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思考題:梁思誠和林徽因兩位先生他們一生最大貢獻是什么?他們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優點?</h3> <h3>北辰班作業展示</h3> <h3>尹璐璐</h3><h3> 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位先生一生最大的貢獻應該是對中國現代建筑設計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h3><h3> 一、 梁思成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家。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而林徽因從1930年到1945年,便和梁思成以及同事風餐露宿,頂雨冒雪,深入晉、冀、魯、豫、浙等15省,190多個縣,登上爬下,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筑物,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比如趙州大石橋、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h3><h3> 二、參與了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國徽圖案的設計工作,許多新的構思是她首先提出并勾畫成草圖。1952年,林徽因抱病參加,與助手一起完成了紀念碑須彌座的圖案設計。</h3><h3> 三、在1928年,梁思成、林徽因應邀到東北大學創辦了建筑系。梁思成任系主任,林徽因既當教師,又當助手。主講《雕飾史》和專業英語,這是當時最早開設專業英語的建筑學系之一。林徽因還參加了由校長張學良發起的征集東北大學?;請D案大獎賽,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林徽因還參與創辦了清華大學建筑系。1946年,在清華大學建筑系成立之初,梁思成赴美國考察。林徽因承擔起組織工作。吳良鏞先生回憶到:“林徽因雖然經常臥病在床,卻能運籌帷幄,是一位事業的籌劃者,指揮者。在建筑系里,林徽因首次開設了“住宅概論”課,系統教授現代住宅建筑設計理論。某種意義上講,這是第一代建筑理論家對中國建筑文化的核心之回歸。而這兩所大學建筑系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建筑專業人才。還有一點,就是林徽因影響了梁思成選擇了建筑事業。1924年夏,兩人一同去美國學習建筑學。梁思成這樣回憶:“我當時連建筑是什么還不知道,徽因告訴我,那是包括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我喜愛繪畫,所以我也選擇了建筑這個專業。”這是徽因對建筑事業做的另一個特殊貢獻吧。</h3><h3> 梁林的青春年華大半在戰爭中顛沛流離,雖然著作豐厚,但還報他們的卻是雙雙羸弱不堪的身體,重病纏身的林徽因,還有將生活過得舉重若輕的梁思成。這代代相傳的,是中國真文人們的精神。于那種艱苦的環境中,做學問、做學研、做學究,而耗盡是精力,他們也就是依賴著這精神方才撐下來的,我想,李莊那個地方,一定是老天留存給他們的最后一塊棲息地,如此艱辛,如同煉獄一般,依然留下來了多種學科的奠基石,可惜,只是閃亮的剎那了。但是,梁林兩位先生的這種為了大我而犧牲小我的精神將流傳千古。</h3> <h3>王甜</h3><h3> 這則記錄片從兩位大師的一生出發,講述了這群偉大的,滿腔熱情的青年人的成長經歷,讓我們了解到在那個戰火紛爭,焦土遍地的時代,他們身處資源匱乏的偏遠小鎮,在貧病交迫的情況下,以研究學術的頑強精神支撐著自己。在他們筆下,歷史、考古、文學、民族文化……涓涓匯編成論文,成為日后這些學科的奠基之作。這樣的精神值得我們這個時代所有安逸的青年人學習。如今和平年代與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已相去甚遠,但每每想到他們在煤油燈下孜孜不倦的畫面,心底總會涌起無言的感動。</h3><h3> 而林徽因先生之所以被稱為先生總是有緣由的,她是不論何時談起都能使人敬佩的偉大女性,是我國值得所有女性學習的典范,她的學習精神永不過時。大多數人學識胸襟不夠,遭受苦難的眼界不足,如果有人僅僅以所謂風花雪月之事去議論是非,只能是無知與狂妄。林徽因先生從建筑,戲劇到文學無一不精。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國徽,夫妻倆還設計了清華的教學樓,為云南大學設計了女生宿舍。為我們國家的建筑事業鞠躬盡瘁。走了15個省,190+縣,為古建筑的保護立下了汗馬功勞。即使抗戰時期顛沛流離也不忘考察。</h3><h3>他們的人格魅力跨越時代,對自己學術的追求和熱愛才應是他們流芳百世的原因。</h3> <h3>馬寧寧</h3><h3> 梁思成與林徽因兩位先生在建筑學上的天賦以及其鉆研精神實在是令人敬佩萬分。兩人去考察各地建筑的工作環境十分艱苦,卻依然堅持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資料。梁、林夫婦對建筑充滿熱情,為人友善親和,結交甚廣,既是高高在上的建筑學家,又是平易近人的百姓之在尋找唐構的過程中,林徽因和梁思成不僅收獲了驚喜,還奠定了一份深厚的友誼。這份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友情,從一個個烏黑的墨跡中散發出淡淡的清香。</h3><h3> 他們的優點在于不怕艱苦奮斗,為中國乃至世界留下了寶貴的建筑林徽因與梁思成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即使日本侵華,即使林徽因的弟弟在抗日戰爭中陣亡,林徽因與梁思成仍然義無反顧保護日本京都與奈良的古建筑。