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精品賞析 <h1>胡勝鈞</h1> <h1> 胡勝鈞及他的鋼筆畫長卷</h1><h3><br></h3><h1><b> 《古黟神韻》</b></h1><h3><b><br></b></h3><h3> 湯 向</h3><h3><br></h3><h3> 認識胡勝鈞老師,是在前年上半年,我帶學生到安徽屏山寫生,在菩薩廳超市看到一本書,被里面的作品深深打動了。后來通過老板要了胡老師的電話,并且幾天后,便在屏山見面了。</h3><h3> 這是一個低調的人,放到人堆里你無法想象這竟是一位藝術大伽。老胡是一個隨和的人,非常謙虛,而他的作品更是讓我極其崇拜。其人其藝,可圈可點。</h3><h3> 胡老師擅長書法,也喜歡國畫,而鋼筆速寫寫生,對他來說曾經只是工作之余的調味"點心",然而即時如此,他每年外出寫生的次數不少于十次,天數逾月,這是一個多么勤奮的人啊。和他熟絡后,我便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小蜜蜂”。</h3><h3> 我和老胡7月份的時候曾作伴到安徽祁門厲溪一個小村里采風寫生。真是同一個地方,不一樣的味道,與我相比,胡老師更多運用了短線條,畫面更顯靈動、有韻味。而我的作品則是以封閉性細線條為主,"有點Q,萌萌噠"(胡老師說的)</h3><h3> 的確,我喜歡和老胡打交道。這兩年來,每次開車路過安徽,都必去祁門叨擾老胡,一起和一盞茶,一起畫一幅畫,聊聊天,不亦樂乎!</h3><h3> 今天,征得胡老師同意,我給大家展示胡老師的這幅《古黟神韻》12米鋼筆畫長卷,和描繪他的家鄉西遞、屏山、呈坎等的一批小長卷形式的鋼筆畫作品。在中國當代鋼筆畫發展史上,這樣一幅"大部頭"作品,理應引起重視和肯定。</h3><h3> 胡老師自己曾滿懷深情地說,徽州是一片美麗豐饒的土地,這里靈山秀水,民風淳樸,更有深厚的徽文化積淀。我榮幸生長在徽州,并能夠用我樸素無華的線條描繪自己對家鄉美的理解與感悟。這份執著的熱愛,伴我走過無數青春歲月,且必將是我一生的追求。</h3><h3> 他還告訴我,當年在師范讀書時,曾買過廣西著名鋼筆畫家羅克中老師的一本速寫集,如獲至寶。書中描繪的吊腳樓、山寨和古民居,是那樣的清新美麗,將自己深深打動。于是,興之所至,一發不可收,一幅一幅的臨摹學習。繼而常去歙縣的漁梁壩、斗山街、檀越、唐模等處寫生,那段時間可謂廢寢忘食,"這便是我鋼筆畫寫生的啟蒙,難以忘懷",他說。</h3><h3> 算來已經有20多年了,工作之余,胡勝鈞老師常背著畫夾,游走于古老徽州大地的村落古鎮,古樸典雅的徽州民居,原生態生活氣息依然極為濃厚的農舍村莊,那潺潺的溪流、斑斑的石橋、森森的古木,裊裊的炊煙……都時刻激發著他為之傳神寫照的激情。無疑,這是他作為一位樸實而恒毅的普通畫者學習和創作的源泉。</h3><h3> 熱愛,是所有成功者勤奮的動力。</h3><h3> 胡老師長期默默踐行著,探索著。而尤其值得高度肯定的是,他也在嘗試著另辟蹊徑,將鋼筆畫寫生與國畫山水進行嫁接與融合,力爭畫出屬于自己心中的徽州山水,這的確也是他心中一直縈繞著的夢。從他為之奮斗所獲取的豐項創作成品上看,胡老師的努力可謂成績斐然,令人感佩。</h3><h3> 這套《宏村西遞鋼筆畫寫生》長卷,從構思到完成歷時半年,基本上畫出了他自己的想法。