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9.12晚上從希臘雅典乘機抵達克羅地亞中世紀古城杜布羅夫尼克,開始我們前南四國行。這條路線大致從南往北先后三次進出克羅地亞,不走回頭路游玩四個國家20多個旅游目的地。亞得里亞海沿岸千百年來多民族的聚居與融合,特別是純樸善良的斯拉夫民族歷經了幾個帝國統治,各種文化相互融合發展創造出豐富的歷史遺跡,沿途所見世界文化遺產景點更讓此行增添色彩。 杜布羅夫尼克位于克羅地亞東南部,公元7世紀建城,早期居民為羅馬人、達爾馬提亞人和斯拉夫人,東羅馬帝國和威尼斯先后統治過它,14世紀作為匈牙利王國的附屬國獲得相對獨立,15世紀成為拉古薩共和國。1808年拿破侖軍隊占領該城,接著歸屬哈布斯堡王朝,1918年奧匈帝國崩潰,又成南斯拉夫王國領地,改稱杜布羅夫尼克。二戰結束后成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一部分直到90年代前南瓦解,而成為克羅地亞的名城。 《權力的游戲》自從第二季開始就把這里作為君 臨城 的拍攝地點,很多經典的鏡頭都是在這里完成的, 我們住的公寓在半山腰上,在這觀海陽臺上眺望鱗次櫛比、錯落有致的古建筑紅頂,教堂上精美的鐘樓,和雄偉壯觀的巨大城墻堡壘在晚霞中紅的耀眼。 留在雕塑上的彈痕。1991年克羅地亞獨立戰爭中,老城區在南斯拉夫聯邦軍的攻擊下受到嚴重破壞,被列入《面臨危險的世界遺產清單》。之后當地人民在聯合國的幫助下對古城進行修復,1994年又重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在古城墻上 杜布羅夫尼克有著完整的城墻、威嚴的古堡、規范的街道如同一本教科書,展示著自中世紀到巴洛克、洛可可時期經典的城市實例,讓人們在領略建筑藝術和古城風情的同時也了解歷史。 杜布羅夫尼克大教堂于17世紀末18世紀初修建而成,這座教堂在歷史上被損壞過很多次,經歷過戰爭人為的損壞,也經歷過地震的打擊,但至今仍然矗立在杜布羅夫尼克?,F在的教堂整體建筑為巴洛克風格,外觀看上去雄偉壯觀、古樸厚重,建筑上端周邊雕有許多傳說中的人物雕像,令人印象深刻。 海鮮大餐 9月15日離開杜布羅夫尼克入境黑山共和國前往世界文化遺產柯托爾古城,這里是亞得里亞海最后一個峽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這壯觀的景色。 科托爾 科托爾古城有三座城門,主城門是西門,因為它面向海邊,所以又稱海門。它建于1555年威尼斯統治時期,,融合了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風格,由厚重的石磚和石柱所構成。在海門的門楣上,.有一排南斯拉夫語: “Tu?e ne?emo, svoje ne damo.” 是前南斯拉夫領導人鐵托的豪邁名言,“是別人的我們不會拿,是我們的別人休想搶” 。“21-XI-1944”的字樣是科托爾在二戰中脫離納粹統治的日期。 圣尼古拉斯教堂,也是古城的東正教主教堂。 圣路加教堂,建于1195年,是城里最古老的基督教堂。早期是羅馬風格,后面的圓頂是拜占庭式,教堂里還保留著13世紀的壁畫。歷次地震和戰爭中,它是唯一沒有倒塌的建筑。 9月17日早晨離開克托爾翻越洛夫琴山前往布德瓦,中途經過采蒂涅修道院,這是一座塞爾維亞正教會的修道院,修道院修建于1701年至1704年之間,收藏于多件珍貴文物。 布德瓦,是黑山共和國位于亞得里亞海沿岸的一座中世紀老城,已有2500年的歷史,是亞得里亞海岸邊最古老的定居點。