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岳陽樓記》

高山流水

<h1>"江南好,</h1><h1>風景舊曾諳。</h1><h1>日出江花紅勝火,</h1><h1>春來江水綠如藍。</h1><h1>能不憶江南?"</h1><h1>庚子年的陽春三月,雖然風和日麗,草長鶯飛,花香漸濃,梅花、櫻花、白玉蘭,紛紛綻放枝頭。但疫情籠罩下的人們依然被封住了游春的腳步,一股淡淡的憂愁仍在四周彌漫。 "一年春事幾何空。杏花紅。海棠紅。看取枝頭,無語怨天公"。在寂寞閑暇之際,書房成了我唯一喜樂的天地。有人說:背一篇離騷,丘壑蒼茫。誦一本詩經,唇齒留香。靜坐于斗室,方悟詩書浩瀚天地寬,方寸之間溢清香。在這段被禁涸的日子里,與詩書為伴,重溫經典,到也別有一番情趣!</h1><p><br></p> <h1>文以樓名,</h1><h1>樓以文興。<br></h1><h1>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悠悠五千載,卷帙浩繁。我愛縱情山水之樂,亦愛詩書漫卷之趣,故對以文興樓之作情有獨鐘。我常帶著詩書里的意境去漫游秀川名樓,體味圣賢筆下的詩情畫意。江南三大名樓,建筑精美,氣勢磅礴,曾引無數文豪為之揮毫潑墨,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詩文佳作:</h1><h1>“落霞與孤鶩齊飛,</h1><h1> 秋水共長天一色。”</h1><h1>王勃的詩句讓滕王閣名揚四海,崔顥的</h1><h1>"黃鶴一去不復返,</h1><h1> 白云千載空悠悠。"</h1><h1>使黃鶴名聲鵲起,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更是名垂千古,讓文與樓互揚其明,交相輝映,雖歷經千年,依然熠熠生輝,名揚天下。</h1><h3></h3> <h1></h1><h1>洞庭天下水,</h1><h1>岳陽天下樓。<br>【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歷史最為悠久的,其建筑古樸典雅,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傳其前身為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及周瑜操練水師的點將臺,也是吳國大將魯肅的的閱軍樓。唐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將閱軍樓擴建為樓閣,方名為岳陽樓。</h1><h1></h1><h3></h3> <h1>氣蒸云夢澤,</h1><h1>波撼岳陽城。</h1><h1>岳陽樓前的【洞庭湖】古稱云夢澤。八百里洞庭煙波浩渺,霧靄蒼茫。碧波萬頃,浩瀚迂回。綺麗的湖光山色,引李白揮毫:″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岳陽"。劉禹錫也吟道:“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詩人以飛馳的想像,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之美,好一幅秀美的山水畫卷,也令我心馳神往。</h1><h3></h3> <h1>遙望洞庭山水翠,<br></h1><h1>白銀盤里一青螺。<br>【君山島】古稱洞庭山,與岳陽樓遙遙相望,是洞庭湖中的一個小島,由大小七十二座山峰組成,遠觀如橫黛,近觀似青螺,島上林木蔥籠,風光旖旎,詩人把君山島比作鑲嵌于碧波中的一青螺,真是神來之筆,美醉了我的雙眼!聽說君山之名也是來自于一個凄美的傳說。相傳4千年前,堯之二女娥皇與女英,同嫁于舜,封為湘妃,舜南巡不返,歿于蒼梧之野,二妃追之不及,抱竹慟哭,淚染青竹,湘妃思君淚盡而亡,為紀念湘妃的深情,洞庭山便改名為君山。</h1><h3></h3> <h1>樓觀岳陽盡,<br></h1><h1>川迥洞庭開。<br>【岳陽樓】巍然聳立于這煙波浩淼的洞庭湖畔,北通巫峽、南極瀟湘,下瞰洞庭,前望君山。登樓遠眺,云蒸霞蔚,氣象萬千。岳陽樓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匯聚之地,千百年來,詩人們在此觀景詠嘆,留下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醉美詩篇,其中有李白的:<br>樓觀岳陽盡,</h1><h1>川迥洞庭開。 <br>雁引愁心去,</h1><h1>山銜好月來。<br>有杜甫的:<br>昔聞洞庭水,</h1><h1>今上岳陽樓 。<br>吳楚東南坼,</h1><h1>乾坤日夜浮。<br>有孟浩然的: <br>八月湖水平,</h1><h1>涵虛混太清。<br>氣蒸云夢澤,</h1><h1>波撼岳陽城。<br>然而是范仲淹的一篇《岳陽樓記》,才使岳陽樓名聞天下,流芳百世。