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游走柬埔寨

laokai

<h3><font color="#010101">  公元1861年1月中的某一天,一位法國人亨利.穆奧在暹粒叢林中追尋一只特別的蝴蝶時意外發現了吳哥窟。與大部分由政府支持以攫取財富為目地的歐洲冒險家不同,亨利.穆奧是一位孤膽英雄。他不只是一名單純的探險者,而是一位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博物學家。促使他踏上東南亞之旅的初衷正是由于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彼時,亨利.穆奧并沒有被意外發現的驚喜沖昏頭腦,而是以理智的職業習慣,用文字和圖畫精湛的描繪了他所看見的吳哥窟。亨利.穆奧在他的日記中這樣寫道“吳哥是古高棉王國的國都……此地廟宇之宏偉,遠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一見到吳哥的寺剎……喜悅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一瞬間猶如從沙漠踏足綠洲、從混沌的蠻荒進入燦爛的文明……”。不幸的是,亨利.穆奧在發現吳哥窟后不久,在叢林中感染熱病不治身故。他的探險日記被助手完整的保存,并送上遠渡重洋的郵輪回到了法國。之后,這本日記由亨利.穆奧的弟弟整理成《暹羅柬埔寨老撾諸王國旅行記》,于1862年在巴黎出版。正是這本游記,激發了法國人和歐洲人對吳哥窟的濃厚興趣。</font>由此開始了西方世界對吳哥窟的修繕保護運動以及對吳哥歷史文化的研究。但真正對研究吳哥窟做出歷史貢獻的是中國人周達觀,他1295年出使真臘(即今柬埔寨),一年多后歸國寫成《真臘風土記》傳世,是世界上唯一親歷吳哥盛世而至今還留下的文字記錄。1819年法國人J.P.A.雷慕沙首先將此書譯成法文,隨著19世紀法國成為越南、柬埔寨、老撾的殖民國及吳哥窟被發現,此書開始為西方學者們所關注并幫助他們解開了吳哥之謎。</h3> <h3><font color="#010101">▼亨利.穆奧的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font></h3> <p> 中法兩位親歷者的文字將吳哥窟推向世界已經有150~200年了,1866年法國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發表的吳哥窟第一批照片,讓世界第一次直觀的看到了吳哥窟的美,曾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轟動。考古學家把吳哥窟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并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跡。作為柬埔寨早期建筑藝術的代表,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整個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吳哥窟世界七大奇跡的美譽、歷史的神秘、文化的燦爛、藝術的魅力、建筑的宏大至今對于所有的文化人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亦因此促成了余2016年初的文化之旅。正月初三,余是帶著蔣勛先生的《吳哥之美》登上南去暹粒的柬埔寨航班的。同行者還有余的一干好友:資深自由攝影師、建筑師、會計師、博物館館員…… </p> ▼暹粒吳哥國際機場邊檢大廳 一、追尋高棉的微笑<br>  吳哥窟是對整個吳哥王國古跡群的簡稱。這是一座由宮殿、寺廟、花園、城堡組成的完整城市,是古吳哥王國的都城。