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這是泰山腳下的一塊石碑,您能看出這是什么字嗎?我們把答案放在最后</p> <p>在泰山丈人峰石壁上,刻著“天下第一山”五個字,雖然作者及題刻年代已無法考證,但這個題刻的存在,表達了古人對泰山的景仰。</p> <p>五岳之首的泰山位于泰安市,海拔1545米,主峰玉皇頂,它突起于華北平原,凌駕于齊魯丘陵之上,與周圍相對平緩的地勢對比明顯,視覺效果格外突兀,呈現群峰拱岱的態勢,構成了泰山博廣厚重的視覺感受和心理體驗,于是就有了“穩如泰山”、“重如泰山”的種種比喻。</p> <p>游歷名山大川,一般都能欣賞到一些頗具意義的刻石文化,當你來到泰山,會發現自己仿佛進入了一個刻石博物館。泰山的刻石目前有1696處,居國內首位。泰山刻石不僅數量多,而且它的內涵與樣式,也是最豐富的。從古至今,游歷泰山,欣賞刻石的讀書人數不勝數,那你知道登泰山的第一位讀書人是誰嗎?</p> <p>公元前484年前的一天,68歲的孔子登上泰山之巔,這位講究仁、禮的哲人帶著一個巨大的疑問,來探尋黃帝和堯舜禹等君王在泰山執行祭祀的禮儀。雖然千年的歲月侵蝕,將孔子想要找尋的印跡掃蕩得一干二凈。但這位老人依然心潮澎湃,在山頂上發出了“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p> <p>孔子真是運氣不濟,先前帝王祭祀的遺跡蕩然無存,而后秦始皇開創了泰山封禪之先河,可惜孔子已經駕鶴西去。自炎黃起,到清乾隆止,難以統計,到底有多少帝王登過泰山。不過眾多帝王中,在泰山留下文字的,秦始皇當屬第一個。</p> <p>為了鞏固統治,秦始皇登上泰山,舉行了封禪儀式。什么是封禪?在泰山上堆土為壇,祭祀天神叫做封。在泰山下的小山掃出一片凈地,祭祀地神叫做禪。早年秦始皇之前的帝王,來泰山都是祭祀,而秦始皇為了向世人顯示震懾天下的威力,他別出心裁,決定在泰山封禪。并命丞相李斯書寫銘文一篇刻于泰山極頂,這就是李斯碑,也稱秦刻石。原碑高1.6米,銘文144字。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對碑文有完整的記載。這是泰山刻石文化中的第一塊刻石,可謂價值連城。秦二世繼位后,效仿父親登泰山封禪,并命李斯寫詔書,贊頌秦始皇的統一大業,共79字刻在了李斯碑的背面。</p> <p>明嘉靖年間,石刻已經被毀,僅存秦二世詔書29字,為了防止風雨的繼續侵蝕,李斯碑被移到了泰山頂上的碧霞祠內,清乾隆五年,也就是1740年,碧霞祠突遭大火,李斯碑卻不見蹤影。到了清嘉慶年間,泰安縣知縣汪汝弼懸賞尋碑,在泰山頂玉女池找到一截殘碑,沖洗后,只見“斯、臣、去、疾、昧、死、臣、請、亦、臣“十個小篆字。清道光年間,李斯碑被移到了泰山腳下的岱廟。光緒16年,也就是1890年的一個風雨之夜,李斯碑被盜,泰安縣令毛蜀云下令封城,在泰安城北石橋下發現了李斯碑。清宣統二年,即1910年5月,泰安縣令俞慶瀾,在岱廟環詠亭附近建石屋一所,將殘石嵌于屋內,四周鐵欄保護。1928年春,環詠亭被毀,李斯碑被至岱廟院御座院內,保護至今。碑上僅存秦二世詔書的十個字。</p> <p>根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曾多次巡行全國,所立刻石七種:《嶧山》、《泰山》、《瑯琊》、《芝罘》、《東觀》、《會稽》等頌其功德。現僅存《泰山》、《瑯琊》兩塊,瑯琊刻石現保存于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泰山刻石保存于岱廟。</p><p>秦泰山刻石字體是小篆,字形工整瘦長,筆劃圓健古厚,是秦代小篆書法的經典代表,體現了秦代書法藝術風格。