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又寄徐徑畈吏部》宋-劉黻(fú)</h3><h3>元陽詔墨動天霞,喜到東都處士家。</h3><h3>世路幾年滋艾草,道山今日聚梅花。</h3><h3>作舟濟國看商傅,鍊石補天過女媧。</h3><h3>珍重諸賢扶大道,聲名毋使后人嗟。</h3><h3>艾草——草中鉆石</h3><h3>世界上從來沒有哪一味草藥能像艾草一樣,能與普通人的生活結合得這么緊密!因為它不僅是草,還是藥,也是生活用品,可內服外用,被譽為“草中鉆石”。</h3> <h3>從古至今,人們都是打心眼喜歡艾草,推崇艾草的。古人尊稱長老,叫“艾”;形容青年美貌,也用艾,叫“少艾”;在《詩經》上,連保養都不叫保養了,叫“保艾”;《史記》里更是把太平無事寫作“艾安”。從這些稱呼中我們不難發現,艾草,就是充滿愛意的草。</h3><h3>在古代,艾草還被當成是引天火的材質,《博物志》言:“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說的是把冰刨成一面凹面鏡,對著太陽,然后將艾草放在冰塊下,太陽聚焦后產生高溫點燃艾草,這就是引“天火”過程。古人用這種方式來祈求上蒼的保護與庇佑。所以在古人眼里,艾草是非常神圣的。</h3><h3>歷史上的四大名艾</h3><h3>對經常艾灸的人來說,全面地認識艾草,非常重要。只可惜大多數人對艾草的認知不夠全面,甚至是錯誤的。翻閱古代典籍,歷史上比較有名的艾草有四種,分別是北艾、海艾、蘄艾、祁艾。</h3><h3>一、北艾</h3><h3>北艾即現在的“九頭仙艾”。宋代蘇頌在《圖經本草》曾記載道:“艾葉,……今處處有之,以復道及四明者為佳。”書中認為,復道和四明的艾最好。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也提及過:“湯陰者謂之北艾”。</h3><h3>據《湯陰縣志》載:“伏道為名醫扁鵲的墓地之一,并有著名的艾園……明代官員作詞詠艾,立碑記事,稱湯陰艾園之艾,為藥用第一,尊為仙艾。”說的是明代時期,伏道艾作為專供皇室使用的貢品,因而被尊稱為仙艾,也稱“九頭仙艾”,這種艾草,就是李時珍所說的北艾。由此得知,古代重湯陰艾可見一斑。</h3> <h3>二、海艾</h3><h3>和北艾齊名的,還有一種艾草,叫海艾,這種艾草也是在宋代時被發現,《本草綱目》曰:“艾葉……宋時以湯陰復道者為佳,四明者圖形。近代惟湯陰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這里所說的四明,即是今天的寧波。只是目前海艾存量不多,品牌還不夠響,需要地方政府和有識之士推動并加以繁榮。</h3> <h3>三、蘄艾</h3><h3>到了明代,又發現了一種艾草,叫蘄艾,這是在李時珍的家鄉,湖北蘄州發現的。李時珍對自己家鄉的這種艾草,非常推崇。在《本草綱目》中,他毫不掩飾對這種艾草的喜愛,李時珍認為:“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h3> <h3>四、祁艾</h3><h3>最后說說祁艾。其與蘄艾讀音相同,但并非產自湖北,而是專指產于河北安國(古稱祁州)的艾葉,所以這種艾草也叫祁艾。祁州處于北方中心地理位置,盛產藥材,為北方藥材集散地。在清宮醫案中,就有不少關于祁艾的記載。清代小說家李汝珍晚年所著《鏡花緣》載:以祁艾灸三次,治疣目(瘊子)落后永不復發。書中出現“祁艾”,印證了當時祁艾作為中藥材已經為醫家所用的歷史事實。</h3><h3>一方水土一方好艾</h3><h3>除了上述歷史上記載的幾大名艾外,還有一種艾,也常被人提起,這就是“紅艾”。對紅艾的產地,各地說法不一。廣州越秀鮑姑殿內的一副對聯:“妙手回春虬隱山房傳醫術,就地取材紅艾古井出奇方。”這副對聯提到了一個人,一種艾。</h3><h3>一個人指的是鮑姑。鮑姑是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的妻子,是我國著名的女中醫,她最擅長的就是用灸法來治病。葛洪寫有一本著名的醫書,叫《肘后備急方》,屠呦呦就是受《肘后備急方》啟發而發現青蒿素的。</h3><h3>一個艾指的是紅腳艾,又被稱為“鮑姑艾”,產于廣東越秀地區。據說紅腳艾美容功效非常好,《鮑姑祠記》記述:“鮑姑用越崗天然之艾,以灸人身贅疣,一灼即消除無有,歷年久而所惠多。”說的是鮑姑經常用紅腳艾來治療一些面部的疾病。</h3><h3>從鮑姑艾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不同產地和品種的艾草,功效往往并不相同。</h3><h3>清朝有個叫陳士鐸的名醫,在其《本草秘錄》著作里說過:“野艾則天然自長于野世,得天地至陽之氣,故能逐鬼辟邪、祛寒而散濕,其力實勝于蘄艾,豈可舍此而取彼哉”。陳士鐸的這一說法,值得大家深思。</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安县|
安达市|
潮州市|
涟水县|
河北区|
阆中市|
长沙市|
亚东县|
连云港市|
洞头县|
藁城市|
南川市|
广饶县|
江都市|
浦北县|
洛阳市|
桃江县|
临安市|
高要市|
西安市|
姚安县|
余庆县|
巴马|
通海县|
蒙山县|
余江县|
册亨县|
宿松县|
当雄县|
赣州市|
东方市|
隆尧县|
太康县|
库尔勒市|
屏南县|
安多县|
泰来县|
延津县|
青川县|
甘肃省|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