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您好,沈水之陽!

南海北陽

<p class="ql-block"><b>  沈水之陽,即沈陽,是我工作與生活了半個世紀(jì)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我從小生活在南方。“你怎么離開老家,跑到東北一待就是這么多年呢?”許多朋友曾經(jīng)問過我。</b></p><p class="ql-block"><b> 是的,兒時的故鄉(xiāng)固然讓我常常思念,但沈陽卻也同樣有許多吸引我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簡稱“沈”,別名奉天、盛京,是遼寧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沈陽都市圈核心城市、先進(jìn)裝備制造業(yè)基地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差異化培育提升不同類型城市發(fā)展新動能》中被列為打造成為高能級的國家中心城市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現(xiàn)在沈陽全市下轄10個區(qū)、2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1.286萬平方千米。根據(j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jié)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為42個民族,9070093人。</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b></p><p class="ql-block"><b> 三萬年前,在舊石器時代,這里就已經(jīng)有人類活動。</b></p><p class="ql-block"><b> 7200多年前,已有先民在這塊土地上農(nóng)耕漁獵,繁衍生息,創(chuàng)造出了新樂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公元前300年,燕國將領(lǐng)秦開率軍驅(qū)逐東胡,在此地筑候城。候,為瞭望之意。顧名思義,候城即為瞭望之城,隸屬燕遼東郡襄平縣。</b></p><p class="ql-block"><b>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沈陽隸屬遼東郡望平縣,為遼東郡中部都尉的治所。</b></p><p class="ql-block"><b> 三國時期,公孫度在此設(shè)置平州,州下有遼東郡、昌黎郡、玄菟郡、遼西郡、樂浪郡、帶方郡等,郡下置縣,沈陽屬于玄菟郡治所。</b></p> <p class="ql-block"><b>  唐代時期,屬于安東都護(hù)府,稱沈州。</b></p><p class="ql-block"><b> 公元921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大規(guī)模移漢人到此,修筑土城,生產(chǎn)隨之發(fā)展。</b></p><p class="ql-block"><b> 金代時期,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攻占沈州。</b></p><p class="ql-block"><b>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由于沈陽地處沈水(渾河)之北,以中國傳統(tǒng)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州為沈陽,歸遼陽管轄。從此,“沈陽”這一名稱正式出現(xiàn)在史料上,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b></p> <p class="ql-block"><b>  1386年明朝改稱“沈陽”為“沈陽中衛(wèi)”。</b></p><p class="ql-block"><b> 1621年,清軍攻占沈陽中衛(wèi)。</b></p><p class="ql-block"><b> 1625年,清太祖</b><b style="font-size: 18px;">努爾哈赤</b><b>把都城從遼陽遷到沈陽中衛(wèi),并在沈陽城內(nèi)著手修建皇宮(今沈陽故宮)。</b></p><p class="ql-block"><b> 1636年,滿、蒙、漢三族共呈勸進(jìn)表,皇太極在沈陽稱帝,改國號大清,</b><b style="font-size: 18px;">尊沈陽為“天眷盛京”,故稱“盛京”。</b></p> <p class="ql-block"><b>  1644年清世祖福臨遷都北京后,沈陽為陪都。從那年開始,清朝實行移民獎勵政策,撥內(nèi)地各省百姓來此開墾。有河北、河南、山東、山西的人,源源不斷來到這里安家屯墾,東北地區(qū)的絕大部分村屯都是順治元年以后建立的。</b></p><p class="ql-block"><b> 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沈陽設(shè)立奉天府,沈陽遂又名“奉天”。清朝時期,全國只有在北京設(shè)順天府,盛京城奉天府跟其并稱,可見規(guī)格之高。</b></p> <p class="ql-block"><b>  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陽成為奉系軍閥張作霖統(tǒng)治的首府。</b></p><p class="ql-block"><b> 1923年,正式設(shè)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陽首次出現(xiàn)市的建制。</b></p><p class="ql-block"><b> 1928年12月29日,張學(xué)良宣布東北易幟。1929年2月5日,改奉天省省名為遼寧省,4月2日,改“奉天市”為“沈陽市”。</b></p><p class="ql-block"><b> 1931年日本發(fā)動“九?一八事變”并侵占沈陽,日偽將“沈陽市”改為“奉天市”。</b></p> <p class="ql-block"><b>  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東北光復(fù),“奉天市”恢復(fù)“沈陽市”名稱。</b></p><p class="ql-block"><b> 1948年11月2日,沈陽正式解放。</b></p><p class="ql-block"><b> 1953年,沈陽市改為中央直轄市。</b></p><p class="ql-block"><b> 1954年,沈陽市改為遼寧省轄市。</b></p><p class="ql-block"><b> 1994年,沈陽市升格為副省級市。</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地處中國東北地區(qū)的南部、遼寧省中部,長期以來是我國東北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和交通樞紐中心。</b></p><p class="ql-block"><b> 沈陽現(xiàn)今是解放軍北部戰(zhàn)區(qū)指揮機關(guān)駐地、解放軍沈陽聯(lián)勤保障中心駐所,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qū)通往關(guān)東地區(qū)的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物流樞紐,一帶一路向東北亞、東南亞延伸的重要節(jié)點。</b></p> <p class="ql-block"><b>  新中國建立后,沈陽成為國家重要的以裝備制造業(yè)為主的重工業(yè)基地。沈陽擁有了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培養(yǎng)了一支與之配套的成熟的人才隊伍。</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歷經(jīng)滄桑,底蘊猶在。近些年通過轉(zhuǎn)型,逐漸挽回了之前的階段頹廢趨勢,經(jīng)濟、交通、科技、文化、教育、環(huán)保等領(lǐng)域全面發(fā)展,再次呈現(xiàn)突飛猛進(jìn)的喜人景象。