秦泰山刻石具有較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既為李斯的代表之一,也代表了秦篆的最高水平。李斯也因此成為書法史上第一個有書跡留存下來的書法家,古今第一小篆書法家。</p><p>對于秦泰山刻石的書法,歷代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唐朝李嗣真《書后品》說:“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絕妙。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鈞強弩,萬石洪鐘,豈徒學之宗匠,亦是傳國之遺寶。”元代郝經贊譽:“拳如釵股直如筋,屈鐵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癡。”清人宋思仁說:“李斯小篆為八分之祖,而碑實為可寶,能繼周之石鼓鼎銘,為漢金石刻之前步焉。”李斯碑是泰山石刻中最早的作品,是李斯小篆體統一中國的實物證據,彌足珍貴。它的出現,開啟了泰山碑石刻的先河。</p> <p>在泰山之巔,與李斯碑同樣著名的石碑是唐摩崖。與九死一生的李斯碑相比,唐摩崖由于他鐫刻在山體上,竊賊缺少撼山之力,唐摩崖能夠完好無損的保存,是所有泰山刻石中最壯觀的一處。</p> <p>公元712年唐玄宗繼位,唐玄宗登泰山封禪,下詔書詔告百姓,到泰山封禪是為了報效天恩,祈禱五谷豐登,國富民強。其心昭昭,特告天下。唐玄宗親自撰寫了《紀泰山銘》一文,刻在泰山頂大觀峰。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洋洋千字的唐摩崖刻石碑。</p> <p>唐玄宗封禪后,隨行官員都晉升了一級。宰相張說利用主持封禪的權力,把女婿鄭鎰也安插其中,連升四級。唐玄宗詢問情況的原委,大臣黃幡一語雙關的說:此乃泰山之力也。這就是后來人們把岳父稱為泰山的由來。</p> <p>泰山被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是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從遠古時期,黃帝登過泰山,舜帝巡狩泰山。商周時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腳下建東都,周天子以泰山為界建齊魯;傳說中秦漢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13位古帝王到泰山封禪致祭刻石紀功。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p> <p>但凡來泰山封禪的,都應該是比較有成就的帝王。可是到了宋代,卻來了一位無比窩囊的皇帝——宋真宗。岱廟與北京紫禁城、曲阜的孔廟并稱為中國三大宮殿建筑。岱廟內的東御座是一座設計考究、清靜幽雅的四合院建筑。院內,左側立有李斯碑的真品,右側是最后一位來泰山封禪的皇帝宋真宗趙恒留下的《青帝廣生帝君贊碑》的殘石。此碑立于公元1008年,在乾隆十二年被毀,僅剩下六十余字。成為研究青帝的唯一一塊刻石。</p> <p>宋真宗來泰山封禪,卻留下一幅絕世作品,這就是岱廟天貺殿里的《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宋真宗在北宋大敗遼國后,竟然簽訂了雖勝猶敗的澶淵之盟。為了平息眾怒,宋真宗想了一個辦法,就是仿效古人泰山封禪,并在泰山腳下修建了一座天貺殿以資紀念。大殿修好后,泰安縣令上書建議,在大殿內繪制一幅泰山神出巡的大型殿畫,得到了宋真宗的嘉許。</p> <p>壁畫占據了整個天貺殿的三面大墻,長62米,高3.3米,以天貺殿北門為界,東為“啟蹕圖”,西為“回鑾圖”。