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幾次聽人介紹阿爾卑斯山區的非凡景色,一直想找機會親臨其境好好體驗一番。這個愿望在不久前終于實現了。2019年10月中、下旬,正當“霜葉紅于二月花” 的深秋季節,我參加瑞士、德國、奧地利、捷克阿爾卑斯山深度攝影團,行程兩周,從東到西一覽阿爾卑斯秋色,雖行色匆匆,但也算完成了一次向往已久的阿爾卑斯尋秋掠美之旅。 阿爾卑斯山區小鎮 秋色正濃 肥美的草甸 畫中家園 在采兒馬特小鎮眺望馬特洪峰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捷克印象</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div> 此次行程的第一站是捷克。10月14日晚10時,我們乘坐的荷蘭皇家航空公司的班機經停阿姆斯特丹到達捷克首都布拉格。在捷克,除了布拉格,還有一個落腳點叫克魯姆洛夫,簡稱CK小鎮。從嚴格意義上講,捷克并不屬于阿爾卑斯山區。阿爾卑斯山脈在歐州中南部,西起法國東南部尼斯附近的地中海海岸,呈弧形向北、東延伸,經意大利北部、瑞士南部、列支敦士登、德國西南部,東止于奧地利的維也納盆地,主要分布在瑞士和奧地利境內,全長約1200公里,寬130至260公里,總面積約22萬平方公里。但是,不管行程設計者出于何種考慮,把捷克作為阿爾卑斯之旅的開篇,并不給人以畫蛇添足之感。因為作為歐州最大、最高的名山,阿爾卑斯山與整個歐州大陸互相呼應,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何況就在阿爾卑斯山腳下的捷克?<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布拉格地處歐州大陸的中心,是著名的國際旅游城市。市內擁有大量各個歷史時期和各種風格的精美建筑,尤其是巴洛克式建筑和歌特式建筑數量眾多,隨處可見,有 千塔之城 和城市建筑博物館的美稱,是全球第一個整體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我們在布拉格活動了一整天,因為多數人是第一次來,領隊想讓大家盡量多看點,所以新老城區和布拉格城堡都去了。但是匆匆行走間,真正留下印象的是一條河和一條路。一條河就是穿城而過的伏爾塔瓦河。伏爾塔瓦河是捷克的母親河,她把布拉格一分為二,一邊是老城和新城,另一邊是起伏的山丘和布拉格城堡。河上點綴著建于不同歷史年代的橋梁17座,橋與橋的間距適當而風格各異,氣勢宏大又頗具文化底蘊。其中最著名的是建于1357年的查理大橋。到達布拉格的第二天,我們天未亮就離開酒店,去查理大橋拍日出。拂曉時分,在蒙朧夜色和兩岸稀疏燈光的映襯下,巨人般的查理大橋橫臥在寬闊湍急的伏爾塔瓦河上。查理大橋520米長,近10米寬,橋兩端高高的橋塔,顯示著它非凡的氣勢,而橋面兩側30尊精美的<<圣經>>人物雕像,則把這座古石橋變成了一條藝術長廊。站在這座具有濃厚藝術氛圍的查理大橋上,聽著橋下伏爾塔瓦河奔流不息的浪濤聲,我深深感受到一種藝術之美和滄桑之美。傍晚,我們在布拉格城堡鳥瞰布拉格全景,從高處俯視美麗的伏爾塔瓦河。此時,華燈初上,天幕湛藍,河中游船穿梭,橋上車水馬龍,蜿蜒的伏爾塔瓦河把一座座精致的大橋串聯起來,構成了這座歐州著名旅游城市別具一格的標志性景觀。如果說查理大橋是布拉格的象征,那么伏爾塔瓦河的波濤就是布拉格的脈搏和心跳!<br data-filtered="filtered"></div> 橫臥于伏爾塔瓦河上的查理大橋 橋面兩側精美的人物雕像使查理大橋成為一條藝術走廊 在布拉格城堡上眺望美麗的伏爾塔瓦河 在布拉格城堡上眺望美麗的伏爾塔瓦河 高高的橋塔顯示查理大橋氣勢不凡 同伏爾塔瓦河一樣給我留下較深印象的還有著名的瓦茨拉夫大道。