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時候,一張老照片或一個老物件就會勾起我對父母和祖父綿綿不絕的回憶。一旦打開記憶的閘門,許多很久以前的、我與父母與祖父共處的情景,就像一幅幅高清影視畫面在我眼前回放,感恩、懷念和敬仰之情便即刻涌上我的心頭。</p><p class="ql-block"> 情之所至,心生一念:莫不如趁著我頭腦好用,對家族往事尚記憶清晰之時,將我所了解的先輩人生和家族變遷歷程,作文以記之,藉此以表達我對先輩的感恩懷念之情,也算作是給家族后人留存下一份家族發展沿革的史料。</p><p class="ql-block"> 我的想法得到了老伴遲敏捷的贊同和支持。我負責撰寫文稿,她來完成家族老照片的選用和翻拍,經過我倆的通力合作完成了這份家族史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的祖父龐書文,字憲周,生于山東省濰縣龐家莊。據祖父講述,他小時候,山東老家老鬧旱災,多數人家平常年景過得就挺艱難,趕上災年日子就更加不好過,不時有同鄉人拖家帶口“闖關東”去東北謀生活。祖父十五歲那年,山東又逢大旱,他跟著大他幾歲的哥哥毅然離開老家奔向了東北,一路費盡周折最終落腳在遼寧省新民縣中古城子村。哥倆從幫工扛活干起,憑著一身力氣和誠實勤奮的人品,終于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站穩了腳跟。但祖父沒有滿足于眼下的溫飽,一直懷揣著做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人的夢想。無論白天干活有多累,夜里也要在油燈下自學高小和中學的文化課,還借助工具書閱讀了大量文學歷史類書籍。他通過自學積累了深厚的傳統文化知識,從而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父故于1972年1月17日,享年90歲。</p> <p class="ql-block"> 中古城子村是個有二三百戶的大村屯,偌大的村子里既沒有醫生也沒有藥房,村里人要尋醫問藥就得去三十里外的大民屯。這使得祖父萌生了學醫行醫、幫鄉親解除疾苦的心愿。祖父十八歲那年到大民屯一家中藥堂拜師學徒,開啟了他從醫的人生之路。我從祖父的講述中得知,學徒要從干雜活做起,通過干各種活計來逐步熟識藥材和了解藥性,掌握藥材配伍和炮制方法,老先生得空了才能解講中醫藥典籍。老先生很賞識祖父的記憶力和融會貫通的悟性,特別愿意培養祖父,使得祖父學徒三年一次就通過了官家的考試,獲得了行醫資格證書。祖父獨立行醫后不斷積累臨床經驗,不少久治不愈的老病號經他手而轉危為安,他很快就成了百姓信賴的中醫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祖父不僅醫術高超,而且在文學、書法等方面也有相當深厚的功底。我小時候經常能讀到祖父寫給父親的書信,祖父書的鋼筆字端正凝重,文字表達清晰簡潔。祖父的毛筆字中規中矩,端正遒勁,非常耐看。我在老家過年的時候,年根時來求祖父寫對聯的人不少,無論誰來求字,祖父都是認真書寫,寫下的每一個字都令人嘖嘖稱贊。他特意告訴我,寫一手好字是文化人的門面,囑咐我要用心練習才能寫出一手好好。他還從書柜里給我找出來十多本碑帖,讓我讀帖臨帖,其中一本是清朝時濰縣出的一位狀元的墨寶。祖父一生讀書不倦,他的案頭上總是放著一套紙面泛黃翻閱得很陳舊的《詞源》,箱子和柜子里收藏了不少各類書籍,屋子里的八仙桌上總擺放著幾本正在閱讀的書卷。有一年回老家時,我從祖父的書柜里選出來幾套小說帶回了撫順,一套木刻板線裝書《兒女英雄傳》至今還保存在我的書柜里。回老家與祖父朝夕相處的日子里,祖父和我沒少談天說地,給我講過不少歷史人物故事,還教我學會了干支紀年法、二十四節氣、陰歷陽歷關系等歷法常識,祖父傳授的知識總能讓我耳目一新。祖父留在我心中的不僅是溫暖的親情,還有一種難以企及的崇敬之情。祖父家大門上方一直懸掛著一塊長方形的木質牌匾,上面鐫刻著“仁術堂”三個燙金大字,這是祖父診所的名號。這塊牌匾或許早已化作歲月的煙塵,可“仁術堂”三個大字卻在我心中永不褪色。↗</p> <p> 1943年的 祖父、大伯(右)和父親(左)</p> <p class="ql-block"> 祖父有三個兒子(龐希圣、龐希賢、龐希哲),我父親是老小,而祖母在我父親十四歲那年就去世了。祖父十分重視子女的教育,孩子到了上學讀書的年齡就讓孩子上學念書,上了高小(小學五六年級稱之為高級小學)要求孩子不僅要完成學校的課程,還要完成他布置的中醫課程。大伯二伯和我父親都是上了高小就開始學習和背誦《藥性》《脈訣》《湯頭》等中醫藥典籍。要求他們不僅把書中的內容爛熟于心,有些內容還要能背誦和默寫下來,如果考問不合格就會被呵斥責罵甚至挨打。父輩們從小就攻讀中醫理論典籍,從而打下深厚的理論功底,中醫成了他們受益終生的專業技能。父親和大伯都是以醫生為職業;二伯由于曾經當過幾年國民黨的上尉軍官,一直背負著歷史問題的包袱,無緣從醫,在撫順鋼廠從事財會工作。祖父對下一代人教育的重視和付出,使父輩們都具備知識和技能,從農村走進城市,也才有我們這代人在城市成長和發展的機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2年 父親在撫順市中醫院工作時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親龐希哲,1928.12.10--2010.2.15,生于新民縣前當卜鄉中古城子村。