吳哥王國曾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大、最繁榮、最文明的王國之一,從9世紀的最后10年耶輸跋摩一世遷都至吳哥直到13世紀初期,吳哥諸王統治著南起中南半島南端,北至云南,東自越南,西到孟加拉灣的大片土地。吳哥亦曾先后兩次遭洗劫和破壞,第一次是在1177年占婆人侵入高棉時,吳哥遭受了劫掠;第二次是1431年暹羅軍隊的入侵,攻陷了吳哥,吳哥遭到了嚴重破壞。之后王國被迫遷都金邊。吳哥被遺棄,逐漸淹沒在叢林綠野之中長達400余年,直到19世紀中葉被發現。<br>  吳哥古跡現存600多處,分布在面積45平方公里的森林之中。大吳哥(即吳哥通王城)和小吳哥(即吳哥寺)是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有許多高大的佛塔以及眾多的石刻浮雕,精彩紛呈,蔚為壯觀。按旅行社計劃,余等只能到訪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幾個遺址。<br>  1、崩密列<br>  余等最先去了地處吳哥寺東40~50公里的崩密列,這是一座小吳哥式的印度教寺廟,規模較大,名字的意思是“荷花池”(寺的周圍有類似護城河的河道,現在既無河水更無荷花)。建造這座寺廟所使用的材料是灰色沙巖(吳哥遺跡絕大部分類同),大部分建筑都已經損毀,滿目殘垣斷壁,長滿青苔,看上去很難再被復原。寺廟平面布局比較復雜,非對稱結構。它有三層回廊,但已經沒有道路可以一層一層的進入了,除了可以環視外圍,只有一條架在廢墟上高高低低的人工棧道可供通行,據說這條棧道是法國導演讓.雅克.阿諾拍攝電影《虎兄虎弟》時搭設的。 ▼南入口印度教蛇神那伽 ▼基本完好的東南轉角 ▼基本還保持完整的藏經閣 ▼門頭上的神像浮雕 ▼人物石刻群像 ▼寺院里的人工棧道 ▼余的同伴(資深建筑師) <p>▼幾乎坍塌殆盡的拱形通道(注意看這個拱是假拱)</p> ▼正在作畫的小畫家,現在后悔為什么沒有買一幅帶回來了…… ▼崩密列西門 <p>  2、小吳哥</p><p> 吳哥寺位于暹粒市區以北約6公里處,長1.5公里,寬1.3公里,因占地面積比吳哥通王城小得多,俗稱小吳哥。這是吳哥時代藝術鼎盛時期的代表建筑。它創立于12世紀中期,為供奉印度教三大神之一的毗濕奴所建,原名的意思即“毗濕奴的神殿”,13世紀后期,改為佛教寺廟。雖然信奉宗教不同而方法各異,但自古以來人們便認為王可以在特定神圣的場所與支配宇宙的眾神交流。修建吳哥寺這樣的場所,即是為了鞏固王權神化。吳哥寺由東南西北四廊(每廊又分兩翼),西參道、正門、三重回廊及以主殿中央尖塔為中心的五座尖塔構成。筆直聳立的尖塔頂部殿堂據說代表“天堂”,臺階陡而滑,只能手腳并用地爬上去,讓信徒在攀爬過程中體會通向天堂之路的艱辛。吳哥窟在建筑結構和雕塑藝術上的完美使它成為了吳哥古跡乃至整個國家的象征,其輪廓造型被柬埔寨王國的國旗所用。此外,吳哥寺全部用石塊砌起(有的重達8噸),沒有使用灰漿或者其它黏合劑,工匠們僅僅靠石塊的重量和形狀的吻合就將它們疊合起來。從茶謬寺可以了解到吳哥窟是先堆砌后雕刻(其它遺跡類同)而成的。吳哥窟裝飾浮雕豐富多彩,刻于回廊的墻壁及廊柱、窗楣、基石、欄桿之上,令人目不暇接。最常見到的是整墻的仙女浮雕,面帶微笑,頭戴花飾,端莊秀麗。浮雕題材主要取自印度的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東墻是“乳海翻騰”的傳說,敘述毗濕奴的故事,北墻是毗濕奴同天魔作戰的故事,西墻是“神猴助戰”,南墻則是高棉人與入侵者的戰斗情景。有時間能夠認真看一看,真好!</p> ▼遠眺吳哥寺 ▼藏經閣 ▼余的同伴(博物館館員) ▼西第一回廊內景,內壁完全由浮雕覆蓋 ▼南第一回廊上的浮雕 ▼第二回廊內景 ▼第二回廊外圈留影的中國游客 ▼第二回廊內圈等待登頂排隊的游客 ▼1973年一對法國夫妻游覽至此,為了爬上第三層女游客失足跌落致死,她的丈夫悲痛之余捐資在臺階一側修了踏步、扶手,以避免悲劇重演。