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一一日當兵,終身為榮。穿上綠軍裝是我終身的榮耀。1971年1月,15歲的我光榮地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三個月的新兵連訓練,被分配到廣州軍區后勤21分部505野戰醫院,任一所護士。 </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05野戰醫院座落在廣東省龍川縣玳瑁山下,清涼的山泉水成為取之不盡的自來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9年,為了保衛國家安寧和邊疆領土的完整,505醫院赴廣西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我與戰友們積極申請參戰,到前線救治傷員,全體人員都為戰役取得勝利奉獻了自己的力量,履行了軍人應盡的職責。從1978年12月8號接到上級命令、醫院戰前動員準備開始,到奔赴廣西崇左水口建立醫院,和開戰時期緊張繁忙的救治傷員,至戰役勝利結束后醫院的休整待命,凱旋回歸,前后共歷時了半年的時間。如今, 41年光陰飄然而過,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我們已由青年漸入暮年了,但是那段在軍旅生涯中最有意義的參戰經歷依然記憶清晰,終身難忘。我把自己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經歷寫下來,留作永久的回憶,并紀念 《 自衛還擊,保衛邊疆》戰疫41周年 。 </span></p><h1> </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505醫院大門外留下青春的足跡。</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戰前動員和物資準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8年,報紙廣播經常報道越南當局野心勃勃,瘋狂反華排華,在中越邊境不斷挑起武裝沖突,制造流血事件等。我們對這種忘恩負義、升米斗仇的行為非常憤慨。78年12月8號,醫院彭政委在全院大會上傳達了中央軍委戰斗號令,要求505野戰醫院赴廣西 參戰,救治傷員。隨后,院領導馬上進行了全院動員和準備,將醫院結構和各所人員進行了調整:一所和三所上前線參戰,二所留守營地。由于一所業務是以外科、五官科、婦產科、手術室為主,三所業務是傳染科所。為了加強三所的外科力量,使兩個所都具有戰時搶救傷員的外科技術能力,故抽調了一所的部分醫生護士到三所,我也從一所臨時調到了三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05野戰醫院曾參加過多次野營拉練的訓練,還參加過海陸空三軍聯合大演習,二所和三所分別在惠陽和五華縣獨立建過臨時醫院,收治病員。我們大部分戰友也參加過505醫院本身的建院工作。所以具有較好的野營建院基礎和經驗。接到參戰命令后,院領導安排機關、各所、和非臨床等積極行動,很快就作好了人員調配及野外建院的醫療器材裝備工作。大家參戰熱情高漲,人人積極表態要求上戰場保衛邊疆,盡軍人義不容辭的義務。我們每個人還按照醫院要求,把留在醫院的個人物品都裝箱打包,寫上3份清單,交給單位和親屬,貼在打好的包上。做好了萬一準備。在整理自己的出發行裝時,也費了一番心思,盡量輕裝只帶野營用品,高跟皮鞋不帶了,但熊貓牌半導體收音機,這是那個年代的通信工具,雖然體積比飯盒還大,還是要帶上,要靠它及時了解外界的信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留守的人員也紛紛表示:會做好二所病人收治及幼兒園和后勤等各項工作,讓上前線參戰人員無后顧之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出發前的各項工作很快準備就緒。</span></p><h1> </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年各大報紙刊登的內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奔赴前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8年12月29日早上6時30分,在賈院長、彭政委的帶領下,我們乘坐一輛輛大客車出發了,加上裝物資的解放牌卡車,浩浩蕩蕩一條車龍。