由于曾被威尼斯人統治了近四百年,因此這里的建筑體現了羅馬帝國的風格。1979年大地震破壞了老城建筑經修復后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圣伊凡教堂坐落在城堡北側,屬天主教,建于17世紀,其高聳的塔樓是布德瓦老城的地標。 有各式小船提供特色游玩路線供游客挑選。 圣斯特凡島。小島曾是漁村,如今卻是全世界最奢華的度假勝地,世界名流經常光顧。一條狹窄的步道讓圣斯特凡島和大陸相連,島嶼沿海是美妙的沙灘和一座美麗的公園。我們試圖登島但被告知需要預約并且登島后不能拍照(保護名流隱私)。 波德戈里察是黑山共和國首都,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一座塞爾維亞正教會的教堂。于1993年開始動工,在2014年10月7日竣工。 外觀宏偉而簡潔 金碧輝煌的壁畫 9月18日我們結束了黑山之旅,直奔波黑。因為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從小就知道了英雄輩出的薩拉熱窩。上圖“拉丁橋”是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納(波黑)首都薩拉熱窩市中心的一座橋梁,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也是在這里被點燃。從波德戈里察到薩拉熱窩,地圖上幾乎是一條稍有彎曲的直線,只有兩百多公里,但實際上卻都是蜿蜒曲折的山路,我們開了五個多小時,兩國的國門就像簡易棚,我們還鬧出笑話,沒有看到黑山出境崗亭就直接開到波黑的入境崗亭。 這里清真寺式樣與中東國家不同,是拜占庭東正教堂和哥特式天主教堂的完美結合,很好奇為什么波黑與其它斯拉夫民族不同,信仰伊斯蘭教而不是東正教或天主教,查資料看到據說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以武力、宗教人頭稅等方式迫害當地 塞爾維亞 人和 克羅地亞 人。并規定,凡是穆斯林,可進入上層社會;農民如改信伊斯蘭教,可免交某些捐稅。所以有學者認為,在現今 波黑境內的穆斯林大多是由于這種政策所造成的。 格茲·胡色雷·貝格清真寺,建于1531年。設計者是奧斯曼帝國著名設計師科查·米馬爾·希南。 拉丁橋是一座有200多年歷史的石拱橋,3個橋墩,4個橋孔,外形普普通通。然而,因為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薩拉熱窩刺殺事件,拉丁橋聞名于世。 土耳其老城區完全是伊斯蘭風情,其中售賣各種器具的店鋪是一大特色。 薩拉熱窩曾經的市政廳。這座摩爾式風格的建筑,是薩拉熱窩現存為數不多的奧匈帝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耶穌圣心座堂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哥特式大教堂,建于1884年至1889年期間。 薩拉熱窩天主教區商業街 9月19日離開薩拉熱窩前往莫斯塔爾途經小鎮景色 小鎮上不少民宅門口晾曬過冬取暖用的木材 莫斯塔爾城于15世紀時由鄂圖曼土耳其建造,1878年成為奧匈帝國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領土。 莫斯塔爾老橋是一座有427年歷史的石拱橋,橋兩端各有一個石砌橋頭堡。