父親自幼聰敏好學,理解力記憶力非常好,上學念書的課程一學就會。父親十七歲即鄉里小學校聘用為教員。東北解放后,父親為尋求更好的發展,于1950年初辭去小學教員工作,趕往撫順市參加撫順礦務局的招錄考試。由于父親的考試成績出眾,被分配到撫順礦務局運輸部辦公室做秘書工作。父親的文字功底好,加上雷厲風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很得領導的信印和器重。撫順礦務局運輸部主任于1958年調任撫順市交通局局長時,父親也隨之轉入了撫順市交通局。</p><p class="ql-block"> 父親在工作上可謂是順風順水,而他內心向往的仍然是做醫生。交通局領導(時任局長吳戈,63年升任撫順市委副書記)對父親的心愿很支持,親自出面聯系協調,于1961年將父親安排到撫順市中醫醫院工作。父親從此走上了自己熱愛的醫生崗位。為了追趕現代醫學發展的腳步,做一名中西醫結合的好醫生,他念了四年業大,了解和掌握了現代醫學的理論體系和診療方法。父親在幾十年的臨床實踐中,堅持中西相結合,辨證施治、科學治療,經手治愈的患者無數。尤其是在治療心臟病和婦科病方面,有他獨特的治療方法,深受廣大患者的信賴。父親退休離崗后,慕名來他診所求醫的患者依然絡繹不絕。</p><p class="ql-block"> 父親對我們兄弟四人念書、成長和生活上都傾注了大量心血。無論我們遇到哪方面的困難,父親都會及時伸出援手,或是幫助我們指點迷津。二弟生育雙胞胎,家庭經濟負擔相對繁重,父親按月給予他生活補助金,二弟倆女兒上大學后還包攬了全部學費。</p><p class="ql-block"> 回憶起當年我與父親的日常過往時,我時常會為自己關愛父親不夠多,一些事情做得不妥不周而深感愧疚和自責!是不是人到了一把年紀才能真正理解“父愛如山”這句話?!</p> <h3> 1959年父親在撫順市交通局辦公樓前。</h3><h3> 這座位于撫順市新撫區東路的四層建筑物已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被翻建成撫順市政協辦公樓</h3> <h3> 父親和同事在中醫院住院部門前合影。上世紀60年代位于新撫區東三街的中醫院住院部</h3> <h3> 1963 父親在中醫院病房給患者號脈診病</h3> <h3> 1974年4月父親公出去上海、蘇州、無錫、南京</h3> <h3> 1976年父親公出去北京、杭州</h3> <h3> 父親瞻仰韶山毛主席故居--1976</h3> <h3> 父親在撫順市起重機總廠衛生所時的工作照</h3> <h3> 1985年10月父親公出去深圳、珠海、澳門</h3> <h3> 父親在自己開設的診所給患者號脈</h3> <h3> 2003.10.2 父親與親家遲守庸(吾妻遲敏捷父親)在孫子龐前濤婚禮上</h3> <h3> 2007.2 春節父親給重孫龐博元壓歲錢</h3> <p class="ql-block"> 我的母親朱志(1924.9.27--1991.10.22),生于新民縣前當卜鄉網戶屯村。母親幼年喪母,尚未成年又失去了父親,十五六歲就獨自去了沈陽一家軍用被服廠做縫紉工,與父親結婚后又重回鄉下。父親在撫順工作不久就分到了住房,母親便抱著二歲的我來到撫順,一家人于1951年安家落戶在撫順市新撫區北臺街。之后,家里陸續添了二弟、三弟和四弟。母親天天在家里做家務活,洗衣做飯,照管我們幾個孩子。在1958年那席卷全國的工業大躍進熱潮中,母親邁出家門,應招到撫順礦務局運輸部車輛修配廠當工人,開始上班掙工資。兩年后,轉入運輸部客運段,在電鐵車站做站務員,一直干到退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 母親(右一)與工友合影</p> <h3> 1957年 母親與二弟、三弟和四弟合影</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母親性情堅毅,不怕苦難,在艱難中勇于前行。上世紀六十年代連續三年(1960--1962)特殊困難時期,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無不短缺,吃的穿的尤其緊張,一切都憑本憑票定量供給。糧食和蔬菜按大小人定量,豆油每人每月三兩,單憑定量供應的食品</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咋掂對都不夠吃填不飽肚子。</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為了讓孩子們少挨餓,母親將玉米面摻一些可食用的野菜、樹葉等做成菜團子來彌補口糧不足。</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母親還用細籮從憑本供應的雞飼料高粱糠里篩出來的細糠面,與苞米面和榆樹葉攙和在一起蒸窩頭。這種窩頭吃起來口感差,又硬又渣,排便干燥困難,可是那年頭能填飽肚子就很不錯了。為了吃飽飯,我家搞過“小開荒”。</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在劉山電車站西南七八里一個叫程家墳的地方有一小片荒地,我家把這塊地收拾出來種上大豆、苞米等糧食作物。