壁畫實際以宋真宗封禪泰山的場景為藍本,繪制了泰山神出巡與回鑾的壯觀場面。壁畫構圖宏大,布局嚴謹,具有極高的歷史與藝術價值,為我國壁畫中的珍品。畫面中泰山神乘坐四輪六馬玉輦,左右為炳靈王與延禧真人護駕;文武百官簇擁前后;還有儀仗隊、樂隊和威風凜凜的衛隊;此外還有麒麟、大象、駱駝和背負法器寶瓶的神獸獅子、搖旗的夜叉以及抬著的獵物等等。畫中有697個人物,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宮殿樓閣、山林橋涵、百官儀仗、坐騎祥獸疏密相間,疏能走馬,密不透風,使得整幅圖畫場面浩大,氣勢恢宏。更由于壁畫所采用的色彩濃淡相宜,顯得華貴而又深沉,熱烈而又寧靜,表現出了東方特有的審美情趣。該壁畫構圖精妙,為國內珍品。</p> <p>壁畫于清代重修天貺殿時重繪,部分運用了西洋畫法,較好地保持了宋代繪畫原貌。《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內容極為豐富,其所涉及的對象除了帝王的化身泰山神和文臣武將外,還描畫了當時的各種服飾、兵器、神器、建筑、樹木等等,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藝術及帝王封禪文化、宗教文化的詳實資料。</p> <p>在現存壁畫中除山西永濟、趙城為道教題材,其余均系佛教題材,而岱廟壁畫屬于道教題材,在山東省內僅此一幅,真所謂“魯靈光殿巋然獨存”。</p> <p>壁畫雖然描繪的是泰山神出巡,卻是以宋代帝王出巡的規格來繪制的,都符合宋代天子出行的儀衛制度,這為人們研究中國宋代以來帝王儀衛與服飾的沿革,提供了珍貴歷史資料。</p><p>宋真宗將自己比作泰山神,在氣勢上已然壓倒了秦始皇。</p> <p>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泰山封禪。公元1420年,北京的天壇峻工。此后,明清兩朝,將原來的封禪改為了祭祀。后來的乾隆皇帝多次登泰山,也只是祭祀,沒有舉行封禪儀式。</p> <p>岱廟內,還有一副罕見的畫作,絲毫不輸給宋真宗,那就是乾隆畫的《御制漢柏圖贊》。1771年,乾隆從泰山回到北京,憑借記憶,畫出了這幅漢柏圖。無論在塞北,還是在江南,乾隆的題字、題詩頗為多見,但像這樣的畫作卻極為罕見。</p> <p>歷來政治與宗教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作為帝王之山,泰山的宗教文化也是不可小覷。佛教于公元4世紀中期傳入泰山,泰山佛教文化最著名的要數經石峪了。</p> <p>兩千多平米的石坪上,刻著字大如斗的佛教經典《金剛經》的上半部經文,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教摩崖刻石。經石峪三面環山,北方有巨石橫亙,有溪水自崖隙漫石而下。雨季來臨,在群山環抱的山間溪流旁,人們可以欣賞到一幅水漫經文,自然與人文交匯融合的壯麗景色。1967年,為使經刻免受溪水沖刷,人們在崖北筑砌了一道石壩,改水道于刻石西側。石坪沒有了溪水的滋潤,出現了爆裂的情況,使刻石殘缺嚴重,已不可連貫閱讀。可見古人對這里的石質早就有所認識,才故意讓溪水漫過經石。</p> <p>經過千年風雨侵蝕,經石峪現在僅存經文四十一行,一千余字。經石峪刻石把真、草、隸、篆的精華融為一體,留下了中華書法史上的千古奇觀。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整塊經石沒有完成,沒有落款,也沒有題記。1961年,郭沫若來到泰山,他在經石峪考察良久,后來題詩《訪經石峪》:</p><p>經字大如斗,北齊人所書。</p><p>千年風韻在,一畝石坪鋪。</p><p>他認定經石峪刻石為北齊僧人安道一所書。