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印臺山位于陜西省武功古城城北兩公里處漆、漠河谷開闊地帶,形成原因不明。山勢平地兀起,頂部平坦,邊沿切割整齊,雄渾秀美,風光旖旎,宛如印臺。整個印臺山方圓有六千多平方米,漆水河自西向南蜿蜒環繞,東臨楊凌-臨平二級公路,西面隔漆水與蘇武墓對望。 傳此地是軒轅黃帝成長的地方,曾留下不少關于上古時代炎、黃二帝征伐、巡視、懲惡的傳說故事,直到今天人們仍口口相傳。因此這里也成為民眾爭相朝圣的風水寶地,武功縣計劃修建中的炎黃故里園便位于這里。</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整個印臺山呈西北-東南走向,三面臨水,兩面臨川。其西南高出地面有十五米左右,東北高出地面七八米。表面較平坦,種有莊稼。其西南方向懸崖峭壁林立,東北方向由于地勢較低,長滿花草,有小徑蜿蜒盤旋而上。登臨此山,梁山攏北,太白屏南,長川依依,綠水映帶,令人心曠神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印臺山腳下東南方向曾有居民居住,至今仍殘存數孔破窯,兩間房間,雕花門窗,對聯工整。居民大都遷到一路之隔里許外平坦地帶。站在寺周圍可東眺梁山余脈漠水清洌,南憑漆水對岸蘇武故園,西望鳳崗積雪香山晚照,北看金塬麥草四季變換。正在修建中的蘇武故園風景區,印臺納入第三期規劃范圍之內,古塔的復建也在規劃項目之中,古印臺亦會成為武功旅游的又一亮點而散發生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歷史上漆水河曾無數次發洪水,造成百姓流離失所,也使得印臺山被沖刷成南北長100米東西最寬處50米的橢圓形狀。另由于附近群眾經常在印臺山西南方取土,加之風雨侵蝕,河流沖刷,山體越來越小。可以隱約領略到古時的印臺山的雄渾俊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上世紀90年代,附近村民在印臺上重建了三大間藏印寶殿,大殿自遠望去,氣勢恢宏,巍峨壯觀,人們在這里頂禮膜拜,祭祀先祖,開光唱戲,香煙旺盛,勒石銘記,以昭后世。武功縣文物旅游局會同陜西省文物保護修復中心已將回龍古印臺與蘇武故園一起繪制出了修建方案,不遠的將來,回龍印臺將會以嶄新的面目供游人觀賞和游覽。</span></p> <p>原住民是一里外的南夏家。已經全部搬遷走了。留下的這幾家是在這邊種菜時歇息。并不常住。</p> <h3>大多數的窯洞已經坍塌了</h3> <p>通過煙熏的痕跡判斷,西北方向的這幾孔窯洞早期是有人居住的。</p> <h3>這是北邊凹進去的一塊,像是天上砸下來的半個天坑。</h3> <h3>半空中的密集孔推測像是當年的懸空棧道打樁的地方,亦可能是懸棺。</h3> <h3>天坑內雖然光照不是很充足,但是草木很旺盛。里面似是曾經遭遇過火災,肥料充足</h3> <h3>這樣的窯洞遍布印臺山周圍,大約有30多孔。</h3> <h3>密集的孔,保持水平</h3> <h3>窯洞內有供桌,洞內的壁畫已經剝落,辨識不請。推測以前是一座土地像。</h3> <h3>不似住人的窯洞,里面有佛龕。被村民當做柴房</h3>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印臺山頂正中偏南有一個印臺寺。由于此地處于進出西岐的要害之地古道溝,曾多次遭兵匪戰火侵擾,寺廟也被殃及,所以多次修建又遭焚毀,如今留下的印臺寺是在原有基礎上復建的,規模也比以往小很多。另據傳,印臺寺內曾有一古塔,不知初建何年。此廟面積不大,上房三間供奉黃帝、龍王、土地諸神。庭院植有松柏,典雅清幽、干凈樸實。</span></p> <h3>周圍無名黃色小花遍布</h3> <h3>這里曾經作為二水寺村的保管室</h3> <p>透過門縫可以看到大殿前近代落成的印臺寺藏印寶殿落成紀念碑。