瓦茨拉夫大道 位于傳統老城區以外的所謂新城區,始建于14世紀,19世紀末進行過大規模改建。瓦茨拉夫大道長750米,頂端是宏偉的國家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前面是捷克建國之父瓦茨拉夫策馬揮戟的雕像,街道兩旁有許多20世紀初建造的高雅古典建筑,各式商店林立,是布拉格最重要的商貿、文化、社交中心,被譽為布拉格的香榭麗舍大街!然而,隨著歷史演變和社會變遷,這個商業、文化中心漸漸變成政治、“革命” 中心。它見證了共和國成立、二戰結束、1968年“布拉格之春”、1977年“ 憲章運動” 和1989年“ 天鵝絨革命” 等許多重大政治歷史事件。1945年5月9日,德國宣布投降的第二天,歡欣鼓舞的布拉格市民在瓦茨拉夫大道迎接解放布拉格的蘇聯紅軍。1968年春天,捷共新領導人杜布切克推動政治民主化運動,有脫離蘇聯控制的傾向,史稱“布拉格之春” 。8月21日,蘇聯和華沙條約成員國以30萬軍隊和5000輛坦克的絕對優勢兵力一舉占領布拉格,并控制捷克全境,大批蘇軍坦克開上瓦茨拉夫大道。直到今天,在瓦茨拉夫雕像前還陳列著展示這些歷史事件的大幅照片。漫步在這條看似熱鬧繁華、云淡風輕、卻曾經是眾多悲歡離合故事的起點和終點的瓦茨拉夫大道上,我的心情是復雜的。當今世界仍然很不太平。人類在享受科技發展成果的同時,所面臨的各種威脅和挑戰有增無減,瓦茨拉夫大道美麗、高雅,但也帶著一絲淡淡的憂郁。讓我們默默地為人類的和諧、美好而祈禱吧! 布拉格的商業、文化、社交中心----瓦茨拉夫大道 這里也曾是政治和"革命"中心 國家博物館前面是捷克建國之父瓦茨拉夫策馬揮戟的雕像 在捷克,童話般的CK小鎮也值得一看。CK小鎮在布拉格以南160公里處,是伏爾塔瓦河的上游。流經該處呈馬蹄形的伏爾塔瓦河是CK小鎮的護城河,就象母親用雙手保護著自己漂亮的女兒。該鎮建成700多年來未受戰爭破壞,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小鎮。站在外圍的城堡觀景臺上,小鎮美景盡收眼底:蜿蜒的護城河,美麗的草坪和鮮花,層層疊疊的赭紅色屋頂,高低錯落的綠色塔尖……傍晚和清晨,漫步在小鎮安靜的街巷,行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經常有教堂悠揚的鐘聲傳入耳中,讓人感受到一種特別的放松和寧靜。 伏爾塔瓦河繞城而過 伏爾塔瓦河繞城而過 童話般的CK小鎮 CK小鎮一角 小鎮的早晨靜悄悄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初識阿爾卑斯山水畫卷</b></div>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離開捷克的CK小鎮驅車向南,不久即進入奧地利,再往東南走約2個小時就到達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奧地利是歐州發達國家,而位于多瑙河畔的維也納是聯合國在全球的4個官方駐地之一,也是歐州主要文化中心。著名的音樂大師舒伯特、老約翰. 施特勞斯、小約翰. 施特勞斯等都出生在維也納,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音樂家如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等,長期在這里學習、生活和投身音樂創作,一大批如<<藍色多瑙河>>之類的經典作品在這里誕生。所以,維也納被稱為到處流動著美妙音樂的城市,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音樂之都。