</h1><h3></h3> <h1>天漢長連洞庭水,<br>云霞半入岳陽樓。<br>“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三年前,我帶著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書寫的山川之美,帶著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與先生一起到洞庭湖一游。登上這座千古名樓,憑欄遠眺,八百里洞庭風光盡收眼底,只見長江滾滾東逝水,湘江滔滔北流去,水天一色,風月無邊。感受到范仲淹筆下那:″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樂之情!漫步于古樓大堂,看著壁上的巨幅名篇《岳陽樓記》,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名言徐徐升騰,不時地迴蕩在耳際,敬仰之情油然而生,范文正公在被貶之際,卻有這"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寵辱不驚的博大情懷,實令人贊嘆不己!游人們無不被這浩然正氣所感染,我的心靈似乎也得到了一次洗禮。</h1><h3></h3> <h1>《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名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士大夫的信念。而范仲淹寫這篇名文時,正處被貶之際,身“處江湖之遠”,卻心系朝庭,認為“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故而借書寫《岳陽樓記》之際,通過岳陽樓陰雨和晴朗時帶給人們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述了他忠君愛民之情懷。《岳陽樓記》全文雖然只有368字,可字字珠璣,猶如珠落玉盤,風舒岫云,成了千古之絕唱。文章熔山水與品格于一爐,賦予了岳陽樓以靈魂色彩,故而文與樓齊輝,《岳陽樓記》成了千古不朽的名篇,岳陽樓也隨之成為人們的向往之地。</h1><h3></h3> <h1>《岳陽樓記》 原文<br>宋 · 范仲淹<br>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h1><h3></h3> <h1>譯文<br>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達,人民安居和順,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當代人的詩賦刻在它上面。囑托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情。我觀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銜接遠山,吞沒長江,流水浩浩蕩蕩,無邊無際,一天里陰晴多變,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很詳盡了。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峽,向南面直到瀟水和湘水,降職的官吏和來往的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像那陰雨連綿,接連幾個月不放晴,寒風怒吼,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山岳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一譯: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有一種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到了極點而悲傷的心情。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候,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天色湖光相連,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漁夫的歌聲在你唱我和地響起來,這種樂趣(真是)無窮無盡啊!(這時)登上這座樓,就會感到心胸開闊、心情愉快,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端著酒杯,吹著微風,覺得喜氣洋洋了。哎呀!我曾探求過古時仁人的心境,或者和這些人的行為兩樣的,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壞,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時,就為百姓擔憂;在江湖上不做官時,就為國君擔憂。