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原著: 白落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改編: 魔都雄獅(節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圖片: 選自網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封面設計:魔都雄獅</b></p> <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她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和作家,</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為中國第一代女性建筑學家,</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設計的參與者,</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之一,</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是傳統景泰藍工藝的拯救者。</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她是一個聰慧的女子,</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讓金岳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b></p><p><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37, 35, 8);">她,就是林徽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漂洋過海</b></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來都認為,最美的女子應該有一種遺世的安靜和優雅。無論什么時候,無論何種心情,她都能讓你平靜,讓你安心。每當看到林徽因安靜清純的模樣,看到她美麗潔凈的詩篇,我們都會以為,她的人生應該靜美到無言。她應該是一個筑夢的女孩,在水鄉江南,在溫暖的小屋里,筑一簾幽夢??稍S多年前,她就和江南優雅地告別,從此接受了遷徙的命運。這種遷徙不是顛沛流離,是順應時代,是自我放逐。本是追夢年齡,又怎可過于安靜,枉自蹉跎流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二零年春天,林長民赴英國講學,十六歲的林徽因跟隨其父去倫敦讀書。這一次遠行讓林徽因從此走上新的人生歷程,也意味著她行將徹底地告別青澀的少女時代。此番漂洋過海,她所能看到的是一個新的世界、新的人物,汲取新的知識,面臨新的生活環境。對于一個剛剛長成的女子來說,這些新的事物帶給她的應該是鮮活與神奇的美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個女子可以在眾人心中贏得一世的清白,是多么的不易。跳不出萬丈紅塵,就只能與它交好,在俗濤濁浪面前,就算你跪地求饒也于事無補。林徽因自小就明白這個道理,可她不說,只默默地與人間萬物妥協,讓我們永遠看不到她的累,看不到她的傷。有時候,甚至覺得她的聰慧與淡然是與生俱來的,不需要經過漫長的修煉就有著比常人更深的道行。可她分明還是個孩子,那一雙水靈清澈的眼眸告訴我們,她未經多少世事,她是那么的漫不經心。</p> <h3><font color="#010101"><p> 漂洋過海在那個年代是一種時尚。林徽因這位大家閨秀自是順應潮流,因為任何的執拗都不能改變初衷。當徽因乘上遠航的船只,看著浩渺無邊的大海,她第一次深刻地明白,自己只是一朵微小的浪花。她是一個素淡女子,沒有想過要風云不盡,只想在屬于自己的空間里做夢,浪漫自由地生活。</p><p> 喜歡一個詞語,同船共渡。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期待有一位可以和自己同船共渡的人。今生所有緣分都是前世修煉所得,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所以我們應當相信,今生所有與自己相識的人,前世都結過深刻的緣法。所有與你我擦肩的路人,前世可能是鄰居,是茶友,甚至是知己或親人。而我們今生所有的邂逅,又會為來生的緣分做好安排。十六歲,多愁善感的林徽因,是否亦會有如此的念想?希望可以和某個浪漫詩意的男子同船共渡,結下一段美好的緣分。</p></font></h3> <p class="ql-block"> 自從徽因隨父親離開中國之后,就同他到巴黎、日內瓦、羅馬、法蘭克福、柏林等地流行??催^了法國巴黎的浪漫風情,去過歷史上顯赫一時的古羅馬帝國,領略過歐洲城堡建筑的藝術與華麗,徽因真切地感受到世界的寬大,她被異國風情那些無以言說的美麗徹底征服了。原以為世間熙攘繁華莫過如此,山只是山,水也只是水,人亦只是人??僧斄只找蛸p閱過各國不同風物人情,參觀過風格迥異的建筑之后,她就再也不能停止對建筑業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游覽各國,林徽因體會最深的就是建筑震撼心靈的力量。一直驚嘆造物主是何等的神奇,可以將自然山水裝扮得那般圣潔和至美。