</p> <h3><font color="#167efb">這是背后,有精美的瓦構建,原本是赤黃色的光澤已經褪去大半</font></h3> <h3>側面屋脊上有盤龍圖案,還有精美的磚雕</h3> <p>印臺頂部,西高東低。每年種一季的油菜,其余時間基本荒蕪,長滿雜草。</p> <p>榆罔治水軒轅封鎮</p><p> 傳說開天辟地時,震天作響的河漢水把武功東南部沖成了南北有四十里地長的川道。虧得女媧補天,那水才變小,但還深不可測。這時,炎帝榆罔將那滔滔惡水管理成了兩條河川。并封此地為中亭川。漆水河炎黃二帝合力于涿鹿打敗蚩尤,阪泉之戰,炎帝落敗。后來又有刑天于武功山(即太白山)余脈常羊山一帶和黃帝大戰,結果又是落敗,被炎帝榆罔葬于此地,才有了今天“武功”地名。</p><p> 后來又有龜、蛇隔漆水相斗,造成武功境內民不聊生,黃帝為了拯救黎民百姓,遂于此處留下玉印,才鎮住了決斗之中的龜蛇,還百姓以太平。龜即武功老城武功鎮,其形如龜,九街十八巷脈絡分明恰似龜背紋,集賢、望月、迎仙、來鳳四城門伸出,如四肢,東門向前微側伸出如龜頭。蛇即武功城北的梁山余脈,在漆漠二水的切割下向南方延伸,狀如蛇。</p><p>人們為了紀念黃帝的功績,在此山修建了廟宇,里面供奉黃帝和龍王,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和諧。</p><p><br></p><p> 帝巡九州邰地堪輿</p><p> 印臺是武功鎮北約3千米偏西25度的一個古地名,乍一看在漆水河谷當中一個孤零的土臺無甚引人注目之處,數千年來孤獨的矗立在漆水河谷當中。武功鎮本地一位研究人文歷史的張姓老師講,當地流傳著一個神話,不知何年何月上帝巡游九州到此地,在帝輦中看此景色風光旖旎心中甚悅,順手把大印蓋了一下留下記號,以免下次來時找不到地方,印臺因此得名。</p><p> 而此土臺上世紀六十年代還有大約12畝大小呈圓形,現在不到7畝,大致呈圓形但東西兩邊被挖凹進來,兩邊凹部是生產隊的牲口棚。從底部到上面約三層樓高。單看除牲口棚外沒有人活動的印跡包括陽宅與陰宅。單就印臺看不出什么端倪,如果把周邊的地貌與之相結合,一個天、地、人和諧的氏族城邑杳然圖上。站在印臺上北眺不遠處由乾縣南流的漠峪河匯入漆水河,漆水河在印臺北面自東而西繞印臺而流經武功鎮入渭河,武功鎮西塬上留有大量有邰氏的遺跡姜嫄墓等。</p><p> 武功鎮印臺之形結合漆水、漠峪河的走向,決定了以武功鎮、蘇坊一帶的邰地就是堪輿風水里最為推崇的“封侯寶地”,從而印證了在此流傳數千年的神話。解開了這個“天人合一”謎底,那么邰地名字的來歷;后稷起根發苗的姬姓先周氏族,最后能發展成奴隸社會最高形式--周王朝,社會發展的內在原因不就大白于世了不嗎? 的最大氏族蘇氏一門,由于祖宅最為靠近印臺之地,且謹遵祖訓敬天祭祖,占盡地利人和、祖蔭佑護,歷朝歷代多有賢臣良將輔弼朝綱,蘇氏一門枝繁葉茂,后世子孫達官顯貴皆盡天下,此例于現世也是最好的見證。</p> <h3>李世民印臺回龍<br></h3><h3> 相傳貞觀年間(公元632年)七月,李世民登基后回到故里武功,宴請當地父老鄉親,宴席結束后,他帶著隨從在故鄉游覽觀光,行至城北漆水河畔時,發現對岸有人正在燒香磕頭,祭祀神靈,便上前詢問。眾人一見是皇上駕到,便上前訴說。原來這里曾飛來一條兇殘的黑龍,潛入水中,不時興風作浪,淹沒農田,危害百姓。李世民聞之,龍顏大怒:“貞觀盛世,朗朗乾坤, 豈容黑龍膽大妄為? 毀我良田,害我臣民。” 他當即手握玉璽大印,厲聲喝道:“大唐國君李世民在此,黑龍速來伏法!”那黑龍聽到唐太宗的聲音,如雷貫耳,急忙膽戰心驚地浮出水面請罪,只見李世民“嗖”的一下將印臺擲出去,不偏不倚地砸在了黑龍的額頭上,黑龍疼得連連求饒,保證痛改前非,再不禍害百姓,李世民便免其死罪,令黑龍即刻返回龍宮受罰,村民們交口稱頌。