</b></p> <p class="ql-block"><b>  目前,沈陽已經(jīng)先后獲得了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huán)境保護(hù)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wèi)生城市、中國十佳冰雪旅游城市等稱號,一些行業(yè)也重新走在全國排行榜前列,正在全力打造“東北第一、全國一流”!</b></p> <p class="ql-block"><b>  迄今為人所知,沈陽擁有七千多年的發(fā)展史,新樂文化是它的起始點。</b></p><p class="ql-block"><b> 新樂文化遺址,位于沈陽市皇姑區(qū)黃河北大街北運河北岸黃土高臺之上,1973年首次發(fā)現(xiàn),1977年開始發(fā)掘,1986年7月建立。</b></p> <p class="ql-block"><b>  經(jīng)過1973年至1993年間對遺址五次考古發(fā)掘,確定遺址分布面積約17.8萬平方米,集居地約2.5萬平方米,房址密集,每隔3-5米就有一處,其中最大的房址面積約100平方米,座落在諸房址中心,其布局與半坡文化很相似。發(fā)現(xiàn)新樂下層房址遺跡44處,出土各類遺物3000余件,確定沈陽地區(qū)早期文化遺存中的上、中、下三層文化堆積及基本特征。</b></p> <p class="ql-block"><b>  新樂遺址上層文化以磨制石器和素面陶器、鬲、甗等為主要代表,距今3000—4000年。</b></p><p class="ql-block"><b> 中層文化以磨制石斧、細(xì)石器和附加堆紋陶罐、壺、缽為主要代表,距今約5000年。</b></p><p class="ql-block"><b> 下層文化的內(nèi)涵主要以半地穴式建筑居住址和壓印“之”字紋陶器、細(xì)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煤精制品為主要遺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層,經(jīng)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碳14測定,距今已有7200多年歷史。</b></p> <p class="ql-block"><b>  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時期的一處聚落遺址,系我國東北地區(qū)遼河流域十分重要的史前考古學(xué)文化遺存。</b></p><p class="ql-block"><b> 該館收藏新樂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物近萬件。種類有陶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細(xì)石器、玉器、骨器、陶器、木雕藝術(shù)品和煤精制品等。陳列分四個展廳和一處新樂下層房址。</b></p> <p class="ql-block"><b>  1993年底,為了全面展示新樂遺址原始風(fēng)貌,在遺址的東部復(fù)原建起了近十座原始社會時期半地穴建筑。每座復(fù)原建筑內(nèi),分別仿照原始先民的風(fēng)俗、習(xí)慣、特點,以仿真的效果設(shè)計出“原始氏族成員集會、議事”等場景,還有“狩獵歸來”、“制陶”、“打制石器”、“炊飲”、“偶配”等等,再現(xiàn)了七千多年前沈陽的先祖?zhèn)兩顖雒妗?lt;/b></p> <p class="ql-block"><b>  新樂遺址是沈陽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跡,是沈陽歷史文化寶庫中的一顆耀眼明珠。</b></p><p class="ql-block"><b> 新樂遺址的發(fā)現(xiàn),為東北地區(qū)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學(xué)依據(jù),填補了遼河流域中下游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較早人類活動和文化的空白,并把沈陽地區(qū)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從原來的5000年推溯到7200多年前,是遼沈地區(qū)的歷史研究、考古研究中的重大突破,是東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文化類型,在史學(xué)界被定為“新樂文化”,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科學(xué)價值和獨特的文化藝術(shù)價值。</b></p> <p class="ql-block"><b>  1982年,沈陽市人民政府將新樂遺址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1988年,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新樂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2001年,新樂遺址被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新樂遺址的原始先民,用辛勤的雙手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將永載史冊。</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市政府廣場是目前中國東北最大的城市廣場。1998年擴建改造,占地4萬平方米。</b></p><p class="ql-block"><b> 廣場南側(cè)建置有高21米的巨型“太陽鳥”雕塑。太陽鳥雕塑的設(shè)計原型,出自1978年出土于沈陽新樂遺址的已炭化的一件極為罕見的木雕藝術(shù)品——木雕鳥。據(jù)史學(xué)家的考證,這個木雕鳥正是人們傳說中的大鵬鳥,是距今七千多年前新樂人的圖騰。</b></p><p class="ql-block"><b> 圖騰是現(xiàn)實與想象的事物相結(jié)合并使之神化的產(chǎn)物。沈陽市政府將木雕鳥命名為“太陽鳥”,融匯了戰(zhàn)國時期的鐘鼎語言,既顯得古樸典雅,又具有時代的氣息。新樂出土的木雕鳥似鳥非鳥,類似神鵲。它那展翅翱翔,直沖千里的氣勢正是沈陽人多少年來不屈不撓、奮發(fā)向上的精神象征。</b></p><p class="ql-block"><b> 由于沈陽市地鐵建設(shè)的需要,2010年8月24日,位于市政府廣場的太陽鳥雕塑搬遷至新樂遺址。</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故宮位于遼寧省沈陽市中心,是和北京故宮并存的兩大宮殿建筑群之一,又稱盛京皇宮,為清朝初期的皇宮。</b></p><p class="ql-block"><b> 沈陽故宮始建于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于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b></p> <p class="ql-block"><b>  清朝遷都北京后,該故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后經(jīng)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筑114座、500余間,占地面積達(dá)6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b></p> <p class="ql-block"><b>  清朝遷都北京后,該故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后經(jīng)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筑114座、500余間,占地面積達(dá)6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故宮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分為三部分:</b></p><p class="ql-block"><b> 東路為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b></p><p class="ql-block"><b> 中路為清太宗時期續(xù)建的大中闕,包括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以及清寧宮、關(guān)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b></p><p class="ql-block"><b> 西路則是乾隆時期增建的文溯閣等。