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被譽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地處京津保腹地,距北京、天津150公里左右,距保定市區30公里左右。白洋淀水域遼闊,煙波浩渺,勢連天際,總面積366平方公里。淀區被3700條溝壑、12萬畝蘆葦、10萬畝荷花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狀各異的143個淀泊。白洋淀是典型的北方濕地,自古以來就以物產豐富著稱,它是鳥的王國,魚的樂園,多種水生植物的博物館。</p><p> 白洋淀氣候宜人,風景絕美,四季竟秀,妙趣天成。這里古有“北地西湖”之稱,今有“華北明珠”之譽,詩贊“北國江南”,歌詠“魚米之鄉”,是帝王巡幸之所,“荷花淀派”誕生之地,雁翎神兵揚威之處,“小兵張嘎”造就之域。2007年5月,白洋淀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批準為國家5A級景區。</p> <p>2017年以前,白洋淀為河北省的保定市及滄州市共轄。2017年4日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在雄縣、安新縣、容城縣設立河北雄安新區。至此,白洋淀大部為雄安新區所轄,成為雄安新區發展的重要生態水體。</p> <p>2019年9日22日,我們在一起工作和交往了四十多年的老弟兄老姐妹一行8人游覽了白洋淀。游覽的方式是8個人同坐一條小木船在湖淀水面上游弋,在蘆葦蕩里穿梭,中途上湖中島觀賞。</p> <p>9月份,在北方是秋高氣爽的季節。9月22日這天,白洋淀地區萬里無云,使我們游覽質量有了很好的氣候條件。當我們乘坐在游船上向湖面望去,映入眼簾的是在碧水藍天波光蕩漾的白洋淀水面上,顏色各異且大小不一的游船或快艇竟相游蕩的美麗景象!我們乘坐的小船在行進中如與快艇或大型船只相遇,湖面上定會擊起波浪拍打著船體,小船也會程度不同地上下顛波,使我們驟感驚險,但也給我們帶來了歡樂!</p> <p>隨著游船的不斷行進,再舉目望去,那一片一片,一排一排的綠黃相間的葦葉并伴有金黃色的葦桿及褐黃色且隨風飄移的蘆花,還有那點綴在蘆葦蕩中深綠色的荷葉,再加上映襯在湖面上蘆葦倒影,如此這般的美景逐段地從眼前飄過!在此情此景之際,我不由自主地舉起相機拍下了這些畫面:</p> <p>我們在白洋淀湖面上乘船游覽的過程中,先后登上兩個湖中島進行了游覽和觀賞。首先登島游覽了文化苑,文化苑共有八個方面的游觀內容,我們只重點游觀了“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和“嘎子村”。</p><p> 抗日戰爭時期,在淀泊相連、葦壕縱橫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沒、來無影去無蹤的武裝隊伍。他們時而化裝成漁民,巧端敵人崗樓;時而出沒在敵人運送物資的航線上,截獲敵人的軍火物資;時而深入敵人心臟,為民除掉通敵的漢奸;時而頭頂荷葉,嘴銜葦管,隱藏在蘆葦叢中伏擊敵人。這支令敵人聞風喪膽,讓百姓歡欣鼓舞的隊伍,就是活躍在白洋淀上的水上抗日游擊隊:雁翎隊。雁翎隊在蘆葦迷宮和荷花蕩中與日本侵略軍捉迷藏,經常將侵略者打的焦頭爛額。“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用大量的歷史照片、文獻、圖表數據與保存的實物等反映了雁翎隊與敵人英勇斗爭的真實情況。紀念館建成后,由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冀中軍區司令員的開國上將呂正操題寫了紀念館館名。</p> <p>來到白洋淀雁翎隊紀念館門前,我們首先拍了一張全體團友合影照。</p> <p>雁翎隊隊員在白洋淀湖面上蘆葦蕩中與日本侵略者周旋,抗擊和消滅日本鬼子。</p> <p>到了冬季,雁翎隊隊員巧妙地利用白洋淀湖面結冰的地理環境打擊和消滅日本鬼子。</p> <p>白洋淀雁翎隊使用過的船只和槍炮等武器。</p> <p>進入嘎子村,一眼就看見了小兵張嘎的白色塑像。電視劇《小兵張嘎》以抗日戰爭時期白洋淀為背景,講述了嘎小子在老鐘叔、老羅叔、區隊長和其奶奶的引導下,逐步成長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八路軍戰士的故事。2004年7月,電視劇《小兵張嘎》在電視上播出后,小兵張嘎的故事在當時真可謂是家喻戶曉。電視劇《小兵張嘎》從一個側面再現了白洋淀人民,特別是白洋淀雁翎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感人情景!