當時母親在劉山電車站做站務員,她下夜班不回家休息,直接去地里干農活。我和父親只能在周日休息天去干一天。母親幾乎承擔了春種秋收的所有活計。這塊地每年都能收獲幾十斤黃豆和百十斤苞米,相當于一兩個月全家人的供應量。為了多買到一些蔬菜,每到的七八月份,母親下夜班后經常帶著放暑假的我,去撫順縣塔峪公社(從古城子電車站下車往南走大約一小時)的蔬菜隊出義務工,以在菜田里薅半天草的付出,換取每人二十斤蔬菜的購買權。在酷暑烈日下干半天活已經很累了,還要肩扛四五十斤的蔬菜走八九里去坐電車站。母子倆一路往返的情景,我至今還記憶猶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inherit;"> 那幾年的過度勞累,加上營養不良,透支了母親的身體。有一陣子母親雙腿浮腫,還經常胃疼。盡管如此,母親仍然堅持上班工作,下班回家就忙著做家務活。</span></p><p class="ql-block"> 母親很會過日子,一貫節儉度日。我們哥幾個穿的衣服、鞋,棉手套等,都是母親親手縫制的。為了省錢,母親寧可辛苦自己,只要是能手工制作的,她就不買現成的東西用。但購買我們哥幾個念書學習上的物品和花銷,母親從來都非常爽快。我經常要錢買小人書,母親從不拒絕。我上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就買全了《三國演義》、《楊家將》、《水滸傳》等成套的小人書。母親還讓我訂閱了《中國少年報》《好孩子》等兒童報刊。我所擁有的書報之多,在我的同班同學中為數很少。</p><p class="ql-block"> 母親很重視我們的學習成績,經常督促檢查我們的作業,念叨和鼓勵我們要念好書、做有文化有出息的人。當我們學業上取得好成績的時候,她就會特別開心和滿足。小學四年級我獲得了新撫區優秀少先隊員稱號,當我要去參加區里組織的游園活動時,母親高興大方地給了我五角錢。往常我參加學校集體活動時,我和多數同學一樣,家長給的零花錢不會超過兩根冰棍錢(冰棍三分錢),最多就是一角錢。我初中畢業時有多種升學選擇,不少同學的家長讓孩子報考中專或者技校,想讓孩子早點就業早點掙錢;而母親希望我上大學,鼓勵我報考高中。我沒有辜負母親的期望,考進了遼寧省重點高中--撫順第一高級中學。下鄉回城上班以后,母親還經常鼓勵我要在工作中好好表現,干出點樣子。母親的囑托和期望,一直激勵著我奮斗上進。</p><p class="ql-block"> 母親的操勞和付出,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十多歲就懂得了體貼和心疼母親,盡我所能多主動做一些家務活,以減輕母親的負擔。我從做粥開始,學做飯燉菜洗衣服,給家里養的十幾只蛋雞剁菜拌飼料。媽媽喜愛干凈利索,為了讓她高興,我每天都抽空擦地板。我還摸索著學會了理發,給家里節省了三個弟弟的理發錢。</p><p class="ql-block"> 母親走得很突然,毫無預兆,我心里好長時間接受不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本是因為糖尿病住進撫順礦務局醫院的,卻因胃出血而意外去世。</span>母親去世那天的傍晚,在病房里我陪母親說了挺長時間的話,母親氣色和精氣神看上去都很好,我是在母親一再催促下才離開醫院的。當我夜里再次趕到母親床前時,母親已是奄奄一息,跟我匆匆交代了幾句就不行了。母親臨終時那不舍與無奈的神情,我至今無法忘懷,每一想起來心里就隱隱作痛。母親的一生是為了家庭和孩子嘔心瀝血的一生!母親對于我們哥幾個可謂恩德無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inherit;"> </span></p> <p class="ql-block"> 1983.5.14 母親在北臺四十組的老房子(當年在這所房子里居住的日本人來看望舊居時,給母親拍了這張照片,后來用信函將這張照片郵寄過來。)</p> <h3> 1984.1 六十歲的母親在北臺四十組自家院外留影</h3> <h3> 1985.7 母親來我家小住時,與母親在新屯公園</h3> <h3> 1985.10 母親在我家(新屯撫礦機關5號樓)</h3> <h3> 1987.8.7 我們與母親、龐雅楓(龐永輝之女)在兒童公園(龐前濤拍攝)</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家一來撫順就住進了新撫區北臺街的日式住宅。后來雖然換過幾次房子,卻從未離開過南北臺。我家先后住過北臺三組、南臺五組、北臺四十組。南臺街北臺街,合稱永安臺。永安臺這幾平方公里的日式住宅區興建于1930年前后,是由當年的日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撫順炭礦規劃興建的日本人住宅區。每四棟樓組成一個方塊院落,四周是樹墻和柏油路。每幢房子四周都是錯落有致的樹木,整個環境郁郁蔥蔥優雅潔凈。房子里的上下水、燃氣、暖氣、壁櫥、地板等設施完備。解放后,永安臺住宅區由撫順礦務局接管,入住這些房子的大部分人是礦務局和市委、市人委(市人民委員會即如今的市政府)的干部。