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2019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我到南美洲多個國家游覽了一個月,所到之國基本都曾經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那時候就有了一個愿望,有機會一定要去兩牙這兩個老牌殖民帝國去看看。機緣巧合,2020年春節前夕正好看到春秋旅行社的圈友發了個朋友圈,十一天西葡游臨時有三人退團,問誰愿意加入,哈哈,時間地點人數都正好啊,毫不猶豫報了名。1月20日從浦東國際機場乘機芬蘭赫爾辛基轉機飛葡萄牙里斯班,開始了西葡游的行程(此時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官方還沒有正式對外宣布)。</h1><h1>葡萄牙西班牙同屬于歐洲,位于歐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h1><h1>葡萄牙是一個共和制國家。東鄰西班牙,葡萄牙的西部和南部是大西洋的海岸。除了歐洲大陸的領土以外,大西洋的亞速群島和馬德拉群島也是葡萄牙領土。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以西的羅卡角是歐洲大陸的最西端。<br>西班牙,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 地處歐洲與非洲的交界,西鄰葡萄牙,北瀕比斯開灣,東北部與法國及安道爾接壤,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領土還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島,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及非洲的休達和梅利利亞。該國是一個多山國家,總面積505925平方公里,其海岸線長約7800公里。</h1> <h1></h1><h1>2020年1月21日開始游覽葡萄牙。<br>酒店用過早餐,乘旅游大巴來到距離里斯班約30公里的辛特拉小鎮。<br>辛特拉小鎮是葡萄牙歷史上最古老而富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小鎮之一。被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稱贊為“燦爛伊甸園”。辛特拉的自然景觀和它的歷史建筑一樣重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它列為世界遺產,同時還為它特意創立了一個特別的類別:“風景文化類”。由于歷史上北非摩爾人曾統治伊比利亞半島長達700多年,葡萄牙西班牙的很多建筑都帶有摩爾風格,而辛特拉是所有葡萄牙城市中摩爾化程度最高的。</h1> <h1><br></h1> <h1>小鎮建在高低不平的北側山坡上,全城的各色建筑掩映在綠色的森林中,狹窄的石子小路貫穿整個小鎮,蜿蜒曲折依山勢和建筑而布置。并引導你通往山上山下的每一個通道。山下山上,建筑物、花園和公園與周圍自然環境和諧共處。</h1> <h1>辛特拉宮<br>公元14世紀,約翰一世在這里建造了夏天的行宮——辛特拉宮。行宮經多次增建,融合了多種建筑風格。</h1> <h1>辛特拉宮前的廣場,馬路對面是咖啡館、酒吧和餐廳。</h1> <h1>建在斜坡上的建筑,房子兩邊和前方的小路呈Y型通往不同的方向。</h1> <h1>山上城堡一樣的建筑,被樹木鮮花圍繞。</h1> <h1>山下被陽光照耀下的建筑,紅頂、藍天、綠樹、白云,如此賞心悅目。</h1> <h1>小巷中的門店布置得浪漫而又溫馨</h1> <h1>小店門口的裝飾別有韻致</h1> <h1>門口兩個可愛的小人兒</h1> <h1>半山腰上的公路</h1> <h1></h1><h1></h1><h1>從山上俯瞰山下的景色,街巷,樹木,車輛盡收眼底。</h1> <h1>另一個方向可以看到辛特拉宮</h1> <h1>路從建筑物中穿過,轉過身又是一道別樣風景。</h1> <h1>曲徑通幽</h1> <h1>階梯、欄桿及墻上的涂鴉畫</h1> <h1>供游人乘坐游覽的馬車</h1> <h1>街景</h1> <h1>古老建筑的陽臺</h1> <h1>小鎮寧靜祥和,漫步在街巷,猶如走在童話世界中,不知不覺中人也變得沉靜平和。