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三月,這個本該享受“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的月份,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肆虐而顯得有些冷清而沉滯。但讀書是黃蓮華名師工作室日常工作之一,更是名師工作室成員發展的第一動力源。圍繞上級文件精神以及黃蓮華名師工作室的工作計劃,在這疫情肆虐的日子,我們積極響應“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研”的號令,做好疫情防控,同時,宅家讀書,豐富自己,線上交流,共同進步。 </p><p> </p> <p> 名師工作室成員線下自我學習</p> <p> 線下讀書,線上分享,三月十三日一整天黃蓮華名師工作室進行了讀書分享交流活動,上午由肖常鑾、邱冬蘭、王麗榮、張春蓮、江凡五位老師分享。</p> <p>上午黃蓮華老師組織工作室成員進行線上交流視頻活動</p> <p> 肖常鑾老師的分享:要上好一堂“好吃又有營養的數學課”,難!這也是我心中一直以來的疑惑,拜讀完吳正憲老師的《聽吳正憲老師評課》一書后,我有所頓悟了,我也在認真地體悟著什么叫“專業地讀教材,用心地讀學生,智慧地讀課堂”。評課即評價課堂教學,是對一節課效果的評價。吳老師的評課關注了三個方面,一是注重與教師的對話,教師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獻者;二是注重對學生的課后訪談,讓學生參與評課;三是注重方向的引領,引領教師對課堂教學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數學教育價值的討論,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p> <p> 同樣一本書,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收獲與體會。</p> <p> 邱冬蘭老師的分享:在《聽吳正憲老師評課》這本書中,吳老師的評課主要關注了三個方面:一是注重對學生的課后訪談,傾聽來自學生的聲音,讓學生參與評課,以學生的視角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以學論教。二是注重與教師對話,使教師在交流與思考中互相啟發,提出好的觀點、好的方法,教師既是智慧的分享者又是智慧的奉獻者三是注重方向的引領,評課要引領教師對課堂教學背后的教育理念及數學教育價值的討論,使評課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讀完這本書讓我漸漸領悟到什么叫“專業地讀教材,用心地讀學生、智慧地讀課堂”。</p> <p> 王麗榮老師的分享:在這個“加長版”的寒假中,有幸拜讀了華應龍老師《我就是數學》這本書,我對華老師的“課堂因錯誤而精彩”這句話印象特別深刻。出錯是學生的權利,幫助學生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是教師的義務。一道題目老師講了三遍,學生還不會,我們老師應該調整講課的方法,換一個方法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學生發言時候我們要考慮的是學生是從哪個角度來考慮的。聽話聽音,孩子錯的原因是什么,我們要有若干個預設,才能更好的去幫助他。有問題才愿意想,有膽識才敢想,有激情才能想,處處是創新之地,天天是創新之時,人人是創新之人。珍惜當下的一切,差錯也是一種資源。成功失敗都是收獲,酸甜苦辣都有營養。課堂中給孩子犯錯的機會,允許孩子出差錯,這樣的課堂也許更精彩!</p> <p> 張春蓮老師的分享:《我就是數學》是華應龍老師的一本教育隨筆,其中一篇《像農民種地那樣教書》,感觸頗深。我們教育要真的做到“從來不強迫‘學生’按照‘一個模式’成長”,“為每一個‘學生’按照‘自己的方式’‘盡情地成長’創造良好的條件”。莊稼長得不好,農民從來不責怪莊稼,而是反思自己的過失:土是不是松得適宜?肥是不是施得及時?有沒有澆水和除蟲?因為他們知道莊稼是無辜的。我想想自己平時的心態,似乎經常在埋怨學生不聽講,不按時交作業,家長不負責任等等。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像農民選種子那樣千方百計精選良種,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要像農民精耕細作田地那樣設計問題情境;要像農民在耕作的過程中不斷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地調整那樣,實施自己的教學預設,教學環節,要因材施教,尊重生成性的課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p> <p> 江凡老師的分享:《你能成為最好的數學教師》是任勇老師一部數學教育著作,看到這有誘惑力的書名我不禁在問自己:能成為最好的數學老師,我能嗎?在平時教育工作中,我努力做到用自己的愛去愛每一個學生,每天都高高興興地去上課,高高興興地下課;在課余時間里,和學生一起談心;同時,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與學生融洽相處……無論如何我都沒有忘了自己是誰?不能得過且過,更不能迷失自己,我告訴自己時刻要記得我從哪里來?心中曾有著怎樣的夢想?不能輕易投降,更不能放棄,因為我有一顆不安分的心,我要時刻提醒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努力追求的是什么?努力追求“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在任勇看來,教育科研使他由一名普通的師專生成為一名特級教師。其實,教育科研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深奧難懂。我們完全可以從身邊的小事開始、從教學的細節做起。在這本書里,任勇老師結合自己的成長歷程和對名師特征的研究,親切地告訴讀者,你能成為最好的教師! </p> <p> 讀書讓我們加速成長,閱讀讓我們的生活斑斕多彩。讀書的妙處,不僅在所得,更在所思所感。</p><p> 下午由黃金汝、甘蓮珍、聶容蘭、黃雅玲四位老師分享。