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靈石文史】第109輯 深山明珠雷家莊

靈石文史

<p>編者案:在靈石縣文史研究會建會二十年的輝煌歷程中。先后蘊育岀兄弟會員,姐妹會員,父子會員,師生會員……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對夫妻會員,他們是英武中學退休教師閆潤鈺,英武鄉政府退休干部任鳳英。夫妻倆立足本土,挖掘人文。夫唱婦和,深耕鄉野。取得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本期隆重推出夫妻作品《深山明珠一一雷家莊》。</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閻潤鈺 任鳳英</b></h1> 雷家莊村于2014年被評為山西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古村落,這顆深藏于深山的明珠,終于顯露出光輝。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村莊科學的選址——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b></h3> <p>  雷家莊村位于縣城西北方,坐標為東經111°11″、北緯36°54″,海拔999米,占地3.8平方千米,全村有131戶,578口人,耕地2100畝。該村流域為交口河水系,其村東山嶺為益莊河水系的分水嶺,距汾河及108國道、同蒲鐵路4公里,距京昆高速公路及大西高速鐵路30公里,村莊建在兩溝之間的山坡上,呈“八”字形狀。左邊坐北向南,鳳山陽坡環繞,負陰抱陽;右邊坐西向東,龍山靈崗護衛,藏風聚氣;村底一徑小水繞流,財源茂盛;村前與侯木山并立對峙,匯文集瑞;后倚巍巍介神原,背厚靠堅,這正是中國人居風水追求的終極目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平衡。</p><p> 雷家莊村明朝屬文殊里,清朝康熙11年始(1672年)為北易里,到清朝嘉慶22年(1817年)又改屬文殊里。民國時期屬第五區(駐兩渡)為主編村,轄7村,12閭,61鄰,265戶。1947年屬趙家莊鄉(時稱延陵鄉);1949年屬第六區(駐兩渡);1953年屬第六區(駐兩渡)屬下的雷家莊鄉(轄周邊8個村);1956年屬英武鄉;1958年屬前進人民公社(駐兩渡)英武管理區;1961年屬英武人民公社,村建制為生產大隊;1983年改屬英武鄉,村改置為村民委員會。</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悠久的歷史傳承——石斧的發現和古老的傳說</b></h3> <p>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距離雷家莊偏南兩公里的文殊原,北莊村民耕地時發掘出石斧等生產工具,據考證為新石器時期先民所用。我們可以作這樣的“穿越”:在東為侯木山,南為文殊原,北為介神原之間有一片低于高原300—500米的半盆地式的窊地,這里背風向陽臨水,窊地沒有被洪水切割成現在這樣的溝壑縱橫,周邊巖石也不像現在這樣犬牙交錯,沙坡不是這樣裸露,小水河常年流水,可臨河而飲,地勢平坦,可耕可采,草深林茂,可牧可養,在現雷家莊建村的地方正是高崖向陽,可尋穴而居。</p><p> 五道廟表明商旅的振興和繁榮。在雷家莊村對面有一個地方叫廟墕里,也是進出雷家莊村的一條通道,這里有座五道廟供奉著五道神柳下跖。他是春秋末期帶領奴隸起義的造反英雄,人們把他尊奉為劫富濟貧、保護商旅行人安全之神。