</p> <p>我們登島游覽的另一個湖中島是異國風情園。異國風情園里多數是異國風情表演,我們主要是觀看了反映小兵張嘎參加抗日游擊隊打鬼子的情景劇表演。</p> <p>游覽白洋淀后,我們游觀了正在規劃建設中的雄安新區,并在雄安新區管委會辦公樓前合影留念。</p> <p>在游覽白洋淀之前,我們還游賞了“河北四寶(古寶)”亦稱“華北四寶”中的三寶:趙州橋、定州塔、正定大菩薩。另外一寶是指滄州的鐵獅子,因我們沒去滄州,也就無緣觀賞到鐵獅子。</p> <p>趙州橋,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橋,因趙縣古稱趙州而得名。當地人稱之為大石橋,以區別于城西門外的永通橋(小石橋)。趙州橋始建于隋代,由匠師李春設計建造,后由宋哲宗趙煦賜名安濟橋,并以之為正名。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年代久遠、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單孔坦弧敞肩石拱橋,其建造工藝獨特,在世界橋梁史上首創“敞肩拱”結構形式,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橋體上的石頭雕刻不少,其刀法蒼勁有力,藝術風格豪放,飾紋雕刻精細,顯示了隋代渾厚、嚴整、俊逸的石雕風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趙州橋在中國造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全世界后代橋梁建筑有著深遠的影響。1961年3月,安濟橋(大石橋)即趙州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趙州橋是一座單孔割圓式敞肩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兩個小孔,故又稱敞肩橋。趙州橋的設計施工符合力學原理,結構合理,選址科學,體現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上的巨大成就。據世界橋梁學家考證,趙州橋敞肩拱結構,歐州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中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p> <p>橋面兩側有42塊欄板和望柱,雕刻精美,欄板上雕的“斗子卷葉”和“行龍”,半圓雕刻,比例適度,線條流暢。兩側欄板下方正中各刻有一個較大形態的龍頭。</p> <p>建于公元605年的趙州橋,在距今1400多年中,經歷了10次大的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3月8日邢臺發生7.6級地震,趙州橋距離震中只有40多公里,都沒有被破壞。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4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p> <p>我們一行8名弟兄姊妹在此合影留念。</p> <p>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兩次到趙州橋考查并題詞,考察后于1962年編著出版了《中國石拱橋》一書。下面照片中的文章內容即節録自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一書。</p> <p>1991年,趙州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協會認定為世界第十二處“國際土木工程歷史古跡”并贈送銅牌立碑紀念。這標志著趙州橋已與埃及金字塔、巴拿馬運河、法國埃菲爾鐵塔等世界歷史古跡齊名!</p> <p>在河北省趙縣一帶流傳著不少關于趙州橋的民間故事。這些傳說靠口頭傳承至今,膾炙人口,歷久彌新。在不少趙州橋的傳說中,處處描繪著仙人與橋的故事,為趙州橋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增添了一份夢幻般的色彩。如“趙州橋來什么人修?玉石欄桿什么人留?什么人騎驢橋上走?什么人推車軋了一道溝?趙州橋來魯班修,玉石欄桿圣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這首民間小調《小放?!肪褪且蜈w州橋的傳說故事而形成的,趙州橋的傳說也借著歌謠而流傳更為廣泛。</p><p> 下面的照片就是在趙州橋公園中拍攝的民間傳說中的《小放?!