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歲月循徑深 老屋枕煙岑 ——沙市曾家老屋散記●安然

安然

<p class="ql-block">一、引子</p><p class="ql-block"> 一直想寫寫我們沙市曾家的老屋。</p><p class="ql-block"> 那是大賽巷里一幢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老宅院,現在早已不在了,只剩下一些童年的零星記憶碎片,在夕陽西下的某個黃昏里,在靜謐安詳的某個黑夜,常常星星般在我的腦際閃現。</p><p class="ql-block"> 伴隨著老屋縈繞在心頭的記憶還有這條古老的大賽巷。那時我剛剛工作,在大賽巷小學教書,從父母家所在的醫學院到單位,這條巷子是我每日來回四趟的功課。記得是我工作的那年,我們家老屋因修建沙市商場給拆除了,而每日里來來回回行走在這條曲徑悠長的青石板巷道上,望著老屋已不再的商場大樓,心頭便不由低回悵惘著。</p> <p class="ql-block">  巷子綿長幽深,它的南面接著九十鋪,緊靠著長江河堤。那個年代,供貨運輸渠道幾乎都是水路,所以跟九十鋪一樣,這兒也是商貿繁榮、熱鬧非凡。有所不同的是,大賽巷的巷子里面有所學校,就是現今的大賽巷小學。這所學校創辦于上個世紀初辛亥革命前夕,我爺爺說他小時候就在這學校讀過書,我父親和他兄弟幾個也都是在這里讀完初小。小時候見到過父親保留著的當年他們班級的畢業合影照,照片上的先生們身著長袍馬褂,女教師穿著旗袍,端坐在前排,學生們多著長衫規矩地立在后排。這是張校園合影照,背景是學校大禮堂的正門,高大的紅漆門窗,門窗上部分呈半圓形,帶有歐式風格,頗有一番氣派。照片的頂端寫著“江陵縣立中心小學”。“那時的教室是中式兼歐式風格的建筑,高大寬敞,推拉式的格子窗,教室外面有長廊。”父親這么說,我說知道的。我和我哥的初小也是在這所學校里,那時候學校還沒有改造,就是這樣的老式教室老式校舍。古老的大賽巷,這里曾經是莘莘學子云集的地方。聽長輩們說,那時連我們曾家老屋也騰出過一個院子辦了私立學堂。</p> <p class="ql-block">  我來回往返行走在這條鋪滿青石板的巷子里。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那時大賽巷還是一條保存比較完整的明清古建筑風格的老巷子,古樸靜謐、門庭幽深,長長的青石板路,歲月的磨損留下悠遠的痕跡,斑駁的木制閣樓挑檐凸出,憑欄望遠,日出月落。曾經讀到過張知本的一首詞《雙雙燕·大賽巷》,詞中寫到“春雨過了,看花開樹間,人涌深巷。”可見大賽巷從古至今就車水馬龍,百余年的風霜雨雪,百余年的歲月滄桑。如今大賽巷已告別了往日的木質閣樓、青石板街,取而代之的,是燈火闌珊的都市,而替代不了的,是人們心中小巷里市井生活的人情冷暖,和在老街舊巷、老樹舊屋下茶話閑聊,乘涼嬉笑的安逸古風。</p><p class="ql-block"> 舊時光不能只被用來遺忘。這條幽深曲折的老巷子,它的每一幢老宅,每一扇雕花門窗,都藏著古老美麗的故事;那地上的每一塊青石板,屋脊上的每一片青磚灰瓦,都刻著歷史的痕跡......</p><p class="ql-block"> 歲月在此間流逝</p><p class="ql-block"> 時光從指尖滑落</p><p class="ql-block"> 然而,往事并不如煙。心之所系的,總是想著能站在時間之外寫下這樣的散記,一個有關我們沙市曾家老屋的故事。</p> <h3>二、先祖</h3><h3> 聽長輩們講,我們沙市大賽巷曾家的先輩是清道光年間從湖南那邊過來的倆兄弟曾奕斌曾奕輝,說做點布匹生意,跟湖南曾國藩是同族親戚。那年曾國藩率湘軍剿滅太平軍時,曾奕斌的孫兒曾延椿籌資捐助過湘軍,也就是這位老太爺,買下了大賽巷66號這幢兩層三進的大宅院。而在曾延椿五十歲大壽時,朝廷送來了一塊題著“朝仗齊榮”的金匾,曾家人把這塊匾高高地掛在了大堂的神臺上。曾家長輩告訴我說可惜了,這塊金匾文革初期,被沙市五中的紅衛兵小將們砸毀了。</h3><h3> 這幢歷時近兩百年的深宅大院,是我們沙市曾家繁衍發祥和世居的故里,也是沙市百姓人家承傳演進的歷史見證。</h3><h3> 我的書櫥里有一本《曾國藩家世》,我哥送我的,作者是長期研究曾國藩的羅紹志田樹德兩位先生。書里記載說,曾氏的始祖是大禹第五代次子曲列的后人,少康復國后讓長子嗣位,封次子曲列為甑子爵,建立了甑國,曲列從此姓甑。在經歷了夏、商、周三代,直到春秋時期公元前567年被莒國所滅。甑國的世子巫為了避亂投奔到了魯國,把“甑”去邑旁為“曾”,表示離開故城,這就是曾氏的得姓之始,由此后人尊曲烈世子巫為曾氏第一代世祖。曲列經過了54代傳至曾巫,57代傳至曾藏。</h3><h3> 很早就讀過《論語》知道了曾藏。曾藏信奉儒學,以孝著稱,喜歡彈琴唱歌。曾藏曾經自言其志令孔子很是嘆賞,他是孔子精通“六藝”的七十二弟子之一。曾藏有一兒子名叫曾參,俗稱曾子。曾參提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等主張,倡導以“孝恕忠信、修齊治平、內省慎獨和以孝為本”的思想觀念,撰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著作。 