</b></p><p class="ql-block"><b> 整座皇宮樓閣林立,殿宇巍峨,雕梁畫棟,富麗堂皇。</b></p> <p class="ql-block"><b>  大清門是盛京皇宮的正門,俗稱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的硬山式建筑,房頂滿鋪琉璃瓦,飾以綠剪邊,紋飾為突出的海水云龍及象征吉祥的各種動物,做工精巧,栩栩如生。大清門莊嚴(yán)富麗,與整個宮殿建筑儼然一體,顯得十分協(xié)調(diào)。</b></p> <p class="ql-block"><b>  1961年,國務(wù)院將沈陽故宮確定為國家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批準(zhǔn)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b></p><p class="ql-block"><b> 2017年,沈陽故宮博物院成功晉級“國家一級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b>  清福陵是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孟古哲哲、孝烈武皇后(大妃)烏喇那拉·阿巴亥的三人合葬墓,與沈陽市的昭陵、新賓縣永陵合稱“關(guān)外三陵”、“盛京三陵”。 </b></p> <p class="ql-block"><b>  福陵始建于1629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經(jīng)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多次修建,形成了完整的陵墓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福陵位于沈陽市東郊二十里的天柱山上,所以亦稱東陵,總面積約19.48萬平方米。整個陵園北倚天柱山,南臨渾河,萬松聳翠,古色蒼然,氣勢威嚴(yán)、幽靜肅穆。</b></p> <p class="ql-block"><b>  福陵的布局嚴(yán)謹(jǐn),由前院、方城和寶城三部分構(gòu)成,自南而北漸次升高。陵園周邊為青松古林環(huán)抱,福陵中利用地形修筑的"一百零八蹬"(108級臺階),象征著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標(biāo)志。</b></p> <p class="ql-block"><b>  福陵內(nèi)有莊嚴(yán)的正紅門,有生動的石獅、石虎、石馬等,有著名的108蹬臺階,有方城、隆恩殿、東西配殿、大明樓、寶頂?shù)冉ㄖD壳俺匠敲鳂窃鴼в诶谆鸷笥中迯?fù)外,其余皆保存完好。</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清福陵1963年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1988年國務(wù)院將其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批準(zhǔn)中國沈陽的清福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b></p> <p class="ql-block"><b>  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太宗皇太極的陵墓,位于盛京(今沈陽)北部,因此也稱"北陵"。陵園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清昭陵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筑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cè)對稱排列。陵內(nèi)有隆恩殿、寶城、寶頂、月牙城、大明樓、大碑樓、方城、隆恩門、大紅門、石牌坊等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還葬有麟趾宮貴妃、洐慶宮淑妃等一批后妃佳麗,是清初關(guān)外陵寢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初步建成,順治元年(1644年)8月9日定名為昭陵。康熙、乾隆、嘉慶各朝又對之作了若干增建和改建。</b></p> <p class="ql-block"><b>  清昭陵作為帝王陵寢,其總體布局與單體建筑、裝飾裝修均是完整而又獨具特色的。它既吸收了大量中原帝王陵寢文化,同時也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點,將漢、藏、蒙等建筑文化與滿族建筑文化巧妙融為一體,形成了異于關(guān)內(nèi)明、清各皇陵的獨特風(fēng)格,堪稱是中國古代建筑精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典范。</b></p> <p class="ql-block"><b>  1963年9月,清昭陵被列為遼寧省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1982年,國務(wù)院公布清昭陵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2004年7月1日,清昭陵與沈陽故宮、沈陽福陵和撫順永陵,經(jīng)第2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表決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b></p> <p class="ql-block"><b>  張氏帥府,位于沈陽故宮南側(cè),又稱“大帥府”或“少帥府”,是民國時期張作霖及其長子張學(xué)良的官邸和私宅,始建于民國三年(1914年)9月,總占地3.6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2.76萬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張氏帥府東院為張作霖的中國民族特色的三進(jìn)四合院落,共有房舍74間,呈目字形。花園北面建造了一幢三層羅馬式的青磚洋樓,建于二十年代。</b></p><p class="ql-block"><b> 中院建筑既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風(fēng)俗,也體現(xiàn)出東北、特別是遼南風(fēng)土習(xí)慣。</b></p><p class="ql-block"><b> 民國五年(1916年)張作霖正式入住,以后又不斷擴建,逐步形成了由東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等四個部分組成的的建筑群體。</b></p><p class="ql-block"><b> 各個建筑風(fēng)格各異,有中國傳統(tǒng)式、中西合璧式、羅馬式、北歐式、日本式。主要有大青樓、小青樓、西院紅樓群及趙四小姐樓等建筑。</b></p> <p class="ql-block"><b>  張氏帥府是東北地區(qū)保存最為完好的名人故居。20世紀(jì)后期,“張氏帥府”被國家列為全國優(yōu)秀近代建筑群。</b></p><p class="ql-block"><b> 1985年,沈陽市人民政府依法以“張氏帥府”稱謂公布這一建筑群為市級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1988年,遼寧省政府也以“張氏帥府”名稱公布其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1996年,國務(wù)院以“張學(xué)良舊居”稱謂公布其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1998年,遼寧省在此設(shè)立“張學(xué)良舊居陳列館”。2002年更名為張氏帥府博物館暨遼寧近現(xiàn)代史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b> 2004年張氏帥府被列為國家AAAA級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b> 2017年12月2日,張氏帥府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jì)建筑遺產(chǎn)名單。