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國在20世紀中期有一場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p><p> 本文無意對知青運動做出評價,只想通過領袖號召、中央文件、共青團推進、數據說話、源自學習蘇聯、知青運動結束等六個部分,期待能對知青上山下鄉做個梳理,作為一個親歷者,也想弄明白其來龍去脈......</p><p> </p> <p>(《青春記憶——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作者:陳宜明)</p> <b>一、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考:領袖號召</b> <div><b>(一)毛澤東</b></div><div><b></b> <b> 1.1939年4月24日</b>,毛澤東在抗日軍政大學生產運動初步總結大會上講話指出:“革命的知識分子只有同工農結合在一起,才能成為一個真正革命的知識分子”(《毛澤東思想年譜》中央文獻研究室 P226)</div><div> <b> 2.1939年12月9日</b>,毛澤東在紀念一二九運動四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知識分子不跟工人、農民結合,就不會有巨大的力量,是干不成大事業的;同樣,在革命隊伍里要是沒有知識分子,那也是干不成大事業的。只有知識分子跟工人、農民正確地結合,才會有無敵不可、無堅不摧的力量” (《毛澤東思想年譜》中央文獻研究室 P244)<br> 在《<b>毛澤東</b>思想年譜》,只有這次講話使用了“<b>知識青年</b>”即:“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隊伍中,有由中國知識青年們和學生青年們組成的一支軍隊。”再<b>未見到使用“知識青年”一詞,更多使用“知識分子”一詞</b>。</div><div> <b>3.1955年12月</b>,毛澤東在給《一個由農業合作社、供銷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會計員組成會計互助網的經驗》一文寫的按語中說:“<b>全國合作化,需要幾百萬人當會計,到哪里去找呢?其實人是有的,可以動員大批高小畢業生和中學畢業生去做這個工作</b>。”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 P508)</div><div> <b> 4.1955年12月</b>,毛澤東給《在一個鄉里進行合作化規劃的經驗》一文寫了按語:“一切可能到農村中去工作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里去<b>。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b>……。”(《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 P527)</div><div><br></div> <p><b> 5.1957年3月12日</b>,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講話中談到知識分子同工農群眾結合的問題時說:“<b>我們提倡知識分子到群眾中去,到工廠去,到農村去</b>。”“書當然不可不讀,但是光讀書,還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研究當前的情況,研究實際的經驗和材料,要和工人農民交朋友。<b>知識分子如果同工農群眾相結合,和他們做了朋友,就可以把他們從書本上學來的馬克思主義變成自己的東西</b>” (《毛澤東思想年譜》中央文獻研究室 P838)</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毛澤東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表述中更多的是解決知識分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問題,毛澤東非常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b><b>時隔12年后,號召</b>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有點突然。</p><p><b> 6.1968年12月19日</b>,姚文元給毛澤東關于《人民日報》轉發會寧縣城鎮居民到農村安家落戶的報道請示中寫道:“這個材料原載十二月十日《甘肅日報》,覺得不錯,經過核實,加了一個按語,<b>整理引用了您的一段最新指示</b>,以執行‘來一個動員’”毛澤東在請示上批示:“可發”(《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 P614)。</p><p><b> 7.1968年12月21日晚</b>,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送了毛澤東的最新指示:“<b>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b>。”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根據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人民日報》刊印</span>。(《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五冊 P616)。<b>也就是說沒有找到原話出處,由報紙派生出的指示</b>。</p><p><b> 8.1972年12月</b>,福建省莆田縣城郊公社小學教員李慶霖致信毛澤東,反映他的一個插隊務農的孩子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難以及作為父親的苦惱和不平。