五道廟修在強盜常出沒的危險路段上,表明了一種善良美好的愿望,祈求神靈保佑商旅行人平安順利。五道神像為砂石雕像,造型樸陋,年代久遠。坐像高1.5米,寬0.8米,1995年景英公路鋪油拓寬路基時隨一顆柳樹推到山坡下埋掉。修建這座廟表明村莊年代悠久和商旅的盛行和振興,何時修建已不可考。</p><p> 介神、介廟,是悠久歷史和忠孝文化的傳承。在英武地區有一段介神原名稱變化的傳說,過去介神原名叫鳳凰原,大禹治水時,禹王由現在王禹原到現在孝義市望川原察視水情,往返間在此停船暫息,因名稱好、風水好,多有富人在此請墳地。介之推的父親為晉國大夫,因和晉獻公政見不合,被罷官貶野,避難于汾河之西。介子推母親的娘家為現兩渡鎮曹村,他們就到了距曹村30里之外的鳳凰原(現英武介神原)。給人看墳地兼種田,并生了介之推兄妹。介子推一家在此生活了十多年后,晉國政局亂象叢生,晉獻公聽從驪姬之言,將太子及幾個兒子逐出宮廷,重耳去守蒲城,現交口縣境內的上、下蒿城一帶,距英武鄉介神原百多里路,這給兩個有政治抱負的人物相互聯絡并結成忘年交創造了條件。驪姬之亂發生時,二十一二歲的介之推僅是一個“微臣”(據北京大學中國文學史教研室選注《先秦文學史參考資料》1957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隨重耳外逃,鞍前馬后之勞,采食探路之苦,割股奉君之功,介之推與重耳一行受盡艱難19年,政治地位逐步提升,協助重耳復國。復國后的晉文公,勵精圖治,成為春秋時期的一代霸主,之推卻未受封賞,無言無怨,歸鄉隨母隱居。文公感其節,尋訪不遇,以火相脅,介之推與母以死殉志。文公深悔自己舉措失當。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見《左傳?介子推不言祿》),并命三日禁火以寒食,點火之地命名為后悔溝,將介之推的村改為旌介村、將附近的村子改為“記過村”(集廣)、“旌善村”(靜升)。介之推作為忠君孝母的人臣,其出生地被改為“介生原”就很自然了。宋神宗元豐元年(1078年)封介子推為“潔惠候”。(《宋會要?禮》),《宋大詔令集》(卷一五六)載:“宜為明靈,血食于其上”。老百姓對他的尊敬愈加,將其墓尊為神林,其出生地介生原自然要被改為介神原了。“文革”初期,這里是英武農業中學所在地,名稱又改為“建新原”。作為介神原周邊最富最大的雷家莊村的仁人志士,為紀念既忠且義,既孝且善的介之推而帶頭集資修建介神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據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成書的《靈石縣志》載:靈石縣境內有九座介之推廟,而未記載英武有介神廟。英武介神廟修建于何時,已不可考。清朝光緒丙申年(公元1896年)維修介神廟竣工后,樹立了兩通石碑,其中一通碑上記載,當時以雷家莊村為主,以英武村、張家山村、旺嶺村為輔集資維修,此碑現存于雷家莊文德堂院內。1974年張家山村在村頂原上修建蓄水池,將此碑鋪于池底,2014年由村支書陳仲科和村民雷守譽等人從廢水池中挖出。正面碑頭有“萬事永賴”,反面碑頭有“功德無疆”。石碑背面全部為捐錢者的花名,正面為各村捐錢總數,大戶捐款及開支情況。據碑石記載,雷家莊村集資最多,并提供了土地資源。具體情況是“雷氏家廟公項捐銀44.4兩,讓忠捐銀44兩,雷啟申捐銀18兩,陳家康捐銀30兩,陳惠章捐銀10兩,共捐銀142.4兩,捐錢131幣500文。在土地方面雷啟明施舍修廟坐落地,雷秉時施舍二餉地。”而同時樹立的另一通碑文云:“靈石城西北鄉有雷家莊村,平原高嶺舊有廟在焉,原四村之香火,實萬家之尊榮,因名介神原,即是地也,歷年既久,不知創自何代。自雍正中年補葺,以至同治年百有余年。”