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知青生活難忘的歲月

冰上飛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1955年毛主席就指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lt;/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68年,毛主席又指出:“知識青年到農業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運動。</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這是我的知青下鄉獎狀,1974年8月高中畢業后就響應號召積極下鄉插隊落戶去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知青下鄉時,我們是在惠水縣人民大廣場上舉行的歡送大會,廣場上和路兩邊都是列隊的人群,他們敲鑼打鼓熱熱鬧鬧地歡送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大家眼含熱淚,依依不舍,即興奮又難過,一一揮手告別,再見了親人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從今天起,我就隨著上山下鄉的大部隊來到了,貴州省黔南州惠水縣姚哨區惠明公社東風大隊第三小隊開始了我的知青生活,做了一個名付其實的農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當時我下鄉的東風大隊在惠水縣是一個相當先進富裕的一個大隊,東風大隊是一個學大寨的先進隊,在大隊黨支部書記,大隊隊長杜正剛的領導下,重在科學種田,我們成立了一個農科室由上海知青吳海燕來負責,我也是其中一員,我們做實驗,培養育苗,科學種田,做到農田使用農家肥,保產穩產的豐收景象,我們是一手抓科學種田,一手抓副業,我們副業有磚窯廠,為了爭效益早出磚早掙錢,出磚時磚還燙手。我們還成立了一個建筑隊,有果樹種植隊等等,因此,我們的工分平均分值是一個工分頂10分,可以分到0.18元,這在當時是別人很羨慕的一個收入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當時我們隊上的知青是刮風下雨不出工,太陽當空照不出工,身體不舒服不出工,心情不好也不出工,這樣一來就沒有工分,沒有工分就沒有錢,沒有錢就買不到糧食吃,因此他們就要從家里拿錢來買糧食吃,而我呢,是一個“實干家”,這是大家給我的贊揚,我不管是什么樣的天氣,我都是月月滿勤,工分折成錢除了買糧食吃,剩下的錢都拿回家了,我是一個真正的“實干家“。</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當時的知青們風華正茂,青春的理想在胸中熊熊燃燒,知青們坐上大卡車興高采烈,洋溢著抑制不住的興奮勁兒,個個滿臉笑容。</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全國知青下鄉從1966年到1978年止,共有知青2000萬人,1966年一1968年的知青大部分被分配到邊疆,這是老三屆。1970年一1973年這段時間下鄉人數有所減少,1974年一1976年這是第三批下鄉,1977年是最后一批下鄉知青。</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加一段知青歌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知青一個時代的話題,一段刻骨銘心的記憶,光陰一年一年在流轉,我們一年一年在變老,翻開發黃的老照片,不變的是那純真的笑臉,時光帶走了我們的青春,卻留下了難忘的從前,可歲月改變了我們的容顏,卻改變不了那份深深的懷念。過去一天一天變遙遠,回憶一點一點在增添,打開塵封的日記本,如煙的往事重現在眼前,可時光帶走了我們的青春,卻留下了難忘的從前,可歲月改變不了我們的容顏,卻改變不了那份深深的懷念。</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知青來到農村時,受到當地群眾的熱情接待,這樣的場景怎么不讓知青們熱血沸騰。</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知青下鄉后每天都和農民一起參加生產勞動,戰天斗地,熱火朝天,這樣的場面極大的提高了知青們的榮譽感,強健了體魄,錘煉了意志。</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田埂上走來一隊先鋒隊員,她們挑上豐收的糧食送回生產隊,一路歌聲嘹亮在田間回蕩,當時我挑上了一百斤擔子走起來輕松愉快。</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這就是女民兵當時的真實寫照。</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當時的女民兵,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威武的女民兵,風光無限。在"放下筆桿子,拿起槍桿子",“備戰、備荒、為人民"。"全民皆兵,七億人民七億兵,萬里江山萬里營”的時代,我們知青即是社員又是兵,我也是一名光榮的女民兵,我們天天參加民兵訓練,練打靶,我們天天身背槍支在村里巡邏,我們還常常幫助縣里押送犯人去審判場開萬人宣判大會,當時感到非常自豪,風光無比。</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們知青的到來給大隊帶來了新生力量,同時也為黨支部帶來了新的活力,為大隊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記得有一次民兵練習打靶,天天在縣武裝部教官的指導下,我們開展擦槍,裝卸槍比賽,打靶比賽,那次比賽中我打靶的成績不錯,一發9環,一發7環,當然剩下的就打飛了,不過還是愛到教官的表揚,沒有給軍人家庭丟臉。因為我是在部隊長大的孩子,父親是一名南下打仗的軍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們每天都要面臨著下田勞動,插秧播種,初下田地心中十分害怕??因為田地里有眾多的水生物,有螞蝗,蛤蟆,泥鰍,田螺,黃鱔,蛇??還有寄生蟲。</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勞動中我被螞蝗叮咬過,害怕及了,還是當地社員幫我把螞蝗從我的腳指頭縫里抓了出來,當時我都流淚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烈日高照,我們在農田里收割麥子,抬手擦汗的是我路貴榮。