從此這一側階梯也被稱作“愛情階梯”。 ▼旅行團全體合影,哦,余在大家對面 3、女王宮<div>  女王宮位于暹粒市區北偏東大約25公里處,其名稱包含有“女人的城堡”的意思。據說這是為主持吳哥王朝朝政的國師修建的家廟,不大,圍墻長約400米,供奉著印度教的濕婆和毗濕奴。女王宮是吳哥古跡中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的建筑以小巧玲瓏、精致剔透、富麗堂皇而著名于世,有“吳哥古跡明珠”和“吳哥藝術之鉆”的美譽。女王宮以紅砂巖建造,色彩艷麗、浮雕精美,是吳哥古跡中風格最獨特和最精致的建筑群。關于它的建造年代學界存疑,有學者認為這樣高超的工藝遠遠超越了其它10世紀建筑的水平,而更像是13~14世紀的作品。女王宮周圍亦有護城河,現存的主體建筑有三座塔、中央殿閣和兩座藏書閣。女王宮是第一座采用“原物歸位”修復成功的建筑,后來這一方法也被廣泛應用到吳哥窟其它古跡的修復工作中。</div> ▼女王宮門頭浮雕之一 ▼女王宮二門 ▼門頭浮雕之二 ▼門側精美浮雕 ▼女王宮三門 ▼門頭浮雕之三 ▼女王宮塔院 ▼女王宮三塔及藏書閣 ▼女王宮后門(西門) ▼女王宮西南角 <p>  4、大吳哥</p><p> 吳哥通王城位于暹粒市區北9公里處,呈正方形,有城墻和護城河保護。城墻高8米,整個城市有5座城門,除了東西南北四個正方向處各開有城門外,在東門的北面還開了一座勝利之門。城門都是塔形結構,每個塔身上都有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以慈悲的眼神檢閱進入城內的每一個人。城墻外就是護城河,城門外各架有一座石橋,連接城里城外,每座橋采用印度教的神話故事,兩邊各有27尊2.5米高的跪坐石雕半身像排成一列,一邊象征神靈,一邊象征惡魔,雙方正在進行激烈的角力。城正中央是巴戎寺,稍向北西側即王宮(因王宮為木結構早已不存),王宮的塔門、斗象臺以及癩王臺被修建成一個整體。其東面是廣場和穿過十二生肖塔的凱旋大道,正對勝利之門。斗象臺其實就是檢閱臺,是國王檢閱軍隊的地方。</p><p> 巴戎寺象征著須彌山,須彌山是眾神居住的圣域,同時也是神降臨的場所,正確體現該宇宙觀是王的重要使命。巴戎寺由闍耶跋摩七世重建于12世紀末,其回廊東西長160米、南北長140米。從外觀上看,巴戎寺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最高處是一座圓形寶塔,它建在兩層方形空心的臺基之上,周圍建起了48座大小不一的寶塔,眾星捧月一般簇擁著中心寶塔。每一座寶塔上微笑著的四面佛(即傳說中的高棉的微笑,共計196面)的原型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所有來這里朝拜的臣民都會驚奇地發現,原來菩薩就是自己的國王,這也貫徹了王權神化的思想。外側廊壁雕刻故事性浮雕,從東門開始順時針行進,看到的分別是:出征占婆~林迦崇拜~水戰~水上生活~贏得勝利~斗雞和下棋~軍隊~內戰……。巴戎寺和吳哥寺之間的差異不僅僅限于國王在宗教觀念(由印度教轉向佛教)上的變化,其實反映的是當時改革社會結構和重建官僚系統的需求。</p><p> 吳哥城里除了王宮和巴戎寺之外,還有許多遺跡可看,如巴方寺、空中宮殿、倉庫、癩王臺等。余等時間有限,不能一一走到……</p> ▼吳哥城南門石橋邊的力士 ▼斗象臺石象 ▼斗象臺南側浮雕 ▼斗象臺對面的十二生肖塔 ▼巴戎寺西立面 ▼巴戎寺西門 ▼西門附近走廊浮雕 ▼高聳的四面佛塔 ▼高棉的微笑 ▼拜佛的人 ▼南側回廊浮雕 ▼余的同伴(資深自由攝影師) 5、塔普倫寺<div>  塔普倫寺有東西兩座塔門,余等是從西門進入這座寺院的。說起塔普倫寺,可能沒幾個人知道在哪兒,但要說起由美國影星安吉麗娜.朱莉主演的電影《古墓麗影》,大家一定會說知道,這地方就是拍攝《古墓麗影》的外景地。