當然,此次行程主要是奔阿爾卑斯山去的,在維也納安排時間不多。我們參觀游覽了霍夫堡皇宮、美泉宮、史蒂芬大教堂、卡爾斯教堂和國家歌劇院、金色大廳等。說是參觀游覽,大都也只是看看外觀拍幾張照片而已。其實到了世界音樂之都,多數團友都希望能到金色大廳看一場歌劇,體驗一下“陽春白雪” 的風采 ,但是由于時間安排等原因未能如愿。歌劇是沒有看成,卻初步弄清了金色大廳的概念。金色大廳并非一座獨立的建筑,更不是奧地利的國家歌劇院,它是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廈內的一個音樂廳。每年1月1日,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都會按傳統在這里舉行,并通過電視轉播將該大廳金碧輝煌的裝飾和美妙的音響效果展現在全世界觀眾面前,金色大廳因此揚名天下。而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院之一,素有“世界歌劇中心” 之稱,也是維也納的主要象征。它每年演出300場,節目沒有一天重復,劇目、樂隊、演員都按照國家歌劇院的標準來確定,決不降格以求,因而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此事說明,世界上的大小事情都不能想當然,否則往往會產生各種謬誤。 史蒂芬大教堂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 卡爾斯教堂是巴洛克式教堂的代表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金色大廳所在的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廈 離開維也納,我們就算正式“進山” 了,首先要去的是號稱“世界上最美的湖畔小鎮” 哈爾施塔特。大巴西行,車窗外美景連連,藍天、白云、雪山、草甸、木屋、牛羊……突然,左前方出現了一個美麗的湖泊,碧水藍天,云霧繚繞,令人眼前一亮。盡管這不是行程中安排的景點,但在大家的要求下,大巴停了下來。據導游介紹,這是特勞恩湖,是哈爾施塔特所在的薩爾茨卡默古特地區的又一顆明珠。站在特勞恩湖邊放眼望去,清徹的湖水,成排的游艇,天空漂亮的云彩,岸邊的木屋和金黃色的秋樹,云遮霧障中的遠山,還有湖面上浮游的白天鵝和偶爾飛過的鷺鳥,好一幅清新脫俗的秋日山水畫!雖然人在幾千公里外的歐州,當地時間是上午,但看著看著,我腦子里突然冒出了王勃筆下“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的佳句,也算是真情實景,自然而發。特勞恩湖長12公里,寬3公里,深191米,原屬于皇家領地,沿湖自然風景優美,有多處名勝古跡,我們所到所見僅是其中一角,但仍然留下美好印象。 秋水共長天一色 湖畔秋色 碧水藍天 重新上路不久,就到了哈爾施塔特。哈爾施塔特鎮實際上是奧地利西部上奧地利州薩爾茨卡默古特地區的一個村莊,位于哈爾施塔特湖畔,海拔高度511米,據2015年統計有1221名居民。這里周圍的山中有豐富的鹽礦,據說早在公元前900多年就開始開采山鹽。小鎮的形成和發展其實都同這一獨特的資源有關。哈爾施塔特所處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小鎮靜靜地佇立在險峻的陡坡和翡翠般的湖泊之間,從高高的觀景臺往下看,陡坡下、碧水邊的湖畔小鎮精致、秀麗而又樸實、生態。哈爾施塔特有特色的一景是臨湖而建的一排排木屋。這些木屋大小、高矮不一,形狀、色彩各異,大部分是民居,也有一部分是船屋。大量風格獨具的木屋依山傍水,相互映襯,給這座高山峽谷間的小鎮平添了許多風采!哈爾施塔特的美,歸根結蒂美在哈爾施塔特湖。