大家在車上紛紛揮手,向留守歡送的戰友和剛到醫院的新兵們致意道別。車隊從老隆到達廣州已是晚上,在廣州軍區第一招待所休整一天后,12月31日登上專列火車,男兵們被分配在悶罐貨車廂里,我們女兵好點,分在硬臥車廂,兩個人一張臥鋪,一人睡一頭,下鋪還好點,上鋪還是不方便,于是有的人就把幾個被包鋪在臥鋪中間的地上睡,這樣寬松多了。由于我們是軍用列車,要等正常列車過了鐵路有空間才能運行,插空跑一段,所以列車走走停停。經過衡陽調轉車頭開向廣西。我們在火車上渡過了元旦,迎來79年的新年。每到一個大站,就趕快下車到站臺上一排水龍頭那里洗漱,有現成的飯菜,約10人一盆菜,大家就圍蹲在地上吃完趕快上車。經過三天三夜的火車行軍,我們于1979年1月3日上午到達了廣西崇左火車站。</span></p><h1> 當時崇左火車站一片繁忙,大批部隊和軍用物資都在這里下車,再轉汽車送往前線。我們馬上將帶來的物資卸下火車,裝上解放牌卡車,繼續前進。車隊從火車站開上大馬路后,走了約3公里,來到崇左水口公路大橋邊,向左拐進了一條泥濘的土路,因為是多雨季節,道路濕滑,卡車在坑坑洼洼的路上打了幾次滑,經過大家搶修鋪路,汽車才得以開出泥坑繼續前行,再走一段路,終于到達了崇左縣水口的醫院駐地。一所在靠大馬路近一點的地方駐扎。我們三所還要繼續沿著大湖邊繞個彎才到達了駐地。</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在崇左公路水口大橋邊,向左拐進一條土路,就到了505醫院駐地。</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水口公路大橋已經逐漸被附近寬闊的高速公路取代,旁邊通往505醫院的土路也已消失,它見證著歷史的變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建臨時醫院,做好戰前準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們三所到達崇左水口的駐地時,看到的是一個荒蕪的農場,遍地長著半人高的野草灌木, 旁邊是一個波光粼粼的大湖。沒有水電,洗滌都要到湖邊取水。較好的房子是一長排水泥砌的豬圈,最適合改作病房。于是,戰友們一起動手,克服困難,因陋就簡,積極開展建所工作。從山上挑選石頭運回來,砌工作臺、鋪好路,清洗打掃豬圈,把粘在墻上的豬糞污漬一點點鏟下來,將運到的折疊架子床搬到病房打開擺好,鋪上雪白的床單被褥,編好病床號。在大家努力下,豬圈變成一間間干凈的病房、治療室,醫護辦公室等。并布置擺好相關醫療器械設備。同時醫院也來改善了三所設施,安裝電線水管,搭建帳篷,蓋簡易房,供手術室和非臨床組用。并在一所和三所之間的湖邊拉上兩條粗鐵絲,中間放條小船,來回的人在船上用力拉著鐵絲就可以到對岸,縮短了三所人員去院部一所的路程。經過大家努力,把三所建成了一個能獨立收治傷員的野戰所,戰前的設施準備完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醫院在各所建好后,及時進行了業務培訓,請總醫院和四醫大的專家講課,提高大家的業務知識。三所也根據原來是傳染科的情況,抓緊時間,分別組織醫生護士開展戰前業務技術訓練。所里還專門買了一條狗,讓醫生們練習腹腔手術,(那條狗術后麻醉醒了竟然掙拖鏈子跑掉了)。在護士訓練中,我因是一所護士,外科業務較熟,所以也示范了敷料更換,包扎,換藥,現場采血等操作,并被安排主要在換藥室工作。于是我在布置換藥室的用品設備時,盡量以方便快捷為主,例如考慮到戰時忙來不及清洗消毒換藥碗,就打破常規,因地制宜,剪了很多塑料膜泡在消毒水里代替換藥碗,將大量洗碗消毒改成一次性用品,適應了戰時緊張繁忙的需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05醫院剛到水口駐地時,因上級通報越南特工隊很活躍,會潛入境內搞破壞。要加強安全防范,所以我們要輪流站崗,還給每個醫生及護士長配發了手槍,并組織過實彈射擊。有位醫生還領了兩只槍,雙保險。隨后醫院和三所配備了警衛班和民兵來站崗放哨,安全有保障了,手槍就交回去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待命等待中,我們在崇左水口渡過了春節。大家去逛逛崇左的老街,看看崇左的民風:貼年畫,放鞭炮,包枕頭粽子,還有人跑去看老鄉對山歌。