這封來信,使特別關心農民的毛澤東受到很大觸動,看后流下了眼淚。用毛澤東后來的話說,這封信寫得“相當好”,“我擺在這里幾個月,經常看,看了三遍半,這才下決心寫回信”。第二年4月,毛澤東復信說:“寄上三百元,聊補無米之炊。<b>全國此類事甚多,容當統籌解決</b>。”(《毛澤東傳 1949-1976 下》中央文獻出版社P1658)</p><p><b> 9.《毛澤東傳》中涉及上山下鄉僅有兩處</b></p><p> (1)1968年八、九月間, 他又提出<b>知識青年上山下鄉</b>問題(《毛澤東傳》 P1527),</p><p> (2)毛澤東十分留意國計民生方面的問題,先后對農產品價格、農村社隊企業、<b>知識青年上山下鄉</b>,以及國防、科技等工作作出具體指示(《毛澤東傳》 P1747)</p><p><b> 綜上,我理解毛澤東要求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沒有要求扎根農村一輩子,這和數據說話表二上山下鄉調離農村人數及去向統計基本相符。</b></p> <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25日,這些十七、八歲的孩子從北京站坐火車出發去了山西萬榮縣插隊。26日進的村。是當地第一代知識青年,風華正茂!</p> <div><b>(二)劉少奇</b></div><div> <b>1957年3月22日</b>,劉少奇在湖南省長沙市中學生代表座談會上講話,對中學畢業生的去向進行了戰略部署。劉少奇要求隨行鄧力群寫篇文章,鄧力群根據劉少奇講話精神整理成《關于中小學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問題》,發表于《人民日報》4月8日(《劉少奇傳 下》中央文獻出版社 P752)。</div><div> 劉少奇講話要點:“在逐步普及小學教育的同時,我們將繼續發展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但是,<b>在今后一個很長的時間內,總的趨勢將是有更多的小學和中學畢業生不能升學,必須參加生產</b>。”<br></div><div> “<b>就全國說來,最能夠容納人的地方是農村,容納人最多的方面是農業</b>。所以,從事農業是今后安排中小學畢業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們今后就業的主要途徑。”“我國將來的中學畢業生,除開一部分人升學以外,<b>都要做工人和農民</b>”<br> “每年有近百萬以至一百多萬的中學畢業生下鄉,五年以內有四百萬至五百萬中學畢業生去參加農業生產,并且<b>以后一年比一年有更多的中學畢業生下鄉,同農民群眾在生產勞動中親密地結合起來</b>,那末,可以肯定,農業合作社的經營管理工作和農業的技術改革就將得到一個極大的推動力量,就將促進我國農村實現另一個根本改革——技術改革,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空前地向前大發展。”(《劉少奇選集 下冊》P277)</div><div> <b> 劉少奇的這篇講話和相關社論,后來成為中小學畢業班的政治教材。</b></div><div> 在《劉少奇傳》《劉少奇年譜》里查不到“知識青年”也查不到“上山下鄉”。</div> (1974年山西萬榮縣第二代知識青年,當地知青,朝氣蓬勃) <div><b>(三)周恩來</b></div><div> <b> 1.</b>1957年4月12日, 周恩來主持國務院第四十六次全體會議時說“<b>就業主要是回農村</b>” (《周恩來年譜 中冊》 P33)<br></div> <b>2.</b>1957 年6 月26 日,周恩來在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今后的教育方針,應該是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身體健康的勞動者。過去這個方針是不夠明確的。<b>我們的中小學學生畢業后除了一小部分升學以外,多數都應該參加工農業生產</b>。”(《周恩來教育文選》,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第151 頁。)<br> <b>3.</b>1957年9月26日,周恩來在中央八屆三中全會上講:“今后要有計劃地安排勞動就業,精簡機構和精簡人員,<b>鼓勵上山下鄉</b>” (《周恩來年譜 中冊》 P79)<br> (周恩來接見新疆石河子知青) <b> 4.</b>1963年 2月 13日,周恩來在中央舉行的工作會議上作報告時又強調:“我們對人口、勞動力、城市人口怎么樣安排,這是一個大事情。總的口號就是面對農村。<b>就是下鄉、上山、下水,搞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b>。”(《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第 533頁。)<br> <b>5.</b>1963年 7月 9日,周恩來在各大區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安置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會議上提出,<b>今后 15年內動員城市青年學生下鄉參加農業生產,是城鄉結合、移風易俗的一件大事</b>。(《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事記》,顧洪章 P36。)<br> <b> 6.</b>1963年7月25日,周恩來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指出“城市人口就業每年要安排二百五十萬,城市本身平均每年只能安置一百萬,剩下的一百五十萬,一是插隊,二是插場,三是搞新的開荒。