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9年10月中旬,在漫天的朝霞中,我們乘坐的中國南航CZ6043航班徐徐降落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機場。飛機降落的時候,透過弦窗,第一眼看到的內羅畢是如此美麗和夢幻,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機咔嚓幾張。</p><p> 在機場辦完入關手續后,當地黑人司機歐萊(音譯)和當地華僑導游小王就帶我們乘坐一輛七座越野車,開始了為期九天的肯尼亞狂野之旅。本文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談談對肯尼亞這塊神奇土地的印象。</p><p> (部分介紹性文字源自網絡)</p> <p> 內羅畢機場內外都不允許拍照。在離開機場前往安博塞利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時候,坐在車內用手機搶拍了一張機場的外境。</p> <p> 肯尼亞是東部非洲一塊神奇的土地。</p><p> 肯尼亞國土面積582646平方公里,總人口有5140萬。這就是說,他們人口數比湖北少600萬,但面積比三個湖北還要大。</p><p> 肯尼亞地跨赤道,東與索馬里為鄰,北與埃塞俄比亞、南蘇丹共和國接壤,西與烏干達交界,南與坦桑尼亞相連。東南瀕印度洋,海岸線長536公里。</p><p> 翻開非洲地圖,可以看到從南到北有一條長達五千八百多公里的裂谷。據美國宇宙飛船測量,大裂谷每年仍以幾毫米到幾十毫米的速度加寬。這就是有“地球傷疤”之稱的東非大裂谷。正是這條裂谷,造就了非洲特殊的地形地貌,也為人類起源和演化創造了良好條件。</p><p> 肯尼亞就正好處在東非大裂谷中段。裂谷的輪廓非常清晰,縱貫南北全境,將肯尼亞一分為二。在肯尼亞,東非大裂谷又恰好與橫穿全境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亞獲得了一個非常特別的稱號—“東非十字架”。</p><p> 考古發現,肯尼亞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境內曾出土約250萬年前的人類頭骨化石。有研究表明,我們的祖先很可能就是從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進化而來。</p> <p> 肯尼亞雖然位于赤道線上,但不是太熱,年平均氣溫大概跟我們的昆明差不多!</p><p> 這是因為肯尼亞沿海為平原地帶,其余大部分為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原。北部為沙漠和半沙漠地帶,約占全國總面積的56%。中部高地的肯尼亞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峰頂終年積雪。</p><p> 另外,肯尼亞位于熱帶季風區,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沿海地區濕熱,高原氣候溫和。每年3-6月、10-12月為雨季,其余為旱季。年降雨量自西南向東北由1500毫米遞減到200毫米。</p><p> 肯尼亞全年最高氣溫為22-26℃,最低為10-14℃。首都內羅畢年平均氣溫17.7°C,年降雨量1049毫米。所以,國內有不少人到肯尼亞來避暑旅游。</p> <p> 跨越赤道的握手</p> <p> 小河的對岸便是坦桑尼亞。</p><p> 眼前這條寧靜的小河(馬拉河),連接的卻是馬賽馬拉與塞倫蓋蒂兩個世界聞名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這里就是一年一度聲勢浩大、場面壯觀的動物大遷徙路線之一。</p> <p> 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一瞥</p> <p> 肯尼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1963年12月12日正式獨立。所以,在肯尼亞現存著很多英國傳統文化色彩,如汽車右舵、英語和其國語同為官方語言,等等。</p><p> 我們在驅車前往各個野生動物國家公園的途中,有時會碰到正在路邊行走的當地黑人,他們見到我們的車迎面而來,都會主動伸手向我們示意。我還觀察到,我們的黑人司機歐萊時不時會給路人、給迎面而來的司機還以相應手勢。從他們的舉動,我看到的是體現在他們骨子里的良好素養。</p> <p> 肯尼亞作為一個非洲第三世界國家,雖然工業農業不是很發達,但是其經濟社會發展在非洲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究其原因,除了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外,還得益于自獨立以來,國內很少戰亂,社會相對安定。