也可以說在建筑師面前,所有的建筑都是平等的,只要建筑有價值。</h3> <h3>饒星宇</h3><h3> 兩位先生做的最大的貢獻,應該就是對中國古代建筑的保護研究方面及藝術方面。</h3><h3> 林徽因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從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戰爭爆發,幾年間他們走遍了全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實地勘察了2000余處中國古代建筑遺構。他們的工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并寫下有關建筑方面的論文、序跋等二十幾篇。</h3><h3> 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h3><h3> 他們那種堅韌不拔的愛國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學習。并且他們可以為了自己的事業去奮斗一生,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惜再多苦痛,也會堅持下去,他們這種職業精神也值得我們在學習上借鑒。</h3> <h3>王變男</h3><h3> 兩位先生做的最大的貢獻是對中國古代建筑的保護研究方面。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婚姻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研究建筑的,一起跋山涉水考察各地的古建筑遺跡。她同丈夫梁思成還有同事們餐風露宿,頂雨冒雪,登上爬下,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筑物,通過他們讓全國乃至世界所識,并從此得以保護。夫妻二人致力于他們所熱愛的建筑事業,林徽因不僅具有詩人的美感與想象力,也具有科學家的細致和踏實精神,他們在山西對古建筑所做的調查和實測工作,不僅對科學研究貢獻巨大,也使山西眾多埋沒在荒野的國寶級的古代建筑開始走向世界,為世人所知。對待科學的認真態度,對保護文化的重視,科學用來做事,人文用來修身,直到今天,梁林的見解依然對人們有深刻的啟發意義。</h3> <h3>鄒博文</h3><h3> 梁思成和林徽因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在現代中國的建筑方面。其實早在梁思成第一次見林徽因,兩人在交談過程中,梁思成是連建筑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于是她告訴他說:那是包括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他本身喜歡繪畫,于是就選擇了建筑專業。也可以說正是由于林徽因的緣故,梁思成才對建筑專業感興趣。而他們的工作對于我國建筑專業這一領域可以說是奠基者了,通過幾年的實地勘察和認真細致的調查研究,很多的古建筑得以更好地保存。他們對建筑事業、美好事物的真誠執著、對文學、藝術修養的不懈追求、對祖國的熱愛、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是當代建筑師學習的榜樣。而于我們,踏實、一絲不茍的學習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h3> <h3>楊小藝</h3><h3> 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位先生對中國古代建筑情有獨鐘,我覺得他們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而且他們具有獨到而長遠的目光,他們早早地便認識到了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他們在建筑方面都很有才能,可梁林兩位先生在面臨職業抉擇時,卻選擇建立營造學社對中國古代建筑史進行系統的研究和整理,我覺得這一點十分可貴和難得,要知道這一方面在當時的中國還是一片空白,他們的選擇和舉動對中國做出的貢獻就更不用說了。</h3><h3> 同時他們還注重為祖國培養人才,梁先生曾在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任教,在梁先生去美國期間,林先生也是為清華建筑系操碎了心,病重的林先生還參與國徽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他們熱愛自己的學術,并付諸一生去追求,同時也為祖國作出了偉大貢獻,我認為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更要懂得熱愛和保護自己的文化,同時一個民族或國家只有不忘自己的本質,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精神,才能真正立足于世界。</h3> <h3>王婷</h3><h3> 梁思成、林徽因兩位伉儷,是近代中國建筑學的先驅,對中國建筑史和中國建筑藝術進行了總結與發揚;他們在沈陽東北大學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筑學系;他們為古建筑的保護做出了貢獻;林徽因還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梁思成和林徽因設計的建筑有沙灘老北大地質館、揚州“鑒真和尚紀念堂”、福州東街文藝劇場等。建筑群遵循‘“實用、牢固、美觀”理念,此為梁思成秉承的建筑學思想。他們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林徽因她是一個有著愛國主義情結的人。她和梁思成完全可以跟隨其它大教授去臺灣,但他們夫妻沒有去。