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封為“宗圣”,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走進了大儒殿堂,曾氏后人均以宗圣公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h3><h3> 曾參是山東濟寧南武城人,他的子嗣后人也世居在這里,山東濟寧南武城是中國曾氏的第一發脈地。到漢朝時,山東武城曾氏后人南遷到江西廬陵,這里成為曾氏的第二個發脈地?!断驵l大界曾氏五修族譜》記載,宋雍熙年間,山東武城曾氏第42代曾孟魯至湖南茶陵州落籍繁衍,成為南遷湖湘曾氏的始祖。而我們沙市曾家老屋的先祖,便是這位南遷湖湘曾氏的后人。</h3><h3> 在曾參的故里山東濟寧嘉祥南武城,有一座千年曾子廟。</h3><h3> 最早知道嘉祥曾子廟是在20多年前。那時我讀了湖南作家唐浩明的歷史小說《曾國藩》,文章中提到1866年曾國藩作為欽差大臣被派到濟寧剿捻,在處理完一應公務后,他抽時間在濟寧知州的陪同下,專程到嘉祥縣拜謁了他的祖廟——曾子廟。曾國藩有篇日記,比較詳細記載了祭拜的全過程。而再次關注到嘉祥曾子廟,是十幾年前偶爾看到了一則有關報刊消息說,香港金利來大王,宗圣曾子第74代孫曾憲梓博士,于2002年率家人拜謁曾子廟,捐資500萬元,重修曾廟、曾林。</h3> <p>  感月吟風多少事。山東濟寧南武城,對我來說,它儼然一卷經書,是我夢斷天涯路的朝圣之地。</p><p> 前些年在山東濟南住了些時,專門來了這南武城。三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再三十分鐘的巴士,便站在了這座氣勢恢宏的曾家祖廟門前。</p><p> 曾廟最早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即公元前426年,原名是“忠孝祠”。明正統九年時重建,改名為“宗圣廟”,曾子被封為“宗圣”,所以得名“宗圣廟”。曾子廟建筑雄偉,碑碣林立,古柏森然,是山東省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p><p> 曾子廟背倚南武山,廟前廣場有三座石坊,東西兩坊分別鐫題著“三省自治”和“一貫心傳”,中間鐫的是“宗圣廟”,都是遒勁的楷書大字,好氣派!</p><p> 進了大門后便是一個大院,這里有古柏群、涌泉井、萬歷碑亭和歷代的碑刻。這涌泉井的典故出自《孝經傳》:“曾子行孝,枯井出泉”。井的四周綠樹環繞,青蔥翠綠,連井口都是綠色的,很是漂亮。</p><p>院子的北面是曾子廟的主建筑群,在南北中軸線兩側分左中右三路。右路第一道門“慎獨”是曾子的道德修養理念。門內第一座建筑是“三省堂”,紀念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中路的戟門內第一座建筑是乾隆御碑亭,這亭建于乾隆年間,是一個四柱方亭,亭上兩重檐,黃瓦綠雕,玲瓏小巧華麗。亭內存有一座乾隆手書的“宗圣曾子贊碑”,碑文詳細記載了萬歷7年修繕曾廟的經過。</p><p> 御碑亭的后面就是宗圣殿了。宗圣殿是曾子廟的主體建筑,氣勢十分壯觀。大殿有七楹五間,莊重宏大。梁上飛檐峭壁,每一條斗拱都彩繪著各式各樣的求學游學圖案。宗圣殿的正中供奉著曾子的彩色繪像,雙手執圭,神態怡然。而在圣殿后面的寢殿殿內墻上,滿是關于曾子生平事跡的畫像,思親操琴、拜師孔子、三省吾身、思母吐魚、殺豬示信等。曾子是一個主張孝道的人,這些故事畫像,演繹出曾子的親體力行矢志不渝。而尤為喜歡的是廟堂殿前的那二十扇雕花窗,上面透鑲的梅花非常秀美,與整體布局的剛好形成了融合,陰陽和諧。</p> <p>  古柏森然,青石甬道。走在這里,很容易引起對厚重歷史的感慨。樹林里幾個小孩子們在玩鬧嘻戲,旁邊一位母親看著他們。曾廟對孩子們免費開放,這個措施真的很好,讓孩子們在古樹林里玩、在高墻石碑旁玩、在傳承著儒家文化的土地上玩,不僅有詩意,還能耳濡目染聽到學到知識,感受著中國傳統文化、孝文化氣息。想著這些,我不覺低下頭微微笑著。</p><p> 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是世世代代的修為和教養的凝結,是時間給它以過濾以沉淀的過程。</p><p> 《濟寧州志曾子世家》里記載說,明嘉靖十八年世宗朱厚璁下詔,授曾參第59代孫為翰林院五經博士后。曾氏與孔、孟、顏四姓為御贈名派,贈曾氏名派為3句15個字:“弘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清康熙六十一年,湘鄉大界始修大界曾氏族譜,尊曾參宗圣公為曾氏的開派祖先。到了第70代曾國藩主持修《武城曾氏衍湘鄉大界族譜》,將全國各地曾氏派名統一起來。時光悠遠,綿長塵煙,我們已經歷過如此多的歲月變遷。掰掰指頭,從曾參第63代開始使用清康熙帝所賜的派字,到我“曾祥安”的“祥”字派,已經是第77代了。清道光年間宣宗成皇帝又續賜名派10個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元年大總統袁世凱還續賜名派20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蔚、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p><p> 厚厚的一本《曾國藩家世》沉甸在手。我在心里慢慢一筆一筆地畫著曾家老屋里親人們一張張熟悉的面孔,那些個曾經溫暖芬芳的日子,有多少次靜靜地出現在我的夢境,讓我驀然明白,那些零碎的記憶,早已在不知不覺中蛻變成了我生命中涌動的血液。