</p> <p>經石峪刻石最后的刻字顯得凌亂,仿佛匆匆忙忙中結束,這不由得讓人想起周武帝滅佛的事情。南北朝時,佛教盛行,周武帝認為佛教禍國,下詔滅佛。僧人們也許是預感佛法失傳的危機,便想到了摩崖刻經的辦法。泰山經石峪的《金剛經》沒有下半部,或許與周武帝滅佛密切相關。</p> <p>雞鳴日出接天關,</p><p>絕頂疏鐘云漢間。</p><p>氣合大荒心似海,</p><p>身臨上界目無山。</p><p>九州寂寂孤僧睡,</p><p>片石峨峨萬古閑。</p><p>便欲摳衣通帝座,</p><p>手扶碧落看人寰。</p><p>清代御史楊崇伊兒子楊圻作的這首《泰山玉皇頂》,從“五岳獨尊”的角度抒發出登臨泰山極頂的感受。玉皇頂是太平頂與頂上的玉皇廟的合稱。玉皇廟是山東省海拔最高的廟宇,玉皇廟的建筑輪廓線與玉皇頂山頭的輪廓線自然貼合,可以說是泰山形象的完成和延伸。</p> <p>玉皇頂是古代帝王的封禪之地,因此在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在玉皇殿的西側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四個大字“古登封臺”來紀念古時的封禪。</p> <p>登玉皇頂的人,都會看到玉皇廟門前的一塊碑,這塊碑高6米,由石柱、頂蓋石、頂柱石組成,石柱截面呈長方形,前后邊寬1.2米,厚0.9米,通體光滑,古樸渾厚。石碑沒有刻字,所以被稱為“無字碑”,又有人說它是“闕”,也有人說它是“石表”。在碑的兩側有兩塊小碑。右側的是明代張銓留下的一塊詩碑,碑中寫道:“莽蕩天風萬里吹,玉函金簡至今疑。袖攜五色如椽筆,來補秦王無字碑。”意思是講,這塊刻石為秦始皇所立,傳說在石碑下面藏有皇帝封禪泰山的玉函金簡,而到現在也沒有證實,所以“至今疑”。乾隆也認為無字碑是秦朝所立,乾隆1771年的—首詩中寫道:本意欲焚書,立碑故無字,雖云以身先,大是不經事。意思是說當年秦始皇本想焚書坑儒,所以碑中不立文字。然而,以顧炎武、郭沫若為代表又提出了全新的觀點,認為“無字碑”是漢武帝所立。1961年,郭沫若來泰山看日出,輕撫這塊石頭留下一首詩:“夙興觀日出,星月在中天,飛霧嶺頭急,稠云海上旋,晨曦光晦若,東壁石巍然。摩撫碑無字,回思漢武年”,認為這塊碑是漢武帝所立。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述了漢武帝元封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10年的一次封禪:“東上泰山,泰山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之巔,上遂東巡海上,四月還至奉高,上泰山”。因文中記載是立石,而不是刻石,也就是說碑沒有字,所以才有了漢武帝之說。無字碑之謎,至今仍然沒有定論。</p> <p>在玉皇頂東側的日觀峰上,有一巨石向北斜上橫出,名為“拱北石”,因其形猶如起身探海,故又名“探海石”。是泰山標志之一,也是登岱觀日出的好地方。</p> <p>古人有“才聽天雞報曉聲,扶桑旭日已出明。蒼茫海氣連云動,石上游人別有情”的詩句。游人或觀日出奇觀,或賞彩云飛渡,趣味無窮。</p> <p>泰山姊妹松位于泰山后石塢青云庵西北角的半山崖上,郁郁蔥蔥,枝繁葉茂,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滄桑歲月中櫛風沐雨,笑傲群芳。姊妹松為兩株并立的松樹,一松如姐,亭亭玉立,一松如妹,嫵媚多姿。</p> <p>在泰山普照寺至馮玉祥泰山紀念館的路兩側,有大片的橡樹。深秋時節,落葉鋪滿了山間小路,地上的樹葉如剛織成的地毯,讓人不忍踏足。</p> <p>泰山南天門又名三天門,創建于元至元元年,即1264年,明清多次重修,新中國成立后又翻修兩次。現在建筑保持了清代的風格。