他們選擇留在自己的祖國,他們可以為祖國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h3> <h3>劉媛媛</h3><h3> 林徽因,梁思成二人的貢獻,可以分為兩大部分。</h3><h3> 第一部分是他們二人對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他們共同開拓建筑學科,他們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共同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他們都有至性致情的爹爹,一樣的身世,他們共同流洋學習,有共同的愛國情懷。他們回國之后,從頭開始研究中國的建筑歷史,中國的古代木建筑。也是他們意識到中國古代建筑的珍貴,他們用自己的腳步仗量了古建筑的溫度,在那個顛沛流離的時代,他們度過了貧病交加得五年。戰爭結束之后,梁思成在清華大學開辦了建筑系。他們將最后的心血與情感全部投入建筑學。而正因為他們這個選擇,也書寫了他們人生的榮耀。</h3><h3> 第二部分,他們在人格精神方面, 讓人們時常想起的,不只是他們在學術方面的貢獻,更多的是那個時代愛國杰出人才的奔波的身影。,還有世人贊嘆的他們伉儷二人相濡以沫的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他們二人留給我們的啟示。我想最重要的的是他們那顆對學術的執著,他們面對生活的樂觀心態,以詩書為伴,他們對親人朋友真摯,對家人的寬容理解,對子女的哼哼教誨,對父母的尊重……他捫用自己的一生,書寫著他們個性傳奇的人生。</h3> <h3>祁雪</h3><h3> 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位先生一生最大的貢獻應該在中國現代建筑設計。</h3><h3> 梁林二人對中國古代建筑史的貢獻不可磨滅,是因為他們的虔誠、辛勞和那份熱忱而誠摯的情懷,沒有他們的前瞻性的思想、實地考察的行動、長期潛心研究的定力,很多東西我們在當下不僅不會被看到,還根本無法知曉那些古老的建筑事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h3><h3>他們對中國建筑最大的貢獻,還是那種為保護古建和修繕古建而亡命的精神。梁林二人保護的,遠不是古建,而是鮮活的建筑歷史、沉淀的建筑知識與人文的建筑情懷。</h3><h3> 新中國成立了。梁思成和林徽因帶著極大的熱忱投入了祖國的建筑事業。從中南海懷仁堂改建設計,到共和國國徽的設計、國旗方案的初選,再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可以說共和國成立之初,每一項重要設計幾乎都傾注有梁思成夫妻的心血。很多古建筑因為二人的發現和調查發表而聞名于世,諸如河北趙州橋、山西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都因為梁思成等營造學社人員的努力而得到拯救和保護,成為世界性的文化遺產,讓西方人也稱贊的中國建筑。建筑師梁思成、林徽因為了中國建筑的崛起奔波一生,為后人留下寶貴的資料,我們應繼承先人的智慧和勇氣,整合傳統建筑和新式建筑的優點于一體,讓中國建筑立于世界建筑之林。</h3> <h3>雷慧敏</h3><h3> 紀錄片從兩人父親說起,講述到兩人離世,有太多感人的鏡頭,無比令人動容。我被林的美貌,健談,倔強吸引;被梁的愛國,奉獻,堅韌感動。</h3><h3> 梁林兩位先生畢生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護,很多古建筑就是通過他們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國的認識,從此加以保護,比如山西的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他們參與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梁思成對林徽因呵護倍至,林徽因不僅是梁思成的秘書,更是建筑史從業人員,傳統文化工作保護者,還是以文藝方式對學社成果進行科普的傳道者。夫妻二人致力于他們所熱愛的建筑事業。紀錄片刷新了我對林徽因的認識。</h3><h3>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人生也沒有白經歷的情,每一場都是修行。一路經歷,一路領悟,心態決定一切,一切又都是最好的安排。</h3><h3> 從紀錄片中,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梁啟超給梁思成的書信中,滿滿的父愛躍然紙上,他的教導使梁思成的前途不再迷茫。梁思成林徽因對學術那種執著,吃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現在的人大部分都只是在謀生,而不是在生活,以賺錢為唯一目的,滿目都是六便士,從不曾抬頭觀月。我敬佩梁林他們有理想,并且愿意為了理想獻身,孜孜不倦樂此不疲。生為華夏女兒,希望我們心中保持家國情懷,不論何時何地,不忘初心。</h3> <h3>景苗苗</h3><h3> 林徽因和梁思成是新中國時期著名的建筑學家。他們二人少年時期都曾在國外求學,學成所歸后為祖國保存了許多即將消失的古建筑。他們結婚之后,立即投身到拯救建筑的工作中來。開創建筑系,培養建筑系優秀的人才。林、梁二人全國各地到處跑,去全國各地去勘察,探究。西安大小雁塔,應縣木塔,河北石橋,敦煌莫高窟,都有夫妻二人的蹤跡,他們為祖國的建筑事業付出了一生的時間。</h3><h3> 林徽因與梁思成后期最大的貢獻就是在梁思成的主持下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林徽因也參與進去。而后,共同參與了國徽的設計。斗轉星移,滄海桑田。轉眼間,佳人已隕,才子已逝。