他將鋼筆線條的勁健厚重,與傳統山水畫的含蓄朗潤有機和諧地結合起來,將西洋的焦點透視與傳統中國畫的散點透視進行合理整合,構成既氣勢壯闊,又細節真實,意境純樸高雅且韻味無限的嶄新"心象風景",大起大落,大開大合,作品個性甚為強烈,甚至可以說,他正在嘗試著開辟一條當代鋼筆畫圖式語言的新風格、新途徑,其意義自然不可小視。</h3><h3> 老胡自己對這幅長卷作品的評價是,"風格上也體現了自己的繪畫語言,一磚一瓦,一樹一橋,都想表現到位。但也恐有面面俱到之弊吧,其中一些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老師和同道的批評和建議。"</h3><h3> 縱觀這套獨一無二的長卷鋼筆畫作品,大家不難發現,這的確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h3><h3> 讀者朋友,您是也否和我一樣,被胡老師的精妙大氣、且個性十足的作品而深深震撼呢?</h3><h3><br></h3><h3> 2020年2月27日</h3> <h1>胡勝鈞</h1> <h1><b> 作者簡介</b></h1><h3><b><br></b></h3><h3> 胡勝鈞 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人,生于1973年。祁門縣永泰技術學校藝術教師。徽州師范校畢業。</h3><h3> 近三十年來自學書畫,薄有所得。曾出版《宏村西遞鋼筆畫寫生長卷》、《建筑》二本、《黑白徽》、《黟縣全境鋼筆畫寫生》二本。</h3><h3> 現為安徽省新鋼筆畫學會會員、黃山市美協會員。</h3> 佳作點評 <h1>吳天涯</h1><h3><br></h3><h3><br></h3><h1><b> 《老人像》</b></h1><h3><b><br></b></h3><h3> 西安的家門老師吳天涯兄,亦師亦友,其人物畫作品自成一格,格外感人動心!他深入農村體察民情多年,作品中自然注入有一種濃濃的鄉情。而他的技法格外吸晴和感人,直劈的直線,嫻熟的構型技巧,恰到好處的虛實處理……在與他的多次交流中,他反復強調了這樣的理念,嘗試用直線切形,不使作品 有“肉”感,該重的重,該丟的丟,整體有勢,對于抓住人物的靈魂:形、神,會有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他做到了,而我也在不斷探索實踐中。的確,精琢是美,斧鑿同樣也是美。不論如何畫,離不開對形、型、勢的理解與把控,結合得好,必然佳作頻頻!</h3><h3> 天涯兄這幅老人像,是他千百幅肖像作品中的一幅,有一種拙樸天成的意趣,細觀此作,對于許多繪畫大師所闡述的造型和概括能力的培養之于繪畫的重大意義有了更深切的理解。</h3><h3> 謝謝天涯老師!</h3><h3><br></h3><h3> 執筆~吳志勇(雅士)</h3> <h1>王冬青</h1><h3><br></h3><h1><b> 《雪景》</b></h1><h3><b><br></b></h3><h3> 與深藍老師網交多年,為他在鋼筆畫藝術上的堅守執著所感動!應該十年不止了。這是一個真正的鋼筆畫發燒友,就這樣為她遠足,就這樣為她付出,經年不休終不悔,不到南山不回頭。冬青兄的作品韻達一個“冬”字,他喜歡雪景,喜歡那種白凈中的圣潔,那種天然而成的意境追求,他一畫就是多年。筆觸不堅,卻韌性遒勁,調子不細,卻主次分明,特別是對北方鄉野中的樹木、溝壑觀察仔細,刻畫真實,給人以場景的融入感,如同“我回來了”般的感同身受。一幅鋼筆畫的好壞,我覺得不完全是技法上的過度較勁,而實實在于能不能撩動觀者內心的情愫!這才是一個畫家最要注重的地方。