</p> <p>泰山的主題意境突出一個天字。古語講:天高不及于泰山,泰山為天之頂。所以泰山的很多景點的命名多采用“天”字,南天門就是其中之一。南天門位于十八盤盡頭,是登泰山頂的門戶,由下仰視,猶如天上宮闕,通過南天門便標志著由人間到達“仙界”,從中體味“登泰山如登天”的意境。</p> <p>南天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摩空閣,意為其是凌駕于天上的一座空中樓閣。摩天閣是二柱五檁五架梁建筑,正間向南有一個拱形門,兩個次間有拱形窗,門上的漢白玉匾額上面有三個貼金隸書大字“摩空閣”,是民國著名的老中醫王易門所書。摩空閣以紅墻襯托,與黃琉璃瓦相輝映,更顯巍峨。南天門下層是拱形門洞,用條形石塊壘砌,拱形門洞上面鑲嵌“南天門”石額,門洞兩側有一副石質對聯:</p><p>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p><p>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p> <p>泰山斗母宮創建年代無考,古時為泰山道觀,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重修后更名為斗母宮,到了清康熙初年改為尼姑住持,成為尼姑庵。</p> <p>斗母宮主祀斗母娘娘,但斗母所在的大殿卻與傳統大殿坐北朝南不同,而是坐東朝西,讓人一度以為只是個配殿。據了解,斗母宮南側的大門是后來方便游覽修建,正門是斗母殿前朝西的鐘鼓樓。斗母宮內供奉的神仙不少,佛家、道家都有。單是斗母殿內除了斗母娘娘,還有玉皇大帝、破軍星君、祿存星君、貪狼星君、文曲星君等神,不時有香客前來叩拜。</p> <p>在斗母宮內通往龍泉亭的拱形門內,一墻壁上有一處碑刻,碑刻內容是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臨濟正宗比邱尼世系圖》,這處碑刻內容記載了斗母宮內尼姑的譜系,左下角是斗母宮四至,東至東山頭,西至西嶺口,南至大石頭,北至人祖殿,描述了斗母宮的范疇,這處石刻可以說是斗母宮的“族譜”和“地契”。</p> <p>泰山由于地形高峻,河流短小流急,侵蝕力強,河道受斷層控制,因此多跌水、瀑布。斗母宮東澗內的三潭疊瀑就是由3個小跌水組成,每級落差3米左右,潭瀑相連,頗具特色,因瀑流如龍飛舞,人們又稱它為“飛龍澗”。杭州西湖有個著名的景觀三潭印月,三潭疊瀑也有著“小三潭印月”的美稱,每當夜深人靜之時,明月高懸,便會出現三潭印月的奇觀。在三潭疊瀑北側有一巨石,石頭上寫著三個大字“流水音”,這是袁世凱次子袁克文所題刻。當雨季到來,坐在龍泉亭內,沏上一壺泰山女兒茶,觀賞中溪之水跌宕而下一詠三嘆的美景。紅墻碧瓦掩映在綠樹之下,幽靜的山谷滿目翠綠,徜徉于溪水邊,聽叮咚的流水聲和古剎傳來的鐘聲,醉心滌慮,讓人流連忘返。清代詩人宋思仁曾作詩詠斗母宮:“上方鐘磐出云微,斗母宮嚴靜掩扉。滿澗松陰塵不到,夜深風雨有龍歸”。宋思仁詩中提到的“有龍歸”中的“龍”,其實不僅指斗母宮東側的飛龍澗,也暗指了斗母宮西山門外的臥龍槐。</p> <p>高山流水亭是一座石亭,坐落在斗母宮以北,經石峪石刻以西七八十米的地方,額題“高山流水之亭”幾字。亭建于明代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距今已有447年的歷史。傳說中,這座亭子是俞伯牙撫琴的地方,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p> <p>因為是全石構造,高山流水亭非常墩壯結實,是典型的北方建筑風格。亭內橫梁上方刻有“高山流水之亭”幾字,題于1594年。