老石橋的風貌與周圍以古老石頭為主體的建筑和大河卵石鋪砌的古街道相和諧、呼應,充分展現了16世紀波斯尼亞的古樸風情和藝術風格。老橋將居住在河兩岸的穆斯林族和克羅地亞族居民聯系在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卡拉格茲?貝清真寺由奧斯曼帝國著名建筑師希南主持修建于1554或1557年,二戰、波黑戰爭期間被毀,2002-2004年經過修建恢復原樣。 莫斯塔爾橋頭堡建筑群 我們住宿公寓就在老橋旁邊,內雷特瓦河水濃烈的綠色使莫斯塔爾更像童話世界。 莫斯塔爾充滿田園風光,風景如畫,藍天下清真寺宣禮塔和天主教鐘樓并存。如果您不了解前情,在游玩莫斯塔爾的時候,您甚至不會發現戰爭曾在這里發生。1992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發布獨立宣言之后莫斯塔爾遭到南斯拉夫聯邦軍隊的攻擊。波斯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進行都市的防衛,之后演變成波斯尼亞人和克羅地亞人的戰爭狀況更為凄慘,莫斯塔爾古橋也在此時被破壞。2001年開始修復,直到2004年春修復完畢,2005年橋和附近的周邊地區被登記為世界文化遺產。 9月20離開莫斯塔爾前往克羅地亞海港城市斯普利特,1979年,斯普利特老城中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遺產名錄。斯普利特的歷史超過了1,700 年,有多處羅馬帝國時的皇宮和教堂古跡,城市建筑以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宮夏宮為核心發展起來。<br><br> 戴克里先宮有金銀銅鐵四座城門與街道相連。北邊的金門供皇帝出入,東邊的銀門供王公大臣出入,銅門是商門,鐵門是海門,出去就是海邊。我們是從古城東邊的銀門進來的,也算是享受大臣級別的待遇了吧。高高的拱門和旁邊的碉樓雖然已經殘損,但氣勢依舊,很有些斷壁殘垣的滄桑感。<br> 戴克里先宮的金門,也即老城的北門。這是戴克里先宮的主門,是專門給皇帝進出的。戴克里先第一次進宮就是從這個門進來的。這個門高三層,上面還有女兒墻,顯得巍峨壯觀,充分體現了皇帝的威嚴。整個城門墻體上有很多壁龕,當年里面應該都有雕像,現在都沒有了。<br><br> 圣杜金大教堂,采八角形的建筑,周圍還環繞24根圓柱。在教堂旁矗立了一座造型優美的大鐘樓,樓高60公尺,建于12~16世紀,耗時三百多年才完成。 戴克里先宮建于公元305年。占地3萬平方米,宮墻高達17~21米,寬2米,宮殿正門6根大理石柱是遠涉重洋從中東運至,工程浩繁,宏偉壯麗。 戴克里先宮如今是世界上唯一不在意大利境內的羅馬帝國宮殿遺跡,這里是宮殿中庭。<br><br> 鐵門附近宮殿墻上是斯普利特的守護神圣安東尼的雕像。雕像左側有一個高大的鐘樓,是圣斯奧多教堂的標志,它是亞德里亞海沿岸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鐘樓,也是斯普利特西城區的地標。鐘樓的鐘面是以羅馬數字標示的,據說一直到今天還在正常運行,準點報時。 披著夕陽的余暉,斯普利特的浪漫。 9月21日離開斯普利特前往希貝尼克,中途經過特羅吉爾,這是克羅埃西亞的一座古城,亞德里亞海港口,古城座落在克羅埃西亞大陸和契奧沃島之間的一個小島上。位在斯普利特以西27公里。 