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南沙主權斗爭最激烈的關鍵時期,軍內外各大媒體的記者聚集前線,展開文字、圖片、電影、電視、廣播等多媒介的立體式采訪報道。一時間,南沙局勢成為國內外備受關注的新聞焦點。</p><p><br></p> <p>1988年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建設如火如荼。中國在南沙必須占有一席之地!</p><p> 杜煥壯 攝影</p><p><br></p> <p>維護國家主權,海軍陸戰隊戰士堅守著主權碑,讓五星紅旗在礁盤上高高飄揚。</p><p> 姜兵和 攝影</p><p><br></p> <p class="ql-block"> 光陰似箭,一晃三十多年過去。讓那段光彩歲月重新走進當下現實生活,是社會正能量呼喚的時代要求。</p><p class="ql-block"> 當年作為報道對象的南沙廣大指戰員和建設者,都是捍衛國家主權斗爭的親歷者及貢獻者。他們的付出讓中國結束了缺席的歷史,讓國家形象堂堂正正地屹立在自己版圖里的南沙島礁上。</p><p class="ql-block"><br></p> <p>年輕水兵自豪地守衛在南沙永暑礁的崗位上。</p><p> 杜煥壯 攝影</p><p><br></p> <p class="ql-block">和平鴿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權建立的中國南沙海洋氣象觀測站上空自由翱翔。</p><p class="ql-block"> 杜煥壯 攝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無論從以往的傳統媒體或是現代網絡中,看到當年自己在南沙留下的珍貴影像畫面,老兵們都表達出無悔青春的愛國情懷和人生自豪。微信留言中也不乏妻子、長輩對自家軍人的南沙經歷感到驕傲并值得炫耀。</p> <p>人在礁在國旗在,誓與島礁共存亡。這是永暑礁建設工地上的入黨宣誓儀式。</p><p> 杜煥壯 攝影</p><p><br></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諸多媒體人當年的辛勤采訪和客觀報道,他們是那段歷史的見證人和傳播者。作為南海艦隊東道主的新聞同行,在努力完成好自己的攝影任務同時,我曾用另一只眼睛關注過記者們在南沙的工作狀態,并用有限的膠片記錄他們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這篇回顧,將把他們在南沙前線的敬業表現介紹給讀者。雖然自己在南沙工作累計時間比較長,但接觸到的外來記者,只局限于同一時期在南沙共事過的人數,沒有接觸到的依然不少。所有到過現場的各家媒體記者,都值得南沙人的敬重,感激他們大力宣揚了南海衛士和南沙奮斗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海軍與艦隊機關宣傳、新聞人員在航途中探討采訪報道思路,不打無準備之仗。</p><p><br></p> <p>中央電視臺軍事部攝制組編導記者赴南沙采風,我們在艦上合影紀念。</p><p><br></p> <p>八一電影制片廠攝影師曾國富在艦艇上拍攝,由于風高浪險搖擺度大,一名士兵上前攙扶,提供安全保障。</p><p> 杜煥壯 攝影</p><p><br></p> <p>八一廠攝影師周方平和南艦司令部電視攝影師閆輝,及時抓拍建站官兵雨中洗澡的情景。</p><p> 電視截圖/杜煥壯 攝影</p><p><br></p> <p>解放軍畫報攝影記者李靖、新華社記者陶俊鋒在永暑礁開展水下攝影,用鏡頭揭示南沙群島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p><p> 閆 輝 攝影</p><p><br></p> <p>中央電視臺記者張金鵬冒著危險跨出艦體外拍攝,紀錄慰問團歌唱家關牧村在南沙海上,艦對艦為水兵們深情演出的實況。</p><p> 電視截圖/杜煥壯 攝影</p><p><br></p> <p class="ql-block">央視年輕攝影記者陳建軍在南沙緊張工作而發高燒輸液,剛拔出針頭又堅持紀實拍攝。</p><p class="ql-block"> 電視截圖/杜煥壯 攝影</p><p class="ql-block"><br></p> <p>海峽之聲廣播電臺記者向礁長詳細了解島礁的防備情況。</p><p> 杜煥壯 攝影</p><p><br></p> <p class="ql-block">不久前被女朋友提出分手的年輕軍官,帶著沉重心情赴南沙戍礁。漫長而艱苦的孤礁生活,唯有忠誠的愛情能給南沙軍人心中一份慰藉。