表明建廟時間久遠,與傳說相吻。雷家莊村有這樣的傳說,文德堂和忠恕堂主人拆掉后花園幾孔磚窯用于修廟,凡經過雷家莊去介神原的村人路人就捎幾塊磚,樂而忘疲,還有一說就是此地原有雷氏看墳窯洞三孔,雷家捐出作為介神廟的建筑。該廟占地420平米,座北向南,北為五孔磚窯洞,南為戲臺,兩邊有側窯三孔,正、側窯上都建有掃地穿廊,戰爭年代,破壞殆盡。1958年英武鄉鄉長王光生(沁源人)對戲臺加寬一米多并維修。80—90年代,鄉里建企業,鄉企業經理溫茂堂、閻潤來、溫子謙將廟院又維護增修了部分建筑。</p><p><br></p> <p>  介神廟還有一塊更為古老的石碑,知情人雷守譽介紹,此碑被張家山村修村里的蓄水池鋪于池底,碑文介紹了介子推父母及其介子推兄妹情況,介母背有點駝,娘家在何處等內容,特別是張家山村在該碑上名為裴牛薛家窊,為該村明朝時的名稱,由此也推測英武介神廟修于明朝時期。而英武的臥牛神廟已在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有文字記載:“靈瑞一境,文殊西鄉,地杰人靈,降謫生惟,在世偏能護祐此方世孳。愚民賽賀闐,酬惠虔誠。敞飾臺隍擴,汾晉之間,殿宇感□,□災清明,以貴志雜陰不督獻,扮舞亭時當慶賀,銀馬自公貢向。賢□□謹命□銘記耳 維大金國可惠北路汾陽軍離石縣溫午于任萬自戰施香爐一座妻楊氏男百壽次男寄壽 未歲大定十五年(公元一一七五年)二月甲午日功量”,臥牛神廟四院相連,且很有規模。關公樓外還有一座小戲臺,該廟坐落于交口河支流峪口河上游,距趙家莊村一里許,此文字石刻為臥牛神廟關公樓院內的一座燋表爐的青石基座。燋表爐傾毀后,基座被埋在原供銷社大門口,以防止大車進出刮壞墻體。1987年在趙家莊初中任語文老師的閻潤鈺發現,和英武供銷社會計薛守祥先生挖出,抄錄文字后基座藏于薛會計辦公室,后不知去向。這是當時河東路汾陽軍一個信徒施舍修建。萬歷版縣志也未記臥牛神廟,從大定15年到明萬歷29年已歷426年。所以,我們估計當時英武地區交通閉塞,未將實情報給官府所致。</p><p> 我們把雷家莊歷史發展的鏡頭再“穿越”到確有記載的年代。據雷氏家譜記載,該村始建于元朝,原名叫馬家莊,明朝初期,陜西雷氏遷入,經數代經營發跡,而原馬姓居民則在明末遷走不少,雷姓居民經官府同意,將馬家莊改為雷家莊,明末期陳家嶺陳姓因姻親關系遷入本村,兩姓居民精誠團結,和睦互助,共同描繪發展藍圖。</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深厚的文化底蘊——軟實力支撐文明發展</b></h3> <p>  商貿的繁榮,必然帶來文化的發達。首先是晉劇的繁榮。在雷家莊村由于商家鋪號多,在天津、石家莊等地做買賣的多,各地戲班來演出的也多。人們看的多了,自然也受到了熏陶,能夠甄別水平的高下,也學著晉劇里的唱念做打、吹拉彈奏。正由于此,產生了一支傳承近百年民間音樂藝術團體自樂班。這支隊伍由業余愛好者組成,利用農閑時活動,不論本村或外村有紅白喜事邀請,都能及時到場,由于村里這樣的人多,從未出現過人員短缺而誤事的情況。其次是靈介秧歌。初期,每到收完秋,介休的教場子師傅就來收徒授藝,愛好者只需給師傅幾升米或十幾斤玉米面、高粱面就拜師學藝。因為唱秧歌已成為村民的一種生活內容,出門的時刻、勞動往返的道上、田間地頭、勞作之余、挑擔趕車、放牧的空閑,只要和秧歌的內容相符,就會引吭高歌,并引出對山隔河的唱和。隨著現代媒體的普及,秧歌劇這一戲劇的活化石也走向消失。</p><p> 將文藝及傳統文明滲透到現代生活,促進社會和諧。在近幾年縣、鄉舉行的各類歌詠、街舞、柔力球等比賽活動中,只要雷家莊村參加,總能拿到好名次。良好的文化傳承,促進了村風清明,政風和諧,婆媳互敬。