有不少畫者,技術不可謂不精,甚至其作品從畫面上看幾近完美,但卻如同匆匆過客,很快被人遺忘,相反,三分稚拙,七分情感的作品,更容易被人喜愛,廣為留傳,就是這個道理。</h3><h3> 冬青老師,感謝您的執著堅持,畫面克服一下灰,您的作品將錦上添花!加油![勝利]</h3><h3><br></h3><h3><br></h3><h3> 執筆~吳志勇(雅士)</h3> <h1>李正強</h1><h3><br></h3><h1><b> 寫生小品</b></h1><h3><b><br></b></h3><h3> 好友強尊,正強。在我心目中的確是正在變強!他對鋼筆畫藝術的執著和對于繪畫藝術成長規律的理解令人信服。常年累月的堅持戶外寫生,使他對外物的觀察、對美的瞬間捕捉、對景物的抓形能力的提高,進步是跳躍式的。手法更熟,構圖更妙,畫面效果更為有趣。從作品與場景對照來看,像取真實,下筆由心。不少寫生偶得精彩,令人拍案叫絕!可以說他的寫生就是創作。他是這樣想的,也確乎是這樣做的。</h3><h3> 冠狀病毒抗疫期間,他都戴著口罩堅持外出寫生,這該要多么勇武執著的藝術癡心啊!鐘愛一藝,如此這般,他不強誰強?他不成就誰成就?正所謂:</h3><h3>疫虐千難萬難,</h3><h3>舉國齊力抗殤。</h3><h3>誰敢寫筆運足?</h3><h3>唯我尊者正強!</h3><h3><br></h3><h3> 執筆~吳志勇(雅士)</h3> <h1>黃力炯</h1><h3><br></h3><h1><b> 建筑速寫</b></h1><h3><b><br></b></h3><h3> 與力炯老師網上神交多年,也是未曾謀面的老朋友了。他的屋宇鋼筆畫速寫,我一直是喜愛有加。用筆直劈大書,很具形、勢美感,他的作品,十分耐看,比速寫謹,比精細松。構圖比較唯美大氣。這是我與許多同行的共識。既可以作為建筑方案圖,也可以單獨成為正式作品。達到這樣的效果一定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的作品,也是他的名片,特別具有風格感。曾經出過名俗古屋的速寫專輯,在鋼筆畫圈子里也是頗有名氣的。我相信,力炯老師還會繼續前行,更多精彩會展現給廣大畫友觀眾,力炯老師,挺你![拳頭]</h3><h3><br></h3><h3> 執筆~吳志勇(雅士)</h3> <h1>王明齊</h1><h3><br></h3><h1><b> 景物寫生</b></h1><h3><b><br></b></h3><h3> 我們都知道了正強老師的戶外寫生在中國鋼筆畫圈子里算是“江南狂人”一枚。但無獨有偶,成都鋼筆畫家王明齊(天下蟲)老師的鋼筆畫寫生同樣也是“巴蜀一雄”。其實,以雷世平老師為代表的川渝鋼筆畫家群體中熱道于此的還大有人在。這不僅僅是一種風氣使然,更體現出一種共同的繪畫理念。</h3><h3> 繪畫一道,學習期間臨繪大量經典非常重要,但創作一途的海量寫生也同樣是重中之重!他們都做到了。這些作品的日積月累,讓我們不僅為他的勤奮所感動,更為他筆下作品質量由量變到質變不斷升華而震驚!</h3><h3> 明齊兄為人謙和,知情達理。加之善于學習和思考,不但畫藝日益進步,而且人緣極好,與眾多畫友老師建立了珍貴的友誼。他的寫生視覺開闊,構圖準確,體現了他以往練就的油畫功底。成都周邊的民居古跡,幾乎都被他巡視一遍,畫了個夠。寫生,已經成為明齊兄每天必修的功課,愈畫愈見神奇!我想,如果明齊兄把線條展長,下筆更加干脆利落,那么作品必將更加精彩,平增藝術魅力。愿明齊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藝術之路越走越寬!