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回望武川于2020年2月20日故鄉武川,位于陰山山脈土默川平原北部,蒼涼神秘。在過往的歷史歲月中,這片神奇的熱土曾經影響和左右了中華文明三百多年的歷史進程。武川,商與西周時期,鬼方在這里游牧;東漢時期樓煩從這里打馬走過;秦時歸入大秦帝國;西漢時屬中原王朝;漢亡后,鮮卑族開始在這里游牧。公元四世紀,起源于鮮卑族的一支柔然開始頻繁的光顧這里。遠古時期,在人類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由于山河阻隔,交通不便,不同的山川河谷,天際線內,形成了不同的部族。在歲月的長河中,由于商品的交換、通婚、戰爭等原因,各部族的融合同化始終在進行著。以中原王朝為中心,習慣上把我國東部的少數民族泛稱為東夷,北部的泛稱為北狄,西部的泛稱西戎,南部的泛成南蠻。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少數民族的演變與融合是個非常復雜的漸進過程。時至今日,尚有很多疑問難以理清。不過,必須清楚的是,無論是一個強大的部族,亦或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內部的民族構成都不是單一的,某一部族的坐大,英雄梟雄的出世,往往會在瞬間變換民族的稱謂甚至國家的國號,即便是同一民族,在權利與利益的糾葛中,往往也是在分合中交織輪回。公元386年,南北朝大分裂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北魏建立,北魏政權是由鮮卑族首領拓跋珪建立的政權,存世148年,拓跋珪自稱代王,定都盛樂(今和林格爾)。公元398年正式定國號“魏”,史稱北魏,同年遷都平城(今大同),拓跋珪稱道武帝。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北魏立國后,游牧在陰山北麓的柔然族由于生活所迫,不斷南下尋找食鹽、茶葉、鐵器等物質。期間,柔然的一支敕勒族寫下了著名的“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民歌。由于柔然的不斷襲擾,公元398年,道武帝在北部邊陲設置了六個軍事重鎮,防守柔然南下,他們分別是:武川鎮(今武川縣東土城)扶冥鎮(今四子王旗東)柔玄鎮(今興和西北)懷朔鎮(今固陽東)懷荒鎮(今河北張北)沃野鎮(今烏拉特旗東)歷史的煙云無法用當今的想象驅散,更無法用臆斷去假設。在派往六鎮的大批兵士、貴族將領中,漢族將領李熙,楊元壽,鮮卑族貴族獨孤氏,宇文陵都被派往了武川。在武川東土城這個彈丸之地,在長達百年的歲月里,這幾個家族拉開了統一中國,建立中華盛世的徐徐大幕。</p> <p>撥開歷史的迷霧,站在武川鎮東土城所剩無幾的廢墟上,我們無從還原歷史長河中武川鎮的原貌,也很難窺視在長達一個半世紀中,這些漢族將領與鮮卑族貴族在武川鎮的每一個春夏秋冬,是如何度過他們的落日與黃昏。盡管他們身處大漠高原,但在當時戎守邊關要塞,世家貴族爭恐未能,不但待遇高而且擢升快。即便他們當時的生活未必是風花雪月般的浪漫,想來也是歌舞升平的安寧。漫長的歲月里,這些戎邊將領,與軍士,百姓在武川鎮繁衍生息。與此同時,北魏統一北方的戰車一刻也沒有停頓。公元389年,拓跋珪擊敗高車國。公元395年,拓跋珪在今涼城一帶,全殲后燕主力四萬余人。公元397年滅北燕,公元422年,北魏攻陷劉宋政權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至此,北方基本上被北魏統一。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此時距六鎮的建立已經過去了將近一百年。由于戰爭和中央內部貴族階層的不斷涌現,北魏政府對邊疆戎邊將士的待遇每況愈下。公元524年,沃野鎮兵士首先起事,其他五鎮紛紛響應,昔日的戎邊將士今成反魏的叛民。在六鎮起義中,宇文泰隨父宇文朧加入了鮮于修禮的起義隊伍,起義被爾朱榮(北魏名將)鎮壓后,投靠了關隴名將賀撥岳(武川人),賀撥岳死后,宇文泰成為關隴軍事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同期舉事的懷朔鎮人高歡(固陽人),先參加杜洛周義軍,后歸順葛榮,高歡收編了六部起義流民之后,擁兵二十余萬,于公元531年攻入洛陽擁立孝武帝元修,以大丞相控制北魏。公元534年,孝武帝因無法忍受高歡的欺凌,逃亡關中,依附宇文泰。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是為東魏。公元535年,宇文泰誅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是為西魏。北魏一分為二成東魏、西魏。西魏時,由宇文泰倡導,分封八位“柱國大將軍”。