亭外橫梁上方寫有“源頭活水”,這四個字來源于宋代朱熹的《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亭子正面兩根右柱上刻有對聯“天門倒瀉一簾雨,梵石靈呵千載文”。這處對聯的意思是,下雨時,雨水猶如南天門上倒泄下的水簾,水簾漫過“經石”時,似乎在大聲吟詠石上的千年佛經。</p> <p>刻有“高山流水亭石壁記”的巨石,被劈成了兩半,一塊主要題刻石壁記,另一塊上面也題刻了不少文字,其中就有“試劍石”三字,這三個大字就是這塊巨石的名字,根據記載,這塊巨石又名仙峽石。清代宋思仁的《試劍石》作為一首寫景詠物詩,借用青萍寶劍的典故,將其引入詩中,用東漢光武帝的舞劍技藝烘托神龍飛升,而試劍的石頭卻留了下來,余韻悠悠。據悉,青萍寶劍的典故來源于東漢光武帝。相傳,當年光武帝在蓮花池舞劍,忽然見蜻蜓飛掠于花葉浮萍之上,時而立蓮枝隨風飄搖,時而駐足青萍隨波蕩漾。蜻蜓身姿輕盈曼妙,如劍擊刺翻飛,躍矯靈活,于是稱自己的劍為“青萍”。宋思仁與泰山關系不淺,他曾任山東糧道、泰安知府等職。清乾隆五十九年,他組織修繕泰山馳道,種補天門上下長松,對泰山的植被綠化作過大貢獻。</p> <p>在泰山北麓,有一清靜洗塵之處,名曰玉泉寺。</p> <p>來到玉泉寺,呈現在眼前的是崇山峻嶺、山路蜿蜒、森林茂密,古樹秀木隨處可見,奇花異草遍地可尋。</p> <p>沿著林蔭蔽日的山路前行,山風徐徐,千年古銀杏樹也已披上鮮亮的黃金團扇。</p> <p>泰山云海是泰山頂峰的特有自然奇觀之一,多在夏秋兩季出現。奇觀出現時,站在泰山頂峰,舉目四望,泰山周圍群山,被白云濃霧吞沒,或有幾座山頭露出云端,猶如廣闊無垠的海洋。如果風大,會出現波濤洶涌的壯闊景象。泰山云海與旭日東升、晚霞夕照、泰山佛光,是泰山特有的奇觀。</p> <p>泰山史稱“天下第一山”。紅門宮則是泰山“第一景”,當然并不是說它是泰山風景第一景,也不是說它是泰山人文第一景,而是順序上的第一景。因這里是東路步行登泰山之起點,古代那些帝王登山在此換裝更鑾。</p> <p>紅門宮位于泰山腳下,因西北懸崖有兩塊紅石形似門扉,故稱紅門。宮前建有“一天門”、“孔子登臨處”、“天階”三重石坊。紅門宮內分東西兩院,東為彌勒院,東殿為“彌勒殿”,有穿堂式更衣亭,供帝王官宦登山更衣用。西為元君廟,為祀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之所,兼祀送子娘娘和眼光奶奶。兩院間有樓閣名“飛云閣”,閣內有文昌帝君、關帝圣君。紅門宮正中為文武雙全、獨占鰲頭的魁星。</p> <p>泰山的文化是多元的,從泰山紅門宮的構造便可見一斑。紅門宮東院供著佛家,西院供著道家,中間供的是儒家,備家皆香火旺盛。神與神不爭,神與人互利,人與人相安,體現出和諧氣氛,非常符合社會發展的主題。</p> <p>盡管沒有考察成帝王們泰山祭祀禮儀,而在兩千多年后,卻被人供奉于泰山之上,孔子也算不虛此行了。</p> <p>現在孔子的這塊立在登泰山起點處的刻石“登高必自”,給游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p> <p>親愛的朋友,你猜出開篇石碑上的字的意思了嗎?那是風月無邊的意思。</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林郭勒市|
察隅县|
苗栗县|
井冈山市|
长乐市|
浦县|
汉川市|
彝良县|
延安市|
辰溪县|
香河县|
华宁县|
沅江市|
福建省|
宁津县|
玛多县|
邓州市|
许昌县|
安乡县|
固始县|
惠东县|
铜梁县|
镇安县|
香河县|
和硕县|
扎鲁特旗|
璧山县|
永修县|
安岳县|
玉田县|
徐水县|
绥芬河市|
沁阳市|
上饶市|
昆明市|
金阳县|
余姚市|
汪清县|
西乌珠穆沁旗|
贵港市|
红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