塔普倫寺位于吳哥城東偏南大約1.5公里處,周圍院墻長1000米、寬700米,是闍耶跋摩七世在12世紀末為其母親建造的佛教寺院(后來又被人改為印度教寺院,從墻面浮雕被破壞能看出來這個過程),當年它是一所擁有高僧、祭司,舞女,具有廟宇和修院雙重功用的神殿。塔普倫寺保存相對較好,現在的看點主要是廟宇墻柱上的浮雕神像和纏繞神殿的大樹,后者幾乎成了它的特色,修復過程中,專家們亦認可了這些與寺廟不可分割的蛇樹卡波克。</div> ▼塔普倫寺西塔門 ▼西門 ▼第一回廊 ▼余的同伴(資深會計師) ▼蛇樹卡波克下的合影 ▼被卡波克緊緊纏繞的寺廟 ▼第二回廊內景(注意看拱頂這是典型的出檐堆砌) ▼精美浮雕 ▼滅佛的印記(中間的佛像已被鑿去,其它還有很多處類似的地方) ▼這兒游人最多,中偏右的門洞即古墓麗影之門 6、巴肯山<div>  巴肯山是吳哥寺西北1.5公里處的一座小山,高約60余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點。山的西邊是開闊的西池,東南方叢林中是吳哥寺,從巴肯山頂可以居高臨下俯瞰吳哥寺。耶輸跋摩一世從羅洛寺群一帶9世紀末遷都到了巴肯山地區,羅洛寺一帶當時已經修滿了先王的建筑物,不太適合這位年輕的君主實現其城市規劃。巴肯山可以騎大象上山(余等是走上去的)。山丘上有一座廟宇遺跡,是耶輸跋摩一世開始以吳哥城附近地區為首都后的第一座國廟,即山頂上的巴肯寺。該建筑合理地利用了自然地形,修建了6層平臺和中央的5座殿堂,除了最上層的平臺外,其余每層都修建了12座小的殿堂。在最下面,44座供奉濕婆神的殿堂環繞四周。總體布局,與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的婆羅浮屠寺廟群相似。廟宇雖然早已破敗,但它是高棉王國移都吳哥建造的第一個都城的中心,被稱為“第一次吳哥”,從這里向北可以眺望泰柬邊界。巴肯山和博克山、荔枝山一起被稱為“吳哥三圣山”。登頂可以更好的瞭望四周,觀看夕陽,但需要排隊,人太多,余等放棄了。</div> ▼登上巴肯山步道邊的石獅子 ▼夕照巴肯山(有鋼架說明正在修整) ▼兩座破損了的磚塔 ▼每一塊塌落的構件都被編碼 ▼巴肯山是吳哥最高的地方,余在這兒留個影吧 <p>  用兩天時間游覽了吳哥古跡群(部分)之后,令人感慨萬千:歷史變遷,變幻莫測,曾經的中南半島霸主,現在已經淪落為一個小國、弱國,多么燦爛的文明也有衰敗的歷程……</p><p> 蔣勛先生溫柔又包容的言說,讓你懂得:過往盡成廢墟,未來不可知悉,唯有當下教我們萬般珍惜。珍惜,但不能執取。 </p><p> 用一個土木工程師的眼光看吳哥古建筑的損毀,大致可以有以下結論:</p><p> ①戰爭導致的劫掠和廢棄(這個就不多寫字了);</p><p> ②建筑科學不夠發達,石材砌筑都是干壘。看似拱形的結構,其實都是出檐堆砌,不會運用拱體結構,不抗震;</p><p> ③所用石材,基本都是砂巖,優點是便于加工,缺點是強度不夠,不耐風化,幾百年風吹日曬雨淋自己就隨風而逝了;</p><p> ④熱帶植物兇猛,一旦長成大樹,破壞能力驚人,好多建筑都是被大樹擠破的。</p><p><br></p><p> 二、參觀S-21</p><p> 促使余到柬埔寨來的第二個原因是十多年前在鳳凰衛視看過一個紀錄片,內容是介紹紅色高棉統治柬埔寨時期的一處集中營,記不得影片名了,但記住了S-21。自那時候起,一直就想著應該去金邊看看這個地方。以下內容全部摘自于百度百科“S-21集中營”詞條。</p><p> S-21集中營位于首都金邊市區內,改造前是一所高中,校名來自于西哈努克親王,學校共有五棟建筑。1975年,該學校被紅色高棉改造成恐怖監獄和集體處決中心:建筑物周圍繞起了帶高壓電的帶刺鐵絲網,原先的教室變成了一個個狹窄的拷問所,所有的窗戶都用鐵條覆蓋并繞上電線以防止犯人逃脫。改造完成后該地區被重新命名為“第21號安全監獄”,又稱為“吐斯廉監獄”,意即“有毒的高地”。</p><p> 1975年至1979年間,估計有14000至15000人被囚禁在S-21集中營(部分人相信總數超過20000人)。