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周道,南宋進士,陜西略陽縣徐家坪鎮(zhèn)保公山人,官至侍郎,致仕保公,為略陽縣第一鄉(xiāng)賢,也是略陽縣有史以來官階最高賢達。</p><p class="ql-block"> 據(jù)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李遇春編寫的《略陽縣志》科貢條下載:“周道,建炎初舉進士,仕至侍郎。”又在墓邱條下載:“宋侍郎周道墓,在縣西三十里保公山。”另據(jù)雍正九年(1731)范昉《重修略陽縣志》山川條下載:“寶虹山,西三十里罝口,沿江迤西五里許者是。在學宮壇社中:“鄉(xiāng)賢祠,在極星門右,祀南北朝益陽侯垣護之、冀州刺吏垣詢之、齊都督垣崇祖、唐禮部尚書同平章事權(quán)德輿、宋侍郎周道。”據(jù)考,上述鄉(xiāng)賢祠所祀之人僅周道為略陽本土人,其余四人均非略陽籍人,屬編志者考證失誤。因此,周道是略陽縣官方祭祀鄉(xiāng)賢第一人也是古時略陽縣唯一鄉(xiāng)賢。另在賢達中載:“周道邑人。不阿時好,官至侍郎,清慎,足為楷模。”</p> <p class="ql-block"> (略陽縣志相關記載)</p><p class="ql-block"> 道光十七年(1837年)《重修略陽縣志》載:“周道,《舊志》邑人,不阿時好,累官侍郎,清慎,足為楷模”。“寶虹山,《舊志》在西三十里。一作保公山,在罝口沿江迤西約五里許。神女洞(即女兒洞)與寶虹山對峙,左有煙墩山、銀洞山,右有黃帽山,洞深丈余,高二丈余,內(nèi)有清泉潺潺,洞后高數(shù)丈,上有一穴與洞相通。相傳昔年有神女在洞。”從以上史志記載中可知,周道為略陽縣西路罝口周家壩一帶人,為建炎初進士,清正廉潔,一身正氣,官至南宋朝廷侍郎,死后葬在略陽縣故鄉(xiāng)罝口(周家壩對面)以西五里保公山上(又名寶虹山),墓與女兒洞相對,右有煙墩山、銀洞山,左有黃帽山,正對周家壩,是略陽縣有史載周家壩附近第一位周姓戶族,應為周家壩最早始祖。</p><p class="ql-block"> 據(jù)考建炎為南宋高崇皇帝趙構(gòu)年號,僅四年,從1127年至1130年止。建炎進士,僅舉行了一次,即建炎二年(1128)戊申科,也稱特恩科。之前,北宋徽宗重用童貫等奸臣,導致天下大亂,各地農(nóng)民起義此起彼伏,雖然宋江、方臘等農(nóng)民在義被降服,卻使北方金人興起,宋朝國勢衰落。1126—1127年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金兵越過古北口攻宋,1127年四月攻破東京(開封,又稱汴梁),擄徽宗、欽宗二帝及貴卿數(shù)千人北撤,北宋滅亡。金人扶持張邦昌建立“大楚”傀儡政權(quán)。時為河北兵馬大元帥的趙構(gòu)于五月初一庚寅日(公元1127年6月12日)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隨即撤往揚州,1129年2月3日由揚州經(jīng)鎮(zhèn)江到杭州,改杭州為臨安。</p><p class="ql-block"> 宋代科舉每三年進行一次。自北宋宣和六年(1124)四月取士后到1128年因靖康之亂已有四年時間了。1128年五月,高宗趙構(gòu)在揚州決定開詩賦、經(jīng)義二科取士,以振士氣;九月,李易等451人賜及第出身、同出身進士,川陜、河北、京東各路進士104人因戰(zhàn)爭路阻不能赴行在,則在其家賜第。特奏名張鴻舉以下五等,皆許調(diào)官。據(jù)查建炎進士,雖因戰(zhàn)亂,但都給予了任用。從《略陽縣志》載:“周道,建炎初進士、累官侍郎”看,周道當為南宋建炎二年(1128)進士,且授官階。1128年五月高宗以詩賦及經(jīng)義二科試進士,按規(guī)定考取人數(shù)分兩科錄取。