平日里,我們總是太沉迷于繁瑣的名利,而忽略了人生除了浮名還有太多的美好值得留戀。比如世間旖旎的風光,萬古不變的青山,滔滔不盡的江水。這種干凈、這種大美,成了每個人心中至高的信仰,擱在最神圣的角落,不輕易與人言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來,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兩個人一起攻讀建筑學,相濡以沫走過風雨人生。讀過她《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人,或許都會以為,林徽因應該是個詩情柔弱的女子。在她生命中,愛情應該高過事業。然而,她竟是一個高曠女子,她執著于事業,覺得事業的成就遠比小兒女的情感要豁達。所以她將自己的一生都交付給了事業,哪怕到最后病痛纏身,亦不曾有過絲毫的放棄。面對感情,她卻多了一份清醒。</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二零年九月,林徽因以優異成績考入圣瑪莉學院學習。在英國,林徽因也經常加入到父親的各種應酬中,她以女主人的角色接待許多文化名流,這對于她后來的文字創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礎。她不是普通的小家碧玉,在屋里翻讀幾本書,就開始閉門造車。她領略過名山大川,結識過許多著名史家學者,所以她在文壇上的起步高于其他女作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更多時候,林徽因喜歡一個人待在居住的寓所,調一杯咖啡,偎在壁爐旁,讀她喜歡的書。許多名作家的詩歌、小說、劇本,她都一一閱覽。倫敦,這座美麗的霧都,總會飄起纏綿悱惻的煙雨。<b style="color:rgb(237, 35, 8);">而這位寂寞的詩意少女,總是獨自守著窗外的雨霧,筑一場又一場無約之夢。她期待在這異國他鄉,會有一個多情男子走進她的生活,與她共有一簾幽夢。</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邂逅倫敦</b></p><p class="ql-block"> 緣分真的好奇妙,并非是中了緣分這兩個字的蠱,所以才這樣不厭其煩地談論與訴說,只是每當提及感情,或是誰與誰的相遇,誰又與誰的相戀,總是會與緣分糾纏不清。有緣的人,無論相隔千萬之遙,終會聚在一起,攜手紅塵。無緣的人,縱是近在咫尺,也恍如陌路,無份相牽。但也有人說,緣分固然重要,只是緣分來時也要用心珍惜,否則再深厚的緣分都會被消磨殆盡,到最后依舊是陌路匆匆,誰也顧不了誰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來都覺得林徽因是靜坐在云端之上的女子,之所以這么認為,不是因為她的潔凈,她的唯美,而是面對錯綜復雜的感情,她始終可以保持一種平和的姿態。當別人認為她要為一段情愛沉溺下去,不得醒轉之時,她卻可以決絕轉身。她讓風流才子徐志摩在康橋上只影徘徊,失魂落魄;讓建筑學家梁思成濃情蜜意呵護了一生,至死不渝;更讓學界泰斗金岳霖默默愛了一輩子,終身未娶。</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二零年的九月,年輕才子徐志摩從美國到英國,他為了結識狄更生先生,故拜訪了林長民。之后與林長民相見恨晚,更結識了十六歲的林徽因,這個讓他愛慕終生的美麗才女。也許他們算不上一見鐘情,但是彼此是因為第一次邂逅而有了交集。徐志摩比林徽因年長八歲,那一年,他二十四,她十六歲。二十四,對于一個風流倜儻的才子來說是多么的年輕。他俊俏的面容,儒雅的風度,詩人的氣質,令許多紅顏佳麗為他傾心。而情竇初開的林徽因,面對一個如此有氣度的男子,又怎能可以做到心靜如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候,徐志摩已婚,并且是兩歲孩子的父親。一直追求理想人生、爭取婚戀自由的想怎么玩,根本就不愛妻子張幼儀。他遵從家人意愿娶了從未謀面的張幼儀,對她可謂是無情至極。徐志摩認為沒有戀愛的婚姻是墳墓,他時刻都想結束這個錯誤,而力求獲得重生。他是個多情才子,可是面對張幼儀,卻永遠都是一副不耐煩的模樣,甚至不去承擔一個丈夫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令張幼儀受盡委屈。一個從未離開故土的溫良女子,在遙遠的異國他鄉,舉目無親地活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時候在想,人最多情,也最無情。愛的時候海誓山盟,許下天荒地老。厭的時候,恨不能立刻從生命中抽離,一刀兩斷,再無瓜葛。徐志摩對賢淑穩重的張幼儀冷漠無情,淡如清水。而當他再度與林徽因相見時,酒被她的風姿綽約給深深傾倒。那含情明澈的雙眸、高貴典雅的氣質讓他肯定,這就是他追慕多年想要遇見的女孩。他愛上了像精靈一般的林徽因,彼此眼眸的交換,這朵白蓮便深深種在徐志摩的心間,再難相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徐志摩這一生是為情愛才來到人間,他的使命是為了那些紅顏。最后他為陸小曼奔波忙碌,又為了趕赴林徽因的一次講座墜身于山谷,落到尸骨無存的下場。如果說張幼儀是他生命里的一次意外,那么林徽因則是他床前的白月光,陸小曼則是他心頭的朱砂痣,其余那些紅粉佳人連偶然都算不上了。唯有真愛的人才值得他不惜費盡一生心力去擁有。徐志摩如此,我們又何嘗不是這般。</p> <p class="ql-block"> 都說十六歲是花季,林徽因是幸福的,在花季之齡遇上像徐志摩這樣的青年才俊。