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圖文原創沈建喬</p><p> </p> <h3> 十幾年前,我在古玩市場轉悠,從地攤上的一堆破碎瓷中看到兩片帶堆塑動物的殘件,不禁拿來細看,頓時眼睛一亮,這不是海涂上常見的彈涂魚嗎?把兩片合在一起,居然是二條維妙維肖的彈涂魚在洞口嬉戲的場景。又找了幾件同樣釉胎的小殘件,有站立的人、坐在屋檐上的熊和飛翔的鳥。而這兩片彈涂魚殘件最讓人喜愛,經過請教多位專家和查閱越窯青瓷專著資料,斷定這些殘件出自魏晉時期越窯青瓷堆塑谷倉罐。由此也引起我對越窯青瓷造型和裝飾藝術的興趣。</h3> <h3> 產生于東漢晚期的越窯青瓷被譽為瓷器之母,為人類生活、藝術、科技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世界陶瓷史上也居首要地位。魏晉時期越窯青瓷在杭州灣南岸的浙東地區開啟了大發展的階段。所制產品既有碗、罐、壺、碟、洗、缽、盆等日用生活器,也有火盆、灶、雞籠、狗圈、豬舍、谷倉等明器。堆塑谷倉罐作為主要大件明器,它的產生一改當時越窯裝飾相對簡樸而走向繁復,制造技術趨于復雜。由于其功能主要是精神象征性的,這給制作藝人提供了施展藝術創作想象的空間和自由。</h3> <h3> 從初創期的五聯罐,到成熟期繁復的亭臺樓閣大場景罐,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堆塑谷倉罐一般在肩部以上有房屋樓閣、各式人物(舞樂雜伎、看門人、持戈人、狩獵人)、飛禽走獸(鳳凰、飛鳥、輔首、麒麟、獅熊、虬龍、羊等),有的貼塑佛像。它集捏塑、堆貼和雕刻于一體,全境式布局繁而不亂,體現了當時越窯青瓷造型和工藝所達到的高超水平。</h3> <h3>雖然堆塑雙彈涂魚是合二為一的殘件,但從雕塑藝術的角度來看,還是件構圖及意境完美的作品。此件長十三厘米,寬六厘米,高約三厘米。施青略偏綠釉彩,釉質晶瑩光亮,其中形體稍大的那條彈涂魚與罐體結合處,有明顯的藍色“窯變釉”。青灰色胎中有大小不一的氣孔,釉胎結合牢固顯示成熟瓷質特征。一千七百年前的這位制瓷藝人,應該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細致的觀察力,并在堆塑技能上有高超的表現力。他在帶弧形的罐壁上用寫實的手法塑造出生動活潑的海涂小精靈。有的谷倉罐身中留有小氣孔,而這小氣孔被他巧妙利用,成為彈涂魚的洞穴口,這對彈涂魚伏在洞口旁,彎曲的身體形成對稱的裝飾形態,其中一條把頭伸在洞口欲進末進,這樣避免了形式上的呆板,彈涂魚的細節也刻畫的很到位,突出的雙眼,有力支撐身體的胸鰭,全身斑點的點綴都恰到好處的顯示出彈涂魚的形態特征。</h3> <h3> 據現代生物學家觀察,彈涂魚是魚類中的天才,雖是魚類但可以長時間離開水活動,洞穴則是它們躲避危險和繁衍后代的家。彈涂魚一般在洞穴單獨而居,只有在春夏繁殖后代時才雌雄雙居,而雄魚為吸引雌魚到洞里要使出渾身解數才能如愿。這里所表現的正是這充滿生活情趣的場景。魚同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它的藝術形象很早出現在遠古的日用器上,人們喜歡它年年有余的偶意,作為海涂上的彈涂魚,出現在青瓷器上卻是罕見的。</h3> <p>作者簡介:沈建喬,書畫筆名溪山劍橋,1963年出生于浙江慈溪。喜愛本土越窯文化,以圖文和書畫賚學習、探索、宣揚越窯青瓷藝術。</p><p><br></p><p>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中國越窯青瓷》,經該書作者授權使用。</p> <h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溪上文化傳播,版權歸原作者所有</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嘎县|
澄迈县|
莱州市|
潢川县|
苏州市|
乐都县|
富川|
桂林市|
腾冲县|
久治县|
桃源县|
兰考县|
巴东县|
泸水县|
通榆县|
古丈县|
南涧|
贵德县|
荃湾区|
杨浦区|
枝江市|
美姑县|
应城市|
和静县|
莱西市|
江安县|
搜索|
惠安县|
巧家县|
纳雍县|
霸州市|
柘荣县|
耒阳市|
玛纳斯县|
永川市|
五原县|
苏尼特右旗|
日照市|
铜川市|
清河县|
东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