</b></p> <p class="ql-block"><b>  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位于沈陽北陵公園的東側(cè),始建于1951年初,1999年10月15日改建落成,由烈士紀(jì)念碑、烈士墓群、烈士紀(jì)念館、錄像廳等設(shè)施組成。園內(nèi)栽植松柏等樹木4000余株,蒼松翠柏,莊嚴(yán)肅穆。</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由郭沫若同志題寫園名,陵園占地24萬平方米,地勢居高臨下,拾級而上,迎面矗立著一座23米高花崗巖砌成的四棱錐形紀(jì)念碑。碑體正面是國家副主席董必武同志親筆題字“抗美援朝烈士英靈永垂不朽"。</b></p><p class="ql-block"><b> 碑的頂部是中朝兩國國旗,旗下是手握沖鋒槍的志愿軍戰(zhàn)士銅像。</b></p><p class="ql-block"><b> 碑的底部有銅鑄的花環(huán),花環(huán)的兩側(cè)刻有1950-1953年字,這是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和美國被迫在板門店簽訂停戰(zhàn)協(xié)議的時間。</b></p><p class="ql-block"><b> 臥碑的下半部刻有郭沫若題詞:"輝煌烈士盡功臣,不滅光輝不朽身。鴨綠江南花勝錦,北陵園畔草成茵。英雄氣魄垂千古,國際精神召萬民。峻極高山齊仰止,誓將紙虎化為塵。"</b></p><p class="ql-block"><b> 碑體的背面刻有周恩來總理親自審定的471字的紀(jì)念碑碑文。</b></p> <p class="ql-block"><b>  陵園紀(jì)念碑后的松林中是烈士墓,分為東、西、北三個墓區(qū),安葬著特級戰(zhàn)斗英雄楊根思、黃繼光、一級戰(zhàn)斗英雄邱少云、孫占元、楊連第及各級英雄模范的志愿軍烈士123位。</b></p> <p class="ql-block"><b>  在墓區(qū)的東南側(cè)有大型畫廊和烈士紀(jì)念館。紀(jì)念館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展出面積1500平方米,內(nèi)有12個展室,展出珍貴歷史照片420多幅,烈士遺物240件。其中有:邱少云烈士生前用過的沖鋒槍;孫占元烈士生前用過的輕機槍;楊根思烈士生前作為毛主席的客人,參加全國戰(zhàn)斗英雄代表會的請柬;蔡正國等烈士生前榮獲的朝鮮一級國旗勛章;蔡正國副軍長犧牲時的彈洞血衣,紅軍長征10周年紀(jì)念章;吳國璋、饒惠譚等烈士生前的用品等遺物;郭沫若謳歌黃繼光、邱少云烈士的詩詞手跡等等,還有錄像資料片4部。</b></p><p class="ql-block"><b> 紀(jì)念館以常規(guī)展出為主,以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為輔,將歷史的真實性、陳展的藝術(shù)性、場景的可視性融為一體,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1963年9月30日被遼寧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1986年被定為首批“全國重點烈士紀(jì)念建筑物保護(hù)單位”。</b></p><p class="ql-block"><b> 1995年被沈陽市委、市政府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紀(jì)念建筑物管理工作先進(jìn)單位”。</b></p><p class="ql-block"><b> 1996年被國家民政部、教委等六部委確定為“全國中小學(xué)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被遼寧省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b></p><p class="ql-block"><b> 1997年開確定為省、市“國防教育基地”。</b></p><p class="ql-block"><b> 2001年被中宣部確定為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b></p><p class="ql-block"><b> 2002年被中共遼寧省委確定為“黨史教育基地”。</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中的123位烈士遺體,大多是1951年5月至1955年年底,從朝鮮戰(zhàn)場上運送到沈陽的。</b></p><p class="ql-block"><b> 2014年3月28日,又有437具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從韓國運抵沈陽。2014年10月29日,民政部、外交部、總政治部、遼寧省委省政府、沈陽軍區(qū)、沈陽市委市政府等及抗美援朝烈士家屬、老戰(zhàn)士和社會各界群眾代表800余人參加了437位烈士遺骸安葬儀式。</b></p><p class="ql-block"><b> 2021年9月3日上午,又有109位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的安葬儀式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是紀(jì)念碑和陳列館相結(jié)合的建筑。始建于1991年5月,于“九·一八”事變60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當(dāng)時館名為"九·一八"事變陳列館,主體建筑即為如今博物館標(biāo)志性建筑殘歷碑。</b></p> <p class="ql-block"><b>  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附近有“九·一八”事變炸彈碑,是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為炫耀他們在“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制造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而建立的。</b></p><p class="ql-block"><b> 沈陽“九?一八”事變博物館和殘歷碑,以其獨特的藝術(shù)造型和深邃的思想內(nèi)涵,表達(dá)了國人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永恒主題。</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總占地面積35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2600平方米,開放面積9180平方米,展線長510米。共設(shè)有7個展廳,展覽照片800余幅;實物300余件;文獻(xiàn)、檔案資料近100件;大小型場景19組;雕塑4尊;油畫、國畫等20余幅,電腦觸摸屏14臺、大屏幕電視錄像機2臺。并采用了現(xiàn)代科學(xué)技術(shù),配備有分區(qū)廣播、中央空調(diào)、影視報告廳、電子閱覽室、多媒體電腦系統(tǒng)及國際互聯(lián)網(wǎng)等設(shè)施,是世界上全面反映“九·一八”事變歷史的博物館。</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作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世界上全面反映“九·一八”事變史的博物館。博物館通過大量文物、歷史照片、及多種現(xiàn)代化展示手段,真實反映了日本帝國主義策劃、發(fā)動 “九·一八”事變及對中國東北進(jìn)行殘酷殖民統(tǒng)治的屈辱歷史;再現(xiàn)了東北人民和全國人民一道,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不屈不撓、浴血奮戰(zhàn),最終取得抗日戰(zhàn)爭偉大勝利的歷史畫卷。