兩位學著流傳下來的不僅僅是建筑,更是奔波在建筑藝術途中的鍥而不舍、一絲不茍,舍小家為大家的情懷,人民英雄紀念碑依舊安靜的佇立在天地間。厚重古樸,上面記載著近代為中華民族解放英勇赴死的先烈。</h3><h3> 林徽因與梁思成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更是為現代青年伴侶做出了好的榜樣,亦隨著歲月的流逝銘刻在人民英雄紀念碑里,受萬人敬仰,百世流芳。</h3> <h3>楊蕾</h3><h3> 我覺得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位先生他們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設計并幫忙建造了人民英雄紀念碑,還有國徽的設計。</h3><h3> 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位先生是在美國留學,并在一起研究建筑學,結合了東西方文化。當時梁思成先生他學習建筑的條件相對于林徽因先生的條件好一點,嗯,林徽因先生他學習建筑主要是靠那些興趣社團,并且他所得的成就也是斐然的。學成回國后他們,仔細研究中國的建筑學史,就是在戰亂時期顛沛流離那樣的情況下,他們也堅持不懈的研究建筑。對于一個很好的建筑學家來講,畫工也是很重要的。他們把研究所得的成果畫在圖紙上并裝訂起來,在看到這些的時候,我禁不住把那些精美的畫品給收藏了下來。</h3><h3> 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后,患有肺結核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先生更加專注的投入到國家的建設工作當中。林徽因先生是于1955年去世,這無疑對于我們來說是一件非常痛心疾首的事情,一代才女的逝世就像一顆彗星劃過心悸,留下一抹美麗的痕跡,給世人無限美好的回憶。幾年后梁思成遇到了與他后半生,相伴度過的,善良的林洙,在梁思成先生受批判的那些歲月里,他所寫的那些文章都多虧了林洙的幫助,才得以保留下來。</h3><h3> 兩位先生他們窮極一生都把自己獻身于建筑學的研究領域當中,那種專注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發揚。那種艱苦奮斗和在艱難的歲月里,也能保持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也是難能可貴的,這也就是他們值得人們尊敬和崇拜的地方。</h3> <h3>陳倩</h3> <h3>賈悅悅</h3> <h3>賈雯雯</h3> <h3>靳銀銀</h3> <h3>致遠班作業展示</h3> <h3>馬靜</h3><h3> 林徽因左手文學,右手建筑,作為近現代第一代女建筑家,在建筑、工藝上面做出了寶貴探索和貢獻。可以歸納為實踐、理論和教育三個方面。</h3><h3> 實踐上她和梁思成實地考察,測繪了許多古建筑物,并參與設計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等。</h3><h3> 學術上大膽創新,探索現代建筑理論</h3><h3>教育上她參與創辦了東北和清華大學建筑系等</h3><h3>梁思成投身建筑也是她所影響的。</h3><h3> 梁思成的貢獻主要是在二戰中向美國提出了保護奈良和京都的建議,我們的古都才得以免遭濫炸而保存下來。和對保護北京文物古跡做出的努力。</h3><h3> 他們兩人熱愛祖國,熱愛事業這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我們對待學習也正是這樣,要用自己所有的熱情去努力。</h3> <h3>高玥</h3><h3> 林徽因最大的貢獻是在建筑學上:1937年,她在山西五臺山地區發現中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筑——建于唐代佛光寺大殿,她首次在理論上定義了中國建筑的木框架結構體系的基本特征。這一點意義是更為重大。她受聘于北平中國營造學社后,還發表了許多有關建筑的論文和調查報告。</h3><h3> 梁思成最大的貢獻是: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他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他曾參加人民英雄紀念碑等設計,是新中國首都城市規劃工作的推動者,建國以來幾項重大設計方案的支持者。</h3><h3> 他們的優點有:為國家做貢獻,以大局為重,先強大自己,再強大祖國。我們也一樣要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做貢獻。</h3> <h3>閆婭嬌</h3><h3> 梁思成的前半生,尤其是抗戰前的一段時間,無論是生活還是學術都是發展得風生水起的。就連北京著名的“太太的客廳”,他也是男主人??箲鹌陂g,從北京到長沙、昆明、李莊,因為戰爭的緣故,抗戰情勢危急,可謂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艱難的過程中,知識分子得到蔣公的保護,雖然很困難,但是都還是生活的艱難,心靈和思想都還是暢快的。</h3><h3> 20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筑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征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h3><h3> 林徽因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筑史圖錄》稿,初步實現了他們在學生時代就懷有的心愿。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h3><h3> 他們最大的優點是:熱愛祖國,為祖國作出了偉大的貢獻,我們要向他們一樣熱愛祖國。