在馬路邊一伸手,司機就會停下來給我們搭順風車去上街。有的戰友還在大湖里劃竹排玩,還有人釣魚,電魚,收獲不少。所里還用長竹桿樹了個天線,裝了部黑白電視機,可以收到中央臺和越南臺,晚上大家一起看看電視,春節開開心心一下就過完了。</span></p><h1> 2月14號,分部首長來傳達了中央領導人對戰役的講話,我們知道,開戰時刻越來越近了。</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3> 許多戰友在大湖里劃過竹筏。</h3> <h3> 在加蓋的病房前留影</h3>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救治傷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9年2月17號早上6點,自衛反擊、保衛邊疆的戰役打響了,隆隆炮火中,我軍指戰員們發揚英勇作戰,不怕流血犧牲的精神,取得了戰役的節節勝利。但是由于越軍具有多年的戰爭經驗,地勢熟悉,經常躲在灌木山洞里打在明處的我軍,加上我軍多年沒打過仗了,裝備也不夠完善,所以 造成了較大的傷亡。從開戰當晚后,一批批的傷員在前線經簡單處理后用卡車運下來,送到醫院,危重傷員送到外科手術力量強、距離公路較近點的一所,其它傷員分別送到一所和三所。我們醫護人員馬上積極開展傷員救治,把他們抬扶下卡車后,安排好病床,盡快開展診斷傷情,手術清創,包扎換藥,輸液護理等等工作。有次送到三所的傷員有十多車,醫生護士們連續忙了三天三夜,大家飯也顧不上吃,不分晝夜搶救,輪到休息都留在病房幫忙,堅持把所有的傷員都處理完了,大家才放心回宿舍休息。在宿舍休息時,一聽到解放牌卡車響就知道傷員來了,個個都彈起身跑向病房,迎接傷員。我們雖然較忙累,但是跟在前線流血犧牲的戰士們比,真算不上什么。能讓傷員轉危為安,早點轉送到后方醫院去,是我們最大的心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跟大家一樣,盡力做好傷員的護理和換藥工作。根據每個人的傷情,分別處理。單純槍傷的傷口較容易換藥,把受傷部位的子彈洞和周圍焦黑的皮膚清潔消毒干凈,剪去壞死的腐肉,換上新敷料包扎好就行了。炸傷的由于皮膚肌肉都是不規則損壞,就要慢慢細心的清洗傷口里的泥沙瘀血腐肉,再根據不同部位包扎好。有次我給一個臀部被炸傷的戰士換藥,我觀察到他的紗布敷料上有很多鮮紅的血,他已經做過清創手術了,不應該還有這么多鮮血啊,我打開紗布,輕輕把傷口掀開一點,看到臀部深處肌肉里有個小動脈一噴一噴的還在冒血,馬上報告了醫生,做了手術止血處理 。由于傷員們躺在床上,我換藥時要彎腰站很長時間,一個接一個的換完后,還要清潔消毒用具,和準備新的換藥用品。忙的腰酸背痛,腿腳發麻,盡管這樣,當看到傷員們得到了救治就感覺很心慰,很值得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醫生護士們的通力協作下,送來的傷員在我們醫院得到了及時救治,穩定了傷情。然后我們按上級指定的時間,把傷員運到崇左火車站,送上軍用衛生專列,把輕傷員扶上火車,重傷員民兵們用擔架從臥鋪的車窗口抬進車廂,再搬到臥鋪上,交接給列車上179等醫院的后送救護組,運到后方各大醫院治療。醫院還專門設了一個后送組,配有領導,醫生,護士,民兵擔架連,負責傷員的后送工作,忙而不亂的準時把傷員們送上火車,軍用衛生專列準時發車后,鐵路系統再調度其它讓路的列車運行。</span></p><h1> </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戰地手術室(網絡圖片)</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所手術組合影,前排左一是手術組護士長郝玉萍,左二是唐教導員,左三是所長張俊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所手術組合影</span></p> <h3>運送傷員。(網絡圖片)</h3> <p><br></p><h1> 2月26號,醫院正在忙著救護傷員,上級通知,迅速抽調人員組成醫療小組,去支援前方762醫院。在聲聲催喚中,我和幾個醫生護士急忙拿點行里就上車了,由賈院長帶隊乘車奔赴龍州。晚上到了后,該醫院又接到通知準備搬走,從武漢剛下車的131醫院還沒有展開工作,送來的傷員只好再轉走。呆了兩天,考慮到505醫院本身也很忙,決定還是回去搶救傷員吧。經上級同意后,我們趕快回撤。