</p> <p>下午黃蓮華老師組織工作室成員進行線上交流視頻活動</p> <p> 黃金汝老師的分享:讀完《吳正憲給小學數學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后感受深刻,我被吳老師那顆愛生之心,智慧的教育教學方法深深折服,讀的過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感觸和思考,與各位老師分享。一、努力讀懂兒童,享受教育的幸福。吳老師說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孩子的內心就像花瓣上的露珠那般剔透脆弱,需要我們用心呵護,在學生面前,如果你只知道權威,幸福就會遠離你!二、幫助學生跨越學習障礙。吳老師呈現的教學故事讓我陷入深深地思考,在教學中如果遇到問題,不是置之不理,而是應該找出方法去解決問題,去實踐,去做,去解決問題。三、課堂中把“空白”留給學生。吳老師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要善于在表達方面留白,針對某些問題,教師先不說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去想、去說,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意見的機會。 </p> <p> 甘蓮珍老師的分享:吳正憲老師是我一直欽佩的數學老師,寒假拜讀了《吳正憲與小學數學》這本書,吳老師把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完善人格有機結合,創造了孩子們喜歡的數學課堂: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初為人師的她覺得認為只安勤勤懇懇教學就能勝任教師工作,后來她發現“滿堂灌”使學生機械麻木地學習,她茫然之后反思,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激發學習動機,把本該屬于孩子們的快樂還給他們。2.拜訪名師探索教育真諦。吳老師虛心向馬芯蘭老師拜師學藝,一頭扎進馬老師的課堂,晚上靜下心反思,通過閱讀提高自身修養。3.努力探索感受數學之美。追求升學率大搞題海術讓學生苦不堪言,吳老師探索改革之路,重組教材,組成了“六條龍”的小學數學體系,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更輕松。我想:我也應該從點滴做起,學習吳老師的敬業精神,不斷研究、不斷探索,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才能在教學中博覽眾采,有所收獲。 </p> <p> 聶容蘭老師的分享: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啟示。他善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他想盡辦法減輕學生負擔,他關注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把教變為學。而印象最深的,便是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深深的理解,寬容,尊重,熱愛,特別是對所謂的“后進生”的關注,更傾注了他很多的心血。他認為教育是一種個性化強的藝術,沒有一種通用的方法可以適用于所有的孩子,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獨特的,非常耐讀而且不易不懂的書,需要老師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做孩子心靈的知音,理解孩子每一個行為背后的意義,知道他們為什么這樣做而不那樣做的原因。他們每一個細微的量變,都是在積累和孕育著一個偉大的質的飛躍,而老師的理解和寬容,欣賞和贊許,則是促進孩子加速前進的動力。我想:作為一線工作者的我們應當有愛的情感、愛的行為和愛的藝術,真正地尊重、關愛每一個孩子。</p> <p> 黃雅玲老師的分享:讀完叫《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我開始反思,有時候孩子出現的問題是不是大人們的責任更大一些?托馬斯先生在書中具體分析了很多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最后歸結到是孩子在很有限的幾個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得很多孩子在天生的才能和潛能被打壓了,從而產生了很多不適應學校教育的“差生”,“學習上的殘疾人”,當這些標簽無情地貼到孩子的身上時,孩子們就真正地成為了學業殘疾人了。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癥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所以,家長和教師要創造對話雙方共同探討的平臺,要樂于傾聽,善于傾聽,在傾聽中提出懷疑與批判,但決不居高臨下,要讓孩子有選擇的余地,即使有錯,也以各種方式來維護和諧的對話情境,以求對話得以持續。讓我們低下身子,耐著性子,學會喚醒,學會等待,不妨以詩歌般溫暖的話語、一個眼神、一絲微笑,使學生天性中最美好的東西發揮到極致,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閃光點。</p> <p> 關于讀書,楊瀾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她說:我想我們堅持讀書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后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p><p> 讓我們在這孕育生機的季節里,多讀書,讀好書,繼續踏上教育生涯的讀書之旅。</p> <p>圖片:名師工作室成員</p><p>編輯:張春蓮</p><p>審核:黃蓮華</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纳雍县|
老河口市|
平塘县|
水富县|
荣昌县|
镇赉县|
南皮县|
广安市|
庆安县|
华坪县|
两当县|
民县|
宁德市|
仙游县|
宁化县|
广宁县|
当阳市|
渝中区|
城固县|
石门县|
鱼台县|
西乡县|
宾阳县|
水城县|
西华县|
五常市|
鄂伦春自治旗|
永靖县|
赤城县|
凉山|
正阳县|
宿松县|
久治县|
灵璧县|
阿克|
长兴县|
承德市|
阳新县|
隆尧县|
平乐县|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