</h3><h3><br></h3><h3> 執筆~吳志勇(雅士)</h3> <h1>李鵬</h1><h3><br></h3><h1><b> 《古鼎》</b></h1><h3><b><br></b></h3><h3> 好作品實在太多,限于篇幅,介紹推介不過來。只能讓過去被介紹過的老師們讓讓賢了。哈哈!</h3><h3> 今天介紹一下鋼筆畫家李鵬老師的古器皿鋼筆靜物畫《夔紋直耳分襠三足鼎》,此李鵬非總理李鵬,而是同名畫家好友。也是與我同在新鋼筆畫高研班學習過的同窗,小我很多,應該算是忘年交吧。</h3><h3> 近年來,李鵬老師在古器皿的寫實鋼筆畫繪制上下了不少功夫,畫出了不少可圈可點的佳作。此作所繪三足古鼎,是1989年9月出土于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杜村的國家二級文物,系商代青銅炊具。該鼎呈黃色,立耳、重沿、鬲腹,下有三個錐形足,上腹部飾以夔紋。整器造型古拙,工藝精細,紋飾優美,具有商代時期鼎之特征。李鵬老師運用交叉、虛實排線,把古鼎表面的質感結構表達得非常逼真,仿佛觸手可及。展示了作者平時深厚的素描底子。對于寫實鋼筆畫而言,這類題材既古老又新穎,卻絕對是大有可為的。我們看慣了罐罐瓶瓶花花果果,讓靜物類作品涉及一下古器文物,既唯美唯華,又徒增文化境界和歷史蒼桑感,對于鋼筆畫者的技藝功夫的磨礪有無窮的益處。愿李鵬老師能堅持深入下去,畫成系列,畫出神奇!</h3><h3><br></h3><h3> 執筆~吳志勇(雅士)</h3> 來稿選登 <h1>吳志勇(湖南長沙)</h1> <h1>吳志勇</h1> <h1>程慶拾(新疆烏魯木齊)</h1> <h1>程慶拾</h1> <h1>徐建兵</h1> <h1>胡金明</h1> <h1>韓鈺</h1> <h1>辛增光</h1> <h1>吳曲波</h1> <h1>王志揚</h1> <h1>王振華</h1> <h1>王勇</h1><h3><br></h3> <h1>王明齊</h1> <h1>王國寶</h1> <h1>王國寶</h1> <h1>王冬青</h1> <h1>王朝榮</h1> <h1>王朝榮</h1> <h1>汪為民</h1> <h1>汪為民</h1> <h1>蘇怡華</h1> <h1>蘇發輝</h1> <h1>蘇發輝</h1> <h1>宋書成</h1> <h1>宋書成</h1> <h1>王磊</h1> <h1>施易含</h1> <h1>施易含</h1> <h1>申彤</h1> <h1>士桐</h1> <h1>任仲龍</h1> <h1>秋添</h1> <h1>秋添</h1> <h1>劉軍吉</h1> <h1>劉軍吉</h1> <h1>劉建鹿</h1> <h1>劉家強</h1> <h1>劉家強</h1> <h1>劉洪江</h1> <h1>劉洪江</h1> <h1>歷琥</h1> <h1>歷琥</h1> <h1>李宗武</h1> <h1>李正強</h1> <h1>李曉崗</h1> <h1>李偉文</h1> <h1>李鵬</h1> <h1>李化鐘</h1> <h1>蘭寧生</h1> <h1>蔣凌</h1> <h1>蔣凌</h1> <h1>黃力炯</h1> <h1>張善忠</h1> <h1>于劍虹</h1> <h1>葉志軍</h1> <h1>葉志軍</h1> <h1>楊品</h1> <h1>許太平</h1> <h1>徐家新</h1> <h1>徐學</h1> <h1>徐學</h1> <h1>蔡中奇</h1> <h1>竇光明</h1> <h1>阿再</h1> <h1>鄒智</h1> <h1>朱云峰</h1> <h1>周挺華</h1> <h1>周挺華</h1> <h1>周東</h1> <h1>周東</h1> <h1>章金豪</h1> <h1>高志恩</h1> 