整體陳列是一座記錄莊嚴(yán)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豐碑,是向人民群眾進(jìn)行國恥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近現(xiàn)代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b></p> <p class="ql-block"><b>  2005年9月18日上午,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門前,日本侵華歷史傳講會會長及29名會員,共同將一塊反侵略紀(jì)念碑送給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紀(jì)念碑上寫著:“反霸權(quán)、反戰(zhàn)爭、反侵略,值此日本侵華戰(zhàn)爭結(jié)束六十周年之際,愛好和平、反對戰(zhàn)爭的日本人民特建此碑以示紀(jì)念。”</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1997年被命名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b></p><p class="ql-block"><b> 2002年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b> 2004年榮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先進(jìn)集體,并被命名為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點)。</b></p><p class="ql-block"><b> 2006年被命名為全國全民國防教育先進(jìn)單位。</b></p><p class="ql-block"><b> 2008年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b> 2009年被命名為首批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b></p><p class="ql-block"><b> 2011年博物館基本陳列榮獲第九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b></p><p class="ql-block"><b> 2015年“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成為“中央國家機關(guān)愛國主義教育基地”。</b></p><p class="ql-block"><b> 2016年12月,入選《全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qū)名錄》。</b></p><p class="ql-block"><b> 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xué)生研學(xué)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b></p> <p class="ql-block"><b>  有道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b></p><p class="ql-block"><b> 1990年4月的一天,兩名交警在沈北新區(qū)清水臺鎮(zhèn)帽山西麓,沿著一條長80余米,寬約25米,呈西高東低走勢自然形成的斜坡上熟悉路段。當(dāng)兩個人駕駛著北京牌吉普車行駛到坡底時,發(fā)現(xiàn)車內(nèi)加油表失靈,于是將車停下。摘檔熄火后,車子竟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由東向西沿坡滑行而上。十分驚愕的他倆壯著膽子又試了幾次,仍然如此,百思不得其解,帶著迷惘惶然離去了。 </b></p><p class="ql-block"><b> 消息不脛而走,好奇者蜂擁而至,各種汽車紛紛來坡一試,無不證實此坡之奇妙。同樣有趣的是騎上自行車上坡只要扶住車把,不用蹬車就飛快地向坡上滑行,而下坡卻要用力蹬,不蹬不走。真是奇哉,妙哉,眾人交口齊稱“怪”!“怪坡”之名從此傳開。</b></p> <p class="ql-block"><b>  怪坡面世,神秘加身,專家、名人、學(xué)者紛至沓來探秘揭謎。</b></p><p class="ql-block"><b> 我國當(dāng)代著名詩人賀敬之參觀后留下這樣的詩句:“自然探秘,人生解惑,一題多思,沈陽怪坡”。</b></p><p class="ql-block"><b> 香港著名作家金庸頗有感想,寫道:“天下奇事怪象甚多,智力有時而窮,固不能概以非科學(xué)視之。”</b></p><p class="ql-block"><b> 世界著名物理學(xué)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美籍華人李政道親臨怪坡體驗后,風(fēng)趣地說:“怪坡不是魔術(shù),弄清原因,我又可獲得一次諾貝爾獎金。”</b></p> <p class="ql-block"><b>  對怪坡形成的原因,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比較集中的說法有三種:</b></p><p class="ql-block"><b> 一是磁場作用。有人認(rèn)為在怪坡西側(cè)高處有一磁場或引力場,從而吸引各種車輛輕松西行上坡,但至今未能探測到磁場發(fā)生地及強度。物理學(xué)家李政道博士曾帶著大小兩個籃球和鐵球親臨怪坡測試,結(jié)果兩個球體都是自行向坡上滾動,所以磁場這種說法被否定。</b></p><p class="ql-block"><b> 二是重力位移。地球上的物體受地心引力作用,沿坡下滑,是由物體受地球體引力所致的。由于此怪坡上的物體不再向坡下滑而是向坡上移的現(xiàn)象,就已經(jīng)脫離了力學(xué)的一般規(guī)律。由于某種原因,重力場上的某個或某幾個點分布異常,這是有可能的。但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范圍不可能只限制在這條長80余米,寬約25米的坡道。可是超出怪坡附近,卻再也找不到這種現(xiàn)象了。</b></p><p class="ql-block"><b> 三是視覺誤差。認(rèn)為由于怪坡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了視覺上的誤差。但是在坡上無論是用水平儀測量還是測海拔高度,坡度和落差都正常存在,坡度約為1.87度,而西高東低的海拔高度落差為1.2米,這足以證明不是視覺差。</b></p> <p class="ql-block"><b>  各種說法都不能給怪坡以準(zhǔn)確的科學(xué)定論。 絡(luò)繹不絕的游人無不帶著“不枉來此一游”的滿足,又留著“如此奧妙謎何在”的懸念而愕然離去。這真是一個神秘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怪坡被發(fā)現(xiàn)后,又有新謎面世。在怪坡東南約百米的山坡上,有方圓二百米的地方只要用腳使勁一跺,地下就會發(fā)出“空空”的響聲,其聲深厚,被人稱為“響山”。順著響山坡行至山頂,倘若用木棰砸地,便可聽到“嗡嗡”的響聲,其聲圓潤,悠悠不止,故被稱為“嗡頂”。怪坡、響山、嗡頂遂被稱之為“三謎”,此不解之因,都被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b></p><p class="ql-block"><b> 2009年,沈陽怪坡榮膺世界紀(jì)錄協(xié)會世界第一怪坡,奪得怪坡世界之最。</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市植物園,位于沈陽市渾南區(qū)</b><b style="font-size: 18px;">雙園路301號,西距市內(nèi)僅十公里,始建于1959年2月,1993年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211公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沈陽植物園</b><b>又稱沈陽世博園、沈陽世界園藝博覽園,</b><b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座以植物科研、植物科普和植物景觀為主,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jié)合,觀賞性與知識性、娛樂性為一體的科研、科普基地和旅游觀光勝地。</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植物園以百合塔、鳳凰廣場、玫瑰園為標(biāo)志性主題建筑,薈萃了世界五大洲及國內(nèi)重點城市的園林和建筑精品,共有100個展園分布于南北兩區(qū)。