在來回的路上,看到龍州路邊許多高大的木棉樹正在盛開綻放,鮮紅的花朵遠看就象一片片紅云,象血染的風采,象獻給英雄們的鮮花,真美啊。 收音機在播一首為自衛反擊戰創作的歌曲:《再見吧,媽媽。》我們伴隨著激情悲壯的歌聲趕回醫院,馬上投入了繁忙的救護工作。</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衛反擊戰期間,經常看到盛開的英雄花。(網絡圖片)</span></p> <h1>五、新一代最可愛的人。</h1><h1> 經歷過自衛反擊戰血與火的考驗后,我深深的感受到,那些浴血奮戰,為保衛祖國不惜獻出了鮮血甚至年輕生命的軍人,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新一代最可愛的人!</h1><h1> 在自衛反擊戰疫中,我軍 指戰員們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下,冒著槍林彈雨,攻克了越南諒山、高平省會和其它要地,用鮮血甚至生命來奪得每節戰役的勝利。官兵們受傷后,在前線醫院經過簡單傷口處理后運來時,個個遍身塵土,甚至幾天沒吃飯,包在傷口的救生巾染滿鮮血和泥污,軍服破碎,有的光腳連鞋子都沒有。當看到他們那疲憊痛苦的面容時,真是令我心痛和感動。但是傷員們個個都表現的很勇敢堅強,身上的傷這么疼痛,卻沒有一人哭喊叫痛和發牢騷抱怨,也沒有人擺傷兵款提無理要求。言談中,他們有的還表示受輕傷本不想下火線,是被硬拉下來的,因為上級規定了一出血就要下戰場。有的希望快點痊愈,再上戰場為戰友報仇的。輕傷員還主動幫我們忙,疊紗布敷料等,使我們感受到他們真是最可愛的軍人。再忙再累都要讓他們盡早吃上飯,盡快做清創手術,盡快輸液換藥和治療護理,早點康復后送。記得有位北京籍的小戰士,送來時雙下肢被嚴重炸傷,肌肉壞死,已經無法保留了,領導跟醫生認真研究后,決定雙下肢高位截肢,以保住他的生命。手術前,怕他知道了情緒悲觀受影響,都不敢告訴他。當他麻醉醒后,終于知道沒有了雙腿,這位堅強的戰士眼淚默默的流下來,但沒有吭聲。我們怕他想不開,很細心的安慰護理他,給他喂水喂飯,扶他坐起來大小便。后來他被后送前,還客氣的對我們表示了感謝。</h1><h1> 前線 每次運傷員來時,多數傷員是用解放大卡車,只有少數最重的傷員安排在一部綠色小救護車里。有一次,大批傷員送來后,我們趕快忙著把卡車里躺在擔架上的傷員抬下來,或者攙扶輕傷員走進病房,醫生們也趕快走近小救護車來接重傷員,結果小車上幾個重傷員抬出來后,竟然有一個兵自己走下救護車,跟大家走進了病房。他身上一點傷都沒有。負責他的劉興洲醫生看了他的病歷,原來,他在前線誤喝了有污染的臟水,患上病毒性腸炎。當時醫生觀察他精神病情還算穩定,就安排了輸液,臥床休息,禁食,等待后送。然后忙著給其他傷員做檢查和手術去了。第二天下午,我正在病房給其他傷員換藥,這位小戰士對我說:護士,我很餓,幾天沒吃東西了,想吃碗面,給我碗面吃吧”。我看到他床頭掛著禁食標志,就對他說:不行啊,你的病是不能吃東西的啊。小戰士很迫切的說:你就給我碗面吃吧,我今晚上過不去了。于是我馬上找到主管的劉醫生反映情況,劉醫生說:他的病醫療規定不能進食,病毒性腸炎由于腸道已經糜爛了,吃東西會導致腸穿孔的,后果很嚴重。于是我回到病房,耐心微笑的對小戰士做了解釋。他見到我微笑的解釋后,痛苦的臉上很勉強的擠出來一點笑容說:護士,我今晚上真的過不去了,求求你就給我一碗面吃吧。此時我既同情他也很無奈,只能再次解釋說醫生規定不能吃,勸他上床休息一下。于是他只好失望的躺回床上。過了一會他就開始煩躁不安,并越來越嚴重了,我趕快找來劉醫生,給他對癥治療,輸液,打鎮靜針,抽血化驗,濃黑色的血一下就凝固了無法化驗。接著很快就昏迷了,醫護人員都圍著他抗休克搶救,用強心針胸外按摩等均搶救無效,這位叫趙德軍的戰士就這樣犧牲了。年僅19歲。看著小戰士我當時感到很心痛和遺憾,如果能知道他是回光返照,真是過不去了,不管怎樣,來不來得及,我會盡量找碗面湯給他喝,去滿足他的愿望。可惜要執行醫療規章制度,真是沒辦法啊。他難得從槍林彈雨的戰場上回到國內了,卻還是犧牲了,真可惜啊 。他是我們三所收治的大批傷員中,唯一犧牲的烈士。 </h1><h1> </h1><h1> </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戰場上饑渴難耐,只能喝不干凈的水。(網絡圖片)</span></p> <h1> 我們三所有位孫衍英護士,參軍前是工廠的先進工作者。73年入伍后,先是505話務班戰士,后來到三所任護士。