他滿足了一個少女對浪漫愛情所有的幻想,填補了她對詩意生活的所以渴望。在倫敦這個雨霧之都,林徽因終于找到了一個可以陪她共有一簾幽夢的男子。盡管這個男子未必真的合適,盡管他們未必可以不管世俗約束義無反顧地在一起。但他們都愛上了那句話: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盡管現實生活給了他們諸多無奈,畢竟徐志摩是有家庭的男人,他有責任在身,不能像單身男子那樣自由。但是愛情一旦來臨,又怎顧得了那許多?一個是情竇初開的少女,一個是風度翩翩的青年,他們有著相同的情懷,詩意的夢想。<b style="color:rgb(237, 35, 8);">莫說彼此邂逅在寂寞的異國他鄉,就算是相逢在擁擠的人流中,也能一眼認出誰是你命定的那個人。這就是所謂的感覺。</b>有緣之人,在岔路口不小心失散,也會有一枚紅葉指點你去將對方尋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總之,在英國倫敦,林徽因遇上了徐志摩,她生命中第一個愛的男子。無論是緣是債,是悲是歡,是甜是苦,都要學會嘗試,學會開始。也許他們行走在一條荊棘叢生的路途上前,但一定也有清風明月相伴。他們承諾了彼此,愿意攜手共赴天涯。只是,天涯到底有多遠?是一米陽光的距離?是一個春天到秋天的距離?還是一生的距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三、康橋之戀</b></p><p class="ql-block"> 許多時候,我們總是羨慕那些在煙雨中攜手漫步的情侶,羨慕那些長椅上柔情偎依的戀人,羨慕那些提籃買菜歸來的平凡夫婦。在多風多雨的紅塵路上,客來客往,緣定三生的又能有幾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從那一次邂逅,徐志摩認定林徽因是他命里的紅顏。可紅顏到底是什么?書上說,紅為胭脂色,顏為面龐。古女子以胭脂潤面,遠看如紅色面龐,所以代稱女子為紅顏。書上也說,紅顏薄命,紅顏禍水,所以有時覺得這個詞太薄弱,甚至太蒼白。所以有了‘’沖冠一怒為紅顏‘’之說,講述的是吳三桂和陳圓圓的故事。其實這世間有多少吳三桂,就有多少陳圓圓。說到底,紅顏沒有錯,沒有誰累了誰,也沒有誰薄了誰。有緣相逢、相伴走過一程山水,厭倦的那一天,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微笑說離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些日子,倫敦的雨霧好似在為林徽因和徐志摩有意營造一種浪漫的氣氛,每一天都那樣若有若無地飄著,無休無止。林徽因和徐志摩坐在溫暖的壁爐前,從文學到音樂,從現實到夢境,從昨日到明天,他們總是會有說不完的話題。有時候,說到心動就彼此沉默。林徽因愛上徐志摩溫文爾雅的氣度,而徐志摩愛上林徽因那一雙清澈如水的大眼睛,只要一對視,彼此的新湖都會微微蕩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實他們的相愛有許多的前因,或許寂寞是最大的緣由。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渴望能夠有一個可以和自己惺惺相惜的人。而被俗事纏身之時,許多感動的片段都會被忽略。還有某一部分,他們的投緣是有著他鄉遇故知的情緒。林徽因生于浙江杭州,徐志摩是浙江海寧人,江南山水滋養出的人物自是不同凡響。他們從多情之地走出來,只是江南那把油紙傘是否擋得住倫敦的煙雨?</p> <p class="ql-block"> 也許只有康橋,才給得起他們美麗的相逢。知道林徽因和徐志摩的人,都知道那一場康橋之戀,知道他們曾經在康橋柔波下熱情相擁,又在康橋沉默的夜色中揮別。其實他們都因為有了彼此,才有了詩情,才可以寫下觸動靈魂的詩句。徐志摩的一首《再別康橋》,字字句句仿佛情景重現,讓所以讀過的人都隨他去了一次康橋,都甘心做一株招搖的水草,在康橋的柔波里沉迷不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康橋,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林徽因和徐志摩人生的轉折地。他們曾經偎依在橋頭,筑過彩虹般的夢,曾經一起將船只劃向浩渺的云水,以為這樣就可以不必記得來時的路??禈?,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康橋,世間無數紅綠男女的康橋??禈?,給過他們美好的相擁,留下他們華麗轉身的背影,也記住他們多情的回眸。流年似水,太過匆匆,一些故事來不及真正開始,就被寫成了昨天;一些人還沒有好好相愛,就成了過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命運,在康橋上雕琢了深淺的烙印,康橋又將冷暖悲歡傳遞給每一個來往的過客。那時的林徽因當真的是愛了,所以她愿意和徐志摩在康橋上相擁,一起許下諾言。</b>徐志摩一定對她說過:‘’我懂你像懂自己一樣深刻?!只找蛞欢儍舻乜粗?,點頭道:‘’我信?!袝r候,愛情就是如此,不需要太多華麗的辭藻,只那么簡潔的幾句就足矣。</p> <p class="ql-block"> 后來才知道,徐志摩這短短的一生愛了兩個極致的女子。一個是林徽因,她穿行在百媚千紅的世間,獨愛成絕的白色。一個是陸小曼,瀲滟風情的女子,仿佛要將紅塵百味嘗遍才肯罷休。徐志摩為了林徽因,在康橋徘徊又徘徊,跌進夜色的柔波里。他為了陸小曼,奔走于紅塵,不惜耗盡一切為她抵擋風雨。