</p> <p>三、老屋</p><p> 沙市曾家的老屋坐落在大賽巷的北段。這是一座具有鮮明明清建筑風格、灌斗墻磚瓦板壁結構的宅院,兩層三進式,每一進都由一間大堂屋、兩間正房、兩間廂房和一個天井組成,整個老屋就是若干個四合院疊靠在一起的大院子,軸心就是三進正屋的堂廳,在第二第三進之處有著一道封火高墻,高墻之下的院子里有一口水井。從大門往里走,穿過花園前院,每一重庭院便是一道民居風景。庭院深深深幾許,感月吟風多少事。院里的一磚一瓦,一木一椽無不見證著歷史云煙,上演著人間大戲。</p> <p><br></p><p> 老屋的先輩是道光年間從湖南那邊過來的兩兄弟曾奕斌曾奕輝,做著布匹生意,住老堤街懷德坊。那個時候,江漢平原的運輸供貨渠道幾乎都是長江水運,而沙市是一個擁有通江達海碼頭的港口商業重鎮。沙市開埠后,沿長江堤街一帶商業日益繁盛十分熱鬧。堤街九十鋪大賽巷所住居民大多是本地沙市人,也有來沙市謀生的外鄉人,他們與老沙市人和諧相處,各安生理。</p><p> 奕斌奕輝倆兄弟布匹生意有了點起色后,便在石閘門外王板橋處購置了一片糧田作曾家墓地。先人們為什么常常是先置墳地后買住屋,我想可能是墓地選擇的都是風水寶地,可以為子孫帶來護佑平安好運延綿吧。好像是有些這么個樣的道理,曾家的生意還一直不錯,到了孫兒曾延椿輩的“九和綢布店”,生意在湘鄂一帶做得風生水起。咸豐年間朝廷令曾國藩自籌軍費組建湘軍剿滅太平軍,曾國藩作為一漢人沒有地方的財政權,只好找湖南鄉紳勸捐。沙市曾家人原本是曾國藩同族親戚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曾延椿籌資捐助了湘軍,好多年后也就是這位老太爺買下了大賽巷66號這幢兩層三進的大宅院。長輩們告訴我們晚輩說,在曾延椿五十歲大壽時,曾國藩代表朝廷送來了一塊金匾,長3.5米寬0.8米,黑色底板上鑲嵌著四個金色大字:“朝仗齊榮”,曾家人把這塊金匾高高地掛在大堂正中央的神臺上。</p><p> 這是進了老宅大門的第二個堂屋,它是整個宅院的核心部位。在我父親的記憶里,上了臺階進了大門,青石板鋪就的道路兩旁是兩座小花園,種著些花草,春夏的季節這里便會開著一些各色的小花?;▓@后面是一小院子,院子兩邊是兩間廂房,父親說這幢小院子曾經是先生辦學教書的書房。可以想象著這個帶著兩個小花園的小院子,因了這些學子,一年四季一定是充滿生機的。陽光可以變幻角度瀉入院子,雨、雪也可以落下來,想想這些就會覺得很有趣味。</p><p> 穿過這座小院子便是第一進堂屋,環抱著幾間廂房。前堂的正中央是一障高大的木屏照,迎面擋住視線,沿著兩邊的回廊繞過屏照,眼前便是一個視線開闊的四方天井,整齊平整的青石板鋪地,擺著兩個大金魚缸,幾株盆景。從天井望向前,便是第二進大堂屋,這是老屋里最有氣派最高大的堂屋。</p><p> 在舊時,堂屋是家庭內部的主要公共空間,主要用于祭祀敬祖,表現緬懷先人,強調血脈延續,提升家族凝聚力,也是一個家族的精神象征。老屋大堂正中央的屏壁前設著神龕供奉著祖先,堂屋的兩邊排放著穩重端莊的茶幾靠背椅,氣宇軒昂古樸大氣。可以想象家族的男女老少聚在這香煙裊裊的堂屋里肅穆莊嚴跪拜的場面。 </p> <p class="ql-block">  我爺爺奶奶的住房就是這堂屋右側偌大的正房和緊靠著堂屋天井右側的廂房。我老太爺曾昭富是老太爺曾延椿的大兒子。老屋的祖宗曾延椿生有三個兒子,也就是曾家老屋的三個房族。三兒子曾昭吉住帶花園的第一進。大兒子我太爺曾昭富生有三兒一女住第二進,三兒子曾昭貴生有六男二女住第三進。之后三房因子嗣人丁多便延長加蓋了一進使整個宅院成為四進。</p><p class="ql-block"> 我爺爺是大堂屋曾昭富的長子長孫,小的時候總是聽著老屋里的族人們都管我爺爺奶奶叫大伯大伯媽。我的太爺去世得早,我爺爺他們三兄弟一姐姐是我太奶奶守寡帶大的,可以想見我太奶奶是如何地含辛茹苦?!芭救崛酰瑸槟竸t剛”,聽我母親說我太奶奶是位很聰慧很有意志力的女性,她勤儉持家,依靠自己的針線活撫育四個孩子長大成人,受到族人們的尊敬。太奶奶不僅給予兒女們生命,還給予兒女們成長!她扶助我爺爺曾慶義在中山路做了個修理鋼筆文具眼鏡的小生意,建國后公私合營爺爺成為國營單位職工;又讓我爺爺的弟弟曾慶寬到沙市慈濟醫院學醫,學成后在中山路開了個診所,置了一所樓下為診所樓上是住宅的房屋。最讓我贊嘆的是太奶奶還讓我父親曾繁浩也來慈濟醫院學醫,使得我父親在解放后成為沙市人民醫院(現第一醫院)的一名醫生。</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生命里,我奶奶是一位和藹慈祥的老人,瘦小的身材里洋溢著一種熱情與溫暖。老屋與奶奶永遠是一體的,每次踏上臺階邁過大門走進老屋院落的那一刻,便感受到一股熱氣輕撫著我的臉,心頓時變得暖暖的。門是開著的,屋里的奶奶每次見我和我妹來了趕忙放下手里的針線活,高興得跟孩子似的沖我們喊著“來了兩位姑,快進來!”隨即拉著我們的手望著我們笑。奶奶的兒子比較多,自然孫子也多。兒子們讀大學參加工作就都從老屋里搬了出去,院子里的人漸漸少了,留給奶奶的便是一份等待與守候。父親為解奶奶的孤獨讓我哥跟奶奶一塊住,我哥曾祥平是我奶奶的長房長孫,自然也就是我奶奶最疼愛最在意的孫兒。那時候我哥在沙市五中讀書每天得上晚自習,多少個風雨飄搖的夜里,奶奶買了夜宵擱在桌上,黃暈的燈光下,等候著我哥下了課回來...... </p> <p class="ql-block">  靜謐安穩的老宅院,每每到了過年的時候便會熱鬧起來。大紅的春聯,嬉鬧的孫兒們,讓老屋的空氣豐富起來。叔叔伯伯兄弟姊妹相繼到來,一家人圍繞著奶奶,擁擠的火塘,擁擠的親情,擁擠的愛。