<b>北京一半中學生不能升學,最大出路是搞農場和林業</b>”(《周恩來年譜 中冊》 P567)<br> <p>(1974年黃河灘上-紅旗林場 后生可畏)</p> <div> <b>7.</b>1965年 2月26日,周恩來在接見各大區和部分省市出席全國安置工作會議的代表時,提出統一安排勞動力的七條經驗:勞動、精簡、安置統一起來;在時間上,冬季動員,春耕前后、麥收前下去;因地制宜;投親靠友為主;堅持方向,重視鞏固,穩步前進,不要著急;統一安排,各方協作;自力更生為主,群眾互助,社、隊扶助,<b>國家關心,負責到底</b>。(參見《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第713頁。)這些經驗,涉及知青工作的方方面面,對于提高各級各部門領導的認識,增強他們做好知青工作、關心知青成長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無疑有很大幫助。同時,也增強了廣大下鄉知青的榮譽感和使命感。</div><div> <b> 周恩來關注城市知青的安置方向最初主要安置在國營農場。</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div><b>(三)鄧小平</b></div><div> <b>1.</b>1954年4月6日,鄧小平主持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第二辦公廳辦公會議室指出:“<b>不能滿足初中、高小畢業生的升學要求,于是就有了就業問題。實際上主要是農村高小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工業是容納不了多少的,還得由農業容納</b>”(《鄧小平年譜(1904—1974)中》P1164)<br></div> (《起家》詹建俊 1957年) <b>2.在中央,最早提出插隊的是黨的總書記鄧小平</b>。1963年 7月 9日,譚震林在各大區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安置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會議上提出,“插隊安置,鄧總書記想了很長時間了”。會上,周恩來說“插隊本來是小平同志提議的,我贊成。”(《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末》顧洪章 P38-39) <b>3.</b>1964年 1月9日,鄧小平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發表了重要講話。一是<b>城市知青下鄉</b>,<b>以插隊為主</b>,<b>這是一件長期的大事</b>。每年安置100多萬人,用插隊的辦法,每人給的安置費不到200元。插場每人則要1000元,如果100萬人插場的話,需要10億元,這怎么得了,不能走這條路。二是安置要集中,不要分散。三是一個公社安置百把人,就是一個勢力。四是動員下鄉之前要培訓。五是供應他們報紙(《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末》顧洪章 P45)。 <div><b>二、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考:中央有文件</b></div><div> 1.《<b><font color="#ed2308">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font></b>》第三十八款“提高農村青年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中,“ <b>城市的中、小學畢業的青年,除了能夠在城市升學、就業的以外,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下鄉上山去參加農業生產,</b>參加社會主義農業建設的偉大事業。我國人口85%在農村,農業如果不發展,工業不可能單獨發展。到農村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和極其光榮的。” 這個綱要草案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1956年1月間提出的,隨后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代表大會第二次大會通過,國務院討論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二屆第二次會議討論通過,且“在實際生活中已經起了積極的作用”,是一九五六年及之后十二年內指導全國農業發展的主導方針,亦即綱領性文件。<b>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這個概念,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鄉開始的標志</b>。</div> (《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葛維墨 1955年) <b> 2.</b> 1962年6月1日,國務院<b>《關于精減職工安置辦法的若干規定》</b>指出“精減下來無家可歸和城鎮中無法安置但有下鄉條件的職工,可以安置到農場(也包括牧場、林場、漁場)。”?包括一些不能在城鎮就業的青年學生。<br><div> <b> 3.</b>1962年 10月召開的國營農、林、牧、漁場安置家居大中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匯報會上,<b>首次把城鎮知青上山下鄉納入國家計劃</b>,就安置對象、方式、經費、物資等制定了相關政策、計劃和保障措施,并<b>組建了國務院農林辦安置領導小組</b>,以加強對這項工作的統一領導。<br></div> <p> <b>4.