</b></p><p class="ql-block"><b> 園內(nèi)山崗起伏、湖水蕩漾,松杉蒼翠、花團錦簇,葉舞藤飛、草坪如鋪,亭臺潔雅、飛瀑如練,五光十色、香飄滿園,步移景異、美不勝收。</b></p><p class="ql-block"><b> 園區(qū)匯集和展示東北、西北、華北和內(nèi)蒙古等地各類植物1700余種,有些屬于珍稀植物和瀕危植物,是東北地區(qū)收集植物種類最多的植物園。</b></p> <p class="ql-block"><b>  園內(nèi)一年四季均有佳景可供觀賞:春天和盛夏,丁香、玫瑰、刺槐花香四溢;深秋紅葉誘人,果實累累;嚴(yán)冬來臨,雪壓青松、白樺秀麗、銀裝素裹。每年的幾次大型花展也是沈陽少有的景觀:5月的郁金香展;6月的牡丹、芍藥及鳶尾等花展;7月的百合花展;8月大麗花展;9月地被菊展,每次花節(jié)都吸引了大批游人觀賞。</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植物園里豐富多彩的游藝活動更令人目不暇接、難于盡顧,特別是五十余座獲得國家專利的式樣新奇、情趣各異的“游藝橋”,以及驚險刺激的“攀巖”,尤其讓人稱奇叫絕,心馳神往……</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市植物園是2006中國沈陽世界園藝博覽會的會址,被譽為“森林中的世博園”,先后被評為“遼寧省五十大佳景”、“沈陽市十五大旅游景觀”和“沈陽市十大科普教育基地”等光榮稱號,2004年榮獲國家首批AAAAA級旅游景區(qū)稱號。</b></p> <p class="ql-block"><b>  棋盤山風(fēng)景區(qū)位于沈陽市東北部,屬長白山系哈達(dá)嶺余脈,處于遼東低山丘陵地帶向西延伸地段,距沈陽市中心約32公里。</b></p> <p class="ql-block"><b>  棋盤山的山頂斜下方有一巨石棋盤。</b></p> <p class="ql-block"><b>  據(jù)傳說古時候在長白山天池,每逢蓮花盛開之日,各路神仙都到天池沐浴采蓮,游山逛景。</b></p><p class="ql-block"><b> 有一年,八仙中的兩仙鐵拐李和呂洞賓在天池邊與諸神告別,正拂袖駕云馳行,忽然發(fā)現(xiàn)腳下有一座奇山如雪,閃閃發(fā)光。眨眼間,他們收云撥霧,來到山崖。只見山石如玉,碧樹似翠。兩位仙人沿石而上忽見一塊平整的巨石,又光又滑,四四方方,猶如棋盤。</b></p><p class="ql-block"><b> 鐵拐李驚叫道:“真是個好棋盤!呂兄,何不暫歇對弈?”他們從中午下到傍晚,分不清誰輸誰贏。到了晚上映著明月,接著是你出車我拱馬,也沒分出勝負(fù)。</b></p><p class="ql-block"><b> 次日黎明時分,山下一年輕人上山砍柴,見兩位老者不緊不慢地對弈,禁不住走過去看起來。也不知過了多久,這年輕人覺著肚子餓了,就下山回家吃了飯,又返回山上。</b></p><p class="ql-block"><b> 可是下棋的老者已走。他回到村里一說,老人們意外地說:那可是鐵拐李大戰(zhàn)呂洞賓呀!</b></p><p class="ql-block"><b> 大伙一傳十,十傳百。于是,這座山附近十里八村的,就都叫它棋盤山了,這便是棋盤山山名之由來。</b></p> <p class="ql-block"><b>  一年四季,春天的綠、夏天的景、秋天的楓、冬天的雪,讓這里的風(fēng)景獨樹一幟。</b></p><p class="ql-block"><b> 棋盤山景區(qū)的主要景點有:碧塘風(fēng)荷、北嶺春曉、芳草云天、秀湖煙雨、輝山晴雪、棋盤遠(yuǎn)眺、向陽紅葉、望云寺、向陽寺、仙人洞、點將臺、媽媽石、高句麗山城、龜嶺、望湖閣、晴雪樓、險亭和南天門等。</b></p> <p class="ql-block"><b>  棋盤山物種資源豐富,為長白山植物區(qū)系、華北植物區(qū)系與蒙古植物區(qū)系的交會過渡地帶。早春季節(jié),滿山遍野的山里紅、山梨、桃樹、李樹、杏樹競相開放。深秋季節(jié),榛子、山里紅等野生果實累累,蔚為壯觀。</b></p> <p class="ql-block"><b>  棋盤山國際風(fēng)景旅游開發(fā)區(qū)是沈陽最大的自然風(fēng)景區(qū),全區(qū)規(guī)劃占地面積203平方公里,其中景區(qū)面積142平方公里,是自然山水林木為主體,集森林生態(tài)旅游、冰雪旅游、風(fēng)光旅游、度假旅游、名勝古跡旅游,融棋牌競技、科普知識、商貿(mào)購物、文體娛樂為一體的旅游勝地。</b></p> <p class="ql-block"><b>  2000年棋盤山被評為第一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b></p> <p class="ql-block"><b>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沈陽作為以漢族為主體的、由多民族組成的聚居區(qū),在民風(fēng)、習(xí)俗、飲食、娛樂、語言、衣著等等方面,都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積淀,孕育了燦爛豐富的民間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一、沈陽方言</b></p><p class="ql-block"><b> 沈陽方言和沈陽人的性格分不開,具有剛健、豪爽、清新、質(zhì)樸的特色。</b></p><p class="ql-block"><b> 沈陽方言如今也區(qū)分為新、老地方方言。</b></p><p class="ql-block"><b> 土生土長的老年人多用帶地域特點較濃的老沈陽方言,俗稱“大北關(guān)味”或“苣荬菜味”。說老沈陽方言時,男人的語調(diào)低緩,鼻音濃重,嗓音渾濁;女人則聲調(diào)高揚,口音清晰,語速較快。其俗語有:整兩口——再喝一杯;個個兒——自己;彪——傻;瞅瞅——看看;金鎦子——金戒指等等。</b></p><p class="ql-block"><b> 隨著人口流動加快,新沈陽方言具有融合、創(chuàng)新的特點,語調(diào)簡單,節(jié)奏較快,語音清晰。多年居住在沈陽的外地人,尤其是來自其它地方的東北人、沈陽的青年人多用新沈陽方言。</b></p> <p class="ql-block"><b>  二、沈陽小吃</b></p><p class="ql-block"><b> 沈陽小吃因受各地多民族的風(fēng)味小吃影響,形成了許多具有當(dāng)?shù)靥厣娘L(fēng)味小吃,歷史悠久,制作精良。</b></p><p class="ql-block"><b> 1、沈陽老邊餃子,始創(chuàng)于1829年,是沈陽最享盛名的風(fēng)味美食,餃子品類有100多種。1989年榮獲國家商業(yè)部頒發(fā)的“金鼎獎”,1997年獲“中華名小吃”稱號。</b></p><p class="ql-block"><b> 老邊餃子素以皮薄餡大、鮮香味美、濃郁不膩、入口易嚼而聞名遐邇。如要一桌餃子宴,葷素相配,汁味并茂。蒸、烙、煮、炸各種烹飪方式俱全。其中的“御龍鍋煮小餃”:餃子小不盈寸,50克面要包25個,一盆藍(lán)色的酒精火烘托著古色古香的御龍鍋,小餃子在沸湯中上下翻滾,如游龍攪水,香氣四溢。怪不得著名相聲演員侯寶林吃了老邊餃子后,揮毫寫下了“老邊餃子,天下第一”的條幅。</b></p> <p class="ql-block"><b>  2、沈陽被稱為“雞架之城”,是全國最大的雞架消耗中心。雞架的做法包括:烤雞架、烀雞架、熏雞架、煮雞架、拌雞架、鐵板雞架、炒雞架、炸雞架等。俗稱“啃雞架,喝老雪”成為了沈陽人常見的一種飲食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3、馬家燒麥?zhǔn)巧蜿柼厥怙L(fēng)味的回民非遺小吃,由馬春創(chuàng)制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里邊的餡料有牛肉餡、羊肉餡、鮮蝦餡、三鮮餡等。制法精細(xì),皮白不粘。做好的燒麥看著晶瑩剔透,皮薄餡大,吃著柔軟勁道,口感醇香。</b></p> <p class="ql-block"><b>  4、楊家吊爐餅是沈陽的傳統(tǒng)小吃。楊家吊爐餅,層次分明,色澤金黃,外焦里嫩,香酥可口,制作工藝獨特。用筷子挑起烙好的吊爐餅餅心,提起成條,落盤成餅。食時再佐以用肉末、海米、雞蛋、元蘑打鹵的雞蛋糕,別有滋味。</b></p> <p class="ql-block"><b>  5、老山記海城餡餅,是沈陽特色小吃之一。這種餡餅用溫水和面,面醒而不發(fā),里邊包裹著韭菜、豆芽、雞蛋、青椒等食材。烙好的餡餅看著焦黃誘人,外皮嚼起來很有勁道,脆中帶韌,餡料爽口鮮嫩,香味四溢。