永安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改造,新建的四五層高的長排新樓陸續取代了原有的一幢幢二層小樓,曾經的園林風貌也消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9年 父親在南臺五組房前的留影</p> <h3> 1959年 我和二弟三弟在南臺街一委五組屋門前</h3><h3></h3> <h3> 1984.1 與母親在北臺四十組樓前(龐前濤攝影)</h3> <h3> 1984.1 龐前濤與奶奶在北臺四十組樓前</h3> <h3> 1987.8.7 于北臺四十組拆遷改造后的樓前</h3> <h3> 1952年 三歲半的我和二弟的合影</h3> <h3> 1959.10 兄弟四人的合影</h3><div> 龐永杰出生于1949.2.28</div><div> 龐永華出生于1952.6.14</div><div> 龐永偉出生于1954.2.1</div><div> 龐永輝出生于1956.11.27</div><h3></h3> <h3> 1959.10.11 父親帶我們哥仨參加撫順市交通局組織的大伙房水庫秋游活動。</h3><h3></h3> 1964.10 兄弟四人合影 <h3> 二弟龐永華于1970年中學畢業后直接留城,分配到撫順礦務局機械廠參加工作。后來調入撫順市熱處理廠,該廠于2002年破產,不得不買斷工齡,提前退休。永華的雙胞胎女兒龐雅梅、龐雅桔在沈陽大專畢業后都留在了沈陽工作和生活。</h3> <h3> 三弟龐永偉于1971年下鄉到清原縣夏家堡公社務農,1973年從青年點參軍。永偉從部隊復員后分配到撫順市公共汽車公司工作,先后做過電工、公司黨辦主任、組織部長、公司工會主席。后來被調入撫順市長途客運公司任黨委書記。永偉女兒龐雅彬在沈陽讀完大學留在了沈陽工作和生活。</h3> <h3> 1975年1月4日,我和母親到駐防在錦州的部隊探望永偉。這是次日娘仨在錦州市中心一家照相館拍攝的合影。</h3><div><br></div> <div> 1976年 永偉在旅順軍人俱樂部</div> 四弟龐永輝1975年中學畢業后到清原縣務農,1976年頂替母親的工作號頭進入了撫順礦務局運輸部電務段工作。工作一年后被單位選送至沈陽鐵路中專信號專業脫產學習。他在運輸部經歷過電務段、機電科等不同部門,后期任安監處綜合科科長。永輝年輕時就患胃潰瘍病,經常承受胃疼的折磨,體質瘦弱,2010.1 確診為胃癌,2013.8.17 去世。永輝女兒龐雅楓大學畢業后去山東淄博石油化工企業工作。<div><br></div><div> 1984年初拍攝的全家福。后排左四為龐永輝,左一為龐永華妻湯立新,左五為龐永偉妻袁玉巖,右一為龐永輝妻魏晶。</div> <p class="ql-block"> 我小學就讀于撫順市中心小學(即現今的撫順市實驗小學)。1956年上小學,在班級里擔任過小隊長和中隊委員,獲得過新撫區優秀少先隊員稱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年五班班主任李桂蘭老師、副班主任夏老師與中隊委員(其中有兩位小隊長)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初中就讀于撫順第九初級中學(1962.9--1965.7)。這所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在全市很有名望。我們班的代數、幾何、物理、俄語、語文等任課老師都是撫順市知名教師。這些高水平老師很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學的興致勃勃,學習成績不錯,班級排名每學年都是前幾名。</p><p class="ql-block"> 1965年我考入撫順第一高級中學。撫順一高中是省重點高中,素有小清華之美譽,每年高考升學率都超過了90%。可是我們這屆學生的大學夢卻被“文革”打碎了。</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是在高一期末爆發的。教學樓門廳和走廊里一夜之間就掛滿了大字報,天天批斗校領導和有歷史問題的老師,學校陷入了無組織無秩序狀態。在人民日報指引下,同學們將目光從校內轉向社會,查找所謂屬于封資修性質的東西,搞起了破“四舊”行動。我和同學一起去過市圖書館、賓館等場所,凡是被我們認定為有毒的書畫等物品,就勒令下架封存。現在回想起來我們在破四舊活動中的所作所為,可謂羞愧不已,有些事情確實可笑荒唐。</p><p class="ql-block"> “文革”發展非常迅猛,一浪高過一浪。毛主席于1966年8月18日在天安門廣場接見紅衛兵,一場長達四個多月的紅衛兵全國“大串聯”熱潮迅即興起。我和同學結伴乘火車去了北京,走進北京的高校學習人家的“文革”經驗,抄錄大字報披露的中央文革領導講話,了解北京高校搞“文革”的方式方法。在京二十多天,我兩次參加毛主席接見百萬紅衛兵活動,國慶節之后才離開北京去了西安。10月中旬我從撫順再次啟程,前往廣州、上海等地。“大串聯”給我的收獲不少,去過北京、西安、武漢、長沙、廣州、杭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熟悉了全國鐵路運輸網,對全國主要城市和知名大學有了直觀的認識,使我切身感受到了祖國歷史的悠久、大江南北的美好風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8年初春時節,幾名同班同學在撫順一高中 教學樓前的合影。 </p> <p class="ql-block"> 1967年是“文革”風云最激蕩的一年。