哈爾施塔特湖清澈靚麗,像一條寬闊的綠色綢帶。秋日的陽光下,青山,紅葉,山坡上彩色的樹林,湖畔深色的木屋,一股腦兒倒映在湖中,整個哈爾施塔特湖就象一個五彩繽紛的大水盆。如果你住在臨 湖的庭院旅綰,無論是清晨還是傍晚,推窗見湖,遙望湖面上霧氣升騰,光影夢幻,仿佛來到了人間仙境。 湖畔小鎮哈爾施塔特 萬花筒般的哈爾施塔特湖 從觀景臺俯視哈爾施塔特小鎮一角 哈爾施塔特湖邊的小木屋 來阿爾卑斯山是看山景的,進山伊始卻接連看到漂亮的湖泊,確實出乎我的想象。原因在于知識的貧乏。據有關資料介紹,由于阿爾卑斯山區大量冰雪的溶化和移動,在阿爾卑斯山脈南北兩側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數不勝數,光是瑞士境內就有1000多個。這些美麗的湖泊把雪山映襯得更加光彩奪目,把山地養育得更加滋潤肥美,把城鎮裝飾得更加嫵媚動人,使阿爾卑斯山水畫卷更加靈氣十足!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行進在阿爾卑斯腹地</b></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離開哈爾施塔特,大巴繼續西行,很快進入德國南部。下一段行程是在德國南部看希特勒的私人城堡鷹巢、群峰環抱中的國王湖和德國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新天鵝堡,然后經奧地利、瑞士交界處的袖珍小國列支敦士登,前往瑞士中部的著名城市盧塞恩,不斷深入到阿爾卑斯山的腹地。然而,由于天氣和道路交通方面的原因,國王湖基本沒有游覽,只是在離入口處不遠的湖邊待了一個多小時。在列支敦士登首都瓦杜茲的停留時間也很短,只逛了一條街,參觀了郵票博物館,買了幾張記念郵票就匆匆上路。所以,這一路上留下較深印象的是鷹巢、新天鵝堡、盧塞恩以及阿爾卑斯山腹地的秋日風光! 列支敦士登首都瓦杜茲街頭 瓦杜茲街景 鷹巢位于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貝希特斯加登咐近一座海拔1881米的小山頂上,是納粹二號人物馬丁. 鮑曼1938年下令建造、作為希特勒50歲生日賀禮的一座別墅。據說,當年希特勒為寫作<<我的奮斗>>第二卷來到這里,非常喜歡這個地方,他的屬下投其所好而啟動了這項工程。鷹巢建成后,希特勒來過近10次,每次停留時間大都在半小時上下,主要是接待重要客人。今天,鷹巢己成為一個旅游景點,山頂上的別墅已變成一家餐廳。從大巴下來,我們穿過一條100多米長的陰森森的隧道,然后乘電梯到山頂。說實話,希特勒的別墅并不大,也不算奢華,別墅前的平臺是露天咖啡廳,咖啡廳前面有一條不太寬的山路通向不遠處的山丘。山頂上游人不少,除了參觀別墅就是觀景。鷹巢實際上是一個觀景臺,在此可以俯瞰貝希特斯加登地區廣袤、優美的田園風光,還能遠眺湛藍如鏡的國王湖。 鷹巢 城堡前面的露天咖啡廳 在鷹巢觀景臺上,貝希特斯加登地區的田園風光盡收眼底 新天鵝堡的一個動人之處是它的浪漫與童話意境。這座位于阿爾卑斯崇山峻嶺中的白色建筑,由于山區氣候多變和四季風光各異而經常處于朦朧、夢幻的氛圍。我們到達新天鵝堡所在山峰下時,正逢雨后初晴,從云層縫隙中灑下的陽光照射在霧氣彌漫的城堡上,呈現一種朦朧的美。而城堡內部的結構造型和裝飾設計都融入了主人營造浪漫童話的情結。為了呼應城堡的名稱,所有的家具、房間配飾、水龍頭等都是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天鵝造型。城堡內是童話王國,城堡外也是童話世界。站在城堡的陽臺和窗口,一望無際的是美麗迷人的田園風光、巍峨的群山和秀美的湖泊。城堡獨特的總體構思和設計造型為人們營造一個夢的世界、美的世界,世界上許多迪士尼樂園中城堡的設計靈感都來自新天鵝堡。