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紅脅藍尾鴝(學名:Tarsiger cyanurus)俗名:藍點岡子、藍尾巴根子、藍尾杰、藍尾歐鴝。體型略小而喉白的鴝。特征為橘黃色兩脅與白色腹部及臀成對比。雄鳥上體藍色,眉紋白;亞成鳥及雌鳥褐色,尾藍。雌鳥與雌性藍歌鴝的區別在喉褐色而具白色中線,而非喉全白,兩脅橘黃而非皮黃。<br></h3> <h3>小型鳥類,體長13-15厘米。雄鳥上體從頭頂至尾上覆羽包括兩翅內側覆羽表面概灰藍色,頭頂兩側、翅上小覆羽和尾上覆羽特別鮮亮呈輝藍色。尾主要為黑褐色,中央一對尾羽具藍色羽緣,外側尾羽僅外翈羽緣稍沾藍色,愈向外側藍色愈淡。翅上小覆羽和中覆羽輝藍色,其余覆羽暗褐色,羽緣沾灰藍色。飛羽暗褐色或黑褐色,最內側二、三枚飛羽外翈沾藍色,其余飛羽具暗棕或淡黃褐色狹緣。眉紋白色沾棕,自前額向后延伸至眼上方的前部轉為藍色,眼先、頰黑色,耳羽暗灰褐色或黑褐色、雜以淡褐色斑紋。下體頦、喉、胸棕白色,腹至尾下覆羽白色,胸側灰藍色,兩脅橙紅色或橙棕色。 雌鳥上體橄欖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藍色,尾黑褐色外表亦沾灰藍色。前額、眼先、眼周淡棕色或棕白色,其余頭側橄欖褐色,耳羽雜有棕白色羽緣。下體和雄鳥相似,但胸沾橄欖褐色,胸側無灰藍色,其余似雄鳥。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色,腳淡紅褐色或淡紫褐色。<br></h3> <h3>紅脅藍尾鴝繁殖期間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地針葉林、岳樺林、針闊葉混交林和山上部林緣疏林灌叢地帶,尤以潮濕的冷杉、岳樺林下較常見。遷徙季節和冬季亦見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林,林緣疏林、道旁和溪邊疏林灌叢中,有時甚至出現于果園和村寨附近的疏林、灌叢和草坡。<br></h3> <h3>繁殖期間主要以甲蟲、小蠹蟲、天牛、螞蟻、泡沫蟬、尺鑊、金花蟲、蛾類幼蟲、金龜子、蚊、蜂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遷徙期間除吃昆蟲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等植物性食物。<br></h3> <h3>紅脅藍尾鴝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見成3-5只的小群,尤其是秋季。主要為地棲性,多在林下地上奔跑或在灌木低枝間跳躍,性甚隱匿,除繁殖期間雄鳥站在枝頭鳴叫外,一般多在林下灌叢間活動和覓食。停歇時常上下擺尾。 紅脅藍尾鴝在中國繁殖,也在中國越冬,既是夏候鳥,也是冬候鳥,屬益鳥類。<br></h3> <h3>拍攝~編制 響尾蛇(邱良盛)</h3><h3>庚子鼠年正月廿</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阳市|
邻水|
四平市|
游戏|
永福县|
葫芦岛市|
大洼县|
丁青县|
台山市|
和顺县|
高安市|
河北省|
长葛市|
佛教|
新泰市|
彰化县|
巴南区|
和龙市|
盐池县|
鞍山市|
清丰县|
焦作市|
浦县|
英德市|
永德县|
葵青区|
宁河县|
故城县|
定襄县|
昔阳县|
桓仁|
汽车|
油尖旺区|
甘肃省|
习水县|
正宁县|
台南县|
班戈县|
璧山县|
陆丰市|
荥阳市|