他進也憂慮,退也憂愁。既然這樣,那么他們什么時候才會感到快樂呢?古仁人必定說:“先于天下人的憂去憂,晚于天下人的樂去樂。”呀。唉!不是這種人,我與誰一道歸去呢?寫于為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h1><h3></h3> <h1>【創作背景】</h1><h1>慶歷三年,宋仁宗任范仲淹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即副宰相)。范仲淹深知當時“官亂于上,民困于下”的嚴重危機,看到宰相呂夷簡任人唯親,朝政腐敗不堪。范仲淹剛正不阿,他"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明知諫途有險,依然力舉政事改革,連上四奏,公開批評宰相,提出“十事疏”,呼吁建立嚴密的仕官制度,主張注重農桑,推行法制,減輕徭役。宋仁宗推行其主張,史稱【慶歷新政】。但因新政觸動了朝廷重臣呂夷簡一伙的利益,他們便勾結一起,堅決反對新政,並捏造事實,加害于范仲淹。因時任宰相的呂夷簡,出身于世宦名族,家世顯赫,其伯父呂蒙正是宋太祖時的宰相,父親呂蒙亨官至大理寺丞。呂夷簡本人也曾三次拜相,勢力盤根錯節,故皇帝對呂夷簡也只能言聽計從,且呂夷簡老謀深算,當范仲淹上書直諫后,反誣范仲淹是結朋營私,離間君臣。故而在慶歷五年正月,新政無疾而終,以范仲淹被罷免參知政事之要職,貶居鄧州,連昔日好友滕子京也因與范仲淹走得太近而遭人暗算,被誣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到偏僻的巴陵任職。第二年六月,滕子京從湖南來信,要范仲淹為重新修建的岳陽樓作記,并附上《洞庭晚秋圖》。范仲淹雖沒去過岳陽樓,但他一口應承,看了附圖即揮毫撰寫了這篇《岳陽樓記》,把自己的政治抱負全傾注于筆墨之端,成了千古傳頌的名篇。</h1><h3></h3> <h1>【寫作意圖】</h1><h1>新政失敗后,范仲淹雖遠離廟堂之高,被貶鄧州,處在江湖之遠,但他仍心系國事,欲借作記之機,既規勸昔日好友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應把個人的榮辱升遷置之度外,也試圖表述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岳陽樓記》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合起來描寫,從而擴大了文章的境界與內涵,才鑄成了這一流芳百世的佳作。</h1> <h1>【范文正公】<br>范仲淹世稱【范文正公】,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是他一生的寫照。范仲淹還工于詩詞散文,文辭秀美,氣度豁達。故在他溘然長逝后,宋仁宗不但親書【褒賢之碑】,還賜謚號【文正】,追封其為【楚國公】。【文正】的“文”乃是經緯天地,道德博聞之意,“正”乃是靖共其位、圖國忘死之義,能同時滿足這兩點者,是文人才學與道德極致的典范。所以,“文正”是古代文人所夢寐以求的哀榮,這個謚號,歷朝皇帝都不會輕易賜出。縱觀中國歷史,被賜文正的文人屈指可數,其中,有影響力的才二位,第一位就是范仲淹,第二位就是曾國藩。可見,范文正公是垂名千古的至高榮譽,故朱熹稱范仲淹為“有史以來天地間第一流人物”!</h1><h3></h3> <h1>【生世坎坷】</h1><h1>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是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喜好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曲以自警,故時人亦稱之為范履霜。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人,其父范墉,歷任成德、武信、武寧節度使掌書記。范仲淹二歲喪父,孤兒寡母,貧困無依,謝氐便抱著兩歲的范仲淹,改嫁山東淄州長山縣河南村朱文翰為妻。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在朱家長大成人。7歲時,生母謝氏便開始為他啟蒙,幸而繼父也做過小吏,懂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之理,他見范仲淹聰慧好學,便加栽培,10歲時便送他去私塾讀書,復勤訓導,寄予厚望。范仲淹不負所望,15歲即被舉為【學究】,并受到本縣告老還鄉的右諫議大夫姜遵的青睞,稱范仲淹“他日不惟顯官,當立盛名于世”。 <br></h1><h3></h3> <h1> 【醴泉寺求讀】<br>幾年后,傳說長白山醴泉寺從京城來了一位高僧,任寺內主持,名慧通,他不但德高望重,而且博古通今,學識淵博。