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春季六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p><p> 驚蟄(又名二月節),太陽到達黃經345o之當日。在時間段上是太陽位于黃經345o——360o區間的位置,大約公歷每年3月5日(或6日)至公歷3月20日(或21日)。漢初之前稱“啟蟄”,并且六節氣排序為:立春、驚蟄、雨水、春分、谷雨、清明。因漢景帝劉啟的名字諱“啟”,改名為“驚”,故名“驚蟄”,且得現在的排序。</p> <p> “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出走矣。”動物蟄伏冬眠,藏于土中,不飲不食。時日,驚雷震響,驚醒了冬眠中的動物,故為“驚蟄”。這樣的理解是我們賦予自然的一種詩情畫意,是一種夸張的想象,事實上,萬物的復蘇是與氣溫的上升有著直接關系的。</p><p> 第一聲春雷是在若有若無中聽到的,似乎被層層厚厚的云隔阻,只能依稀聽到遠遠的,悶悶的回聲,與那種驚炸的雷霆完全是兩種感覺,顯得更加沉悶,更加濃重。如錘子擊在大鼓上發出的低沉的隆隆聲,像遙遠的天空中傳來一陣渾厚粗實的轟轟闐闐,隨之拖著長長的尾音漸漸遠去,這可不是“驚雷”。</p> <p> “啟”是一種漸變,“驚”是一種突變。事實上,萬物的蘇醒是一個漸近的過程,是隨著氣溫的升高而逐漸復蘇的,氣溫才是關鍵因素。</p> <p> 驚蟄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p><p> “驚蟄之日桃始華,又五日倉庚鳴,又五日鷹化為鳩,至秋則鳩化為鷹。”</p><p> 隨著早春的來臨,花兒爭相由淺漸濃地綻放,搶先開花的是迎春和玉蘭,到了驚蟄時節,桃也隨之綻放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而倉庚(即黃鸝鳥)拍拍翅膀,從這枝頭飛到另一枝頭,吱吱喳喳地叫著、唱著,歌聲婉轉如云霞,鶯歌燕舞,這個春天里的歌唱家和舞蹈家,是天氣回暖的預告者,標志著鳥語花香的時節開始了。鷹:猛禽,又名蒼鷹。鳩:布谷鳥。天氣變暖后,食物多了,鳥類的性情不那么兇猛,而變得溫順了。兇猛的鷹看起來也變成溫柔的布谷鳥了。其實,此時的鷹正忙著孵育小鷹,而布谷的鳴叫是為求偶而已。</p> <p> 天氣回暖,萬物復蘇,“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農事從此繁忙了。農民們套上耕牛,犁地翻田,把沉睡了一個冬季的田地翻醒,蟄伏在土壤中的蟲蟻蚯蚓們在陽光的照耀下更加賣力地鉆來鉆去,從而疏松了土壤,有的還轉化成了有機肥。果樹上的枯枝敗葉纏著果樹一個冬季了,該給它們梳妝打扮一番了。還有田地邊那一片片枯黃的雜草,也該完成它們最后一個使命了,將它們鏟成一堆,放大火一燒,這可是植物需要的上好的鉀肥啊。一切準備就緒,只等雨水灑落,就該播種了。</p><p> 如若懶惰而錯過這個時節,那土地就荒蕪了,這一年就由此荒廢了。可謂時令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啊!</p> <p> 萬物復蘇,各種病毒和細菌也隨之活躍,人體的肝陽之氣上升,陰血相對不足,應順乎陽氣升發,萬物始生之勢,保持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切勿熬夜,早睡養肝,切忌發怒,怒則傷肝。</p><p> “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郁,疏肝解郁即為養肝。”</p><p>柴胡逍遙丸條達肝氣,疏肝解郁。</p><p>香附越鞠丸散肝氣之郁結,主入肝經。</p><p>白芍四物湯養血斂陰,柔肝止痛。</p><p>當歸補血湯濡養“血海”,補血活血。</p><p>天麻鉤藤飲平抑肝陽,和柔“剛臟”。</p><p>杞菊地黃丸滋陰潤肝,明目養肝。</p><p>茱萸湯溫肝趨寒,散肝寒邪。</p><p>小回香天臺烏藥散暖肝溫腎,散寒護肝。</p><p><br></p> <p>驚蟄到 春雷始 驚醒蟄蟲</p><p>伸伸懶腰 疏松土壤 助萬物復蘇</p><p><br></p><p>桃始華 綠芽翠 夭夭灼灼</p><p>暖回大地 仲春伊始 耕作農事啟</p><p><br></p><p>倉庚鳴 枝點黃 乖巧玲瓏</p><p>歌聲清脆 韻律優美 乃黃鸝鳴唱</p><p><br></p><p>鷹化鳩 蒼鷹稚 布谷歡歌</p><p>春鷹化鳩 秋鳩化鷹 乃天時變者</p><p><br></p><p>暖意至 謹防戲 乍暖還寒</p><p>吹來北風 倒春寒峭 切保暖御寒</p><p>(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明光市|
绵竹市|
德钦县|
运城市|
水富县|
五指山市|
星子县|
亳州市|
长垣县|
即墨市|
海城市|
马龙县|
岱山县|
乳山市|
沙田区|
大足县|
土默特左旗|
长泰县|
敦煌市|
富源县|
同心县|
庐江县|
方城县|
定西市|
涿鹿县|
龙山县|
全州县|
那坡县|
揭东县|
金平|
涪陵区|
新野县|
鲜城|
汉中市|
青川县|
张家口市|
沙田区|
济宁市|
海丰县|
宁陵县|
元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