盡管其周邊國家饑荒連連,戰火紛飛,肯尼亞國內卻一直保持相對穩定。</p> <p> 良好的原生態自然環境,是肯尼亞這片神奇土地給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p><p> 出發前,華為公司駐肯尼亞分公司的龔總提醒我們,肯尼亞立法禁止手提塑料袋(食品包裝除外)。一個非洲國家從法律上作出如此規定,首先讓我十分佩服和敬重。</p><p> 在幾天的旅途中,我都比較注意觀察這方面的情況,除了在馬賽馬拉國家公園馬賽人村落附近看到一些散落的塑料垃圾外,其它所到之處還真沒有看到白色垃圾,沿途映入眼簾的,除了原生態自然風光,就是一群群牛羊和野生動物……</p><p> 正是因為如此,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聯合國環境署兩個組織常設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p> <p> 在咱們援建的坦贊鐵路橋下歇歇腳</p> <h3> </h3> <p> 旅途中,看到的每片藍天、每棵樹、每一群牛羊,都讓人感受到一股自然清新的氣息,甚至每一片土地都讓人感到新奇。</p> <p> 肯尼亞是一個非常適合旅行和攝影的地方。除了具有東部非洲特有的自然風光外,其原始、狂野的風土人情讓人刻骨銘心,特別是馬賽人原始部落的生活狀態和生活場景,在其他地方是難得一見的。去肯尼亞旅行或攝影的人,一般都是沖著那里野生動物而去,兼顧那里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p><p> 所以,去肯尼亞旅行,應帶上必要的攝影器材,最好帶上一個400mm以上的長焦鏡頭,另外帶一個24-70mm的中焦鏡頭,一個拍動物,一個拍風光。如果條件允許,帶兩部相機最好,免得中途換鏡頭。三角架倒是完全沒必要帶,因為拍攝時基本都在車內,用不著。</p> <p> 幾天的旅行,總體感覺肯尼亞旅游業發展比較好,接待條件、服務水平比國內很多地方都好得多,至少在肯尼亞旅行絕對讓人放心,他們不宰客。</p> <p> 肯尼亞的旅游接待條件,有點超出我們的預期。我們在安博賽利和馬賽馬拉住的都是AA連鎖酒店,在納庫魯湖下榻的是納庫魯酒店,在博格利亞湖下榻的是溫泉酒店,在那瓦沙湖住的是薩維酒店。這些酒店雖然都是野外的酒店,但都用電網圍起來,相當安全,外部環境優美,生態極佳,極具非洲風情,原以為干旱缺水、荒涼不堪的地方,竟是如此美麗,如此原生態,如此整潔舒適,讓人流連忘返,完全巔覆了我對肯尼亞的認知!</p> <p> 肯尼亞是個多民族國家。</p><p> 全國共有44個民族,主要有基庫尤族(17%)、盧希亞族(14%)、卡倫金族(11%)、盧奧族(10%)和康巴族(10%)等。此外,還有少數印巴人、阿拉伯人和歐洲人。</p><p> 斯瓦希里語為國語,和英語同為官方語言。全國人口的45%信奉基督教新教,33%信奉天主教,10%信奉伊斯蘭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印度教。</p> <p> 肯尼亞是東部非洲各種野生動物的樂園。著名的馬賽馬拉野生動物國家公園位于肯尼亞的西南角,面積1500多平方千米,與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野生動物園僅隔著一條馬拉河,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之一。這里野生動物不僅種類多,而且種群數量大,是東非各類野生動物的家園,獅子、豹子、大象、角馬等各類野生動物才是這里的主人,它們在這里繁衍生息,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p><p> 肯尼亞境內的安博塞利、納庫魯湖野生動物保護區,雖然面積比馬賽馬拉小很多,但都是野生動物的樂園,而且各具特色。</p><p> 安博塞利保護區位于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雪山腳下,376平方公里,在睛朗的日子里,巍巍雪山下,一望無際的曠野上零零星星地生長著低矮的合歡樹,各種野生動物悠閑地啃食著野草,美麗而調皮的小瞪羚在練習打斗,獅子、大象旁若無人……</p><p> 納庫魯湖保護區以納庫魯湖為中心,188平方公里,氣候環境非常好,草木繁茂,氣候溫潤,面積雖然小,但野生動物的種類卻非常多,據說這里的白犀牛、羅氏長頸鹿都是唯一的物種。</p> <p> 在幾天的旅行中,只要看到路兩邊有動物出現,黑人司機歐萊就會主動找一個角度最好的地方停車讓我們拍照,途中他還不時與對向駛來的黑人司機朋友交流動物出沒的信息,隨車的導游也會在她的朋友群中捕捉每一次動物露面的相關信息,生怕我們錯過每一次觀賞動物的機會……</p> <p> 在安博塞利、納庫魯湖、馬塞馬拉野生動物保護區,下榻的酒店就坐落保護內,周圍用電網圍著,以確保游客的安全。