</h3> <h3>王銀馨</h3><h3> 林徽因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從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戰爭爆發,幾年間他們走遍了全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實地勘察了2000余處中國古代建筑遺構。他們的工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并寫下有關建筑方面的論文、序跋等二十幾篇,另有部分篇什為其與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論文。在文學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 ,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只可惜她壯志未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斗爭之后,與世長辭,年僅51歲。</h3><h3> 梁先生應該算是中國近現代建筑學教育的先驅,其在中國建教育方面的成就不亞于格羅皮烏斯。中國現在著名院校的建筑學院很多老先生都是梁先生的徒子徒孫。</h3><h3> 為夢想,為國家,他們奔走于各地,也交外國好友,生活過的好不精神。雖辛苦,卻時時樂在其中。只因那些政治運動,一切都改變了。</h3><h3>他們的堅持不懈的精神,為國爭光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h3> <h3>答世華</h3><h3> 從建筑,戲劇到文學無一不精。參與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國徽,夫妻倆還設計了清華的教學樓,為云南大學設計了女生宿舍。為我們國家建筑鞠躬盡瘁。走了15個省,190+縣,為古建筑的保護立下了汗馬功勞??箲饡r期顛沛流離也不忘考察。</h3><h3> 在那個戰火紛爭、焦土遍地的時代,他們身處資源匱乏的偏遠小鎮,在貧病交迫的情況下,以研究學術的頑強精神支撐著自己。在他們筆下,歷史、考古、文學、民族文化…涓涓匯編成論文,成為日后這些學科的奠基之作。這樣的精神值得這個時代我們所有青年人學習。如今和平的年代與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已相去甚遠,可每每想到他們在那個偏遠的小鎮里,在一盞微弱的煤油燈下,孜孜不倦地研究的畫面,我都有一份無言的感動從心底涌起。</h3> <h3>祁娟麗</h3><h3> 林徽因,一個涉及建筑,藝術,文學,戲劇等廣泛領域的一代才女,在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征集東北大學?;請D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一舉奪魁。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第一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h3><h3> 梁思成,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和建筑教育家。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梁思成回國后應東北大學之邀去沈陽創辦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1947年,被中國政府派往美國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團的中國顧問。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梁思成是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除了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還擔任過: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1946年,梁思成赴美國講學,因他在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1946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筑系。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h3><h3> 他們在戰亂不斷的年代,用自己的力量,為民族,為國家做貢獻。1928年,梁思成夫婦回國后,到沈陽東北大學任教,創立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第一個建筑學系。他們所體現出來的,是作為中國人力量與智慧,他們的優點太多,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學習那種為國爭光,不怕吃苦的精神。</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敏县|
海晏县|
壶关县|
朝阳区|
武安市|
宁陵县|
英超|
贡山|
弥渡县|
青阳县|
新宁县|
响水县|
城市|
花垣县|
微博|
繁昌县|
九江县|
贺州市|
昌图县|
法库县|
岳阳县|
思茅市|
闽侯县|
工布江达县|
龙岩市|
安新县|
达日县|
安福县|
郁南县|
香河县|
芒康县|
乌鲁木齐县|
文昌市|
五峰|
中阳县|
柳江县|
云安县|
剑阁县|
定陶县|
商城县|
宁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