</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繁榮的商貿業績——晉商發展大潮中一股激流</b></h3> 當年雷家莊商人們足跡四海的情景已無法再現,但他們留在故鄉的深宅大院足以顯現當年的輝煌。晉商的發展給雷家莊人提供了機會,他們利用便利的交通條件,在當地經營,發展速度很快,在清朝乾隆時期達到鼎盛。制醬、釀醋、食品加工、編制、粉坊、榨香油坊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當鋪、錢莊、服裝、鐵鋪、木業、日用、鞋帽等,應有盡有。而且還將店鋪遍及靈石、介休、平遙、晉南等縣城,隨著貿易的擴大,發展到山東、河北、內蒙、東北、京津地區,僅在天津經商的就有20多家,經商的范圍有糧行煤場、錢莊銀號、當鋪客店、布料綢緞、服裝鞋帽,和村里的業務形成了優勢互補。人們的住宿條件、穿衣、食品、日用,甚至觀念都天津化了。現在還流傳著“天津有甚咱有甚,咱和天津不差甚”,方圓百里都稱雷家莊為“小天津”。<br>  誠信的經營,周到的服務,換來滾滾的財源。他們將這成袋成箱的黃金白銀變成青磚、白灰、梁柱,修建成58處風格迥異的深宅大院。這些院落因山就勢,靠崖而建,省料保暖;有的院落平地直起高墻,宜建窯則建窯,宜建樓則建樓,冬暖夏涼,春秋宜居。這些院落大都兩層起屋,成崖窯地窯式,兩側建兩孔、三孔的側窯。第二層或窯或廂房,多為女兒的繡樓。這樣修建首先是安全,堅固,也能防匪、防盜、防亂兵。院中有水井、磨房、碾坊、糧倉、護院人員、直通山外的暗道。最大院落為雷氏文德堂和忠恕堂,這兩幢院子平行同向修建,兩院崖地正窯共20孔,兩院三進共有側窯51孔。為了修建這兩幢院子,還從井坪地起始,修了五層襯窯共25間。還修了襯院、東西疙瘩院、賬房院等三院共計房屋45間。相傳雷家兩院外還建了一處一次能招待數百人的大廳,每次糊窗戶的漿糊就需要幾十斤面粉。又有傳說由于雷家莊家大業大,所養的劇團、轎夫、馬匹、車輛、長工在雷家莊村里住不下,全部住在雷家莊村對面侯木村背后的土窯里,雷家有事就在村邊放鐵炮通知,要車或要馬的數量都有暗號聯絡。如此規模,盡顯當時主人的豪華和富有。另外,還有精美修飾物品,磚、木、石三雕就不一一贅述了。<br> 院落的命名也盡顯特色。有的以地理方位命名,如:井樓院、坡坡院、溝底院。有的以經營功能命名,如:當鋪院、賬房院。有的以建設時間命名,如上下新院等。<div> 這些建筑排列在前后村主道左右,形成商業一條街,使這里成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br>  有些院落的門匾也盡顯主人的經營思想和處世之道。如“守真堂”“積善”“積德”等;有的表明主人的理想追求,如“耕讀傳家”“戩榖”“詩禮傳家”等,有的表現主人超逸的情懷,如“澹泊明志”等;有的表現主人高雅,如“敦素”“繩武”“迎薰”等。輕利重義的儒商文化得以顯現。<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物華天寶——毀失的傷痛與現存的思考</b></h3> 一棵長壽的酸棗樹。在雷家莊村有雷姓村民的一處院落,院名為酸棗樹院,說明先有樹后有院,這是院主人的驕傲。院內曾長著一棵大酸棗樹,高5米左右,粗需兩人合抱,此樹已中空嚴重,難以支立。據村中雷姓老人講,先有酸棗樹,后有雷家莊,此樹可能有千年歷史。該院主兄弟和睦,樹主兄長便將此樹給了那個生活較困難的弟弟,其弟將樹鋸倒后做成8副木炕沿,處理后支持子女上學,這是1973年的事情。那時農村業主怎樣處理自己院內物產,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在當時社會環境下,就是國家層面上,對文物的宣傳基本是空白,人們對文物的認識甚少,更無“古樹”這一概念。進入2000年后,縣、市專家對各村古樹進行鑒定掛牌,雷家莊的老人們說起這件事, 專家稱這么粗的酸棗樹確實很少見,全國罕有。