1997年,特羅吉爾歷史中心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單。 圣勞倫斯大教堂,又被稱作特羅吉爾大教堂,始建于12世紀,后被入侵的阿拉伯人毀壞。14世紀重建,至15世紀竣工。這座教堂是高塔的底端是哥德式,中段是威尼斯哥德式,頂端是文藝復興式,集多種建筑風格于大成。 教堂最為精美的地方絕對是西門的門廊。這是特羅吉爾著名建筑師拉多萬(Radovan)在1240年的傳世之作。大門上的雕刻作品都是宗教題材,非常細膩精美。大門的兩側是威尼斯石獅守衛,再往上一左一右分別是亞當和夏娃,只用樹葉遮蓋下體。扛著門柱的是曾經侵略過特羅吉爾的土耳其人,因此懲罰他們扛著大門。 保祿二世廣場,這鐘樓是一個小教堂,名為圣塞巴斯蒂安小教堂。鐘樓右邊的敞廊建于14世紀,以6根羅馬柱頭的石柱支撐屋頂;內側墻壁上有兩幅浮雕 狹小的巷弄,它的建筑都是以斯普利特外海的Brac島上生產的白石,混搭意大利的大理石,各種時期建筑累積在一起, 歷經多少風霜,總有歲月的痕跡,讓人流連忘返。 位于特羅吉爾西南角濱海大道末端的卡梅爾倫戈城堡,是15世紀時威尼斯人修建的。當時主要用于抵制奧斯曼人的入侵。 中午離開特羅吉爾開車60公里下午到達希貝尼克古城, 世界文化遺產西貝尼克的圣詹姆斯大教堂,教堂就在海邊旁,教堂在1432年興建之初,原本規劃為威尼斯哥德風格,最終在1555年完成時,卻轉變為托斯卡尼文藝復興風格,共耗時一個多世紀。 圣詹姆斯大教堂在2000年,以單一建筑榮登世界文化遺產。 日落時分我們又爬上城外山坡上最高的圣約翰要塞,坐在山崖上看海上日落,遠方綠島與海水層層間隔,有的島嶼之間的海水好似藍色的線條,腳下17世紀建的圣米歇爾要塞和圣詹姆斯大教堂圓頂披上迷人的色彩。 9月22日在去扎達爾途中,我們順路去了一個有名的美麗小鎮Skradin,很多游客都是從這里坐船到克爾卡國家公園。因為時間有限我們放棄了去國家公園。就在小鎮的海邊發呆。這里的海像內湖,也許是因為這里港灣的風平浪靜,停泊著很多各種各樣的私人游艇,好似在舉行游艇展覽一樣。 下午到達扎達爾,這里所有的文化都沉浸在古老建筑的磚石里,沒有金碧輝煌雕鏤玉砌,有的只是歐洲小城的古老韻味。 扎達爾老城陸地之門,整座門都是古羅馬時期用石頭建成,這只鑲在門上的石獅子也是札達爾的城市象征標志。 古典的鐘樓描述過往已久的歷史痕跡。 扎達爾海邊有兩個世界獨一無二的景點,一個是長達70米的“海之風琴”,它是由混凝土筑成的海岸臺階,里面裝置有35根管子,當海風海浪吹入推動管道中的空氣,就會發出聲調不一的“樂聲”。每當海浪涌起,遠近的人們將聽到海與風的歌聲。它的旋律是由一系列大理石臺階下面的波浪和管子創造出的美妙音符。<br><br> 另一個是海風琴旁邊的向太陽致敬是由300塊光電板組成,白天可以收集太陽能,晚上會發出變幻莫測的光,近看五顏六色象萬花筒,遠看一道光柱直通云天。<br><br> 9月23日離開扎達爾前往羅維尼,特地繞道幾十公里去普拉,早在古羅馬時期普拉就是伊斯特拉的行政中心,因此保留有許多古羅馬時代的建筑物,普拉圓形競技場是世界上最大的6座羅馬競技場之一,它也是世界上唯一完整保存了所有羅馬建筑的競技場。這座建筑建于公元前27年至公元68年,是克羅地亞最大且保存最好的歷史遺址。 普拉圓形競技場內景 普拉圓形競技場內景 離開普拉傍晚到達羅維尼,位于伊斯特拉半島最西端的小城。風景如畫,散發著濃濃的意大利風,被譽為亞得里亞海邊的一顆“藍色珍珠”。 從這里眺望羅維尼老城,感慨克羅地亞濱海古城美景太多太多! 