<div> 新天鵝堡的另一個動人之處是它浪漫童話背后的凄美故事。新天鵝堡的創建者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生于1845年。他無治國之才,卻頗具藝術天賦。在那個“革命”的年代,他對現實不滿卻又無所作為,而與藝術界一些人士的交往和揮霍又引起許多人的不滿,面對的不是政治密謀就是人身攻擊。國王的感情生活也充滿悲劇色彩。他的童年是與年輕的表姑、后來的奧地利皇后茜茜公主一起度過的,對這位表姑有很深的感情依賴。茜茜公主也曾用心地為表侄物色了合適的姑娘,但這差一點就成功的婚姻又突然中止,從而給國王帶來了很大的感情創傷,此后一生未娶。路德維希二世一生孤寂,為了逃避現實,傾心于在巴伐利亞山區建造一個讓自己快樂與自在的童話世界。新天鵝堡主體于1869年9月奠基,工程耗時17年。1886年6月,已經患有精神病的年輕國王最后一次視察工程進度,在返回慕尼黑途中,消失在夜幕里,終年41歲。就在路德維希二世逝世后的一個多月,城堡正式建成并向公眾付費開放。這座建成前后一百多年來飽受非議的新天鵝堡今天已經成為旅游收入的大戶,成為德國最受歡迎的旅游景點之一。撫今思昔,令人不勝唏噓!</div> 雨后云霧中的新天鵝堡 新天鵝堡側影 暮色蒼茫中的新天鵝堡 新天鵝堡外面也是童話世界 新天鵝堡周圍的田園風光 我們是在細密的秋雨中來到瑞士中部名城盧塞恩的。教堂塔樓、長街古巷、著名的卡佩爾廊橋和八角水塔、琉森湖畔的秋葉……一切都是濕漉漉的,卻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別樣的秋色,一種清新而寧靜的美!盧塞恩城市不大,20多平方公里面積,70000多人口。然而,湖光與山色相互映襯,歷史與現實和諧共存,奢華與古樸交融同在,使它在瑞士眾多珍珠般的大小城市中脫穎而出,不僅成為歐州人最喜歡的旅游度假地,還吸引了歌德、雨果、大仲馬、托爾斯泰等許多大作家來此居住和創作。一代名伶奧黛麗. 赫本曾專門選擇在盧塞恩舉辦婚禮。意大利女神索菲亞. 羅蘭曾在琉森湖畔隱居。很遺憾的是在這樣一個看點太多的城市只停留了2個多小時,實在太短了。下車伊始,我們首先去看了獅子紀念碑,這是一個頌揚瑞士人忠勇堅毅品質的故事。200多年前,瑞士還是一個貧窮的國家,男子因迫于生計紛份到歐州各國當雇傭兵,并且因忠誠、善戰而享有很高的聲譽。一個典型的例證是,1792年8月10日,為保護巴黎杜伊勒里宮中路易十六家族的安全,786名瑞士雇傭兵忠于職守,全部戰死。后來,丹麥雕塑家在盧塞恩的一處天然巖石上,雕刻了這一頭長10米、高3米多的受傷的雄獅,它痛苦地倒在地上,折斷的長矛插在肩頭,旁邊有一個帶有瑞士國徽的盾牌。美國作家馬克. 吐溫將這座雕刻中“ 瀕死的琉森獅子” 譽為“ 世界上最悲壯和最感人的雕象” 。離開獅子紀念碑,我們沿美麗的琉森湖邊前往卡佩爾大橋和八角水塔,這是經常出現在瑞士明信片上的盧塞恩地標建筑。卡佩爾大橋始建于1333年,橋長約200米,不是直橋,有兩個小轉彎,橋有頂,是歐州最古老的木制廊橋(不幸的是卡佩爾橋的大半在1993年為一場火災所毀,后修復)。廊橋頂部每隔幾米就有一幅表現當地歷史、人文故事的彩畫;橋兩側的欄板上常年裝飾著紅色鮮花,看似一座花廊。橋身中間的折彎處有一建造于1300年左右的八角型石頭水塔,34米高,是當時的市政設施。水塔與花橋一個佇立,一個橫臥,共同構成水塔廊橋美景。站在古色古香的卡佩爾大橋上眺望四周,高山、大湖、古鎮、新城以及滿眼秋色撲面而來,讓人陶醉其中,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煩惱! "世界上最悲壯和最感人的雕像" 古色古香的卡佩爾大橋和八角水塔 廊橋水塔是盧塞恩的標志性建筑 琉森湖畔 羅伊斯河上 幾天來,從奧地利西部,到德國南部,又到瑞士中部,我們一步步深入阿爾卑斯山腹地,走進阿爾卑斯山的秋天。