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借一角紙張,使其重現,不至泯滅于歷史的長河中,也喚醒今后人們對自然珍寶的認識、珍惜、保護的意識。 古道碑的消失。在雷家莊村西秦晉小道邊的沙梁上,有一座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道碑樓。材料純為砂石和青石構成,高2.5米余,底座為1.5米見方。更為精妙的是材料砌放和鑲嵌不見使用石灰,但結合非常嚴密,刀刃也難以插入。道碑樓玲瓏典雅,格局新穎,坐西北面東南,背倚巍巍介神原,面臨脈脈小水河。碑前匾額為“流水”,對聯為“桑梓百年承厚蔭,蘭芝累葉誦清芬”。碑后匾題“高山”,聯云:“古道猶存松柏節,名流共式鼎彝尊”。碑體后面以篆體字豎寫“皇清”二字。略間隔兩字后,以正楷書寫以下文字:“例授奉直大夫布政司理問二級鄉飲大賓漢章雷公神道。”碑文標題為《馬安山將軍勒馬地記》,全文如下:“《望龍經》云:‘凡龍穴,無論枝干,俱不肯收客水’。蓋一龍必有一水相配,惟此水未潮,而此龍亦止能食此水,方為陰陽相媾,一家骨肉。故大龍必有大沙,大沙必轉而向里,或橫或回,與己水相交,欄隔外來客水,不使入局,用客作纏可也。惟奴砂之結,不龍放出大砂,因無自己隨身之水,只得收客水耳。”《條辨》云:“奴砂多胖大,其結穴有堂局不正,收束不緊,關鎮不密之病。”據此,則一龍之結,主輔顯然惟是此等。形穴異于尋常,巧奇怪一類。《三十六騎龍》內,第十八條云:“十八騎龍勒馬形,馬頭回轉是真情,頸窩一穴人何曉,墜在山凹理易明,”正謂此也。穴立亥山已向,棺兼乾巽,取水來生木,以為催官。《鐵彈子》云:“立穴無尺寸之移,受氣有耳腰之異,分金有轉移之巧,氣線無豪發之差”是也。課曰:“砂水重重秀且昂,龍雄局緊坐天皇。四中三合符年命,顯爍勛名冠一方。” 己卯科舉人中衛縣儒學正堂關中地學李若馥謹識,<br> 道碑地基系陳表弟榮章情讓因并書之以誌其美云。<br> 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元月十九日 谷旦<br>  相傳馬安山為現交口鄉馬家莊人,在陜西做官,一次路經此地勒馬回望,自認為祖上積有陰德,該享此風水寶地,托其在靈石縣做縣官的親屬,在此立碑以志。細讀碑文,置疑與共識并存,一、傳說之“跌落地”和碑文題目之“勒”及文中“馬頭回轉”之句不符,這是口傳之誤。二、全文內容象墳墓之神道碑,為何立在路旁成為道碑,令人費解。三、為何碑文題為“馬安山將軍”,但碑主人為雷漢章?四、交口的馬家莊是否為雷家莊前村名“馬家莊”西遷之村名?現雷家莊周邊侯木、岑泊、旺嶺等村馬姓居民是否為當時未遷或回遷居民?五、馬安山將軍在此“勒馬”回望,是否對祖上故地深情留戀?六、馬安山在陜西為官,與關中陰陽家李若馥相識,在情理之中,但為何給雷漢章寫神道碑?七、雷漢章與碑文落款中的陳榮童為表親,表明兩姓世代姻親連聯,村鄉史事,順理成章和難圓其說并存。正所謂:一篇碑文千古事,留給后人費猜量。后事相傳更久遠,再給后人留文章。此碑樓于1996年筑河壩修泄水洞時,在沙梁下爆破被掀翻,部件散落遺失,正碑沉入壩內泥中,與世永沒。此謹記,或能以文字傳達,以慰遺憾。<br> 對雷漢章的考證。2013年,英武鄉建新原因工程出土了幾塊雷姓墓碑,收在景茂禮先生《靈石碑刻全集》中,其中一塊雷聲和墓表云:“先生諱聲和,字既濟,以長孫漢章公貴,浩贈奉直大夫。”“生和生三子,長澤普,次澤周,三子澤遙”,有孫八個。奮為長孫,即漢章。“澤普生二子,長奮,次發”。此碑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立。第二塊為澤周墓碑:“公(澤周)有四子,長倬云、次益、次舒、次豐”。