撫順兩派群眾組織在“批斗”、“奪權”中的沖突不斷激化,“文斗”演變成流血死人的武斗。企業工人和黨政機關人員成為“武斗”、“奪權”行動的主體力量,多數同學不再參與這些活動。閑待著的日子里,我沒浪費時光,閱讀了不少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還借來二胡、三弦等樂器,邊學邊練,自娛自樂。我還迷上了圍棋,有一陣子天天和幾個同學下圍棋,天不黑不回家。母親對我下棋這件事很是不以為然,讓我多看點中醫書,她認為這才是該干的正事,或許以后就業謀生能用得上。我順應母親的要求,把家里的《藥性》、《針灸學》、《中醫學概論》等中醫藥書找了出來,當功課每天都讀一部分,有些內容至今我還能背誦出來。可惜因為上山下鄉沒能將中醫藥學習堅持下來。時至1968年秋,一聲令下,停課二年多的老三屆學生都踏上了上山下鄉之路。我們七八百人于9月26日坐同一趟火車來到地處遼西的北鎮縣青堆子火車站,然后分別奔赴青堆子和吳家兩個公社的各生產隊務農,我和我們班級的四名男生三名女生被分配到吳家公社姚家大隊四小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隊的男生在青堆子照相館拍的一張合影。</p><p class="ql-block"> 回城后,我們工作在不同單位。高永芳(前左)擔任過撫順撫順聯通公司領導。吳志才(前右)回城后一直在東電一公司工作。張玉穎(后左)擔任過撫順特鋼公司董事長,因經濟犯罪獲無期徒刑。</p> <p class="ql-block"> 我們剛到鄉下時正值秋收大忙時節,天天和社員一起下地割高粱、掰苞米。割高粱時,我們和社員一樣,每人抱著八根壟,壟長有七八十米。社員割高粱動作麻利,當他們干到地頭時,我們幾個離地頭還有七八米遠,感覺很是羞愧。干過幾天才琢磨明白其中的技巧,也就跟上了趟。割莊稼地體力消耗很大,同學們每天都是能吃能睡的,吃的雖然不好,但大伙兒身板卻一天天的結實強壯起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鄉二個多月我們四名男生坐火車去了一趟溝幫子鎮,我特意給媽媽拍了一張照片寄回家,讓媽媽看看身體更壯實的我,好讓媽媽放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鄉下那些年,除了干各種農活,我還出過民工,去葦塘割過葦子,做過兩年生產隊會計和大隊報道員。</p><p class="ql-block"> 1969年春天,開始興建錦州烏金塘水庫。從各縣抽調來千余名民工充當水庫工程的勞動力,我就是其中的一名。我在水庫工地干了將近七個月,其中一個多月是在山上掄大錘、砸釬子,打眼放炮崩工程需要的石料,后來就轉移到大壩工地干活,天天用土籃子往壩基挑土筑壩。無論是掄大錘,還是挑土籃子,都是出大力流大汗的活,其中的的辛苦不言而喻。那個年代干工程主要靠人海戰術,硬是靠人力筑起了烏金塘水庫的大壩。</p><p class="ql-block"> 去葦塘割葦子的經歷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蘆葦是濕地里的野生植物。每到冬季農閑時,生產隊為了賺點零花錢就組織二十多個青壯勞力去盤山縣葦田割葦子。葦田離我們村子有六十多里地,大清早出發下午才能到。“安營扎寨”是最要緊的活,大伙兒分工合作,有挖土方的、支棚架子的,有去割葦子的,經過二三小時的緊張勞作,一座棚頂鋪著葦子,屋子里有火炕的地窨子就建成了。割葦子是壯勞力才能頂得住的力氣活,大扇刀掄一會就累的汗流浹背,冷颼颼的北風一吹又透心涼。割葦子既苦又累,可是老鄉們卻愿意來,吸引力源自生產隊提供的免費管夠吃的“大鍋飯”。</p><p class="ql-block"> 1973.12.6 我應招回城就業,被分配到撫順礦務局老虎臺礦采煤一區120采煤隊。撫順在五六十年代是全國的“煤都”。礦區人占撫順市總人口的大半,我家的親屬就在勝利礦上班,小時候常聽大人談論礦里的事情,我自以為對煤礦不陌生。當我成為采煤工之后,才切身感受到礦工職業的艱險,煤炭開采的不易。撫順煤礦井下采煤主要靠“打眼放炮攉大鍬”,作業環境十分惡劣,水火瓦斯煤塵沖擊地壓等多種危害并存,而檢測和預防手段落后,井下生產隨時都有發生事故的危險。所以才有“下井三分險”、采煤工“吃陽間飯干陰間活”的說法。</p><p class="ql-block"> 我入礦不久就遇到一次死里逃生的冒頂事故。1974年1月15 日,頭班。我和兩工友跟著帶班隊長去小川里回撤煤溜子,剛干上不一會,小川就發生了冒頂。當煤塵消散,我們才看清十多米長的整條小川只剩下我們四個人頭頂上三架棚的空間,給小川送風的帆布風筒也沒了蹤影。這情景讓我們立馬感受到了死神即將來臨。我們幾個人萬分無奈地就地坐下來,開一盞礦燈以節省電耗,不說話以減少空間里氧氣的消耗。在無望的沉寂中挨過了一個多小時之后,我們仍然呼吸正常,沒有出現異常狀況。我們再一次仔細觀察了一番,發現煤塊下面壓著的一根高粱桿上的薄皮在飄蕩,這證明了有風穿過煤塊縫隙吹進來!生的希望使得我們都能耐心地等待著救援。當我們能聽到外面工友干活的吆喝聲和設備運轉發出的聲響時,我們開始朝著外面大聲呼喊,給救援的人們傳遞信息。事后聽說,由于冒落的煤量達幾十噸,施救的領導和工友們都認為我們沒有生還的可能,當聽到我們的呼喊聲后感到十分驚喜,隨即調整了搶救方案,決定打一個孔洞先把人救出來。從事故發生到成功逃生,我們幾個人在那狹小的空間里度過了八個半小時的至暗時刻。