速寫掇英 <h1>劉長青(河北廊坊)</h1> <h1>劉長青</h1> <h1>張力</h1> <h1>張力</h1> <h1>印國強</h1> <h1>王伯良</h1> <h1>徐劍哲</h1><p><br></p> <h1>徐劍哲</h1><p><br></p> <h1>方淵萌</h1> <h1>方淵萌</h1> <h1>印國強</h1> 它山之石 <h1>唐懷</h1> <h1>唐懷</h1> <h1>于劍虹</h1> <h1>劉豐</h1> <h1>馬勇霞</h1> <h1>韓鈺</h1> <h1>陳曉霞</h1> <h1>丹子何</h1> 爭鳴天地 <h1><b> 冷丁想起了齊白石</b></h1><h3><b><br></b></h3><h3> 程慶拾 ( 古 生 )</h3><h3><br></h3><h3> 腦袋東想西想,文章寫來寫去,兜兜轉轉,一不小心,常常就不知不覺地,繞到可愛可恨的鋼筆畫上來了。</h3><h3> 突然想到一個問題: 若論畫家的知名度,中國當首推齊白石。提及這位"星塘老人",大家想到的,首先是他的水墨畫蝦與蟹。中國古代也偶有人畫蝦蟹這類水族的,但只有齊白石的成就最高,影響最大。</h3><h3> 為什么?</h3><h3> 他第一次用了藝術中最重要的"對比"手法,來處理蝦與水的關系,明明沒有畫哪怕是一筆水紋,但觀眾會感到有水的存在,蝦們一定是在清澈透明的水里游弋撤歡。</h3><h3> 他第一次用了減法來畫蝦,也就是將蝦的節減成五節,每節下的腳也相應減了,這樣看上去更和諧、更精神。</h3><h3> 他第一次用了加法,也可理解成夸張,即將蝦的前螯稍稍加長,蝦須也加長了,蝦眼加重使其更見神采,而蝦頭的殼,也強化了黑白層次對比。</h3><h3> 他長期觀察活蝦在水中的生活習性與狀態,早已爛熟于心,對其了如指掌。</h3><h3>他筆下的一應草蟲,如蜻蜓,螞蚱,蝶蛺,螳螂和蟋蟀,莫不如此精彩、精準、精妙,甚至精絕。</h3><h3> 他長期研究如何用中國的水墨畫技法,來表現別人較少問津的、小小的、根本不起眼的蝦兵蟹將們,最后居然一律畫得活靈活現,一片生趣,且前無古人,后無來者。</h3><h3> 白石老人的關門弟子,是平劇皇后新鳳霞。據說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新鳳霞在一位文化大領導的陪同下,登門拜訪齊白石,九十多歲的老頭子十分高興,在畫案前用一支小狼毫,手把手教她畫蝦須,一筆下去,仿佛那根線會立馬彈動起來,而且中間濃,兩邊淡,是立體的。老先生很是自得,說我這把年紀了,還能懸掌畫出這樣的須線……結果大家都在一邊熱烈鼓掌,真心表示佩服。</h3><h3> 他的蝦,的確是畫活了。</h3><h3> 一只真蝦,當時值不了幾個錢,也就幾毛、塊把就能買一斤吧。但齊白石畫在紙片上的蝦,哪怕只有一只,現在怎么也能值個十萬八萬呢。</h3><h3> 當年他畫蝦就是明碼標價,一只五兩銀子。貴,值。有個人想佔老頭便宜,給了八兩銀子,心想你總該給我畫兩只蝦吧? 結果老頭更絕,只畫了一只半。半只那只,只畫了前半截,后半截在紙外去了。此老真是既逗樂又嚴謹,老神在在,說一不二。在他那里玩花的,根本沒門,只能自討沒趣而已。</h3><h3> 回頭說說咱們的鋼筆畫。</h3><h3> 例遵前文,現在國內一大群鋼筆畫家,一大群鋼筆畫愛好者,但誰是鋼筆畫家中的"齊白石"?