“嘉慶乙丑、丙寅(1805年——1806年)連年荒歉,漢章公弟兄仍出粟賑鄉里,至再至三,又捐銀索洲彎造舟以渡行人”。還有澤遙長子“滋”的墓碑,“其弟諱豫,先公卒”。又提到“祖諱聲和,因公(滋)堂兄漢章公貴,浩贈奉直大夫”。至此聲和的八個孫子得以落實。澤普及其長子漢章的生平雖不明,但身份確認。這個家庭因漢章而男浩贈(死后追封)奉直大夫,女追封“宜人”,漢章的名位“奉直大夫”為“例授(在職由朝廷授予)”,是對國家有功的實職官員。再者寫墓志和題字的,有進士如何輝綬、王鳳翰、梁中靖,舉人有王振培,梁象晉,表明碑主家地位非同。 燒毀的古戲樓。現雷家莊村委所占的院落舊時為雷姓家廟,民國時捐出讓村里辦公,有戲樓、窯洞、廂房等建筑,在廟的左上方有幾孔窯洞為照廟院。<br>  該廟的戲樓修得尤為精彩,方圓幾十里沒有,不乏為古代戲樓建筑中的精品。戲樓前上方的橫梁全部為精細的木雕,橫梁斗拱的彩繪間書寫著《千字文》全文。該廟修于何時已不可考,50年代在戲樓上做教室時,因戲樓上用蘆葦桿做骨架,用麻紙糊的隔層完全破損,可以看到梁上的字樣,雷守譽當時才十幾歲,聽到大人們讀著文字,依稀記得是“永樂”還是“雍正”,不敢確定。該院中有一塊墻碑的文字,記載著民國十六年(公元1928年)維修戲樓及辦學校的情況。現錄如下:“余鄉舊有辦公院一處,名之曰戲樓院。明期不列神像,正窯三孔,系辦公室,現改作校址。對面有大舞臺,歷年既久,經風雨之摧殘,為鳥鼠所剝落,幾于棟折椽崩。鳩工有志而鴻欸莫籌,幸有村中數偉人,出疏募化銀圓。因陋就簡,整補完全。工既竣,志公芳微,不可掩沒,爰勒石以志不朽。經理人:陳維、陳鳳翱、雷萬程、雷雨清。”以上文字表明,重視教育,較早進行學堂教學,注重教化,動亂時還維修戲臺,村民團結,合力村務為該村特征。碑文中“明期不列神像”表明該家廟及戲樓在明朝就存在的說法可作參考。1983年,蘭家堂村的遷入戶蘭某,將數畝小麥收回放在戲樓內,不慎引燃。一時濃煙蔽日烈焰騰,百年文物化灰燼,物華天寶難再復,眾口如潮咒原罪。蘭某愧痛,不日遷離。<br> 文德堂的碾盤。在雷氏大院忠恕堂西耳門外是磨房、碾房,特寬大,有5米余。其中碾盤特別使人稱奇,直徑3米余,厚25公分,青石質地,據測算,重約兩噸余。在當年交通和運輸工具十分落后的情況下,這么重的整塊碾盤是從什么地方,怎樣運來的,還是一個謎。<br>  橫空出世的元寶石。這塊石頭在從文殊原進雷家莊村的交通要道口。道旁有一座建在甕門上的廟宇,文殊、城隍、土地、二郎諸神合塑,今無存。此石長136厘米,高120厘米,寬80厘米,重有2噸。形似元寶,無器鑿痕跡,似天外飛來,周邊數百米內無片石存在。當年凡經商之人每年都要去祭拜,祈求買賣興旺。<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探索思考——成功要素</b></h3> <p>  重視教育,禮儀興村。據村里的老人講,古代雷家莊在碑文及老家譜上有記載的名人達三十多人,建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被國家錄取任用的各類人才達百名以上。能寫會算,各行各業中的行家里手更是無法統計。雷家莊村還是一個有名的禮儀之村,家庭內部相互尊重,戶與戶之間團結互助,老幼親睦,就是外村的小商販到雷家莊賣商品,必須在進村前將鞋上褲腳上的塵土刷打干凈,衣帽要整,說話要和氣,否則連村也進不了,更不要說做買賣了。是知識禮儀使財富裂變,還是財富使知識禮儀升華,這個哲學思考當由哲學家再思考。</p><p> 重視交通。交通是文明發展的觸角,兩渡秋晴橋未通之前,靈石縣汾河東部有秦晉古道可走馬車,是通過靈石的第一條官道,還有靈沁古道,可直達秦豫,對河西人來說,有汾河天塹,可望不可及。</p><p> 雷家莊自古山高坡陡,溝塹橫村,出行難于上青天。