</p><p class="ql-block"> 同年的10月21日,采煤一區121采煤隊工作面發生了一起煤塵燃燒事故,死亡21人,燒傷十多人。那些被燒傷的工友個個都被燒得慘不忍睹,裸露在衣服外的手背手指和面部,都留下了深深的疤痕,臉龐扭曲,手指強直,保住了生命卻留下了殘疾。這次事故中的死傷者有多位是和我同期入礦的“知青”,死者喪失了年輕的生命,傷者將無奈地去面對與正常人的人生不一樣的艱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第二個工作單位是撫順礦務局材料廠。上世紀70年代水泥很緊缺。為了滿足自身需要,礦務局上了一個年產三萬噸的小水泥項目,從龍鳳礦老虎臺礦調配一批青年工人充實到水泥車間。我借這次機會離開老虎臺礦,從而結束了我的采煤工生涯。</p><p class="ql-block"> 我報到時,水泥項目的土建工程已接近尾聲,回轉窯正在安裝調試。我是車間里的維修鉗工,每天忙于各種設備設施的安裝維修。</p><p class="ql-block"> 來水泥車間不久,車間領導把辦黑板報的任務交給了我。為不辜負領導信任,也為展示自己能力,我用工余業余時間起草文稿,謀劃版面,一心想把板報辦得圖文并茂,讓大家都喜歡看。我的努力沒有白費,一塊六平方的板報,每次更新都吸引來不少人駐足觀看。這不僅得到了車間領導的認可,也引起了廠領導對我的注意。我在水泥車間干了五個月就被調入廠政工組做起了宣傳干事。</p><p class="ql-block"> 做廠宣傳干事期間,我想方設法把宣傳工作做得有聲有色。我午間不休息,既是報道員又是播音員,用廣播設備報道各車間的大干動態和涌現出來的好人好事。我很少坐辦公室,除了寫稿和廣播廠新聞,幾乎都在生產一線采集報道線索。我還經常向上級新聞單位投稿,不少稿子被《撫順廣播電臺》《撫順日報》、《遼寧青年》、《撫順礦工報》等媒體采用。</p><p class="ql-block"> 1977.10--1978.10,材料廠黨委選送我上撫順市委黨校參加為期一年的理論培訓班。這一年多的理論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對馬克思理論體系有了初步了解,養成了對政治經濟理論學習的濃厚興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8.1 撫順市委黨校大門口</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于1979年參加了遼寧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的函授學習。經過四年的學習,獲得了大專學歷。</p><br><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81.8 我從鋼鐵廠政工組調入材料廠宣傳部。</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撫順礦務局辦公室是我的第三個工作單位。</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83年1月25日 將我從材料廠宣傳部調入撫順礦務局辦公室調研科。</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在局辦室工作了15年,從科員做起,歷經副科長、科長,局辦室副主任、主任等崗位。局辦室下設調研科、秘書科、接待科(外辦)、檔案館、攝制科、局志辦,共七十多人。在局辦室工作期間,我所撰寫的調查報告、經濟論文,有多篇被煤炭部、遼寧省、撫順市的刊物采用發表。1993年經煤炭部專家組評審,我獲得了高級經濟師職稱。</p> <p class="ql-block"> 1984年暑期局辦公室同事去大伙房水庫游玩</p> <h3> 1996年10月與崔載述局長在上海外灘 </h3><h3></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998.5.25 我轉任撫順礦務局林業處處長。撫順礦務局的林業資源,起始于日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撫順炭礦在撫順周邊山區營造的坑木林。撫礦林業處在新賓、清原、撫順三縣擁有62萬畝林地,年采伐限額12萬立方米,是全國煤炭行業最大的林業企業。我到任后整合內部機構,改革人事制度,強化處里對各林場的集中管理,顯著提升了林業處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職工收入隨之提高,深受廣大職工的擁戴。我榮獲了撫順市優秀共產黨員、撫順礦務局模范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p><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森林資源普查現場,我與進行普查工作的同志們交流情況,左二為林業處黨委書記聶世奎</p> <h3> 2000.1.25,我轉任撫順礦務局職業培訓中心主任、撫礦工學院院長。我剛到任之時,撫順礦務局剛將撫礦工學院、撫礦技校、撫礦干校、撫礦安全技術培訓中心合并為撫礦職業培訓中心,實行一個班子,多塊牌子,行使多項職能。