收麥子真累,麥芒刺身難耐,腰酸背疼,手握鐮刀磨出水泡,身心疲憊,汗水濕透衣服,回到住地還要自己做飯吃,還沒有水洗澡,曾多次累的受不了掉下了眼淚,不吃飯就入睡了,一睡醒來還要接著去勞動,苦?。?lt;/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廣闊的天地鍛煉了我們的意志,提高了我們思想,讓我們真正體會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要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的艱辛開始在我們的身上體現出來,我們天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當時農民收水稻就是這樣一把一把地把谷粒摔下來,這是多么辛苦的農活呀,我也干過這樣的農活,滿身大汗,渾身泥土,全身騷氧,濃厚的汗臭味,當時條件有現,沒有水洗澡只能忍著,打一盆冷水擦一擦,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度過知青生活。當時是辛苦并快樂著,因為十七八歲,思想單純。</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們天天吃到的大米飯就是這樣一步步生產加工而 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鋤禾日當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汗滴禾下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要知盤中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粒粒皆辛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每一粒糧食都是來之不易,我們要節約糧食,我們要尊重勞動者的辛勤付出。</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大串聯,他們手拿毛主席語錄,手臂配戴紅衛兵袖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沒有趕上紅衛兵大串聯運動,但是我也是一個積極的紅衛兵隊員,我們經常配戴紅衛兵袖章在市場幫市管會管理市場,抓不法分子,抓投機倒把,維護社會治安。我們也是取到一定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這個就是我們當年佩戴過的紅衛兵袖章,看到它就想了當年的情境,當時的社會環境就是全國人民搞文化大革命,學生沒有好好上學,多半時間就是在學習毛主席語錄,背老三篇,上街游行,管理市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聚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大家揮手致意,場上高呼*****,場上響起了革命歌曲。歡呼聲歌聲不斷。</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這個廣闊的天地里,在村民的耐心指導下我學會了很多農業知識,松土,犁,耙,播種,收割,認識了農作物,識別出麥子和青草,每次看到秋季的大豐收心里是格外地喜悅。</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一個“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口號下,城市里的初高中畢業生都無可選擇地離開了親人,離開了溫馨的家,離開了熱鬧非凡的城市,來到了一個陌生的鄉村安家落戶。用我們那一代青春的歲月普寫了一個個充滿辛酸,充滿赤城的人生篇章。</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生產隊的黑板報,小小黑板報,內容真不少,實時新聞有,好人好事在,天氣預報不可少,文藝段子真正好,夸夸你,夸夸我,夸夸大家干勁大,你追我趕爭上游,勞動生產上層樓。</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與天斗,與地斗,搶時間,搶天氣,戰勝一切困難奪豐收。</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那時的口號是我們一定要和平解放臺灣。</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勞動休息時也不忘學習毛主席語錄。</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有著大海深仇的受苦人上場給大家講述過去的深仇大恨,接受貧下中農憶苦思甜教育,不忘階級苦,守記血淚仇。新社會的幸福來之不易要珍惜。</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這樣的場景我們經常有,老支書在給大家讀報,學習黨的政策,學習毛主席暑作,給社員們進行政治思想教育。</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知青和民兵在勞動休息中聽取東風大隊黨支部書記杜正剛給民兵講述當前國家形勢和國防教育課。照片人物介紹,右一張城(知青)右三杜正剛(支部書記)右四梁晉仙(知青)右六戴懷林(回鄉知青)右九路貴榮(知青)左一杜航(回鄉知青)左二姚加林(知青)</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收割完脫離好,裝滿袋子運送到糧倉。</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這是本隊的知青在1978年9月優秀團干部參加姚哨區團干部培訓學習,第二排左二是王繪錦,右三是杜航。</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經過一段時間的勞動和學習,不斷勇現出好人好事和勞動積極分子,對突出的隊員進行表彰大會。他們身戴紅花手拿獎品,洗臉盆是最好的獎勵。</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表彰大會現場一角。大家認真聽講,先進人的事跡鼓勵著大家更加努力勞動。爭當一名五好社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76年8月經過艱苦奮斗,蓋的機械化養豬場豬舍木結構屋架成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全場人員披星戴月,大干苦干加油干,早日完成任務向黨匯報。</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知青的到來,把東風大隊的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科學知識,文化知識的傳播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機械化養豬場的建筑是長125米,寬21.5米,一共25間的豬舍屋架全部合攏。