</p><p class="ql-block"> 多希望老院子會一直快樂下去,像我不知愁的年紀。但是我在長大,媽媽在變老,奶奶終會消失。很多事情都在變化著,快得讓我還沒來得及懂它。</p> <h3>四、過年</h3><h3> 那個年月,沙市里巷的老百姓都十分看重春節,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門上貼門神、框上貼春聯,窗上貼剪紙,門楣上貼有"抬頭見喜"等吉祥文句。大街上的顏色也比平時更加鮮艷了,那高高懸掛著的一只只大紅燈籠,看一眼就讓人心里暖和。</h3><h3>老屋的族人們自然也是十分在意這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早早地就開始準備,著手腌臘菜、炒臘鍋子,攤豆餅、打年糕、揣糍粑,清洗各種器具,打掃居室廳堂,撣拂塵垢蛛網。而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晦氣統統掃出門。臘月初八,家家熬臘八粥,熬好后盛入食盒,族里親戚之間相互饋贈。</h3> <p class="ql-block">【父親四兄弟與他們的叔父曾慶寬的合影】</p> <p>  曾家過年是從臘月二十四開始了的。這天是小年,家家戶戶鄭重其事地舉行祭灶儀式,在灶臺旁上香點燭,上供灶糖、清水和秣草,祈求灶神保佑自己的孩子健康平安。孩子們這天都會很高興,因為敬完灶神之后,就可以吃這敬過神的灶糖。</p><p> 灶祭之后,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p><p> 初一是整個春節期間節日氣氛禮拜儀式最隆重的一天。這天曾家人各戶皆早起,大家煥然一新聚集到老屋里第二進最大的堂屋里來。堂屋正中擺設的八仙桌太師椅上戴著桌圍椅帔。條案正上方掛上有吉祥圖案語句的中堂和對聯。條案前方桌上擺設著五供,高足盤上盛著蜜供和年糕。祭拜儀式由族中身體健康的年長者主持大年初一的祭拜儀式。我爺爺是長房里的老大,很多年的春節祭拜都是我爺爺曾慶義主持,帶領著全家老少在大堂燃燭焚香,共拜家神祖宗。</p><p> 這是一個十分隆重十分熱鬧的時刻。先是以輩份高低和年齡大小為序拜祖宗磕頭作揖,接下來是各自敬拜自己的父母,然后仍然按輩份高低一家一家的敬拜健在的太爺、太奶奶、爺爺、奶奶。說晚輩向長輩拜年時要敬上一杯泡有兩顆紅棗的元寶茶,放在茶盤雙手托著彎腰敬茶。新婚夫婦也得給曾家老屋前前后后所有上輩一一敬茶。長輩們笑著告訴我說當年我的爸爸媽媽就這樣給上輩們拜年敬茶的,還說族人們都望著我媽媽夸我媽媽人漂亮有文化,我爺爺奶奶也特為此感到體面榮光。 </p><p> 春節拜年,沙市的禮俗稱“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初三拜朋友”。大年初一人們紛紛外出拜年,自然也有親戚朋友登門來曾府老屋拜年的,主人必須泡碗蓋碗茶,相互作揖。初二拜丈母,一般母親都在屋里守年,歡迎前來拜年的客人。 這些個日子里,曾家老屋的兄弟伙們時常在一起喝酒,喝完酒后便開始自娛自樂,唱京劇、漢戲、荊河戲,應有盡有:《追韓信》、《捉放曹》、《大雪飄》、《蘇三起解》...... </p><p> 這樣的年節的夜晚,曾家老屋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幾個堂屋里更是熱熱鬧鬧喜氣洋洋,而在天井或院子里時常有族里的人放煙花。如墨的夜,朵朵煙花在黑暗中盛開,瞬間絢麗已極,迸射出璀璨奪目的光彩。這樣的場面我小時候在這老屋里也經歷過,至今還恍惚記得。那些個日子里,我們這些孫兒輩的前后滿堂屋里跑來跑去,手里都提著漂亮的小燈籠,或是舉著閃光的小星星燈,給整座老屋平添一份生機和亮麗。</p> <p>  老屋里滿是和諧熱鬧,但也有同男女不平等舊習俗抗爭的故事。</p><p> 曾家老屋第三房有位叫曾慶振的長輩,西北工業大學畢業在武漢紡織工業大學教書。這年的清明期間,曾慶振與他也是教師的妻子向嗣英一同回老屋掃墓祭祖。可當時曾家有個傳統習慣,女人是不能上墳場祭祖的,那么曾慶振的妻子這位女先生就不能一同隨往了。于是這對夫妻便在大堂屋里與幾位太爺爺們開會理論。幾位老太爺爺哪里是這對滿腹學識的教書先生的對手?不過老太爺們爺慈悲為懷,見兩位年輕人說話頭頭在道,終是點頭允諾了。就是這樣,曾家從此以后清明上墳便都是男女同行了!</p><p> 清明是祭祖掃墓,也是賞春踏青的日子。每到這個時節,沙市塔兒橋、曾家嶺、王板橋、太師淵一帶上墳踏青的人熙熙攘攘春光崢嶸。由此清人王名沂有《沙市踏青.竹枝詞》“清明祭掃久傳聞,豈為游春出似云。一事間儂儂自笑,何因又上叔敖墳?”明袁中道有《塔橋晚步》“桃花扇底步逍遙,野外鴛鴦態轉橋。日暮游人齊注目,一枝春色過河橋”的詩句。 </p><p> 我們曾家的墓地在石閘門三板橋一帶。記我小時候有一年也是春暖花開的時候,我爸爸兩個在外地讀書工作的弟弟回來了,四兄弟一道借來了幾輛腳踏三輪車,在車上擺了些小凳子,我奶奶,我爺爺的弟弟我們叫六爺爺六奶奶的先上車坐好了,然后就是我們家和二叔家的孩子們上車坐好。車子踏動后我們一個個好快活!一路的春風拂面一路的嘰嘰喳喳。到了墳場我們更是到處亂跑,大人們也不管我們,他們盡顧做他們自己的事。在墳前燒紙磕頭擺弄帶來的食物,還嗚嗚咽咽地哭著。最后,他們還為墳頭添上些新土,修整著墳墓,再折了些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最后大人們把我們所有的小孩叫攏來在墳墓面前站成一排,我們知道這是爺爺。