抓住航行途中進行錄音采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的這篇報道,將鄭重發出理解善待國防軍人愛情的社會呼吁。</p><p class="ql-block"> 杜煥壯 攝影</p><p class="ql-block"><br></p> <p>南沙島礁遠離祖國大陸1400多公里。永暑礁這位機電兵接電報得知親人病危卻無法探家,以堅守崗位努力工作排遣心中思念。這是非常時期多少前線官兵,常遇到的突如其來的親情牽掛。文字記者曹保建的現場采訪極具煽情手法,話筒只能記錄哽咽的語調,我的電視畫面正等候著眼眶里的淚花。</p><p><br></p> <p class="ql-block">當年只有永暑礁人造陸地上可以養豬。瞧這殺豬的機會都不錯過,長槍短炮齊出動,這樣擺那樣拍各出己見。原本為犒勞外來客人的殺豬安排,也被指揮得無所適從,豬也死得不痛快!帶領戰士殺豬的,是創下南沙守礁部隊幾個之最的英模人物龔允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龔允沖事跡突出,累計在南沙守礁時間達到58個月,曾創下一次性守礁二年一個月的記錄,榮獲“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稱號。成為多家媒體宣傳報道的重點人物。</p><p class="ql-block"><br></p> <p>南沙烈日似火,武器裝備保養必須按規定完成,以其汗濕衣衫不如光背上陣,還可節約洗衣用水。這就是著名的“南沙曬功”,難怪南沙衛士個個都是黑金剛。</p><p><br></p> <p>第二代高腳屋是早期守礁分隊的堅守營地,搭建施工日以繼夜,建設者風餐露宿,一頓戰地工作餐記錄下官兵同甘共苦的艱辛情形。</p><p> 姜兵和 攝影</p><p><br></p> <p class="ql-block">換乘小艇登礁不一定能順利到達。開始退潮時礁盤水位不斷下降,將導致小艇擱淺。此時船上必須減員卸重,輕裝者主動下海推舟,再推不動就留下攝影設備,全員下海推艇上礁,舟載人卻成為人推舟的怪象,在南沙礁盤的日常交通過程中已是常事。</p><p class="ql-block"> 姜兵和 攝影</p><p class="ql-block"><br></p> <p>擱淺推舟的事都是自告奮勇,爭先恐后,攝影記者王紅總是第一個下海。這是現實版同舟共濟的最好詮釋。</p><p> 電視截圖/杜煥壯 攝影</p><p><br></p> <p class="ql-block">前線是記者采訪的目的地,火熱戰斗生活是鏡頭捕捉的主題。千里迢迢的到來,是為了把勇士們的青春風采和真實故事告訴給后方的父老鄉親。</p><p class="ql-block"> 電視截圖/杜煥壯 攝影</p><p class="ql-block"><br></p> <p>高腳屋往來不便,常有人員意外落水。掉進海里游泳不是問題,可攝影器材進了海水幾近報廢,如戰士丟失武器同樣后果嚴重,爬上爬下得有助手細心保駕,做到萬無一失。</p><p> 姜兵和 攝影</p><p><br></p><p><br></p> <p>早期電視攝影器材笨重工作量大,人員和設備的安全問題相對突出,特殊環境下的紀實拍攝是對體力和意志的一種考驗。</p><p> 姜兵和 攝影</p><p><br></p> <p class="ql-block">一支筆一個記錄本就能上陣的文字記者,總是主動相助負重同行,甘當無名英雄。危險時刻,總有戰友及時給你搭把手保安全。</p><p class="ql-block"> 姜兵和 攝影</p><p class="ql-block"><br></p> <p> 退大潮時,小交通艇進不了礁盤腹地的高腳屋,記者們選擇趟水出發,設法盡快到戰士中間去。</p><p><br></p> <p>高腳屋無法留宿編外人員。采訪結束遇上退潮,就得趟水幾百米,到礁盤邊緣去搭乘交通艇返回大艦。辛苦危險不在乎,可憐鋼板膠靴踩踏之處,細嫩的珊瑚噼里啪啦,粉身碎骨化作白色礁沙,內心充滿不忍與無奈。</p><p> 姜兵和 攝影</p><p><br></p> <p>南艦政治部新聞攝影記者姜兵和曾有四下南沙的記錄,烈日下曬脫幾層皮才換來南沙前線的大批優秀攝影作品。</p><p><br></p> <p>艦隊機關兩位新聞行家姜兵和與喬平,經常結伴赴南沙島礁采風。</p><p><br></p> <p class="ql-block">1990年文化部組團赴南沙慰問演出時,艦隊政治部派出攝影、文字、電視人員隨行報道。照片中右者為新聞科長金鳴,電視片《情灑南沙》負責撰稿、播音。左者為攝影記者王紅,精干團隊合影于南沙海域東海艦隊615艦上。</p><p class="ql-block"><br></p> <p>在清一色的男子漢世界里,南沙終于出現女性軍人。