是位高鼻大眼,皮膚粉白的山東姑娘,她工作積極主動,在自衛反擊戰緊張繁忙的工作期間,因為勞累而患病,身體發燒了還一直堅持在病房,跟大家一起救治傷員,最后實在挺不住暈倒了,經診斷患了病毒性心肌炎。三所馬上把她送到了南寧303醫院治療,我和其她戰友還分別去303醫院看望過她,治療期間,她忍著病痛撰寫了《戰地輸血反應的處理》文章,發表在1979年第五期《中華護理雜志》上,為戰地救護做出了奉獻。由于病情加重,又轉到廣州軍區總醫院治療,三所張所長還帶羅志仙護士等人專門去廣州總醫院看望她,不久她就被病魔奪走了年輕的生命,時年25歲。真是天忌紅顏啊,她象一朵盛開的英雄花,靜靜的飄落消失了。孫衍英是505醫院赴廣西參戰人員中,唯一減員的戰友,她被廣州軍區后勤批準為烈士,追記三等功。老家山東肥城把她的事跡編進了《山東女烈士傳記》一書中。后來她妹妹孫衍霞來到505醫院工作過幾個月,不知什么原因又回去了。</h1><h1> 在自衛反擊戰中,干部子弟們在戰場上的表現也很英勇,紅二代們繼承發揚了父輩的優良傳統和戰斗精神,不搞特權,與部隊官兵一起沖鋒陷陣,率先垂范,英勇作戰,流血犧牲,沒有給父輩們丟臉。其中,我父親有位老戰友時任廣州軍區后勤部政委,兒子趙幼林是連隊指導員,開戰不久就光榮犧牲了。還有一位是廣州軍區江副司令員的兒子,也在戰場上負傷,送來三所后,我還給他換過藥,還好是四肢槍傷不太嚴重。很快轉到后方去了。這樣的干部子弟傷員還有很多,他們不愧為是老革命的后代,祖國最可愛的人!</h1><h1> 當時我最喜歡聽那首在自衛反擊戰創作的歌曲:《再見吧,媽媽》 ,激昂的歌曲唱到: 再再見吧,媽媽,</h1><h1>當我在戰場上光榮犧牲,</h1><h1>山茶花會陪伴著媽媽。</h1><h1>啊,,,,,。</h1><h1> 激情悲壯的 歌曲是當時的真情寫照!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有許多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南疆,伴隨著火紅的木棉花照耀輝映大地,象鋼鐵長城一樣,永遠守衛著南疆! </h1><h1> </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網絡圖片</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六,戰役勝利,等待撤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月5號,中國政府正式宣布:自衛反擊戰目地已經達到,中國軍隊開始全面撤軍。聽到消息大家都非常高興,殘酷的戰爭結束了!我們是軍人,懂得戰爭和領土的關系,敢戰是為了和平。戰爭使雙方國家和人民都蒙受了損失。希望以后在中國邊境的國家能跟我國睦鄰友好相處,不要再有戰爭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戰役結束后,505醫院繼續治療護理傷員,直到4月底將傷員全部治愈后送完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參戰的部隊很多,現在要一批批的撤回各省原駐地,按當時的運力,三天撤一個團。上級安排前線的部隊先撤回原駐地,我們505醫院是在二線,要求我院原地待命,等待后撤的時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待命期間開展了戰役總結,505醫院在戰役中能克服困難,團結協作,日以繼夜搶救傷員,全院共有222人參加了戰役,共收治了3266名傷病員,較好完成了救治任務,受到上級的表揚。隨后開展了評功評獎活動。由于上級規定的立功名額有限,全院沒有一等功的名額,二等功1名,三等功65名,嘉獎107名。我們多數人都獲得了嘉獎。對此,院領導在戰役總結頒獎大會上也解釋說:戰役中大家表現都很積極,由于醫院沒有經驗,沒有能在戰役中間階段搞多一次戰役小結評獎,讓更多的人員有機會評到三等功。這點做的不夠等等。其實名譽都是過眼云煙,我們都為戰役的勝利盡力了,這才是最終目的。</span></p><h1> 當時中央慰問團發給每個參戰人員一套紀念品:印了“自衛反擊,保衛邊疆”的紀念章、圓珠筆、枕巾、茶杯、藍色的短袖衫。等等,我覺得紀念章和這些紀念品才是最有意義的,是我軍旅生涯中最光榮的紀念品。