</b>1963年 6月 29日至 7月 10日,中央召開各大區城市精簡職工和青年學生安置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會議。周恩來在會上<b>要求各大區,各省、市、自治區都要作長遠打算,要編制出城鎮知青上山下鄉 15年(1964—1979)的安置規劃</b>。</p><p> <b>我國知青上山下鄉運動止于1979年!</b></p> <p> <b>5.</b>1964年 1月 17日,中央下發了《<b>關于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b>》。這是我國第一個指導知青上山下鄉的綱領性文件。《決定(草案)》指出:“<b>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有必要動員和組織大批的城市知識青年下鄉參加農業生產</b>。”“建國以來的實踐證明:在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動員大批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 18冊,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8年版,第 39—40頁。)</p><p> 明確“<b>安置的方向,主要是插入人民公社生產隊,其次才是插入現有的國營農、林、牧、漁場,至于新建場或擴建老場來進行安置,則必須根據各方面的條件可能,有重點地舉辦</b>”</p><p>(中國經濟網 > 新聞 > 國內時政要聞 )</p> <p><br></p> <div> <b>6.1973年2月</b>,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計劃會議印發國家計委勞動局提出的《關于動員安置 1973 年城鎮應屆畢業生上山下鄉的意見》,準備再次掀起新的上山下鄉高潮(《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末》顧洪章 P115) 。</div><div> <b> 因為之前,1970年至1973年上山下鄉運動進入低谷</b>。</div> <div> <b>7.1973年6月</b>22日至8月7日,國務院召開上山下鄉工作會議。8月4日,經毛澤東審閱,中共中央轉發國務院《關于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的報告》。這次會議還制定 了《<b>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草案</b>》《<b>1973年到1980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初步規劃草案</b>》,《規劃草案》提出,<b>1973年到1980年要動員1300萬城鎮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平均每年160多萬人</b>。</div><div> <font color="#ed2308"><b> 明確了可以按照國家計劃在下鄉知青中招工、招生、征兵、提干。</b><font color="#333333">從此,回城人數大大增加。 (《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始末》顧洪章 P126)</font></font><font color="#333333"> </font></div> <b> 隨之全國上山下鄉運動中又掀起了一個高潮</b>,我就是這批知青里的一個弄潮兒。<br> (1974年山西萬榮縣裴莊公社紅旗林場插隊,在黃河灘上) <b> 8.1978年10月</b>31日至12月10日,根據中共中央決定,國務院召開“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總結了知青上山下鄉正反兩個方面經驗,確定了在新歷史條件下統籌解決知青問題的方針、政策和措施。這是知青上山下鄉歷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決策性的會議。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和通過了這次會議產生的兩個文件《<b>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紀要</b>》《<b>國務院關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若干問題的試行規定</b>》。文件指出:<b>對城市中學畢業生的安排實行“進學校、上山下鄉、支援邊疆、城市安排”四個面向的原則</b>。 <p>未完待讀:</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tpmn8wk?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歷史真相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考(下)</a></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將有更多資料……</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武区|
赤峰市|
洛阳市|
玉林市|
香格里拉县|
灌南县|
金阳县|
姜堰市|
普宁市|
奇台县|
黄冈市|
个旧市|
遵化市|
汉川市|
札达县|
宁蒗|
平邑县|
巫溪县|
晋城|
将乐县|
临沂市|
东乡县|
衡南县|
英山县|
池州市|
龙岩市|
宁德市|
阿鲁科尔沁旗|
舟山市|
元谋县|
呼玛县|
巧家县|
高碑店市|
南雄市|
普兰店市|
宜章县|
太谷县|
湘乡市|
茶陵县|
北宁市|
井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