</h3><h3> 不久,此地天然形成了一座高大的土臺。相傳,這就是李世民回龍的印臺,此臺北邊附近靠河岸的回龍村,即由此得名。后來李世民幾次回故地,曾興致勃勃地登上印臺,望著清澈見底的河水和田野里綠油油的莊稼,即興賦詩:“駕海波澄鏡,韜戈器反農,八表文圖軌,無勞歌大風。”此處傳說為當年李世民用印臺壓震龍脈之地,距此前北邊一公里處以前有個村子叫回龍村(現在是金龍村下轄的回龍堡),就是當年黑龍向北逃竄遁化的地方。而印臺向南一公里的漆水河南有龍門村,向西同樣一公里的漆水河西有龍南坡(龍南撲)龍北坡(龍北撲)龍家坡(龍甲破),可以想象黑龍被縛時掙扎的場面。</h3><h3>后來,這里還傳頌著明朝狀元、著名史學家、戲曲家康海主持在印臺上修建“藏印寶殿”的故事。</h3><h3> 武功人康海于明弘治15年(1502年)考取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由于性格耿直,主持公正而得罪了朝廷一些官員,于明正德時期(1510年)被貶回鄉,他才識淵博,蒙冤不餒,結識本地的社會賢達、有識之士,集資籌款,主持在印臺上修建了三大間藏印寶殿,并雕塑了李世民的金身大像,以彰顯一代英武大帝的不朽功德。附近百姓感恩圣上印臺回龍,愛撫百姓的厚德,前來祈福膜拜者絡繹不絕,并把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二定為印臺回龍紀念日。</h3><h3> 此殿歷經滄桑,年深日久,不知何年傾塌,蕩然無存,土臺上淪為一片廢墟,只留一座高大的土臺屹立在河岸邊,任再大的河水多次沖刷也巋然不動,偶爾有人還在這里挖土,人們見狀,無不扼腕痛惜。</h3><h3> 印臺正處在一個很獨特的地方,漆水河在這里拐了一個大彎。印臺山在這個大彎的核心地帶,這里可說是四面環漆水,只有東北邊有一個缺口。漫長的地質歷史才形成這樣的地貌奇觀。雖然印臺回龍只是傳說,仍然表達了古人對大自然的崇拜和人定勝天的美好愿望。</h3> <p>附近的漆水河橋,遠處的是新橋歷史不足30年,近處僅挨著的是舊橋,如今只能過行人。</p> <p>站在橋上遠觀印臺山,肅穆,沉靜。近處的漆水對于印臺山而言是纏繞千年的眷戀。</p> <p>作者美篇推薦:</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venncis?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武功古城油菜花景區</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q2bwizz?share_depth=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武功故鄉冬季的原風景</a></p><p><a href="http://www.xsjgww.com/2usl9zgy?share_from=sel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武功古城才是真正的炎黃故里</a></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仲巴县|
焉耆|
赣榆县|
资中县|
闽侯县|
临泽县|
芒康县|
陆河县|
黎平县|
卢龙县|
广德县|
施甸县|
西乌珠穆沁旗|
芦山县|
南通市|
浙江省|
娄底市|
彭山县|
泊头市|
黎川县|
龙州县|
若羌县|
稷山县|
界首市|
武宁县|
芦山县|
绥宁县|
华宁县|
凌云县|
阆中市|
津市市|
德保县|
长葛市|
武汉市|
蒙山县|
理塘县|
涟源市|
太仓市|
丰原市|
宕昌县|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