我所面對的是,重組后的內部管理體系沒有理順,辦學規模低迷,學院正處于生存艱難、發展無方向的境地。</h3><div> 經過幾年的持續努力,撫礦技校獲得了國家高級技工學校資質;撫礦安培中心獲得了國家二級安培機構資格,承擔起了遼寧省所有國有和地方煤礦礦長的安全技術培訓任務。撫礦衛校也被納入職培中心序列。這幾年職培中心年年有新發展新變化,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效益顯著提高,校容校貌和辦學條件的改善更為巨大,教職工收入同時得到大幅度提高,整個學校煥發出勃勃生機。上級命名我為煤炭行業職工教育先進個人稱號、撫順礦業集團公司勞動模范稱號。撫順礦業集團公司高度評價了我在經營管理方面的作法和取得的成效,用公司紅頭文件予以通報表揚。</div><div><br></div><div> 2001.6 撫礦工學院</div><h3></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借鑒國內外技工教育辦學理念和經驗,借助中德職業教育合作項目德方無償援助資金,學校相繼購置和引進幾十臺數控機床、氬弧焊機和三十臺電腦,使學校的實習實驗設備體系更加先進和完善;還派出部分教師去高校或企業進修,提升了技工教師的理論和實訓的教學水平。經過申報和評審,成為撫順市第一所高級技工學校。揭牌儀式莊重熱烈,省廳領導、撫礦集團公司主要領導和省市兄弟單位領導數百人蒞臨揭牌儀式。省市新聞單位派來記者現場采訪。遼寧電視臺以如培養高技能人才為主題對我進行了現場采訪,播發在當晚的《遼寧新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4.7.9 隆重舉行撫礦高級技工學校揭牌儀式。</p> 圖片上半部是2005年春節前撫礦工學院舉辦迎新春茶話會主席臺畫面。<div> 圖片下半部是撫順市副市長劉詩來撫礦工學院調研。</div> <h3> 2004.10 刊發于《撫順日報》的人物通訊(撫順日報記者采寫),后被收入《煤炭企業名人錄》</h3> <h3> 經本人申請,集團公司于2005年4月安排我任撫順礦業集團社會保險管理中心黨委書記。社保中心是集團公司負責集團公司各項社會保險資金繳撥、離退休職工管理和服務的職能部門。下轄社會保險處、老干部處、退休職工管理處、綜合處,另設黨群部門。</h3> 與撫礦社保中心黨委副書記初春華(右二)、工會主席于寶峰(右一)討論黨員先進性教育宣傳牌板的內容 <h3> 撫順礦業集團公司光榮冊上的照片(2005.7)</h3> <p> 2005.11.25 集團公司調我任撫順礦業集團暖氣廠黨委書記。暖氣廠是日本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撫順炭礦成立的供暖企業,也是撫順市歷史上第一家供暖企業。暖氣廠的供暖面積隨著城市的發展不斷擴大,供暖區域遍及撫順市的新撫、望花、東洲三個行政區,供暖面積達440萬平方米。根據撫礦集團公司關于正處級領導干部任職年齡的規定, 2007.3 改任我為暖氣廠正處級調研員,直至2009.2 正式退休。至此,結束了我在撫順礦業集團公司這家特大型煤炭企業的崗位歷程。</p><p> </p><p> 2006.8.26 撫礦暖氣廠</p> <h3> 工作期間,我曾經多次出國考察。2002.10 國家勞動部組團,隨團赴德國進行了為期22天的德國職業教育考察。2005.4 撫順礦業集團公司組團,隨團考察了歐洲八國的工業企業和歷史文化。2007.5遼寧省企業家協會組團,隨團赴埃及、土耳其進行宗教、社會考察。出國考察不僅使我開闊了視野,直觀地感受到了我國與歐洲發達國家方方面面的差距,也在比較與思考中提升和校正了自己的世界觀。</h3><div><br></div><div> 2002.10.23 德國瓦恩市職業技能培訓中心會議樓</div><h3></h3> <h3> 2005.4 巴黎圣母院 </h3> <h3> 2005.5 奧地利維也納</h3> <h3> 2007.5 埃及開羅</h3> <h3> 2007.5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h3> <h3> </h3><h3> 吾妻遲敏捷1950.2.18生于沈陽市。初中就讀于沈陽三十七中。1968.9.20 下鄉到新賓縣大四平公社西河掌大隊。1972年12月招生回城,就讀撫順師范學校。由于當時師資緊缺,這批師范生在校四個月之后就分配,她被派到撫順36中學任教,成為一名中學教師。1981年初因家庭住址變動,她轉入離家近一點的撫順13中學任教。1984年她被調入撫順市規劃局露天分局。隨著市政府機構業務調整,她所在的露天分局劃歸撫順市國土資源局,后來又整體并入新組建的撫順市土地交易管理中心。在土地管理崗位工作的二十二年間,她一貫勤奮工作,無圓滿完成各項工作任務,職務從科員做到分局副局長、局長直至退休。</h3><h3> 孩童至初中階段的遲敏捷</h3> <h3> 遲敏捷的知青年代 -- 1968年9月20日至1972年11月</h3> <h3> 知青回城進入撫順市師范學校中文三班讀書</h3><h3> 撫順市36中學任教時與班級學生合影</h3> <h3> 撫順市規劃土地管理局露天分局工作照</h3> <h3> 《撫順日報》報道遲敏捷忠于職守、臨近退休仍兢兢業業站好最后一班崗</h3> <h3> 我與遲敏捷1975.8.18 結婚。