很快游覽結束了,意猶未盡啊!這里適合住上幾天,吃吃逛逛,曬曬太陽,發發呆。山上還有一處非常美麗的城堡——佩納宮,可惜我們沒有時間上山游覽了,不知是否有機會再來?</h1> <h1>下一個游覽景點是羅卡角。<br>羅卡角是葡萄牙境內一個毗鄰大西洋的海角,是一處海拔約140米的狹窄懸崖,為辛特拉山地西端。它位于北緯38度47分,西經9度30分,距離里斯本大約40公里,處于葡萄牙的最西端,也是整個歐亞大陸的最西點。</h1> <h1>羅卡角巖石懸崖頂上的燈塔,懸崖底部的礁石和海浪。<br>狹長的懸崖險峻而陡峭,站在上面的每個瞬間都覺得自己將身處險境,我有些恐高,不敢長時間往下看。沒來之前看網上資料說這兒風特別大,不過我們來的這天陽光很好,風不是特別大。</h1> <h1>“海草滿頭,海鷗在肩”是葡萄牙詩人對<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羅卡角深情的描繪。海草確實很多,海鷗我們卻沒有看到。不過坐在這兒吹吹海風還是蠻愜意的!</span></h1> <h1>面向大洋的十字架</h1> <h1>十字架碑上刻有一句葡萄牙語,是葡萄牙詩人卡蒙斯的詩句:“Onde a terra a caba e o mar come?a”(陸止于此、海始于斯)。 </h1> <h1>懸崖邊上膽大的游人在觀景拍照</h1> <h1>返回里斯本的路上用過午餐后,繼續游覽里斯本城里的景點:羅西歐廣場和自由大道。</h1> <h1>羅西歐廣場始建于13世紀,位于葡萄牙奧古斯塔大街的盡頭。<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雖然在大地震中遭到毀壞,但基本面貌仍然保持至今,美麗的建筑和噴泉依舊在優雅地講述耐人尋味的歷史。</span></h1> <h1>廣場中央矗立著國王佩德羅四世的雕像,雕像的底部有4個女性小雕像,分別象征著正義、智慧、力量和節制,這是國王對自己的評價。廣場剛建成時叫“佩德羅四世廣場”(Placa Dom Pedro IV),而“羅西歐”是當地居民給它起的,一直沿用至今。</h1> <h1>羅西歐廣場一側的建筑。</h1> <h1>自由大道位于巴沙區 ,是里斯本最主要的干道,里斯本繁華的商業街。自由大道長近 1.2公里,路上鑲嵌美麗的彩繪地磚,路旁行人道棕櫚樹、椰子樹等綠樹成蔭,兩旁盡是高級酒店、高級名牌商店和航空公司辦公大樓及銀行。</h1> <h1>“光復廣場”中央高高的紀念碑。</h1><h1>在這里自由大道一分為二將中間圍出一狹長廣場。<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廣場為紀念1640年葡萄牙在經過西班牙60年統治后重新獨立而建,廣場中央的方尖碑豎立于1886年。在方尖碑基座的南北豎有象征著“獨立”和“勝利”的青銅雕像。</span></h1> <h1>自由大道一側的街道雕塑。在干嘛呢?我來瞧瞧。</h1> <h1>自由大道“光復廣場”一側的建筑:原來為<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羅西奧廣場中央車站</span></h1> <h1>離開自由大道,我們來到里斯本特茹河畔的以下幾個景點游覽:熱羅尼姆斯修道院、貝倫塔和發現者紀念碑。</h1><h1>熱羅尼姆斯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onimos),是葡萄牙全盛時期的建筑藝術珍品,為紀念葡萄牙人發現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線所建,迄今已經歷經500年的風雨。據說,大教堂是葡萄牙第14任國王堂.曼努埃爾一世(King Manuel)下令用香料和黃金飾品所征稅收的百分之五的款項修建完成的。1755年,里斯本發生罕見的大地震,整個里斯本毀于一旦。唯獨熱羅尼姆斯大教堂屹立不倒,拯救了在此祈禱的全體王室成員。從而,熱羅尼姆斯大教堂就添加了“上有神靈保佑”的神秘色彩。熱羅尼姆斯大教堂里長眠著葡萄牙的詩魂卡蒙斯、著名航海家達.伽馬和最富盛名的作家埃爾庫拉諾。</h1> <h1>熱羅尼姆斯修道院全景,整個長度大約有300米。跑了好遠好遠才勉強把整個教堂拍下來!</h1> <h1>華麗的南主大門高達32米,寬達12米,延伸至兩層樓高。<br>它由很多山形墻和小尖塔包圍著,還有很多精細的雕塑。據說這種建筑風格稱為曼努埃爾風格,看不太懂,但感覺很美!