我們很認真地跪拜著,一下子都變得十二分地聽話,跟大人們一樣,我們也很想念爺爺。</p><p> 我們兄妹三人在母親醫學院的校園里長大,爺爺奶奶的老屋也是經常回去,尤其是過年過節的日子里,自然也是見過老屋里不少的沙市習俗。唯一遺憾的,是沒有見到過結婚場面。老屋的兒輩們工作后大多住單位里,那個時候的單位都分給職工住房,新人的結婚儀式自然也是在單位里進行。</p><p> 老屋里結婚的故事,以及我們沙市傳統婚禮習俗,只能聽奶奶講起聽長輩們說說了。</p><p> 族里人說,先得由媒人說媒,交待家境情況,合了八字,才能送聘禮訂婚。迎娶新娘之前,進行安床禮,祈求新人能早生貴子。新娘也會請一位有福氣的長輩來給自己梳頭,寓意跟安床相似。有首歌謠“一梳梳到頭,富貴不用愁; 二梳梳到頭,無病又無憂; 三梳梳到頭,多子又多壽; 再梳梳到尾,舉案又齊眉?!备腥の兜氖牵斝履锏幕ㄞI抬進大門,迎著門擺放一盆旺旺的火,新娘需邁腿跨過火盆,跨火爐象征有讓夫家越來越旺的好運。那時候女方的嫁妝也挺講究,除了被褥衣物瓷器之外,幾大件的家具也是價值不菲,一張雕花凌波床、一對嵌花垛柜、一對芳香的樟木箱子。 </p> <p>  我至今還記得奶奶的那張凌波床,四周精美繁縟的雕刻花紋,氣韻生動,呈現出謎一般美妙的雍容華貴。而那對淡雅幽香的樟木箱更是沁人心脾。過去,誰家有女孩子,到一定年紀,父母就會買來香樟木,請木匠師傅做成香樟木箱,先不上油漆,等女孩找好婆家確定婚期,才把那白坯的木箱子重新打磨上漆。還有些人家的樟木就在女孩出生的那一年在自家屋后院子種下,女孩長大了,那樹也跟著粗壯,做箱子正合適。我想,如果要給樟樹再取一個名字,沒有叫叫女兒樹更合適的了。</p><p> 喜歡這座老屋里安靜的故事,夢幻飄渺,卻是曾經的擁有。老屋故事的空間是如此之大。</p><p> 由此,想到了我的父母親,他倆的新房和婚禮已經不是在這座老屋里了。</p> <p class="ql-block">五、后輩</p><p class="ql-block"> 我父母的新房和婚禮是在當年的沙市人民醫院,就是現在的荊州第一人民醫院。</p><p class="ql-block"> 那時,提倡婚姻自由,反對包辦婚姻及買實婚姻,自由戀愛者多起來。我的父母正是在這樣的新時代里從相互結識到攜手人生。聽我母親說,她從武昌衛校畢業來到沙市人民醫院工作,當時我父親曾繁浩是院黨支部委員團支部書記。母親說我父親精明活躍,像一團火,文藝體育活動哪兒都有他的身影,似乎無處不在。有人告訴我母親說我父親是內科助理醫生,醫院的甲等勞動模范。我想起了我父親當年的那張紀念照,父親胸前戴著一朵大紅花,手里拿著寫有“保爾”的紀念品,照片上方題著幾行小字“五三年獲得甲等模范留念于人民醫院”。那個時代,保爾是最受青年人熱捧的榜樣。就是這樣,我母親被這個“保爾”式的年青人給吸引住了!巧的是不久我母親也被選為團支部委員,兩人接觸多了起來。就是這樣,工作配合融洽言談投合感情日益加深,第二年的春天,兩個人終于走進了婚姻圣殿。</p> <p class="ql-block">  母親說他倆的結婚典禮是在醫院的圖書館里舉辦的。那天,參加典禮的全是本單位的同事和領導,跟舊禮俗相比,整個過程相當儉樸。沒有華麗的婚紗,只是胸口別著一朵花,但是她感覺很幸福,賓客們也都很開心。她們準備了些喜糖發給大家,領導講話為他們作祝辭,來賓們逗樂逼著要他倆介紹戀愛經過,整個典禮的氣氛很熱鬧。“記得我的整個嫁妝中的最精致漂亮的就是那對枕套了”母親補充著說。那時候時尚流行著這種繡著一些花案的枕頭,這也是當時年輕姑娘們尋求幸福,寄托好運的一種方式。</p> <p class="ql-block">1957年沙市創辦了一所衛生學校,我母親被派往該校成為首批教育工作者。我母親羅紫玉是一位很知性、蘭質蕙心的女子,也是勤奮耕耘不辭辛勞的教育者。母親雖是遭遇過反右文革五七干校的挫折和延誤,但是1972年隨著衛生學校停辦多年的重新啟動,我母親和所有被下放農村的老師們一同回到學校,繼續擔任臨床護理技術的教學工作。直至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該校改辦本科為“武漢醫學院荊州分院”。1984年我母親在該醫學院創辦護理系,制定出三年制大專護理專業教學大綱對全國招生,幾年后升為本科,而醫學院護理專業創辦以來直到現在,發展形勢一直很好。我母親也一直關注著國內外護理工作動態和相關資料,她的十多篇學術論文先后在國內外核心雜志上登載,1992年晉升為主任護師教授職稱。母親對工作對事業始終不忘初心,對社會給予她的認可與回報,也懷始終著一顆感恩之心。正如她在《我的回憶》里寫道:“風風雨雨二十年,沐浴陽光大半生?;厥淄乱嘀?,耕耘收獲兩無憾。”</p> <p class="ql-block">  我父親曾繁浩是大賽巷老屋大房里的長子,兄弟四人。他工作后便搬出了老屋住進了醫院的單身職工宿舍,父親也是歷經多次運動,尤其是反右與文革。記得年幼時我們住在衛生學校的大院里,那時學校正處文革高潮,成天高音喇叭、批斗會、武裝斗爭。學校的老師們之間都不敢講話。每次見母親下班回到家里總是陰郁著臉,我們三個孩子大氣不敢出,一心巴望著父親的下班歸來。我的父親是個很有感染力的樂觀者,每次下班還沒到家門口就能聽見他自行車叮嚀嚀的鈴聲,隨之便是他的口哨聲。每次一聽見口哨聲我們就馬上跑出去圍繞著父親撒歡,然后從他的手上接過裝滿冰水或冰鎮綠豆湯的熱水瓶。那個年代單位里沒有空調,吊扇也很少,解暑全靠食堂供應一點冰水綠豆湯之類的東西。大人們舍不得喝,都用熱水瓶裝著下班了帶回家讓孩子們解解暑。