養豬場終于看到成效,只等豬兒入豬圈。</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勞動中你追我趕,沖鋒在前,不分你我搶著干,黨員更是沖上前,圖片中上方左一是路貴榮知青,右二是喬華知青,下方左二是杜航回鄉知青,左三是姚家寧知青,他們在挖山填壑,平整豬場工地的施工現場。戰天斗地加油干,早日拿下養豬場這項工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工地現場,有說有笑有歌聲,加班加點加油干,挑燈夜戰創工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早在1968年的秋季時節,貴州省農業機械化展現的表演現場會就安排在東風大隊召開,從此,東西大隊的聲譽名揚全國各地,機械化的使用離不開我們知青,因為他們有文化,有知識,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從那時起,東風大隊是越來越紅火,在全省全州都小有名氣,當時有這樣的口號,口號是:“遠學大寨,近學東風”。就這樣我們東風大隊就建起了機械化養豬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專業隊的隊員在勞動,他們天天起五更與天斗,與地斗,不怕苦不怕累,出大力流大汗,爭分奪秒早日完成豬場的建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勞動中我的左右肩膀在抬石頭時兩邊都壓出了血泡,當時我是又痛又累,忍不住委屈的哭了起來,要知道那時我才十七歲,一個瘦小若不經風的小女孩??,在家是一個姣姣女,來到這里確要出工干活掙工分養活自己。當時我就想啥時候能過完這樣的日子。</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隊機械化養豬場工地露天電影院在放電影,那個時代都是露天電影,地道戰,地雷戰,雞毛信等戰斗片和革命現代樣板戲。天天在看天天都在唱。紅紅火火好氣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隊機械化養豬場專業隊隊長及隊員們的巖洞辦公室兼住室。艱苦的勞動環境。這樣能吃苦耐勞的精神只有當時的40年代及50年代60年代這一代人能做到。</span></p> <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這個臨時住地里,在這樣的環境下,有一天我不小心把腳扭傷了,休息了一天然后就積極地投入到工地上。當時思想進步,不甘落后一心想做一個積極勞動者,早日加入黨組織而奮斗。</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75年7月1日部份知青在勞動中積極勞動,表現突出的人員都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們宣誓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黨員。那年我正好年滿十八歲(1958年2月27日生日),人員介紹,前排左一王繪錦知青,左二王永琴知青,右一柯希菊知青,右二梁晉仙知青,后排左一路貴榮知青,左二杜航回鄉知青。</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隊舞蹈隊員培訓班老師和隊員合影留念,前排左起一是梁晉仙(知青),二是柯希菊(知青),三是路貴榮(知青),四是彭新桃(知青),五是王永琴(知青),六是王正英大隊青年),七是熊國芳(知青),八是吳開珍(大隊青年)九是王友菊(大隊青年)第二排左一起,一是杜懷蘭(大隊青年),二是袁立功(知青),三是朱成文(惠水縣文化館館長),四是王思明(黔南州歌舞團培訓老師),五是秦文英(特邀演員),六是杜航(回鄉知青),七是戴懷林(回鄉知青),第三排左一起袁立德(知青),二是曾雁平(知青),三是羅海華(惠明公社團委書記)。很留念的一段知識生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大隊部的領導下,正式成立了文藝宣傳隊,當時宣傳隊的名字叫"東風大隊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我們的節目都是自編自導自演,結合本大隊的真人真事來編寫文藝節目,用這樣的形式來豐富活躍群眾的文化生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這樣的表演節目我們天天有,在勞動中捎捎休息片刻,給大家表演一個節目緩解一下勞動中的疲勞提高勞動生產力。</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勞動休息之中宣傳隊員在秋收現場為群眾演出樣板戲巜紅燈記》,人員介紹:后排拉二胡的是左一杜航回鄉知青,左二戴懷林回鄉知青,表演者王正英本村村民扮演的小鐵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宣傳隊員在演出節目,隊員介紹,前排左一柯希菊知青,左二王永琴知青,前排右一彭新桃知青,右二路貴榮知青,第二排左一杜航回鄉知青,第二排右一杜懷蘭村民,后排左一袁立德知青,后排右一戴懷林回鄉知青。</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說起演出還有一個小插曲,在一次演出之中,我們演出的是一個小品,中間有一句臺詞是,我在叫爸爸這個環節上,可是當時我的爸爸正好在臺下看我演出,我爸爸旁邊坐著武裝部的一個部長時伯伯,他就推推我爸爸說,你家姑娘在叫你呢。不巧不戍書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們的文藝節目內容很多,有獨唱,歌舞,小品,樂曲獨奏,有笛子,二胡,手風琴,快板書,相聲,小合唱,</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造型還可以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76年7月高中畢業后8月份就下鄉到農村去了。從此開始了知青的生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75年在貴州省惠水縣姚哨區惠明公社東風大隊第三小隊,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是在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形勢中,我和隊上的婦女主任在看報學習,這張照片當時還在貴州畫報上登過,當時感到無比的驕傲和幸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生產隊辦夜校,是為農民提高文化知識,提高農業科學知識,我們知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大隊部的學校任教老師也大都是知青。