動一時,父親扮演的角色是大地主,活靈活現的表現了地主的姿態,引來大家的一片喝采聲,其中的一段唱腔,我至今都記憶猶新:"一塊銀元,血淚斑斑,樁樁仇、件件恨,記在上面。唉 黑暗的舊社會,咱們窮人的血和汗,一件一件記在上面,唉 記在上面” 。可惜的是那時沒有留存照片。上圖為書店春節聯歡時父親與李荷芳為大家表演的木偶劇。</p> <p> 父親在五一路新華書店院中的留影</p> <p> 和平照相館給父母拍的藝術照</p> <p> 退休后的父親身體非常好</p> <p> </p> <p> 母親在迎澤公園的留影</p> <p> 1984年底,我們家由老軍營搬到五一路書店宿舍居住,這是母親在陽臺上的留影</p> <p> 母親一生喜歡的小動物貓咪</p> <p> 母親在五一路家中的留影</p> <p> 母親在五一路家中的留影</p> <p> 母親去世前一個月的留影</p> <p> 母親于2000年11月4日仙逝 卒年66歲</p> <p> 恩愛的一對伴侶</p> <p> 父母在老軍營住時的合影</p> <p> 父母在五一路住時的合影</p> <p> 父親與他畫的仕女圖</p> <p> 父親與他畫的山水畫</p> <p> 父親和外甥張寶堃回老家靈石看望</p> <p> 父親 姐姐與貓咪</p> <p> 貓咪和小孩子一樣,父親每天哄才行</p> <p> 貓咪整天陪著老父親</p> <p> 貓咪陪著父親看電視</p> <p> 父親看書,貓咪也跟著看</p> <p> 這幅畫是一位網友看到我發的父親與貓咪后,深受感動,從未學過畫畫,即興畫了這幅父親與貓,回復與我。</p> <p> 貓咪望著父親好像在說:休息會兒跟我玩玩吧</p> <p> 貓咪與父親整天在一起</p> <p> 父親晚年在麗景苑家中的幸福生活</p> <p> 父親在麗景苑小區的愉快生活</p> <p> 我的 二表哥(王思紅)從長治來看望父親</p> <p> 父親在太原美術館看畫展時的情景</p> <p> 父親與老朋友相遇在美術館</p> <p> 2017年夏天,父親突感不適,住院檢查后,胸片顯示為肺部腫瘤,經專家觀察后確認是肺癌。</p> <p> 鄰居美芬到醫院看望父親</p> <p> 父親在醫院結識的南堰村村民</p> <p> 姐姐在醫院陪伴父親時的情景</p> <p> 父親病重期間,還多次去看望我的叔叔,叔叔退休后患了腦萎縮,生活不能自理,長年住在醫院。</p> <p> 父親和叔叔的外甥張寶堃(北京自然博物館恐龍專家)專程從北京來看望病中的叔叔。叔叔(楊鑄成)不幸于2019.10.30日去世,卒年74歲。</p> <p> 父親病重期間,聽說五一路要改造,書店即將拆遷,專程回到書店,這是在書店傳達室與老同事親切交談。</p> <p> 這是與老同事張良晨在即將拆遷的書店門口留影。</p> <p> 父親在書店門市部看到自己工作40余年的地方,即將消失,懷著深深的眷戀,讓我為他拍下了這2幅照片。</p> <p> 父親在書店門口的留影</p> <p> 父親與孫子(楊笛)在書店門口留影</p> <p> 2017年國慶節期間,爺孫倆還在一起交談。(半個月后父親離世)</p> <p> 交談中,父親用顫抖的手,給孫子寫下了平生最后的絕筆(三首小詩)</p> <p>年令跨上八十九 自知生命不長久</p><p> 生死本是平常事 骨灰久成泉下土 </p><p> 從這簡短的四句話里,映射出父親面對死亡是如此的平靜。</p> <p> 離人無語夜無聲 明月有光人有情</p><p> 相思一夜又一夜 緊抱睡枕忘天明</p><p> 父親在病入膏肓時,還一直思念著母親,自母親去世十七年來,父親始終如一的過著鰥夫的生活,恪守著當年對母親的承諾 白頭偕老 永遠相愛。</p><p><br></p> <p> 父親病重期間,朋友郝帥(中醫師)來家里為父親做艾灸時的情景。</p> <p> 父親與鐘愛的貓咪的最后時光。</p> <p> 貓咪與父親依依不舍時的情景</p> <p> 2017.10.17日下午四時,父親在貓咪的依偎中安祥的仙逝,卒年八十八歲。</p> <p> 貓咪在父親的靈堂前,整夜的為父親守靈,不停的哀叫,看到這樣的場景,不襟使我潸然淚下,足以看出貓咪與父親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感動了上蒼。</p> <p> 安息吧 我親愛的爸爸媽媽??????</p> <p> 安息吧 我的大姨 大姨夫??????</p> <p> </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每當祭奠的日子,翻閱父母生前的照片,仿佛就是昨天。看著父母遠去的身影,總會勾起串串的回憶……本篇音樂選自著名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它是1943年由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時期創作的作品,反映解放區大生產運動。父母年輕時常常唱起這首歌,在我5歲時就有印象,這次編入美篇,讓父母在九泉下,靜靜的聽吧……</span></p><p> 雄雞 雄雞高呀么高聲叫</p><p> 叫得太陽紅呀么紅又紅</p><p> 身強力壯得小伙子呀嘿</p><p>(合唱) 怎么能躺在熱炕上作呀懶蟲</p><p> 扛起撅頭上呀么上山崗</p><p> 站在那山崗上</p><p> 好呀么好風光</p><p> 我站得高來看得遠 呀嗨</p><p>(合唱)咱們的邊區到如今成了一個好呀地方</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那哈依喲嗨嗨哎嗨 那哈依喲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黑牛2020.4.3深夜</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化州市|
会泽县|
兴仁县|
安新县|
平顶山市|
樟树市|
河西区|
阿尔山市|
仁布县|
米脂县|
铜鼓县|
河池市|
长汀县|
榆中县|
栾城县|
卫辉市|
玛曲县|
桑植县|
历史|
池州市|
遵义市|
大同县|
全南县|
五华县|
福泉市|
新源县|
社会|
南通市|
三明市|
靖安县|
肇源县|
繁昌县|
马鞍山市|
灵宝市|
武汉市|
溧水县|
绍兴市|
外汇|
武功县|
水城县|
资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