林徽因太淡然,淡然到有時候會覺得,自己的存在都是一種多余。陸小曼又太任性,任性到肆無忌憚地揮霍光陰都不是罪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康橋的水喚醒了他們原本安靜的心靈,讓本酒柔軟的心更加溫潤潮濕,之前,他們雖有詩樣情懷,卻很少真正寫詩。直至后來,徐志摩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然而康橋的記憶,是為了那個叫林徽因的女子,倘若沒有她,康橋也不過是一座橋,一種存在的風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沒有這段相戀,就不會有《再別康橋》。而徐志摩和林徽因或許同樣是文壇上出類拔萃的人物,卻未必會有這一段家喻戶曉的浪漫故事。愛到難舍難分之時,誰也不會相信,有一天彼此要佇立在別離的路口,平靜地道聲珍重。早已痛徹心扉,卻依舊掩飾心中的悲傷,假裝真的很淡然。正如那首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再別康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輕輕的我走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正如我輕輕的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輕輕的招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作別西天的云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那河畔的金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是夕陽中的新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波光里的艷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在我的心頭蕩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軟泥上的青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在康橋的柔波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那榆蔭下的一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揉碎在浮藻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尋夢?撐一支長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滿載一船星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但我不能放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夏蟲也為我沉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悄悄的我走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正如我悄悄的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揮一揮衣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不帶走一片云彩。</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2, 126, 251);">1920年,林徽因在倫敦寓所壁爐旁閱讀。</b></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相逢是歌</b></p><p> 在春天的雨夜里,聽《相逢是首歌》,就這樣做了那個懷舊的人,戀上一首經典老歌。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多么美好的句子,美得讓人要落下淚來。那些遠去的青蔥年華,開始在雨夜里重現,仿佛只在昨天,可我為何早早就更換了容顏。更換容顏的,又豈止是我,還有歲月,以及行走在歲月河岸的許多人。那么多紅顏佳麗都隨著時光漸次老去。覆水難收,春去會有春回,花謝花還會開,可人一旦把恩情償還,就再也不相欠了。</p><p> 其實,人生原本就沒有相欠。別人對你付出,是因為別人喜歡;你對別人付出,是因為自己情愿。那些付出了想要收回的人,又何必讓你費心去在意。我佩服那些愛過無悔的人,就算分手,依舊可以做到從容相惜。倘若所有的人都可以做到這樣寬容慈悲,這風塵的世間雖然煙火蔓延,卻不會再有傷害。