周道千里迢迢赴揚州參加了進士考試,按慣例應在揚州聽候放榜,但因金兵南侵已返回興州故鄉(xiāng),等待消息,不能前往。1128年 九月宋殿試于揚州舉行,高宗在揚州集英殿面見諸路進士,李易等四百五十一人及第、出身、同出身。惟川、陜、河北、京東進士一百四人,因道途梗阻不能赴行在,乃均就其家賜第。</p> <p class="ql-block"> (略陽縣徐家坪鎮(zhèn)保公山)</p><p class="ql-block">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1127年秋七月,賊史斌據(jù)興州,儹號稱帝。”此時,金人占領汴梁,關中流民沿故道南逃,被阻興州,流民困餓而死不計其數(shù),隨流民而來隨宋江招安的渭南華州史家莊史斌,不得已再舉義旗在興州(今陜西略陽)號召饑民揭竿而起建立忠義國,興州知州向子寵愴惶出逃,義軍先攻劍門,后于十二月攻興元(漢中)復回興州,1128年引兵關中。當1128年九月宋高宗開榜殿試時,河南唐河、鄧州及湖北房州、均州已被金兵占領,周道正好處于西部兵患路阻的情況下,不能面圣,未能前去揚州行在賜第,但屬“皆許調(diào)官”行列,而被朝廷任用。</p><p class="ql-block"> 侍郎一職從漢代設置,宋仍設置,元豐(1080)改制后,以尚書右仆射中書侍郎,行中書令之職,與尚書門下侍郎同為宰相,又置中書、門下侍郎為副相。建炎三年(1129),中書侍郎乃廢。因此,朝廷只設尚書門下侍郎,為正三品。建炎改相及副相官名后,并將中書、門下兩省合并為中書門下省,與尚書省形成實際只有“兩省”體制(一般為三省六部制)。六部除吏部和戶部設尚書、侍郎外,禮部、工部、兵部、刑部只設侍郎,中書侍郎和門下侍郎隨廢。但從同時代《宋名臣言行錄》記載的北宋政和三年(1112)進士王居正(1087—1151)生平看,南宋紹興三年(1133)王居正官至兵部侍郎(從三品);另外,《宋史》載:“紹興二十六年(1156)二月丁亥,權(quán)尚書吏部侍郎兼史館修撰周綰引年告老,除集英殿修撰”。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南宋名將劉锜去世,獲贈開府儀同三司,宋孝宗時追封吳王,加贈太子太保。由此可以推斷周道至少應該擔任南宋正部級官員或追封為公,為正二品以上。周道至少應該擔任了南宋副相至部級以上官員,即正一品至正二品,最后致仕封為公,為略陽縣有史來最高官階。</p> <p class="ql-block"> 而周道生活的南宋期間(約1108—1188年),周道的家鄉(xiāng)陜西略陽縣罝口、周家壩一帶屬南宋興州長舉縣地界,為南宋抗金前線,一直在南宋控制之中,周道外出做官,退休歸鄉(xiāng),死后葬于故里是完全可能的。從周道埋葬地名為保公山看,周道只有被任命為三公之一的太保,才有保公山之名。歷史上三公指太師、太傅、太保。自趙匡胤建宋以后,三師、三公之制雖承唐制保留下來,但授于大臣者為數(shù)并不多,可南宋自蔡京擅政(公元1111—1118年)以后,拜三公者竟多達18人。據(jù)考證,南宋太保應為太子侍衛(wèi)兼老師。被稱為保公者周道,所處年代的太子只有孝宗趙昚。趙昚生于1127年11月27日,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任南宋第二位皇帝,死于1194年6月28日。趙昚是宋高宗趙構(gòu)所立太子夭折后被確定的皇太子。紹興二年(1132年),被高宗選中育于宮中,養(yǎng)在宮中20年,以備被虜?shù)谋彼螝J徽二帝返回時繼任。1128年周道考取進士任用后,由于清慎正直、年輕力壯,1132年被選為年僅6歲趙昚的侍衛(wèi)與陪讀,負責對皇儲進行培養(yǎng)和教育與護衛(wèi)是順理成章的。直到1160年二月二十四日,34歲的趙昚被正式確定為皇子,封普安王為建王,改名趙瑋,高宗下詔給配直講、贊讀各一名,史浩被任命為建王府教授兼直講。