乾隆年間,兩渡何家一女嫁到雷家莊雷家,因出行艱難,回娘家不便,何家開始修路。據何家《澤遠公經修雷家莊道路碑記》云:“邑雷家莊石疊灣坡,河西要衢也,行人往來自近而遠胥由此焉,期間有十余里極危險,過其地者輒憚之”(據《靈石碑刻全集》P1871)。為修侯木至景家溝的石臺道路,雇用了百名石匠錘擊開鑿,用了數月時間才通,這道坡也被改為石匠娃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侯木村前的一座紅泥崗上,正是石匠娃坡的下出口處,建有一座高大的碑樓,石碑上記載著何家修路的事。樓和碑早已無存,不知是否此《碑記》。</p> <p>  清乾隆36年(1771年),何澤遠兄弟繼承父志,建成了汾河上第一座橋梁——秋晴橋(據《靈石縣志?1992年版》),靈石縣河東地區與河西的交通便捷了。侯木至雷家莊一層3米厚的石崖被打通了,開鑿成寬2米、長6米的石槽坡路,小水河上建成3孔橋眼的通濟橋。京、晉、陜商貿近道開通了,有碑文記載:“村西通濟橋者,乃川陜之便道,京省之要津也。”給雷家莊帶來了近百年的交通便利。121年后,進入光緒十八年(1892年)雷家莊村又一次重修通濟橋。這一條因“年深日久,橋傾路陷,每遇春霖秋雨,行人躑躅,山水橫流,過客徘徊”的阻塞之途又一次變成通途。“橋道煥然一新,往來者無不頌禱而愉悅焉。”(據《雷家莊村補修玄天閣重建通濟橋追遠前后募化人碑記》?民國七年1918年立石)。</p><p> 關于秋晴橋的修建還有另一說法。冷泉鎮學者張廷揚(1750一一1805),生活在乾隆15年一一嘉慶10年,曾著《冷泉鎮志》一冊,《冷泉張氏家志》二冊,在康熙版《靈石縣志(四卷本)》的基礎上,將“親自履歷之事”增補為八卷本,稱為“冷泉三寶”。此三寶曾流出省外,近年被一位熱心故鄉文化的人士購回。由于該志的出現,使許多失佚的歷史事件活了起來。據該志《橋梁(卷七)》記載,“兩渡橋,在曹村里,今橋非是。今橋乃國朝乾隆末年間,兩渡人何思忠建”。而何思忠是何龍騰之子,何世基(字思遠)之侄。何溥之孫。據何家家譜記載,乾隆36年,龍騰、澤遠兄弟去世“數十年了”,不可能建橋。因資料所限,結論待考。</p> 1958年,為了打壩造地,當事者不切實際地將通濟橋的三孔橋眼堵死為壩。結果一場暴洪就將這一座百年古橋沖毀大半,出行又一次陷入困境。<br>  搶占新的發展先機。進入20世紀70年代,雷家莊進入綜合發展的快車道。他們繼承先輩不屈不撓的精神,村支書李光亮敏銳地感覺到能源將成為新的商機,于1974年開發了雷岑煤礦。到20世紀90年代雷守云村長進一步擴大了煤礦規模,利用煤炭收入科學設計、合理規劃河壩、道路,建設豎、平組合式涵洞,科學防洪,合理導流,使設計的十一條大壩起到了既攔洪,又便于出行的作用,天塹再次變通途。進入21世紀,村支部書記陳仲科、村長雷明振,不畏艱難險阻,堅持科學發展,堅定能源、綠色兩手抓的思路,實現了環村公路硬化。走一村一品的核桃發展之路,逐步實現核桃滴灌工程。堅持古村保護發展戰略,雷家莊村踏上新一輪快速發展的軌道。<br><br><br> 本期責編:梁志友 張文俊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市| 永定县| 乐业县| 荆门市| 江油市| 阿城市| 永寿县| 信宜市| 浦县| 卢氏县| 通山县| 卫辉市| 宁乡县| 鄂尔多斯市| 资阳市| 宣恩县| 新巴尔虎左旗| 赣榆县| 鄂托克旗| 三河市| 荃湾区| 阳东县| 安阳市| 汉阴县| 泸州市| 武宁县| 呼和浩特市| 玉田县| 巴塘县| 河南省| 杭州市| 连山| 阆中市| 贵溪市| 赫章县| 忻州市| 麟游县| 鹤庆县| 云霄县| 湟中县| 高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