這樣我們三個孩子每天的這個時辰便可以得到一杯冰水,捧在手里,涼颼颼的;抿一口,冰冰甜甜的。這樣的時刻,幾乎成了我幼年時期里最美好、最奢侈的記憶。后來我漸漸長大了,再后來,我通過高考進入了師范學校,得到了新的讀書機會。</p><p class="ql-block">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父親先后調到市衛生局、市人大常委會,擔任過人大辦公室主任,人大副秘書長、人大機關黨委副書記。那時候他還年輕,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被授予過“全省人大先進工作者”。1992年退休后又被返聘了五年。現在我父母均已八十多歲的高齡了,豐衣足食安享天倫。俗話說“父母在,家就在”,每年的春節,兒孫們從全國各地回來,二十多口人歡聚一堂,其樂融融。</p> <p class="ql-block">【父親曾繁浩攝于沙市市人大十屆第二次會議期間.】</p> <p class="ql-block">  我的二叔曾繁貴(后更名李大泉)離開老屋是1952年他參軍去抗美援朝。二叔在他們當年轉業軍人的紀念冊上寫過一篇文章《投筆從戎》,其中《從沙市到朝鮮》記敘了他們當年報名參軍開赴朝鮮的整個過程。那年五月在朝鮮取得五次戰役勝利的志愿軍回國到全國各地巡回報告,沙市也迎來了“最可愛的人”,傾城出動萬人空巷,整個荊沙地區的有志青年都踴躍報名參軍。經過初檢,入選的青年集中到荊州城南門外的“天主堂” 住宿,等待分配安排。我二叔等九十二名青年分配到中南軍區暫編十三團,到荊州東門外草市鎮駐扎,開展入朝的戰前訓練。先是政治形勢課階級教育鼓舞斗志,接著是進行隊列訓練瞄準射擊投彈訓練,以及夜間行軍,反敵人空襲演練等等。十一月十日前后,集訓后的二叔他們從沙市前往武漢。那天他們從草市徒步行軍到沙市洋碼頭打包廠四碼頭上船到武漢。他們在武漢停留一天,上午通過廣播聽當時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的動員報告,下午換領了厚棉衣棉褲和大衣毛皮靴,當天夜間乘專用悶罐火車離開漢口開往東北。歷經五天五夜的鐵路行軍,開始進入冰天雪地的東北,二叔他們沙市來的這批新兵被分配到各個師團部隊,稍作整訓之后,于1953年元旦開始入朝,正式開上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一線。</p> <p class="ql-block">【二叔李大泉抗美援朝時期在***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時期,曾家的適齡男兒們個個踴躍報名參加志愿軍,他們是曾慶福、曾慶文、曾慶熙、李大泉、李德華。長輩們還告訴我說,曾家三房的長子曾琴南(憲字輩)民國時期把“九和綢緞鋪”做到最旺盛,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他積極帶頭捐款購買飛機大炮,把孩子送上前線,是位很開明的民族資本家。1956年公私合營后,歷任過沙市政協委員、市人大代表、市民建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曾琴南的兩個兒子曾慶熙、曾慶文奔赴朝鮮之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我二叔在朝鮮期間擔任文化兵,奔赴各個駐地為戰士們播放電影??姑涝Y束歸國后,二叔轉業回家鄉分配到沙市文化局,任沙市江漢電影院經理。二叔一生從事影院管理工作,直至退休。 </p><p class="ql-block">我父親和我二叔青年時期歷經磨難,甚或九死一生。而我的三叔幺叔走出老屋則是因為去省城讀書。幺叔當年讀的是武漢郵電學院,跟幺媽是大學同班同學,兩人畢業后先是回家鄉在沙市電子局工作,繼而調到武漢儀器儀表總公司做工程師,后移民美國。我三叔三媽也是大學同學,不過他倆可沒有我幺叔幺媽那么順坦,歷經磨難,也成果最大。1982年全國首屆科技工作的表彰大會上,他倆的“優良種畜科研項目”受到國家農委國家科委的表彰與推廣。</p> <p class="ql-block">【三叔三嬸和幺叔幺嬸在武漢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直欽佩著我三叔曾凡春與三嬸姚亞琳的相濡以沫患難與共。起初,他倆華中農學院畢業后三叔分配在武漢農科院工作,可三嬸卻因為家庭原因不能留在省城,被分配到湖北咸寧通城縣的一個畜科所,然而就是在這么一個小小縣城里,研究試養出了全國知名的優良品種“通城豬”。三嬸的祖父姚季遜參加過辛亥革命,曾任光復軍總部副長官,北伐軍駐煙臺兵站站長等,受過獎,當過專員,并引導自己的族親和兒子也就是我三嬸的父親參加北伐軍和國民軍。1951年三嬸的父親回到家鄉被作為國民黨反動軍官沒收了一切財產,靠拉煤養活家人,之后又被抓去坐牢。三嬸和她的妹妹倆孤女依靠遠在香港姑媽的資助過活讀書。逆境磨練意志,三嬸先后考取武漢重點中學,華中農學院。大學畢業來到湖北咸寧通城的一畜科所。</p><p class="ql-block">我三叔早些年留在省城農科院,鄧小平改革開放迎來科學的春天,三叔三嬸想以自己的所學為國家農畜科研做出點成績,于是三叔毅然放棄了省城的優越環境來到我三嬸更接近畜牧的通城。在一次中斷了十幾年的全省畜醫學會的年會上他倆提出要選育優良豬品種,省畜牧局領導和學會負責人當即把通城豬提純復壯的任務交給了他倆。</p><p class="ql-block">科學是需要準確數據的。