羅維尼位于亞得里亞海東岸,距離威尼斯僅3小時船程,也因此與意大利結下深厚淵源:公元四世紀時,羅馬將其收入麾下,東西羅馬分裂后,六世紀歸于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的版圖。1283年至1797年間,羅維尼成為威尼斯共和國在伊斯特拉地區最重要的商貿城市,1763年人們填海修路把它和陸地連接了起來。這段時期,也是羅維尼歷史最輝煌的年代。至今,羅維尼的官方語言還是克羅地亞語和意大利語雙語制。 9月24日離開羅維尼,第二次出境離開克羅地亞,前往斯洛文尼亞西南海邊的一座中世紀古城皮蘭。 塔爾蒂尼廣場位于小城的中心,塔爾蒂尼是18世紀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創作著名的小提琴曲“魔鬼的顫音”,為紀念這位音樂家,人們在廣場中央為他塑了雕像。 俯瞰塔爾蒂尼廣場 皮蘭城墻是皮蘭的最高點,也是皮蘭全景的最佳拍攝點之一。已超過千年的皮蘭城墻保存并維護的很好,我們登上這座古老的建筑奇跡,碧藍的海水環繞著紅瓦古城,依山傍海的皮蘭古城盡收眼底賞心悅目。 我們租住的小屋門口就是大海,坐在海邊的亂石上靜靜地欣賞著夕陽漸漸染紅天空和海水的美麗過程,太陽慢慢投入大海的懷抱后,對面的天空卻越來越紅,就像燃燒的火焰,而古城邊上的海水卻是深邃的幽藍色,真是海與火的激情碰撞和完美協調。 9月25日離開皮蘭進入喀斯特高原,計劃當天游玩喀斯特地貌的鼻祖—波斯托伊那溶洞和神奇的洞中城堡后,下午趕到布萊德。十九世紀末,西方學者鑒于喀斯特高原上石灰巖侵蝕地貌最為典型,遂以”喀斯特”命名這種地貌,并得到國際上通用。這里是波斯托伊那溶洞入口。 進入溶洞后要乘電動車進入核心區域,溶洞全長27公里。小火車穿梭在密集的千奇百怪又精美的石筍林里,而且很多石筍幾乎貼著頭皮閃過!驚嘆不已又驚嚇連連 !約15分鐘后,到達了步行游覽區。 溶洞頂下垂的天然吊墜細如發絲,以前沒有見過。 一個多小時的游覽,我們驚呼連連!見過美麗的鐘乳石,但從沒見過這么大量而且連成片的精美絕倫的鐘乳石! 歐洲人崇尚自然,洞內只有照明燈,所有壯觀的石柱、石筍和石鐘乳都以原貌展現,但還是美的震撼!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天地的奇妙造化。 接下來前往距溶洞僅有數公里的另一個喀斯特溶洞中奇妙的洞中城堡。這個世界最大的、也有人說是唯一的洞穴式城堡,遠看好似鑲嵌在懸崖峭壁的山洞里。不論洞內洞外都令人嘆為觀止,因為城堡壁和山巖已經融合為一體,更顯得尤為獨特。<br><br> 城堡里保存了大量中世紀兵器盔甲和生活用品。 下午來到位于西北部阿爾卑斯山麓布萊德湖,這是一個長2.1千米、寬1千米的小湖,湖畔密林濃翠,懸崖下明鏡般的湖面以及湖中阿爾卑斯山雪白的倒影,構成夢幻般的冰玉奇鏡,故人們稱布萊德湖為“山上的眼睛”,湖中有一個迷你小島,小島上有一個古老優美的教堂。<br><br> 公元1004年,德國亨利二世在布萊德修建了城堡和教堂,其風格獨特的建筑與碧綠無暇的湖面構成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 湖心小島上的圣母升天教堂。其風格獨特的建筑與潔凈的湖面構成人與自然的完美結合。因此,布萊德湖被譽為“全球最美的湖泊”。 我們乘這樣的小船登上湖心小島。 湖對岸建筑是鐵托夏季度假別墅。 我們在布萊德第三天去了斯洛文尼亞第一大淡水湖—博希尼湖。同樣群山環抱的博希尼湖很大湖水也很美,也有美麗的石橋、教堂。 