</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全院參戰人員合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所榮立集體三等功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所部分護士穿上紀念服合影,后排右二是筆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所參戰人員合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自衛反擊戰紀念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位傷員把繳獲的戰利品給我做戰役紀念品。</span></p> <p><br></p><h1> 4月21號,醫院召開動大會,傳達軍委決定:新成立三個邊防師,保衛國家邊境安全。由軍區后勤的各分部負責組建一個師醫院。我們505醫院也需要抽調部分醫生護士,去寧明邊防師組建師醫院,三天后報到。軍令如山倒,被抽調到的醫生護士們積極服從組織上的安排,二話不說,立即行動。例如三所手術室護士長郝玉萍等戰友,馬上收拾好全部行裝,迅速赴寧明邊防師報到。連她在龍川原駐地醫院的物品都叫人隨后運去寧明。505醫院調去寧明邊防師醫院的這批戰友是:郝玉萍、張學文夫婦、溫秀珍夫婦、勞香梅夫婦、付曉秋、陳炳坤、陳科忠、等戰友。她們在寧明師醫院繼續為保衛邊疆奉獻力量。</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郝玉萍戰友在廣西留影。</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撤軍還在繼續。505醫院旁邊原有一個汽車營,滿山坡的停滿了各式卡車,開戰時還插上樹葉等偽裝,現在隨著一片發動機轟鳴,一部部開上崎嶇不平的土路,慢慢的消失在遠方撤走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月份了,我們醫院還在崇左等待回撤命令,沒什么工作任務很輕松。上級對參戰部隊從精神上到物質上待遇很好,我們幾乎是兩天看一次電影,一放就是兩個片甚至放三個片。有國產片、香港片、印度片、朝鮮,美國等影片。免費伙食標準每人每天2.90元,在當時是吃的很好了。最后撤回前,所里還用節余下來的伙食費,買了些食品和軍用罐頭發給大家。</span></p><h1> 為了搞些活動來活躍氣氛,團支部在5.4青年節當天,組織大家去爬附近的山洞,黨團員們在所長、教導員、警衛班的帶領下,帶上電筒,槍,水壺走進山里,小路上雜草灌木叢生,怪石巨巖奇特。大家興高彩烈,熱鬧哄哄的走進一個大山洞。越走越黑,伸手不見五指,手電筒只能照出一條光柱,周圍的還是看不見,這才知道進山洞應該帶火把來,周圍環境才能照到。洞里有個布滿美麗水紋花斑的大圓頂,有點象皇宮,各型各樣的鐘乳石,清澈見底的泉水,有的地方很窄小,要爬過去。我們爬了半天還沒有走到洞的盡頭,又黑又靜的有點怵。為了安全,也不想洞外的人等太久了,走到了一處有光亮的地方,就從那個洞口爬出來了。盡管出來時又臟又累,但那種探險的新奇感還是很開心的。</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3> 戴上自衛反擊戰紀念章留影</h3> <h3> 張少燕(左二)等戰友在救護車前留影。</h3> <h1>七、凱旋回歸。</h1><h1> 經過了兩個多月的休整待命后,醫院于6月5號召開大會,宣布了上級要我院8號回撤的指示。雖然之前也曾講過要撤走了,但是改了幾次日期,這次是正式通知不變了。由于大家都有所準備,早就將不用的物品,設備器材打包裝完箱了。現在大家都忙忙碌碌的開始把個人物資打包裝箱,然后上街采購當地的特產:木棉枕心、龍州砧板菜刀,泡酒的蛤蚧、等等。再加上之前在三所買的軍用罐頭,壓縮干糧,發的慰問品,甚至有的人還搞到了炮彈箱等等,每個人的行里比出發來的時候多了很多。</h1><h1> 6月8號,醫院開始了回撤之行。我們一大早起來,把個人被包,行李收好,打掃衛生后吃早餐,跟著把物資和各類箱子搬上汽車,開向火車站。汽車在大湖邊蜿蜒曲折的山路中前行,望著這條來回無數次的土路,和病房、宿舍等建筑,我們在這里撒下了辛勤的汗水,渡過了近半年的美好時光。一個簡陋的中學農場,一排牛棚豬圈,為醫院收治傷員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再見了,山清水秀的崇左水口,純樸善良的人民群眾,在崇左的參戰經歷使我銘記于心,終身難忘。