為了掌握通城豬提純復壯性能,他們親自喂養作好記載,經過近半年的試驗,終于掌握了育肥性能一系列數據。接下來試驗迅速擴大,全縣建立了多個種豬場,一個生產隊一千戶的推廣點,魚兒得水一般。1982年由華中農學院教授們主持對通城豬復壯性能測定試驗,瘦肉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二,評定通城豬具有早熟易壯,肉質鮮嫩,耐粗料,適應性強,遺傳性能穩定等優點,被定為全省優良地方豬種之一。同年5月全國良種豬資源代表專程來通城考察,把提純復壯后的通城豬稱之為地方良種豬保種利用樣板,優質母本材料,為此國家農委和國家科委特頒發了技術推廣獎勵證書。1984年,三叔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農業技術推廣經驗交流會,在小組會上交流了“通城豬資源保存和利用”研究論文。由此,通城縣養豬業迅速發展,1990年生豬出欄數25萬頭。</p> <p class="ql-block">三叔三嬸都是畜牧科學技術研究帶頭人,為國家畜牧養殖事業作出了貢獻,促進了生豬養殖事業的發展和進步。1988年三叔被選為省第五屆黨代會代表、1993年省第八屆人大代表。1992年被列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人員。三嬸也當選為通城縣政協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委員會副主席。2011年,三嬸的人事檔案從畜牧局轉入縣干休所,享受副縣級待遇。</p><p class="ql-block">寫著長輩們的故事,真切感受著他們那一代人的情感,和青春氣息;感受著他們的坎坷人生、執著人生、和豁達人生。我為他們這些平凡人的故事而感動,心里存著一份崇敬。這是長輩們的奮斗史,也是我們民族的奮斗史,那樣的人生,最充實,連汗水都耀眼奪目,讓我心向往之。我也似乎明白了,在這個紛呈多彩的世界里,我們該怎樣去熱愛生活,該怎樣去尋覓人生價值,以及日后內心的平靜。</p> <p class="ql-block">六,寫在后面的話</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個秋日的黃昏,即將入夜的時辰。一間并不太大也不十分亮堂卻十分雅致的房間里,坐著我和我的本家叔叔曾凡瑞教授,以及他的老伴也就是我的嬸嬸。簡易的屋子里氤氳著碧螺春的淡淡茶香,而屋外正淅淅瀝瀝落著秋雨,細密柔和的雨幕,把所有的喧囂雜亂都隔在外面,屋子里只有溫暖,和安靜。</p><p class="ql-block"> 早已過了立秋的時令,前段時間秋老虎無所忌憚地悶熱、潮濕,期盼著能有一股涼爽的秋風秋雨撲面而來。而心里更期待著近年隨孩子常住美國的瑞叔瑞嬸的回來。曾家的長輩們告訴我二房的長子曾凡瑞曾經寫過他們二房的家史,那年老屋拆遷的事宜多是他經手,手頭資料豐富,還告訴我說曾老師喜歡讀曾國藩。真好,終于等到瑞叔回來了。</p><p class="ql-block"> 瑞叔是一位教授,從事高等學校教學工作十多年。瑞叔從出生直至老屋最后的拆遷,不離不棄與老屋相伴近四十個春秋,耳濡目染祖輩老門老戶的學養與世風、勤勉與善良,歷經過傳統大家庭古樸厚道與鮮活的生活場景種種。老屋的每一寸空氣,每一塊磚瓦里,都蟄居著令瑞叔沉醉的舊光陰,歲月悠遠、回味綿長。</p><p class="ql-block"> “也許是老院子里曾經有過那么歡鬧幸福的時刻,以至于讓我感嘆和懷念吧。那么大的一家子人,聚在一個屋檐下生活,擺一桌年貨酒肉,拉響歡快的二胡,唱一板熱情澎湃的京腔,就連平時嚴肅的叔伯,臉上也洋溢著孩子般的滿足和幸福。我們這些個孩子則撒著歡兒地鬧,點炮竹,放煙花,扎堆在一起玩著屬于我們的游戲?!比鹗宓恼勍?,像瑜伽,再自然不過?!拔覒涯钚r候被我綁過吊床的榆樹,爬上屋頂去摘棗子的老棗樹;懷念我們玩游戲在墻上用粉筆記錄數字,被雨水潮濕長出苔蘚的青磚墻;還有天井里從屋檐傾瀉而下水簾洞般的雨水,夏天夜深人靜院子里唧唧的蟋蟀聲……”瑞叔心里收藏著一條河,從這端到那端,白茫茫一片,一眼無邊。</p><p class="ql-block"> 瑞叔說,我們曾家的老屋地址在巷子的北段。北段的端口處有一大寨門,明時因為附近成為武士跑馬射箭的場地,大寨門便更名為大賽門,大寨巷也隨之更名為大賽巷。大賽巷的東南方向是江讀宮,東邊和北邊都是水域大塘。我想起了《沙市志略》有記載云:“十畝大塘,大賽巷尾,煙波飄渺,藕香荷蓋,暑天釣叟,秋風鳧鷺。”可見這大賽巷尾寨門外一帶是詩情畫意逸趣橫生之處。</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瑞叔與他所描述的古韻悠然而又生趣靈動的老沙市街巷景觀一樣,白發蒼蒼道貎高古而神情清矍豐采奕奕,儒雅謙和的笑容散發著柔和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曾家老屋是灌斗屏墻屋,這棟四進占地面積約一畝的磚瓦結構房屋,是大賽巷面積最大的宅院。來到曾家老屋門前,從高大的屏墻大門進去后首先是在青石板道兩旁的花園,花園的后面才是深宅大院。”</p><p class="ql-block"> 瑞叔告訴我說我們曾家老屋是光緒年間曾延椿從一鄉紳手上買過來的?!澳銧敔斒窃哟婚L子曾長富的長孫,是大房。我父親是二房曾長貴的孫子。我父親和你爺爺是叔伯弟兄,你爺爺大我父親一些?!?瑞叔的父親我很熟悉的,記得名字叫曾福山,慶字輩,當年在我們老屋里可是叮當作響省政府授予的勞動模范!