該集中營的犯人從柬埔寨全國選送而來,通常關押1000~1500人左右。前期的犯人主要是朗諾政權時期的政府官員、軍人以及學者、醫生、教師、僧侶等,后期的犯人主要是紅色高棉政權的黨員、士兵甚至一些高級官員,如外務部副部長沃維、信息部部長符寧等。罪名通常是叛國或通敵。大部分受害者是柬埔寨人,也有來自其它國家的人在此地被殺害,已知的包括中國人、越南人、泰國人、巴基斯坦人、老撾人、印度人、美國人、英國人、加拿大人,新西蘭人和澳大利亞人。犯人的全家(包括婦女、兒童和嬰兒)經常是被一起審問然后被帶往瓊邑克滅絕中心予以殺害。</p><p> 1979年,該集中營在越南人的進攻中被發現和揭露,除發現14具尸體外有7人在最后時刻被解救。1980年,該集中營作為“赤柬大屠殺博物館”而重新開放,用于紀念被紅色高棉政權有計劃殺害的人。</p> ▼在S-21入口排隊等候參觀 ▼為14位死難者設立的墓地 ▼教室改做的監獄 ▼波爾布特和康克由(監獄長) ▼幸存者自述 三、兩城掠影<div>  這次來柬埔寨5天一共到了兩座城市,暹粒和金邊。</div><div> 1、暹粒</div><div> 暹粒是柬埔寨暹粒省的省會,位于金邊西北方約311公里處,距離泰國邊界只有152公里。世界各地的人們來暹粒絕大多數是為了來看吳哥窟,余等也不例外。但暹粒南面的洞里薩湖不錯,值得一看。暹粒的市中心也很可愛,街道旁有成排的熱帶大樹,幾座老式的法式建筑風采依舊。街道的景色也別有風情,隨處可見佛教的印記,一派東南亞的韻味。</div> ▼暹粒瑞酒店(Ree Hotel)的早晨 ▼洞里薩湖上的游船 ▼洞里薩湖的水上人家 ▼洞里薩湖的落日 ▼首日晚餐餐館 ▼暹粒有表演的大自助餐廳 ▼旅行團的專用大巴 ▼暹粒街頭小寺院 ▼寺院邊的小樂隊 ▼韓桑林和洪森 2、金邊<div>  金邊是柬埔寨王國首都,是柬埔寨最大的城市,為柬埔寨政治、經濟、文化、交通、貿易、宗教中心。金邊地處湄公河與洞里薩河之間的三角洲地帶。柬埔寨歷史上曾經兩次定都金邊,一次是1434年,蓬黑阿.亞特國王離開巴山王宮(1431年先遷至巴山),到金邊建都(至1497年遷出);一次是1867年,諾羅敦國王再次遷都金邊。柬埔寨在1953年11月9日獲得完全獨立,為紀念這一歷史性的勝利,在金邊建立了高大的獨立紀念碑和獨立廣場。金邊可看的景點除了王宮,還有國家博物館、幾座大的寺院和中央市場,另外還可以乘船游覽湄公河和洞里薩河。</div> ▼抵達金邊 ▼金邊街景(滿街都是豪車,一打聽多數都是來自歐洲和日本的二手,其實不貴) ▼柬埔寨獨立紀念碑 <p>▼酒店附近的夜色</p> ▼金界大酒店娛樂城 ▼金界大酒店大堂吧 ▼諾羅敦·西哈努克銅像 ▼參觀柬埔寨王宮的歐洲游客 ▼柬埔寨王宮 ▼柬埔寨王宮銀殿(地面用4700多塊鏤花銀磚鋪就) ▼柬埔寨國家博物館 ▼博物館內景 ▼博物館庭院 ▼博物館藏品(注意墻上的黑白照片,這就是法國攝影師艾米爾.基瑟爾的作品) ▼塔山寺(原名金邊寺,也是金邊地名的起源,傳說塔山是金邊的發祥地) ▼中央市場(1937年由法國設計師設計建造) ▼余的同伴(企業經營者) ▼洞里薩河碼頭 ▼游船上的歐洲游客 ▼金邊落日 ▼舉辦婚禮的人家 ▼金界大酒店旁邊的佛學院 ▼永旺購物中心大型地下超市 ▼永旺購物中心路邊的街景 ▼金邊國際機場候機樓前廊柱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阳县| 曲麻莱县| 绥棱县| 玉门市| 安多县| 都昌县| 大港区| 临颍县| 施甸县| 卓资县| 湘乡市| 南部县| 晋城| 婺源县| 江孜县| 沁源县| 吕梁市| 安义县| 岳阳县| 荔波县| 前郭尔| 玉田县| 巴彦淖尔市| 塔河县| 双辽市| 庐江县| 临沂市| 永兴县| 枣阳市| 清远市| 宣恩县| 扶沟县| 宝丰县| 嵊州市| 同江市| 文水县| 青河县| 周至县| 万宁市| 谷城县| 三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