特殊使命讓金鳴榮幸成為共和國首位登上我軍駐守的南沙六座島礁的中國女性。</p><p><br></p> <p>巾幗不服須眉,女中校單打獨斗,馬不停蹄,完成了大量寶貴的一線新聞采集。</p><p><br></p> <p class="ql-block">一扇巨大的硨磲“貝王”是海洋氣象觀測站的鎮站之寶。一批批來自國家海洋局、海軍等部門的水文氣象專家在這里觀天測海,全天候數據不間斷地服務于全球。聯合國注冊機構的采訪合影意義不凡。</p><p class="ql-block"> 王 紅 攝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對越自衛反擊戰老山前線著名戰地記者王紅,立功負傷后跨兵種來到南海艦隊,轉戰南沙干勁不減當年。腳上開裂的鞋底見證了軍隊新聞人的豁達與敬業。</p><p class="ql-block"><br></p> <p>新聞記者是前線指戰員的知心朋友,戰士在記者面前敢于吐露心事,他們甚至會成為日后的摯友。見到守礁戰士膠鞋破舊,王紅立馬將自己上礁前剛配發的新膠鞋換給士兵。</p><p> 電視截圖/杜煥壯 攝影</p><p><br></p> <p>艦隊司令部電視攝影師閆輝在赤瓜礁拍攝現場。</p><p><br></p> <p>作為電視、圖片攝影行家的閆輝,是下南沙次數多,前線工作時間累計最長的影像記錄者之一,永暑礁海洋站落成典禮現場又現他的身影。</p><p><br></p> <p>在高腳屋拍攝,戰士們會關心自己的熒屏形象,讓他們成為電視鏡頭的第一輪觀眾,是對緊張拍攝得到他們積極配合的最佳答謝做法。</p><p> 姜兵和 攝影</p><p><br></p> <p>在缺水的南沙,渴起來什么水都敢喝。</p><p><br></p> <p>累了困了,戰士的統鋪上一躺就睡著。不是搞特殊,只為短暫打盹后的精力恢復。</p><p><br></p> <p>在建站工地上,記者等外來人員和施工官兵同吃一鍋飯,同住臨時工棚。拍攝之余自覺參加工地勞動,不做編外人,這是本人參與狂風暴潮摧毀岸堤時的搶險一瞬間。</p><p> 閆 輝 攝影</p><p><br></p> <p>工作之余,親近對自家人友好相待的軍犬是一種樂趣。它們有超越人類的警戒嗅覺,是寂寞守礁生活中的忠實伙伴,編外“戰友”。</p><p><br></p> <p>南沙守礁人員伙食標準不高,且多為罐頭食品。招待記者的工作餐也只能是罐頭、速凍蔬菜、啤酒+米飯,但只要采訪效率高,新聞素材有質量,就讓媒體人吃得開心舒暢。</p><p><br></p> <p class="ql-block">安全起見,守礁部隊日常管理規定:守礁官兵不得擅自下海捕撈。對外來新聞人員則作過有限的網開一面。一次短暫且近距離范圍內的體驗式下海,收獲不菲。真切感受到遙遠的祖宗海,不僅風光旖旎而且物產豐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離祖國最遙遠的華陽礁,戍礁英雄、礁長邵建民,曾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一次守礁400天。事跡感動了名星大碗,慰問團部分成員爭著與之合影留念。前排就有殷秀梅,關牧村、郭蓉的著名歌唱演員,艦隊政治部主任王國長少將與國家慰問團王濟夫團長給英模讓座居中。</p><p class="ql-block"> 王 紅 攝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記憶在時間的長河中會逐漸淡忘。但只要各級檔案部門,乃至經歷者個人仍然收藏著歷史碎片,時代的檢索器就能找到它的存儲位置并把記憶重新喚醒。</p><p class="ql-block"> 南沙并不遙遠,當年奮斗者的故事依然鮮活,感謝傳媒人把一個特殊年代的影像與文字留存至今,傳遞給歷史的未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部分照片一時無法確認攝影者而空缺,你們都是無名英雄。感謝你們的作品為豐富本美篇的內容作出貢獻?。?lt;/p><p class="ql-block">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米林县|
巴塘县|
聊城市|
类乌齐县|
贞丰县|
彩票|
蓬莱市|
得荣县|
永顺县|
勐海县|
滦平县|
新乡市|
兖州市|
通道|
辽阳县|
商都县|
清远市|
家居|
阿城市|
安塞县|
陈巴尔虎旗|
桂平市|
兴化市|
萨嘎县|
荔浦县|
丰城市|
石景山区|
汶川县|
防城港市|
平江县|
威信县|
景德镇市|
铁岭市|
罗山县|
民勤县|
靖宇县|
巴南区|
文山县|
资兴市|
山阴县|
潮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