</h3><h3> 我看至少目前還沒有人有這樣的狀態與地位吧? 而誰的題材達到齊蝦的境界?可能也依然說不上。</h3><h3> 功夫不到家,心血沒下夠,就妄想功成名就,只能是想多了。</h3><h3> 我們任重道遠啊。</h3><h3> 齊白石只有一個。</h3><h3> 人們似乎津津樂道于他的老北漂,他的勵志,他的拒日,甚至他的多妻和愛啃嫩草,但大家都忘了他曾吃過的苦,受過的生活以及藝術的種種煎熬與磨難,以及他的詩書畫印全才,還有從藝的絕大氣慨。</h3><h3> 老人家已作古半個多世紀,但影響依然,別人難以取代。</h3><h3> 齊氏之蝦,我不知道一生畫了多少幅,一共畫了多少只,恐怕很難統計。這些蝦加起來,假設有一萬只吧,用今天的市價來衡量,又該值多少錢?</h3><h3> 寄萍堂老人的畫,絕就絕在后人難以摹仿和超越。比如不少畫者都臨摹過他的蝦,筆者亦然,但都一一被那位湘潭老頭甩出幾條大街去。</h3><h3> 我在烏魯木齊見過他的一位貨真價實的孫輩,是個女畫家,只可惜,她那兩下子,比乃祖差得有點遠,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h3><h3> 齊白石就是齊白石,千古一人而已。</h3><h3> 我們鋼筆畫怎么辦?</h3><h3> 好好想想吧,諸位!</h3><h3> 2019年5月22日</h3><h3> 于天山下三即齋</h3> <h1><b> 畫畫——生活因你而添趣</b></h1><h3><b><br></b></h3><h3> 吳志勇(雅士)</h3><h3><br></h3><h3> 畫到如今,差不多已經忘記了畫畫的最初目的,成為僧侶頌經一般似乎每天必修的功課。名之曰功課,卻無半點為難勉強感覺。畫什么?怎么畫?這就是每天腦子里的思想“病”。</h3><h3> 歲月如是,功利的追求已漸行漸遠,但我每天仍然毫無放棄地筆走龍蛇,僅僅是滿足于心靈中的一種感覺,一種心緒,一種情愫。時笑時泣時怒時悲——它構成了我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我因畫畫而豐富,生活因畫而生趣!畫美了,我亦美了!</h3><h3> 有歌曲唱到“有多少愛可以重來……”,這不過是一廂情愿的奢望。時光何能倒流?然而心靈卻可以洗潔蕩滌,肉身終究歸于塵土,但精神卻應該飛升——我的道,必定因畫畫而達致永遠!</h3> 編輯部通告 <h3>(1)作者把稿件投給劉長青、吳志勇、程慶拾或者發到群里即可。</h3><h3>涉鋼文稿投給吳、程二位老師。</h3><h3>(2)作品像素不低于500kb。</h3><h3>(3)投稿作品一定要屬實名。否則不予采納。</h3><h3>(4)本刊改為月刊,請大家周知。</h3><h3> 鋼筆畫集萃編輯部</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鄯善县|
和田市|
湘乡市|
台东市|
克拉玛依市|
喀喇沁旗|
衡阳市|
江川县|
阿坝|
泸水县|
会理县|
含山县|
沽源县|
荣成市|
临潭县|
松阳县|
景泰县|
沾化县|
长乐市|
朝阳县|
康马县|
清河县|
株洲市|
惠东县|
英山县|
合阳县|
临汾市|
阿鲁科尔沁旗|
江北区|
嵩明县|
策勒县|
阿坝县|
罗田县|
华安县|
锡林浩特市|
安吉县|
隆化县|
浪卡子县|
凯里市|
永福县|
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