9月28日離開布萊德前往斯洛文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這里是普列舍倫廣場(Presernov trg),圓形的廣場以斯洛文尼亞偉大詩人普列舍倫命名,如今斯洛文尼亞的國歌就是采用他的詩歌作詞。詩人的青銅雕像豎立在廣場左邊,沉思的詩人頭上是高舉手持月桂樹枝的女神。<br>這里有著名的三橋景觀,因為原來的橋太窄,滿足不了現在的需求,他們的加寬方式,不是拆了重修,而是在兩邊相隔不到兩米又加了兩座同樣的古橋,成了舉世聞名的美景。 盧布爾雅那龍橋是一座石橋,建于1901年,四個橋頭裝飾有青銅的翼龍,張牙舞爪的飛龍欲飛之姿,是盧布爾雅那的標志建筑。 紅色外墻建筑是建于17世紀的圣方濟會報喜大教堂。 遠處哥特式尖頂建筑是圣尼古拉斯大教堂, 教堂正在做禮拜 9月29日早晨離開斯洛文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第三次進入克羅地亞,前往我們此行最后一站,克羅地亞首都薩格勒布。上圖是最著名的教堂建于中世紀的 圣馬克 教堂,屋頂彩色圖案是它的標志,其設計思想帶有典型的斯拉夫風格。圖案由兩個臂章和襯底組成,左邊的臂章是曾經Triune Kingdom的盾徽,<br>由 克羅地亞 、斯拉沃尼亞以及達爾馬提亞王國的三面國旗組成,右邊紅底上的白色城堡,是 薩格勒布 的城徽?,F在克羅地亞國旗也采用這個屋頂圖案元素。 克羅地亞的議會、總統府等重要政府機構也全部在教堂周圍。 薩格勒布大教堂,醒目的哥特式建筑風格及其雄偉與高度足以讓人體會到 克羅地亞 建筑的高超技藝。教堂始建于1093年,1242年被韃靼人破壞,而到了15世紀末,為抵御 土耳其 入侵,大教堂周圍修筑了城墻和高塔,今天仍然可見。1880年, 薩格勒布 大教堂在大地震中被嚴重破壞,后經修復并增添了兩個高100多米的尖塔,教堂才得以重現昔日輝煌而且更加宏偉壯觀。這座教堂常年修葺,不是左邊的尖塔就是右邊的……<br><br> 耶拉契奇總督廣場。<br>廣場中央矗立著耶拉契奇總督的塑像,<br>1848年,他率領民眾擊退了奧匈帝國的入侵,<br>成為 克羅地亞 人民爭取獨立的象征,廣場也由此得名。 薩格勒布托米斯托拉夫廣場上的國王雕像。 克羅地亞國家藝術館,公元1894年由兩位來自威尼斯的建筑師設計的新巴洛克宮殿式建筑,華麗古典的外觀非常醒目。 格拉夫尼.科洛多沃火車站是薩格勒布的主火車站,也是克羅地亞最大的火車站,建于1892年。 克羅地亞國家劇院是薩格勒布一個新巴洛克風格的杰作,建成于1895年,在這里可以以最實惠的價格體驗到最地道的戲劇,歌劇和芭蕾舞表演! 老城區街道 薩格勒布馬路上行駛的有軌電車,真正巨龍電車,有5節車廂。10月1日上午退房后前往薩格勒布國際機場還車,還車過程不到10分鐘就完成,一次非常完美的租車體驗!中午第三次通關離境克羅地亞,乘俄羅斯航空飛機經莫斯科10月2日回到上海。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台县|
巴青县|
工布江达县|
双流县|
镇康县|
重庆市|
边坝县|
河间市|
普定县|
青河县|
于都县|
辉县市|
佛冈县|
保山市|
全椒县|
将乐县|
武汉市|
淅川县|
凤山县|
成都市|
盐亭县|
安阳市|
遂溪县|
淅川县|
巴彦淖尔市|
东兴市|
鹤山市|
盘锦市|
镇江市|
右玉县|
陕西省|
竹山县|
托克托县|
区。|
班戈县|
莱西市|
涞水县|
米脂县|
荔浦县|
探索|
渭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