1163年金人再次南侵,高宗退位為太皇上,趙昚被推上皇位,是為孝宗皇帝。進士史浩被高宗正式聘為孝宗趙昚的太師。而周道專司保衛(wèi)工作,被委以尚書門下侍郎。此時,年近六旬的周道主動辭官放還,告老還鄉(xiāng)于史籍重合,也完全符合情理。因此,在趙昚登基后,清慎正直的周道致仕還鄉(xiāng)居住在老家周家壩一帶,最后去世葬于故土。周道去世時間約1160—1180年之間,此時正是趙昚任皇帝之時,帝師去世皇帝必封,而追封周道為保公是順理成章的。因而才有史載:“周道,建炎初進士、累官侍郎、足為楷模”,才將所葬之山取名保公山。因周道特殊的身份,雍正范昉《重修略陽縣志》才將周道列為略陽縣第一位鄉(xiāng)賢,其墓才被諸縣志記載。明清《略陽縣志》均載:“有碑無文”。據(jù)70多歲徐家坪一帶老人周裕華、周懷昌、蹇懷禮回憶,在略陽縣徐家坪鎮(zhèn)罝口西原廠子背后保公山上,古來就有石碑梁之稱 解放后梁上還有很多墳墓,但都是有墳無碑,有待出土文物進一步證實。</p><p class="ql-block"> 另外當?shù)乜诳谙鄠鳎诹D口與徐家坪之間的原廠子溝口,徐橫道路上方與寶成鐵路之間的懸崔上有一石崖殼,是古住今來路過行人歇腳避雨之處。周道其母當年由秦隴流落于此,生下周道后便在貧病交加去世,周道被附近周姓族人收養(yǎng)而考取進士,周道中榜為官后曾回鄉(xiāng)立碑于崖殼以志母親之恩,人稱狀元碑。后來狀元碑流失,當?shù)厝藗儗⑾掠蝺晒锏泥M閣頌稱作狀元碑至今不改。二十世紀七十年末代拓寬徐橫公路,這一周道元狀元碑遺跡完全消失,加之周道墓碑字跡漫漶,周道的歷史才漸漸淡出了人們視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周吉靈,男,中國作協(xié)會員、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林業(yè)作協(xié)理事、簽約作家、陜西散文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秦嶺印象》《秦嶺文壇》主編、漢中市文聯(lián)委員、漢中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陜師大文藝學方向研究生,曾任鄉(xiāng)鎮(zhèn)長、校長、局長、村第一書記等工種。先后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散文選刊》《讀者》《文化藝術報》《延河》《特別關注》等全國各類報刊發(fā)表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文史等作品300余篇200多萬字。著有散文集《華夏龍脈大秦嶺》《給力西部》等。其作品榮登2011年全國散文排行榜,曾獲海外華語散文創(chuàng)作獎、陜西作協(xié)征文獎和首屆蒲松齡散文獎、天津散文獎、人民文學征文獎等。已走遍全國所有省市區(qū)和秦嶺100余縣市,訪問亞歐非20多國家地區(qū),崇尚 “一支筆一像機,仗劍天涯寫真理”。QQ1984078598 郵箱1984078598@qq.com 微信zjl1970415或qlyxzjl</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水县|
革吉县|
峡江县|
鹤山市|
罗山县|
新闻|
永兴县|
大理市|
霍林郭勒市|
南和县|
文成县|
民县|
武鸣县|
靖西县|
贵阳市|
波密县|
雅江县|
民乐县|
满洲里市|
泰兴市|
顺昌县|
潢川县|
安多县|
荆门市|
乐陵市|
醴陵市|
萨迦县|
永福县|
崇义县|
芜湖县|
盘锦市|
辽阳县|
平定县|
日喀则市|
龙川县|
安阳县|
泰顺县|
长武县|
景德镇市|
杭锦旗|
依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