后經繼父友人的薦引,便送范仲淹去醴泉寺拜師深造。醴泉寺地處群山環抱之中,范仲淹長途跋涉,趕了 50多里路 ,才見到了這位高僧。一番攀談后,慧通大師對這名志存高遠、談吐不俗的少年心生好感,認為范仲淹是可造之才,便收留他在寺中讀書。</h1> <h1>【劃粥斷齏】<br></h1><h1>"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范仲淹把孟子的名言作為勵志的動力。在醴泉寺寄宿讀書期間,生活極其清苦,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涼后劃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上幾根腌菜便為一餐,這就是【劃粥斷齏】的來歷。但他不因清苦而怠懈發奮學習的意志,反而以此來磨練自已,晨鐘暮鼓之間,他誦讀不止,也許正是這種艱苦的環境,才磨練了他堅韌不拔的意志。</h1><h3></h3> <h1>【窖金捐贈】</h1><h1>范仲淹為了靜心讀書,他常在寺中一僻靜的山洞內劃粥斷齏,專心攻讀。一天,有兩只小老鼠跳進粥鍋吱吱作響,驚動了在讀的范仲淹,他急忙驅趕小老鼠,只見小老鼠鉆到了荊樹的兩側,范仲淹發現鼠洞內一側閃著金光,另一側閃著銀光,詫異間,他取來鐵鍬想看個究竟,挖開一側鼠洞,發現洞下竟然是個藏金的地窖,內儲一窖滿滿黃金,但他沒有被這寶藏而迷惑,不加思索地用土封上了窖口。接著他又好奇地挖開了另一側的鼠洞,一看里面居然又是一窖白花花銀子,面對這飛來橫財,他凝思片刻,心想:難道這是上蒼憐我貧窮而賜予我的嗎?但轉念一想,君子應取財有道,對此不義之財決不能貪圖!故而他毅然地又封上了銀窖,復坐原處,一如繼往,又專心孜孜地攻讀起圣賢書來,連家人也都沒有告知。三十年后,酸泉寺突遭火災,慧通大師不忍寺廟毀在自己手中,便派人去找范仲淹求援。使者臨走時,范仲淹沒有對使者提起修寺一事,卻修書一封,讓來者回復慧通大師。廟中的和尚聽說范仲淹閉口不提修廟一事,心中都有些憤憤然。當慧通大師展開書信,只見上有五言詩一首:</h1><h1>“荊東一池金,</h1><h1> 荊西一池銀,</h1><h1>一半修寺院,</h1><h1>一半濟僧人。”</h1><h1>閱后也是一頭霧水,后經推敲,方悟詩中之意。眾僧拿起鐵鍬來到范仲淹當年讀書的山洞,在荊樹旁挖開泥土,果見兩窖滿滿的金銀財寶,真是喜出望外。睹物思人,慧通大師及眾僧對范仲淹不貪圖財物,【窖金捐贈】的高風亮節都贊賞不己。后遂用所掘的金銀修繕了寺廟,醴泉寺才得以復興。</h1> <h1>【弦外之音】</h1><h1>這樣過了近三年,范仲淹幾乎把長山縣的書籍都讀了個遍。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范仲淹規勸朱家子弟不要破張浪費時,卻遭譏笑:我自用朱家的錢,與你何關?范仲淹聽出了弦外之音,后才知道自己原來是望亭范家之子,驚駭之際,身有傲骨的他便不肯寄人籬下,干脆脫離朱家,自立門戶。于是就淚別母親,負琴攜劍,在高僧的指點下,毅然踏上了去應天府求學之路。</h1><h3></h3> <h1>【應天府書院】<br>應天府書院又稱南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這里校舍宏偉,名師薈翠,人材輩出。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間,藏書數千卷。1043年,宋仁宗下旨將應天府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與東京開封國子監、西京洛陽國子監并稱為北宋時期的最高學府。在此就讀,既可博覽群書,又可免于學費,這對生活拮據的范仲淹而言,簡直就是人間天堂,故而他發憤讀遍天下書!</h1><h3></h3> <h1></h1><h1>【自強不息】<br>"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范仲淹十分珍惜應天府這個知識殿堂,不管是寒冬臘月,還炎夏酷暑,他都發奮讀書,晝夜不息,五年未嘗解衣就枕。還常以孔子的學生回顏自比,"冬月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范仲淹的生活極為艱苦,期間有位學友深感同情,便給范仲淹帶了點好菜,卻遭婉言相拒,他長揖致謝道:吾已安于清貧度日,食粥已成習慣,若今享這豐盛飯菜,恐日后再難咽下這冷粥。就這樣,范仲淹仍安于劃粥割齏的清貧生活,忍受著常人看來都人難以忍受的艱苦,可他卻不以為苦,反以讀書為樂!</h1> <h3><br></h3><h3> </h3> <h1>【業精于勤】<br>范仲淹在應天府書院連年苦讀,不論是春花秋月,星轉斗移,都無撼其勤學的信念,堅持不懈,唯以讀書為樂!