夜校里的老師都是由知青來任教,有益有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自從有了這個夜校,大隊部常常組織大家學文化,開展文藝節目,開展一系列的文藝比賽,開展全村賽詩會,大家爭先恐后上臺讀詩歌,“東風吹,戰鼓擂,現在世界上到底誰怕誰,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歷史規律不可抵抗,不可抵抗,美帝國主義必定滅亡,全世界人民一定勝利"。</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東風吹,戰鼓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和大隊共生存,</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披星戴月搞生產,</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人人都來參戰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生產隊里天天都是讀書朗朗,笑聲滿天飛,迎來了各地的團隊前來參觀學習。</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1976年在大隊部的直接領導下,大隊成立的藍球隊和文藝宣傳隊,我們和前來大隊學習的藍球隊友一起搞友誼比賽,她們是惠水縣險峰廠的子弟。我在和對方隊友爭球。6號是我路貴榮。</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這是我們東風大隊的為一的一個赤腳醫生,她是一個知青叫何崇桂,她是東風大隊第三生產隊的知青,是貴州省貴陽市花溪人。當時嫁給了一個本地農民,生有兒女。</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這是知青張誠在和本村村民在夜校里學習。</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這是我和東風大隊第一小隊的主任吳秀英,手提馬燈在去上夜校的路上,我們好開心。</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這是東風大隊黨支部書記,右一第三小隊隊長黨支部書記杜正剛在和社員在學習,左一是社員王燈忠,左二是社員杜吉昌。</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隊夜校的隊員們在賽詩會上爭先恐后的上臺朗讀自己的詩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今天大隊擺賽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和大家一起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夸夸我們社會好,</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個個爭當好社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大干苦干加油干,</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實現四個現代化,</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你下臺來我上臺,</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賽出風格好能手。</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隊夜校的老師在備課和批改作業,左一杜航回鄉知青,左二姚加林知青,左三柯希菊知青,左四饒林秀知青,右一梁晉仙知青,知青的付出還是很值的,村民們都很喜歡知青的到來,知青給他們帶來了文化知識,帶來了歡樂。大家的關系都很融洽。</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青春年代,豆蔻年華。前后50年的形成對比,新老照片,歲月蹉跎,茫然回首,早已滄海桑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們是兩個上學時的好朋友。住在一個大院里,同上學,同下鄉,同工作,如今都是滿頭銀發的老年人了,這一生不堪回首。</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當年的我們是多么的青春活力,如今我們都已經是滿頭銀發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十八歲的生日照,年輕漂亮吧。</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相隔41年后我們在2017年重又相聚,我們已是滿頭銀發了,不過我們還是那么的精神飽滿。</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41年后我們又重相逢,我們還是精神抖擻。享受著晚年的幸福。</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這是四十年后的合影,有知青,回鄉知青和村民。因為時間長久,好多知青沒有聯系上,好多的老照片也丟失掉,這是一大遺憾。</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的知青生活就寫到這里了,我們大家都要好好地過好我們的晚年,朋友們有機會我們再相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們這些所有下鄉知青的名單都被東風大隊回鄉知青杜航寫入了惠水縣文史入了檔案,他所寫的知青文章是為一個活動而寫,是紀念毛主席號召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一系列重要指示發表45周年之際(1968年一2013年)謹以此文獻給所有用青春在東風大隊譜寫生命之歌而創作,同時也獻給一起在東風大隊奮斗過的回鄉知青們。</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宁区| 游戏| 遂宁市| 临江市| 四会市| 淮南市| 卢湾区| 永新县| 唐山市| 含山县| 紫金县| 犍为县| 神木县| 剑河县| 西乌珠穆沁旗| 西林县| 乌苏市| 青冈县| 乌拉特中旗| 信丰县| 勃利县| 曲沃县| 香河县| 文昌市| 尖扎县| 饶平县| 吉隆县| 平南县| 开封市| 东城区| 承德县| 芒康县| 光山县| 大城县| 博兴县| 卢龙县| 新泰市| 吴旗县| 封丘县| 安平县|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