配以蒜泥、辣椒油、芥末糊等蘸食,更加味美適口,備有八寶粥佐之,清爽可口,風(fēng)味別樣。</b></p> <p class="ql-block"><b>  6、熏肉大餅是沈陽的特色傳統(tǒng)名點,主要原料有鮮豬肉等。這道食品的特點是熏肉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熏香濃,色澤紅。大餅色黃清香,里軟外酥層次多。沈陽最有名的是李連貴熏肉大餅。</b></p> <p class="ql-block"><b>  三、沈陽遼菜</b></p><p class="ql-block"><b> 遼菜有3000余年的歷史,是根據(jù)遼寧地區(qū)民族特征、區(qū)域特點、飲食習(xí)俗、烹飪技法,在滿族菜肴基礎(chǔ)上,借鑒和發(fā)展了傳統(tǒng)宮廷的精湛技術(shù),經(jīng)過長期醞釀改造而形成的一種地方菜系。</b></p><p class="ql-block"><b> 醇厚香濃是遼菜風(fēng)味的主要特征,也是遼菜特色的核心。</b></p><p class="ql-block"><b> 遼菜多取材于當(dāng)?shù)氐纳秸湟拔丁_|菜十分講究火候,擅長使用燒、燉、扒、靠、熘、炒、醬、拔絲等烹調(diào)方法,其中猶以“扒”著稱,以“煎、炒、烹”見長。沈陽餐桌上常見的有:鍋包肉、白肉血腸、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酸菜汆白肉等。</b></p><p class="ql-block"><b> 遼菜以其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被世人所認(rèn)可。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為此遼菜成為全國各大菜系第一個成為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是遼寧餐飲文化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b></p> <p class="ql-block"><b>  四、沈陽白酒</b></p><p class="ql-block"><b> 沈陽老龍口白酒創(chuàng)始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老龍口品牌被授予“中華老字號”的稱號。</b></p><p class="ql-block"><b> 沈陽老龍口白酒傳統(tǒng)釀造技藝是東北寒冷地區(qū)釀酒技藝的典型代表,有水好糧精、端午踩曲、老窖發(fā)酵、甑桶蒸餾、酒海陳釀、精心勾調(diào)六大特征,釀出的酒濃頭醬尾,甘洌爽凈,綿甜醇厚,回味悠長。</b></p><p class="ql-block"><b> “老龍口”白酒多貢奉清廷,曾為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帝10次東巡盛京御用貢酒,稱為“朝廷貢酒”。</b></p><p class="ql-block"><b> 2008年,沈陽老龍口白酒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b></p> <p class="ql-block"><b>  五、沈陽曲藝</b></p><p class="ql-block"><b> 1、沈陽唐派京劇藝術(shù)是京劇老生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紀(jì)30年代。唐派京劇創(chuàng)始人唐韻笙曾與馬連良、周信芳被梨園并稱為“南麒北馬關(guān)外唐”。唐派藝術(shù)在表演中與其他京劇派別有不同之處,其表演藝術(shù)的唱念做打呈現(xiàn)出一種特有的凝重、渾厚、開闊、大氣的藝術(shù)氣質(zhì)。其代表劇目多為根據(jù)《東周列國志》、《史記》及《三國演義》等改編的歷史正劇。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b></p> <p class="ql-block"><b>  2、沈陽評劇原稱“奉天落子”。</b></p><p class="ql-block"><b> “韓、花、筱”三大評劇流派成為沈陽評劇藝術(shù)的基本特征,亦是東北評劇藝術(shù)的主體構(gòu)成。其中“韓派”代表人物韓少云,以樸實、深邃、細(xì)膩、優(yōu)美、大方的表演風(fēng)格而著稱。“花派”代表人物花淑蘭,嗓音清脆甜亮、音質(zhì)純凈、高亢挺拔,享有“鐵嗓”美稱。“筱派”代表人物筱俊亭,唱腔粗獷豪爽、低回渾厚、剛?cè)嵯酀毦咛厣?lt;/b></p><p class="ql-block"><b> 2006年,沈陽評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b></p> <p class="ql-block"><b>  3、東北大鼓是清乾隆年間“子弟書”唱腔傳入沈陽后與東北民歌相結(jié)合而形成的一種曲藝形式,因興盛于沈陽,又被稱為“奉天大鼓”、“沈陽大鼓”、“奉派大鼓”等,創(chuàng)始人霍樹棠。</b></p><p class="ql-block"><b> 東北大鼓因吸收多種戲曲的唱腔,曲調(diào)豐富,唱腔流暢,表現(xiàn)力較強,以說唱中、長篇書為主。表演形式多為演員一人自擊鼓、板,配以一至數(shù)人的樂隊伴奏演唱。</b></p><p class="ql-block"><b>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b></p> <p class="ql-block"><b>  4、二人轉(zhuǎn)草創(chuàng)至今,傳說已有300年的歷史,起始于清代。</b></p><p class="ql-block"><b> 二人轉(zhuǎn)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chǔ)上,吸取了河北蓮花落唱腔藝術(shù),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傳統(tǒng)二人轉(zhuǎn)唱調(diào)以七言、十言為主,說口風(fēng)趣幽默,做功講究表演。傳統(tǒng)二人轉(zhuǎn)藝術(shù)是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口頭文學(xué)之合成精華。</b></p> <p class="ql-block"><b>  5、大秧歌是明清時在繼承唐代以來東北大秧歌傳統(tǒng)特色基礎(chǔ)上而形成的地方鄉(xiāng)土藝術(shù)。</b></p><p class="ql-block"><b> 現(xiàn)行的沈陽大秧歌,除了繼承東北大秧歌原有傳統(tǒng)藝術(shù)風(fēng)格外,已同遼南、遼西的高蹺藝術(shù)融為一體,形成了獨有的粗獷、豪放、火爆、熱烈、歡快、強勁而自由的藝術(shù)特色和時代精神。表演時,舞姿優(yōu)美灑脫、熱烈奔放,可以即興發(fā)揮而不受步法約束。同時,還可將許多民間絕活雜耍融于表演之中,如“過街樓”、“倒爬城”、“芙水倒立”等高難動作。</b></p> <p class="ql-block"><b>  六、城市雕塑</b></p><p class="ql-block"><b> 沈陽的城雕獨具一格,精彩紛呈。由沈陽魯迅美術(shù)學(xué)院師生主創(chuàng)的沈陽中山廣場群雕,是迄今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毛澤東塑像及群雕工程,在今日仍被業(yè)界與專家譽為城市雕塑之冠、紅色藝術(shù)傳承的經(jīng)典之作。</b></p><p class="ql-block"><b> 中山廣場大型雕塑整體呈船形,由毛澤東全身像和圍繞毛澤東塑像周圍的58個栩栩如生的人民群眾形象組成。象征著中國革命的航船在毛澤東的指引下,從勝利走向勝利。</b></p> <p class="ql-block"><b>  沈陽中山廣場群雕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guī)模和尺度最大的毛澤東塑像與群雕工程,于1967年開始設(shè)計塑造,1970年國慶節(jié)落成。這組大型塑像總高20米。其中,毛澤東塑像高10.5米,基座高近10米、寬11米、長22.5米,58個人物組成的群像高3.5米。</b></p><p class="ql-block"><b> 沈陽中山廣場群雕已成為沈陽的一個地標(biāo),呈現(xiàn)著一座城市的藝術(shù)水準(zhǔn)、審美境界和文化內(nèi)涵。