數年后,他熟讀了《論語》《春秋》《孟子》《詩經》《大學》《中庸》《尚書》《易經》《禮記》等四書五經,吟詩作文,無一不精,終于成了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據傳在求學期間,有一次偶遇皇上率領百官到亳州去朝拜太清宮,當浩浩蕩蕩的車馬經過時,人們都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故學子們也都以一睹龍顏為快。而范仲淹卻不為所動,依然孜孜不倦,學而不厭。甚至當一個學友來勸他放下書本,去一見皇上尊容時,范仲淹只是隨口答道:“將來再見也不遲”,可見他已胸有成竹,自信滿滿。</h1><h3></h3> <h1>【志存高遠】<br>不為良相,<br>即為良醫。<br>相傳范仲淹在參加科考之前,也隨學友一起到寺廟去祈求高中。寺廟里有位看相算命的高人,學友們燒完高香便找這位先生看相,關心的是能否考取功名,以求飛黃騰達。而輪到范仲淹,他張口就問:“先生,你看我這八字,將來能否做宰相?”算命的聽后一驚,便說:你年紀輕輕,怎么一開口就要做宰相,好大的口氣喲!于是便不予理他。范仲淹見之,立馬改口:“先生,如宰相做不成,那你看我能否當良醫?″算命先生聽后,更是好奇,宰相與醫生,二者的高低落差也太懸殊了!就問:“你怎么剛開口說要做宰相,一下子又只要當醫生?”范仲淹沉著的說:“因天下職業,唯有宰相和醫生才可濟世救人。如當不了宰相,那我就學醫去。”算命的聽后,對范仲淹不由地刮目相看,對他濟世救人的志向也大為贊賞道:“你有這濟世之心,仍是真宰相也!”</h1><h3></h3> <h1>【金榜題名】<br>十年寒窗無人問,<br>一舉成名天下知。<br>學而優則仕,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以【朱說】之名參加了科舉考試,果然金榜題名,終成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第一次朝見了仁宗皇帝的圣顏,后又榮赴皇帝御賜的宴席,苦盡甘來,令他感慨萬千!"將來再見也不遲!"一語成讖!范仲淹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典范!</h1><h3></h3> <h1>【光宗耀祖】</h1><h1>1017年,范仲淹升任為集慶軍節度推官,時年29歲,他決意復姓更名。與母親商議后,便上書朝廷,提出了復姓改名的請求。在奏《表》中,范仲淹引用了范蠡、范睢的故事,說:“名非霸越,乘舟偶效于陶朱,志在投秦,入境遂稱于張祿。”經朝廷批準后,進士朱說正式更名為范仲淹,字希文,成了范氏家族光宗耀祖第一人。</h1> <h1>【文韜武略】<br>金戈鐵馬平天下,<br>文韜武略定乾坤。<br>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西北邊關告急,宋軍節節敗退,范仲淹臨危受命為陜西經略安撫副使,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從康定元年到慶歷五年,在鎮守西北邊疆期間,他披肝瀝膽,憑借著熟讀的兵書,審時度勢,力挽狂瀾,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認為宋軍數量雖多,但兵力分散,戰斗力不強,不應急于和夏軍會戰,便采用【淺攻長擾】的方略去打擊西夏。並筑城修寨,整頓軍備,訓練士兵,他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結果大獲全勝。令西夏聞風喪膽。故有人云:“軍中有一范,敵人心膽寒”。范仲淹在戰場中睹物生情,還寫下了一首蒼涼悲壯的《漁家傲.秋思》<br>塞下秋來風景異,<br>衡陽雁去無留意。<br>四面邊聲連角起,<br>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br>濁酒一杯家萬里,<br>燕然未勒歸無計。<br>羌管悠悠霜滿地,<br>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br>這首詩抒發了邊關將士壯志難酬和思鄉憂國的情懷。也表現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及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形象生動。因戰功顯赫,范仲淹被擢升為樞密副使,官拜參知政事(副宰相)。</h1><h3></h3> <h1>【范公堤】</h1><h1>史上有三條著名的大堤,分別是杭州的【白堤】【蘇堤】與江蘇啟東一帶的【范公堤】。范仲淹在西溪任鹽官時,正逢水患肆瘧,每逢海水上漲,便會民不聊生,數以萬計的百姓被澇災淹歿,令范仲淹痛心疾首,他曾寫過一首《江上漁者》的詩:</h1><h1>江上往來人,</h1><h1>但愛鱸魚美。</h1><h1>君看一葉舟,</h1><h1>出沒風波里。</h1><h1>詩里行間充滿了對漁民的同情與關心。對面水患,范仲淹更是憂心忡忡,他便上書朝庭,要求在海邊筑一條長堤。