返袼?。</p> <p>下面照片是關于柴王推車的雕塑。</p> <p>定州塔在河北省定州市內。定州這個地名在公元400年以前叫安州。到了北魏天興三年,也就是公元400年,北魏皇帝拓跋珪改安州為定州,這是定州的名稱在歷史上第一次以“定州”二字出現。定州這個地名,從公元400年起一直沿用至公元1913年。1913年由當時的民國政府改定州為定縣,新中國成立后仍稱定縣。直到1986年,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將定縣升級為定州市,為河北省直管市。</p><p> 下面照片是定州古城的南城門。</p> <p>定州塔建于北宋初年。因為塔是建在開元寺內,因而塔的正式名稱是開元寺塔,又因它位于定州城內,又俗稱定州塔。定州是一座有50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定州古為中山國都,歷代設州置府,文化底蘊深厚。定州現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在眾多古跡當中,最讓人心馳神往的是定州塔。塔位于定州城內東南部,塔身11層,高度為84.2米,為八角形樓閣式,塔身外涂白色,自下而上逐漸內收,每層檐下懸掛風鈴,既顯豐滿挺拔又不失秀美。</p><p> 據歷史文獻記載,宋朝初年,開元寺僧人會能前往西天竺(印度)取經,得到了佛教中傳說的舍利子回來復命。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宋真宗下詔,命在定州開元寺內建塔紀念,到宋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建成此塔,歷時55年。但是另有文獻記載:此塔始建年份相同,但建成于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至和二年為重修之年,按照此種說法修造時間應為22年。</p><p> 定州塔從始建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長達千年的風雨剝蝕中,此塔經歷了十幾次地震,但古塔仍巍然聳立。可惜的是,在清朝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六月,塔身東北面自上而下塌落,破壞了這一建筑的完整。慶幸的是,從1986年開始,國家投巨資對其進行整體加固維修,到2001年底基本竣工,2002年重新對外開放,從而使這一歷史名塔又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p> <p>定州塔的塔頂剎座上為鑄鐵蓮紋覆缽、仰蓮,再上即為銅制寶瓶,俗稱“鐵葫蘆”。</p> <p>塔有四個正面辟券門,其余四面設假窗,雕幾何形窗欞;塔內每層均有梯級。塔分內外兩層,兩層之間形成八角形廊。各層回廊壁上,歷代碑刻和名人題詠甚多。塔內有佛龕、內壁龕繪有壁畫,供有塑像,極為精美。</p> <p>定州塔是北方古塔中唯一的一座穿心式結構塔,整個塔身猶如大塔中包著一座小塔,從而形成了八角形的塔內藏塔的奇特結構。其塔內結構為外塔體環抱內塔體,樓梯從內塔體穿心盤旋到達塔身頂部。該建筑比例勻稱,結構嚴謹。定州塔內還嵌有碑刻四十五塊,現存三十四塊,是一座集建筑藝術、佛教文化、書法繪畫藝術于一體的佛塔,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中華第一塔”。1961年3月,定州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在宋代,由于宋、遼對峙,定州塔在軍事上起過重要作用。當年,定州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史料說,天下十八道,惟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軍,惟定州最重。定州“實為天下要沖之最”。因而,定州在當時是北部邊防要地,北與契丹相接,經常發生戰事,宋王朝為了防御契丹,常利用此塔瞭望敵情。此塔高聳云端,登塔遠眺,可瞭望契丹之動靜,故又稱“瞭敵塔”。</p> <p>河北四寶(亦稱華北四寶)中的正定大菩薩,在正定隆興寺大悲閣內。隆興寺別名大佛寺,位于河北省正定縣城東門里街,原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后燕慕容熙的龍騰苑,公元586年(隋文帝開皇六年)在苑內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朝改為龍興寺,清朝改為隆興寺,是中國現保存時代較早、規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寺院中有大小殿宇十余座,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重要實例。