父親通過老同事幫忙,為我們從撫礦運輸部借到位于東崗的一間半平房。我們簡單收拾一下,1975.10.6 從北臺父母家搬到東崗,開始自立門戶,過起了自己的小日子。東崗是勝利礦采煤沉陷區,沉陷導致房子的墻壁上出現許多細小的裂痕。一到數九隆冬的時候,由于房屋墻體透風,屋子里保暖差,下班回來屋子里沒有一點熱乎氣。怕凍著孩子,只能讓龐前濤繼續呆在抱被里,等站爐子燒一會驅散了寒氣,才給龐前濤松綁。住平房燒煤取暖做飯,買煤泥、脫煤坯、備劈才一類活計年年不可少。我們自己動手蓋了一座七八平的倉房,自己挖菜窖儲存大白菜和蘿卜,還在屋前那塊大約一百平的院子里種點菜。東崗那幾年是我們小家庭的起步階段,日子過得有苦有樂,有付出有收獲。</h3><h3> 1980.11.1 我家遷入了鋼鐵廠分配的位于塔灣的新居,我們三口人住上了有暖氣的樓房。我家住房隨著我職務變動不斷得到改善,隔幾年就搬一次家,面積從小到大,位置從偏遠的東洲區搬到市中心的新撫區。我家先后在東崗、塔灣、新屯、站前、南臺等處的房子,住房面積從二十多平逐步擴大到一百三十平。</h3><h3> </h3><h3> 1994.5 重回東崗舊居,尋找東崗歲月的陳跡。</h3> 1985.6.1 遷入新屯撫礦機關5#樓(兩室一廳) <h3> 1990.6.1 遷入位于東十路的撫礦戰備樓原址翻建的新樓</h3> <h3> 1994.4遷入南臺撫礦機關5#樓</h3> <h3> 1999.9 遷入南臺煤校方塊的新房子</h3> <h3> 2004.7 遷入臺南嘉苑</h3> <h3> 2008年5月2日從撫順遷居到大連開發區陽光海岸小區</h3> <h3> 兒子龐前濤1976.6.13 清晨六點出生于撫順礦務局醫院婦產科。他自小就很懂事,剛滿三歲的時候,媽媽患病住院挺長時間,每天只有我一個人來照料他吃飯睡覺上幼兒園。這段時間里,每天早上匆匆吃點早飯就送他上運輸部幼兒園,他從來都主動配合;我下班后去幼兒園接他的時候,由于我坐電車上下班,我趕到時往往只剩下了他一個孩子。我們到家后,我忙著做飯,他就自己想辦法玩,從來不添亂,也從來不哭不鬧,不念叨想媽媽。<br> 他上小學是在東洲一校,那時候遲敏捷在撫順市十三中學任教。這兩所學校相距不遠,距離家里不近,有七八里地。每天他跟著媽媽一起走一塊回。上二年級的時候,他媽媽工作單位變動,沒人能護送他上下學了。可是龐前濤認為自己上下學沒問題。我們很無奈地同意了他的想法。從此他就天天背著書包,拎著裝午飯的飯盒,早晚獨自奔波在上下學的馬路上。觀察一段時間,看他一直沒出啥情況挺適應的,我們也就放下心來。我家后來多次搬家,龐前濤就隨之多次轉學。他小學就讀的學校有東洲一校、新屯四校、民主小學。他剛轉入民主小學時,我家還住在新屯,而民主小學當時位于南臺迎賓街。他每天早上要搭乘撫礦集體總公司的班車在臺東下車,然后步行十五分鐘才能到校;放學后則要走十多分鐘到南臺電車站乘電車回到新屯。那時候乘電車的人多,車廂很擁擠,一個十一歲的孩子天天趕電車也是一件讓人很不放心的事。現在回想起當年的那些事情,我感到兒子小時候真是挺不容易的,小時候的他比同齡孩子在懂事立事上要強出許多。<br></h3><div><br></div><h3> 1981.12 龐前濤在撫順十三中學托幼所</h3><h3></h3> <h3> 1983.5.29 在撫順勞動公園旱冰場與大他幾歲石長海一起滑輪滑(當時的輪滑鞋就是這個樣子)</h3> <div> 龐前濤中學就讀在撫順市五十中。畢業后考入撫順煤校。那時候中專和重點高中的錄取分數線不相上下。撫順煤校畢業時被保送至遼寧工程技術大學。</div><div> 1997年龐前濤在撫順煤校讀書時到撫順礦務局龍鳳礦實習留影。</div> <h3> 1997.11.1 大學時的同學合影</h3> <h3> 2003年10月2日龐前濤、張颕婚禮??(撫順天寶大廈)</h3> <h3> 2007.2 臺南嘉苑</h3> <h3> 龐前濤2018年至2019年工作照</h3> <h3> </h3><h3> 2017.2.28 我過生日時的全家福(龐前濤家)</h3><h3> </h3> <h3> 光陰似箭,人生易老。我與遲敏捷現今都已年過七十,但赤子之心依舊,對先輩懷念與感恩之心更濃。作為已有了兩代后人的我們,格外關注著后輩人的成長。不甘人后的孩子給了我們許多欣喜,兒子龐前濤工作上努力進取,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孫子龐博元、孫女龐雨桐分別在中小學讀書,正在健康成長。</h3><h3> 祝福家族后輩一代更比一代強!</h3><div> 補記:三弟永偉很支持用文字、照片,記述先輩人生經歷這件事。他看過初稿后,提供了幾張十分珍貴的老照片,豐富了這個《美篇》。</div><div> </div><h3> 2020.4.</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方正县|
东兰县|
蒲城县|
大理市|
河源市|
丰都县|
古田县|
襄垣县|
富裕县|
苍梧县|
阳原县|
隆子县|
嘉荫县|
嘉义市|
洛川县|
饶平县|
鸡东县|
凌源市|
桂阳县|
元氏县|
宣城市|
呼玛县|
湘阴县|
留坝县|
富源县|
禄劝|
汾西县|
洞头县|
高碑店市|
松溪县|
迁安市|
中宁县|
旺苍县|
十堰市|
合作市|
绥德县|
昌黎县|
始兴县|
天等县|
抚远县|
灌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