經皇上批復后,他就帶領百姓治理水患,歷盡千辛萬苦,主持修建了一條長達290公里,寬6米的堤岸,在當時的條件下,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范公堤真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從此,這里再無水患泛濫,保護了鹽戶及農戶的生存。范仲淹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理念。</h1> <h1>【范氏義壯】<br>人有善念,</h1><h1>天必佑之。<br>晚年,時任杭州知府的范仲淹,他決定傾其一生積蓄,購置義田千余畝作為基金,在自己的老家蘇州府吳縣創建了一個慈善機構,稱之為【范氏義莊】,他用田租收入為范氏族人提供了最低的生活保障,還在義莊中創辦了義學,並對有志參加科舉考的族人進行鼓勵,分發獎勵金。范仲淹親自擬定范氏義莊的規章制度,並把它寫入家訓以世代相傳。義莊創立三年后,范仲淹不幸去世,而他的善行善舉在其子孫后代也得到了發揚光大,歷朝帝皇對義莊也很贊賞,康熙親書【濟世良相】四個大字,賜予范氏義莊,還把范仲淹列為國家圣賢之一,與孔孟、朱熹同列。范氏義莊歷經800多年,其間雖然朝代更迭,戰亂不斷,而義莊卻能長盛不衰。至清末,范氏義莊憑著良好的運行機制,良田己擴至5300多畝。范氏家族也由此長盛了800多年,后輩中還出現了不少良臣名相,范仲淹的四個兒子,也都秉承了家父的遺風,剛正不阿,廉潔奉公,其中長子 范純祐 歷任監主簿、司竹監。次子 范純仁 ,在中皇祐元年進士及第,官職北宋宰相。第三子 范純禮 歷任河南府判官、禮部尚書等職。第四子 范純粹 ,也官至戶部侍郎。門庭興盛,千古一家。</h1> <h1>"云山蒼蒼,</h1><h1>江水泱泱。<br>先生之風,<br>山高水長。"<br>范仲淹作為一代名臣,文韜武略, 彪炳青史。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堪稱儒家典范、士人的楷模。《岳陽樓記》翰墨飄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為千古傳誦。他的一生是個偉大的傳奇!千百年來,人們常說:不讀《出師表》不知何為忠;不讀《陳情表》,不知何為孝。忠孝的道德標準,隨著社會的發展,也賦于不同的內涵,故兩《表》己逐漸被遺忘,但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所體現出憂國憂民的思想,一直為世人所傳誦,它如一棵千年古槐,歷久而彌新,歷經滄桑而愈顯其旺盛的生命力。他那“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高尚情操,無論在哪個朝代都極為推崇,范仲淹博大的政治抱負,不知啟迪了多少仁人志士的情懷,德才兼備的范仲淹,無愧為【范文正公】之稱!故連王安石也稱之為【一世之師】。</h1><h3></h3> <h1>淡泊明志,<br>寧靜致遠。<br>在這段足不出戶的日子里,重溫了《岳陽樓記》,此文可謂是"震大千而醒人智,承千古而啟后人。” 然而,暮年中的我己不必去追尋“先憂后樂那么崇高的理念,而范仲淹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的人生姿態,令我受益匪淺。在役情面前,方悟生活總是一半明媚,一半憂傷。有喜有淚才是人生的真諦。用范仲淹那寵辱不驚 ,隨寓而安的心態來面對人生的一切不如意,漫看庭前花開花落,隨觀天上云卷云舒,心情自然就坦然平靜了許多。目前,盡管疫情的陰霾還未散盡,但人生總有生生不息的希望!不經意間,春風又綠江南岸,在時光的琴弦上,大自然用明媚的韻律,正在奏響柳暗花明的新樂章,讓人感受到春的腳步正在走向你我……。愿這個春天依然是姹紫嫣紅春滿園,讓山河含笑!歲月靜好!你我無恙!</h1><h3></h3> <h1><h1>寒門多才子,<br>高山出俊鳥。</h1><h1>范仲淹勵志的故事也許早已家喻戶曉,只因本人才疏學淺,在學生時代又偏愛理科,故而知之甚少,如今重溫經典,大有裨益。故雜記一文,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范仲淹的勵志故事能啟迪莘莘學子的心智,以書為友,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br>草記于庚子年陽春三月</h1></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白县| 六盘水市| 滦平县| 新邵县| 广宁县| 清苑县| 孝感市| 清镇市| 平谷区| 小金县| 离岛区| 泉州市| 鱼台县| 巴青县| 定兴县| 克拉玛依市| 宁河县| 鄂托克前旗| 三明市| 宁都县| 平顶山市| 华池县| 沙湾县| 博野县| 五峰| 延庆县| 亚东县| 仁怀市| 汶上县| 交口县| 阜平县| 左贡县| 天全县| 紫金县| 潍坊市| 松阳县| 太原市| 张掖市| 理塘县| 曲阜市|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