隆興寺被譽為中國十大名寺之一,是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我國古代最高大的銅鑄大佛;被后人譽為“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被古建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藝臻極品”的建筑孤例宋代摩尼殿;我國古代最精美的銅鑄毗盧佛;我國早期最大的轉輪藏;被推崇為“隋碑第一”的龍藏寺碑。</p> <p>北宋開寶四年,宋太祖趙匡胤下旨,在寺內蓋大悲寶閣,并鑄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銅質千手觀音菩薩像,置于大悲閣內。此后,寺內大興土木進行擴建,以大悲閣為主體的宋代建筑群相繼告成。金、元、明各代對寺內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間,又曾兩次奉敕大規模重修,寺院形成了東為僧徒起居之處,中為佛事活動場所,西為帝王行宮三路并舉的建筑格局。康熙四十九年賜額“隆興寺”,并沿用至今。</p> <p>下面即是奉宋太祖之命所建的“大悲閣”大殿的正面照片。</p> <p>下面照片即是在大悲閣內所供奉聞名遐邇的、被譽為河北四寶亦稱華北四寶之一的正定大菩薩:銅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由于從大殿正門進來后,寺廟工作人員緊盯著不讓拍照,所以沒有拍上正面像,只好等待機會走到銅像的側面時拍了幾張側面照。此尊古寶觀音菩薩像是在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奉太祖趙匡胤之命鑄造。像高21.3米,共42臂,除本身的兩只手、眼外,在身體左右各有20只手,分別執日、月、凈瓶、金剛杵、寶劍等法器。銅像身軀高大,比例適度,其形體之巨、雕工之細實為罕見,是世界上古代銅鑄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p> <p>作為河北四寶亦稱華北四寶之一的此尊銅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在隆興寺六處全國之最文物中的排列中理所當然地排在了第一位!</p> <p>關于河北四寶亦稱華北四寶,筆者在上面展示了本人拍攝的趙州橋、定州塔和正定大菩薩的照片。但是還有一寶是滄州的鐵獅子,由于我們沒去滄州,所以沒有拍到鐵獅子照片。為了使閱者對河北四寶有一個總體了解,筆者從網絡上下載了兩張滄州鐵獅子照片。</p><p>(網絡照片:滄州鐵獅子)</p> <p>據資料介紹:滄州鐵獅子,又稱“鎮海吼”,位于河北省滄州市東南郊,距滄州市區16公里。鐵獅子鑄成于后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身長6.264米,體寬2.981米,通高5.47米,腹部中空,重約32噸。1961年3月,滄州鐵獅子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網絡照片:滄州鐵獅子)</p> <p>在隆興寺除了被譽為河北四寶之一,并且是隆興寺內排在“全國六最”第一位的觀音大菩薩外,其余五處文物,在全國也是很有名的!</p><p> 被譽為隆興寺的“全國六最”第二的是在摩尼殿內槽背壁通壁懸塑的五彩海島觀音,俗稱“倒坐觀音”,這也是全世界范圍內的孤例。所謂“倒坐”是指觀世音不坐在大殿的正中央,而在后壁倒坐,以表明觀世音菩薩不渡盡眾生永不回頭的大慈大悲。這面懸塑山石突兀起伏,祥云縈繞其間,泉水噴涌,碧波鱗鱗,山中靜修的羅漢和威武的天神各具風姿,而令人仰嘆的則是端坐于中間的五彩自在觀音像(像高3.4米)。此尊觀音像一改以往端坐蓮臺,手持凈瓶的莊嚴形象,而是左足踏蓮,右腿踞起,兩手抱膝,身體稍向前傾斜,面容秀麗恬靜,姿態優雅端莊。柳眉之下,那雙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視,恰與禮佛者仰視時形成感情上的交流,酷似世俗生活中一位完美的女性。她那人格化了的儀表,一掃宗教偶像的呆板作風,這一藝術上的突破,令人嘆為觀止。</p><p> 這尊人性化了的佛像被魯迅先生稱為“東方美神”。1923年,魯迅先生曾于北平山本照相館購得此觀音照片,并視若佛教美學佳作,陳放于自己的書案上,,并贊道是“中國最美的觀音”。