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春風如醇酒,著物物不知。國學似春雨,潤物悄無聲。”那些流傳至今的國學經典如燦爛星辰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是炎黃子孫奮斗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親愛的同學們,在春光的沐浴下,讓我們走進經典誦讀,跨越時空的界線,在國學經典文化的浸潤和熏陶下,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習與智長、化于心成。 </p> <p> 《三字經》自南宋以來,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共一千多字,可謂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括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廣泛生動而又言簡意賅。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譯本更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兒童道德叢書”,加以世界范圍的推廣。</p><p> 《三字經》內容的排列順序極有章法,體現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認為教育兒童要重在禮儀孝悌,端正孩子們的思想,知識的傳授則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見聞”。訓導兒童要先從小學入手,即先識字,然后讀經、子兩類的典籍。經部子部書讀過后,再學習史書,書中說:“經子通,讀諸史”。</p><p> 《三字經》最后強調學習的態度和目的。可以說,《三字經》既是一部兒童識字課本,同時也是作者論述啟蒙教育的著作,這在閱讀時需加注意。</p> <p>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是一部廣為流傳的兒童啟蒙讀物,目的就是要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為將來成長和發展奠定基礎。其內容采納《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 謹而信, 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 則以學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擴展,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進行論述。后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并改名為《弟子規》。</p><p> 人生無處不弟子。《弟子規》記錄了孔子的108項言行,共有360句、1080個字,從孝、悌、謹、信、愛眾、親仁、余力學文,七個方面道盡了為人子弟在家庭、社會、生活、工作、學問、修養、事功等各個方面應該如何去做。不僅指明了方向,還教給了具體的禮儀規范,是人生道德養成的基礎。不學禮,無以立;身有傷,遺親憂;德有傷,遺親羞。《弟子規》啟蒙養正,敦倫盡份;防邪存誠,善良心性,是養成忠厚家風,世代傳承的根本。</p> <p> 《百家姓》采用四言體例,對姓氏實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對于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中國文字的理解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這也是能夠流傳千百年的一個重要因素。</p><p> 《百家姓》與《三字經》、《千字文》并稱“三百千”,是中國古代幼兒的啟蒙讀物。“趙錢孫李”成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吳越地區,故而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國王錢俶、正妃孫氏以及南唐國主李氏成為百家姓前四位。</p> <p> 《千字文》為南朝周興嗣所編,它的撰作相傳還有一段故事:當年梁武帝令殷鐵石在王義之書寫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復的一千個字,供皇子們學書所用,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聯屬,所以他又召來周興嗣囑道:“卿有才思,為我韻之。”周興嗣只用了一個晚上就編好呈于武帝。這便是傳至今日的《千字文》,周興嗣的《千字文》精思巧構,知識豐瞻,音韻諧美,宜蒙童記誦,故成為千百年蒙學教科書。</p><p> 《千字文》乃四言長詩,首尾連貫,音韻諧美。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頭,“謂語助者,焉哉乎也”結尾。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復,句句押韻,前后貫通,內容有條不紊的介紹了天文、自然、修身養性、人倫、道德、地理、歷史、農耕、祭祀、園藝飲食起居等各個方面。</p><p> 《千字文》自問世1400多年來的流傳表明,它是流傳廣泛的童蒙讀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中國古代的童蒙讀物中,是篇承上啟下的作品。它那優美的文筆,華麗的辭藻,使得眾多童蒙讀物都無法望其項背。</p> <p> 《笠翁對韻》是訓練兒童作詩對句、掌握聲韻格律的優秀啟蒙讀物,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入門讀物。由李漁仿照《聲律啟蒙》寫成,作者李漁號笠翁,因此叫《笠翁對韻》。全書分為上下卷。按韻分編,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瑯瑯上口,從中得到語音、詞匯、修辭的訓練。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讀起來,如唱歌般。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見韻味。</p> <p> 《增廣賢文》又名《昔時賢文》、《古今賢文》,是中國明代時期編寫的道家兒童啟蒙書目。《增廣賢文》集結中國從古到今的各種格言、諺語。后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p><p>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一飯一粥,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等。</p><p><br></p> <p>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p><p> 《大學》著重闡述了提高個人修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治國平天下之間的重要關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主題。《大學》的基本內容主要是對孔子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作了一種體系性、結構性的概括和描述,以闡明儒家關于學習的內容、目標和為學的次序途徑,旨在張揚儒家的君子修德之學和圣王的治政之道。</p><p> 總的來講,《大學》所表達的儒家治國之本的傳統觀念,自始至終著力闡述儒家政治學總綱,所以能夠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對中國政治實踐和政治教育發揮巨大的指導作用。</p> <p>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內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p><p> 《中庸》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盡性”等內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中庸之道也是君子之道,是儒家修行的法寶。是提高一個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養以達到天人合一的一整套理論和方法。</p><p> 中庸是一種均衡之術,是一種不保守不偏激的態度,也是一種以和為貴、同時又要保持自我的生存智慧,闡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p> <p>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p><p>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等多方面的道理,有人譽之為東方的圣經,《論語》奠定了中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基本道德準則,也是政治倫理的基本觀念。論語的核心內容是“仁”,“仁”的根本含義則是“仁者愛人”他提出了一整套的建立和諧社會的價值觀。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中國人品格心理的理論基礎。</p> <p> 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見證,更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同學們,愿你我,都能成為經典的誦讀者;愿你我,都能成為經典的傳承人。讓優秀的民族精神文化在我們的血液中汩汩流淌,代代傳承。</p> <p>策劃:盧小渙</p><p>編輯:陳天琦 薛葉</p><p> 石 慧 祝玲</p><p>審核:趙 麗 周潔</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山县|
诏安县|
慈溪市|
河北区|
闻喜县|
公安县|
崇义县|
金阳县|
顺平县|
邹城市|
萨迦县|
宁都县|
沭阳县|
惠安县|
杭州市|
保康县|
东源县|
安岳县|
巴塘县|
稻城县|
沅陵县|
梅州市|
汕尾市|
宿松县|
徐州市|
丹阳市|
沁源县|
沧州市|
涞水县|
唐山市|
陇西县|
怀远县|
额济纳旗|
南皮县|
闸北区|
邮箱|
淳化县|
旅游|
双牌县|
石阡县|
乃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