他們大多生于武川,長于武川,戰爭發生后奔赴各地。他們分別是宇文陵的后人宇文泰、李熙的后人李虎、獨孤氏的后人獨孤信、元欣、李弼、趙貴、于謹、侯莫陳崇。出生于武川的這批軍人以及他們的后人,締造了封建君主專治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跡,他們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發展史上的一個輝煌的巔峰,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了最高峰。東魏權臣高歡(固陽人)死后,他的二兒子高洋于公元550年廢掉東魏傀儡皇帝孝靜帝,既帝位,國號齊,建都鄴(安陽)史稱北齊(550-557年)。西魏權臣宇文泰死后,其子宇文覺廢掉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建都長安(西安),史稱北周(557-581)。出生于武川的漢化鮮卑人宇文泰,是西魏時期杰出的軍</p> <p>西魏時加封的八柱國中,有一位將領叫楊忠,作戰勇猛,富有見識,屢立戰功,被封為隋國公,即楊堅的父親。嚴格意義上講,楊忠、楊堅的祖上是武川人,他們并未出生在武川。揚忠的祖上楊喜為漢初猛將,官至郎中騎都尉;楊寶為名士,是古代“結草銜環”的主人公;楊震為東漢名臣,官至太尉;楊元壽為武川司馬;楊鉉為武川司馬。其后人漸入山西太原為官。公元541年,揚忠的夫人在同州(今渭南市大荔縣)生下楊堅。相傳,楊堅出生時有一位叫智仙的尼姑星夜兼程渡過黃河,趕往同州,來到楊家告訴楊忠,此兒特異,不可養于俗人家,于是楊忠將自家宅院改為尼寺,將兒子楊堅交由智仙撫養。智仙給楊堅起了一個佛化的小名“那羅延”,意思為“金剛力士”。這位道姑對楊堅的影響巨大。宇文泰曾贊楊堅“此兒風骨,不似代國人”。成年后的楊堅在征伐北齊的戰爭中表現出杰出的軍事才華。被北周皇帝封為“大將軍”“鏢騎大將軍”。公元577年,北周滅掉北齊。公元581年,楊堅廢掉北周最后一個皇帝自立,國號隋。北周的六位皇帝系出武川,分別是:太祖文皇帝 宇文泰孝閔帝 宇文覺周明帝 宇文毓周武帝 宇文邕周宣帝 宇文赟周靜帝 宇文闡回頭我們來看武川人獨孤信,獨孤信出生于武川,她生了七個女兒,在武川鎮,是他的家世好,還是她生出了貌美如花的七個女兒,不得而知,但我們相信:史料記載,獨孤信偉岸高大,相貌堂堂,他的女兒絕非俗類。他的長女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冊封為明敬皇后。四女兒嫁給了唐高祖李淵的父親,八柱國李虎的兒子李昞,被追封為元貞皇后。七女兒獨孤伽羅,是隋文帝楊堅的皇后,溢號文獻皇后。李昞與楊堅是連襟,李淵娶的是周文帝宇文泰五女兒襄陽公主所生的竇氏,竇氏生下了李世民。宇文泰為李世民的曾外公,李淵為宇文泰的外甥女婿,李淵的爺爺李虎出生于武川,被封為“八柱國”之一。相傳李虎風流倜儻,喜愛讀書,精通騎射,志向遠大,樂善好施,廣交朋友,武川人的優點盡皆集中于此人,官拜太尉,封隴西郡公。李虎的父親李天賜,爺爺李熙都曾在武川任職,李虎的三兒李昞與獨孤信的四女兒生下李淵,李淵深得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姨母)的寵愛,李淵在隋朝三征高句麗時負責督運糧草。公元618年,得知隋煬帝遇弒江都后,逼迫隋恭帝楊侑禪位,建立唐朝,建都長安(西安)。</p> <p>從此拉開了唐王朝近三百年的輝煌歷史。李淵的女兒助父立功,今山西娘子關即為紀念這位公主而名。武川鎮在隋朝時落入突厥人手中,逐漸衰敗,唐時屬唐王朝。公元916年入遼,其后歸金,入元,屬明,清康、乾年間,漢族人口逐漸遷入,墾田日眾。居民點漸多,昔日的武川鎮東土城在歲月的風雨中,夯土的城池漸成廢墟,新的縣城克克伊爾根(又名呼和額日格)在距武川鎮舊址20公里的東部開始興建,后演變為可可以力更,意思為“青色的山崖”。今天的武川,在時代的大潮中,一批又一批生于武川,長于武川的青年才俊奔赴全國各地,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了他們應有的貢獻,有的已經成為國家的棟梁,再一次譜寫了武川的華章……</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洛市|
探索|
建德市|
嘉峪关市|
宜黄县|
修文县|
南宫市|
襄城县|
西城区|
吴旗县|
滨海县|
灵石县|
卢氏县|
天台县|
临沂市|
泊头市|
南陵县|
南木林县|
龙江县|
宁德市|
新乡市|
泸定县|
德昌县|
易门县|
安平县|
乌海市|
综艺|
山阳县|
新干县|
乌兰浩特市|
谢通门县|
会同县|
邛崃市|
恩平市|
灵璧县|
绥滨县|
班戈县|
湖北省|
卫辉市|
马公市|
桐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