據記載,這尊觀音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至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歷史,出自獲鹿縣民間塑瓷藝人何朝宗之手。這幅杰作無疑向世人展示了我國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p> <p>隆興寺內堪稱“全國之最”的六處文物中,還有被古建筑專家梁思成先生譽為“藝臻極品”的世界古建筑孤例的宋代建筑:摩尼殿。 摩尼殿結構十分奇特,正方形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廈,使平面形成“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粗大,有明顯的卷剎、側角和生起;殿脊、飛檐曲線如波,自然流暢;四角微翹,如鳥振翅欲飛。為宋《營造法式》之典范,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p> <p>這張照片是從外圍的一個側面拍攝摩尼殿。因摩尼殿總體建筑是方形的,所以從摩尼殿的外形看,它有四個相同的正面,四個相同的側面。</p> <p>座落在隆興寺院最后面的毗盧殿內供奉著一尊銅鑄毗盧佛或稱毗盧佛墩。毗盧,為梵文“毗盧遮那”之略稱,意思是“光明普照”。毗盧佛又因其總體似塔的形狀,并且在塔的上下和四周共鑄有大小一千多尊佛像,所以也稱其為千佛塔。毗盧佛亦是隆興寺內六處“全國之最”之一。</p><p> 此銅鑄毗盧佛像為明朝萬歷皇帝朱翊鈞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壽所御制,高6.42米,由三層四身相連、面向四方的坐式毗盧佛和三層共雕飾一千尊小佛的圓鼓形蓮座摞置而成,通體共有大小佛像1072尊,形成“千佛繞毗盧”的格局。此尊毗盧佛構思巧妙,造形獨特,做工精良,是一件難得的明代藝術珍品,亦是全國孤例!</p> <p>下面照片是隆興寺內的轉輪藏。此轉輪藏是一座可以轉動的木質藏經櫥,為宋代遺物。直徑7米,由藏座、藏身、藏頂三部分構成,中間設一根10.8米的木軸上下貫穿。轉輪藏為南朝梁善慧大士(公元497一569年)始創。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轉一周與誦讀佛經同功之說,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來的實物較少。此宋代轉輪藏則為現存實物中時代最早者,堪稱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轉輪藏,也是隆興寺六處“全國之最”文物之一。</p> <p>下面照片是隆興寺中的“龍藏寺碑”。此碑為中華名碑之一,刻立于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碑文主要記述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皇帝之命,勸獎恒州境內一萬多名庶民百姓共建龍藏寺(即隆興寺的前身)的情況。碑文書體方整有致,字畫挺勁有力,上承南北朝之遺韻,下開初唐諸家之先河,在書法藝術發展史上處于承前啟后的地位,被歷代書法家所推崇,有“楷書之祖”、“隋碑第一”之稱。亦為隆興寺“六最”之一!</p> <p>龍藏寺碑高3.15米,寬0.9米。碑額上面盤繞蛟龍,中間刻有楷書“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15字。碑文楷書30行,每行50字,共1500余字。(為了避免游客靠近碑體而損傷文物,碑亭門口設置了柵欄,因而影響了拍照的角度和總體效果。)</p> <p>隆興寺內古樹不少,下面照片展示了其中的兩株古槐。從摩尼殿北門出來繼續前行,穿過一架小巧的木制牌坊,甬道兩側各有一株壽齡一千六百余年的槐樹,一為龍槐,一為鳳槐。</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基隆市|
西城区|
容城县|
新民市|
阳信县|
曲麻莱县|
锡林浩特市|
广平县|
秦皇岛市|
静宁县|
千阳县|
广饶县|
临桂县|
观塘区|
玉门市|
太和县|
聂拉木县|
靖西县|
天等县|
延长县|
左贡县|
柞水县|
广水市|
河源市|
轮台县|
天峨县|
平邑县|
闸北区|
页游|
加查县|
栾川县|
乌兰察布市|
顺义区|
湘潭县|
甘南县|
安仁县|
高陵县|
边坝县|
嵩明县|
邻水|
东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