為防止野生動物傷害,這些野外酒店都不允許游客自行邁出酒店圍欄大門,游客只能在酒店圍欄范圍內活動。</p><p> 所以,在這些地方,幾乎一出酒店的大門就能看見野生動物,在馬塞馬拉下榻的第一個晚上,我們就曾聽見獅子的叫聲。</p> <p> 我們的越野車進入這些野生動物保護區后,為保證安全,司機和導游要求我們不得下車,只能在車內或車頂上方觀看拍攝。</p><p> 有朋友擔心,與這些野生動物近距離接觸會不會有安全問題。我只能告訴你,在這里,野生動物才是這個世界的主人,我們游客才像關在籠子里的動物。像獅子、豹子這些猛獸,它們的食物極為豐富,不會主動攻擊人類。在安博塞利、納庫魯湖、馬賽馬拉,我們幾次與獅群近距離相遇,其實很希望拍幾張它們兇悍的照片,但它們目中無人,根本不理睬我們,甚至連頭都不抬一下……</p> <p> 肯尼亞自然生態環境好,氣候溫和,不僅僅是各種野生動物的樂園,也是各種鳥兒的良好棲息地。在幾天的旅行中,一共拍了幾十種當地漂亮的小鳥。在馬賽馬拉,竟然還拍到了諸如草原雕、黑鳶、禿鷲、蛇鷺、非洲鴇、紅腳隼、紅嘴山鴉等猛禽。</p> <p> 博格利亞湖則是火烈鳥的天堂。</p><p> 博格利亞湖是肯尼亞的六個裂谷咸水湖中較淺的一個咸水湖。由于火山噴發形成的熔巖灰經雨水沖刷流入湖中,長年累月造成湖水中鹽堿質不斷沉積,這種鹽堿質在赤道線上強烈陽光的照射下最終形成了最適宜藻類滋生的土壤,構成了火烈鳥所需要的生存環境,成為真正的火烈鳥天堂。</p> <p> 那瓦沙湖,是東非大裂谷中肯尼亞境內六個湖泊中唯一的一個淡水湖,不僅盛產各類淡水魚,也吸引了大量的水鳥在這里棲息繁衍生息。乘坐電動船泛舟湖上,觀賞和拍攝各種非洲水鳥,是一種特別的享受。</p> <p> 在行程中抽出一點時間,每人花40美元,走進當地馬賽人村落,零距離接觸一下這個世界上最原始的部落是絕對值得的事。</p><p> 馬賽人(Maasai),是現在依然活躍在東非的一個著名的游牧民族,人口將近100萬,主要活動范圍在肯尼亞的南部及坦桑尼亞的北部。據介紹,如今的馬賽人仍然堅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同時也逐步地加入到了當地的旅游業中。</p><p> 肯尼亞之行剛開始時,導游小王就明確告訴我們,馬賽部落非常原始,未經他們同意,不能隨便對著他們拍照,包括他們飼養的牛、羊、駱駝等。馬賽人認為拍照會攝走他們的靈魂,給他們帶來厄運,如被他們發現,輕則訛你錢財,重則會遭受不測。這一點,與國內有些地方的藏族人很相似。</p><p> 但在可以接待游客的馬賽人部落,情況則完全不同。行程結束的最后一個下午,我們來到位于馬賽馬拉國家公園的一個馬賽人部落。部落首領帶著游客參觀他們的部落,在這里我們可以隨意拍照,目睹原始的馬賽人生活場景,感受這個原始部落的生活。</p> <p> 想起這個馬賽小朋友的舉動,就讓我感動甚至心酸。當天他得到了游客贈送的一盒飲料,自己舍不得喝一口,卻輪流給自己的兩個弟弟妹妹喝……</p><p> 見此情景我立馬掏出手機拍了一段視頻,他見我在拍他們,還主動跟我打招呼。</p><p> 此時,我有點后悔,真應該把帶來的幾斤水果糖在開始分發時留一些下來給他們。</p> <p> 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出于安全原因,許多公共建筑包括政府大樓、銀行等都是不允許拍照的,即使是拍外境也不被允許。</p><p> 最后一個下午,在丫丫超市購物時,一陣雷雨過后,一道彩虹懸掛在內羅畢的上空。在三樓平臺上,我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機拍了幾張照片,在場的商場保安估計看我不像是一個恐怖分子,所以未加制止和干涉。</p><p><br></p><p> 美麗與希望、貧窮與落后、原始與神奇、野性與激情,在這里共生共融,并行不悖。肯尼亞,魅力無限;肯尼亞之行,猶如這道彩虹,美麗的邂逅,終生難忘的記憶!</p> <p> 返程去內羅畢機場的路上,人車分離過安檢。從安檢通道出來時,看見一只黑鳶在我們頭頂盤旋,好像在為我們送別,好像在歡迎我們再來,立馬掏出手機咔嚓了幾張……</p> <p> 完美的旅程,離不開團隊的愉快合作。感謝同行的安心老師和三位美女老師一路關心照顧!感謝華為公司駐肯尼亞分公司龔總、肯尼亞地接蔡總和導游王女士的精心策劃和安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牡丹江市|
克拉玛依市|
横山县|
祁东县|
无棣县|
兴山县|
安乡县|
天长市|
堆龙德庆县|
华坪县|
扬中市|
勐海县|
昆明市|
新丰县|
萍乡市|
论坛|
桂林市|
大洼县|
蒙山县|
大姚县|
西盟|
通化县|
永宁县|
青阳县|
昭平县|
册亨县|
柞水县|
太仆寺旗|
汝城县|
绵阳市|
沙雅县|
景东|
略阳县|
靖边县|
丽江市|
永川市|
临颍县|
宁都县|
舒城县|
芜湖县|
灯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