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作者‖ 碑林路人</p><p>誦讀‖ 子葉夢歌</p> 第一眼看見貝子廟的時候,我以為是在夢里。 那一天,我在草原上迷了路,天黑的時候,我依然找不到一個可以落腳的地方。草原的夜很黑,很長很長的路上看不見一絲亮光。驅車在這樣的路上行走,仿佛走在塵間與塵外的邊緣。 我本是尋夢之人,我并不知道夢的距離與我的遠近,但我喜歡體驗生命行走在路途之中的感覺。當我以為這一夜,再也走不出這茫茫草原的時候,我看見了貝子廟的燈光。那些微弱的燈光在草原漆黑的夜里,顯得那么溫暖,那么充滿希望。 貝子廟在額爾敦duì敖[áo]包山的南坡,暗黃色的霓虹燈在很遙遠的地方,就已經將整個廣場、殿堂、和廟宇,以及通往山頂的石階勾勒出來。我沿著燈光行走,像是走著心路必須行進的旅程。 我無法形容貝子廟在這個時候的神圣與莊嚴,只是感覺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讓心在瞬間沉靜了下來。夜是圣潔的使者,她洗去了所有的塵埃與繁華,讓心與周圍的世界,在此刻變的寧靜而深遠。 我像一個虔誠的朝拜者,沿著貝子廟的燈光一步步走來。肅靜的夜讓古老的廟宇有了幾許滄桑,幾許神秘。草原的風吹動著蒙古包前旗桿上的經幡,和殿堂檐[yán]角的銅鈴,讓心在寧靜的同時又有了些許的彷徨。<br> 月離我很近,月光傾瀉在身上,像佛的手輕輕地撫摸過我,我的心仿佛在一瞬間蛻tuì]掉了所有歲月的疼痛,沒有什么可以讓生命在這樣寧靜的夜里拒絕接受禪意的洗滌。 原來,壓在心頭的并不是無法忘卻的疼痛,而是無法超越的那些俗塵過往。 沿著石階一步步前行,山的盡頭是十三座大小不一的敖包,數不盡的經幡五顏六色的掛在敖包的四周,象是虔誠的路標,又象是引領塵世歸途的旗幟。 我跪在山頂的銅鼎dǐng香爐前,靜靜地叩頭,那些在夜風里飄舞著的經幡,仿佛在接受我的膜拜,聆聽著我的絮語。夜,靜的可以聽見自己的心跳,空曠的世界,除了我沒有行人。我輕啟心門,讓干凈的風淡定從容地從心頭拂過,無法逃離紅塵的羈[jī]絆,就讓塵外的風短暫地走過吧。曾經背負在身上的那些憂傷,無助與失意,在這樣無塵的境界里會隨著時間遺落,褪色。 這一夜,我在夢里走到了天堂,我看見了菩提花開。 天微亮的時候,我又一次來到了貝子廟的山頂。這時候的貝子廟有了與昨夜完全不同的感覺,干凈的山路上,有了朝拜的人們叩首的痕跡,被露水打濕的香爐前,又有了新掛在那兒的彩色經幡。 所有的祈愿都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輕輕默許,只有佛懂得人間有多少孽緣,才會有多少在佛前叩首的人, 我也叩首,但我并不知佛會渡我,還是我自有宿命。也許,佛不過是笑看人間輪回,任由緣起緣滅。而我們又如何能脫去與生俱來的一副俗胎凡骨。 抬頭望天,那些與經幡一起沐浴在陽光里的花,正淡然地盛開,花是幸福的,因為它們始終懂得,萬物皆有定數,一切隨緣。 離開貝子廟的時候,我把這一方圣山圣境用最古老的方式藏在了心底。 記憶是緣的開始,懷念便是塵緣未盡。 貝子廟的白天與黑夜,盡管早已遠離,但我依然尋夢而去…… 注:貝子廟,蒙古語名“班智達葛根廟”,漢名“崇善寺”。是內蒙古四大廟宇之一,位于錫林郭勒盟錫林浩特市北部的“額爾敦陶力蓋”敖包南坡下。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歷經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費白銀174多萬兩。全廟共分五大殿,中為朝克沁(行政教務)殿,兩側分別為拉布楞(活佛)殿,卻日(哲學)殿,滿巴(醫務)殿和珠多都巴(天文數學)殿。貝子廟是藏傳佛教圣地。它的規模,歷來被稱為錫林郭勒盟地區第一大寺,是錫林郭勒盟佛教文化的一大寶庫,享有“北國名剎”聲譽。貝子廟正名為“江龍·班智達·葛根·黑德”或“阿日雅·章龍·班第達·葛根索木”,即以此廟一世稱號為名。亦有“葛根素木”、“葛根黑德”、“章龍班第達索木”“班第達·葛根索木”“葛根廟”“貝子廟”的異稱。俗稱“班第達·葛根索木”,簡稱“貝子廟”,市民又俗稱“大廟”。 作者簡介:<br>碑林路人:實名李臻,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協會員,大型期刊《新絲路》專欄作家。文章散見于報刊、雜志,常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各地方電臺播出。作品入選中學語文課外閱讀訓練范本和全國教師培訓寫作課程國家精品課程教材。在感受碑林路人文字魅力的同時,也領悟到了人生的真諦。碑林路人著有文集《禪花如雪》,被很多朗誦愛好者珍藏,文章集深邃、憂傷、唯美和浪漫,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民县|
和田县|
巴楚县|
鄯善县|
开平市|
鸡西市|
郴州市|
盱眙县|
陈巴尔虎旗|
翁牛特旗|
大渡口区|
柏乡县|
桂林市|
南溪县|
讷河市|
龙南县|
奉节县|
桐城市|
南乐县|
志丹县|
苗栗县|
太原市|
伊春市|
宜昌市|
浦东新区|
松溪县|
汝城县|
建德市|
福安市|
卫辉市|
诸城市|
龙口市|
花莲县|
凉山|
河北省|
务川|
汕尾市|
潢川县|
新干县|
外汇|
兴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