</h1><h1> 我們在崇左火車站裝好車后出發,跟來的時候一樣,列車走走停停,人都坐的腰酸腿疼了,于12號到達廣州,在天河軍用站卸車后,還是住在軍區第一所招待所,休息了兩天,于6月14號早上坐大客車出發,下午回到了龍川縣505醫院的駐地,留守人員敲鑼打鼓的歡迎凱旋而歸的戰友們,天空架起美麗的彩虹,氣氛熱烈。回到熟悉的住地大家都很開心,參戰之行前后經歷半年,我們圓滿的完成了上級交給的參戰任務,現在勝利結束了。</h1><p><br></p><h1><br></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留守的田付政委和邱平干事,把幼兒園合照寄到前方,讓參戰人員放心工作。</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八、一點后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9年,為了紀念自衛反擊30周年,當年505野戰醫院的部分戰友們坐火車來到崇左,在崇左縣人大的接待下,進入部隊營房,游覽了當年我們戰斗過的地方。一所當年看電影的操場和一個房屋還在,通往三所的鐵絲小船位置也能找到,但是三所已經沒有任何建筑了,湖水已經減少了一半變成綠地,戰友們看到這些舊景,回憶起當年戰役經歷,分外親切和感慨。</span></p><h1> 我們來到崇左烈士陵園,在劉醫生確認下,找到趙德軍烈士的墓地,獻上花環,擦拭墓碑,并留影紀念。</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劉醫生在這張照片后面寫到:這是劉興洲和徐欣護理過的小戰士,患病毒性腸炎去世,未負傷減員,但參加過戰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很遺憾劉醫生于2019年病故了,感謝劉興洲愛人苗小紅提供的照片資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9年4月,在紀念自衛反擊戰40周年之際,我和戰友坐高鐵來到南寧,跟南寧的戰友們相聚后,游覽了美麗的清秀山和憑祥友誼關,并來到崇左水口,尋找505醫院舊跡,因為進不了軍隊營房,所以只能大概看看這片曾經熟悉的土地。</span></p><h1> 我們還到崇左烈士陵園、龍州烈士陵園,南山烈士陵園為英烈掃墓,祭奠了趙德軍烈士和其他烈士。廣西的烈士陵園作為民心工程已經重新修繕過,莊嚴肅穆,體現了國家對烈士們的尊重,也可以告慰烈士們的親屬和我們每個參戰老兵。沒有烈士們的英勇付出,沒有全體參戰人員的奉獻,就沒有現在的和平生活。自衛反擊戰后的41年來,中國再無發生大的戰事,保障了四個現代化經濟建設得到迅速發展,崇左水口也比當年繁榮了很多,我們的國家和軍隊更加強盛,中越兩國已由敵國變成了東盟的貿易伙伴。我們會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繼續保持愛黨、愛國家、愛人民的軍人的本色,祝福祖國繁榮昌盛,和平安寧。以后在能動之年我還會再來廣西崇左的。</h1><p><br></p> <p> 為趙德軍烈士掃墓。</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9年10月,在原505醫院廣西南寧戰友的組織下,上百名戰友來到南寧相聚,到崇左水口舊地重游,眺望著當年戰斗過的地方。大家都很開心快樂。祝福各位戰友們身體健康,友誼長存! 我們還會再相聚的。</span></p><h1> </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戰友們在南寧聚會的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謹以此文獻給505醫院的戰友們,回憶一下參加自衛反擊、保衛邊疆的光榮經歷。謝謝! </span></p><h1> 2020年2月</h1><p><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川市|
西吉县|
当涂县|
阜南县|
措美县|
南乐县|
田林县|
安多县|
新民市|
延川县|
通化县|
荃湾区|
灌阳县|
蓝田县|
嘉荫县|
昭觉县|
同德县|
积石山|
沁源县|
新平|
博兴县|
合阳县|
双江|
资中县|
华坪县|
亚东县|
扎囊县|
茶陵县|
靖江市|
南京市|
宁蒗|
香格里拉县|
宣城市|
巍山|
冷水江市|
永修县|
五寨县|
江安县|
新田县|
仁化县|
大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