</h1> <h1>整個建筑的門窗以及柱子等看上去有一種秀麗的氣質。</h1> <h1>修道院門前路上等待游客的觀光馬車。</h1> <h1>修道院一端的另一扇門。我們游覽行程沒有安排入內參觀,時間有限,只能看看外觀,有些遺憾。</h1> <h1>下一個景點:發現者紀念碑。<br>穿過修道院前的大道,經過一個大花園,就可以看到特茹河畔的這個紀念碑了。</h1> <h1>葡萄牙人對航海的熱愛,看看這些游艇帆船就知道了。</h1> <h1>發現者紀念碑是為了紀念“航海家”恩里克王子逝世500周年而修建的標志性建筑,位于里斯本市貝倫區的巴西利亞大道邊上,坐落在特茹河河口的北岸,北距熱羅尼莫斯修道院600余米,西距貝倫塔約1400米。這里也是15、16世紀地理大發現時代到印度和東方去的帆船起航的地方。</h1> <h1>碑體通高52米,被設計成一個卡拉維爾帆船的形象,船頭面向特茹河,最前面是恩里克王子的塑像。</h1> <h1>在恩里克王子身后船帆東、西兩側的坡道上,各排列著16個人物塑像,他們都是在地理大發現時代具有影響的葡萄牙人。<br>碑體正中為長方形的板狀結構,高出船帆部分的東、西兩邊分別都雕有兩個葡萄牙方型盾徽。</h1> <h1>碑體北面(船尾)被雕飾成一把豎立的巨劍,下方是展覽廳的入口。</h1> <h1>紀念碑北面至巴西利亞大道之間的大廣場上,<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是一個巨大的圓形風玫瑰,圓形外以波浪紋填滿廣場,風玫瑰中心是一副世界地圖,上面標有葡萄牙地理大發現的路線和年代。(圖片來自網絡)</span></h1> <h1>在發現者紀念碑東側方向的特茹河面上有一座紅色的大橋橫跨河兩岸,名字很特別,叫四月二十五號大橋。曾是歐洲第一長橋,是世界第三長懸索橋,該橋全長為2278米。<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大橋于1966年建成,最初以當時的獨裁統治者Salazar的名字命名,被稱作Salazar橋。后來,葡萄牙于1974年4月25日推翻了Salazar的獨裁政權,后被稱為“丁香革命”(也有稱“康乃馨革命”的說法)。為了紀念葡萄牙人民在“丁香革命”中推翻軍政府,建立民主制這一歷史時刻,就將Salazar大橋改名為“四月二十五號大橋”。</span></h1> <h1>發現者紀念碑西側不遠處就是著名的貝倫塔。</h1><h1>貝倫塔<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于曼努埃爾一世(Manuel I)時期的1514年到1520年間,用來防御位于貝倫區的港口,以及附近的熱羅尼姆斯</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修道院。</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雖名為塔,但是它更像一座小型的碉堡,鎮守在河岸邊。</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整個塔身全部用大理石打造,底部原為儲藏室。</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每當漲潮時分,頂部的塔樓如浮在河面上,漂浮不定,美若仙境。</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是里斯本最上游客鏡頭的一個風景點。歷史上被用作海關、電報站、甚至是燈塔,也曾利用貯藏室改造成地牢作為監獄。在大航海時代,也是航海家們出海遠航的起點。</span></h1> <h1>緊張而愉快的第一天的游覽活動結束。</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舞钢市|
家居|
昌黎县|
平阳县|
洛阳市|
巴林右旗|
蕲春县|
榆林市|
民和|
高清|
固阳县|
凉山|
江油市|
沾益县|
神农架林区|
奈曼旗|
荔浦县|
张北县|
平乐县|
泾川县|
贵溪市|
延庆县|
九江县|
康马县|
扎鲁特旗|
翁牛特旗|
慈溪市|
廉江市|
达州市|
津南区|
应用必备|
青浦区|
孟州市|
塔城市|
肇源县|
十堰市|
措勤县|
西乌|
密山市|
武乡县|
林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