要說感受如何?我想說4個字:美不勝收!巍峨的群山,彩色的森林,綠珍珠一樣的湖泊,絨毯般的草甸,還有漂亮的木屋、成群的牛羊、夢幻的云霧……諸多美的元素如此自然、和諧地融合,渾然天成。許多不可思議、難得一見的美景,在這里是最常見的畫面。真是“ 一日看盡長安花” 啊! 風光如畫 風光如畫 風光如畫 風光如畫 風光如畫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近距離看雪山</b></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常年居住在南方平原地區,對于雪山還是心向往之。進入阿爾卑斯山區以后,遠方的雪山看到不少,而較近詎離看雪山則是在因特拉肯和采兒馬特兩處。<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我們首先去因特拉肯看少女峰。少女峰在瑞士阿爾卑斯山的腹地,高4158米,橫亙18公里,宛如一個少女披著長發,銀裝素裹,恬靜地仰臥在云霧間,被稱為阿爾卑斯山的“皇后” 。而位于少女峰西北二、三十公里的因特拉肯,由于地處秀麗的圖恩湖和布里恩茨湖之間(因特拉肯的拉丁文原意即“兩湖之間”) ,尤其是作為進入少女峰山區門戶,同樣聲名遠播,成為人們旅游、休閑的首選地。早餐后,我們坐大巴去少女峰山腳下的格林德爾瓦爾德小鎮,在這里坐纜車上山。一路上,微微泛黃的草甸與紅黃綠交織的森林交相輝映,錯落有致的小木屋點綴在大大小小的夢幻山坡上,稍遠處的雪山在云霧中若隱若現,真有一種如夢如畫的感覺。纜車的終點是海拔2168米的菲爾峰上一個平臺,上面有一個建在懸崖峭壁上的觀景臺,還有一個咖啡廳和朝南面向雪山的大山坡。從這個平臺沿山脊往西徒步約1小時,有一個高山湖泊,如果天氣好的話,據說能看到經典的湖光山色。我沒有選擇繼續徒步向前,想留在這個平臺上,好好看看近在眼前的雪山。菲爾峰周圍除了纜車上來的通道之外也是群山環抱,最顯眼的是東南面的三座雪山。最東頭是海拔雖不到4000米但擁有著名北壁的艾格峰(一批批登山者把阿爾卑斯群山逐一征服后又把注意力投向坡度更大、氣候更惡劣的北壁),中間是海拔4099米的僧侶峰,最西頭就是風情萬種的少女峰。我在菲爾峰山頂平臺四面轉了一圈,從不同角度拍了一些照片,然后到面向雪山的斜坡上一張木條凳上坐下來,盡情地欣賞少女峰和周圍雪山的美景。少女峰的美充滿了活力和變幻。同為秋季,山上是積雪和冰川在太陽照射下閃閃發光,山頂周圍更是雪花飛舞、冰晶玉潔,一派冰雪世畀奇觀;而山腰以下卻是綠色山坡、滿眼秋葉、牛羊成群、山花爛漫……真如偉人毛澤東在他的詩詞中所描繪的“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其實,看少女峰還有更好的途徑和更好的效果,就是坐齒軌火車直達少女峰旁,再乘高速升降機到達海拔3571米、可360度全方位觀景的史芬克斯觀景平臺。在這里,不光是少女峰,整個阿爾卑斯山脈中最驚心動魄的全景圖可以一覽無余(當然一飽眼福還要靠老天,如果遇上大霧,那就一片茫茫都不見了)。除了觀景,海拔3454米的少女峰火車站是全歐州海拔最高的火車站;建設、啟用瑞士最高速升降機(110米垂直高度,25秒抵達)和歐州最高觀景臺也是了不起的創舉;而耗時14年、有四分之三路段在冰河底下的巖壁隧道里通過、坡度達到25%的少女峰登山鐵路更是100多年前人類的一大工程奇跡。雖然票價有點高(每人220歐元),但面對這種十分難得的人生體驗,還是值得的。當然,跟團出行只能服從團隊的安排,不可能單獨行動,但是看少女峰不夠過癮,至今想想仍有些遺憾。 從左到右,依次是艾格峰、僧侶峰、少女峰 觀賞阿爾卑斯群峰的觀景臺 因特拉肯小鎮 山里人家 這里的老人也喜歡登山 少女峰腳下美景 乘登山小火車看雪山的愿望在接下來去采兒馬特看馬特洪峰時就實現了。