福山爺爺跟凡瑞叔長得一模一樣,真不知是父親像兒子,還是兒子像父親。 </p><p class="ql-block"> 瑞叔從他的包里拿出一個厚厚的筆記本,是塑料套皮的那一種,一看就知道有些年頭了。我接過已經泛著黃色的本子,一面翻看著,一面聽瑞叔講解著,是很多年記錄與摘抄累積的系列資料,有關我們曾家的。令我驚喜的是這筆記本里有曾家先輩咸豐年間買墓地的文契抄件,和光緒年間買大賽巷66號老屋的文契抄件,有沙市曾家家族脈絡示意圖,沙市曾家家譜的部分抄件等等。而更令我欣佩的,是瑞叔本子里留著大量研讀曾國藩的心得與筆記……</p><p class="ql-block"> 一頁頁地翻看著瑞叔的筆記本,仿佛是在開啟著一扇扇厚重的門,觸摸著一段段塵封的往事,感受著到那些淡定從容的氣息,也仿佛是穿梭著飄飄緲緲似凝似散的歲月塵煙,傾聽它向我訴說那一段段興衰變遷的過往。</p><p class="ql-block"> 瑞叔是一部活著的歷史,真正的古董,身上存放著老屋世代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瑞叔華中師范大學畢業,先是分配在沙市三中教書,后調至沙市化工廠從事技術工作,曾擔任過由化工部投資320萬的氰化鈉基建項目的設計、施工、試車投產的主要技術負責人,為我們沙市的化工廠開發出新產品。八十年代瑞叔調入高校,勤勉努力十幾年,豐碩的教學教研成果,使瑞叔成為大學教授,他的專著《洗滌劑生產技術》被作為化工部規劃教材,擔任過中國有機玻璃工業聯合會理事、荊州市化學化工學會理事,并選舉為市人大代表。望著瑞叔,我想起了曾國藩的勤勉自勵之道。有志有識有恒,是曾家的傳承,也是我們民族的傳承。</p> <p class="ql-block">  坐在十月中秋的雨夜里,窗外,正接受雨水洗滌的路燈比平時多了幾分清亮。借著這燈光,我的目光觸及到一幅流動的畫,而雨點反射著燈光幻景出一道道短暫而優美的弧線,給清涼而沉寂的秋夜帶來幾分活潑,一種纏綿悱惻的情思像窗外的綿綿秋雨一樣從心頭緩緩升起。 </p><p class="ql-block"> 瑞嬸嬸望著我,說我長相舉止像我媽媽,也有些幾分像我當年的祖母。</p><p class="ql-block"> 嬸嬸穿了件黑絨繡花外套,坐在一邊,一眼的寧靜,安穩得像一幅年畫。人情人性,那么安寧又那么溫和一點都不躁。女人的安詳,如暗夜里的一盞燈火,不需要太明亮,卻是暖暖的。</p><p class="ql-block"> 嬸嬸的臉映在紅黃的燈光里,溫暖而真實。我很是喜歡聽瑞叔講著老屋這樣的故事,隔著悠長的時間,窗外淅淅瀝瀝著,仿佛聽著時間脫殼的聲音。那一刻,我很想就那么坐著,在這個微寒的秋日的夜晚,一切都是靜謐的,隱隱流淌著靈動的清韻,涌動著滄桑的氣息。</p><p class="ql-block"> 在若有所思的凝視中,我忽然感到傳統,感到曾屬祖先的事物,原來是如此可親,古老的中國,和我們如此接近。中華文化,不是飛揚躍動夸飾炫奇的,因為它多半在憂患中產生,歷經滄桑劫難,而后代代薪傳;就像老街巷里一座座法相端嚴的古宅一樣,沒有金碧輝煌的外貌,然而,它的潛沉淵深、包容豐富,它的含菁蘊藉,卻不是好奇稚嫩的心靈所能想像。也許,只有當我們寧靜下來,以一種近乎老者的心情去感受、去體會,方有可能與之相遇吧?</p><p class="ql-block"> 青磚黛瓦、窗明凈幾、竹影斑駁、一壺一卷,這一方靜謐的空間,穩妥典雅的格調,似乎在述說著老宅歷經歲月打磨的風雨滄桑。</p><p class="ql-block"> “在想什么呢?”瑞嬸見我低首不語,走過來坐我跟前問。</p><p class="ql-block"> 我望望瑞叔瑞嬸,再次沏了幾盞熱茶放到叔嬸面前。泡一杯香茗,靜靜地看著一片片葉子在裊繞的煙霧中慢慢舒展身姿,嗅著談淡的茶香,輕抿,熱流驅散了絲絲涼意,思緒卻隨著這雨聲越來越密。一座老屋,綿延著一個家族的命脈;一塊土地,深埋著這一姓氏的根源。那遞媲不變的莊嚴傳統,那仿佛時時都有祖宗庇佑的安全之感,那屋子里穩妥典雅的格調,我知道,在我的生命里,全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p><p class="ql-block"> 我想著這些,手里的茶湯裊裊娜娜氤氳著,而心底,因著瑞叔瑞嬸眼神中那一抹明亮柔和的光輝,溫暖了起來。</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安然,本名曾祥安。荊州沙市第六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作品散見于《長江文藝》《閱讀時代》《泰山文化》《青年博覽》《北美經濟導報》《湖北日報》《人文荊州》《荊州文學》《沙市文學》等報刊,出版過散文集《不止一個秋季》《沙市人家》?!?lt;/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石桥市| 瑞昌市| 蒙自县| 孟州市| 博乐市| 龙胜| 辰溪县| 洞头县| 和田县| 道孚县| 宁津县| 城市| 应城市| 恭城| 鄯善县| 长岛县| 中超| 临西县| 七台河市| 迁西县| 南投市| 永寿县| 永平县| 桓台县| 宝丰县| 三明市| 新余市| 乌兰察布市| 交口县| 迭部县| 林口县| 四川省| 乌拉特后旗| 高淳县| 康定县| 句容市| 宜宾县| 柯坪县| 云龙县| 增城市| 错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