</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深夜里聽到樂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深夜里聽到樂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p><p> 輕彈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p><p> 靜聽著,</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這深夜里弦子的生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p><p> 忒凄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p><p> 太薄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除非在夢里有這么一天,</p><p> 你和我</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p><p><br></p><p> 這是林徽因寫的詩,愛過之后寫的詩。因為愛了,所以聽一首弦音,頰邊泛上了紅。我是多么的喜歡那一句:‘’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薄弱,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谒芮啻旱臅r候,似乎就已經知道,世間萬物有其自身規律,就如同山河不可逆轉,歲月不可回流。很多人說她永遠像夢一樣美麗迷人,其實她活得比誰都清醒。</p><p> 林徽因和徐志摩在康橋深刻浪漫地愛了一場,愛到幾乎忘記他們的相逢其實是一場美麗的錯誤。茫茫人海,遇見是多么的不容易,怎么忍心輕易說別離。他們甚至愿意一直夢著不要回到現實,現實像一把利刃會將彼此都割傷。</p><p> 林徽因骨子里的浪漫自是不可言說,夢的時候,她可以比誰都更詩意,可是一旦清醒,她又比誰都更理智。多年以后林徽因曾經說過:‘’他如果活著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變,事實上也是不大可能,也許那就是我不夠愛他的緣故?!@句話其實違背了她的心意,都說初戀最刻骨銘心。我始終認為,林徽因這一生真正的愛情給了徐志摩。初戀是純碎無私的,甘愿交付所有的美好、一切的喜悅。她對梁思成的愛更多的應該是責任;對金岳霖的愛,則多為感動。</p><p> 聰慧如林徽因,她又怎么會讓自己走到那樣逼仄的境地。她要給自己灑脫的理由,更要給別人足夠的空間。對于那個從未謀面的女人,她沒有絲毫敵意,更多的是憐惜。她們愛上了同一個男子,盡管她知道自己與徐志摩更般配,但是她更明白,愛情和婚姻有時候并不能相提并論。兩個相愛的人未必要真正結合在一起才會幸福,有時候,默默相守好過用一生來緊緊依附。</p><p> 我們總以為林徽因轉身太過倉促,太過決絕,卻不知她抽身如此之快是怕自己受傷,可她還是受傷了。從一段初戀里倉皇潛逃,甚至來不及跟對方道聲別離,如此堅定,怎么可能做到毫發無傷?可更多的人看到的是徐志摩的憂郁,他為林徽因的不告而別獨自失魂落魄彷徨于康橋。帳然心痛的又何止是他,只不過沒有人看到林徽因轉身之時落下的淚滴。</p><p> 其實想起來總會忍不住的悲傷,曾經有無數對戀人在康橋許下一生廝守的心愿。這些人真正長相廝守熬過一生的又有多少?到最后都免不了勞燕分飛的別離。倘若每個人都清醒看世態,那又何來開始,何來結局;何來相遇,何來重逢。一些人,明知不該愛,還是要去愛;一些錯,明知犯下會不可饒恕,卻還是要堅持繼續錯下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1922年,林徽因在北京家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四、轉身天涯</b></p><p class="ql-block"> 林徽因轉身就是天涯,將她的初戀連同她深愛的男子丟棄在異國他鄉,她的不辭而別令徐志摩在倫敦的煙雨中惆悵難醒。但他卻連怪怨她的勇氣都沒有,因為徐志摩知道林徽因離他而去的緣由。他所能做的,就是結束當下一切糾纏,讓自己做個清白的人。徐志摩以為,唯有清白,才配擁有清雅如蓮的林徽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忽略了有時看似柔情善良的女子,她的心更加地淡漠。一九二一年十月,林長民出國考察的時間到期,林徽因毅然跟隨父親乘海輪‘’波羅加‘’號回國?;貒?,林徽因又繼續了培華女子中學的學業。她看上去依舊那樣清純美好,沒有人知道她其實是負傷而逃。林徽因并非是貿然選擇離開,不是她不夠愛徐志摩,只是她明白,她和徐志摩注定沒有完美的結果。她不愿看到更大的破碎,在最美麗的時候轉身,讓彼此都記住這段短暫卻甜蜜的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就當做是一場夢,夢醒之后,一切恩情都散作了云煙。林徽因是一個不愿意追悼過往的人,她既然會選擇悄悄離別,就沒有想過再要回頭,盡管她離開徐志摩回國后,在培華女子中學讀書有足夠時間來考慮自己的婚姻。她甚至也多次把徐志摩放在生命最重要的位置,將他與別的男子衡量,論才華、論情感,徐志摩無疑勝過梁思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林徽因畢竟是官宦世家,又是京城名媛,這位留過洋的新時代女性,其實骨子里還保持傳統的思想。她如何去嫁給有婦之夫的徐志摩,就算徐志摩為她離婚,拋棄張幼儀,可可驕傲如林徽因,亦不肯接受這樣的結果。她可以忍,再愛也能忍,這就是林徽因,永遠給人潔凈的白色。又或許她原本就是個懦弱女子,沒有勇氣為愛情而付出更多,她要的是安穩,是一生的清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起陸小曼,林徽因是太過清醒,還是太過懦弱?又或許真的如她自己所說,是愛徐志摩還不夠多?陸小曼為了徐志摩,決然離開丈夫王庚,敢于承受世俗諸多壓力,縱是萬箭穿心亦要和他在一起。