同因特拉肯因少女峰而聲名遠播一樣,采兒馬特也因馬特洪峰而身價不凡。這個位于瑞士與意大利交界處的小鎮,是世界頂級滑雪、登山、徒步勝地,一年四季吸引著八方來客。離開因特拉肯后,我們的大巴沿著曲折、險峻的盤山道,連續幾個小時在茫茫群峰中穿越,欣賞著壯觀的雪山、冰川景色,翻越阿爾卑斯山脈,來到瑞士西南部的塔什村。在這里,要改乘齒軌登山火車前往采兒馬特。因為這個環保小鎮禁止外地機動車進入。著名的馬特洪峰在采兒馬特鎮西不遠,海拔4478米,外形是一個分別面向東南西北的四面錐體,長年積雪的山體折射出金屬般的光芒。它在阿爾卑斯巍巍群峰之中以一柱擎天之姿,直指云天,成為阿爾卑斯山最美麗的山峰,也是瑞士引以為傲的象征。因為鎮里和鎮邊上有不少合適的機位可以拍攝她的芳容,所以一到酒店放下行李,大家就跟著導游去鎮東頭爬上一個小山坡,架好機器準備拍雪山晚霞景觀。然而天氣陰沉沉的,臨近傍晚還下起了蒙蒙細雨,等了一個多小時一無所獲。幸虧第二天陽光燦爛,從清早到中午,大家分散在小鎮上掃街,拍了不少照片,午飯后就坐齒軌火車登山,直接去親近馬特洪峰了。馬特洪峰列車是采兒馬特登山鐵道公司斥資2500萬瑞士法朗建造、于2003年開放使用的登山線路。列車干凈、舒適、快速,只用了12分鐘就把我們送到海拔2800多米的利菲爾湖。在這里,雄偉、壯觀的馬特洪峰就聳立在我們眼前,同時又倒映在清澈、平靜的高山湖泊中。這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看雪山,而且是聞名遐邇的馬特洪峰!在利菲爾湖畔欣賞了馬特洪峰的雄姿和周邊巨大的冰川景觀后,我和同伴們又上火車繼續攀登,很快就到達列車終點站戈爾內格拉特。這里是海拔3089米的觀景臺,可以從另一角度看馬特洪峰,同時縱覽周圍終年積雪的群峰和多條冰川。在利菲爾湖畔和戈爾內格拉特觀景臺,我不僅拍了雪山、冰川,還特地拍了登山小火車。我覺得,在阿爾卑斯氣勢磅礴的雪山、冰川背景下不斷攀登爬坡的紅色列車畫面,不僅給人以視覺沖擊,也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和力量。 剛到采兒馬特那天傍晚沒有拍到雪山晚霞,順便拍了霧景 在海拔2800多米的利菲爾湖近距離看馬特洪峰 馬特洪峰登山列車 馬特洪峰列車終點站,海拔3089米的戈爾內格拉特觀景臺 采兒馬特小景 采兒馬特小景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再見,日內瓦! 再見,阿爾卑斯!</b></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看完少女峰和馬特洪峰,我們的行程也已接近尾聲。2019年10月26日,我們離開采兒馬特去日內瓦湖畔的蒙特勒,然后前往此行的最后一站日內瓦。蒙特勒位于日內瓦湖的東岸,美麗的湖光山色,大片的葡萄園,著名的羊胎素美容,使這里成為許多名流、貴族喜歡的度假勝地。在蒙特勒停留,主要是順道參觀在瑞士很負盛名的古跡西庸城堡。在瑞士,在歐州,大大小小的城堡不少,而西庸城堡建在日內瓦湖畔的巖石上,給人以漂浮在水面上的感覺,這就稀罕了,被稱為建筑史上一顆奇異的珍珠。另外,英國大詩人拜倫當年參觀西庸城堡時,被城堡內監獄囚犯的故事所感動而寫下了名篇《西庸的囚徒》,西庸城堡也因此出名。在將近一個小時的參觀中,我們由衷地為中世紀歐州的建筑藝術點贊,也為城堡與湖景的互相映襯、巧妙融合點贊。<br data-filtered="filtered"> 美麗的日內瓦湖(也稱萊蒙湖) 躺在湖面上的西庸城堡 蒙特勒一角 當天下午,我們的大巴終于開進我心儀已久的日內瓦。為什么對日內瓦心儀已久?第一,日內瓦是我少年時代就聽說的少數幾個西方城市之一。