</b></p><p class="ql-block"><b> 2013年5月,沈陽中山廣場建筑群和雕塑群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為沈陽鼓風(fēng)機集團車間里,工人正在操作機器加工產(chǎn)品內(nèi)機殼。</b></p><p class="ql-block"><b> 沈陽,一座在共和國裝備制造工業(yè)版圖中舉足輕重的“共和國長子”,一座不懼看衰與質(zhì)疑,瞄準(zhǔn)振興目標(biāo)奮力前行的</b><b style="font-size: 18px;">工業(yè)重鎮(zhèn)</b><b>。</b></p><p class="ql-block"><b> 走過七十載的沈陽鼓風(fēng)機集團,生產(chǎn)有“工業(yè)心臟”之稱的壓縮機。它多年來始終堅持研發(fā)投入占總收入的6%以上。2021年1至11月,集團營業(yè)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同比增長16.5%、3.4倍,2022年的訂單已排到了下半年。</b></p><p class="ql-block"><b> 從失血到止血,一度瀕臨破產(chǎn)的沈陽機床備亦受外界關(guān)注。通用技術(shù)集團2019年底重組沈陽機床后,力推三項制度改革,人均產(chǎn)值由37.8萬元提高到87.9萬元。</b></p><p class="ql-block"><b> 改革進(jìn)一步,效益長一寸。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北方重工,2021年營業(yè)收入、新增訂貨分別同比增長442.8%和427.1%。</b></p><p class="ql-block"><b> 初步統(tǒng)計,沈陽市2021年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同比增長7%左右,其中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增加值同比增長9%左右。</b></p> <p class="ql-block"><b>  上圖是沈陽美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正在調(diào)試智能導(dǎo)航設(shè)備。</b></p><p class="ql-block"><b> 看!跳躍前行的“新字號”,躍躍欲“勢”,機器手臂上下舞動,上演著機器人生產(chǎn)的畫面,增強現(xiàn)實等技術(shù)與傳統(tǒng)工業(yè)接入,構(gòu)畫出“科幻大片”。</b></p><p class="ql-block"><b> 5G基站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在車間廠礦周圍,標(biāo)識解析二級節(jié)點,“星火·鏈網(wǎng)”超級節(jié)點……</b></p><p class="ql-block"><b> 一個個工業(yè)的新名詞在這里落地生根,行走在沈陽,能深刻感受到汩汩涌動的新動能。</b></p><p class="ql-block"><b> 2021年,沈陽市瞪羚、獨角獸企業(yè)同比增長71.59%,“新勢力”正在加速崛起成“勢”。</b></p><p class="ql-block"><b> 走進(jìn)新時代的沈陽,展現(xiàn)出了對“新”前所未有的渴望,這里,孕育著新的未來。</b></p><p class="ql-block"><b> 看!正在蛻變的“靚身形”,初具輪廓。流經(jīng)沈陽的渾河北岸。每到夜晚,盛京大劇院就會發(fā)出絢麗的光彩,音樂會、京劇、兒童劇……經(jīng)常一票難求。</b></p><p class="ql-block"><b> 1905文創(chuàng)園、奉天工廠、鐵錨1956文創(chuàng)園……老工廠接二連三變身,成為年輕人的“網(wǎng)紅”打卡地。</b></p> <p class="ql-block"><b>  這是建設(shè)中的華晨寶馬沈陽鐵西新工廠。</b></p><p class="ql-block"><b> 如今的沈陽,已經(jīng)不再是刻板印象中的“鋼筋鐵骨”,這里“國際范”更濃,中德園、中日園、中韓園……</b></p><p class="ql-block"><b> 隨著一個個中外合作工業(yè)園的成熟,大街小巷也多了很多洋面孔。就在2021年底,沈陽舉辦了一場主題晚會,來自20多個國家的100多名旅居沈陽的外國友人登臺獻(xiàn)藝。</b></p><p class="ql-block"><b> 這里“數(shù)字味”更強,刷臉功能在地鐵商超中應(yīng)用。足不出戶的“一網(wǎng)通辦”全面推進(jìn),智慧城市應(yīng)用場景加快布局。沈陽正在把辦事大廳“放到百姓的指尖上”。</b></p><p class="ql-block"><b> 把城市管理架構(gòu)在數(shù)據(jù)上,這里“低碳風(fēng)”正勁。2021年,沈陽空氣質(zhì)量優(yōu)良天數(shù)達(dá)到315天,首次突破了300天。</b></p><p class="ql-block"><b> 一塊塊光伏發(fā)電板,一根根風(fēng)力發(fā)電樁,一座座家門口的口袋公園……如今的沈陽,綠色已經(jīng)成了新發(fā)展底色。</b></p><p class="ql-block"><b> 走過深冬,便是新春。振興之路,山險石巨。但春景在望,未來可期。</b></p><p class="ql-block"><b> 我的“老”,是振興的根基,我的“新”,是振興的希望,我的“靚”,是振興的彰顯。</b></p> <p class="ql-block"><b>  一朝發(fā)祥地,兩代帝王都,訴說著沈陽的悠久與繁華,盡展城市的底蘊和大氣。</b></p><p class="ql-block"><b> 沈陽山川秀美、文化悠遠(yuǎn)綿長,蘊藏著一座城市的無窮魅力和無限活力。</b></p><p class="ql-block"><b> 輝山、棋盤山上的陣陣松濤,渾河、蒲河里的潺潺流水,演奏出城市愈加秀麗的曼妙歌聲。</b></p><p class="ql-block"><b> 商場、公園、橋樑、交通,續(xù)寫著城市的腳步與崢嶸的傳奇。</b></p><p class="ql-block"><b> 高樓林立,道路通暢,描繪著城市發(fā)展與變革的精彩畫卷。</b></p><p class="ql-block"><b> 人才、投資、產(chǎn)業(yè)競相駐沈,科技、教育、環(huán)保持續(xù)發(fā)力,上演著城市超強動力的明天。</b></p> <p class="ql-block"><b>  我離開故鄉(xiāng)到沈陽,是喜歡這里的山水氣候、環(huán)境、河邊小路?還是留戀這里的民風(fēng)豪爽、淳樸、人間真情?是難忘在這里逝去的滄桑歲月,還是堅信在這里還會有美好未來?</b></p><p class="ql-block"><b> 都是,都是!</b></p><p class="ql-block"><b> 故鄉(xiāng)盡顯繁華薈萃、車水馬龍,沈陽還有山清水秀、靜雅小居。我思念著故鄉(xiāng)那條奔騰的江河,也熱愛著沈陽這片多情的土地。</b></p><p class="ql-block"><b> 沈陽是共和國長子,有東方魯爾、共和國裝備部美譽,一項項殊榮見證了它的一次次飛躍。</b></p><p class="ql-block"><b> 新的時代、新的希望。新的偉業(yè)、新的征程。</b></p><p class="ql-block"><b> 振興東北,沈陽領(lǐng)航。奮進(jìn)圖強,譜寫華章。</b></p><p class="ql-block"><b> 奉天承運,盛世之京。北方明珠,沈水之陽!</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背景歌曲:多情的土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作詞:任志平</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b>作曲:施光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演唱:韓 磊</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都县| 潮安县| 衡东县| 巴马| 洪洞县| 枣强县| 阳朔县| 亚东县| 青州市| 峨边| 江都市| 高密市| 沁阳市| 始兴县| 楚雄市| 台东县| 江阴市| 鞍山市| 潢川县| 长垣县| 获嘉县| 图们市| 伊金霍洛旗| 麻阳| 尉犁县| 岑巩县| 遂溪县| 江山市| 稷山县| 桂林市| 张家口市| 中方县| 阜宁县| 古蔺县| 天长市| 汽车| 湛江市| 彭阳县| 布拖县| 全椒县| 惠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