而林徽因明明深愛,卻假裝輕描淡寫,不肯對人提起。她甚至冷靜地說過一句話:‘’徐志摩當時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徐志摩相比卻對愛有了勇敢的承擔,他說過:‘我這一輩子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人與人真的不同,兩個相愛的人分開之后,一個人極力想要擦去過往痕跡,另一個人則想珍藏曾經的美好。誰都沒有錯,只是對待人生的方式不同而已。林徽因是個清澈的人,她不愿背負過去,只想平和地活在當下,告訴所有的人,她一如既往的美好,永遠不會讓自己錯到不可收拾的地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情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情愿化成一片落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讓風吹雨打到處飄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或流云一朵,在澄藍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和大地再沒有些牽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但抱緊那傷心的標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去觸遇沒著落的悵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在黃昏,夜半,躡著腳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全是空虛,再莫有溫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忘掉曾有這世界、有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落花似的落盡,忘了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這些個淚點里的情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痕跡,你也要忘掉了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經在這世界里活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林徽因還不滿十八歲,如此坦然平靜地面對離別,實在令人嘆服。就算她是假裝風輕云淡,她亦成功了,因為她的離去令年長她八歲的徐志摩支離破碎。茫然失措間,他亦想為自己傷痛狡辯,用詩歌告訴別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偶然,偶然地遇見,偶然地交集,又偶然地分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偶然</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你記得也好,</p><p class="ql-block"> 最好你忘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頭試想,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間沒有誰辜負了誰。他們就像兩塊濕潤的美玉,倘若結合在一起,反而更易破碎。彼此遙遙相望,默默欣賞,不失為一種幸福。林徽因用理智超越了情感,用一種優雅平和的姿態端然于紅塵之上。所以每個人想起林徽因,都覺得她太過潔凈,太過美好,像蓮,不敢采摘;像風,飄渺難捉。</p><p class="ql-block"> 也許林徽因就是這樣的女子,以前覺得她溫軟多情,如今竟品出了淡淡的薄涼。一如窗外這淅瀝的春雨,撩人心懷,卻也滋生涼意。誰說人間四月都是艷陽天,誰說人生有情月長圓,也許我們要將世間冷暖皆嘗遍,才真的可以視前塵過往為云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未完,請打開下面鏈接繼續觀賞No.3 愛真是一場修行(林徽因傳之三)謝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b><a href="http://www.xsjgww.com/2x2p011n?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No.3 愛真是一場修行(林徽因傳之三)</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洛县|
自贡市|
远安县|
甘孜县|
哈尔滨市|
黄陵县|
富顺县|
灵武市|
珲春市|
三江|
云和县|
剑河县|
宜兰市|
营口市|
桦南县|
进贤县|
建始县|
雷州市|
浦江县|
武夷山市|
武平县|
合山市|
古蔺县|
固始县|
高密市|
登封市|
兖州市|
安义县|
滦南县|
疏勒县|
比如县|
田阳县|
临颍县|
江源县|
辛集市|
嘉峪关市|
谢通门县|
西安市|
扬州市|
时尚|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