1954年,周恩來總理兼外交部長率中國代表團出席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日內瓦會議,首次亮相國際外交舞臺,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影響。不知是通過聽廣播還是看紀錄片,反正日內瓦這個城市很早就印在了我的腦子里。第二,作為此行的壓軸戲,我在行前做了些功課。日內瓦是瑞士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聯合國城市。聯合國歐州總部等200多個國際組織及許多人道主義機構設在日內瓦,每年數以百計的國際會議、大型展覽和慶祝活動在這里舉行。著名的萬國宮就是聯合國歐州總部和許多國際機構的所在地。不僅如此,據有關資料,日內瓦總共60多萬人口中,來自180多個國家的外藉人士有將近20萬,一半以上的居民持有外國護照(包括雙重國藉),這反映了這個城市高度的國際化和包容性。這里的自然風光也讓人神往,美麗的日內瓦湖是西歐最大的湖泊,壯觀的阿爾卑斯山近在眼前。所以,無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日內瓦都是令人向往的世界一流城市。然而在日內瓦,行程中也只安排了半天自由活動時間。除了在日內瓦湖畔轉一轉,拍拍照,再逛一、兩條馬路就差不多了。雖然是走馬看花,也還是看到了“花” ,比如日內瓦湖中的大噴泉。這個噴泉始建于1881年,當時噴射高度是90米,后改建于1958年,水柱高度可達140米,停留在空中的水量達7噸,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噴泉。我們到的那天正好是大晴天,藍天白云下,高大的水龍騰空而起,直射天際,水柱周圍還看到了漂亮的彩虹!可以說,每一個第一次來日內瓦的人都會被這一獨特景觀所吸引并且留下深刻印象,大噴泉已經成為日內瓦的象征! 日內瓦湖中的大噴泉 日內瓦街景 一場旅游盛宴即將散去。我們就要跟日內瓦和阿爾卑斯說再見了。“再見”這個詞所表達的情感其實主要是“告別”,而不是“再來” ,但是在這里,我想表達的除了“告別” 之外,還有許多留戀和不舍。因為過去的十幾天,靈動、秀美、大氣的阿爾卑斯秋色,雖然慷慨地給予我們十分美妙的體驗,然后行程太緊,來去匆匆,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遺憾。對心儀已久的日內瓦雖已一睹芳容,但時間太少,象萬國宮等一些想去的地方都沒有去,同樣意猶未盡。還有瑞士也是如此。說實話,此次阿爾卑斯之行,我主要是沖著瑞士來的。在當今世界各種政治勢力的博奕愈演愈烈、霸權主義橫行導至許多國家戰火不息、人民流離失所的大背景下,象瑞士這樣富裕、美麗、和諧的中立國家真象世外桃源一樣越來越稀缺和珍貴,很值得好好看看。但是旅游就是旅游,只能點到為止。留點遺憾吧,遺憾是人生的常態,而遺憾也常常給人以新的希望!再見了,日內瓦!再見了,阿爾卑斯!讓我們在告別的同時,再期待下一次相逢,因為,一切皆有可能!+ 攝影團合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州市|
汕头市|
牡丹江市|
突泉县|
囊谦县|
武夷山市|
古田县|
宝应县|
行唐县|
牟定县|
丹阳市|
衡阳县|
邛崃市|
小金县|
攀枝花市|
杭锦旗|
连城县|
双城市|
扶余县|
衢州市|
铁岭市|
广灵县|
安康市|
虞城县|
蛟河市|
新晃|
雷山县|
天长市|
登封市|
安泽县|
白朗县|
曲靖市|
鹤壁市|
平武县|
右玉县|
手机|
营口市|
丰台区|
贵州省|
玛沁县|
德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